卷十 魏书十:荀彧荀攸贾诩传

三国志魏书主要人物: 荀彧、荀攸、贾诩
001

荀彧字文若,颍川颍阴人也。

荀彧,字文若,是颍川郡颍阴县人。

002

祖父淑,字季和,朗陵令。当汉顺、桓之间,知名当世。有子八人,号曰八龙。

他的祖父叫荀淑,字季和,担任过朗陵令。在汉顺帝、汉桓帝年间,闻名于世。荀淑有八个儿子,号称“八龙”。

003

彧父绲,济南相。叔父爽,司空。

荀彧的父亲叫荀绲,担任过济南相。他的叔父叫荀爽,官至司空。

004

〈《续汉书》曰:淑有高才,王畅、李膺皆以为师,为朗陵侯相,号称神君。张璠《汉纪》曰:淑博学有高行,与李固、李膺同志友善,拔李昭於小吏,友黄叔度於幼童,以贤良方正徴,对策讥切梁氏,出补朗陵侯相,卒官。八子:俭、绲、靖、焘、诜、爽、肃、旉。音(敷)。爽字慈明,幼好学,年十二,通春秋、论语,耽思经典,不应徴命,积十数年。董卓秉政,復徴爽,爽欲遁去,吏持之急。诏下郡,即拜平原相。行至苑陵,又追拜光禄勋。视事三日,策拜司空。爽起自布衣,九十五日而至三公。淑旧居西豪里,县令苑康曰昔高阳氏有才子八人,署其里为高阳里。靖字叔慈,亦有至德,名幾亚爽,隐居终身。皇甫谧《逸士传》:或问许子将,靖与爽孰贤?子将曰:“二人皆玉也,慈明外朗,叔慈内润。”〉

(《续汉书》中记载:荀淑才华出众,王畅、李膺都拜他为师。他担任朗陵侯相,被人称为“神君”。张璠的《汉纪》中说:荀淑学识渊博,品行高尚,与李固、李膺志同道合、关系友好。他从小吏中提拔了李昭,在黄叔度还是孩童时便与他结交。他因贤良方正被征召,在对策中尖锐地抨击了外戚梁氏,因此被外放为朗陵侯相,最终在任上去世。他有八个儿子:荀俭、荀绲、荀靖、荀焘、荀诜、荀爽、荀肃、荀旉。“旉”字读音同“敷”。荀爽字慈明,从小就很好学,十二岁时就精通《春秋》和《论语》。他沉醉于思考经典,十多年来一直不接受朝廷的征召。董卓掌权后,再次征召荀爽。荀爽想要逃走,但官吏催促得很紧。皇帝的诏书下达到郡里,直接任命他为平原相。走到苑陵时,又追加任命他为光禄勋。到任三天后,又下策书任命他为司空。荀爽从一介平民,在九十五天之内就登上了三公的高位。荀淑过去居住在西豪里,县令苑康说:“从前高阳氏有八位才子”,于是将他们居住的里改名为高阳里。荀靖字叔慈,也有极高的德行,名声几乎与荀爽相当,一生隐居不仕。皇甫谧的《逸士传》中记载:有人问许子将,荀靖和荀爽谁更贤能?许子将回答说:“两人都是美玉,荀爽(慈明)的光华显露在外,而荀靖(叔慈)的温润蕴含在内。”)

005

彧年少时,南阳何颙异之,曰:“王佐才也。”

荀彧年轻时,南阳人何颙就认为他与众不同,评价他说:“这是有辅佐帝王才能的人啊。”

006

〈《典略》曰:中常侍唐衡欲以女妻汝南傅公明,公明不娶,转以与彧。父绲慕衡势,为彧娶之。彧为论者所讥。臣松之案:《汉纪》云唐衡以桓帝延熹七年死,计彧于时年始二岁,则彧婚之日,衡之没久矣。慕势之言为不然也。臣松之又以为绲八龙之一,必非苟得者也,将有逼而然,何云慕势哉?昔郑忽以违齐致讥,隽生以拒霍见美,致讥在於失援,见美嘉其虑远,並无交至之害,故得各全其志耳。至於阉竖用事,四海屏气;左悺、唐衡杀生在口。故于时谚云“左回天,唐独坐”,言威权莫二也。顺之则六亲以安,忤违则大祸立至;斯诚以存易亡,蒙耻期全之日。昔蒋诩姻于王氏,无损清高之操,绲之此婚,庸何伤乎!〉

(《典略》记载:中常侍唐衡想把女儿嫁给汝南人傅公明,傅公明没有娶,唐衡便将女儿转嫁给了荀彧。荀彧的父亲荀绲因为仰慕唐衡的权势,便为荀彧娶了她。荀彧因此被当时的人们所非议。臣裴松之考证:《汉纪》记载,唐衡死于汉桓帝延熹七年(公元164年),推算下来,荀彧当时才刚满两岁,那么荀彧结婚的时候,唐衡早已去世很久了。所谓仰慕权势的说法是不成立的。臣裴松之又认为,荀绲是“八龙”之一,必然不是品行不端的人,想必是受到了逼迫才如此,怎么能说是仰慕权势呢?过去郑国的国君郑忽因为拒绝与齐国联姻而招致非议,隽不疑因为拒绝与霍氏联姻而受到赞誉,郑忽被非议在于他失去了外援,隽不疑被赞誉在于他考虑深远,但他们都没有面临迫在眉睫的祸患,所以能够各自保全自己的心志。至于当宦官当权时,天下之人无不屏息;左悺、唐衡口中就能决定人的生死。所以当时有谚语说“左回天,唐独坐”,形容他们权势之大无人能及。顺从他们,亲族就能平安,违逆他们,大祸立刻降临;这实在是宁可苟活也不愿灭亡、忍受耻辱以求保全的时期。从前蒋诩与王氏结为姻亲,也无损他清高的操守,荀绲的这桩婚事,又有什么可指责的呢!)

007

永汉元年,举孝廉,拜守宫令。

永汉元年(公元189年),荀彧被举荐为孝廉,出任守宫令。

008

董卓之乱,求出补吏。除亢父令,遂弃官归,谓父老曰:“颍川,四战之地也,天下有变,常为兵衝,宜亟去之,无久留。”

董卓作乱时,荀彧请求外放为官,被任命为亢父县令,但他随即弃官回乡,对父老乡亲说:“颍川是四方交战之地,一旦天下有变,常常成为兵家必争的要冲,我们应该赶紧离开,不可久留。”

009

乡人多怀土犹豫,会冀州牧同郡韩馥遣骑迎之,莫有随者,彧独将宗族至冀州。

乡亲们大多怀恋故土,犹豫不决。恰逢冀州牧、同郡人韩馥派骑兵来迎接他,结果没有人跟随,只有荀彧独自率领宗族前往冀州。

010

而袁绍已夺馥位,待彧以上宾之礼。

然而,当时袁绍已经夺取了韩馥的职位,他以上宾的礼节来款待荀彧。

011

彧弟谌及同郡辛评、郭图,皆为绍所任。

荀彧的弟弟荀谌以及同郡的辛评、郭图,都受到袁绍的任用。

012

彧度绍终不能成大事,时太祖为奋武将军,在东郡,初平二年,彧去绍从太祖。太祖大恱曰:“吾之子房也。”以为司马,时年二十九。

荀彧料定袁绍终究不能成就大业。当时,太祖(曹操)担任奋武将军,驻扎在东郡。初平二年(公元191年),荀彧离开袁绍,前去追随太祖(曹操)。太祖(曹操)非常高兴地说:“你就是我的张子房啊!”于是任命他为司马,当时荀彧二十九岁。

013

是时,董卓威陵天下,太祖以问彧,彧曰:“卓暴虐已甚,必以乱终,无能为也。”

当时,董卓的威势凌驾于天下,太祖(曹操)就此询问荀彧的看法。荀彧回答说:“董卓残暴无道已经到了极点,最终必定会因动乱而败亡,成不了什么气候。”

014

卓遣李傕等出关东,所过虏略,至颍川、陈留而还。乡人留者多见杀略。

董卓派遣李傕等人向关东地区出兵,所到之处烧杀抢掠,直到颍川、陈留郡才返回。那些留在故乡的乡亲们,很多都被他们杀害或掳掠。

015

明年,太祖领兖州牧,後为镇东将军,彧常以司马从。

第二年,太祖(曹操)出任兖州牧,后来又担任镇东将军,荀彧一直以司马的身份跟随他。

016

兴平元年,太祖征陶谦,任彧留事。会张邈、陈宫以兖州反,潜迎吕布。布既至,邈乃使刘翊告彧曰:“吕将军来助曹使君撃陶谦,宜亟供其军食。”众疑惑。

兴平元年(公元194年),太祖(曹操)征讨陶谦,任命荀彧留守处理后方事务。恰逢张邈、陈宫在兖州反叛,暗中迎接吕布。吕布到达后,张邈便派刘翊告知荀彧说:“吕将军前来协助曹公(曹操)攻打陶谦,应当立即供应他的军队粮草。”众人听后都感到疑惑。

017

彧知邈为乱,即勒兵设备,驰召东郡太守夏侯惇,而兖州诸城皆应布矣。

荀彧识破张邈是在发动叛乱,于是立刻整顿军队加强防备,并派人火速召集东郡太守夏侯惇。而当时兖州的各个城池都已响应了吕布。

018

时太祖悉军攻谦,留守兵少,而督将大吏多与邈、宫通谋。惇至,其夜诛谋叛者数十人,众乃定。

当时太祖(曹操)已率领全部军队去攻打陶谦,留下的守军很少,而且监军将领和高级官吏大多都与张邈、陈宫串通密谋。夏侯惇赶到后,当晚就处死了几十个图谋叛变的人,人心这才安定下来。

019

豫州刺史郭贡帅众数万来至城下,或言与吕布同谋,众甚惧。贡求见彧,彧将往。惇等曰:“君,一州镇也,往必危,不可。”

豫州刺史郭贡率领数万兵马来到城下,有人说他与吕布是同谋,大家非常害怕。郭贡请求面见荀彧,荀彧准备前去。夏侯惇等人说:“您是整个兖州的支柱,此去必然危险,不可以去。”

020

彧曰:“贡与邈等,分非素结也,今来速,计必未定;及其未定说之,纵不为用,可使中立,若先疑之,彼将怒而成计。”

荀彧说:“郭贡和张邈等人,并非一向交好。他现在来得这么快,计谋肯定还没有定下来。趁他犹豫未决时去说服他,即使不能为我们所用,也可以让他保持中立。如果我们先对他表示怀疑,他就会被激怒,反而促使他下定决心与我们为敌。”

021

贡见彧无惧意,谓鄄城未易攻,遂引兵去。

郭贡看见荀彧毫无畏惧的神色,认为鄄城不容易攻下,于是就率兵离去了。

022

又与程昱计,使说范、东阿,卒全三城,以待太祖。

荀彧又和程昱商议,派程昱去游说范县和东阿县,最终保全了这三座城池,以等待曹操的归来。

023

太祖自徐州还撃布濮阳,布东走。二年夏,太祖军乘氏,大饥,人相食。

曹操从徐州返回后在濮阳攻打吕布,吕布向东逃走。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夏天,曹操的军队驻扎在乘氏县,当时发生了大饥荒,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情况。

024

陶谦死,太祖欲遂取徐州,还乃定布。

此时陶谦去世,曹操想要趁机夺取徐州,然后再回来平定吕布。

025

彧曰:“昔高祖保关中,光武据河内,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故虽有困败而终济大业。将军本以兖州首事,平山东之难,百姓无不归心恱服。且河、济,天下之要地也,今虽残坏,犹易以自保,是亦将军之关中、河内也,不可以不先定。今以破李封、薛兰,若分兵东撃陈宫,宫必不敢西顾,以其闲勒兵收熟麦,约食畜穀,一举而布可破也。破布,然後南结扬州,共讨袁術,以临淮、泗。若舍布而东,多留兵则不足用,少留兵则民皆保城,不得樵采。布乘虚寇暴,民心益危,唯鄄城、范、卫可全,其餘非己之有,是无兖州也。若徐州不定,将军当安所归乎?且陶谦虽死,徐州未易亡也。彼惩往年之败,将惧而结亲,相为表裏。今东方皆以收麦,必坚壁清野以待将军,将军攻之不拔,略之无获,不出十日,则十万之众未战而自困耳。夫事固有弃此取彼者,以大易小可也,以安易危可也,权一时之势,不患本之不固可也。今三者莫利,願将军熟虑之。”

荀彧说:“过去汉高祖(刘邦)占据关中,光武帝(刘秀)占据河内,都是先巩固根本之地来控制天下,这样进可以战胜敌人,退可以坚守阵地,所以即使经历困境和失败,最终还是成就了大业。将军您本来是以兖州为基业起事,平定了山东地区的祸乱,百姓无不归心悦服。况且,黄河、济水一带是天下的要地,现在虽然残破,但仍然容易据此自保,这里也就是将军您的关中、河内,不可以不先稳定下来。如今趁着击败李封、薛兰的势头,如果分兵向东攻打陈宫,陈宫必定不敢向西回顾。利用这个间隙,您可以整顿兵马,收取成熟的小麦,储备粮食,这样一举就能击破吕布。击破吕布之后,再向南与扬州结盟,共同讨伐袁术,从而控制淮河、泗水流域。如果舍弃吕布而向东进军,留守的兵力多了,攻徐州的兵力就不够用;留守的兵力少了,百姓就会固守城池,无法出城砍柴采摘。吕布会趁虚而入进行侵扰,民心会更加恐慌,那时只有鄄城、范县、卫县可以保全,其余地方都将不为您所有,这就等于失去了整个兖州。如果徐州又没能攻下,将军您将退到哪里去呢?再说,陶谦虽然死了,但徐州也不容易攻破。他们吸取了去年的教训,必定会因恐惧而互相联合,互为表里。现在东方各地都在收割小麦,他们一定会坚壁清野来等待将军。将军您攻城攻不下,劫掠又没有收获,不出十天,十万大军就会不战自困了。诚然,做事情有时需要放弃这个而选择那个,但前提是:以小换大是可行的,以危险换安稳是可行的,或者权衡一时形势,不担心根本动摇也是可行的。如今这三个有利条件都不具备,希望将军您深思熟虑。”

026

〈臣松之以为于时徐州未平,兖州又叛,而云十万之众,虽是抑抗之言,要非寡弱之称。益知官渡之役,不得云兵不满万也。〉

(臣裴松之认为:当时徐州尚未平定,兖州又发生叛乱,荀彧却说有十万大军,这虽然是为了反驳曹操的观点而使用的夸张之词,但终究不是在形容一支弱小的军队。由此更可以知道,在官渡之战时,说曹操兵力不满一万的说法是不准确的。)

027

前讨徐州,威罚实行,

上次征讨徐州时,您施行的威严刑罚已经太过严厉,

028

〈《曹瞒传》云:自京师遭董卓之乱,人民流移东出,多依彭城间。遇太祖至,坑杀男女数万口於泗水,水为不流。陶谦帅其众军武原,太祖不得进。引军从泗南攻取虑、睢陵、夏丘诸县,皆屠之;鸡犬亦尽,墟邑无復行人。〉

(《曹瞒传》记载:自从京城遭遇董卓之乱后,百姓流离失所,向东迁徙,大多依附在彭城一带。等到太祖(曹操)率军抵达,在泗水边坑杀了数万男女,河水都因此堵塞不流。陶谦率领他的军队驻扎在武原,太祖(曹操)无法前进。于是率军从泗水以南攻取了虑、睢陵、夏丘等县,对这些地方全部进行了屠城;连鸡犬都没能幸免,废墟般的城邑再也看不到行人。)

029

其子弟念父兄之耻,必人自为守,无降心,就能破之,尚不可有也。

徐州的子弟们想着父兄被杀的耻辱,必定会人人自守,毫无投降之心,即便能够攻破城池,也无法真正占有这片土地。

030

夫事固有弃此取彼者,以大易小可也,以安易危可也,权一时之势,不患本之不固可也。今三者莫利,願将军熟虑之。”太祖乃止。

做事情本来就有放弃这边、争取那边的情况:用小的换取大的,可以;用危险的换取安定的,可以;权衡一时的形势,在不担心根基不稳固的情况下,也可以。但现在这三种有利情况都不具备,希望将军您能仔细考虑。”于是太祖(曹操)才停止了进攻徐州的计划。

031

大收麦,復与布战,分兵平诸县。布败走,兖州遂平。

(曹操)于是大规模收割麦子,再次与吕布交战,并分派兵力平定了各个县城。吕布战败逃走,兖州也因此得以平定。

032

建安元年,太祖撃破黄巾。汉献帝自河东还洛阳。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太祖(曹操)击败了黄巾军。汉献帝从河东返回了洛阳。

033

太祖议奉迎都许,或以山东未平,韩暹、杨奉新将天子到洛阳,北连张杨,未可卒制。

太祖(曹操)商议前往洛阳奉迎天子,并迁都到许县。有人认为山东地区尚未平定,韩暹、杨奉刚刚护送天子到达洛阳,他们北面又与张杨联合,不可能立刻将他们制服。

034

彧劝太祖曰:“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高祖东伐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自天子播越,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能远赴关右,然犹分遣将帅,蒙险通使,虽禦难于外,乃心无不在王室,是将军匡天下之素志也。今车驾旋轸,东京榛芜,义士有存本之思,百姓感旧而增哀。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民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雄杰,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天下虽有逆节,必不能为累,明矣。韩暹、杨奉其敢为害!若不时定,四方生心,後虽虑之,无及。”

荀彧劝说太祖(曹操)道:“过去晋文公接纳周襄王,因而诸侯都景仰追随;高祖(刘邦)向东征伐,为义帝穿上丧服,因而天下人心归附。自从天子流亡在外,将军您率先倡导义兵,只是因为山东地区战乱不休,才没能远赴关右地区,但您仍然派遣将帅,冒着危险与朝廷互通使节。虽然您在外抵御强敌,但内心无时无刻不记挂着王室,这就是将军您匡扶天下的素来之志啊。如今皇帝的车驾返回洛阳,但东京一带已是满目疮痍,有识之士都怀着存续国本的思虑,百姓们念及旧日也倍感哀伤。如果能真诚地抓住这个时机,遵从民众的期望,尊奉主上,这是最大的顺应时势之举;秉持大公无私之心来使各路豪杰臣服,这是最高明的谋略;扶助弘扬大义来招揽天下英才,这是最崇高的德行。天下虽然有叛逆之人,但他们必定不能成为您的拖累,这一点非常明确。韩暹、杨奉之流又怎敢为害呢!如果不及时作出决断,四方的野心家就会产生异心,到那时再考虑就来不及了。”

035

太祖遂至洛阳,奉迎天子都许。天子拜太祖大将军,进彧为汉侍中,守尚书令。常居中持重,

太祖(曹操)于是前往洛阳,奉迎天子迁都到许县。天子任命太祖(曹操)为大将军,并提拔荀彧为汉室的侍中,兼任尚书令。荀彧常常在朝廷中枢担任重要职务,

036

〈《典略》曰:彧折节下士,坐不累席。其在臺阁,不以私欲挠意。彧有群从一人,才行实薄,或谓彧:“以君当事,不可不以某为议郎邪?”彧笑曰:“官者所以表才也,若如来言,众人其谓我何邪!”其持心平正皆类此。〉

(《典略》记载:荀彧谦恭地对待属下,坐的时候只用一张席垫,从不铺张。他在朝廷中枢任职时,从不因个人私欲而影响公事。荀彧有一个同族的亲戚,才能和品行都很差,有人对荀彧说:“凭您现在的权位,怎么能不推荐他做个议郎呢?”荀彧笑着回答:“官职是用来表彰才能的,如果照你说的做,大家会怎么评价我呢!”他为人处事公平正直,大都如此。)

037

太祖虽征伐在外,军国事皆与彧筹焉。

太祖(曹操)虽然常年在外征战,但朝廷内外的军国大事,都与荀彧商议决策。

038

〈《典略》曰:彧为人伟美。又平原祢衡传曰:衡字正平,建安初,自荆州北游许都,恃才傲逸,臧否过差,见不如己者不与语,人皆以是憎之。唯少府孔融高贵其才,上书薦之曰:“淑质贞亮,英才卓荦。初渉艺文,升堂睹奥;目所一见,辄诵於口,耳所暂闻,不忘於心。性与道合,思若有神。弘羊心计,安世默识,以衡准之,诚不足怪。”衡时年二十四。是时许都虽新建,尚饶人士。衡尝书一刺怀之,字漫灭而无所適。或问之曰:“何不从陈长文、司马伯达乎?”衡曰:“卿欲使我从屠沽儿辈也!”又问曰:“当今许中,谁最可者?”衡曰:“大儿有孔文举,小儿有杨德祖。”又问曰:“曹公、荀令君、赵荡寇皆足盖世乎?”衡称曹公不甚多;又见荀有仪容,赵有腹尺,因荅曰:“文若可借面吊丧,稚长可使监厨请客。”其意以为荀但有貌,赵健啖肉也。於是众人皆切齿。衡知众不恱,将南还荆州。装束临發,众人为祖道,先设供帐於城南,自共相诫曰:“衡数不逊,今因其後到,以不起报之。”及衡至,众人皆坐不起,衡乃号咷大哭。众人问其故,衡曰:“行尸柩之间,能不悲乎?”衡南见刘表,表甚礼之。将军黄祖屯夏口,祖子射与衡善,随到夏口。祖嘉其才,毎在坐,席有异宾,介使与衡谈。後衡骄蹇,荅祖言徘优饶言,祖以为骂己也,大怒,顾伍伯捉头出。左右遂扶以去,拉而杀之。臣松之以本传不称彧容貌,故载《典略》与衡传以见之。又潘勗为彧碑文,称彧“瓌姿奇表”。张衡《文士传》曰:孔融数薦衡於太祖,欲与相见,而衡疾恶之,意常愤懑。因狂疾不肯往,而数有言论。太祖闻其名,图欲辱之,乃录为鼓吏。後至八月朝,大宴,宾客並会。时鼓吏撃鼓过,皆当脱其故服,易着新衣。次衡,衡擊为渔阳参檛,容态不常,音节殊妙。坐上宾客聽之,莫不慷慨。过不易衣,吏呵之,衡乃当太祖前,以次脱衣,裸身而立,徐徐乃着裈冒毕,復撃鼓参檛,而颜色不怍。太祖大笑,告四坐曰:“本欲辱衡,衡反辱孤。”至今有渔阳参檛,自衡造也。融深责数衡,并宣太祖意,欲令与太祖相见。衡许之,曰:“当为卿往。”至十月朝,融先见太祖,说“衡欲求见”。至日晏,衡着布单衣,疏巾履,坐太祖营门外,以杖捶地,数骂太祖。太祖敕外厩急具精马三匹,并骑二人,谓融曰:“祢衡竖子,乃敢尔!孤杀之无异於雀鼠,顾此人素有虚名,远近所闻,今日杀之,人将谓孤不能容。今送与刘表,视卒当何如?”乃令骑以衡置马上,两骑扶送至南阳。《傅子》曰:衡辩於言而克于论,见荆州牧刘表日,所以自结於表者甚至,表恱之以为上宾。衡称表之美盈口,而论表左右不废绳墨。於是左右因形而谮之,曰:“衡称将军之仁,西伯不过也,唯以为不能断;终不济者,必由此也。”是言实指表智短,而非衡所言也。表不详察,遂疏衡而逐之。衡以交绝於刘表,智穷於黄祖,身死名灭,为天下笑者,谮之者有形也。〉

(《典略》记载:荀彧容貌伟岸俊美。此外《平原祢衡传》记载:祢衡,字正平,建安(公元196-220年)初年,从荆州北上游历到许都,他依仗自己的才华而骄傲不羁,评议人物好坏时言辞过分,见到不如自己的人就不与他们交谈,因此人人都很憎恨他。只有少府孔融很看重他的才能,上书推荐他说:“他品性贤淑贞洁,才华英明出众。刚接触文学艺术,就能登堂入室,领会其奥妙;眼睛看过的东西,马上就能背诵出来;耳朵听过的内容,便能记在心里不会忘记。他的天性与大道相合,思虑如同有神助一般。桑弘羊的心计,张安世的博闻强记,用祢衡来和他们相比,实在不值得奇怪。”当时祢衡年仅二十四岁。那时许都虽然刚刚建立,但人才济济。祢衡曾经写好一张名帖揣在怀里,字迹都磨损了也没有送给任何人。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拜见陈长文(陈群)、司马伯达(司马朗)呢?”祢衡说:“你难道想让我去跟那些屠夫酒贩之流的人交往吗!”又有人问:“当今许都城中,谁最值得交往?”祢衡说:“年长的人中有孔文举(孔融),年轻的人中有杨德祖(杨修)。”又问:“曹公、荀令君(荀彧)、赵荡寇(赵融)都足以称得上是盖世英雄吗?”祢衡对曹公(曹操)没有太多称赞;又看到荀彧仪表堂堂,赵融肚腹肥大,于是回答说:“文若(荀彧的字)的脸可以借去吊丧,稚长(赵融的字)可以派去监督厨房招待客人。”他的意思是认为荀彧只是虚有其表,而赵融只是个能吃的大块头。于是众人都对他恨得咬牙切齿。祢衡知道大家都不高兴,准备南下返回荆州。临出发前,众人为他饯行,先在城南设下酒席,并私下约定说:“祢衡多次对我们无礼,今天等他后到,我们就不站起来迎接他来报复他。”等到祢衡到了,众人果然都坐着不起来,祢衡于是嚎啕大哭。大家问他为什么哭,祢衡说:“行走在活着的尸体与棺材之间,怎能不悲伤呢?”祢衡南下见到刘表,刘表对他非常礼遇。将军黄祖驻扎在夏口,黄祖的儿子黄射与祢衡关系很好,祢衡就跟着他到了夏口。黄祖很欣赏他的才华,每次宴席上有尊贵的宾客,就让黄射引荐祢衡与宾客交谈。后来祢衡愈发骄横无礼,回答黄祖的话就像戏子一样油嘴滑舌,黄祖认为祢衡是在辱骂自己,勃然大怒,回头命令卫兵把他抓出去。左右的人便将他架走,拉出去杀掉了。我(裴松之)认为,因为本传没有记载荀彧的容貌,所以我特意引述《典略》和《祢衡传》的内容来展现。另外,潘勖为荀彧写的碑文,也称赞他“容貌瑰伟,仪表出众”。张衡的《文士传》记载:孔融多次向太祖(曹操)推荐祢衡,想让他与太祖(曹操)见一面,但祢衡厌恶太祖(曹操),心中常常愤愤不平。他借口得了狂病不肯前往,还时常发表议论。太祖(曹操)听说了他的名声,打算羞辱他一番,于是任命他为鼓吏。后来到了八月朝会,举行盛大宴会,宾客云集。当时规定鼓吏击鼓完毕,都应当脱去旧衣服,换上新衣。轮到祢衡时,他敲击出《渔阳参挝》的曲调,神态与众不同,音节极其美妙。在座的宾客听了,无不感到心潮澎湃。击鼓完毕后,祢衡却不换衣服,小吏呵斥他,祢衡竟然当着太祖(曹操)的面,一件件脱掉衣服,最后赤身裸体地站着,然后才慢条斯理地穿上裤头和头巾,又击鼓演奏了一遍《渔阳参挝》,脸上毫无羞愧之色。太祖(曹操)大笑着对在座的人说:“我本想羞辱祢衡,反而被祢衡羞辱了。”至今流传的《渔阳参挝》鼓曲,就是从祢衡开始的。孔融深深地责备了祢衡,并传达了太祖(曹操)的意思,想让他去见太祖(曹操)。祢衡答应了,说:“我会为你去一趟。”到了十月朝会,孔融先去见太祖(曹操),说“祢衡想求见”。等到天色已晚,祢衡穿着粗布单衣,戴着稀疏的头巾,穿着草鞋,坐在太祖(曹操)的军营门外,用手杖捶打地面,大骂太祖(曹操)。太祖(曹操)命令马厩赶快备好三匹精壮的马,配上两名骑士,对孔融说:“祢衡这小子,竟敢如此!我杀他如同杀一只麻雀或老鼠,但考虑到此人向来有些虚名,远近皆知,今天杀了他,人们会说我没有容人之量。现在把他送给刘表,看看他到底会怎么样?”于是命令骑士把祢衡扶上马,由两名骑士护送到了南阳。《傅子》记载:祢衡能言善辩,在见到荆州牧刘表那天,极力地向刘表表达结交之意,刘表很高兴,把他奉为上宾。祢衡对刘表赞不绝口,但评论刘表身边的人却毫不留情。于是刘表身边的人就借机进谗言说:“祢衡称赞将军您的仁德,连周文王都比不上,只是认为您决断力不足;最终不能成就大事,必定是因为这个原因。”这话其实是暗指刘表智力低下,并非祢衡所说。刘表没有仔细查证,于是疏远并赶走了祢衡。祢衡因为与刘表关系断绝,又在黄祖那里无计可施,最终身死名裂,被天下人耻笑,就是因为有这些具体的事情可以被用来进谗言啊。)

039

太祖问彧:“谁能代卿为我谋者?”彧言“荀攸、鍾繇”。

太祖(曹操)问荀彧:“谁能够接替你为我出谋划策?”荀彧说:“荀攸和钟繇。”

040

先是,彧言策谋士,进戏志才。志才卒,又进郭嘉。太祖以彧为知人,诸所进达皆称职,唯严象为杨州,韦康为凉州,後败亡。

在此之前,荀彧曾推荐过谋士戏志才。戏志才去世后,他又推荐了郭嘉。太祖(曹操)认为荀彧善于识人,他所举荐的人才都称职,只有被任命为扬州刺史的严象和凉州刺史的韦康,后来兵败身亡。

041

〈《三辅决录》曰:象字文则,京兆人。少聦博,有胆智。以督军御史中丞诣扬州讨袁術,会術病卒,因以为扬州刺史。建安五年,为孙策庐江太守李術所杀,时年三十八。象同郡赵岐作三辅决录,恐时人不尽其意,故隐其书,唯以示象。康字元将,亦京兆人。孔融与康父端书曰:“前日元将来,渊才亮茂,雅度弘毅,伟世之器也。昨日仲将又来,懿性贞实,文愍笃诚,保家之主也。不意双珠,近出老蚌,甚珍贵之。”端从凉州牧徴为太僕,康代为凉州刺史,时人荣之。後为马超所围,坚守历时,救军不至,遂为超所杀。仲将名诞,见刘邵传。〉

(《三辅决录》记载:严象字文则,是京兆人。他年轻时聪明博学,有胆识和智慧。他以督军御史中丞的身份前往扬州讨伐袁术,正赶上袁术病死,于是他就被任命为扬州刺史。建安五年(公元200年),他被孙策任命的庐江太守李术所杀,当时年仅三十八岁。严象的同乡赵岐撰写了《三辅决录》,担心当时的人不能完全理解书中的深意,所以把书藏了起来,只给严象看过。韦康字元将,也是京兆人。孔融写信给韦康的父亲韦端说:“前几天元将(韦康)来访,他才华渊博,见识卓越,气度雅正,意志刚强,是匡扶时代的杰出人才。昨天仲将(韦诞)又来了,他品性美好,心地忠厚,是能保全家业的可靠之人。没想到您这老蚌竟生出这样一对宝珠,实在太珍贵了。”韦端从凉州牧被征召入朝担任太仆,韦康接替他担任凉州刺史,当时的人都以此为荣。后来他被马超围困,坚守了很长时间,援军未能赶到,最终被马超所杀。仲将名叫韦诞,事迹记载于《刘邵传》。)

042

自太祖之迎天子也,袁绍内怀不服。绍既并河朔,天下畏其彊。太祖方东忧吕布,南拒张绣,而绣败太祖军於宛。绍益骄,与太祖书,其辞悖慢。太祖大怒,出入动静变於常,众皆谓以失利於张绣故也。鍾繇以问彧,彧曰:“公之聦明,必不追咎往事,殆有他虑。”

自从太祖(曹操)迎奉天子以来,袁绍内心就一直不服。袁绍吞并了黄河以北的地区后,天下人都畏惧他的强大。当时太祖(曹操)正东边忧虑吕布,南边抵抗张绣,结果张绣在宛城击败了太祖(曹操)的军队。袁绍因此更加骄横,写信给太祖(曹操),言辞十分傲慢无礼。太祖(曹操)看后勃然大怒,言行举止都异于平常,大家都以为是因为败给了张绣的缘故。钟繇就此事询问荀彧,荀彧说:“以主公(曹操)的聪明睿智,一定不会为过去的事耿耿于怀,恐怕是有别的事情在忧虑。”

043

则见太祖问之,太祖乃以绍书示彧,曰:“今将讨不义,而力不敌,何如?”

于是他去进见太祖(曹操)并询问此事,太祖(曹操)便把袁绍的信拿给荀彧看,说:“现在我准备讨伐这个不义之人,但实力却比不上他,该怎么办?”

044

彧曰:“古之成败者,诚有其才,虽弱必彊,苟非其人,虽彊易弱,刘、项之存亡,足以观矣。今与公争天下者,唯袁绍尔。绍貌外宽而内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达不拘,唯才所宜,此度胜也。绍迟重少决,失在後机,公能断大事,应变无方,此谋胜也。绍御军宽缓,法令不立,士卒虽众,其实难用,公法令既明,赏罚必行,士卒虽寡,皆争致死,此武胜也。绍凭世资,从容饰智,以收名誉,故士之寡能好问者多归之,公以至仁待人,推诚心不为虚美,行己谨俭,而与有功者无所吝惜,故天下忠正效实之士咸願为用,此德胜也。夫以四胜辅天子,扶义征伐,谁敢不从?绍之彊其何能为!”太祖恱。

荀彧说:“自古以来,决定事业成败的关键在于人。如果领导者确有才能,即使力量弱小也终将强大;如果不是那样的杰出人物,即使力量强大也容易衰弱。刘邦和项羽的兴亡存废,就足以证明这一点了。当今能与您(曹操)争夺天下的,只有袁绍而已。袁绍表面宽宏大量而内心猜忌,任用人才却又怀疑他们;您(曹操)则明智通达,不拘一格,唯才是用,这是在气度上胜过他。袁绍遇事迟缓而缺少决断,常常错失良机;您(曹操)则能当机立断,应对变化无穷,这是在谋略上胜过他。袁绍治军松懈,法令形同虚设,士兵虽然众多,实际上难以调用;您(曹操)的法令严明,赏罚分明,士兵虽然不多,但都愿为您拼死效力,这是在用兵上胜过他。袁绍凭借世代积累的资本,装腔作势地表现自己的才智来博取名声,所以那些能力低下而又喜欢空谈的人多去投靠他;您(曹操)则以至诚仁德待人,真心实意而不求虚名,自身行为严谨节俭,但对有功之人却毫不吝惜赏赐,所以天下忠诚正直、讲求实效的人才都愿意为您所用,这是在品德上胜过他。凭借这四方面的优势来辅佐天子,扶持正义、讨伐叛逆,谁敢不服从呢?袁绍再强大又能怎么样呢!”太祖(曹操)听后非常高兴。

045

彧曰:“不先取吕布,河北亦未易图也。”

荀彧又说:“如果不先消灭吕布,那么图谋河北地区也并非易事。”

046

太祖曰:“然。吾所惑者,又恐绍侵扰关中,乱羌、胡,南诱蜀汉,是我独以兖、豫抗天下六分之五也。为将柰何?”彧曰:“关中将帅以十数,莫能相一,唯韩遂、马超最彊。彼见山东方争,必各拥众自保。今若抚以恩德,遣使连和,相持虽不能久安,比公安定山东,足以不动。鍾繇可属以西事。则公无忧矣。”

太祖(曹操)说:“是的。我所担忧的是,又怕袁绍会侵扰关中,挑动羌人、胡人作乱,向南引诱蜀地势力,这样我就只能凭借兖州、豫州来对抗天下六分之五的势力了。这该怎么办呢?”荀彧回答说:“关中地区的将帅有十几个,但都不能统一起来,其中只有韩遂、马超最为强大。他们看到山东地区(函谷关以东)正在争斗,必定会各自拥兵自保。如今如果用恩德来安抚他们,派遣使者与他们结盟,虽然这种相持的局面不能长久,但等到您平定山东地区,也足以让他们按兵不动了。可以将西边的事委托给钟繇。这样您就没有后顾之忧了。”

047

三年,太祖既破张绣,东禽吕布,定徐州,遂与袁绍相拒。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太祖(曹操)击败张绣后,向东擒获了吕布,平定了徐州,于是开始与袁绍对峙。

048

孔融谓彧曰:“绍地广兵彊;田豐、许攸,智计之士也,为之谋;审配、逢纪,尽忠之臣也,任其事;颜良、文醜,勇冠三军,统其兵:殆难克乎!”

孔融对荀彧说:“袁绍地盘广阔,兵力强盛;田丰、许攸是足智多谋的谋士,为他出谋划策;审配、逢纪是忠心耿耿的臣子,为他处理事务;颜良、文丑勇冠三军,统领他的军队:要战胜他恐怕很难吧!”

049

彧曰:“绍兵虽多而法不整。田豐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治。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自用,此二人留知後事,若攸家犯其法,必不能纵也,不纵,攸必为变。颜良、文醜,一夫之勇耳,可一战而禽也。”

荀彧说:“袁绍的军队虽然多,但军纪不严。田丰为人刚直,容易冒犯上级;许攸贪婪而不约束自己。审配专断而没有谋略,逢纪果断却又自以为是,这两个人留守后方,如果许攸的家人犯法,审配必定不会宽容,一旦不被宽容,许攸就一定会叛变。至于颜良、文丑,不过是有匹夫之勇罢了,一战就可以将他们擒获。”

050

五年,与绍连战。太祖保官渡,绍围之。太祖军粮方尽,书与彧,议欲还许以引绍。彧曰:“今军食虽少,未若楚、汉在荥阳、成皋间也。是时刘、项莫肯先退,先退者势屈也。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太祖乃住。遂以奇兵袭绍别屯,斩其将淳于琼等,绍退走。审配以许攸家不法,收其妻子,攸怒叛绍;颜良、文醜临阵授首;田豐以谏见诛:皆如彧所策。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与袁绍连续交战。太祖(曹操)坚守官渡,袁绍率军围困。当时太祖(曹操)的军粮即将耗尽,便写信给荀彧,商议想要退回许都来引诱袁绍深入。荀彧回信说:“现在军粮虽然短缺,但还没有到当年楚、汉在荥阳、成皋对峙时那般窘迫。那时刘邦和项羽谁都不肯先退,因为先退的一方气势上就会受挫。您以十分之一的兵力,在此划地坚守,扼住袁绍的咽喉使他无法前进,已经半年了。当他看到我军的决心并感到自身力量耗尽时,必然会发生变故,这正是使用奇计的时刻,千万不能错失。”太祖(曹操)于是决定坚守。随后,他派奇兵袭击了袁绍的另一处营寨,斩杀了其将领淳于琼等人,袁绍大败而逃。而审配因为许攸家人犯法,逮捕了他的妻子儿女,许攸愤怒之下背叛了袁绍;颜良、文丑都在阵前被斩杀;田丰因为劝谏而被杀:所有这些事态的发展,都如同荀彧所预料的一样。

051

六年,太祖就穀东平之安民,粮少,不足与河北相支,欲因绍新破,以其间撃讨刘表。彧曰:“今绍败,其众离心,宜乘其困,遂定之;而背兖、豫,远师江、汉,若绍收其餘烬,承虚以出人後,则公事去矣。”

建安六年(公元201年),太祖(曹操)到东平郡安民县征集粮草,因为军粮短缺,不足以支撑在河北的战事,便想趁着袁绍新败的机会,腾出手来去攻打刘表。荀彧说:“现在袁绍刚刚战败,部下离心离德,应该趁他困顿之时,彻底平定河北;如果放弃兖州、豫州,远征江、汉地区,万一袁绍收拾残部,趁我们后方空虚前来袭击,那么您的大业就完了。”

052

太祖復次于河上。绍病死。太祖渡河,撃绍子谭、尚,而高幹、郭援侵略河东,关右震动,鍾繇帅马腾等撃破之。语在《繇传》。

太祖(曹操)于是重新驻军在黄河岸边。袁绍不久病死。太祖(曹操)渡过黄河,攻打袁绍的儿子袁谭和袁尚,此时高干、郭援侵犯河东郡,关右地区为之震动,钟繇率领马腾等人击败了他们。这件事的详情记载在《钟繇传》中。

053

八年,太祖录彧前後功,表封彧为万岁亭侯。

建安八年(公元203年),太祖(曹操)记述了荀彧前后的功劳,上表奏请封他为万岁亭侯。

054

〈《彧别传》载太祖表曰:“臣闻虑为功首,谋为赏本,野绩不越庙堂,战多不逾国勋。是故典阜之锡,不後营丘,萧何之土,先於平阳。珍策重计,古今所尚。侍中守尚书令彧,积德累行,少长无悔,遭世纷扰,怀忠念治。臣自始举义兵,周游征伐,与彧勠力同心,左右王略,發言授策,无施不效。彧之功业,臣由以济,用披浮雲,显光日月。陛下幸许,彧左右机近,忠恪祗顺,如履薄冰,研精极锐,以抚庶事。天下之定,彧之功也。宜享高爵,以彰元勋。”彧固辞无野战之劳,不通太祖表。太祖与彧书曰:“与君共事已来,立朝廷,君之相为匡弼,君之相为举人,君之相为建计,君之相为密谋,亦以多矣。夫功未必皆野战也,願君勿让。”彧乃受。〉

〈《荀彧别传》记载太祖(曹操)的上表说:“臣听说深思熟虑是功劳的开端,出谋划策是奖赏的根本,战场的功绩不能超越朝堂的谋划,再多的战功也比不上为国立下的勋劳。因此,当年周成王给典阜的赏赐,不晚于给姜太公营丘的封地;汉高祖给萧何的封地,也优先于给平阳侯曹参的。珍贵的策略和重大的计谋,是自古至今都推崇的。侍中兼尚书令荀彧,积累德行,从小到大品行端正无可指摘,身处乱世,心怀忠诚,思念治世。臣自从起义兵以来,四处征伐,与荀彧同心协力,辅佐王业,他所提出的计策,无不应验。臣的事业因为荀彧的功劳才得以成功,就像拨开浮云,让日月重放光芒。蒙陛下恩准,荀彧在朝中辅佐机要,忠诚恭敬,如履薄冰,他精研谋略,思虑敏锐,以此处理纷繁政务。天下的安定,是荀彧的功劳。他理应享有高贵的爵位,以表彰这首要的功勋。”荀彧坚决推辞,说自己没有亲临战阵的功劳,不接受太祖(曹操)的上表。太祖(曹操)写信给荀彧说:“自从与您共事以来,在建立朝廷、您辅佐我、您为我举荐人才、您为我制定计划、您为我秘密谋划等方面,已经有很多功劳了。功劳未必都是在战场上建立的,希望您不要再推辞了。”荀彧这才接受。〉

055

彧固辞无野战之劳,不通太祖表。

荀彧坚决推辞,说自己没有亲临战阵的功劳,不接受太祖(曹操)的上表。

056

太祖与彧书曰:“与君共事已来,立朝廷,君之相为匡弼,君之相为举人,君之相为建计,君之相为密谋,亦以多矣。夫功未必皆野战也,願君勿让。”彧乃受。

曹操写信给荀彧说:“自从我们共事以来,在匡扶朝廷方面,你辅佐我、为我举荐人才、为我制定计策、为我进行秘密谋划,这样的事情已经很多了。功劳未必都来自沙场征战,希望你不要再推辞了。”荀彧这才接受了封赏。

057

九年,太祖拔邺,领冀州牧。

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攻克邺城,兼任冀州牧。

058

或说太祖“宜復古置九州,则冀州所制者广大,天下服矣。”太祖将从之,彧言曰:“若是,则冀州当得河东、冯翊、扶风、西河、幽、并之地,所夺者众。前日公破袁尚,禽审配,海内震骇,必人人自恐不得保其土地,守其兵众也;今使分属冀州,将皆动心。且人多说关右诸将以闭关之计;今闻此,以为必以次见夺。一旦生变,虽有善守者,转相胁为非,则袁尚得宽其死,而袁谭怀贰,刘表遂保江、汉之闲,天下未易图也。願公急引兵先定河北,然後修復旧京,南临荆州,责贡之不入,则天下咸知公意,人人自安。天下大定,乃议古制,此社稷长久之利也。”太祖遂寝九州议。

有人劝说曹操:“应当恢复古代的九州制度,这样冀州所管辖的范围就会非常广大,天下人也就都臣服了。”曹操准备听从这个建议。荀彧进言说:“如果这样做,那么冀州就将得到河东、冯翊、扶风、西河、幽州、并州的大片土地,夺取的地方太多了。前不久您击败袁尚,擒获审配,海内为之震动,想必人人都担心自己不能保住土地和军队;现在又让他们划归冀州管辖,各位将领内心都会不安。况且很多人都在劝说关右的将领们采取闭关自守的计策;如今他们听到这个消息,一定会认为自己将要被依次吞并。一旦发生变乱,即使有善于防守的将领,也会在转相胁迫下作乱,那么袁尚就能苟延残喘,袁谭也会心生二意,刘表便可趁机稳固其在江、汉一带的势力,天下就难以平定了。希望您能尽快率兵先平定河北,然后修复旧都洛阳,再向南进逼荆州,问责其不纳贡赋之罪,这样天下人都明白您的意图,人心自然安定。等到天下完全平定之后,再来商议恢复古代制度,这才是对国家长治久安有利的策略。”曹操于是搁置了恢复九州的议题。

059

是时荀攸常为谋主。彧兄衍以监军校尉守邺,都督河北事。太祖之征袁尚也,高幹密遣兵谋袭邺,衍逆觉,尽诛之,以功封列侯。

当时,荀攸常常担任首席谋士。荀彧的兄长荀衍以监军校尉的身份镇守邺城,总管河北的军务。曹操征讨袁尚时,高幹秘密派遣军队图谋偷袭邺城,荀衍提前察觉了他们的阴谋,将他们全部诛杀,因此功被封为列侯。

060

〈《荀氏家传》曰:衍字休若,彧第三兄。彧第四兄谌,字友若,事见袁绍传。陈群与孔融论汝、颍人物,群曰:“荀文若、公达、休若、友若、仲豫,当今並无对。”衍子绍,位至太僕。绍子融,字伯雅,与王弼、鍾会倶知名,为洛阳令,参大将军军事,与弼、会论易、老义,传於世。谌子闳,字仲茂,为太子文学掾。时有甲乙疑论,闳与鍾繇、王朗、袁涣议各不同。文帝与繇书曰:“袁、王国士,更为唇齿,荀闳劲悍,往来锐师,真君侯之勍敌,左右之深忧也。”终黄门侍郎。闳从孙恽字景文,太子中庶子,亦知名。与贾充共定音律,又作易集解。仲豫名恱,朗陵长俭之少子,彧从父兄也。张璠《汉纪》称恱清虚沈静,善於著述。建安初为秘书监侍中,被诏删《汉书》作《汉纪》三十篇,因事以明臧否,致有典要;其书大行於世。〉

(《荀氏家传》记载:荀衍字休若,是荀彧的三哥。荀彧的四哥荀谌,字友若,其事迹见于《袁绍传》。陈群与孔融评论汝南、颍川的人物时,陈群说:“荀文若(荀彧)、公达(荀攸)、休若(荀衍)、友若(荀谌)、仲豫(荀悦),在当今世上都是无人能及的。”荀衍的儿子荀绍,官至太仆。荀绍的儿子荀融,字伯雅,与王弼、钟会齐名,曾任洛阳令,参与大将军的军事谋划,他与王弼、钟会关于《易经》、《老子》义理的讨论流传于世。荀谌的儿子荀闳,字仲茂,任太子文学掾。当时有一个疑难案件,荀闳的意见与钟繇、王朗、袁涣都不同。文帝(曹丕)写信给钟繇说:“袁涣、王朗是国家栋梁,互相支持,而荀闳强悍刚劲,如同来往冲锋的精锐部队,真是您的一大劲敌,也是我身边近臣的深切忧虑。”他最终官至黄门侍郎。荀闳的侄孙荀恽,字景文,任太子中庶子,也很有名望。他曾与贾充共同审定音律,又作有《易集解》。仲豫名叫荀悦,是朗陵县令荀俭的小儿子,也是荀彧的堂兄。张璠的《汉纪》称赞荀悦清心寡欲、沉静稳重,善于著述。建安初年,他担任秘书监、侍中,奉皇帝诏令删减《汉书》,撰写成三十篇的《汉纪》,通过记述史实来评判人物的善恶,使其书内容精要且有法度;这本书在当时非常盛行。)

061

太祖以女妻彧长子恽,後称安阳公主。彧及攸並贵重,皆谦冲节俭,禄赐散之宗族知旧,家无餘财。十二年,復增彧邑千戸,合二千戸。

太祖(曹操)将女儿嫁给荀彧的长子荀恽,这位女儿后来被称为安阳公主。荀彧和荀攸都地位尊贵,但都为人谦虚、生活节俭,把俸禄和赏赐分给宗族和老朋友,家里没有多余的财产。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朝廷再次给荀彧增封食邑一千户,总计达到二千户。

062

〈《彧别传》曰:太祖又表曰:“昔袁绍侵入郊甸,战於官渡。时兵少粮尽,图欲还许,书与彧议,彧不聽臣。建宜住之便,恢进讨之规,更起臣心,易其愚虑,遂摧大逆,覆取其众。此彧睹胜败之机,略不世出也。及绍破败,臣粮亦尽,以为河北未易图也,欲南讨刘表。彧復止臣,陈其得失,臣用反斾,遂呑凶族,克平四州。向使臣退於官渡,绍必鼓行而前,有倾覆之形,无克捷之势。後若南征,委弃兖、豫,利既难要,将失本据。彧之二策,以亡为存,以祸致福,谋殊功异,臣所不及也。是以先帝贵指踪之功,薄搏获之赏;古人尚帷幄之规,下攻拔之捷。前所赏录,未副彧巍巍之勋,乞重平议,畴其戸邑。”彧深辞让,太祖报之曰:“君之策谋,非但所表二事。前後谦沖,欲慕鲁连先生乎?此圣人达节者所不贵也。昔介子推有言‘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君密谋安众,光显於孤者以百数乎!以二事相还而復辞之,何取谦亮之多邪!”太祖欲表彧为三公,彧使荀攸深让,至於十数,太祖乃止。〉

(《荀彧别传》记载:太祖(曹操)又上表说:“过去袁绍侵犯京畿地区,我们在官渡交战。当时我方兵力不足,粮草将尽,打算退回许都,写信与荀彧商议,荀彧不同意我的看法。他阐述了坚守在此的便利,规划了进兵讨伐的策略,重新振作了我的决心,改变了我原来的浅陋想法,最终才得以摧毁这个叛逆,消灭了他的军队。这是荀彧洞察胜败关键的体现,他的谋略是世间罕见的。等到袁绍被打败后,我的粮草也已用尽,认为河北地区不易马上图取,打算向南征讨刘表。荀彧再次阻止我,陈述了其中的利害得失,我采纳他的意见,调转旗帜回师,最终吞并了袁氏这个凶恶的家族,平定了冀、青、幽、并四州。当初如果我在官渡退兵,袁绍必定会乘势大举前进,我方将有倾覆的危险,而没有克敌制胜的可能。后来如果我向南征伐,抛弃了兖州、豫州,不仅难以获得战果,还将失去自己的根据地。荀彧的这两条计策,使我们转危为安,化祸为福,其谋略之高超,功绩之卓著,是我所不及的。因此,先帝(汉高祖刘邦)看重指明方向的功劳,而轻视擒敌斩将的赏赐;古人推崇在帷帐中运筹帷幄的谋略,而把攻城拔寨的战功放在次要位置。之前对荀彧的封赏,还不足以匹配他那巍巍的功勋,恳请朝廷重新评议,增加他的食邑。”荀彧坚决推辞,太祖(曹操)回信给他说:“您的计策谋略,远不止我上表所说的那两件事。您前后如此谦虚,是想效仿鲁仲连先生吗?这种行为,通达事理的圣人是不推崇的。从前介子推曾说‘窃取别人的财物,尚且被称为盗贼’。何况您为我出谋划策、安定众人,使我功业昭彰的事,数以百计啊!我只举出两件事来为您请功,您就一再推辞,何必如此过分谦虚呢!”太祖(曹操)想上表推荐荀彧担任三公之职,荀彧让荀攸代为坚决推辞,往返了十多次,太祖(曹操)才作罢。)

063

太祖将伐刘表,问彧策安出,彧曰:“今华夏已平,南土知困矣。可显出宛、葉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太祖遂行。会表病死,太祖直趋宛、葉如彧计,表子琮以州逆降。

太祖(曹操)准备征伐刘表,向荀彧询问计策,荀彧说:“现在中原地区已经平定,南方的刘表也知道自己处境困难了。我们可以大张旗鼓地向宛城、葉县出兵,同时分兵从小路轻装疾进,出其不意地进行突袭。”太祖(曹操)便依计而行。恰逢刘表病死,太祖(曹操)按照荀彧的计策直奔宛城和葉县,刘表的儿子刘琮率领荆州军民出城投降。

064

十七年,董昭等谓太祖宜进爵国公,九锡备物,以彰殊勋,密以谘彧。彧以为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寧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太祖由是心不能平。会征孙权,表请彧劳军于谯,因辄留彧,以侍中光禄大夫持节,参丞相军事。太祖军至濡须,彧疾留寿春,以忧薨,时年五十。谥曰敬侯。明年,太祖遂为魏公矣。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董昭等人认为太祖(曹操)功勋卓著,应当进爵为国公,并加赐九锡,他们私下里将此事征求荀彧的意见。荀彧认为,太祖(曹操)本来兴起义兵是为了匡扶汉室、安定国家,应该秉持忠贞的诚心,坚守谦退的品德;君子爱护一个人应该用合乎道德的方式,不应该这样做。太祖(曹操)因此心中不快。恰逢征讨孙权,太祖(曹操)上表请求荀彧到谯县慰劳军队,趁机将他留下,任命他以侍中、光禄大夫的身份,持节参管丞相府的军事。太祖(曹操)的军队到达濡须,荀彧因病留在寿春,因忧虑而去世,享年五十岁。谥号为敬侯。第二年,太祖(曹操)就进爵为魏公了。

065

〈《魏氏春秋》曰:太祖馈彧食,發之乃空器也,於是饮药而卒。咸熙二年,赠彧太尉。《彧别传》曰:彧自为尚书令,常以书陈事,临薨,皆焚毁之,故奇策密谋不得尽闻也。是时征役草创,制度多所兴復,彧尝言於太祖曰:“昔舜分命禹、稷、契、皋陶以揆庶绩,教化征伐,並时而用。及高祖之初,金革方殷,犹举民能善教训者,叔孙通习礼仪於戎旅之闲,世祖有投戈讲艺、息马论道之事,君子无终食之闲违仁。今公外定武功,内兴文学,使干戈戢睦,大道流行,国难方弭,六礼倶治,此姬旦宰周之所以速平也。既立德立功,而又兼立言,成仲尼述作之意;显制度於当时,扬名於後世,岂不盛哉!若须武事毕而後制作,以稽治化,於事未敏。宜集天下大才通儒,考论六经,刊定传记,存古今之学,除其烦重,以一圣真,並隆礼学,渐敦教化,则王道两济。”彧从容与太祖论治道,如此之类甚众,太祖常嘉纳之。彧德行周备,非正道不用心,名重天下,莫不以为仪表,海内英儁咸宗焉。司马宣王常称书传远事,吾自耳目所从闻见,逮百数十年间,贤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前後所举者,命世大才,邦邑则荀攸、鍾繇、陈群,海内则司马宣王,及引致当世知名郗虑、华歆、王朗、荀恱、杜袭、辛毗、赵俨之俦,终为卿相,以十数人。取士不以一揆,戏志才、郭嘉等有负俗之讥,杜畿简傲少文,皆以智策举之,终各显名。荀攸後为魏尚书令,亦推贤进士。太祖曰:“二荀令之论人,久而益信,吾没世不忘。”鍾繇以为颜子既没,能备九德,不贰其过,唯荀彧然。或问繇曰:‘君雅重荀君,比之颜子,自以不及,可得闻乎?’曰:‘夫明君师臣,其次友之。以太祖之聦明,毎有大事,常先谘之荀君,是则古师友之义也。吾等受命而行,犹或不尽,相去顾不远邪!’《献帝春秋》曰:董承之诛,伏后与父完书,言司空杀董承,帝方为报怨。完得书以示彧,彧恶之,久隐而不言。完以示妻弟樊普,普封以呈太祖,太祖阴为之备。彧後恐事觉,欲自發之,因求使至邺,劝太祖以女配帝。太祖曰:“今朝廷有伏后,吾女何得以配上,吾以微功见录,位为宰相,岂復赖女宠乎!”彧曰:“伏后无子,性又凶邪,往常与父书,言辞醜恶,可因此废也。”太祖曰:“卿昔何不道之?”彧阳惊曰:“昔已尝为公言也。”太祖曰:“此岂小事而吾忘之!”彧又惊曰:“诚未语公邪!昔公在官渡与袁绍相持,恐增内顾之念,故不言尔。”太祖曰:“官渡事後何以不言?”彧无对,谢阙而已。太祖以此恨彧,而外含容之,故世莫得知。至董昭建立魏公之议,彧意不同,欲言之於太祖。及赍玺书犒军,饮飨礼毕,彧留请闲。太祖知彧欲言封事,揖而遣之,彧遂不得言。彧卒於寿春,寿春亡者告孙权,言太祖使彧杀伏后,彧不从,故自杀。权以露布於蜀,刘备闻之,曰:“老贼不死,祸乱未已。”臣松之案《献帝春秋》云彧欲發伏后事而求使至邺,而方诬太祖云“昔已尝言”。言既无徴,回託以官渡之虞,俛仰之间,辞情顿屈,虽在庸人,犹不至此,何以玷累贤哲哉!凡诸云云,皆出自鄙俚,可谓以吾侪之言而厚诬君子者矣。袁𬀩虚罔之类,此最为甚也。〉

(《魏氏春秋》记载:太祖(曹操)赠送食物给荀彧,荀彧打开食盒一看,里面是空的,于是他就服毒自尽了。咸熙二年(公元265年),追赠荀彧为太尉。《荀彧别传》记载:荀彧自从担任尚书令以来,常常用书信陈述事情,临终前,将这些书信全部烧毁了,所以他那些奇策密谋没能完全流传下来。当时战事频繁,百废待兴,许多制度都有待恢复和创建,荀彧曾经对太祖(曹操)说:“过去舜帝分别任命禹、稷、契、皋陶等人来管理各项事务,教化百姓和军事征伐是同时并举的。到了高祖(刘邦)初建汉朝时,战争还很频繁,他仍然提拔能够施行良好教化的人才,让叔孙通在军旅之中练习礼仪;世祖(光武帝刘秀)也有过放下武器讲习经义、让战马休息来讨论治国之道的事。君子即使在吃一顿饭的短暂时间里也不会背离仁德。现在您对外平定战乱立下武功,对内复兴文学教化,使战争停息,大道得以推行,国难将要平息,各种礼仪制度也全部得到治理,这正是当年周公旦辅佐周朝能够迅速安定的原因。您既树立了德行又建立了功业,如果再能著书立说,完成孔子那样的记述事业;将典章制度彰显于当世,把美名传扬给后代,这难道不是一件盛事吗!如果非要等到军事行动全部结束后才着手制定礼乐制度,从而耽误了教化治理,这在处理政事上是不够敏捷的。应该召集天下的大才和通儒,考证、讨论六经,修订史籍传记,保存古今的学问,去除其中繁杂冗余的部分,统一于圣人的真义,同时大力推崇礼学,逐渐敦厚教化,这样一来,王道和霸道就能相辅相成了。”荀彧从容不迫地与太祖(曹操)讨论治国之道,像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太祖(曹操)常常赞赏并采纳他的意见。荀彧的品德行为十分周全,不是正道就绝不费心,名望闻于天下,没有人不将他视为榜样,天下的英雄豪杰都尊崇他。司马宣王(司马懿)常常说:‘史书上传载的是久远的事情,就我亲耳所闻、亲眼所见的这近百十年间,贤能之才没有一个能比得上荀令君(荀彧)的。’荀彧前后所举荐的人才,有的是影响一个时代的大才,在本地区域的有荀攸、钟繇、陈群,在全国范围内的则有司马宣王(司马懿),以及引荐的当时知名人士郗虑、华歆、王朗、荀悦、杜袭、辛毗、赵俨等人,最终都做到了卿相的高位,总共有数十人之多。他选拔人才不拘一格,如戏志才、郭嘉等人有行为不合世俗的非议,杜畿为人简慢高傲缺少文采,荀彧都因为他们的智谋和策略而举荐他们,最终他们都功成名就。荀攸后来也担任了魏国的尚书令,同样举荐贤才。太祖(曹操)说:“两位荀令君(荀彧、荀攸)评论人物,时间越久越能证明其准确,我到死都不会忘记。”钟繇认为,自从颜回去世后,能够具备九种美德、不犯两次同样过错的人,只有荀彧了。有人问钟繇说:‘您非常敬重荀君,把他比作颜回,又自认为不如他,可以听听原因吗?’钟繇回答说:‘贤明的君主会把大臣当作老师,次一等也会当作朋友。以太祖(曹操)的聪明才智,每逢有大事,常常要先征求荀君的意见,这就是古代君主对待老师和朋友的礼节。我们这些人只是奉命行事,尚且有时不能完全办好,和他的差距难道不大吗!’《献帝春秋》记载:董承被诛杀后,伏皇后写信给她的父亲伏完,说司空(曹操)杀了董承,皇帝正准备为他报仇。伏完拿到信后给荀彧看,荀彧很厌恶这件事,长期隐瞒没有上报。后来伏完又把信给自己的妻弟樊普看,樊普将信封好后呈报给了太祖(曹操),太祖(曹操)便暗中对此事有所防备。荀彧后来担心事情败露,想自己揭发出来,于是请求出使邺城,劝太祖(曹操)将女儿嫁给献帝。太祖(曹操)说:“现在朝廷里有伏皇后,我的女儿怎么能嫁给皇上呢?我因为一点微小的功劳被记录,位列宰相,难道还要依赖女儿获得恩宠吗!”荀彧说:“伏皇后没有儿子,性情又凶狠邪恶,过去曾经写信给她的父亲,言辞非常丑恶,可以趁此机会把她废掉。”太祖(曹操)说:“你以前为什么不说这件事?”荀彧假装吃惊地说:“我以前已经跟您说过了。”太祖(曹操)说:“这难道是小事,我会忘记吗!”荀彧又假装吃惊地说:“真的没跟您说吗!从前您在官渡与袁绍相持,我怕增加您内心的忧虑,所以才没有说。”太祖(曹操)问:“官渡之战后为什么不说?”荀彧无言以对,只能认错而已。太祖(曹操)因此怨恨荀彧,但表面上仍然包容他,所以世人没人知道这件事。到了董昭提出建立魏公的建议时,荀彧内心不同意,想对太祖(曹操)进言。等到他奉旨带着文书犒劳军队,宴饮礼毕之后,荀彧留下来请求私下谈话。太祖(曹操)知道荀彧想谈论封爵的事,便作揖将他送走,荀彧最终没能说上话。荀彧死在寿春,有从寿春逃亡的人告诉孙权,说太祖(曹操)派荀彧去杀伏皇后,荀彧不肯听从,所以自杀了。孙权把这个消息传到蜀地,刘备听说后,说:“曹操这个老贼不死,天下的祸乱就不会停止。”臣裴松之考证,《献帝春秋》说荀彧想要揭发伏皇后的事而请求出使邺城,反而诬陷太祖(曹操)说“以前已经说过了”。这种说法既没有证据,又转而托辞说是因为官渡之战的忧虑,在俯仰之间,言辞和情理就完全站不住脚了,即使是普通人,尚且不会做出这种事,怎么能用它来玷污贤良的哲人呢!所有这些说法,都出自于浅薄鄙俗之人之口,可以说是用我们这些小人的言论来严重诬蔑君子了。袁𬀩(《献帝春秋》作者)的虚假荒谬之言,这件事算是最过分的了。)

066

彧卒於寿春,寿春亡者告孙权,言太祖使彧杀伏后,彧不从,故自杀。权以露布於蜀,刘备闻之,曰:“老贼不死,祸乱未已。”

荀彧在寿春去世,有从寿春逃亡的人告诉孙权,说太祖(曹操)命令荀彧去杀害伏皇后,荀彧不肯听从,因此自杀了。孙权将这个消息公开发布到蜀地,刘备听到后说:“这个老贼(指曹操)不死,天下的祸乱就不会停止。”

067

彧之死事後,亦有諸多争议与记述。

荀彧死后,关于他的死因也有诸多争议和不同的记载。

068

子恽,嗣侯,官至虎贲中郎将。

荀彧的儿子荀恽继承了爵位,官职做到虎贲中郎将。

069

初,文帝与平原侯植並有拟论,文帝曲礼事彧。及彧卒,恽又与植善,而与夏侯尚不穆,文帝深恨恽。

当初,文帝(曹丕)与平原侯曹植都被列为太子人选,文帝(曹丕)对荀彧礼遇有加。等到荀彧去世后,荀恽却与曹植交好,而与夏侯尚不和睦,因此文帝(曹丕)非常憎恨荀恽。

070

恽早卒,子甝、霬,

荀恽很早就去世了,他的儿子是荀甝和荀霬。

071

〈音翼。〉

(霬,读音yì。)

072

以外甥故犹宠待。恽弟俣,御史中丞,俣弟诜,大将军从事中郎,皆知名,早卒。

因为是(司马氏的)外甥,所以(荀甝、荀霬)仍然受到宠爱和优待。荀恽的弟弟叫荀俣,担任御史中丞;荀俣的弟弟叫荀诜,担任大将军从事中郎,他们都很有名望,但都很早就去世了。

073

〈《荀氏家传》曰:恽字长倩,俣字叔倩,诜字曼倩,俣子寓,字景伯。《世语》曰:寓少与裴楷、王戎、杜默倶有名京邑,仕晋,位至尚书,名见显著。子羽嗣,位至尚书。〉

(《荀氏家传》记载:荀恽字长倩,荀俣字叔倩,荀诜字曼倩,荀俣的儿子叫荀寓,字景伯。《世语》记载:荀寓年轻时与裴楷、王戎、杜默在京城齐名,后来在晋朝做官,官位达到尚书,名声显赫。他的儿子荀羽继承爵位,官位也做到了尚书。)

074

诜弟𫖮,咸熙中为司空。

荀诜的弟弟荀𫖮,在咸熙年间(公元264年-265年)担任司空。

075

〈《晋阳秋》曰:𫖮字景倩,幼为姊夫陈群所异。博学洽闻,意思慎密。司马宣王见𫖮,奇之,曰:“荀令君之子也。近见袁偘,亦曜卿之子也。”擢拜散骑侍郎。𫖮佐命晋室,位至太尉,封临淮康公。尝难鍾会“易无互体”,见称於世。𫖮弟粲,字奉倩。何劭为粲传曰:粲字奉倩,粲诸兄並以儒術论议,而粲独好言道,常以为子贡称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闻,然则六籍虽存,固圣人之糠秕。粲兄俣难曰:“易亦云圣人立象以尽意,繫辞焉以尽言,则微言胡为不可得而闻见哉?”粲荅曰:“盖理之微者,非物象之所举也。今称立象以尽意,此非通于意外者也。繫辞焉以尽言,此非言乎繫表者也;斯则象外之意,繫表之言,固蕴而不出矣。”及当时能言者不能屈也。又论父彧不如从兄攸。彧立德高整,轨仪以训物,而攸不治外形,慎密自居而已。粲以此言善攸,诸兄怒而不能回也。太和初,到京邑与傅嘏谈。嘏善名理而粲尚玄远,宗致虽同,仓卒时或有格而不相得意。裴徽通彼我之怀,为二家骑驿,顷之,粲与嘏善。夏侯玄亦亲。常谓嘏、玄曰:“子等在世涂间,功名必胜我,但识劣我耳!”嘏难曰:“能盛功名者,识也。天下孰有本不足而末有餘者邪?”粲曰:“功名者,志局之所奖也。然则志局自一物耳,固非识之所独济也。我以能使子等为贵,然未必齐子等所为也。”粲常以妇人者,才智不足论,自宜以色为主。骠骑将军曹洪女有美色,粲於是娉焉,容服帷帐甚丽,专房欢宴。历年後,妇病亡,未殡,傅嘏往喭粲;粲不哭而神伤。嘏问曰:“妇人才色並茂为难。子之娶也,遗才而好色。此自易遇,今何哀之甚?”粲曰:“佳人难再得!顾逝者不能有倾国之色,然未可谓之易遇。”痛悼不能已,岁餘亦亡,时年二十九。粲简贵,不能与常人交接,所交皆一时俊杰。至葬夕,赴者裁十餘人,皆同时知名士也,哭之,感恸路人。〉

(《晋阳秋》记载:荀𫖮字景倩,幼年时就被姐夫陈群认为是奇才。他博学多闻,心思缜密。司马宣王(司马懿)见到荀𫖮后,也对他大加赞赏,说:“真是荀令君(荀彧)的儿子啊。最近我见到袁偘,他也是曜卿(袁涣)的儿子。”于是提拔荀𫖮为散骑侍郎。荀𫖮辅佐司马氏建立晋朝,官至太尉,被封为临淮康公。他曾经向钟会辩难“《易经》中没有互体”的理论,因此被世人称赞。荀𫖮的弟弟荀粲,字奉倩。何劭为荀粲作传记说:荀粲字奉倩,他的几位兄长都以儒家学说进行论辩,唯独荀粲喜欢谈论道家玄理,他常认为,子贡曾说孔夫子关于人性和天道的言论是听不到的,那么即使六经流传至今,也只不过是圣人留下的糟粕而已。荀粲的哥哥荀俣反驳说:“《易经》中也说圣人确立卦象来完全表达思想,撰写爻辞来充分说明言语,那么这些精深的言论怎么会听不到呢?”荀粲回答说:“大概是因为最精微的道理,不是物象所能表现的。现在说确立卦象来表达思想,这并不能通达卦象之外的意蕴。撰写爻辞来充分说明言语,这也不是在说爻辞之外的言辞;这样一来,卦象之外的意蕴,爻辞之外的言辞,就确实蕴含在内而没有表达出来了。”当时善于辩论的人都无法驳倒他。他又评论说父亲荀彧不如堂兄荀攸。荀彧树立的德行崇高严整,以规范礼仪来教化世人,而荀攸不修饰外表,只是为人谨慎周密。荀粲因此称赞荀攸,他的几位兄长都很生气,却无法让他改变看法。太和(公元227年-233年)初年,荀粲到京城与傅嘏交谈。傅嘏擅长名理学,而荀粲崇尚玄学,虽然宗旨旨趣相同,但在仓促辩论时,常有意见不合、彼此不快的时候。裴徽从中沟通调解,为他们两家传递信息,不久之后,荀粲便与傅嘏交好。与夏侯玄关系也很好。荀粲常对傅嘏、夏侯玄说:“你们在仕途上,功名一定会超过我,只是见识比我差罢了!”傅嘏反驳道:“能成就大功名的人,靠的就是见识。天下哪有根本不足而末节有余的道理呢?”荀粲说:“功名,是志向和格局所成就的。然而志向和格局本身就是一回事,绝不是单靠见识就能成就的。我能使你们尊贵,但我未必会做你们所做的事情。”荀粲常认为,评论女子不必看才智,理应以美色为主。骠骑将军曹洪的女儿容貌美丽,荀粲于是娶了她,妻子的容貌、服饰和帷帐都非常华丽,荀粲对她专房宠爱,与她欢宴。几年后,妻子病逝,尚未下葬,傅嘏前去安慰荀粲;荀粲没有哭泣,但神情悲伤。傅嘏问道:“女子才貌双全很难得。你娶妻时,不重才而重色。这样的女子本是容易遇到的,现在为何如此悲伤呢?”荀粲说:“美人难再得!虽然逝去的妻子没有倾国倾城的容貌,但也不能说是容易遇到的。”他悲痛哀悼不能停止,一年多以后也去世了,当时年仅二十九岁。荀粲为人清高孤傲,不与平常人交往,所结交的都是当时才智出众的人物。到他下葬那晚,前来吊唁的不过十余人,但都是当时知名的士人,他们痛哭的样子,让路人也为之感动。)

076

恽子甝,嗣为散骑常侍,进爵广阳乡侯,年三十薨。子𫖳嗣。

荀恽的儿子荀甝,继承爵位后担任散骑常侍,晋封为广阳乡侯,三十岁时去世。他的儿子荀𫖳继承了爵位。

077

〈《荀氏家传》曰:𫖳字温伯,为羽林右监,早卒。𫖳子崧,字景猷。《晋阳秋》称崧少有志操,雅好文学,孝义和爱,在朝恪勤,位至左右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崧子羡,字令则,清和有才。尚公主,少历显位,年二十八为北中郎将,徐、兖二州刺史,假节都督徐、兖、青三州诸军事。在任十年,遇疾解职,卒於家,追赠骠骑将军。羡孙伯子,今御史中丞也。〉

(《荀氏家传》记载:荀𫖳字温伯,担任羽林右监,很早就去世了。荀𫖳的儿子叫荀崧,字景猷。《晋阳秋》称,荀崧年轻时就有志向和节操,爱好文学,孝顺仁义、和睦友爱,在朝廷上恪尽职守,官位最终达到左右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荀崧的儿子叫荀羡,字令则,为人清正平和且有才干。他娶了公主为妻,年轻时就历任重要官职,二十八岁时担任北中郎将、徐州和兖州刺史,并被授予符节,都督徐州、兖州、青州三州的军事。在任十年后,因病离职,在家中去世,被追赠为骠骑将军。荀羡的孙子伯子,是如今的御史中丞。)

078

霬官至中领军,薨,谥曰贞侯,追赠骠骑将军。子恺嗣。霬妻,司马景王、文王之妹也,二王皆与亲善。咸熙中,开建五等,霬以著勋前朝,改封恺南顿子。

荀霬官至中领军,去世后,谥号为贞侯,并被追赠为骠骑将军。他的儿子荀恺继承了爵位。荀霬的妻子是景王司马师和文王司马昭的妹妹,两位王都与他关系亲善。咸熙年间(公元264-265年),朝廷建立五等爵位制度,因荀霬在前朝功勋卓著,改封荀恺为南顿子。

079

〈《荀氏家传》曰:恺,晋武帝时为侍中。干宝《晋纪》曰:武帝使侍中荀𫖮、和峤倶至东宫,观察太子。𫖮还称太子德识进茂,而峤云圣质如初。孙盛曰“遣荀勗”,其餘语则同。臣松之案和峤为侍中,荀𫖮亡没久矣。荀勗位亚台司,不与峤同班,无縁方称侍中。二书所云,皆为非也。考其时位,恺寔当之。恺位至征西大将军。恺兄憺,少府。弟悝,护军将军,追赠车骑大将军。〉

(《荀氏家传》记载:荀恺在晋武帝时期担任侍中。干宝的《晋纪》记载:晋武帝派遣侍中荀𫖮与和峤一同前往东宫,观察太子。荀𫖮回来后称赞太子德行见识都有长进,而和峤却说太子的天资和当初一样。孙盛则说是“派遣荀勖”,其余的记述都相同。臣裴松之考证:和峤当时是侍中,但荀𫖮早已去世。荀勖的职位仅次于三公,与和峤官阶不同,没有理由称他为侍中。因此这两本书的说法都是错误的。考察当时担任此官职的人,应该是荀恺。荀恺的官位最高做到征西大将军。荀恺的哥哥荀憺,担任少府;弟弟荀悝,担任护军将军,死后被追赠为车骑大将军。)

080

荀攸字公达,彧从子也。祖父昙,广陵太守。

荀攸,字公达,是荀彧的堂侄。他的祖父名叫荀昙,曾担任广陵太守。

081

〈《荀氏家传》曰:昙字元智。兄昱,字伯修。张璠《汉纪》称昱、昙並杰俊有殊才。昱与李膺、王畅、杜密等号为八俊,位至沛相。攸父彝,州从事。彝於彧为从祖兄弟。〉

(《荀氏家传》记载:荀昙字元智。他的哥哥是荀昱,字伯修。张璠的《汉纪》称赞荀昱和荀昙都是才华出众的杰出人物。荀昱与李膺、王畅、杜密等人并称为“八俊”,官至沛相。荀攸的父亲名叫荀彝,担任州从事。荀彝与荀彧是堂兄弟。)

082

攸少孤。及昙卒,故吏张权求守昙墓。攸年十三,疑之,谓叔父衢曰:“此吏有非常之色,殆将有姦!”衢寤,乃推问,果杀人亡命。由是异之。

荀攸年少时就成了孤儿。等到祖父荀昙去世,他过去的一位下属张权请求为荀昙守墓。当时年仅十三岁的荀攸对此产生了怀疑,便对叔父荀衢说:“这个官吏的神色很不寻常,恐怕是做了什么奸邪之事!”荀衢听后恍然大悟,于是对张权进行盘问,果然查出他是个杀了人后逃亡的罪犯。从此,人们都对荀攸另眼相看。

083

〈《魏书》曰:攸年七八岁,衢曾醉,误伤攸耳;而攸出入遊戏,常避护不欲令衢见。衢後闻之,乃惊其夙智如此。荀氏家传曰:衢子祈,字伯旗,与族父愔倶著名。祈与孔融论肉刑,愔与孔融论圣人优劣,並在融集。祈位至济阴太守;愔後徴有道,至丞相祭酒。〉

(《魏书》记载:荀攸七八岁时,叔父荀衢曾因喝醉酒,失手弄伤了他的耳朵。但荀攸进出玩耍时,常常小心地遮掩伤处,不想让荀衢看见。荀衢后来听说了这件事,对他如此早熟的智慧感到非常惊讶。《荀氏家传》记载:荀衢的儿子叫荀祈,字伯旗,与他的族叔荀愔都很有名望。荀祈曾与孔融辩论过肉刑,荀愔曾与孔融辩论过圣人的优劣,这些内容都收录在孔融的文集中。荀祈的官位做到了济阴太守;荀愔后来因品德高尚被征召,官至丞相祭酒。)

084

何进秉政,徴海内名士攸等二十餘人。攸到,拜黄门侍郎。董卓之乱,关东兵起,卓徙都长安。攸与议郎郑泰、何颙、侍中种辑、越骑校尉伍琼等谋曰:“董卓无道,甚於桀纣,天下皆怨之,虽资彊兵,实一匹夫耳。今直刺杀之以谢百姓,然後据殽、函,辅王命,以号令天下,此桓文之举也。”事垂就而觉,收颙、攸繫狱,颙忧惧自杀,

何进执掌朝政时,征召了荀攸等二十多位海内名士。荀攸到任后,被任命为黄门侍郎。董卓作乱,关东的军队起兵讨伐,董卓于是迁都长安。荀攸与议郎郑泰、何颙、侍中种辑、越骑校尉伍琼等人密谋说:“董卓残暴无道,比夏桀、商纣王还要过分,天下之人都怨恨他。他虽然拥有强大的军队,但实际上只是一个匹夫罢了。如今我们应该直接刺杀他,以向天下百姓谢罪,然后占据肴山和函谷关,辅佐皇室,号令天下,这才是齐桓公、晋文公那样的功业啊。”事情快要成功时却败露了,何颙、荀攸被逮捕下狱,何颙因忧虑恐惧而自杀,

085

〈张璠《汉纪》曰:颙字伯求,少与郭泰、贾彪等遊学洛阳,泰等与同风好。颙显名太学,於是中朝名臣太傅陈蕃、司隶李膺等皆深接之。及党事起,颙亦名在其中,乃变名姓亡匿汝南间,所至皆交结其豪桀。颙既奇太祖而知荀彧,袁绍慕之,与为奔走之友。是时天下士大夫多遇党难,颙常岁再三私入洛阳,从绍计议,为诸穷窘之士解释患祸。而袁術亦豪侠,与绍争名。颙未常造術,術深恨之。《汉末名士录》曰:術尝於众坐数颙三罪,曰:“王德弥先觉儁老,名德高亮,而伯求踈之,是一罪也。许子远凶淫之人,性行不纯,而伯求亲之,是二罪也。郭、贾寒窭,无他资业,而伯求肥马轻裘,光曜道路,是三罪也。”陶丘洪曰:“王德弥大贤而短於济时,许子远虽不纯而赴难不惮濡足。伯求举善则以德弥为首,济难则以子远为宗。且伯求尝为虞伟高手刃復仇,义名奋發。其怨家积财巨万,文马百驷,而欲使伯求羸牛疲马,顿伏道路,此为披其胸而假仇敌之刃也。”術意犹不平。後与南阳宗承会於阙下,術發怒曰:“何伯求,凶德也,吾当杀之。”承曰:“何生英俊之士,足下善遇之,使延令名於天下。”術乃止。後党禁除解,辟司空府。毎三府掾属会议,颙策谋有餘,议者皆自以为不及。迁北军中候,董卓以为长史。後荀彧为尚书令,遣人迎叔父司空爽丧,使并置颙尸,而葬之於爽冢傍。〉

(张璠的《汉纪》记载:何颙字伯求,年轻时与郭泰、贾彪等人在洛阳游学,志趣相投。何颙在太学声名显赫,当时朝中的名臣如太傅陈蕃、司隶校尉李膺等都与他交往甚深。等到党锢之祸发生,何颙的名字也在党人名单之中,于是他改名换姓,逃亡隐藏在汝南一带,所到之处都与当地的英雄豪杰结交。何颙既赏识太祖(曹操)的才能,也了解荀彧的为人,袁绍非常仰慕他,与他结为患难之交。当时天下的士大夫大多遭受党锢之祸,何颙常常一年中两三次秘密潜入洛阳,与袁绍商议对策,为许多穷困的士人解除危难。而袁术也崇尚豪侠,与袁绍争夺名望。何颙从未去拜见过袁术,袁术因此对他深怀怨恨。《汉末名士录》记载:袁术曾在众人面前列举何颙的三条罪状,说:“王德弥是位德高望重的前辈,名声品德高尚,而何伯求却疏远他,这是一条罪状。许子远(许攸)是个凶残淫乱的人,品行不端,而何伯求却亲近他,这是第二条罪状。郭、贾二人贫寒困顿,没什么家产,而何伯求却骑着肥壮的马,穿着轻暖的皮衣,在路上炫耀,这是第三条罪状。”陶丘洪反驳说:“王德弥虽然是大贤,却不擅长处理时局危难;许子远虽然品行不纯,但却敢于赴汤蹈火,解决危难。何伯求推举贤能时以王德弥为首,处理危难时则以许子远为重。而且,何伯求曾为虞伟高亲手报仇,义名远扬。他的仇家家财万贯,骏马百匹,难道要让何伯求骑着瘦牛疲马,倒在路上吗?这等于是敞开胸膛把刀递给仇人啊。”袁术听后心里仍不服气。后来,他在宫门下遇到南阳人宗承,愤怒地说:“何伯求品行败坏,我一定要杀了他。”宗承说:“何先生是位英俊杰出的人才,您应该善待他,这样才能让您的美名传扬天下。”袁术这才作罢。后来党禁解除,何颙被司空府征辟。每当三府的属官开会,何颙的计谋总是高人一筹,议事的人都自愧不如。他后升任北军中候,董卓任命他为长史。后来荀彧担任尚书令,派人去迎回他叔父司空荀爽的灵柩时,特意让人将何颙的遗体也一并运回,安葬在荀爽的墓旁。)

086

攸言语饮食自若,会卓死得免。

荀攸的言谈、饮食都像平常一样镇定自若,正巧董卓被杀,他才得以幸免。

087

〈《魏书》云攸使人说卓得免,与此不同。〉

(《魏书》记载说荀攸派人去游说董卓才得以被释放,这与此处的说法不同。)

088

弃官归,復辟公府,举高第,迁任城相,不行。攸以蜀汉险固,人民殷盛,乃求为蜀郡太守,道绝不得至,驻荆州。

他辞去官职回到家乡,后又被朝廷征召,经举荐获得高第,被任命为任城国的国相,但他没有赴任。荀攸认为蜀汉地区地势险要、人民富庶,于是请求担任蜀郡太守,但因道路断绝无法抵达,便暂时停留在荆州。

089

太祖迎天子都许,遗攸书曰:“方今天下大乱,智士劳心之时也,而顾观变蜀汉,不已久乎!”於是徴攸为汝南太守,入为尚书。太祖素闻攸名,与语大恱,谓荀彧,鍾繇曰:“公达,非常人也,吾得与之计事,天下当何忧哉!”以为军师。建安三年,从征张绣。攸言於太祖曰:“绣与刘表相恃为彊,然绣以遊军仰食於表,表不能供也,势必离。不如缓军以待之,可诱而致也;若急之,其势必相救。”太祖不从,遂进军之穰,与战。绣急,表果救之。军不利。太祖谓攸曰:“不用君言至是。”乃设奇兵復战,大破之。

太祖(曹操)迎接天子定都于许县后,写信给荀攸说:“当今天下大乱,正是智谋之士劳心费神的时候,而你却只在蜀汉观望形势变化,这难道不是太久了吗!”于是征召荀攸为汝南太守,入朝后又任命他为尚书。太祖(曹操)一向听闻荀攸的名声,与他交谈后非常高兴,对荀彧、钟繇说:“公达(荀攸)不是寻常之人,我能与他共商大事,天下还有什么可忧虑的呢!”便任命他为军师。建安三年(公元198年),荀攸跟随太祖(曹操)征讨张绣。荀攸对太祖(曹操)说:“张绣与刘表相互依靠而强大,但是张绣的军队是流动作战,粮食依赖刘表供给,刘表无力长期供应,他们势必会分离。不如我们放缓进军来等待时机,便可以引诱张绣前来归附;如果逼得太急,他们必然会互相救援。”太祖(曹操)没有听从,于是进军到穰县与张绣交战。张绣情势危急,刘表果然派兵援救,导致曹军作战失利。太祖(曹操)对荀攸说:“没有听从你的建议才导致了这样的局面。”于是他部署奇兵再次进攻,大败了敌军。

090

是岁,太祖自宛征吕布,

这一年,太祖(曹操)从宛城出发,亲自征讨吕布。

091

〈《魏书》曰:议者云表、绣在後而还袭吕布,其危必也。攸以为表、绣新破,势不敢动。布骁猛,又恃袁術,若从横淮、泗间,豪杰必应之。今乘其初叛,众心未一,往可破也。太祖曰:“善。”比行,布以败刘备,而臧霸等应之。〉

(《魏书》记载:议论者认为,刘表、张绣在我们后方,如果回师攻打吕布,必定会很危险。荀攸则认为:刘表、张绣刚刚被我军击败,势必不敢轻举妄动。吕布骁勇凶猛,又倚仗袁术,如果让他纵横于淮河、泗水之间,各地的豪杰必定会响应他。现在应该趁他刚刚背叛,人心尚未统一之时前去攻打,就可以击破他。太祖(曹操)说:“好。”等到大军出发时,吕布已经击败了刘备,而臧霸等人也已响应吕布。)

092

至下邳,布败退固守,攻之不拔,连战,士卒疲,太祖欲还。攸与郭嘉说曰:“吕布勇而无谋,今三战皆北,其锐气衰矣。三军以将为主,主衰则军无奋意。夫陈宫有智而迟,今及布气之未復,宫谋之未定,进急攻之,布可拔也。”乃引沂、泗灌城,城溃,生禽布。

到达下邳后,吕布战败退守城池,曹军进攻却无法攻克。经过连番战斗,士兵们都已疲惫,太祖(曹操)想要撤军。荀攸与郭嘉劝说道:“吕布虽然勇猛但没有谋略,如今三战皆败,他的锐气已经衰竭了。三军以主将为核心,主将的气势衰退,军队就没有奋战的意志。陈宫虽然有智谋但为人迟缓,现在趁着吕布士气尚未恢复、陈宫计谋尚未定下之时,加紧进攻,就可以攻下吕布。”于是,曹操引来沂水、泗水灌城,城池被攻破,活捉了吕布。

093

後从救刘延於白马,攸画策斩颜良。语在武纪。太祖拔白马还,遣辎重循河而西。袁绍渡河追,卒与太祖遇。诸将皆恐,说太祖还保营,攸曰:“此所以禽敌,柰何去之!”太祖目攸而笑。遂以辎重饵贼,贼竞奔之,阵乱。乃纵步骑撃,大破之,斩其骑将文醜,太祖遂与绍相拒於官渡。军食方尽,攸言於太祖曰:“绍运车旦暮至,其将韩𦳣锐而轻敌,撃可破也。”太祖曰:“谁可使?”攸曰:“徐晃可。”乃遣晃及史涣邀撃破走之,烧其辎重。会许攸来降,言绍遣淳于琼等将万餘兵迎运粮,将骄卒惰,可要撃也。众皆疑。唯攸与贾诩劝太祖。太祖乃留攸及曹洪守。太祖自将攻破之,尽斩琼等。绍将张郃、高览烧攻橹降,绍遂弃军走。郃之来,洪疑不敢受,攸谓洪曰:“郃计不用,怒而来,君何疑?”乃受之。

后来,荀攸跟随太祖(曹操)在白马救援刘延,他出谋划策斩杀了颜良。这件事记载于《武帝纪》中。太祖(曹操)解除白马之围后返回,派遣辎重部队沿着黄河向西行进。袁绍渡过黄河追击,突然与太祖(曹操)的部队相遇。诸位将领都感到恐惧,劝说太祖(曹操)退回营寨防守。荀攸说:“这正是擒获敌人的良机,怎么能离开呢!”太祖(曹操)看着荀攸笑了。于是用辎重作为诱饵,敌军争相抢夺,阵型大乱。曹军随即出动步兵和骑兵发动攻击,大败袁军,并斩杀了其骑将文丑。此后,太祖(曹操)便与袁绍在官渡对峙。当军粮快要用尽时,荀攸对太祖(曹操)说:“袁绍的运粮车很快就要到了,领兵的将领韩𦳣虽然勇猛但轻视敌人,可以攻击并击败他。”太祖(曹操)问:“可以派谁去?”荀攸说:“徐晃可以。”于是派遣徐晃和史涣前去拦截,击败了运粮队,烧毁了他们的辎重。恰逢许攸前来投降,说袁绍派淳于琼等人率领一万多士兵迎接粮草,但将领骄傲,士兵懒散,可以进行伏击。众人都表示怀疑,只有荀攸和贾诩劝说太祖(曹操)采纳此计。太祖(曹操)于是留下荀攸和曹洪守卫大营,自己亲率部队前去攻打并大破敌军,将淳于琼等人全部斩杀。袁绍的将领张郃、高览烧毁攻城橹后投降,袁绍于是抛弃军队逃跑了。张郃前来投降时,曹洪心存疑虑不敢接受,荀攸对曹洪说:“张郃的计策不被采纳,一怒之下前来投奔,您还有什么好怀疑的?”曹洪这才接受了他的投降。

094

七年,从讨袁谭、尚於黎阳。明年,太祖方征刘表,谭、尚争冀州。谭遣辛毗乞降请救,太祖将许之,以问群下。群下多以为表彊,宜先平之,谭、尚不足忧也。攸曰:“天下方有事,而刘表坐保江、汉之闲,其无四方志可知矣。袁氏据四州之地,带甲十万,绍以宽厚得众,借使二子和睦以守其成业,则天下之难未息也。今兄弟遘恶,其势不两全。若有所并则力专,力专则难图也。及其乱而取之,天下定矣,此时不可失也。”太祖曰:“善。”乃许谭和亲,遂还撃破尚。其後谭叛,从斩谭於南皮。冀州平,太祖表封攸曰:“军师荀攸,自初佐臣,无征不从,前後克敌,皆攸之谋也。”於是封陵树亭侯。

建安七年(公元202年),荀攸跟随太祖(曹操)在黎阳讨伐袁谭、袁尚。第二年,太祖(曹操)正要征伐刘表,袁谭和袁尚为争夺冀州而内斗。袁谭派遣辛毗前来乞求投降并请求救援,太祖(曹操)打算答应,便征求部下们的意见。部下大多认为刘表实力强大,应该先平定他,而袁谭、袁尚不足为虑。荀攸说:“如今天下正值多事之秋,而刘表只是坐守江、汉一带,可见他没有图谋天下的志向。袁氏占据四州之地,拥有十万兵力,袁绍因为宽厚而深得人心,假如他的两个儿子能够和睦相处,守住家业,那么天下的祸乱就还不会平息。如今兄弟二人反目成仇,势必不能两全。如果其中一人吞并了另一方,力量就会变得集中,一旦力量集中就难以对付了。趁他们内乱时夺取他们的地盘,天下就可以安定了,这个时机绝不能错失。”太祖(曹操)说:“说得好。”于是答应与袁谭结盟,随即回师击败了袁尚。后来袁谭反叛,荀攸又跟随太祖(曹操)在南皮斩杀了袁谭。冀州平定后,太祖(曹操)上表为荀攸请封说:“军师荀攸,从最初辅佐我以来,无役不从,前后克敌制胜,全都是他的计谋。”于是封荀攸为陵树亭侯。

095

十二年,下令大论功行封,太祖曰:“忠正密谋,抚寧内外,文若是也。公达其次也。”增邑四百,并前七百戸,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朝廷下令大规模评定功劳进行封赏,太祖(曹操)说:“说到忠诚正直、计谋周密,安抚内外,当属文若(荀彧)。公达(荀攸)次之。”于是给荀攸增加食邑四百户,连同之前的一共七百户。

096

〈《魏书》曰:太祖自柳城还,过攸舍,称述攸前後谋谟劳勋,曰:“今天下事略已定矣,孤願与贤士大夫共飨其劳。昔高祖使张子房自择邑三万戸,今孤亦欲君自择所封焉。”〉

(《魏书》记载:太祖(曹操)从柳城返回时,路过荀攸的府邸,称赞并叙述荀攸前后所立下的计谋和功劳,说:“如今天下的大事已基本平定,我希望能与贤士大夫们共同分享这份功劳。过去高祖(刘邦)让张子房(张良)自己挑选三万户的食邑,现在我也想让你自己选择你的封地。”)

097

转为中军师。魏国初建,为尚书令。

(荀攸)转任为中军师。魏国初建时,他担任尚书令。

098

攸深密有智防,自从太祖征伐,常谋謩帷幄,时人及子弟莫知其所言。

荀攸为人深沉机密,很有智谋和防备之心,自从跟随太祖(曹操)征战以来,常常在军帐中出谋划策,当时的人们以及他的子弟都不知道他说了些什么。

099

〈《魏书》曰:攸姑子辛韬曾问攸说太祖取冀州时事。攸曰:“佐治为袁谭乞降,王师自往平之,吾何知焉?”自是韬及内外莫敢復问军国事也。〉

(《魏书》记载:荀攸姑母的儿子辛韬曾经问荀攸关于劝说太祖(曹操)攻取冀州时的事情。荀攸回答说:“是佐治(辛毗)替袁谭前来请求投降,主上的大军才前去平定冀州的,我哪里知道什么呢?”从此以后,辛韬以及亲戚内外再也没有人敢向他打听军国大事了。)

100

太祖毎称曰:“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彊,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寗武不能过也。”

太祖(曹操)常常称赞他说:“公达(荀攸)外表看似愚笨而内心充满智慧,外表看似怯懦而内心十分勇敢,外表看似柔弱而内心非常坚强,从不夸耀自己的功绩,不显露自己的劳苦。他的智慧是别人可以达到的,但他那种大智若愚的境界是别人无法达到的,即使是颜子(颜回)、宁武子也无法超过他。”

101

文帝在东宫,太祖谓曰:“荀公达,人之师表也,汝当尽礼敬之。”攸曾病,世子问病,独拜床下,其见尊异如此。攸与鍾繇善,繇言:“我毎有所行,反复思惟,自谓无以易;以咨公达,辄復过人意。”公达前後凡画奇策十二,唯繇知之。繇撰集未就,会薨,故世不得尽闻也。

当文帝(曹丕)还是太子、居住在东宫时,太祖(曹操)对他说:“荀公达(荀攸)是世人的楷模,你应当对他竭尽礼节、恭敬有加。”荀攸曾经生病,太子(曹丕)前去探望,独自在床下行跪拜之礼,他受到的尊崇和特殊礼遇就是这样。荀攸与钟繇关系很好,钟繇说:“我每次策划一件事,都会反复思考,自认为已经没有什么可以改动的了;可是一旦去咨询公达(荀攸),他的建议总是能超出我的意料。”公达(荀攸)前后总共谋划了十二条奇策,只有钟繇知道。钟繇着手编辑整理这些奇策,但还没完成就去世了,所以后世没能全部知晓。

102

〈臣松之案:攸亡後十六年,鍾繇乃卒,撰攸奇策,亦有何难?而年造八十,犹云未就,遂使攸从征机策之谋不传於世,惜哉!〉

(臣裴松之考证:荀攸去世十六年后,钟繇才去世,要编撰荀攸的奇策,又有什么困难呢?然而他年近八十岁时,还说没有完成,最终导致荀攸在从军征战中的机密谋略没能流传于世,真是可惜啊!)

103

攸从征孙权,道薨。太祖言则流涕。

荀攸跟随太祖(曹操)征讨孙权,在途中去世。太祖(曹操)一谈起他就会流泪。

104

〈《魏书》曰:时建安十九年,攸年五十八。计其年大彧六岁。《魏书》载太祖令曰:“孤与荀公达周遊二十餘年,无毫毛可非者。”又曰:“荀公达真贤人也,所谓‘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孔子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公达即其人也。》《傅子》曰:或问近世大贤君子,荅曰:“荀令君之仁,荀军师之智,斯可谓近世大贤君子矣。荀令君仁以立德,明以举贤,行无谄黩,谋能应机。孟轲称‘五百年而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命世者’,其荀令君乎!太祖称‘荀令君之进善,不进不休,荀军师之去恶,不去不止’也。”〉

(《魏书》记载:当时是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荀攸五十八岁。按年龄计算,他比荀彧大六岁。《魏书》记载太祖(曹操)的命令说:“我与荀公达(荀攸)共事二十多年,他没有任何可以指摘的地方。”又说:“荀公达(荀攸)真是个贤人,就是所谓‘凭借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让的品德来获得成功’的人。孔子称赞‘晏平仲善于与人交往,相处越久越受人尊敬’,公达(荀攸)就是这样的人。”《傅子》记载:有人问起近代的大贤君子,回答说:“荀令君(荀彧)的仁德,荀军师(荀攸)的智慧,这可以说是近世的大贤君子了。荀令君(荀彧)用仁德树立品德,凭明察举荐贤才,行为上没有谄媚污浊,谋略上能顺应时机。孟轲说‘每五百年就会有王者兴起,这期间必定会有名震一世的人’,这个人大概就是荀令君(荀彧)吧!太祖(曹操)称赞说‘荀令君(荀彧)举荐善人,不举荐成功绝不罢休;荀军师(荀攸)铲除恶人,不铲除干净绝不停止’。”)

105

长子缉,有攸风,早没。次子適嗣,无子,绝。黄初中,绍封攸孙彪为陵树亭侯,邑三百戸,後转封丘阳亭侯。正始中,追谥攸曰敬侯。

长子荀缉,有荀攸的风范,但很早就去世了。次子荀适继承了爵位,但他没有儿子,因此这一支的传承断绝了。黄初年间(公元220年-226年),朝廷追封荀攸的孙子荀彪为陵树亭侯,食邑三百户,后来改封为丘阳亭侯。正始年间(公元240年-249年),朝廷追谥荀攸为敬侯。

106

贾诩字文和,武威姑臧人也。少时人莫知,唯汉阳阎忠异之,谓诩有良、平之奇。

贾诩,字文和,是武威郡姑臧县人。他年轻时默默无闻,只有汉阳人阎忠认为他与众不同,说他有张良、陈平那样的奇才。

107

〈《九州春秋》曰:中平元年,车骑将军皇甫嵩既破黄巾,威震天下。阎忠时罢信都令,说嵩曰:“夫难得而易失者时也,时至而不旋踵者机也,故圣人常顺时而动,智者必因机以發。今将军遭难得之运,蹈易解之机,而践运不抚,临机不發,将何以享大名乎?”嵩曰:“何谓也?”忠曰:“天道无亲,百姓与能,故有高人之功者,不受庸主之赏。今将军授钺於初春,收功於末冬,兵动若神,谋不再计,旬月之间,神兵电扫,攻坚易於折枯,摧敌甚於汤雪,七州席卷,屠三十六万方,夷黄巾之师,除邪害之患,或封戸刻石,南向以报德,威震本朝,风驰海外。是以群雄回首,百姓企踵,虽汤武之举,未有高於将军者。身建高人之功,北面以事庸主,将何以图安?”嵩曰:“心不忘忠,何为不安?”忠曰:“不然。昔韩信不忍一飧之遇,而弃三分之利,拒蒯通之忠,忽鼎跱之势,利剑已揣其喉,乃叹息而悔,所以见烹於儿女也。今主势弱於刘、项,将军权重於淮阴,指麾可以振风雲,叱咤足以兴雷电;赫然奋發,因危抵颓,崇恩以绥前附,振武以临後服;徴冀方之士,动七州之众,羽檄先驰於前,大军震响於後,蹈迹漳河,饮马孟津,举天网以网罗京都,诛阉宦之罪,除群怨之积忿,解久危之倒悬。如此则攻守无坚城,不招必影从,虽儿童可使奋空拳以致力,女子可使其褰裳以用命,况厉智能之士,因迅风之势,则大功不足合,八方不足同也。功业已就,天下已顺,乃燎于上帝,告以天命,混齐六合,南面以制,移神器於己家,推亡汉以定祚,实神机之至决,风發之良时也。夫木朽不雕,世衰难佐,将军虽欲委忠难佐之朝,雕画朽败之木,犹逆坂而走丸,必不可也。方今权宦群居,同恶如市,主上不自由,诏命出左右。如有至聦不察,机事不先,必婴後悔,亦无及矣。”嵩不从,忠乃亡去。《英雄记》曰:凉州贼王国等起兵,共劫忠为主,统三十六部,号车骑将军。忠感慨發病而死。〉

(《九州春秋》记载:中平元年(公元184年),车骑将军皇甫嵩击破黄巾军后,威震天下。当时,阎忠刚卸任信都县令,便去劝说皇甫嵩道:“时机这种东西,难得而易失;机遇一旦来临,便稍纵即逝。所以圣人总是顺应时势而行动,智者必定抓住机遇而奋起。如今将军您遇到了难得的时运,踏上了容易把握的机遇,但您身处时运之中却不去顺应,面临机遇却不愿奋起,这样将来凭什么享有大名呢?”皇甫嵩问:“这是什么意思?”阎忠说:“天道并无偏爱,百姓只拥护有能力的人,所以建立了盖世功勋的人,是不会接受平庸君主的赏赐的。如今将军您在初春接受任命,到冬末就大功告成,用兵如神,谋略无需反复计议。短短几个月内,您的神兵如闪电般横扫,攻克坚固城池比折断枯木还容易,摧毁敌人比热水泼雪还迅速,席卷七个州,斩杀了三十六万敌军,荡平了黄巾军,消除了邪恶的祸患。有的地方百姓为您封土刻石,面向南方朝拜以报答您的恩德。您的威名震动朝廷,声望远播海外。因此,各路豪杰都对您心悦诚服,天下百姓都对您翘首以盼,即使是商汤和周武王的功业,也没有比将军您更卓越的了。您建立了盖世奇功,却要向北面朝拜侍奉一个平庸的君主,将来又怎能图得自身安稳呢?”皇甫嵩说:“我心中不忘忠诚,为何会不安稳?”阎忠说:“并非如此。从前韩信不忍心舍弃一饭之恩,因而放弃了三分天下的利益,拒绝了蒯通的忠告,忽视了鼎足而立的形势,等到利剑已经抵住他的喉咙,才叹息后悔,最终被妇人所害。如今君主的势力比刘邦、项羽时弱,而将军您的权势比当年的淮阴侯韩信还重。您一挥手就能搅动风云,一声令下就能引发雷电;只要您奋然而起,利用这危局推翻衰败的朝廷,施加恩惠来安抚先前归附的人,展示武力来震慑后来归顺的人;征召冀州的士人,调动七州的兵马,让檄文飞驰在前,大军威震于后,踏足漳河,饮马孟津,张开天罗地网包围京师,诛杀掌权的宦官,消除群臣积压的怨愤,解救国家长久的危难。如此一来,攻守都没有攻不下的坚城,不用招揽就会有人影随响应。即使是儿童也可以让他们挥舞空拳为您效力,女子也可以让她们撩起衣裳为您拼命,更何况是那些有智谋才干的人士,借助这迅猛的势头,那么统一天下的大业也不难完成,征服四方也不难实现。等到功业已经成就,天下已经顺服,您就可以祭告上天,宣告承受天命,统一天下,南面称帝,将象征国家政权的神器转移到自己家中,取代行将灭亡的汉朝,奠定万世基业。这实在是神机妙算下的最佳决策,是顺风而起的最好时机。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衰败的世道难以辅佐。将军您即便想对这个难以辅佐的朝廷尽忠,就像想在腐朽的木头上雕刻花纹一样,又如同在斜坡上向上推滚珠,是绝对不可能成功的。当今掌权的宦官结党营私,如同市集上的恶人一般,皇上身不由己,诏令都出自他身边的人。如果您有最高的智慧却不能察觉,有机密的事情却不能抢先行动,将来必定会追悔莫及。”皇甫嵩没有听从,阎忠于是逃走了。《英雄记》记载:凉州叛贼王国等人起兵,共同劫持阎忠作首领,统领三十六部,号称车骑将军。阎忠因此忧愤感慨,发病而死。)

108

察孝廉为郎,疾病去官,西还至汧,道遇叛氐,同行数十人皆为所执。诩曰:“我段公外孙也,汝别埋我,我家必厚赎之。”时太尉段颎,昔久为边将,威震西土,故诩假以惧氐。氐果不敢害,与盟而送之,其餘悉死。诩实非段甥,权以济事,咸此类也。

贾诩被举荐为孝廉,出任郎官。后因病辞官,西行返回家乡,走到汧县时,途中遇到叛乱的氐人,同行的数十人都被他们抓住了。贾诩说:“我是段公的外孙,你们不要把我跟其他人一起活埋了,我家一定会用重金来赎我。”当时,太尉段颎长期担任边疆将领,在西部地区威名远扬,所以贾诩便假借他的名声来吓唬氐人。氐人果然不敢加害于他,与他盟誓后将他送走,而其余的人全都被杀害了。贾诩其实并非段颎的外甥,他善于运用权谋来化解危难,大都像这样。

109

董卓之入洛阳,诩以太尉掾为平津都尉,迁讨虏校尉。卓婿中郎将牛辅屯陕,诩在辅军。卓败,辅又死,众恐惧,校尉李傕、郭汜、张济等欲解散,间行归乡里。诩曰:“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而诸君弃众单行,即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幸而事济,奉国家以征天下,若不济,走未後也。”众以为然。傕乃西攻长安。语在卓传。

董卓进入洛阳后,贾诩凭太尉属吏的身份被任命为平津都尉,后调任讨虏校尉。董卓的女婿、中郎将牛辅驻扎在陕县,贾诩就在牛辅军中。董卓兵败身亡,牛辅也死了,部众非常恐惧,校尉李傕、郭汜、张济等人想要解散部队,各自悄悄返回家乡。贾诩说:“听说长安朝廷打算杀光所有凉州人。各位如果抛弃部队单独行动,那么一个小小的亭长就能把你们抓起来。不如率领部队向西,沿途收编散兵,然后攻打长安,为董公报仇。如果侥幸成功,就能奉持朝廷来征伐天下;如果失败了,再逃走也不迟。”众人认为他说得对。于是李傕率军向西攻打长安。这件事的详情记载在《董卓传》中。

110

〈臣松之以为传称“仁人之言,其利博哉”!然则不仁之言,理必反是。夫仁功难著,而乱源易成,是故有祸机一發而殃流百世者矣。当是时,元恶既枭,天地始开,致使厉阶重结,大梗殷流,邦国遘殄悴之哀,黎民婴周餘之酷,岂不由贾诩片言乎?诩之罪也,一何大哉!自古兆乱,未有如此之甚。〉

(臣松之认为,史书上说“仁德之人的话,其带来的好处是多么广泛啊!”既然如此,那么不仁之人的话,其道理必然与此相反。仁德的功业难以建立,而祸乱的根源却容易形成,所以常有灾祸的开端一经触发,其殃及的祸患便会流传百代。当时,元凶董卓已经被处死,天下本已迎来新的开端,(贾诩的计谋)却导致灾难的阶梯再次形成,严重阻塞了国家走向兴盛的道路,使国家遭逢灭绝衰败的悲剧,百姓蒙受比周末时期还要残酷的苦难,这难道不都是出自贾诩的一句话吗?贾诩的罪过,是多么巨大啊!自古以来预示祸乱开端的人,没有比他更严重的了。)

111

後诩为左冯翊,傕等欲以功侯之,诩曰:“此救命之计,何功之有!”固辞不受。又以为尚书僕射,诩曰:“尚书僕射,官之师长,天下所望,诩名不素重,非所以服人也。纵诩昧於荣利,柰国朝何!”乃更拜诩尚书,典选举,多所匡济,傕等亲而惮之。

后来,贾诩担任左冯翊。李傕等人想根据功劳封他为侯,贾诩说:“这只是为了保命的计策,有什么功劳可言呢!”他坚决推辞不接受。李傕等人又想任命他为尚书仆射,贾诩说:“尚书仆射是百官的表率,为天下人所仰望,我贾诩向来名望不高,不能够服众。即便我贪图荣华富贵,但对国家朝廷又该如何交代呢!”于是改任命贾诩为尚书,主管官员选举,期间他多有匡正补救,李傕等人对他既亲近又畏惧。

112

〈《献帝纪》曰:郭汜、樊稠与傕互相违戾,欲鬬者数矣。诩辄以道理责之,颇受诩言。《魏书》曰:诩典选举,多选旧名以为令僕,论者以此多诩。〉

(《献帝纪》记载:郭汜、樊稠与李傕互相抵触,好几次都想要动手争斗。贾诩总是用道理来责备他们,他们还算听从贾诩的话。《魏书》记载:贾诩主管官员选举时,多选用那些过去有名望的人担任地方长官和朝中大臣,评论者因此多赞扬贾诩。)

113

会母丧去官,拜光禄大夫。傕、汜等鬬长安中,

恰逢母亲去世,贾诩离职守丧,被任命为光禄大夫。当时李傕、郭汜等人在长安城中互相争斗。

114

〈《献帝纪》曰:傕等与诩议,迎天子置其营中。诩曰:“不可。胁天子,非义也。”傕不聽。张绣谓诩曰:“此中不可久处,君胡不去?”诩曰:“吾受国恩,义不可背。卿自行,我不能也。”〉

(《献帝纪》记载:李傕等人与贾诩商议,想把天子迎接到自己的军营里。贾诩说:“不行。胁迫天子,是不合道义的。”李傕不听。张绣对贾诩说:“这里不是久留之地,您为什么不离开呢?”贾诩说:“我蒙受国家恩典,道义上不能背弃。你自己走吧,我不能这么做。”)

115

傕復请诩为宣义将军。

李傕再次请贾诩出任宣义将军。

116

〈《献帝纪》曰:傕时召羌、胡数千人,先以御物缯彩与之,又许以宫人妇女,欲令攻郭汜。羌、胡数来窥省门,曰:“天子在中邪!李将军许我宫人美女,今皆安在?”帝患之,使诩为之方计。诩乃密呼羌、胡大帅饮食之,许以封爵重宝,於是皆引去。傕由此衰弱。〉

(《献帝纪》记载说:当时李傕召集了几千名羌人、胡人,先用宫中御用的彩绸丝织品赏赐给他们,又许诺将宫女赐给他们,想让他们去攻打郭汜。这些羌人、胡人多次前来窥探宫门,说:“天子在里面吗?李将军答应给我们的宫女美女,现在都在哪里呢?”献帝为此感到忧虑,让贾诩为他想办法。贾诩于是秘密地邀请羌、胡的头领们来饮宴,许诺给予他们封爵和贵重的宝物,于是他们便都带兵离开了。李傕的势力也因此而衰弱。)

117

傕等和,出天子,祐护大臣,诩有力焉。

李傕等人讲和后,护送天子(献帝)离开长安,在保护大臣的过程中,贾诩出了很大的力气。

118

〈《献帝纪》曰:天子既东,而李傕来追,王师败绩。司徒赵温、太常王伟、卫尉周忠、司隶荣邵皆为傕所嫌,欲杀之。诩谓傕曰:“此皆天子大臣,卿柰何害之?”傕乃止。〉

(《献帝纪》记载说:天子(献帝)已经向东进发,而李傕前来追赶,朝廷的军队被打败。司徒赵温、太常王伟、卫尉周忠、司隶荣邵都被李傕猜忌,想要杀死他们。贾诩对李傕说:“这些人都是天子的大臣,您怎么能加害他们呢?”李傕这才作罢。)

119

天子既出,诩上还印绶。是时将军段煨屯华阴,

天子(献帝)离开长安后,贾诩上交并归还了自己的印信和绶带。当时,将军段煨正驻扎在华阴,

120

〈《典略》称煨在华阴时,修农事,不虏略。天子东还,煨迎道贡遗周急。献帝纪曰:後以煨为大鸿胪光禄大夫,建安十四年,以寿终。〉

(《典略》记载称段煨在华阴时,致力于发展农业生产,不抢掠百姓。天子(献帝)东归时,段煨在路上迎接,进贡物品以周济朝廷的急需。《献帝纪》记载说:后来任命段煨为大鸿胪、光禄大夫,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他因年老而去世。)

121

与诩同郡,遂去傕託煨。诩素知名,为煨军所望。煨内恐其见夺,而外奉诩礼甚备,诩愈不自安。

段煨与贾诩是同乡,于是贾诩离开李傕,前去投靠段煨。贾诩一向很有名望,深受段煨军中众人的敬仰。段煨内心害怕自己的部众被他夺去,但表面上对贾诩礼遇有加,这让贾诩越发感到不安。

122

张绣在南阳,诩阴结绣,绣遣人迎诩。诩将行,或谓诩曰:“煨待君厚矣,君安去之?”诩曰:“煨性多疑,有忌诩意,礼虽厚,不可恃,久将为所图。我去必喜,又望吾结大援於外,必厚吾妻子。绣无谋主,亦願得诩,则家与身必倶全矣。”诩遂往,绣执子孙礼,煨果善视其家。诩说绣与刘表连和。

张绣当时驻扎在南阳,贾诩便暗中与他结交,张绣于是派人来迎接贾诩。贾诩准备离开时,有人对他说:“段煨待您如此优厚,您为什么要离开呢?”贾诩回答说:“段煨生性多疑,对我心存忌惮,礼节虽然周到,却不可倚仗,待久了必然会被他所图谋。我离开他一定会很高兴,又期望我能为他在外面结交强援,所以必定会善待我的妻子儿女。张绣身边没有谋主,也希望得到我,这样我的家人和自身就都能保全了。”贾诩于是前往张绣处,张绣对他行子侄之礼,段煨果然善待贾诩的家人。贾诩劝说张绣与刘表联合。

123

〈《傅子》曰:诩南见刘表,表以客礼待之。诩曰:“表,平世三公才也;不见事变,多疑无决,无能为也。”〉

(《傅子》记载:贾诩南下会见刘表,刘表用对待宾客的礼节来招待他。贾诩评价说:“刘表,是太平盛世时三公级别的人才;但他看不清时局的变化,多疑而没有决断,终究难有作为。”)

124

太祖比征之,一朝引军退,绣自追之。诩谓绣曰:“不可追也,追必败。”绣不从,进兵交战,大败而还。诩谓绣曰:“促更追之,更战必胜。”绣谢曰:“不用公言,以至於此。今已败,柰何復追?”诩曰:“兵势有变,亟往必利。”绣信之,遂收散卒赴追,大战,果以胜还。

太祖(曹操)多次征讨张绣,有一次突然率军撤退,张绣亲自带兵追击。贾诩对张绣说:“不能追,追上去必败。”张绣不听,进兵交战,结果大败而归。贾诩又对张绣说:“赶快再追上去,再次交战必能获胜。”张绣致歉说:“我没有听您的话,才落得如此地步。现在已经吃了败仗,怎么还能再追呢?”贾诩说:“战场的形势发生了变化,赶快去必定有利。”张绣相信了他,于是收拢残兵前去追击,经过一番大战,果然获胜归来。

125

问诩曰:“绣以精兵追退军,而公曰必败;退以败卒撃胜兵,而公曰必克。悉如公言,何其反而皆验也?”诩曰:“此易知耳。将军虽善用兵,非曹公敌也。军虽新退,曹公必自断後;追兵虽精,将既不敌,彼士亦锐,故知必败。曹公攻将军无失策,力未尽而退,必国内有故;已破将军,必轻军速进,纵留诸将断後,诸将虽勇,亦非将军敌,故虽用败兵而战必胜也。”绣乃服。

张绣问贾诩说:“我用精锐部队追击撤退的敌军,您说必败;后来用战败的士卒去攻击得胜的敌军,您却说必胜。结果都像您说的那样应验了,为什么两种截然相反的情况,判断都如此准确呢?”贾诩回答说:“这个道理很容易明白。将军您虽然善于用兵,但不是曹公的对手。曹军刚撤退时,曹公必然亲自断后;我们的追兵虽然精锐,但将领比不上他,对方的士兵士气也正高,所以我知道必败。曹公攻打将军没有失算,在力量没有用尽时就撤兵,一定是他后方出了事;他既然已经击败了将军,必定会轻装急行,即使留下别的将领断后,那些将领虽然勇猛,也不是将军您的对手,所以即使我们用的是败兵,也一定能打胜仗。”张绣这才心服口服。

126

是後,太祖拒袁绍於官渡,绍遣人招绣,并与诩书结援。绣欲许之,诩显於绣坐上谓绍使曰:“归谢袁本初,兄弟不能相容,而能容天下国士乎?”绣惊惧曰:“何至於此!”窃谓诩曰:“若此,当何归?”诩曰:“不如从曹公。”绣曰:“袁彊曹弱,又与曹为仇,从之如何?”诩曰:“此乃所以宜从也。夫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其宜从一也。绍彊盛,我以少众从之,必不以我为重。曹公众弱,其得我必喜,其宜从二也。夫有霸王之志者,固将释私怨,以明德於四海,其宜从三也。願将军无疑!”绣从之,率众归太祖。太祖见之,喜,执诩手曰:“使我信重於天下者,子也。”

此后,太祖(曹操)在官渡抵抗袁绍,袁绍派人来招降张绣,并写信给贾诩希望结为援军。张绣想要答应,贾诩却在张绣的座席上当众对袁绍的使者说:“回去替我谢绝袁本初(袁绍),他连亲兄弟都不能容忍,又怎能容纳天下的国士呢?”张绣听了大惊失色,说:“为何要说到这种地步!”然后私下对贾诩说:“既然如此,我们应该归顺谁呢?”贾诩说:“不如归顺曹公。”张绣说:“袁绍强大而曹操弱小,况且我们还和曹操有仇,怎么能归顺他呢?”贾诩说:“这正是应该归顺他的原因。曹公奉天子以号令天下,这是应该归顺他的第一个理由。袁绍强大,我们带着这点人马去投靠他,他必定不会看重我们。曹公兵力较弱,得到我们一定会很高兴,这是应该归顺他的第二个理由。凡是有称霸天下志向的人,一定会抛弃个人恩怨,以此向天下彰显自己的德行,这是应该归顺他的第三个理由。希望将军不要再犹豫了!”张绣听从了他的建议,率领部众归顺了太祖(曹操)。太祖(曹操)见到他后非常高兴,握着贾诩的手说:“使我能被天下人信赖敬重的,就是您啊。”

127

表诩为执金吾,封都亭侯,迁冀州牧。冀州未平,留参司空军事。袁绍围太祖於官渡,太祖粮方尽,问诩计焉出,诩曰:“公明胜绍,勇胜绍,用人胜绍,决机胜绍,有此四胜而半年不定者,但顾万全故也。必决其机,须臾可定也。”太祖曰:“善。”乃并兵出,围撃绍三十餘里营,破之。绍军大溃,河北平。

太祖(曹操)上表任命贾诩为执金吾,封为都亭侯,后又调任为冀州牧。当时冀州尚未平定,贾诩便暂时留任,参与司空府的军事谋划。袁绍在官渡围困太祖(曹操),太祖(曹操)的粮草即将耗尽,便向贾诩询问计策。贾诩说:“主公您在明智、勇武、用人、决断这四个方面都胜过袁绍,拥有这四大优势却相持半年仍未决出胜负,只是因为您顾虑万全之策罢了。只要当机立断,片刻之间便可平定。”太祖(曹操)说:“说得好。”于是集中兵力出击,包围并攻击了袁绍连绵三十多里的军营,最终攻破了它。袁绍的军队彻底溃败,河北地区也随之被平定。

128

太祖领冀州牧,徙诩为太中大夫。建安十三年,太祖破荆州,欲顺江东下。诩谏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太祖不从,军遂无利。

太祖(曹操)亲自兼任冀州牧,将贾诩调任为太中大夫。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太祖(曹操)攻破荆州,打算顺着长江东下攻打江东。贾诩劝谏说:“明公您过去击败了袁氏,现在又收取了汉水以南的地区,威名远播,军威强盛;如果能利用原楚地的富饶资源,来犒劳官兵,安抚百姓,让他们安居乐业,那么不用劳师动众,江东也会自然归顺了。”太祖(曹操)没有听从他的建议,结果军队出征并未获利。

129

〈臣松之以为诩之此谋,未合当时之宜。于时韩、马之徒尚狼顾关右,魏武不得安坐郢都以威怀吴会,亦已明矣。彼荆州者,孙、刘之所必争也。荆人服刘主之雄姿,惮孙权之武略,为日既久,诚非曹氏诸将所能抗禦。故曹仁守江陵,败不旋踵,何抚安之得行,稽服之可期?将此既新平江、汉,威慑扬、越,资刘表水战之具,藉荆楚檝櫂之手,实震荡之良会,廓定之大机。不乘此取吴,将安俟哉?至於赤壁之败,盖有运数。实由疾疫大兴,以损凌厉之锋,凯风自南,用成焚如之势。天实为之,岂人事哉?然则魏武之东下,非失筭也。诩之此规,为无当矣。魏武後克平张鲁,蜀中一日数十惊,刘备虽斩之而不能止,由不用刘晔之计,以失席卷之会,斤石既差,悔无所及,即亦此事之类也。世咸谓刘计为是,即愈见贾言之非也。〉

(臣裴松之认为,贾诩的这个计策,并不符合当时的形势。当时韩遂、马超之流还在关右地区虎视眈眈,魏武帝(曹操)不可能安稳地坐镇郢都来威慑安抚吴会地区,这一点已经很明显了。那荆州,是孙权和刘备必定要争夺的地方。荆州的人民敬服刘主(刘备)的英雄气概,又畏惧孙权的军事才能,这种情况由来已久,实在不是曹氏的各位将领所能抵挡的。所以后来曹仁镇守江陵,很快就失败了,又怎么谈得上安抚百姓,又怎能期望他们归顺呢?趁着刚刚平定江、汉地区,威势震慑扬州、越地,利用刘表留下的水军装备,借助荆楚地区的水军人力,这实在是震慑敌方、廓清天下的绝佳时机。不趁这个机会攻取东吴,还要等到什么时候呢?至于赤壁的失败,大概是时运所致。实际上是因为当时瘟疫大规模流行,削弱了军队凌厉的锋芒,加上南风从南方吹来,才造成了火烧连营的局面。这实在是天意,哪里是人力所能左右的呢?所以说,魏武帝(曹操)东下的决策,并非失算。贾诩的这个规划,是不恰当的。魏武帝(曹操)后来攻克平定了张鲁,蜀地一天之内惊慌数次,刘备即使斩杀造谣者也无法制止,这正是因为没有采纳刘晔的计策,从而失去了席卷蜀地的机会,等到时机一过,后悔也来不及了,这和赤壁的事情是同一类的。世人都认为刘晔的计策是正确的,这就更加显出贾诩的建议是错误的了。)

130

太祖後与韩遂、马超战於渭南,超等索割地以和,并求任子。诩以为可伪许之。又问诩计策,诩曰:“离之而已。”太祖曰:“解。”一承用诩谋。语在武纪。卒破遂、超,诩本谋也。

后来太祖(曹操)与韩遂、马超在渭南交战,马超等人要求割让土地来求和,并希望送人质。贾诩认为可以假装答应他们。太祖(曹操)又向贾诩询问计策,贾诩说:“离间他们就行了。”太祖(曹操)说:“明白了。”完全采纳了贾诩的计谋。这件事的详细经过记载在《武帝纪》中。最终击败韩遂和马超,正是出自贾诩的计谋。

131

是时,文帝为五官将,而临菑侯植才名方盛,各有党与,有夺宗之议。文帝使人问诩自固之術,诩曰:“願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之业,朝夕孜孜,不违子道。如此而已。”文帝从之,深自砥砺。

当时,文帝(曹丕)担任五官将,而临菑侯曹植的才华和名望正盛,两人各有党羽,朝中出现了更换太子的议论。文帝(曹丕)派人向贾诩请教巩固自己地位的方法,贾诩说:“希望将军您能弘扬崇高的德行和气度,亲身实践谦虚士人的品行,从早到晚勤奋不懈,不违背作儿子的本分。做到这些就可以了。”文帝(曹丕)听从了他的建议,对自己严格要求,深入磨砺品行。

132

太祖又尝屏除左右问诩,诩嘿然不对。太祖曰:“与卿言而不荅,何也?”诩曰:“属適有所思,故不即对耳。”太祖曰:“何思?”诩曰:“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太祖大笑,於是太子遂定。诩自以非太祖旧臣,而策谋深长,惧见猜疑,阖门自守,退无私交,男女嫁娶,不结高门,天下之论智计者归之。

太祖(曹操)又曾经屏退左右侍从单独询问贾诩(关于立储之事),贾诩沉默不答。太祖(曹操)说:“我和你说话,你为什么不回答?”贾诩说:“我刚才正有所思考,所以没能立刻回答。”太祖(曹操)问:“在想什么?”贾诩回答说:“我在想袁本初(袁绍)、刘景升(刘表)他们父子。”太祖(曹操)听后大笑,于是,太子的人选就此确定下来。贾诩自认为不是太祖(曹操)的旧臣,但所献的计策却深远周密,担心被人猜忌,于是便闭门自守,朝退之后不与人私下交往,儿女婚嫁也不与高官望族联姻,天下评论智谋之士的人都称赞他。

133

文帝即位,以诩为太尉,

文帝(曹丕)即位后,任命贾诩为太尉,

134

〈《魏略》曰:文帝得诩之对太祖,故即位首登上司。荀勗别传曰:晋司徒阙,武帝问其人於勗。荅曰:“三公具瞻所归,不可用非其人。昔魏文帝用贾诩为三公,孙权笑之。”〉

(《魏略》记载:文帝(曹丕)因欣赏贾诩对太祖(曹操)的回答,所以一即位就首先任命他担任三公之职。荀勗的别传记载:晋朝司徒之位空缺时,武帝(司马炎)向荀勗询问合适的人选。荀勗回答说:“三公是万众瞩目的职位,不能任用不合适的人。过去魏文帝任用贾诩为三公,孙权就曾嘲笑过这件事。”)

135

进爵魏寿乡侯,增邑三百,并前八百戸。又分邑二百,封小子访为列侯。以长子穆为驸马都尉。帝问诩曰:“吾欲伐不从命以一天下,吴、蜀何先?”对曰:“攻取者先兵权,建本者尚德化。陛下应期受禅,抚临率土,若绥之以文德而俟其变,则平之不难矣。吴、蜀虽蕞尔小国,依岨山水,刘备有雄才,诸葛亮善治国,孙权识虚实,陆议见兵势,据险守要,汎舟江湖,皆难卒谋也。用兵之道,先胜後战,量敌论将,故举无遗策。臣窃料群臣,无备、权对,虽以天威临之,未见万全之势也。昔舜舞干戚而有苗服,臣以为当今宜先文後武。”文帝不纳。後兴江陵之役,士卒多死。诩年七十七,薨,谥曰肃侯。子穆嗣,历位郡守。穆薨,子模嗣。

晋封他为魏寿乡侯,增加食邑三百户,连同之前的一共八百户。又分出二百户食邑,封他的小儿子贾访为列侯。任命长子贾穆为驸马都尉。文帝(曹丕)问贾诩说:“我想讨伐不服从的势力来统一天下,吴、蜀两国应该先攻打哪一个?”贾诩回答说:“攻城略地要优先考虑军事力量,而建立国家根基则崇尚道德教化。陛下顺应天命接受禅让,安抚统治天下,如果能用文德来安定他们,并等待其内部发生变故,那么平定天下也就不难了。吴、蜀虽然是弹丸小国,但倚仗山川险阻,刘备有雄才大略,诸葛亮善于治理国家,孙权能洞察虚实,陆议(陆逊)熟知兵法形势,他们占据险要,扼守关隘,在江河湖泊上泛舟作战,这些都难以速战速决。用兵的原则是,先有必胜的把握再开战,要衡量敌人的实力、评判对方的将领,这样才能做到万无一失。臣私下估量朝中群臣,没有能与刘备、孙权匹敌的人,即使我们以天子的威势去征讨,也看不出有万全的胜算。从前舜帝手持盾牌和斧头跳起文舞,有苗部落就臣服了。臣认为当前应当先施行文治,后动用武力。”文帝(曹丕)没有采纳他的建议。后来发动了江陵战役,士兵伤亡惨重。贾诩享年七十七岁去世,谥号为肃侯。他的儿子贾穆继承了爵位,历任郡守。贾穆去世后,他的儿子贾模继承了爵位。

136

〈《世语》曰:模,晋惠帝时为散骑常侍、护军将军,模子胤,胤弟龛,从弟疋,皆至大官,並显於晋也。〉

(《世语》记载说:贾模在晋惠帝时期担任散骑常侍、护军将军。贾模的儿子贾胤、贾胤的弟弟贾龛、堂弟贾疋,都做到了高官,在晋朝都声名显赫。)

136 句 • 陈寿 著于西晋
阅读提示:使用键盘左右箭头键可快速切换章节 • 点击句子右侧图标可复制文本 • 上方可切换阅读模式 • 左侧侧边栏可快速导航到其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