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 魏书十二:崔毛徐何邢鲍司马传

三国志魏书主要人物: 崔琰、毛玠、徐奕、何夔、邢颙、鲍勋、司马芝
001

崔琰字季珪,清河东武城人也。

崔琰,字季珪,是清河郡东武城县人。

002

少朴讷,好击剑,尚武事。

他年轻时朴实寡言,喜爱剑术,崇尚武事。

003

年二十三,乡移为正,始感激,读《论语》、《韩诗》。

二十三岁那年,被乡里推举担任乡正,从此才受到激发,开始研读《论语》和《韩诗》。

004

至年二十九,乃结公孙方等就郑玄受学。

到了二十九岁,他便与公孙方等人一同拜在郑玄门下学习。

005

学未期,徐州黄巾贼攻破北海,玄与门人到不其山避难。

学习还不到一年,徐州的黄巾军攻陷了北海郡,郑玄便和弟子们一起到不其山躲避战乱。

006

时谷籴县乏,玄罢谢诸生。

当时粮食短缺,郑玄便遣散了各位学生。

007

琰既受遣,而寇盗充斥,西道不通。

崔琰被遣散后,却因为到处都是盗贼,向西返回的道路被阻断了。

008

于是周旋青、徐、兖、豫之郊,东下寿春,南望江、湖。

于是他便在青州、徐州、兖州、豫州的郊野辗转流离,向东到了寿春,向南眺望长江和湖泊。

009

自去家四年乃归,以琴书自娱。

他离家四年之后才得以返回,平日里靠弹琴读书自娱自乐。

010

大将军袁绍闻而辟之。

大将军袁绍听说了他的名声,便征召他入府任职。

011

时士卒横暴,掘发丘陇,琰谏曰:‘昔孙卿有言:“士不素教,甲兵不利,虽汤武不能以战胜。”今道路暴骨,民未见德,宜敕郡县掩骼埋胔,示憯怛之爱,追文王之仁。’

当时,士兵们横行霸道,到处挖掘坟墓,崔琰劝谏说:‘过去孙卿(荀子)曾言:“士兵若平时不加以教化,武器装备就不会精良,即使是商汤、周武王也不能用这样的军队打胜仗。”如今道路上白骨暴露,百姓们还没有看到您的恩德,您应该下令各郡县收敛掩埋尸骨,以显示您的怜悯之情,追随周文王的仁德之举。’

012

绍以为骑都尉。

袁绍于是任命他为骑都尉。

013

后绍治兵黎阳,次于延津,琰复谏曰:‘天子在许,民望助顺,不如守境述职,以宁区宇。’

后来袁绍在黎阳整训军队,驻扎在延津,崔琰再次劝谏说:‘天子在许都,民心期望的是顺应和拥护朝廷,您不如守卫好自己的疆土,向朝廷述职,以此来安定天下。’

014

绍不听,遂败于官渡。

袁绍不听从他的建议,最终在官渡之战中大败。

015

及绍卒,二子交争,争欲得琰。

等到袁绍去世后,他的两个儿子互相争斗,都争着想要得到崔琰的辅佐。

016

琰称疾固辞,由是获罪,幽于囹圄,赖阴夔、陈琳营救得免。

崔琰声称生病,坚决推辞,因此获罪被关进了监狱,幸亏得到阴夔、陈琳的营救才得以幸免。

017

太祖破袁氏,领冀州牧,辟琰为别驾从事,谓琰曰:‘昨案户籍,可得三十万众,故为大州也。’

太祖(曹操)击败袁氏后,兼任冀州牧,征召崔琰为别驾从事。曹操对崔琰说:“昨天我查阅户籍,发现可以征集到三十万兵众,冀州真是一个大州啊。”

018

琰对曰:‘今天下分崩,九州幅裂,二袁兄弟亲寻干戈,冀方蒸庶暴骨原野。未闻王师仁声先路,存问风俗,救其涂炭,而校计甲兵,唯此为先,斯岂鄙州士女所望于明公哉!’

崔琰回答说:“如今天下分崩离析,九州四分五裂,袁氏兄弟(袁谭、袁尚)骨肉相残,导致冀州百姓的尸骨暴露在原野之上。我没有听说王师(您的军队)先传播仁德之声,慰问风土民情,拯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反而首先清点兵员数量,把扩充军备放在第一位,这难道是本州官民对明公您的期望吗!”

019

太祖改容谢之。

太祖(曹操)听后改变了神色,向崔琰道歉。

020

于时宾客皆伏失色。

当时在场的宾客们都吓得伏在地上,面无人色。

021

太祖征并州,留琰傅文帝于邺。

太祖(曹操)征讨并州时,留下崔琰在邺城辅佐文帝(曹丕)。

022

世子仍出田猎,变易服乘,志在驱逐。

世子(曹丕)仍然时常外出打猎,更换服装和车马,一心只想着追逐猎物。

023

琰书谏曰:盖闻盘于游田,书之所戒,鲁隐观鱼,春秋讥之,此周、孔之格言,二经之明义。殷鉴夏后,诗称不远,子卯不乐,礼以为忌,此又近者之得失,不可不深察也。袁族富强,公子宽放,盘游滋侈,义声不闻,哲人君子,俄有色斯之志,熊罴壮士,堕于吞噬之用,固所以拥徒百万,跨有河朔,无所容足也。今邦国殄瘁,惠康未洽,士女企踵,所思者德。况公亲御戎马,上下劳惨,世子宜遵大路,慎以行正,思经国之高略,内鉴近戒,外扬远节,深惟储副,以身为宝。而猥袭虞旅之贱服,忽驰骛而陵险,志雉兔之小娱,忘社稷之为重,斯诚有识所以恻心也。唯世子燔翳捐褶,以塞众望,不令老臣获罪于天。

崔琰写信劝谏道:“我听说,沉溺于游玩打猎是《尚书》所告诫的;鲁隐公观看捕鱼,《春秋》也对此加以讥讽,这些都是周公和孔子的格言,是两部经典明确的道理。殷朝的教训就在不久前的夏朝,《诗经》说这并不遥远;在子日和卯日不奏乐,是《礼记》认为的禁忌,这些都是近代得失的例子,不能不深入体察。袁氏家族富强,但他们的子弟们放纵自己,游猎无度,奢侈浪费,听不到任何仁义的名声,于是明智的君子很快就有了离去的心意,勇猛的壮士也沦为他们吞并他人的工具。这正是他们虽然拥兵百万、占据黄河以北,最终却无立足之地的原因。如今国家疲敝,百姓尚未得到安宁,士人百姓都翘首以盼,所期盼的是仁德之政。况且明公(曹操)亲自率军征战,上下都劳苦不堪,世子您理应遵循正道,谨慎行事,思考治理国家的长远策略,对内借鉴近来的教训,对外弘扬远大的节操,深思自己作为继承人的责任,爱惜自己的身体。然而您却轻率地穿上猎人卑贱的服装,随意地在险峻之地纵马驰骋,心系追逐野鸡兔子的这点小乐趣,忘记了国家社稷的重任,这实在让有识之士感到痛心。希望世子能烧掉打猎用的遮蔽物,扔掉打猎穿的褶衣,以此来顺应大家的期望,也不要让我这个老臣因未能尽责劝谏而获罪于天。”

024

世子报曰:‘昨奉嘉命,惠示雅数,欲使燔翳捐褶,翳已坏矣,褶亦去焉。后有此比,蒙复诲诸。’

世子(曹丕)回信说:“昨日收到您美好的教诲,承蒙您赐予高雅的指点,要我烧掉猎具、丢弃猎服。如今,那些猎具已经被毁坏,猎服也已丢弃了。今后如果再有类似的行为,还望您能再次教诲我。”

025

太祖为丞相,琰复为东西曹掾属征事。

太祖(曹操)担任丞相后,崔琰再次被任命为东西曹的掾属,负责征辟人才等事务。

026

初授东曹时,教曰:‘君有伯夷之风,史鱼之直,贪夫慕名而清,壮士尚称而厉,斯可以率时者已。故授东曹,往践厥职。’

当初任命崔琰为东曹掾属时,曹操教诲他说:‘你具有伯夷一般的风骨,史鱼一样的耿直。贪婪的人仰慕你的名声会变得清廉,勇武的人听到对你的称赞会更加砥砺自己。这样的人足以作为时代的表率了。因此我任命你为东曹掾属,前去履行你的职责吧。’

027

魏国初建,拜尚书。

魏国初建时,崔琰被任命为尚书。

028

时未立太子,临菑侯植有才而爱。

当时太子之位尚未确立,临菑侯曹植才华横溢,深得曹操喜爱。

029

太祖狐疑,以函令密访于外。

太祖(曹操)犹豫不决,于是用密函的方式向朝中大臣们征求意见。

030

唯琰露板答曰:‘盖闻春秋之义,立子以长,加五官将仁孝聪明,宜承正统。琰以死守之。’

只有崔琰用公开的奏章回复说:‘我听说《春秋》大义,在于确立继承人时应以长子为先。况且五官将(曹丕)仁德孝顺、聪慧贤明,理应继承正统。我崔琰愿以死来捍卫这一原则。’

031

植,琰之兄女婿也。

曹植是崔琰哥哥的女婿。

032

太祖贵其公亮,喟然叹息,

太祖(曹操)赞赏他的公正无私,为此深深感叹,

033

〈《世语》曰:植妻衣绣,太祖登台见之,以违制命还家赐死。〉

(《世语》记载:曹植的妻子穿着违禁的华丽绣衣,太祖(曹操)登上高台看到后,认为她违反了规定,便下令将其遣送回家并赐死。)

034

迁中尉。

崔琰被升任为中尉。

035

琰声姿高畅,眉目疏朗,须长四尺,甚有威重,朝士瞻望,而太祖亦敬惮焉。

崔琰声音洪亮,仪态英挺,眉目疏阔清朗,胡须长达四尺,非常有威严和气度。朝中大臣们都对他十分景仰,而太祖(曹操)也对他既敬重又有所忌惮。

036

〈先贤行状曰:琰清忠高亮,雅识经远,推方直道,正色于朝。魏氏初载,委授铨衡,总齐清议,十有馀年。文武群才,多所明拔。朝廷归高,天下称仁。〉

(《先贤行状》中说:崔琰清廉忠诚,品德高尚,见识雅正深远,推崇方正耿直之道,在朝堂上总是神色严肃、刚正不阿。魏国初建之时,他被委以选拔官吏的重任,掌管舆论评议长达十多年。许多文武之才,都由他发现并提拔。朝廷对他高度敬重,天下人称赞他仁德。)

037

琰尝荐钜鹿杨训,虽才好不足,而清贞守道,太祖即礼辟之。

崔琰曾经推荐钜鹿人杨训,杨训虽然才干不算出众,但为人清廉坚贞、恪守正道,太祖(曹操)便以礼征召了他。

038

后太祖为魏王,训发表称赞功伐,褒述盛德。

后来太祖(曹操)成为魏王,杨训上表称赞他的功绩,颂扬他的盛德。

039

时人或笑训希世浮伪,谓琰为失所举。

当时有人嘲笑杨训迎合世俗、虚浮作伪,认为崔琰举荐错了人。

040

琰从训取表草视之,与训书曰:‘省表,事佳耳!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

崔琰向杨训要来奏表的草稿看了看,然后写信给杨训说:‘我看了你的奏表,事情办得不错罢了!时势啊时势,总会有变化的时候。’

041

琰本意讥论者好谴呵而不寻情理也。

崔琰的本意是讥讽那些评论者只喜欢指责,却不去探究事情的实际情理。

042

有白琰此书傲世怨谤者,太祖怒曰:‘谚言“生女耳”,“耳”非佳语。“会当有变时”,意指不逊。’

有人举报崔琰的这封信流露出傲视世人、怨恨诽谤的情绪,太祖曹操愤怒地说:‘俗话说“生个女儿罢了(生女耳)”,这个“耳”字不是什么好话。而那句“时机到了,总会有变化的时候(会当有变时)”,意在表达不恭顺。’

043

于是罚琰为徒隶,使人视之,辞色不挠。

于是,崔琰被判处了徒隶之刑,曹操派人观察他,发现他的言辞和神色都毫不屈服。

044

太祖令曰:‘琰虽见刑,而通宾客,门若市人,对宾客虬须直视,若有所瞋。’

太祖曹操下令说:‘崔琰虽然受到了刑罚,却依然和宾客来往,门前像市集一样热闹,他面对宾客时胡须卷曲、双目直视,好像心怀愤怒。’

045

遂赐琰死。

于是下令赐死崔琰。

046

〈《魏略》曰:人得琰书,以裹帻笼,持其笼行都道中。时有与琰宿不平者,遥见琰名著帻笼,从而视之,遂白之。太祖以为琰腹诽心谤,乃收付狱,髡刑输徒。前所白琰者又复白之云:‘琰为徒,虬须直视,心似不平。’时太祖亦以为然,遂欲杀之。乃使清公大吏往经营琰,敕吏曰:‘三日期消息。’琰不悟,后数日,吏故白琰平安。公忿然曰:‘崔琰必欲使孤行刀锯乎!’吏以是教告琰,琰谢吏曰:‘我殊不宜,不知公意至此也!’遂自杀。〉

(《魏略》记载:有人得到崔琰的书信,用它来包裹头巾盒子,然后拿着这个盒子在都城的大道上行走。当时有个与崔琰有旧怨的人,远远看见崔琰的名字写在头巾盒子上,便上前查看,随即将此事告发。太祖(曹操)认为崔琰这是心怀不满、恶意诽谤,于是将他逮捕下狱,判处剃去头发的髡刑并罚作苦役。之前告发崔琰的人又再次告发说:‘崔琰服刑期间,胡须卷曲,目光直视,心中似乎很不服气。’当时太祖(曹操)也认为确实如此,便想杀掉他。于是派了一位看似公正的大臣去处理崔琰,并命令他说:‘三天内回来报告消息。’崔琰没有领会其中的暗示,几天后,那位大臣故意回报说崔琰平安无事。曹操愤怒地说:‘崔琰是一定要逼我亲自对他动刀子吗!’大臣将这番话告诉了崔琰,崔琰向他致谢说:‘我实在太不应该了,不知道主公的意图竟到了这个地步!’于是自杀了。)

047

始琰与司马朗善,晋宣王方壮,琰谓朗曰:‘子之弟,聪哲明允,刚断英跱,殆非子之所及也。’

起初崔琰与司马朗关系很好,当时晋宣王(司马懿)正值壮年,崔琰对司马朗说:‘你的弟弟聪明、明智、通达、公正,性格刚毅果决,才能英挺出众,恐怕不是你所能比得上的啊。’

048

〈臣松之案:‘跱’或作‘特’,窃谓‘英特’为是也。〉

(臣裴松之考证:‘跱’字有的版本写作‘特’,我个人认为‘英特’这个词是对的。)

049

朗以为不然,而琰每秉此论。

司马朗不认同这个看法,但崔琰每次都坚持这个论点。

050

琰从弟林,少无名望,虽姻族犹多轻之,而琰常曰:‘此所谓大器晚成者也,终必远至。’

崔琰的堂弟崔林,年轻时没有什么名望,即使是姻亲家族也多有轻视他的人,但崔琰却常说:‘这就是所谓的“大器晚成”啊,他最终必定能达到很高的成就。’

051

涿郡孙礼、卢毓始入军府,琰又名之曰:‘孙疏亮亢烈,刚简能断,卢清警明理,百炼不消,皆公才也。’

涿郡的孙礼、卢毓刚加入丞相府时,崔琰评价他们说:‘孙礼为人坦荡、品格高尚刚烈,行事刚毅、简约、有决断;卢毓为人清廉、机敏、通晓事理,像经过千锤百炼的真金,不会被熔炼消磨。他们都是能担任三公的栋梁之才。’

052

后林、礼、毓咸至鼎辅。

后来,崔林、孙礼、卢毓都官至三公之位。

053

及琰友人公孙育、宋阶早卒,琰抚其遗孤,恩若己子。

当崔琰的朋友公孙育、宋阶早逝后,崔琰抚养他们的遗孤,恩情如同对待自己的亲生儿子。

054

其鉴识笃义,类皆如此。

他鉴识人才、笃守道义的事迹,大都像这样。

055

〈《魏略》曰:明帝时,崔林尝与司空陈群共论冀州人士,称琰为首。群以‘智不存身’贬之。林曰:‘大丈夫为有邂逅耳,即如卿诸人,良足贵乎!’〉

(《魏略》记载:魏明帝时期,崔林曾与司空陈群一同评论冀州的人物,称赞崔琰是其中的第一。陈群用‘智慧不能保全自身’来贬低崔琰。崔林反驳说:‘大丈夫的遭遇有时会遇到不幸罢了,难道像您这样的人,就真的值得尊贵吗!’)

056

初,太祖性忌,有所不堪者,鲁国孔融、

当初,太祖(曹操)生性猜忌,对于他所不能容忍的人,有鲁国的孔融、

057

〈融字文举。《续汉书》曰:融,孔子二十世孙也。高祖父尚,钜鹿太守。父宙,太山都尉。融幼有异才。时河南尹李膺有重名,敕门下简通宾客,非当世英贤及通家子孙弗见也。融年十馀岁,欲观其为人,遂造膺门,语门者曰:‘我,李君通家子孙也。’膺见融,问曰:‘高明父祖,尝与仆周旋乎?’融曰:‘然。先君孔子与君先人李老君,同德比义而相师友,则融与君累世通家也。’众坐奇之,佥曰:‘异童子也。’太中大夫陈炜后至,同坐以告炜,炜曰:‘人小时了了者,大亦未必奇也。’融答曰:‘即如所言,君之幼时,岂实慧乎!’膺大笑,顾谓曰:‘高明长大,必为伟器。’山阳张俭,以中正为中常侍侯览所忿疾,览为刊章下州郡捕俭。俭与融兄褒有旧,亡投褒。遇褒出,时融年十六,俭以其少不告也。融知俭长者,有窘迫色,谓曰:‘吾独不能为君主邪!’因留舍藏之。后事泄,国相以下密就掩捕,俭得脱走,登时收融及褒送狱。融曰:‘保纳藏舍者融也,融当坐之。’褒曰:‘彼来求我,罪我之由,非弟之过,我当坐之。’兄弟争死,郡县疑不能决,乃上谳,诏书令褒坐焉。融由是名震远近,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并以俊秀,为后进冠盖。融持论经理不及让等,而逸才宏博过之。司徒大将军辟举高第,累迁北军中候、虎贲中郎将、北海相,时年二十八。承黄巾残破之后,修复城邑,崇学校,设庠序,举贤才,显儒士。以彭璆为方正,邴原为有道,王修为孝廉。告高密县为郑玄特立一乡,名为郑公乡。又国人无后,及四方游士有死亡者,皆为棺木而殡葬之。郡人甄子然孝行知名,早卒,融恨不及之,乃令配食县社。其礼贤如此。在郡六年,刘备表融领青州刺史。建安元年,征还为将作大匠,迁少府。每朝会访对,辄为议主,诸卿大夫寄名而已。司马彪《九州春秋》曰:融在北海,自以智能优赡,溢才命世,当时豪俊皆不能及。亦自许大志,且欲举军曜甲,与群贤要功,自于海岱结殖根本,不肯碌碌如平居郡守,事方伯、赴期会而已。然其所任用,好奇取异,皆轻剽之才。至于稽古之士,谬为恭敬,礼之虽备,不与论国事也。高密郑玄,称之郑公,执子孙礼。及高谈教令,盈溢官曹,辞气温雅,可玩而诵。论事考实,难可悉行。但能张磔网罗,其自理甚疏。租赋少稽,一朝杀五部督邮。奸民污吏,猾乱朝市,亦不能治。幽州精兵乱,至徐州,卒到城下,举国皆恐。融直出说之,令无异志。遂与别校谋夜覆幽州,幽州军败,悉有其众。无几时,还复叛亡。黄巾将至,融大饮醇酒,躬自上马,御之涞水之上。寇令上部与融相拒,两翼径涉水,直到所治城。城溃,融不得入,转至南县,左右稍叛。连年倾覆,事无所济,遂不能保鄣四境,弃郡而去。后徙徐州,以北海相自还领青州刺史,治郡北陲。欲附山东,外接辽东,得戎马之利,建树根本,孤立一隅,不与共也。于时曹、袁、公孙共相首尾,战士不满数百,谷不至万斛。王子法、刘孔慈凶辩小才,信为腹心。左丞祖、刘义逊清隽之士,备在坐席而已,言此民望,不可失也。丞祖劝融自讬强国,融不听而杀之。义逊弃去。遂为袁谭所攻,自春至夏,城小寇众,流矢雨集。然融凭几安坐,读书论议自若。城坏众亡,身奔山东,室家为谭所虏。张璠《汉纪》曰:融在郡八年,仅以身免。帝初都许,融以为宜略依旧制,定王畿,正司隶所部为千里之封,乃引公卿上书言其义。是时天下草创,曹、袁之权未分,融所建明,不识时务。又天性气爽,颇推平生之意,狎侮太祖。太祖制酒禁,而融书啁之曰:‘天有酒旗之星,地列酒泉之郡,人有旨酒之德,故尧不饮千锺,无以成其圣。且桀纣以色亡国,今令不禁婚姻也。’太祖外虽宽容,而内不能平。御史大夫郗虑知旨,以法免融官。岁馀,拜太中大夫。虽居家失势,而宾客日满其门,爱才乐酒,常叹曰:‘坐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吾无忧矣。’虎贲士有貌似蔡邕者,融每酒酣,辄引与同坐,曰:‘虽无老成人,尚有典刑。’其好士如此。《续汉书》曰:太尉杨彪与袁术婚姻,术僭号,太祖与彪有隙,因是执彪,将杀焉。融闻之,不及朝服,往见太祖曰:‘杨公累世清德,四叶重光,周书“父子兄弟,罪不相及”,况以袁氏之罪乎?易称“积善馀庆”,但欺人耳。’太祖曰:‘国家之意也。’融曰:‘假使成王欲杀召公,则周公可得言不知邪?今天下缨緌搢绅之士所以瞻仰明公者,以明公聪明仁智,辅相汉朝,举直措枉,致之雍熙耳。今横杀无辜,则海内观听,谁不解体?孔融鲁国男子,明日便当褰衣而去,不复朝矣。’太祖意解,遂理出彪。《魏氏春秋》曰:袁绍之败也,融与太祖书曰:‘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太祖以融学博,谓书传所纪。后见,问之,对曰:‘以今度之,想其当然耳!’十三年,融对孙权使,有讪谤之言,坐弃市。二子年八岁,时方弈棋,融被收,端坐不起。左右曰:‘而父见执,不起何也?’二子曰:‘安有巢毁而卵不破者乎!’遂俱见杀。融有高名清才,世多哀之。太祖惧远近之议也,乃令曰:‘太中大夫孔融既伏其罪矣,然世人多采其虚名,少于核实,见融浮艳,好作变异,眩其诳诈,不复察其乱俗也。此州人说平原祢衡受传融论,以为父母与人无亲,譬若鲊器,寄盛其中,又言若遭饥馑,而父不肖,宁赡活馀人。融违天反道,败伦乱理,虽肆市朝,犹恨其晚。更以此事列上,宣示诸军将校掾属,皆使闻见。’《世语》曰:融二子,皆龆龀。融见收,顾谓二子曰:‘何以不辞?’二子俱曰:‘父尚如此,复何所辞!’以为必俱死也。臣松之以为《世语》云融二子不辞,知必俱死,犹差可安。如孙盛之言,诚所未譬。八岁小儿,能玄了祸福,聪明特达,卓然既远,则其忧乐之情,宜其有过成人,安有见父收执而曾无变容,弈釭不起,若在暇豫者乎?昔申生就命,言不忘父,不以己身将死而废念父之情也。父安犹尚若兹,而况于颠沛哉?盛以此为美谈,无乃贼夫人之子与!盖由好奇情多,而不知言之伤理。〉

(孔融字文举。《续汉书》记载:孔融是孔子的二十世孙。他的高祖父孔尚,曾任钜鹿太守。父亲孔宙,曾任太山都尉。孔融年幼时就才华出众。当时河南尹李膺名望很高,他吩咐门下筛选宾客,如果不是当世的英才贤士以及世代有交情的朋友的子孙就不接见。孔融年仅十余岁,想看看李膺是怎样的人,于是来到李膺家门前,对守门人说:‘我是李君世代交好的朋友的子孙。’李膺见到孔融,问道:‘您尊贵的父辈或祖辈,曾经与我交往过吗?’孔融回答说:‘是的。我的先祖孔子与您的先祖李老君(老子),品德道义相同,互为师友,那么我和您自然是世代交好的朋友了。’在座的宾客都对他的回答感到惊奇,一致说:‘真是个不平凡的孩子。’太中大夫陈炜后来才到,同座的人把这件事告诉了他,陈炜说:‘一个人小时候聪明,长大了未必就出色。’孔融回答说:‘照您这么说,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李膺大笑起来,看着孔融说:‘您长大后,必定会成为栋梁之才。’山阳人张俭,因为品行端正而被中常侍侯览所嫉恨,侯览为此发布文书下令各州郡捉拿张俭。张俭与孔融的哥哥孔褒是旧识,便逃去投奔孔褒。正巧孔褒不在家,当时孔融年仅十六岁,张俭看他年幼就没有告诉他实情。孔融见张俭是位长者,面有窘迫之色,便对他说:‘难道我就不能做您的主人吗!’于是把他留下并藏匿起来。后来事情泄露,国相等官员秘密前来搜捕,张俭得以逃脱,孔融和孔褒当即被逮捕下狱。孔融说:‘收留并藏匿他的人是我,应该由我来承担罪责。’孔褒说:‘他来投奔我,罪责在我,与弟弟无关,应该由我承担。’兄弟二人争相赴死,郡县官吏难以决断,于是上报朝廷审理,最终诏书命令孔褒承担罪责。孔融因此名声远扬,与平原人陶丘洪、陈留人边让,都因才华出众,成为年轻一辈中的翘楚。孔融在立论和处理事务方面不如边让等人,但他的才情和学识的广博却超过了他们。司徒和大将军都征召他并给予很高的评级,他屡次升迁,历任北军中候、虎贲中郎将、北海相,当时年仅二十八岁。在经历黄巾之乱的破坏后,他修复城池,尊崇学校,设立庠序,举荐贤才,表彰儒士。他举荐彭璆为方正,邴原为有道,王修为孝廉。他通告高密县为郑玄专门设立一个乡,命名为郑公乡。此外,对于国中没有后代的人,以及四方游学之士在此去世的,他都为他们准备棺木并予以安葬。郡人甄子然以孝行闻名,但很早就去世了,孔融很遗憾未能结识他,于是下令让他在县社接受祭祀。他礼贤下士到如此地步。在北海郡六年,刘备上表推荐孔融兼任青州刺史。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他被征召回朝廷任将作大匠,后升任少府。每次朝会应对,他总是议论的主导者,其他公卿大夫不过是挂名而已。司马彪的《九州春秋》记载:孔融在北海时,自认为才智充足,才华盖世,当时的英雄豪杰都比不上他。他也自怀大志,想兴兵耀武,与群雄争功,在海岱地区(山东半岛)建立自己的根基,不甘心只做一个平庸的郡守,仅仅侍奉州牧、按时参加朝会。然而他所任用的人,多是些追求新奇、品行轻浮之辈。对于那些钻研古籍的学者,他则虚伪地表示恭敬,礼节虽然周到,却不与他们谈论国事。对于高密人郑玄,他称之为郑公,执子孙之礼。他高谈阔论,发布的教令文告充满官府,言辞温文尔雅,值得玩味诵读。但若要考察其实际内容,却很难完全实行。他只能设置一个大的框架,但在具体治理上却非常疏忽。赋税稍微拖延,他一个早上就杀了五个部的督邮。对于奸民和贪官污吏扰乱朝政和市场,他也无力整治。幽州的精锐部队发生叛乱,一路打到徐州,最终兵临城下,全城都感到恐惧。孔融亲自出城说服他们,使他们没有了异心。随后他与别部校尉密谋夜袭幽州军,幽州军大败,孔融收编了他们的全部人马。但没过多久,这些人又再次叛变逃亡了。黄巾军即将到来时,孔融大饮醇酒,亲自上马,在涞水之上抵御敌军。贼寇命令主力部队与孔融对峙,而两翼部队则直接涉水,直取他治理的城池。城池被攻破,孔融无法进入,只好转到南边的县城,他身边的人也渐渐叛离。他连年失败,一事无成,最终无法保全四境,只好弃郡而去。后来他迁到徐州,仍以北海相的身份兼任青州刺史,在郡的北部边境治理。他想依附山东的势力,对外联络辽东,以获得战马的优势,建立自己的根基,在一方孤立发展,不与他人合作。当时曹操、袁绍、公孙瓒的势力犬牙交错,孔融的士兵不足数百人,谷物不到一万斛。他信任王子法、刘孔慈这些能言善辩但才能低下的人为心腹。而像左丞祖、刘义逊这样清正俊逸的士人,只是被安置在宾客之列,孔融说这些人是民心所向,不可失去。左丞祖劝孔融依附一个强大的势力,孔融不听,反而杀了他。刘义逊便弃他而去。于是孔融遭到袁谭的攻击,从春天打到夏天,城池小而敌军众多,流矢像雨一样密集。然而孔融却靠着几案安坐,读书论事,神色自若。城破人亡后,他只身逃往山东,家室都被袁谭俘虏。张璠的《汉纪》记载:孔融在郡八年,最后仅以身免。汉献帝刚定都于许县时,孔融认为应当大致依照旧制,划定京畿,将司隶校尉所管辖的地区正式定为千里封畿,于是带领公卿上书陈述其理由。当时天下初创,曹操和袁绍的势力尚未分出高下,孔融所陈述的建议,是不识时务的。他又天性率直,很任着自己的性子来,对太祖(曹操)颇为轻慢。太祖(曹操)下达禁酒令,孔融却写信嘲讽他说:‘天上有酒旗星,地上有酒泉郡,人有爱饮美酒的德行,所以尧帝如果不饮千钟酒,就无法成就他的圣德。况且桀、纣是因为女色而亡国,如今的法令却不禁止婚姻。’太祖(曹操)表面上虽然宽容,但内心却无法平息怒气。御史大夫郗虑领会了太祖(曹操)的意图,依法罢免了孔融的官职。一年多后,孔融被任命为太中大夫。他虽然居家失势,但门前宾客络绎不绝。他喜爱人才,喜欢饮酒,常常感叹说:‘只要座上宾客常满,樽中之酒不空,我就没有忧愁了。’有个虎贲军士长得像蔡邕,孔融每次喝到酒酣之时,总会把他拉来同坐,说:‘虽然没有了那位老成人,但还能看到他的仪容风范。’他喜爱士人到如此地步。《续汉书》记载:太尉杨彪与袁术有姻亲关系,袁术僭越称帝后,太祖(曹操)与杨彪有了嫌隙,便借此逮捕了杨彪,准备将他处死。孔融听说后,来不及穿上朝服就去见太祖(曹操)说:‘杨公家累世清德,四代皆居高位,荣耀显赫。《周书》上说“父子兄弟,罪不相及”,何况是因袁术的罪过呢?《易经》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难道这只是骗人的话吗?’太祖(曹操)说:‘这是国家的意思。’孔融说:‘假使周成王要杀召公,周公能说自己不知道吗?如今天下戴着官帽的士大夫之所以敬仰您,是因为您聪明仁智,辅佐汉室,任用正直之士,罢黜奸邪之人,使天下达到太平和睦。如今您滥杀无辜,海内之士看到听到,谁能不心灰意冷?我孔融是鲁国一介男子,明天就将撩起衣服离开,不再上朝了。’太祖(曹操)心意动摇,于是便审理查明,释放了杨彪。《魏氏春秋》记载:袁绍失败后,孔融写信给太祖(曹操)说:‘武王伐纣,把妲己赏赐给了周公。’太祖(曹操)因为孔融学识渊博,以为这是史书所载。后来见到孔融,便问起此事,孔融回答说:‘以今天的事情来推测,我想当然是这样了!’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孔融在接待孙权的使者时,言语间有讥讽诽谤之辞,因此被判处弃市之刑。他的两个儿子当时八岁,正在下棋,孔融被捕时,他们端坐不动。旁边的人说:‘你们的父亲被抓了,为什么还不起来?’两个儿子回答说:‘巢都被毁了,蛋还能保全吗?’于是他们也一同被杀害。孔融名望高,才情清雅,世人多为他感到悲哀。太祖(曹操)害怕远近之人的议论,于是下令说:‘太中大夫孔融已经伏法了,但世人多采信他的虚名,而少于核实。他们看到孔融言辞浮华,喜欢标新立异,被他的欺诈所迷惑,就不再考察他败坏风俗的行为了。本州人说平原人祢衡接受并传播孔融的言论,认为父母与子女没有亲情,好比是一个容器,子女只是暂时寄存在里面;又说如果遭遇饥荒,而父亲品行不端,宁可去救济别人。孔融违背天理,颠倒人伦,败坏纲常,即使在街市上处死他,还嫌太晚了。现将此事一一列出,向各军将校和属官宣布,让所有人都听到看到。’《世语》记载:孔融的两个儿子都还是换牙的年纪。孔融被捕时,回头对两个儿子说:‘为什么不逃走?’两个儿子都回答说:‘父亲尚且如此,我们还逃到哪里去呢!’他们认为必定会一同赴死。臣裴松之认为,《世语》所说孔融二子不逃走,是因为知道必死无疑,这个说法还算可以理解。至于孙盛的说法,我实在无法理解。八岁的小孩,怎么能洞悉祸福的玄机?即便他们聪明过人,远超常人,那么他们的忧乐之情也应该比成年人更强烈,怎么会看见父亲被捕而面不改色,坐在棋盘前不起身,如同闲暇安逸一般呢?从前申生临死前,说不忘记父亲,不因自己将死而废弃对父亲的思念之情。父亲安好时尚且如此,何况是身处危难之中呢?孙盛把这件事当作美谈,这难道不是在加害那两个孩子吗!这大概是因为他好奇心太重,而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言论有悖常理。)

57 句 • 陈寿 著于西晋
阅读提示:使用键盘左右箭头键可快速切换章节 • 点击句子右侧图标可复制文本 • 上方可切换阅读模式 • 左侧侧边栏可快速导航到其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