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四 魏书十四:程郭董刘蒋刘传

三国志魏书主要人物: 程昱、郭嘉、董昭、刘晔、蒋济、刘放
001

程昱孙:晓郭嘉 董昭 刘晔 蒋济 刘放

程昱、孙晓、郭嘉、董昭、刘晔、蒋济、刘放

002

程昱字仲德,东郡东阿人也。

程昱,字仲德,是东郡东阿县人。

003

长八尺三寸,美须髯。

他身高八尺三寸,长着一副漂亮的胡须。

004

黄巾起,县丞王度反应之,烧仓库。

黄巾军起事时,东阿县的县丞王度起兵响应,烧毁了官府的仓库。

005

县令逾城走,吏民负老幼东奔渠丘山。

县令越过城墙逃跑,官吏和百姓们则背着老人和孩子,向东逃往渠丘山。

006

昱使人侦视度,度等得空城不能守,出城西五六里止屯。

程昱派人去侦察王度,发现王度等人虽然占领了空城,却无法守住,于是出城到西边五六里的地方驻扎下来。

007

昱谓县中大姓薛房等曰:“今度等得城郭不能居,其势可知。此不过欲虏掠财物,非有坚甲利兵攻守之志也。今何不相率还城而守之?且城高厚,多谷米,今若还求令,共坚守,度必不能久,攻可破也。”房等以为然。

程昱对县里的大户薛房等人说:“现在王度等人占了城却不敢待在里面,他们的虚实就可以看清了。这些人不过是想抢掠财物,并没有坚守城池的意志。我们为什么不带领大家返回城中防守呢?况且城墙高大坚固,存粮也多,如果我们现在回去找到县令,共同坚守,王度必然坚持不了多久,一进攻就可以击破他们。”薛房等人都认为他说得对。

008

吏民不肯从,曰:“贼在西,但有东耳。”昱谓房等:“愚民不可计事。”乃密遣数骑举幡于东山上,令房等望见,大呼言“贼已至”,便下山趣城,吏民奔走随之,求得县令,遂共城守。

但官吏和百姓们不愿听从,说:“贼兵在西边,我们只能往东边逃。”程昱对薛房等人说:“这些愚昧的百姓,没法和他们商议大事。”于是,他秘密派遣几名骑兵到东边的山上举起旗帜,让薛房等人看到后,大喊“贼兵已经到了”,随即下山奔向城池。官吏和百姓们惊慌地跟着他们跑,找到县令后,便一同守卫县城。

009

度等来攻城,不能下,欲去。

王度等人前来攻城,无法攻下,便准备撤离。

010

昱率吏民开城门急击之,度等破走。

程昱率领官吏和百姓打开城门,迅速出击,王度等人被击败后逃走了。

011

东阿由此得全。

东阿县因此得以保全。

012

初平中,兖州刺史刘岱辟昱,昱不应。

初平年间(公元190年-193年),兖州刺史刘岱征召程昱,程昱没有应召。

013

是时岱与袁绍、公孙瓒和亲,绍令妻子居岱所,瓒亦遣从事范方将骑助岱。

当时,刘岱与袁绍、公孙瓒都保持着友好关系,袁绍让妻子儿女居住在刘岱这里,公孙瓒也派遣从事范方率领骑兵帮助刘岱。

014

后绍与瓒有隙。

后来,袁绍与公孙瓒之间产生了嫌隙。

015

瓒击破绍军,乃遣使语岱,令遣绍妻子,使与绍绝。

公孙瓒击败了袁绍的军队后,便派使者告诉刘岱,命令他送走袁绍的家眷,并与袁绍断绝关系。

016

别敕范方:“若岱不遣绍家,将骑还。吾定绍,将加兵于岱。”

另外下令给范方:‘如果刘岱不肯送还袁绍的家人,你就率领骑兵回来。等我平定了袁绍之后,就要发兵攻打刘岱。’

017

岱议连日不决,别驾王彧白岱:“程昱有谋,能断大事。”岱乃召见昱,问计,昱曰:“若弃绍近援而求瓒远助,此假人于越以救溺子之说也。夫公孙瓒,非袁绍之敌也。今虽坏绍军,然终为绍所禽。夫趣一朝之权而不虑远计,将军终败。”岱从之。

刘岱为此事商议了多日都无法决定,别驾王彧对刘岱说:“程昱富有谋略,能决断大事。”刘岱于是召见程昱,向他询问计策。程昱说:“如果您抛弃袁绍这个近处的援助,而去寻求公孙瓒那个远方的帮助,这就好比向越国的人求助来救落水的孩子。公孙瓒根本不是袁绍的对手,现在虽然暂时击败了袁绍的军队,但最终一定会被袁绍所擒。只图一时之利而不作长远考虑,将军您最终必将失败。”刘岱听从了他的建议。

018

范方将其骑归,未至,瓒大为绍所破。

范方带领他的骑兵返回,还没到达目的地,公孙瓒就被袁绍彻底击败了。

019

岱表昱为骑都尉,昱辞以疾。

刘岱上表推荐程昱担任骑都尉,程昱以生病为由推辞了。

020

刘岱为黄巾所杀。

刘岱被黄巾军杀害。

021

太祖临兖州,辟昱。

太祖(曹操)来到兖州,征召程昱入仕。

022

昱将行,其乡人谓曰:“何前后之相背也!”昱笑而不应。

程昱准备启程时,他的同乡对他说:“你前后的行为怎么如此矛盾呢!”程昱只是笑了笑,没有回答。

023

太祖与语,说之,以昱守寿张令。

太祖(曹操)与程昱交谈后,对他非常赏识,任命他为寿张县令。

024

太祖征徐州,使昱与荀彧留守鄄城。

太祖(曹操)征讨徐州时,派程昱与荀彧留守鄄城。

025

张邈等叛迎吕布,郡县响应,唯鄄城、范、东阿不动。

张邈等人反叛,迎接吕布,兖州各郡县纷纷响应,只有鄄城、范县和东阿三地没有动摇。

026

布军降者,言陈宫欲自将兵取东阿,又使氾嶷取范,吏民皆恐。

吕布军中投降的人说,陈宫打算亲自率兵攻取东阿县,另外派氾嶷去攻取范县,当地的官吏和百姓都非常恐惧。

027

彧谓昱曰:“今兖州反,唯有此三城。宫等以重兵临之,非有以深结其心,三城必动。君,民之望也,归而说之,殆可!”昱乃归,过范,说其令靳允曰:“闻吕布执君母弟妻子,孝子诚不可为心!今天下大乱,英雄并起,必有命世,能息天下之乱者,此智者所详择也。得主者昌,失主者亡。陈宫叛迎吕布而百城皆应,似能有为,然以君观之,布何如人哉!夫布,粗中少亲,刚而无礼,匹夫之雄耳。宫等以势假合,不能相君也。兵虽众,终必无成。曹使君智略不世出,殆天所授!君必固范,我守东阿,则田单之功可立也。孰与违忠从恶而母子俱亡乎?唯君详虑之!”允流涕曰:“不敢有二心。”

荀彧对程昱说:“现在兖州已经反叛,只剩下这三座城池了。陈宫等人正率领重兵逼近,如果我们不能设法坚定城中军民的决心,这三座城池必定会动摇。您是百姓所仰望的人,回去劝说他们,大概可以成功!”于是程昱返回,途经范县,劝说县令靳允道:“听说吕布抓了您的母亲、弟弟和妻儿,作为孝子,这实在让您难以安心!如今,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必定会出现一位受天命、能平定天下动乱的人,这是有智慧的人需要审慎选择的。跟对了主公就能昌盛,跟错了就会灭亡。陈宫反叛并迎接吕布,众多城池都响应他,看似能有所作为,但依您看,吕布是怎样的人呢?吕布这个人,勇猛有余而少有仁爱之心,性情刚愎而不知礼节,只不过是个匹夫之勇罢了。陈宫等人只是因形势而暂时与他联合,不可能长久地辅佐他。他们的兵力虽然众多,但最终必定一事无成。曹使君(曹操)的智谋韬略是世间罕有的,这大概是上天所授予的!您一定要坚守范县,我来防守东阿,那么我们就能建立像田单那样的功业。这与违背忠义、追随恶人,最终导致您和母亲一同丧命相比,哪个更好呢?希望您仔细考虑!”靳允流着泪说:“我绝不敢有二心。”

028

时氾嶷已在县,允乃见嶷,伏兵刺杀之,归勒兵守。

当时氾嶷已经到了范县,靳允于是前去会见他,然后设下伏兵将其刺杀,随后回来统领军队坚守城池。

029

〈徐众评曰:允于曹公,未成君臣。母,至亲也,于义应去。昔王陵母为项羽所拘,母以高祖必得天下,因自杀以固陵志。明心无所系,然后可得成事人尽死之节。卫公子开方仕齐,积年不归,管仲以为不怀其亲,安能爱君,不可以为相。是以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允宜先救至亲。徐庶母为曹公所得,刘备乃遣庶归,欲为天下者恕人子之情也。曹公亦宜遣允。〉

(徐众评论说:靳允与曹操之间,君臣名分尚未确立。母亲是至亲,从道义上讲,他应该前去救援。过去王陵的母亲被项羽俘虏,她认为高皇帝(刘邦)必定能得到天下,于是自杀来坚定王陵的志向。只有心中没有牵挂,才能成就臣子为君主尽死的节操。卫国公子开方在齐国做官,多年不回家,管仲认为他既然不思念亲人,又怎能忠爱君主,因此不能让他做国相。所以说,要寻找忠臣,必须从孝子中去挑选,靳允理应先去救自己的至亲。徐庶的母亲被曹操抓获后,刘备就让徐庶回去,这说明想夺取天下的人,应该体谅为人子女的心情。曹操也应该放靳允回去。)

030

昱又遣别骑绝仓亭津,陈宫至,不得渡。

程昱又派遣另外一支骑兵部队去切断仓亭津渡口,陈宫率军赶到后,无法渡河。

031

昱至东阿,东阿令枣祗已率厉吏民,拒城坚守。

程昱到达东阿,东阿县令枣祗已经率领官吏和民众,坚决守城抵抗。

032

又兖州从事薛悌与昱协谋,卒完三城,以待太祖。

此外,兖州从事薛悌与程昱同心协力,最终保全了三座城池,等待太祖(曹操)的归来。

033

太祖还,执昱手曰:“微子之力,吾无所归矣。”乃表昱为东平相,屯范。

太祖(曹操)回来后,握着程昱的手说:“如果没有您的力量,我就没有可以归去的地方了。”于是上表推荐程昱担任东平相,让他驻守在范县。

034

〈《魏书》曰:昱少时常梦上泰山,两手捧日。昱私异之,以语荀彧。及兖州反,赖昱得完三城。于是彧以昱梦白太祖。太祖曰:“卿当终为吾腹心。”昱本名立,太祖乃加其上“日”,更名昱也。〉

(《魏书》记载:程昱年轻时常常梦见自己登上泰山,双手捧着太阳。程昱私下里觉得这个梦很奇异,便告诉了荀彧。等到兖州发生叛乱,全靠程昱才得以保全三座城池。于是荀彧将程昱的梦告诉了太祖(曹操)。太祖(曹操)说:“你最终一定会成为我的心腹。”程昱本名叫程立,太祖(曹操)便在他的名字“立”字上面加上“日”字,给他改名为程昱。)

035

太祖与吕布战于濮阳,数不利。

太祖(曹操)与吕布在濮阳交战,多次失利。

036

蝗虫起,乃各引去。

闹起了蝗灾,于是双方各自率兵撤退了。

037

于是袁绍使人说太祖连和,欲使太祖迁家居邺。

这时袁绍派人来劝说太祖(曹操)与他结盟,并希望太祖(曹操)把家眷迁到邺城去。

038

太祖新失兖州,军食尽,将许之。

太祖(曹操)刚刚丢失兖州,军粮也已用尽,正准备答应袁绍的要求。

039

时昱使适还,引见,因言曰:“窃闻将军欲遣家,与袁绍连和,诚有之乎?”太祖曰:“然。”昱曰:“意者将军殆临事而惧,不然何虑之不深也!夫袁绍据燕、赵之地,有并天下之心,而智不能济也。将军自度能为之下乎?将军以龙虎之威,可为韩、彭之事邪?今兖州虽残,尚有三城。能战之士,不下万人。以将军之神武,与文若、昱等,收而用之,霸王之业可成也。原将军更虑之!”太祖乃止。

当时程昱正好出使归来,被曹操接见,于是进言道:“我私下听说将军您打算送走家眷,与袁绍结盟,真有这回事吗?”太祖(曹操)说:“是的。”程昱说:“想来将军是因面临困境而心生畏惧了,不然怎么会考虑得如此不深远呢!那袁绍占据着燕、赵一带,虽有吞并天下的野心,但其智谋却不足以成事。将军您自己衡量一下,能甘心做他的下属吗?将军您具备龙虎之威,难道肯去做韩信、彭越那样为人臣属的事吗?如今兖州虽然残破,但还保有三座城池;能征善战的士兵,也不下一万人。凭将军您的神威武略,加上有荀彧和我程昱等人辅佐,将这些力量收拢并加以运用,称霸天下的王业是可以成就的。希望将军您再三思量!”太祖(曹操)于是打消了那个念头。

040

〈《魏略》载昱说太祖曰:“昔田横,齐之世族,兄弟三人更王,据千里之(齐),拥百万之众,与诸侯并南面称孤。既而高祖得天下,而横顾为降虏。当此之时,横岂可为心哉!”太祖曰:“然。此诚丈夫之至辱也。”昱曰:“昱愚,不识大旨,以为将军之志,不如田横。田横,齐一壮士耳,犹羞为高祖臣。今闻将军欲遣家往邺,将北面而事袁绍。夫以将军之聪明神武,而反不羞为袁绍之下,窃为将军耻之!”其后语与本传略同。〉

(《魏略》记载程昱劝说太祖(曹操)说:“从前田横是齐国的世家大族,他们兄弟三人都曾相继为王,占据着千里(齐国)疆土,拥有百万之众,与其他诸侯一样南面称王。后来高祖(刘邦)取得了天下,田横却要考虑沦为降虏。在那个时候,田横心里怎么能甘心呢!”太祖(曹操)说:“是啊。这确实是大丈夫所能遭受的最大耻辱。”程昱说:“我虽然愚钝,不懂得大局,但我认为将军您的志向,还不如田横。田横不过是齐国的一个壮士罢了,尚且为给高祖(刘邦)称臣而感到羞耻。如今听说将军您想把家眷送到邺城去,准备向北面朝拜侍奉袁绍。凭将军您的聪明神武,反而不以屈居于袁绍之下为耻,我私下里都替将军感到羞愧!”这之后的话与本传的记载大致相同。)

041

天子都许,以昱为尚书。

天子(汉献帝)在许县建都后,任命程昱为尚书。

042

兖州尚未安集,复以昱为东中郎将,领济阴太守,都督兖州事。

由于兖州尚未完全平定,又任命程昱为东中郎将,兼任济阴太守,总管兖州的军政事务。

043

刘备失徐州,来归太祖。

刘备丢失徐州后,前来投奔太祖(曹操)。

044

昱说太祖杀备,太祖不听。

程昱劝说太祖(曹操)杀掉刘备,但太祖没有听从。

045

语在武纪。

这件事的详细记载在《武帝纪》中。

046

后又遣备至徐州要击袁术,昱与郭嘉说太祖曰:“公前日不图备,昱等诚不及也。今借之以兵,必有异心。”太祖悔,追之不及。

后来又派遣刘备前往徐州拦截袁术,程昱和郭嘉劝谏太祖(曹操)说:“您前些天没有除掉刘备,我们实在是考虑不周。现在借兵给他,他必定会产生异心。”太祖(曹操)听后感到后悔,派人去追赶,但已经来不及了。

047

会术病死,备至徐州,遂杀车胄,举兵背太祖。

恰逢袁术病死,刘备到达徐州后,随即杀掉了徐州刺史车胄,起兵背叛了太祖(曹操)。

048

顷之,昱迁振威将军。

不久之后,程昱升任为振威将军。

049

袁绍在黎阳,将南渡。

袁绍驻扎在黎阳,准备南渡黄河。

050

时昱有七百兵守鄄城,太祖闻之,使人告昱,欲益二千兵。

当时程昱有七百名士兵镇守鄄城,太祖(曹操)听闻此事,派人告诉程昱,打算为他增派两千兵力。

051

昱不肯,曰:“袁绍拥十万众,自以所向无前。今见昱兵少,必轻易不来攻。若益昱兵,过则不可不攻,攻之必克,徒两损其势。原公无疑!”太祖从之。

程昱不同意,说:“袁绍拥有十万大军,自认为所向无敌。现在他看到我的兵力很少,必定会轻视我而不来进攻。如果增加我的兵力,他路过时就不能不攻打了,一旦开战他必定能攻克此城,这只会白白让双方都蒙受损失。希望主公您不要怀疑!”太祖(曹操)听从了他的建议。

052

绍闻昱兵少,果不往。

袁绍听说程昱的兵力很少,果然没有前来进攻。

053

太祖谓贾诩曰:“程昱之胆,过于贲、育。”

太祖(曹操)对贾诩说:“程昱的胆识,真是超过了古代的勇士孟贲和夏育啊。”

054

昱收山泽亡命,得精兵数千人,乃引军与太祖会黎阳,讨袁谭、袁尚。

程昱招募了在山林湖泽间逃亡的人,从中挑选出几千名精锐士兵,然后率领军队到黎阳与太祖(曹操)会合,共同讨伐袁谭和袁尚。

055

谭、尚破走,拜昱奋武将军,封安国亭侯。

袁谭和袁尚被打败逃走后,程昱被任命为奋武将军,并受封为安国亭侯。

056

太祖征荆州,刘备奔吴。

曹操征伐荆州时,刘备逃往东吴。

057

论者以为孙权必杀备,昱料之曰:“孙权新在位,未为海内所惮。曹公无敌于天下,初举荆州,威震江表,权虽有谋,不能独当也。刘备有英名,关羽、张飞皆万人敌也,权必资之以御我。难解势分,备资以成,又不可得而杀也。”权果多与备兵,以御太祖。

当时议论的人都认为孙权必定会杀死刘备,程昱却预测说:“孙权刚刚掌权,在国内的威望尚未稳固。曹操天下无敌,刚刚攻下荆州,威势震动长江以南地区,孙权虽然有谋略,却无法单独对抗。刘备素有英雄之名,关羽、张飞又都是万人敌的猛将,孙权必定会借助刘备的力量来抵御我们。在这种联盟破裂则局势难以挽回的情况下,刘备是孙权成就大业的资本,所以是绝不可能被杀掉的。”孙权果然给了刘备很多兵力,让他以此来抗衡曹操。

058

是后中夏渐平,太祖拊昱背曰:“兖州之败,不用君言,吾何以至此?”

此后,中原地区逐渐平定,曹操抚着程昱的后背说:“当年在兖州失败的时候,若不是采纳了你的计策,我怎么会有今天呢?”

059

宗人奉牛酒大会,昱曰:“知足不辱,吾可以退矣。”乃自表归兵,阖门不出。

程氏家族的人为他摆设牛酒盛宴,程昱说:“知道满足就不会招致屈辱,我是时候该引退了。”于是他主动上表交还兵权,从此闭门不出。

060

〈《魏书》曰:太祖征马超,文帝留守,使昱参军事。田银、苏伯等反河间,遣将军贾信讨之。贼有千馀人请降,议者皆以为宜如旧法,昱曰:“诛降者,谓在扰攘之时,天下云起,故围而后降者不赦,以示威天下,开其利路,使不至于围也。今天下略定,且在邦域之中,此必降之贼,杀之无所威惧,非前日诛降之意。臣以为不可诛也;纵诛之,宜先启闻。”众议者曰:“军事有专,无请。”昱不答。文帝起入,特引见昱曰:“君有所不尽邪?”昱曰:“凡专命者,谓有临时之急,呼吸之间者耳。今此贼制在贾信之手,无朝夕之变。故老臣不原将军行之也。”文帝曰:“君虑之善。”即白太祖,太祖果不诛。太祖还,闻之甚说,谓昱曰:“君非徒明于军计,又善处人父子之间。”〉

(《魏书》记载:曹操征讨马超时,文帝(曹丕)留守都城,让程昱担任参军。当时田银、苏伯等人在河间反叛,文帝派遣将军贾信前去讨伐。有一千多名叛贼请求投降,议事的人都认为应该按照旧法处置(即全部处死)。程昱说:“所谓诛杀投降者,是指在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的时候,对那些被包围后才投降的人不予赦免,以此来威慑天下,为后来的敌人指明早降才是出路,从而避免陷入被围攻的境地。如今天下大局已基本平定,况且叛乱就发生在国都附近,这些是必定会投降的贼寇,杀了他们也起不到威慑作用,不符合当初制定诛降政策的本意。我认为不能杀;即便要杀,也应该先上报请示。”众议官说:“军事行动有专断之权,不必事事请示。”程昱没有回答。文帝(曹丕)起身进入内室,特地召见程昱说:“您是不是还有话没有说完?”程昱回答:“所谓专断之权,是指面临突发的紧急情况,在呼吸之间就需做出决断的时刻。如今这些贼寇已在贾信的掌控之中,不会有朝夕之间的变故。所以老臣不希望将军您(指曹丕)擅自行事。”文帝(曹丕)说:“您考虑得非常周到。”于是立刻将此事禀告曹操,曹操果然下令不杀降兵。曹操回来后,听说了这件事,非常高兴,对程昱说:“你不仅精通军事计谋,还善于处理我们父子之间的事情啊。”)

061

昱性刚戾,与人多迕。

程昱性情刚烈暴躁,时常与人发生冲突。

062

人有告昱谋反,太祖赐待益厚。

有人告发程昱图谋造反,太祖(曹操)反而对他赏赐和待遇更加优厚。

063

魏国既建,为卫尉,与中尉邢贞争威仪,免。

魏国建立后,程昱担任卫尉,因为和中尉邢贞争论仪仗威严的礼节问题,被免去了官职。

064

文帝践阼,复为卫尉,进封安乡侯,增邑三百户,并前八百户。

文帝(曹丕)即位后,程昱再次被任命为卫尉,晋封为安乡侯,增加了三百户食邑,连同之前的一共达到八百户。

065

分封少子延及孙晓列侯。

朝廷还从程昱的封邑中分出部分,封他的小儿子程延和孙子程晓为列侯。

066

方欲以为公,会薨,帝为流涕,追赠车骑将军,谥曰肃侯。

正准备任命他为三公之一时,恰好程昱去世了,文帝(曹丕)为此流下了眼泪,追赠他为车骑将军,谥号为肃侯。

067

〈《魏书》曰:昱时年八十。世语曰:初,太祖乏食,昱略其本县,供三日粮,颇杂以人脯,由是失朝望,故位不至公。〉

〈《魏书》记载:程昱当时八十岁。《世语》记载:当初,太祖(曹操)缺乏粮食,程昱在他的家乡县城掠夺,供应了三天的军粮,其中还夹杂着人肉干,因此失去了朝中众人的期望,所以他的官位最终没能达到三公。〉

068

子武嗣。

他的儿子程武继承了爵位。

069

武薨,子克嗣。

程武去世后,他的儿子程克继承了爵位。

070

克薨,子良嗣。

程克去世后,他的儿子程良继承了爵位。

071

晓,嘉平中为黄门侍郎。

程晓在嘉平年间(公元249-254年)担任黄门侍郎。

072

〈《世语》曰:晓字季明,有通识。〉

(《世语》记载:程晓字季明,博学通达,见识广博。)

073

时校事放横,晓上疏曰:

当时,校事官横行霸道,程晓上书进谏说:

074

《周礼》云:‘设官分职,以为民极。’《春秋传》曰:‘天有十日,人有十等。’愚不得临贤,贱不得临贵。于是并建圣哲,树之风声。明试以功,九载考绩。各修厥业,思不出位。故栾书欲拯晋侯,其子不听;死人横于街路,邴吉不问。上不责非职之功,下不务分外之赏,吏无兼统之势,民无二事之役,斯诚为国要道,治乱所由也。远览典志,近观秦汉,虽官名改易,职司不同,至于崇上抑下,显分明例,其致一也。初无校事之官干与庶政者也。昔武皇帝大业草创,众官未备,而军旅勤苦,民心不安,乃有小罪,不可不察,故置校事,取其一切耳,然检御有方,不至纵恣也。此霸世之权宜,非帝王之正典。其后渐蒙见任,复为疾病,转相因仍,莫正其本。遂令上察宫庙,下摄众司,官无局业,职无分限,随意任情,唯心所适。法造于笔端,不依科诏;狱成于门下,不顾覆讯。其选官属,以谨慎为粗疏,以謥𫍣为贤能。其治事,以刻暴为公严,以循理为怯弱。外则托天威以为声势,内则聚群奸以为腹心。大臣耻与分势,含忍而不言,小人畏其锋芒,郁结而无告。至使尹模公于目下肆其奸慝;罪恶之著,行路皆知,纤恶之过,积年不闻。既非周礼设官之意,又非春秋十等之义也。今外有公卿将校总统诸署,内有侍中尚书综理万机,司隶校尉督察京辇,御史中丞董摄宫殿,皆高选贤才以充其职,申明科诏以督其违。若此诸贤犹不足任,校事小吏,益不可信。若此诸贤各思尽忠,校事区区,亦复无益。若更高选国士以为校事,则是中丞司隶重增一官耳。若如旧选,尹模之奸今复发矣。进退推算,无所用之。昔桑弘羊为汉求利,卜式以为独烹弘羊,天乃可雨。若使政治得失必感天地,臣恐水旱之灾,未必非校事之由也。曹恭公远君子,近小人,国风托以为刺。卫献公舍大臣,与小臣谋,定姜谓之有罪。纵令校事有益于国,以礼义言之,尚伤大臣之心,况奸回暴露,而复不罢,是兖阙不补,迷而不返也。

《周礼》上说:‘设立官职,区分职责,以此作为民众的准则。’《春秋传》也说:‘天有十日(意指天无二主),人有十等(意指等级分明)。’因此愚笨的人不能凌驾于贤能者之上,卑贱的人也不能凌驾于高贵者之上。于是朝廷选拔任用圣贤之人,为他们树立良好的声誉。通过功绩来明确考核,经过九年评定政绩。每个人都恪守自己的职责,思想和行为不超越自己的本分。所以,从前栾书想要拯救晋侯,他的儿子因非其职而不听从;有人死在街上,邴吉因非其责而不过问。君主不奖赏职责之外的功劳,臣下不谋求本分之外的赏赐,官员没有兼管数个部门的权力,百姓没有同时服两种徭役的负担,这实在是治国的关键原则,也是安定与混乱的分水岭。纵观古代典籍,近察秦汉历史,虽然官职名称有所改变,职责分工有所不同,但在尊崇上级、抑制下属、明确职权分工这些方面,道理是完全一致的。起初并没有校事官这种干预各项政务的职位。过去武皇帝(曹操)开创大业之初,各种官职尚未完备,军队征战辛劳,民心不安,有些小罪不能不查,所以设置了校事官,只是为了能总揽处理所有事务,但对他们的约束和控制有方,不至于放纵妄为。这是争霸时代的权宜之计,并非帝王治世的常规制度。后来,校事官逐渐得到信任和重用,这反而成了国家的弊病,辗转相沿,没有人从根本上纠正。于是就导致他们上能监察宫廷宗庙,下能管辖各个官署,其官位没有固定职能,权力没有明确界限,可以随心所欲,任意妄为。法令由他们笔下产生,而不依据国家科条诏令;案件在他们府内定罪,而不顾及复审程序。他们选拔下属,把谨慎稳重看作是粗心疏忽,把蛮横放纵看作是贤明能干。他们处理事务,把严酷残暴当作是公正严明,把遵循事理看作是胆小怯弱。对外,他们借着皇帝的威严来营造声势;对内,他们招揽一群奸邪小人作为心腹。大臣们耻于与他们分享权力,只能忍气吞声而不进言;小人物们畏惧他们的权势,心中愤懑却无处申诉。以至于让尹模这样的人公然在眼皮底下为非作歹;他的罪恶之显著,连路人皆知,而他细小的过错,多年来都未曾听闻。这既不符合《周礼》设置官职的本意,也不符合《春秋》等级分明的原则。如今,朝廷外有公卿将校统领各个部门,内有侍中、尚书处理纷繁政务,司隶校尉督察京城地区,御史中丞总管宫殿事务,这些职位都选拔了贤良的人才来担任,并申明法令诏书来监督他们的过失。如果这些贤能之士尚且不足以胜任,那么校事这种小吏就更不值得信赖了。如果这些贤臣都能各尽其忠,那么区区校事官也就毫无用处了。如果另选国家杰出的人才来担任校事,那也只不过是给御史中丞和司隶校尉重叠增设一个官职罢了。如果仍像过去那样选人,那么尹模那样的奸恶之徒今天就会再次出现。反复推敲,校事官实在没有任何用处。从前桑弘羊为汉朝谋求财利,卜式却认为只有烹杀桑弘羊,天才肯下雨。如果说政治的得失一定会感动天地,那么我担心水灾旱灾的发生,未必不是由校事官所引起的。曹国国君曹恭公疏远君子,亲近小人,《国风》借此对他进行讽刺。卫国国君卫献公抛开大臣,与小臣商议国事,他的母亲定姜认为这是有罪的。即便校事官对国家有利,但从礼义的角度来说,它的存在尚且伤害大臣们的心,更何况如今他们的奸邪已经暴露,却还不废除,这就如同有了过失而不弥补,迷失了方向而不返回啊。

075

于是遂罢校事官。

因此,校事官这一职位最终被废除了。

076

晓迁汝南太守,年四十馀薨。

刘晓后来转任汝南太守,在四十多岁时去世。

077

〈晓别传曰:晓大著文章多亡失,今之存者不能十分之一。〉

(《晓别传》记载:刘晓写了大量文章,但多数已经亡佚,现存的不到原来的十分之一。)

078

郭嘉字奉孝,颍川阳翟人也。

郭嘉,字奉孝,是颍川郡阳翟县人。

079

〈《傅子》曰:嘉少有远量。汉末天下将乱。自弱冠匿名迹,密交结英隽,不与俗接,故时人多莫知,惟识达者奇之。年二十七,辟司徒府。〉

(《傅子》中说:郭嘉年轻时就胸怀远大的谋略。汉朝末年,天下将要大乱。他自二十岁成年起便隐匿行踪,秘密结交英雄豪杰,不与世俗之人来往,所以当时的人大多不知道他,只有有识之士才认为他是奇才。二十七岁那年,他被司徒府征召任职。)

080

初,北见袁绍,谓绍谋臣辛评、郭图曰:“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于是遂去之。

起初,郭嘉向北去拜见袁绍,对他手下的谋臣辛评、郭图说:“明智的人在选择主公时会十分审慎,所以才能百战百胜,建立功名。袁公只知道模仿周公礼贤下士的样子,却不懂得任用人才的关键。他头绪繁多却抓不住要领,喜欢谋划却缺乏决断,想和他共同拯救天下大难,奠定霸王之业,实在是太难了!”于是,郭嘉便离开了他。

081

先是时,颍川戏志才,筹画士也,太祖甚器之。

在此之前,颍川郡的戏志才是一位善于出谋划策的谋士,太祖(曹操)非常器重他。

082

早卒。

他很早就去世了。

083

太祖与荀彧书曰:“自志才亡后,莫可与计事者。汝、颍固多奇士,谁可以继之?”彧荐嘉。

太祖(曹操)写信给荀彧说:“自从戏志才去世后,就再也没有可以商议大事的人了。汝南、颍川一带向来多有奇才,谁能接替他呢?”于是荀彧推荐了郭嘉。

084

召见,论天下事。

(曹操)召见郭嘉,与他共同商议天下大事。

085

太祖曰:“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嘉出,亦喜曰:“真吾主也。”表为司空军祭酒。

太祖(曹操)说:“能帮助我成就大业的人,必定就是他了。”郭嘉出来后,也高兴地说:“这真是我理想的主公啊。”于是太祖(曹操)上表任命他为司空军祭酒。

086

〈傅子曰:太祖谓嘉曰:“本初拥冀州之众,青、并从之,地广兵强,而数为不逊。吾欲讨之,力不敌,如何?”对曰:〉

(《傅子》记载:太祖(曹操)对郭嘉说:“袁绍拥有冀州的军队,青州、并州也都听从他,地盘广阔,兵力强盛,却屡次表现出不恭顺。我想讨伐他,但实力恐怕不敌,该怎么办呢?”郭嘉回答说:)

087

刘、项之不敌,公所知也。

刘邦和项羽的实力不对等,是您所熟知的事情。

088

汉祖唯智胜;项羽虽强,终为所禽。

汉祖(刘邦)仅仅是凭借智谋取得了胜利;项羽虽然强大,最终还是被他击败了。

089

嘉窃料之,绍有十败,公有十胜,虽兵强,无能为也。

我(郭嘉)私下分析,袁绍有十个必败的因素,而您(曹操)有十个必胜的条件,所以即使他的兵力再强大,也终究无所作为。

090

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一也。

袁绍讲究繁文缛节、礼仪繁多,而您(曹操)则顺应自然本性,这是在“道”上胜过他的第一点。

091

绍以逆动,公奉顺以率天下,此义胜二也。

袁绍以叛逆之名起兵,而您尊奉朝廷,顺应大义来统率天下,这是道义上的第二点胜出之处。

092

汉末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宽,故不摄,公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胜三也。

汉朝末年,政令失之于宽纵;袁绍也想用宽容来治理,所以无法整肃纲纪;而您用严明的法纪来纠正,使得上下都知晓法度,这是治理能力上的第三项优势。

093

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亲戚子弟,公外易简而内机明,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间远近,此度胜四也。

袁绍表面宽宏大量,内心却多有猜忌,任用人时总是心存怀疑,所任用的不过是亲戚子弟;而您外表简约,内心精明,用人无疑,唯才是举,不分亲疏远近,这是气度上的第四项优势。

094

绍多谋少决,失在后事,公策得辄行,应变无穷,此谋胜五也。

袁绍计谋虽多却缺少决断,常常错过时机;而您一旦定下计策便立刻实行,随机应变的能力无穷,这是谋略上的第五项优势。

095

绍因累世之资,高议揖让以收名誉,士之好言饰外者多归之,公以至心待人,推诚而行,不为虚美,以俭率下,与有功者无所吝,士之忠正远见而有实者皆原为用,此德胜六也。

袁绍凭借家族数代积累的声望,喜欢高谈阔论、礼贤下士来收买名誉,所以那些夸夸其谈、注重虚表的人大多归附于他;而您以至诚之心待人,坦率行事,不求虚名,以节俭率领部下,对有功之人赏赐毫不吝啬,因此那些忠诚正直、有远见、有真才实学的士人都愿意为您效力,这是品德上的第六项优势。

096

绍见人饥寒,恤念之形于颜色,其所不见,虑或不及也,所谓妇人之仁耳,公于目前小事,时有所忽,至于大事,与四海接,恩之所加,皆过其望,虽所不见,虑之所周,无不济也,此仁胜七也。

袁绍看见别人饥饿寒冷,怜悯同情的神色会流露于脸上;但他看不到的地方,就可能考虑不周了。这不过是所谓的妇人之仁罢了。而您(曹操)对于眼前的小事,有时会有所忽略,但涉及到关系天下的大事,您所施加的恩惠都超出人们的期望,即使是您亲眼看不到的地方,也能周全地考虑到,无不救济。这是仁德上的第七个优势。

097

绍大臣争权,谗言惑乱,公御下以道,浸润不行,此明胜八也。

袁绍的臣子们争权夺利,谗言离间之风盛行,导致朝政混乱。而您(曹操)以正道统御下属,暗中的挑拨离间无法得逞。这是明察上的第八个优势。

098

绍是非不可知,公所是进之以礼,所不是正之以法,此文胜九也。

袁绍是非不分,行事没有准则。而您(曹操)对于正确的行为,用礼节来褒奖;对于错误的行为,用法度来纠正。这是文治上的第九个优势。

099

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军人恃之,敌人畏之,此武胜十也。

袁绍喜欢虚张声势,不懂得用兵的要领。而您(曹操)能以少胜多,用兵如神,将士们都信赖依靠您,敌人也对您心怀畏惧。这是武功上的第十个优势。

100

〈太祖笑曰:“如卿所言,孤何德以堪之也!”嘉又曰:“绍方北击公孙瓒,可因其远征,东取吕布。不先取布,若绍为寇,布为之援,此深害也。”太祖曰:“然。”〉

(太祖(曹操)笑着说:“像您说的那样,我有什么德行能配得上这些赞誉呢!”郭嘉又说:“袁绍正在向北攻击公孙瓒,我们可以趁他远征的机会,向东攻取吕布。如果不先拿下吕布,一旦袁绍前来进犯,吕布就会成为他的援军,这将是极大的祸患。”太祖(曹操)说:“说得对。”)

101

征吕布,三战破之,布退固守。

征讨吕布时,(曹操)三战都击败了他,吕布于是退回城中坚守。

102

时士卒疲倦,太祖欲引军还,嘉说太祖急攻之,遂禽布。

当时士兵们都很疲惫,太祖(曹操)打算率军撤回,郭嘉劝说太祖(曹操)加紧攻城,最终擒获了吕布。

103

语在《荀攸传》。

这件事情的详细经过记载在《荀攸传》中。

104

〈《傅子》曰:太祖欲引军还,嘉曰:“昔项籍七十馀战,未尝败北,一朝失势而身死国亡者,恃勇无谋故也。今布每战辄破,气衰力尽,内外失守。布之威力不及项籍,而困败过之,若乘胜攻之,此成禽也。”太祖曰:“善。”《魏书》曰:刘备来奔,以为豫州牧。或谓太祖曰:“备有英雄志,今不早图,后必为患。”太祖以问嘉,嘉曰:“有是。然公提剑起义兵,为百姓除暴,推诚仗信以招俊杰,犹惧其未也。今备有英雄名,以穷归己而害之,是以害贤为名,则智士将自疑,回心择主,公谁与定天下?夫除一人之患,以沮四海之望,安危之机,不可不察!”太祖笑曰:“君得之矣。”傅子曰:初,刘备来降,太祖以客礼待之,使为豫州牧。嘉言于太祖曰:“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张飞、关羽者,皆万人之敌也,为之死用。嘉观之,备终不为人下,其谋未可测也。古人有言:‘一日纵敌,数世之患。’宜早为之所。”是时,太祖奉天子以号令天下,方招怀英雄以明大信,未得从嘉谋。会太祖使备要击袁术,嘉与程昱俱驾而谏太祖曰:“放备,变作矣!”时备已去,遂举兵以叛。太祖恨不用嘉之言。案《魏书》所云,与《傅子》正反也。〉

(《傅子》中记载:太祖(曹操)想要率军撤退,郭嘉说:“从前项羽七十多次战斗,从未败北,但一朝失势就身死国亡,是因为他只凭恃勇力而没有谋略。如今吕布每战必败,士气低落、力量耗尽,内外交困。吕布的威势远不如项羽,而他面临的困境和失败却超过了项羽,如果能趁着胜利的势头猛攻,就一定能活捉他。”太祖(曹操)说:“说得好。”《魏书》中记载:刘备前来投奔,(曹操)任命他为豫州牧。有人对太祖(曹操)说:“刘备胸怀大志,现在不早点除掉他,将来必定成为祸患。”太祖(曹操)就此事询问郭嘉,郭嘉回答说:“确实如此。但是,您兴起义兵,是为百姓剷除暴乱,凭藉着真诚和信义来招揽杰出人才,还担心招揽不到。现在刘备有英雄的名声,却因为走投无路来投靠您,您反而杀害他,这就会落下残害贤才的恶名。那么,有才智的人都会心生疑虑,转而选择其他的主公,您还能和谁一起平定天下呢?为了剷除一个人的隐患,却损害了天下人对您的期望,这是关系到安危的关键时刻,不能不审慎考察!”太祖(曹操)笑着说:“您说得对。”《傅子》又记载:当初,刘备前来投降,太祖(曹操)用对待宾客的礼节款待他,让他担任豫州牧。郭嘉对太祖(曹操)说:“刘备有雄才大略而且深得人心。张飞、关羽都是能以一当万的勇将,甘愿为他效死。我观察刘备,他终究不会屈居人下,他的图谋难以预测。古人有言:‘一日放纵敌人,会造成几代人的祸患。’应该早点处置他。”当时,太祖(曹操)正尊奉天子来号令天下,广招英雄以彰显自己的信义,所以没有采纳郭嘉的计策。等到太祖(曹操)派刘备去截击袁术时,郭嘉和程昱一同乘车前去劝谏太祖(曹操)说:“放走刘备,他一定会生变!”当时刘备已经离开,果然就起兵反叛了。太祖(曹操)非常后悔没有听从郭嘉的话。考察《魏书》的说法,与《傅子》的记载正好相反。)

105

孙策转斗千里,尽有江东,闻太祖与袁绍相持于官渡,将渡江北袭许。

孙策转战千里,完全占有了江东地区。当他听说太祖(曹操)与袁绍在官渡相持不下时,准备渡过长江向北袭击许都。

106

众闻皆惧,嘉料之曰:“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策临江未济,果为许贡客所杀。

众人听说后都感到恐惧,郭嘉分析道:‘孙策刚刚吞并江东地区,所诛杀的都是些英雄豪杰,这些人都是能让手下为他拼死效力的人物。然而孙策为人轻率而不加防备,虽然号称拥有百万大军,却与独自一人行走在中原没什么两样。若有刺客埋伏袭击,他不过是一个人的对手罢了。在我看来,他必定会死在普通人之手。’孙策进军到长江边还未渡江,果然被许贡的门客所杀。

107

〈《傅子》曰:太祖欲速征刘备,议者惧军出,袁绍击其后,进不得战而退失所据。语在《武纪》。太祖疑,以问嘉。嘉劝太祖曰:“绍性迟而多疑,来必不速。备新起,众心未附,急击之必败。此存亡之机,不可失也。”太祖曰:“善。”遂东征备。备败奔绍,绍果不出。臣松之案武纪,决计征备,量绍不出,皆出自太祖。此云用嘉计,则为不同。又本传称(自)嘉料孙策轻佻,必死于匹夫之手,诚为明于见事。然自非上智,无以知其死在何年也。今正以袭许年死,此盖事之偶合。〉

(《傅子》中记载:太祖(曹操)打算尽快征讨刘备,但谋士们担心大军出动后,袁绍会从背后偷袭,从而陷入进不能战、退失根据地的困境。此事记载于《武帝纪》。太祖(曹操)心存疑虑,便向郭嘉征求意见。郭嘉劝说太祖(曹操)道:“袁绍性情迟缓多疑,就算来犯,速度也必定不快。刘备刚刚起兵,人心尚未归附,趁机迅速攻击他,必能取胜。这是关乎存亡的关键时机,不可错失。”太祖(曹操)说:“好。”于是向东征讨刘备。刘备战败后投奔了袁绍,而袁绍果然没有出兵。我裴松之查考《武帝纪》,发现决定征讨刘备、并料定袁绍不会出兵的决策,都出自太祖(曹操)本人。此处说是采纳了郭嘉的计策,与《武帝纪》的记载不同。此外,本传中提到郭嘉预料到孙策轻率浮躁,必将死于普通人之手,确实是明察事理。但若非有超凡的智慧,是无法预知他具体死于哪一年的。现在他恰好在准备袭击许都的这一年死去,这大概只是事件的巧合罢了。)

108

从破袁绍,绍死,又从讨谭、尚于黎阳,连战数克。

郭嘉跟随太祖(曹操)击败袁绍,袁绍死后,又跟随大军在黎阳讨伐袁谭和袁尚,接连打了好几场胜仗。

109

诸将欲乘胜遂攻之,嘉曰:“袁绍爱此二子,莫适立也。有郭图、逢纪为之谋臣,必交斗其间,还相离也。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心生。不如南向荆州若征刘表者,以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定也。”太祖曰:“善。”乃南征。

将领们都想乘胜追击,郭嘉说:‘袁绍疼爱这两个儿子,却没确定继承人。有郭图、逢纪做他们的谋臣,这两人一定会从中挑拨,让兄弟俩反目分裂。如果我们逼得太紧,他们反而会联手抵抗;如果我们放缓攻势,他们内部争权夺利的心思就会生出来。不如我们挥师南下,摆出征伐荆州刘表的姿态,以等待他们内部生变;等他们内乱发生之后再回师攻击,就可以一举平定了。’太祖(曹操)说:‘好。’于是便率军南征。

110

军至西平,谭、尚果争冀州。

当大军行至西平时,袁谭和袁尚果然为了争夺冀州而爆发了内斗。

111

谭为尚军所败,走保平原,遣辛毗乞降。太祖还救之,遂从定邺。

袁谭被袁尚的军队击败,逃到平原郡坚守,并派遣辛毗前来请求投降。太祖(曹操)回军援救袁谭,于是趁势平定了邺城。

112

又从攻谭于南皮,冀州平。

之后,太祖(曹操)又在南皮县攻打袁谭,从而平定了冀州。

113

封嘉洧阳亭侯。

太祖(曹操)于是封郭嘉为洧阳亭侯。

114

〈《傅子》曰:河北既平,太祖多辟召青、冀、幽、并知名之士,渐臣使之,以为省事掾属。皆嘉之谋也。〉

(《傅子》记载:河北平定之后,太祖(曹操)大量征召青州、冀州、幽州、并州的知名人士,逐渐让他们臣服并任用他们,任命他们为处理政务的属官。这些都是郭嘉的谋略。)

115

太祖将征袁尚及三郡乌丸,诸下多惧刘表使刘备袭许以讨太祖,嘉曰:

太祖(曹操)准备远征袁尚以及三郡的乌丸部落,部下们大多担心刘表会派刘备偷袭许都来讨伐太祖(曹操),郭嘉说:

116

公虽威震天下,胡恃其远,必不设备。因其无备,卒然击之,可破灭也。且袁绍有恩于民夷,而尚兄弟生存。今四州之民,徒以威附,德施未加,舍而南征,尚因乌丸之资,招其死主之臣,胡人一动,民夷俱应,以生蹋顿之心,成觊觎之计,恐青、冀非己之有也。表,坐谈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虽虚国远征,公无忧矣。

主公(曹操)您虽然威震天下,但北方的乌丸人仗着地处偏远,必定不会设防。趁他们毫无防备之时,突然发动攻击,就可以一举消灭他们。况且,袁绍对那里的百姓和少数民族有恩惠,现在袁尚、袁熙兄弟还活着。河北四州的百姓,只是迫于我们的武力才暂时归附,我们尚未施加恩德。如果我们放弃这里去南征荆州,袁尚就会借助乌丸的势力,招揽那些誓死效忠袁氏的旧部,一旦乌丸人有所行动,当地的汉人和少数民族都会响应,这就会助长蹋顿的野心,让他实现觊觎中原的计划,到那时恐怕青州、冀州就不再是我们的了。至于刘表,他不过是个坐而论道的清谈客,自知才能不足以驾驭刘备,重用刘备又怕无法控制,不重用刘备,刘备则不会为他效力。因此,即便我们倾国远征,您也完全不必为后方担忧。

117

太祖遂行。

于是太祖(曹操)便率军出征了。

118

至易,嘉言曰:“兵贵神速。今千里袭人,辎重多,难以趣利,且彼闻之,必为备;不如留辎重,轻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太祖乃密出卢龙塞,直指单于庭。

大军行至易县时,郭嘉进言说:“用兵之道,在于神速。如今我们长途奔袭千里,辎重太多,难以快速抓住战机,而且敌人听到风声后,也必然会加以防备;不如留下笨重的物资,率领轻装部队日夜兼程,出其不意地发动攻击。”太祖(曹操)于是采纳了建议,秘密率军穿过卢龙塞,直捣乌丸单于的王庭。

119

虏卒闻太祖至,惶怖合战。

乌丸的军队听说太祖(曹操)的大军突然到来,惊慌失措地仓促应战。

120

大破之,斩蹋顿及名王已下。尚及兄熙走辽东。

曹军大败乌丸军,斩杀了单于蹋顿及其麾下的各位名王。袁尚和他的兄长袁熙则逃往辽东。

121

嘉深通有算略,达于事情。

郭嘉精通谋略算计,通晓事理人情。

122

太祖曰:“唯奉孝为能知孤意。”年三十八,自柳城还,疾笃,太祖问疾者交错。

太祖(曹操)说:“只有郭嘉能明白我的心意。”郭嘉时年三十八岁,从柳城回来后,病势沉重,太祖(曹操)派去探望病情的人员往来不绝。

123

及薨,临其丧,哀甚,谓荀攸等曰:“诸君年皆孤辈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属之,而中年夭折,命也夫!”乃表曰:“军祭酒郭嘉,自从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不幸短命,事业未终。追思嘉勋,实不可忘。可增邑八百户,并前千户。”

等到郭嘉去世,太祖(曹操)亲临其丧,悲痛至极,对荀攸等人说:“各位的年纪都与我相仿,只有郭嘉最年轻。我本打算在天下平定之后,将后事托付给他,没想到他中年夭折,这真是天命啊!”于是上表说:“军祭酒郭嘉,自从跟随我征战以来,已有十一年。每逢重大决策,他总能根据敌情变化制定策略。当我的计策尚未决定时,郭嘉总能帮助我完善。在平定天下的过程中,他的谋略功劳最高。不幸他英年早逝,大业未竟。追忆郭嘉的功勋,实在不能忘记。可以为他增加食邑八百户,连同之前的一共一千户。”

124

〈《魏书》载太祖表曰:“臣闻褒忠宠贤,未必当身,念功惟绩,恩隆后嗣。是以楚宗孙叔,显封厥子;岑彭既没,爵及支庶。故军祭酒郭嘉,忠良渊淑,体通性达。每有大议,发言盈庭,执中处理,动无遗策。自在军旅,十有馀年,行同骑乘,坐共幄席,东禽吕布,西取眭固,斩袁谭之首,平朔土之众,逾越险塞,荡定乌丸,震威辽东,以枭袁尚。虽假天威,易为指麾,至于临敌,发扬誓命,凶逆克殄,勋实由嘉。方将表显,短命早终。上为朝廷悼惜良臣,下自毒恨丧失奇佐。宜追增嘉封,并前千户,褒亡为存,厚往劝来也。”〉

(《魏书》记载太祖(曹操)的上表说:“臣听说褒奖忠臣、尊宠贤士,不一定非要在他们生前;追念功绩,恩泽可以延及他们的后代。因此,楚国孙叔敖的儿子能得到显赫的封赏;岑彭去世后,爵位也能由其旁系子孙继承。已故军祭酒郭嘉,忠诚贤良,品德高尚,性情通达。每逢重大议题,他的见解总能充满朝堂,他持论公正,行事周全,计无遗策。自从军中十余年来,与我出行同车,休息同帐。向东擒获吕布,向西攻取眭固,斩杀袁谭,平定北方,穿越险要关隘,扫平乌丸,威震辽东,并斩杀了袁尚。虽然是借助天子的威严,使得指挥调度变得容易,但每当临阵对敌、发布军令、歼灭凶残的叛逆时,功劳其实都在于郭嘉。正准备表彰他的功绩,他却不幸英年早逝。对朝廷而言,是痛惜一位良臣;对我个人而言,则是痛恨失去了一位奇才。理应追赠郭嘉的封地,使其连同旧有共达一千户,以此褒奖逝者,优待往昔功臣,并激励后来之人。”)

125

谥曰贞侯。

郭嘉的谥号是贞侯。

126

子奕嗣。

他的儿子郭奕继承了爵位。

127

〈《魏书》称奕通达见理。奕字伯益,见王昶《家诫》。〉

(《魏书》称郭奕通情达理。郭奕字伯益,事见于王昶的《家诫》。)

128

后太祖征荆州还,于巴丘遇疾疫,烧船,叹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后来太祖(曹操)征讨荆州归来,在巴丘遇到瘟疫,于是烧毁了船只,感叹道:“如果郭奉孝(郭嘉)还在,绝不会让我落到这个地步。”

129

〈《傅子》曰:太祖又云:“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

(《傅子》记载说:太祖(曹操)又说:“哀伤啊,奉孝!痛心啊,奉孝!可惜啊,奉孝!”)

130

初,陈群非嘉不治行检,数廷诉嘉,嘉意自若。

当初,陈群批评郭嘉品行不端,多次在朝堂上弹劾他,但郭嘉却神色自若,毫不在意。

131

太祖愈益重之,然以群能持正,亦悦焉。

太祖(曹操)因此更加器重郭嘉,但因为陈群能够坚守正道,也同样欣赏他。

132

〈《傅子》曰:太祖与荀彧书,追伤嘉曰:“郭奉孝年不满四十,相与周旋十一年,阻险艰难,皆共罹之。又以其通达,见世事无所凝滞,欲以后事属之,何意卒尔失之,悲痛伤心。今表增其子满千户,然何益亡者,追念之感深。且奉孝乃知孤者也;天下人相知者少,又以此痛惜。奈何奈何!”又与彧书曰:“追惜奉孝,不能去心。其人见时事兵事,过绝于人。又人多畏病,南方有疫,常言‘吾往南方,则不生还’。然与共论计,云当先定荆。此为不但见计之忠厚,必欲立功分,弃命定。事人心乃尔,何得使人忘之!”〉

(《傅子》记载:太祖(曹操)在给荀彧的信中,追悼郭嘉说:“郭奉孝(郭嘉)年纪不到四十岁,我们相处了十一年,期间的艰难险阻,都是共同经历的。又因为他通情达理,洞察世事毫无滞碍,我本想将身后之事托付给他,没想到竟然如此突然地失去了他,实在悲痛伤心。如今我上表为他的儿子增加封户至满千户,但这对于逝去的人又有什么益处呢?只是我追思怀念的感情实在太深了。况且,奉孝(郭嘉)是真正了解我的人啊;天下能够相互了解的人太少,这也是我如此痛惜的原因。真是无可奈何啊!”在另一封给荀彧的信中又说:“追悼奉孝(郭嘉)的心情,总在心中无法除去。他对于时局和军事的见解,远远超过常人。另外,许多人都害怕疾病,当时南方正有瘟疫,他常说‘我如果去了南方,恐怕就回不来了’。然而和我共同商议计策时,却说应当先平定荆州。这不仅表现出他计策的忠诚厚道,更说明他为建立功业,不惜舍弃自己的生命。他为君主尽心竟到了如此地步,怎能让人将他忘记!”)

133

奕为太子文学,早薨。

郭奕担任太子文学,但很早就去世了。

134

子深嗣。

他的儿子郭深继承了爵位。

135

深薨,子猎嗣。

郭深去世后,他的儿子郭猎继承了爵位。

136

〈《世语》曰:嘉孙敞,字泰中,有才识,位散骑常侍。〉

(《世语》记载说:郭嘉的孙子名叫郭敞,字泰中,有才能和见识,官至散骑常侍。)

137

董昭字公仁,济阴定陶人也。

董昭,字公仁,是济阴郡定陶县人。

138

举孝廉,除瘿陶长、柏人令,袁绍以为参军事。

他被推举为孝廉,先后担任瘿陶县县长、柏人县县令,后来袁绍任命他为参军事。

139

绍逆公孙瓒于界桥,钜鹿太守李邵及郡冠盖,以瓒兵强,皆欲属瓒。绍闻之,使昭领钜鹿。问:“御以何术?”对曰:“一人之微,不能消众谋,欲诱致其心,唱与同议,及得其情,乃当权以制之耳。计在临时,未可得言。”

袁绍在界桥迎击公孙瓒时,钜鹿太守李邵和郡中的豪门大族,因为觉得公孙瓒兵力强大,都想要归附公孙瓒。袁绍听说了这件事,便派董昭去治理钜鹿郡。袁绍问他:“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来控制局面?”董昭回答说:“凭我一个人的微薄之力,无法消除众人的图谋,我打算先引诱他们说出心里话,表面上赞同他们的意见,等到掌握了实情之后,再相机行事来制服他们。具体的计策要到时再定,现在还不能说出来。”

140

时郡右姓孙伉等数十人专为谋主,惊动吏民。昭至郡,伪作绍檄告郡云:“得贼罗候安平张吉辞,当攻钜鹿,贼故孝廉孙伉等为应,檄到收行军法,恶止其身,妻子勿坐。”昭案檄告令,皆即斩之。

当时郡中的大姓孙伉等几十人是这起图谋的主事者,惊动了官吏和百姓。董昭到达郡中后,伪造了一份袁绍的檄文告知全郡说:“我们抓到了敌人的侦察兵、安平人张吉,他供称敌人将要攻打钜鹿,而城里的原孝廉孙伉等人将作为内应。檄文到达后,立即将他们逮捕,按军法处置,罪行只惩罚本人,妻子儿女不予连坐。”董昭按照檄文的命令,立刻将他们全部斩首。

141

一郡惶恐,乃以次安慰,遂皆平集。事讫白绍,绍称善。

整个郡的人都惶恐不安,董昭于是依次安抚他们,最终使郡内恢复了平静。事情结束后,董昭向袁绍汇报,袁绍称赞他做得很好。

142

会魏郡太守栗攀为兵所害,绍以昭领魏郡太守。

恰逢魏郡太守栗攀被乱兵杀害,袁绍便让董昭兼任魏郡太守。

143

时郡界大乱,贼以万数,遣使往来,交易市买。昭厚待之,因用为间,乘虚掩讨,辄大克破。二日之中,羽檄三至。

当时魏郡境内大乱,盗贼数以万计,他们还派遣使者往来,进行贸易。董昭优待这些使者,趁机利用他们作为间谍,然后乘其不备发动突袭,屡次大败盗贼。两天之内,报捷的紧急军文就送来了三次。

144

昭弟访,在张邈军中。邈与绍有隙,绍受谗将致罪于昭。昭欲诣汉献帝,至河内,为张杨所留。因杨上还印绶,拜骑都尉。

董昭的弟弟董访在张邈的军中。张邈与袁绍有嫌隙,袁绍听信谗言,准备加罪于董昭。董昭想要去拜见汉献帝,走到河内郡时,被张杨挽留。他于是通过张杨上交了印绶,被朝廷任命为骑都尉。

145

时太祖领兖州,遣使诣杨,欲令假涂西至长安,杨不听。昭说杨曰:“袁、曹虽为一家,势不久群。曹今虽弱,然实天下之英雄也,当故结之。况今有缘,宜通其上事,并表荐之;若事有成,永为深分。”杨于是通太祖上事,表荐太祖。

当时太祖(曹操)统领兖州,派遣使者去见张杨,想借道西行前往长安,张杨没有同意。董昭劝说张杨道:“袁绍和曹操虽然眼下算是一家,但这种联合之势不会长久。曹操如今虽然势力较弱,但实在是天下的英雄,您应该主动与他结交。何况现在有机会,您应该替他向朝廷上奏事情,并上表举荐他;如果事情成功了,您与他就能结下深厚的情谊。”张杨于是同意为太祖(曹操)向朝廷上奏,并上表举荐了太祖(曹操)。

146

昭为太祖作书与长安诸将李傕、郭汜等,各随轻重致殷勤。杨亦遣使诣太祖。太祖遗杨犬马金帛,遂与西方往来。天子在安邑,昭从河内往,诏拜议郎。

董昭替太祖(曹操)写信给长安的各位将领如李傕、郭汜等人,根据他们各自地位的重要性表达了不同的问候和拉拢之意。张杨也派遣使者前去拜见太祖(曹操)。太祖(曹操)赠送给张杨猎犬、战马、金银和布帛,于是(曹操)与长安方面建立了往来。当时天子(汉献帝)在安邑,董昭从河内前往拜见,被皇帝下诏任命为议郎。

147

建安元年,太祖定黄巾于许,遣使诣河东。会天子还洛阳,韩暹、杨奉、董承及杨各违戾不和。昭以奉兵马最强而少党援,作太祖书与奉曰: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太祖(曹操)在许县平定了黄巾军,并派遣使者前往河东。正值天子(汉献帝)返回洛阳,韩暹、杨奉、董承以及张杨等人之间矛盾重重,互不和睦。董昭认为杨奉的兵马最为强大,但同盟者很少,于是替太祖(曹操)写信给杨奉说:

148

吾与将军闻名慕义,便推赤心。今将军拔万乘之艰难,反之旧都,翼佐之功,超世无畴,何其休哉!方今群凶猾夏,四海未宁,神器至重,事在维辅;必须众贤以清王轨,诚非一人所能独建。心腹四支,实相恃赖,一物不备,则有阙焉。将军当为内主,吾为外援。今吾有粮,将军有兵,有无相通,足以相济,死生契阔,相与共之。

“我与将军您久闻大名、心向往之,故而推心置腹。如今将军拯救天子于危难之中,护送其返回旧都洛阳,这辅佐君主的功绩,举世无双,何等美好啊!当前,各路凶顽扰乱中原,天下不得安宁,皇权江山至关重要,维系辅佐的责任重大;必须依靠众多贤才来廓清朝纲,这实在不是一个人能独立完成的。好比人的心腹与四肢,实在需要互相依赖,缺少任何一部分,身体就不完整。将军您应当在朝中主事,我作为您的外援。如今我手中有粮草,将军手中有兵马,我们互通有无,足以互相支援,无论生死离合,我们都共同分担。”

149

奉得书喜悦,语诸将军曰:“兖州诸军近在许耳,有兵有粮,国家所当依仰也。”遂共表太祖为镇东将军,袭父爵费亭侯;昭迁符节令。

杨奉收到信后非常高兴,对各位将领说:“兖州的军队就在附近的许县,既有兵力又有粮草,正是国家应当依靠的力量。”于是他们共同上表推荐太祖(曹操)担任镇东将军,并继承其父的爵位费亭侯;董昭则被调任为符节令。

150

太祖朝天子于洛阳,引昭并坐,问曰:“今孤来此,当施何计?”昭曰:“将军兴义兵以诛暴乱,入朝天子,辅翼王室,此五伯之功也。此下诸将,人殊意异,未必服从,今留匡弼,事势不便,惟有移驾幸许耳。然朝廷播越,新还旧京,远近跂望,冀一朝获安。今复徙驾,不厌众心。夫行非常之事,乃有非常之功,原将军算其多者。”太祖曰:“此孤本志也。杨奉近在梁耳,闻其兵精,得无为孤累乎?”昭曰:“奉少党援,将独委质。镇东、费亭之事,皆奉所定,又闻书命申束,足以见信。宜时遣使厚遗答谢,以安其意。说‘京都无粮,欲车驾暂幸鲁阳,鲁阳近许,转运稍易,可无县乏之忧’。奉为人勇而寡虑,必不见疑,比使往来,足以定计。奉何能为累!”太祖曰:“善。”即遣使诣奉。

太祖(曹操)在洛阳朝见天子(汉献帝),他拉着董昭一同就座,问道:“如今我来到这里,应当实行什么计策?”董昭回答说:“将军您兴起义兵讨伐暴乱,入朝觐见天子,辅佐王室,这是春秋五霸那样的功业。但眼下这些将领们,人心各异,未必会服从您。现在留在这里匡扶朝政,形势多有不便,唯一的办法就是将都城迁到许县。然而,朝廷颠沛流离,才刚刚返回旧都,远近臣民都翘首以盼,希望能够安定下来。如今又要迁都,恐怕会不合民心。不过,做不平凡的事,才能建立不平凡的功业,希望将军您权衡利弊,选择利益更大的方案。”太祖(曹操)说:“这正是我本来的心意。只是杨奉就在附近的梁县,听说他的部队很精锐,他难道不会成为我的拖累吗?”董昭说:“杨奉缺少同盟,最终只能独自投靠您。您被任命为镇东将军、封为费亭侯的事情,都是由他促成的,他又接到了您的书信和命令,对您已经足够信任。您应当及时派遣使者,带上厚礼去答谢他,以此来安抚他的心意。并对他说‘京城洛阳没有粮草,想请陛下车驾暂时移驻鲁阳,鲁阳离许县很近,转运粮草稍微容易一些,可以免去物资缺乏的忧虑’。杨奉这个人勇猛但缺少谋略,必定不会怀疑。等到使者一来一回,您就足以定下大计了。杨奉又怎么能成为您的拖累呢!”太祖(曹操)说:“好计策。”于是立即派遣使者前去拜见杨奉。

151

徙大驾至许。奉由是失望,与韩暹等到定陵钞暴。太祖不应,密往攻其梁营,降诛即定。奉、暹失众,东降袁术。三年,昭迁河南尹。

于是皇帝的车驾迁到了许都。杨奉因此大失所望,与韩暹等到定陵一带抢掠。太祖(曹操)没有公开回应,而是秘密派兵攻打他们在梁县的营地,通过接受投降和处决首恶很快平定了局势。杨奉、韩暹失去了部众,向东投降了袁术。建安三年(公元198年),董昭升任河南尹。

152

时张杨为其将杨丑所杀,杨长史薛洪、河内太守缪尚城守待绍救。太祖令昭单身入城,告喻洪、尚等,即日举众降。以昭为冀州牧。

当时,张杨被他的部将杨丑所杀,张杨的长史薛洪、河内太守缪尚占据城池防守,等待袁绍的救援。太祖(曹操)命令董昭单身一人进城,劝说薛洪、缪尚等人,他们当天就率领部众投降了。董昭因此被任命为冀州牧。

153

太祖令刘备拒袁术,昭曰:“备勇而志大,关羽、张飞为之羽翼,恐备之心未可得论也!”太祖曰:“吾已许之矣。”

太祖(曹操)命令刘备去拦截袁术,董昭说:“刘备勇猛且志向远大,又有关羽、张飞做他的羽翼,恐怕他的心思是难以预料和掌控的!”太祖(曹操)说:“我已经答应他了。”

154

备到下邳,杀徐州刺史车胄,反。太祖自征备,徙昭为徐州牧。袁绍遣将颜良攻东郡,又徙昭为魏郡太守,从讨良。良死后,进围邺城。袁绍同族春卿为魏郡太守,在城中,其父元长在扬州,太祖遣人迎之。

刘备到达下邳后,杀死了徐州刺史车胄,举兵反叛。太祖(曹操)亲自领兵征讨刘备,并调任董昭为徐州牧。后来袁绍派遣大将颜良进攻东郡,董昭又被调任为魏郡太守,随军讨伐颜良。颜良死后,大军进发包围了邺城。袁绍的同族名叫春卿的担任魏郡太守,正驻守在城中,他的父亲元长在扬州,太祖(曹操)便派人去将他接来。

155

昭书与春卿曰:

董昭写信给春卿说:

156

盖闻孝者不背亲以要利,仁者不忘君以徇私,志士不探乱以徼幸,智者不诡道以自危。足下大君,昔避内难,南游百越,非疏骨肉,乐彼吴会,智者深识,独或宜然。曹公愍其守志清恪,离群寡俦,故特遣使江东,或迎或送,今将至矣。就令足下处偏平之地,依德义之主,居有泰山之固,身为乔松之偶,以义言之,犹宜背彼向此,舍民趣父也。且邾仪父始与隐公盟,鲁人嘉之,而不书爵,然则王所未命,爵尊不成,春秋之义也。况足下今日之所托者乃危乱之国,所受者乃矫诬之命乎?苟不逞之与群,而厥父之不恤,不可以言孝。忘祖宗所居之本朝,安非正之奸职,难可以言忠。忠孝并替,难以言智。又足下昔日为曹公所礼辟,夫戚族人而疏所生,内所寓而外王室,怀邪禄而叛知己,远福祚而近危亡,弃明义而收大耻,不亦可惜邪!若能翻然易节,奉帝养父,委身曹公,忠孝不坠,荣名彰矣。宜深留计,早决良图。

我听说,孝顺的人不会为了利益而背弃亲人,仁德的人不会为了私利而忘记君主,有志之士不会趁着动乱侥幸求取功名,明智的人不会采用奸诈的手段使自己陷入危险。您的父亲当年为躲避内乱,南下游历到百越地区,并非是要疏远骨肉亲人,而是喜爱吴会那地方的风土,这或许是智者深谋远虑后认为合适的做法。曹公(曹操)同情他坚守志节、清廉谨慎,又孤身在外、缺少同伴,因此特地派遣使者前往江东,一路护送,如今即将抵达。即便您现在身处安稳太平的地方,辅佐着有德有义的主公,居所有泰山般的稳固,自身像乔松一样长寿,从道义上来说,尚且应该背弃那边、归向这边,舍弃官职百姓去奔赴父亲身边。况且,当年邾仪父初次与鲁隐公会盟,鲁国人称赞他,但史书不记载他的爵位,这是因为未经周天子任命的爵位尊号便不能成立,这是《春秋》的义理。更何况您今天所依附的,是一个危亡动乱的国家,所接受的,是一个虚假欺骗的任命呢?如果您甘心与那些不得志的人为伍,却不顾恤自己的父亲,这不能称为孝顺。忘记祖先世代效力的朝廷,安于一个不正当的奸佞职位,这难以称为忠诚。忠与孝都已废弃,这难以称为明智。另外,您过去曾被曹公(曹操)以礼征辟,如今却亲近同族之人而疏远生身之父,向内依附寄居之所而对外背离王室,接受不义的俸禄而背叛知己,远离福分而接近危亡,抛弃光明大义而招致奇耻大辱,这难道不可惜吗!如果您能幡然悔悟、改变立场,上奉天子、下养父亲,将自身托付给曹公(曹操),那么忠孝两全,荣耀的名声也将彰显。希望您深思熟虑,早日做出好的决断。

157

邺既定,以昭为谏议大夫。

邺城被平定后,董昭被任命为谏议大夫。

158

后袁尚依乌丸蹋顿,太祖将征之。患军粮难致,凿平虏、泉州二渠入海通运,昭所建也。太祖表封千秋亭侯,转拜司空军祭酒。

后来袁尚投靠了乌丸首领蹋顿,太祖(曹操)准备率军征讨。当时担心军粮难以运输,董昭建议开凿平虏、泉州两条渠,通向大海,以利漕运。于是太祖(曹操)上表封董昭为千秋亭侯,后又转任为司空军祭酒。

159

后昭建议:“宜修古建封五等。”太祖曰:“建设五等者,圣人也,又非人臣所制,吾何以堪之?”昭曰:

后来董昭建议说:“应该恢复古代分封五等爵位的制度。”太祖(曹操)说:“建立五等爵位制度的是圣人,又不是臣子所能制定的,我怎能担当得起呢?”董昭回答说:

160

自古以来,人臣匡世,未有今日之功。有今日之功,未有久处人臣之势者也。今明公耻有惭德而未尽善,乐保名节而无大责,德美过于伊、周,此至德之所极也。然太甲、成王未必可遭,今民难化,甚于殷、周,处大臣之势,使人以大事疑己,诚不可不重虑也。明公虽迈威德,明法术,而不定其基,为万世计,犹未至也。定基之本,在地与人,宜稍建立,以自籓卫。明公忠节颖露,天威在颜,耿弇床下之言,朱英无妄之论,不得过耳。昭受恩非凡,不敢不陈。

自古以来,臣子匡扶天下,功劳没有能比得上今天的。而有今天这样功劳的,没有能长久身居臣子之位的。如今明公您以德行有亏为耻而力求尽善尽美,乐于保全名节而不愿承担重大责任,德行之美超过了伊尹和周公,这是至高德行的顶点了。然而,像太甲、成王那样的君主未必能时常遇到,当今的百姓难以教化,远甚于殷、周之时,您身居重臣之位,却让人们因重大之事而对自己产生怀疑,这实在不能不慎重考虑。明公您虽然威德远播,通晓治国之术,但若不奠定基业,为万世做打算,那还是不够的。奠定基业的根本在于土地和人民,应该逐步建立自己的封国,作为藩属屏障来保卫自己。明公您的忠诚节操显而易见,天子的威严也呈于您的面容,耿弇在床下所说的密言,朱英为春申君所作的谋划,您不应该听过就算了。我董昭蒙受了非凡的恩惠,不敢不将此言尽数陈上。

161

〈《献帝春秋》曰:昭与列侯诸将议,以丞相宜进爵国公,九锡备物,以彰殊勋;书与荀彧曰:“昔周旦、吕望,当姬氏之盛,因二圣之业,辅翼成王之幼,功勋若彼,犹受上爵,锡土开宇。末世田单,驱强齐之众,报弱燕之怨,收城七十,迎复襄王;襄王加赏于单,使东有掖邑之封,西有菑上之虞。前世录功,浓厚如此。今曹公遭海内倾覆,宗庙焚灭,躬擐甲胄,周旋征伐,栉风沐雨,且三十年,芟夷群凶,为百姓除害,使汉室复存,刘氏奉祀。方之曩者数公,若太山之与丘垤,岂同日而论乎?今徒与列将功臣,并侯一县,此岂天下所望哉!”〉

(《献帝春秋》记载:董昭与各位列侯、将军商议,认为丞相(曹操)应当晋爵为国公,并赐予完备的九锡,以表彰他卓越的功勋;他写信给荀彧说:“过去,周公旦、吕望(姜子牙),正值周朝(姬氏)鼎盛之时,继承了周文王、周武王两位圣君的基业,辅佐年幼的周成王,功勋那样巨大,尚且接受了最高的爵位,获赐封地,建立邦国。近代有田单,率领强大的齐国军队,为弱小的燕国复仇,收复了七十座城池,迎接齐襄王复位;襄王重赏田单,使他在东边有掖邑的封地,在西边有菑水上游的林区。前代记录功臣的奖赏,就是如此丰厚。如今曹公遭遇天下倾覆、宗庙被焚的危局,他亲自穿上铠甲,四处征战,栉风沐雨近三十年,扫除各路凶顽,为百姓铲除祸害,使汉朝皇室得以延续,刘氏的祭祀得以保存。把他和过去的几位功臣相比,简直是泰山与小土丘的区别,怎么能相提并论呢?现在他仅仅和众位将领功臣一样,同被封为一县之侯,这难道是天下人所期望的吗!”)

162

后太祖遂受魏公、魏王之号,皆昭所创。

之后,太祖(曹操)最终接受了魏公、魏王的封号,这些都是由董昭最先提议的。

163

及关羽围曹仁于樊,孙权遣使辞以“遣兵西上,欲掩取羽。江陵、公安累重,羽失二城,必自奔走,樊军之围,不救自解。乞密不漏,令羽有备。”太祖诘群臣,群臣咸言宜当密之。昭曰:“军事尚权,期于合宜。宜应权以密,而内露之。羽闻权上,若还自护,围则速解,便获其利。可使两贼相对衔持,坐待其弊。秘而不露,使权得志,非计之上。又,围中将吏不知有救,计粮怖惧,傥有他意,为难不小。露之为便。且羽为人强梁,自恃二城守固,必不速退。”太祖曰:“善。”即敕救将徐晃以权书射著围里及羽屯中,围里闻之,志气百倍。羽果犹豫。权军至,得其二城,羽乃破败。

等到关羽在樊城包围曹仁时,孙权派遣使者前来告知:“我将派兵西上,打算偷袭并夺取关羽的后方。江陵和公安的辎重繁多,关羽一旦失去这两座城池,必然自行败走,樊城的包围不需要救援就会自行解除。恳请对此事保密,不要泄露,以免让关羽有所防备。”太祖(曹操)询问群臣的意见,大臣们都说应当保密。董昭说:“军事行动崇尚权变,关键在于合乎时宜。我们表面上应该答应为孙权保密,但暗地里却要将消息泄露出去。关羽听说孙权北上,如果回兵自救,那么樊城的包围就会迅速解除,我们就能坐收渔利。这样可以使两个贼寇(指刘备与孙权)相互牵制,我们坐等他们两败俱伤。如果为孙权保密而不泄露消息,让他轻易得手,这不是上策。另外,樊城中被围的将士不知道有援军,他们计算着粮草,心中恐惧,倘若生出别的念头(指投降),那造成的祸患就不小了。所以泄露消息更为有利。况且关羽为人强横自负,仗着江陵、公安两城坚固,必定不会马上撤退。”太祖(曹操)说:“说得好。”于是立即命令救援部队的将领徐晃,用箭将孙权的书信射入被围的城中以及关羽的营寨里。城里的守军得知消息后,士气高涨百倍。关羽果然犹豫不决。等到孙权的军队抵达,攻占了江陵和公安二城,关羽于是彻底败亡。

164

文帝即王位,拜昭将作大匠。及践阼,迁大鸿胪,进封右乡侯。

文帝(曹丕)继承王位后,任命董昭为将作大匠。等到他登基称帝后,又将董昭升任为大鸿胪,并进封为右乡侯。

165

二年,分邑百户,赐昭弟访爵关内侯,徙昭为侍中。

黄初二年(公元221年),文帝(曹丕)分出董昭封地中的一百户,赐予他的弟弟董访关内侯的爵位,并将董昭调任为侍中。

166

三年,征东大将军曹休临江在洞浦口,自表:“原将锐卒虎步江南,因敌取资,事必克捷;若其无臣,不须为念。”帝恐休便渡江,驿马诏止。时昭侍侧,因曰:“窃见陛下有忧色,独以休济江故乎?今者渡江,人情所难,就休有此志,势不独行,当须诸将。臧霸等既富且贵,无复他望,但欲终其天年,保守禄祚而已,何肯乘危自投死地,以求徼幸?苟霸等不进,休意自沮。臣恐陛下虽有敕渡之诏,犹必沉吟,未便从命也。”是后无几,暴风吹贼船,悉诣休等营下,斩首获生,贼遂迸散。诏敕诸军促渡。军未时进,贼救船遂至。

黄初三年(公元222年),征东大将军曹休率军临江驻扎在洞浦口,他亲自上表说:“我愿率领精锐部队威风凛凛地进军江南,就地从敌人那里获取补给,此战必定能大获全胜;如果不是派我去,就无须考虑此事了。”文帝(曹丕)担心曹休立即渡江,便派快马传诏制止他。当时董昭正在皇帝身边侍奉,于是说:“我私下里看到陛下神色忧虑,难道只是因为曹休要渡江的缘故吗?如今要渡过长江,按常理来说是很难的,即便曹休有这个心意,势必也无法单独行动,一定需要其他将领的配合。像臧霸等人如今既富且贵,没有别的奢望,只想安享晚年,保住自己的官位和俸禄罢了,哪里肯冒险投身死地去侥幸求功呢?如果臧霸等人不肯进军,曹休的念头自然就会打消。我担心陛下即使下了准许他渡江的诏书,他自己也必定会犹豫不决,不会马上遵命的。”此后不久,一阵暴风将东吴的船只全都吹到了曹休等人的军营前,魏军斩杀并俘获了大量敌军,吴军于是溃散了。文帝下诏命令各路军队赶紧渡江。但魏军还没来得及前进,东吴的援军船只就赶到了。

167

大驾幸宛,征南大将军夏侯尚等攻江陵,未拔。

皇帝(曹丕)亲临宛城,征南大将军夏侯尚等人率军攻打江陵,但没能攻克。

168

时江水浅狭,尚欲乘船将步骑入渚中安屯,作浮桥,南北往来,议者多以为城必可拔。昭上疏曰:

当时江水又浅又窄,夏侯尚想用船只运送步兵和骑兵到江中的沙洲上扎营,然后搭建浮桥,以便南北两岸往来,参与议事的人大多认为这样就一定能攻下江陵城。董昭上疏说:

169

武皇帝智勇过人,而用兵畏敌,不敢轻之若此也。夫兵好进恶退,常然之数。平地无险,犹尚艰难,就当深入,还道宜利,兵有进退,不可如意。今屯渚中,至深也;浮桥而济,至危也;一道而行,至狭也:三者兵家所忌,而今行之。贼频攻桥,误有漏失,渚中精锐,非魏之有,将转化为吴矣。臣私戚之,忘寝与食,而议者怡然不以为忧,岂不惑哉!加江水向长,一旦暴增,何以防御?就不破贼,尚当自完。奈何乘危,不以为惧?事将危矣,惟陛下察之!

武皇帝(曹操)虽然智勇过人,但在用兵时对敌人总是非常谨慎,从不敢像现在这样轻敌。军队的本性是喜欢进攻而厌恶后退,这是普遍的规律。在没有险阻的平地上作战尚且困难,即便要深入敌境,也应当保证退路通畅便利,因为军队的进退不可能完全随心所欲。如今在江中沙洲上扎营,这是深入险境;依靠浮桥渡兵,这是极其危险的;只有一条路可以通行,这是极为狭窄的:这三点都是兵家的大忌,现在却要这样做。敌人如果频繁攻击浮桥,一旦出现任何疏漏,沙洲上的精锐部队就不再为我大魏所有,将会被吴国所吞并了。我私下里为此忧虑得废寝忘食,而那些议事的人却安然自得,不以为忧,这难道不令人困惑吗!再加上江水正值上涨之时,一旦突然暴涨,又该如何防备?就算不能击败敌人,也应当首先保全自身。为何要身处险境,却毫不畏惧呢?事情已经到了非常危险的地步,恳请陛下明察!

170

帝悟昭言,即诏尚等促出。

文帝(曹丕)明白了董昭的道理,立即下诏命令夏侯尚等人迅速从沙洲撤出。

171

贼两头并前,官兵一道引去,不时得泄,将军石建、高迁仅得自免。军出旬日,江水暴长。帝曰:“君论此事,何其审也!正使张、陈当之,何以复加。”

吴军从两头同时进攻,魏国官兵只能沿着一条道路撤退,未能及时疏散,将军石建、高迁也只是勉强才得以脱身。魏军撤出后仅十天,江水就猛烈上涨。文帝说:‘您对这件事的分析,是何等周详审慎啊!即使让张良、陈平来处理,又能比这更高明到哪里去呢?’

172

五年,徙封成都乡侯,拜太常。

黄初五年(公元224年),董昭改封为成都乡侯,被任命为太常。

173

其年,徙光禄大夫、给事中。

同年,他又转任为光禄大夫、给事中。

174

从大驾东征,七年还,拜太仆。

他随同皇帝车驾东征,于黄初七年(公元226年)返回,被任命为太仆。

175

明帝即位,进爵乐平侯,邑千户,转卫尉。

魏明帝即位后,董昭的爵位晋升为乐平侯,食邑一千户,并转任为卫尉。

176

分邑百户,赐一子爵关内侯。

朝廷又从他的封地中分出一百户,赐给他一个儿子关内侯的爵位。

177

太和四年,行司徒事,六年,拜真。昭上疏陈末流之弊曰:

太和四年(公元230年),刘昭代理司徒之职,到了太和六年(公元232年),被正式任命为司徒。刘昭上疏陈述当时社会风气的弊病说:

178

凡有天下者,莫不贵尚敦朴忠信之士,深疾虚伪不真之人者,以其毁教乱治,败俗伤化也。近魏讽则伏诛建安之末,曹伟则斩戮黄初之始。伏惟前后圣诏,深疾浮伪,欲以破散邪党,常用切齿;而执法之吏皆畏其权势,莫能纠擿,毁坏风俗,侵欲滋甚。窃见当今年少,不复以学问为本,专更以交游为业;国士不以孝悌清修为首,乃以趋势游利为先。合党连群,互相褒叹,以毁訾为罚戮,用党誉为爵赏,附己者则叹之盈言,不附者则为作瑕衅。至乃相谓‘今世何忧不度邪,但求人道不勤,罗之不博耳;又何患其不知己矣,但当吞之以药而柔调耳。’又闻或有使奴客名作在职家人,冒之出入,往来禁奥,交通书疏,有所探问。凡此诸事,皆法之所不取,刑之所不赦,虽讽、伟之罪,无以加也。

凡是拥有天下的君主,无不推崇敦厚朴实、忠诚守信的士人,而深切痛恨虚伪不实的人,因为后者会败坏教化、扰乱治理、损害风俗、伤害民心。近代的魏讽在建安(196-220)末年因此被处死,曹伟则在黄初(220-226)初年因此被斩杀。我恭敬地想起前后多次的圣明诏书,都对浮华虚伪的风气深恶痛绝,常常为了要摧毁瓦解这些邪恶朋党而恨得咬牙切齿;然而,执法的官吏都畏惧他们的权势,没有人能够检举揭发,导致社会风气败坏,贪婪的欲望也日益滋长。我私下观察到当今的年轻人,不再把做学问当作根本,反而专门把交际应酬当作事业;国家的士人不把孝悌和清廉的修养放在首位,却把追随权势、钻营谋利视为优先。他们结党成群,互相吹捧,把诋毁他人当作惩罚,把同党的赞誉作为获取爵位的资本。依附自己的人,就用尽美好的言辞去赞美;不依附的人,就为他捏造缺点和罪名。他们甚至互相说道:‘当今世道何愁不能通达?只怕是结交人脉不够勤奋,罗织的关系网不够广罢了;又何必担心没人赏识自己呢?只要用些手段(如贿赂或奉承)让他们服帖,再温和地调理一番就行了。’又听说有人让门客奴仆冒充在职官员的家属,凭借这个身份出入禁宫要地,往来传递书信,刺探各种消息。所有这些事情,都是国法所不容,刑律所不赦的,即便是魏讽、曹伟的罪行,也不比这更严重了。

179

帝于是发切诏,斥免诸葛诞、邓飏等。昭年八十一薨,谥曰定侯。

于是,皇帝(魏明帝)下达了严厉的诏书,罢免了诸葛诞、邓飏等人的官职。刘昭八十一岁时去世,谥号为定侯。

180

子胄嗣。胄历位郡守、九卿。

他的儿子刘胄继承了爵位。刘胄历任郡守、九卿等官职。

181

刘晔字子扬,淮南成悳人,〈惪音德。〉汉光武子阜陵王延后也。

刘晔,字子扬,是淮南郡成德县人。(惪,读音为德。)他是汉光武帝的儿子、阜陵王刘延的后代。

182

父普,母修,产涣及晔。

他的父亲名叫普,母亲名叫修,生下了刘涣和刘晔。

183

涣九岁,晔七岁,而母病困。

刘涣九岁、刘晔七岁时,他们的母亲病重。

184

临终,戒涣、晔以“普之侍人,有谄害之性。身死之后,惧必乱家。汝长大能除之,则吾无恨矣。”

临终前,她告诫刘涣和刘晔说:“你们父亲(刘普)的那个侍从,生性谄媚、心存歹意。我死之后,恐怕他一定会祸乱我们的家。你们长大后如果能除掉他,那我就死而无憾了。”

185

晔年十三,谓兄涣曰:“亡母之言,可以行矣。”涣曰:“那可尔!”晔即入室杀侍者,径出拜墓。

刘晔十三岁时,对哥哥刘涣说:“母亲临终前的嘱托,现在可以执行了。”刘涣说:“怎么能做这种事呢!”刘晔于是直接进入内室杀了那个侍从,然后径直出门去母亲的坟前拜祭。

186

舍内大驾,白普。

家里的人大为震惊,把这件事报告给了刘普。

187

普怒,遣人追晔。晔还拜谢曰:“亡母顾命之言,敢受不请擅行之罚。”普心异之,遂不责也。

刘普大怒,派人去追赶刘晔。刘晔回来后下跪谢罪说:“这是遵从亡母的临终遗言,我甘愿接受未经请示就擅自行动的惩罚。”刘普内心对他的行为感到惊异,于是就没有责备他。

188

汝南许劭名知人,避地扬州,称晔有佐世之才。

汝南郡的许劭以善于品评人物而闻名,他为躲避战乱来到扬州,称赞刘晔有辅佐君王、治理天下的才能。

189

扬士多轻侠狡桀,有郑宝、张多、许干之属,各拥部曲。宝最骁果,才力过人,一方所惮。

扬州一带的豪杰大多轻浮侠义、狡猾凶悍,有郑宝、张多、许干这类人,各自都拥有私人武装。其中郑宝最为勇猛果决,才能和武力都超出常人,是当地人所畏惧的对象。

190

欲驱略百姓越赴江表,以晔高族名人,欲强逼晔使唱导此谋。

郑宝想要胁迫百姓渡过长江投奔江东,因为刘晔出身名门望族,又是当地名人,便想强迫他来倡导并带头实施这个计划。

191

晔时年二十馀,心内忧之,而未有缘。

刘晔当时二十多岁,内心对此感到忧虑,但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时机或办法来应对。

192

会太祖遣使诣州,有所案问。晔往见,为论事势,要将与归,驻止数日。

恰逢太祖(曹操)派遣使者到扬州来,要查办审问一些事务。刘晔前去拜见使者,为他分析了当前的时局形势,并请求跟随使者一同回去,因此逗留了好几天。

193

宝果从数百人赍牛酒来候使,晔令家僮将其众坐中门外,为设酒饭;与宝于内宴饮。

郑宝果然带领几百人,带着牛和酒前来拜见使者。刘晔命令家中的仆人,让郑宝的部下们都坐在中门外面,并为他们摆设酒饭;而自己则与郑宝在室内宴饮。

194

密勒健儿,令因行觞而斫宝。宝性不甘酒,视候甚明,觞者不敢发。晔因自引取佩刀斫杀宝,斩其首以令其军,云:“曹公有令,敢有动者,与宝同罪。”众皆惊怖,走还营。营有督将精兵数千,惧其为乱,晔即乘宝马,将家僮数人,诣宝营门,呼其渠帅,喻以祸福,皆叩头开门内晔。

刘晔秘密地命令健壮的仆人,让他们趁敬酒的时候刺杀郑宝。但郑宝天生不善饮酒,观察又非常敏锐,敬酒的人不敢动手。于是刘晔亲自拔出佩刀将郑宝砍杀,然后斩下他的首级号令其部众,说:“曹公有令,胆敢轻举妄动的人,与郑宝同罪。”众人大为惊恐,跑回了营地。营中尚有督将和几千精兵,刘晔担心他们会作乱,便立刻骑上郑宝的马,带领几个家僮,来到郑宝的营门前,呼喊他们的首领出来,向他们晓以利害祸福。这些人全都叩头,打开营门迎接刘晔进入。

195

晔抚慰安怀,咸悉悦服,推晔为主。

刘晔对众人加以安抚慰问,他们全都心悦诚服,共同推举刘晔为首领。

196

晔睹汉室渐微,己为支属,不欲拥兵,遂委其部曲与庐江太守刘勋。

刘晔看到汉室逐渐衰微,自己又是皇室的旁系宗亲,不愿意拥兵自重,于是就把自己的部队托付给了庐江太守刘勋。

197

勋怪其故,晔曰:“宝无法制,其众素以钞略为利,仆宿无资,而整齐之,必怀怨难久,故相与耳。”

刘勋对他的做法感到奇怪,刘晔说:“郑宝这个人无法无天,他的部众向来以抢掠为生。我平素没有威望和资本,如果要去整顿他们,他们必然心怀怨恨,难以长久统领,所以才把他们交给您。”

198

时勋兵强于江、淮之间。

当时刘勋的兵力在长江、淮河一带非常强大。

199

孙策恶之,遣使卑辞厚币,以书说勋曰:“上缭宗民,数欺下国,忿之有年矣。击之,路不便,原因大国伐之。上缭甚实,得之可以富国,请出兵为外援。”勋信之,又得策珠宝、葛越,喜悦。外内尽贺,而晔独否。

孙策很忌惮刘勋,于是派遣使者带着谦卑的言辞和丰厚的礼物,写信劝说刘勋道:“上缭的宗民多次欺负我们,我们对此积怨已久。想要攻打他们,但道路不便,因此希望借助您大国的力量去征伐。上缭非常富庶,攻下它足以使您的国家富强,我们愿意出兵作为您的外援。”刘勋相信了这番话,又收到了孙策送来的珠宝和细布,非常高兴。他身边内外的人都向他道贺,只有刘晔不以为然。

200

勋问其故,对曰:“上缭虽小,城坚池深,攻难守易,不可旬日而举,则兵疲于外,而国内虚。策乘虚而袭我,则后不能独守。是将军进屈于敌,退无所归。若军必出,祸今至矣。”勋不从。兴兵伐上缭,策果袭其后。勋穷踧,遂奔太祖。

刘勋问他原因,刘晔回答说:“上缭虽然地方小,但城墙坚固,护城河很深,易守难攻,不可能在十天之内攻克。这样一来,我军在外面会变得疲惫不堪,而国内的防守就会空虚。孙策必定会趁虚偷袭我们,到那时后方将无法守住。这就意味着将军您进攻会被敌人挫败,撤退又无家可归。如果大军一定要出征,那么灾祸马上就要降临了。”刘勋不听从他的劝告,起兵攻打上缭,孙策果然偷袭了他的后方。刘勋走投无路,于是投奔了太祖(曹操)。

201

太祖至寿春,时庐江界有山贼陈策,众数万人,临险而守。

太祖(曹操)到达寿春时,当时庐江郡境内有名叫陈策的山贼,聚集了数万人,占据险要地势进行防守。

202

先时遣偏将致诛,莫能禽克。太祖问群下,可伐与不?咸云:“山峻高而谿谷深隘,守易攻难;又无之不足为损,得之不足为益。”晔曰:

之前曾派遣偏将前去征讨,但都未能擒获或攻克。太祖(曹操)询问众位部下:“是否可以攻打他?”大家纷纷表示:“那里山势险峻,溪谷深窄,易守难攻;况且,就算没有这块地方也算不上什么损失,得到它也没有太大好处。”刘晔说:

203

策等小竖,因乱赴险,遂相依为强耳,非有爵命威信相伏也。往者偏将资轻,而中国未夷,故策敢据险以守。今天下略定,后伏先诛。夫畏死趋赏,愚知所同,故广武君为韩信画策,谓其威名足以先声后实而服邻国也。岂况明公之德,东征西怨,先开赏募,大兵临之,令宣之日,军门启而虏自溃矣。

“陈策这帮人不过是小毛贼,趁着乱世占据险要之地,互相依附才显得强大罢了,并非有官爵命令或威望信义让他们真心臣服。过去派遣的偏将资历威望较轻,而且当时中原地区尚未平定,所以陈策才敢凭险固守。如今天下大局已基本安定,接下来就该优先清剿这些残余势力。趋利避害、畏惧死亡是人之常情,无论智愚都一样。所以当初广武君为韩信出谋划策时,就说韩信的威名足以先声夺人,在动用武力前就让邻国臣服。更何况是英明您所具备的德望,您东征时西边的人民都埋怨您去得太晚。只要我们先公开悬赏招降,然后大军压境,当命令宣告的那一天,敌军营门自会打开,贼寇也就会自行溃散了。”

204

太祖笑曰:“卿言近之!”遂遣猛将在前,大军在后,至则克策,如晔所度。

太祖(曹操)笑着说:“你说得很有道理!”于是派遣猛将率领先锋部队,主力大军紧随其后。大军一到就攻克了陈策的营寨,一切都如刘晔所预料的那样。

205

太祖还,辟晔为司空仓曹掾。

太祖(曹操)班师回来后,征召刘晔担任司空仓曹掾。

206

〈《傅子》曰:太祖征晔及蒋济、胡质等五人,皆扬州名士。每舍亭传,未曾不讲,所以见重;内论国邑先贤、御贼固守、行军进退之宜,外料敌之变化、彼我虚实、战争之术,夙夜不解。而晔独卧车中,终不一言。济怪而问之,晔答曰:“对明主非精神不接,精神可学而得乎?”及见太祖,太祖果问扬州先贤,贼之形势。四人争对,待次而言,再见如此,太祖每和悦,而晔终不一言。四人笑之。后一见太祖止无所复问,晔乃设远言以动太祖,太祖适知便止。若是者三。其旨趣以为远言宜征精神,独见以尽其机,不宜于猥坐说也。太祖已探见其心矣,坐罢,寻以四人为令,而授晔以心腹之任;每有疑事,辄以函问晔,至一夜数十至耳。〉

(《傅子》中记载:太祖(曹操)征召刘晔、蒋济、胡质等五人,他们都是扬州的名士。每当在驿站亭舍休息时,他们无不在一起讲论,因此受到(曹操的)器重;对内他们谈论郡县的先贤事迹、防御贼寇坚守城池、行军进退的策略;对外则分析敌情变化、敌我双方的虚实、用兵作战的方法,从早到晚不知疲倦。然而刘晔却独自躺在车中,始终一言不发。蒋济觉得奇怪便问他,刘晔回答说:“与明主对答,需要的是精神上的契合,这种精神状态难道是可以通过学习得来的吗?”等到拜见太祖(曹操)时,太祖(曹操)果然问起了扬州的先贤和贼寇的形势。其他四人争相回答,依次发言,再次见面时也是如此,太祖(曹操)每次都听得很高兴,但刘晔始终一言不发。那四人都嘲笑他。后来有一次见面,太祖(曹操)不再问什么了,刘晔才开始陈述深远的谋略来触动太祖(曹操),太祖(曹操)刚听明白他的意思,他就停下了。像这样反复了三次。他的意图是认为,深远的谋略需要精神高度集中时才能展现,要用独特的见解来穷尽其中的奥秘,不适合在众人杂坐的场合谈论。太祖(曹操)已经洞察了他的心思,会见结束后,不久就任命那四人为县令,而授予刘晔心腹要职;每当有疑难之事,就用书信询问刘晔,有时一个晚上信使往返多达数十次。)

207

太祖征张鲁,转晔为主簿。

太祖(曹操)征讨张鲁时,调任刘晔为主簿。

208

既至汉中,山峻难登,军食颇乏。太祖曰:“此妖妄之国耳,何能为有无?吾军少食,不如速还。”便自引归,令晔督后诸军,使以次出。

大军抵达汉中后,因山势险峻难以攀登,军粮也颇为匮乏。太祖(曹操)说:“这里不过是个用符水妖术迷惑人的地方,能有什么作为呢?我军粮食短缺,不如尽快撤回。”于是他便亲自率军返回,命令刘晔监督后续各部队,让他们依次撤出。

209

晔策鲁可克,加粮道不继,虽出,军犹不能皆全,驰白太祖:“不如致攻。”遂进兵,多出弩以射其营。鲁奔走,汉中遂平。

刘晔判断张鲁可以被攻克,加上粮道运输不畅,即便撤军,部队也未必能全部安全返回,于是快马禀告太祖(曹操)说:“不如全力进攻。”于是大军继续前进,用大量的强弩射击张鲁的军营。张鲁战败逃走,汉中于是被平定。

210

晔进曰:

刘晔进言说:

211

明公以步卒五千,将诛董卓,北破袁绍,南征刘表,九州百郡,十并其八,威震天下,势慑海外。今举汉中,蜀人望风,破胆失守,推此而前,蜀可传檄而定。刘备,人杰也,有度而迟,得蜀日浅,蜀人未恃也。今破汉中,蜀人震恐,其势自倾。以公之神明,因其倾而压之,无不克也。若小缓之,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蜀民既定,据险守要,则不可犯矣。今不取,必为后忧。

您当初率领五千步兵起兵讨伐董卓,向北击败了袁绍,向南征讨了刘表,天下的九州百郡,您已占据了十分之八,威名震动天下,势力慑服四海。如今攻下汉中,蜀地之人闻风丧胆,失去了守卫的勇气,趁此势头继续前进,蜀地只需一纸檄文便可平定。刘备是人中豪杰,有谋略但反应迟缓,他得到蜀地的时间不长,蜀地百姓尚未归心。现在汉中被攻破,蜀人内心震动恐惧,其内部局势自然会动摇倾覆。凭借您的神威,趁其动荡之机加以攻击,没有不能攻克的。如果稍有迟缓,诸葛亮精于治理国家而担任丞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担任将领,蜀地百姓得以安定,再凭借险要地势扼守要道,那就无法攻打了。现在不夺取蜀地,将来必定会成为大患。

212

太祖不从,

太祖(曹操)没有听从他的建议,

213

〈《傅子》曰:居七日,蜀降者说:“蜀中一日数十惊,备虽斩之而不能安也。”太祖延问晔曰:“今尚可击不?”晔曰:“今已小定,未可击也。”〉

(《傅子》记载:七天后,从蜀地投降来的人说:“蜀地内部一天要惊扰数十次,刘备虽然斩杀了一些人,但仍无法安定人心。”太祖(曹操)于是召见并询问刘晔说:“现在还可以进攻吗?”刘晔回答说:“现在蜀地已经稍微安定下来,不可以进攻了。”)

214

大军遂还。

于是大军就班师回朝了。

215

晔自汉中还,为行军长史,兼领军。

刘晔从汉中回来后,被任命为行军长史,并兼任领军。

216

延康元年,蜀将孟达率众降。

延康元年(公元220年),蜀国将领孟达率领部众投降。

217

达有容止才观,文帝甚器爱之,使达为新城太守,加散骑常侍。

孟达仪表堂堂,才华出众,文帝(曹丕)非常器重和喜爱他,任命他为新城太守,并加封为散骑常侍。

218

晔以为“达有苟得之心,而恃才好术,必不能感恩怀义。新城与吴、蜀接连,若有变态,为国生患。”文帝竟不易,后达终于叛败。

刘晔认为:“孟达有投机取巧之心,又自恃才华、喜好权术,必然不会感恩怀义。新城郡与吴、蜀两国接壤,如果局势有变,他就会给国家带来祸患。”文帝最终没有改变任命,后来孟达果然叛乱并被击败。

219

〈《傅子》曰:初,太祖时,魏讽有重名,自卿相以下皆倾心交之。其后孟达去刘备归文帝,论者多称有乐毅之量。晔一见讽、达而皆云必反,卒如其言。〉

(《傅子》记载:当初,太祖(曹操)在世时,魏讽享有很高的声望,从公卿到百官都倾心与他结交。后来孟达离开刘备归顺文帝,评论的人大多称赞他有乐毅那样的度量。刘晔一见到魏讽和孟达,就断言他们必定会反叛,最终都如他所言。)

220

黄初元年,以晔为侍中,赐爵关内侯。

黄初元年(公元220年),刘晔被任命为侍中,并被赐予关内侯的爵位。

221

诏问群臣令料刘备当为关羽出报吴不。众议咸云:“蜀,小国耳,名将唯羽。羽死军破,国内忧惧,无缘复出。”晔独曰:“蜀虽狭弱,而备之谋欲以威武自强,势必用众以示其有馀。且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羽死不能为兴军报敌,于终始之分不足。”后备果出兵击吴。

文帝下诏询问群臣,让他们预测刘备是否会为了替关羽报仇而攻打东吴。大臣们都议论说:“蜀国只是个小国,著名的将领只有关羽一人。如今关羽已死,军队被击败,国内人心忧虑恐惧,没有理由再次出兵。”只有刘晔说:“蜀国虽然国土狭小、国力薄弱,但刘备的计谋是想凭借威势武力来使自己强大,势必会动用军队来显示他兵力有余。况且关羽和刘备,在道义上是君臣,在恩情上却如同父子;如果关羽死了而不能为他兴兵报仇,这在君臣的始终情分上是不够的。”后来,刘备果然出兵攻打了东吴。

222

吴悉国应之,而遣使称籓。朝臣皆贺,独晔曰:“吴绝在江、汉之表,无内臣之心久矣。陛下虽齐德有虞,然丑虏之性,未有所感。因难求臣,必难信也。彼必外迫内困,然后发此使耳,可因其穷,袭而取之。夫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不可不察也。”备军败退,吴礼敬转废,帝欲兴众伐之,晔以为“彼新得志,上下齐心,而阻带江湖,必难仓卒。”帝不听。

东吴倾尽全国之力来应对刘备的进攻,同时派遣使者向魏国称臣。朝中大臣都向文帝祝贺,只有刘晔说:“东吴远在长江、汉水之外,长久以来都没有真心归附的意图。陛下您的德行虽然能与虞舜媲美,但那帮丑陋的敌人本性未改,并未受到感化。他们因为面临危难才来称臣,这必定是不可信的。他们一定是内外交困,才派出这个使者。我们应该趁他们穷困之时,出兵攻取他们。放纵敌人一天,就会造成几代人的祸患,这一点不能不审慎考察。”后来刘备军队败退,东吴对魏国的礼节和尊敬也随之废弛,文帝想兴兵讨伐,刘晔认为:“他们刚刚得胜,士气高昂,上下同心,又有江河湖泊作为天然屏障,一定难以仓促之间攻下。”文帝不听从他的建议。

223

〈《傅子》曰:孙权遣使求降,帝以问晔。晔对曰:〉

〈《傅子》记载:孙权派遣使者前来请求归降,文帝就此事询问刘晔。刘晔回答说:〉

224

权无故求降,必内有急。权前袭杀关羽,取荆州四郡,备怒,必大兴师伐之。外有强寇,众心不安,又恐中国承其衅而伐之,故委地求降,一以却中国之兵,二则假中国之援,以强其众而疑敌人。权善用兵,见策知变,其计必出于此。今天下三分,中国十有其八。吴、蜀各保一州,阻山依水,有急相救,此小国之利也。今还自相攻,天亡之也。宜大兴师,径渡江袭其内。蜀攻其外,我袭其内,吴之亡不出旬月矣。吴亡则蜀孤。若割吴半,蜀固不能久存,况蜀得其外,我得其内乎!

“孙权无缘无故地请求归降,内部必定有急事。之前孙权偷袭杀害了关羽,夺取了荆州四郡,刘备非常愤怒,必定会大举兴兵讨伐他。东吴外部有强大的敌人,内部人心不安,又担心我们魏国会趁机攻打,所以才献出土地请求归降。这样做,一是为了阻止我们魏国出兵,二是为了借助我们的援助来增强自己的力量,并让敌人(蜀国)产生疑虑。孙权擅长用兵,能根据形势调整策略,他的计谋必定是出自这个原因。当今天下三分,我们魏国占据了十分之八。吴、蜀两国各保一州之地,凭险据守,有急事时互相救援,这是小国的生存之道。如今他们反而自相攻伐,这是上天要他们灭亡啊。我们应该立刻大举兴兵,直接渡过长江袭击他们的腹地。蜀国从外部进攻,我们从内部袭击,不出一个月东吴就会灭亡。东吴灭亡了,蜀国也就孤立无援了。如果我们能分割东吴一半的土地,蜀国本来就不能长久存在,更何况是蜀国得到外部,而我们得到其内部核心地区呢!”

225

〈帝曰:“人称臣降而伐之,疑天下欲来者心,必以为惧,其殆不可!孤何不且受吴降,而袭蜀之后乎?”对曰:“蜀远吴近,又闻中国伐之,便还军,不能止也。今备已怒,故兴兵击吴,闻我伐吴,知吴必亡,必喜而进与我争割吴地,必不改计抑怒救吴,必然势也。”帝不听,遂受吴降,即拜权为吴王。晔又进曰:〉

〈文帝说:“别人向我们称臣归降,我们却去攻打他,这会让天下其他想来归附的人心生疑虑和恐惧,这样做恐怕不行吧!我何不暂时接受东吴的投降,然后等以后再去袭击蜀国呢?”刘晔回答说:“蜀国远而东吴近,蜀军如果听说我们去讨伐他们,马上就会撤兵返回,我们根本无法阻止。现在刘备已经被激怒,所以才兴兵攻打东吴,如果他听说我们也要攻打东吴,知道东吴必亡,他一定会高兴地进军,和我们争抢瓜分东吴的土地,绝不会改变计划、压下怒火去救援东吴,这是必然的形势。”文帝不听,于是接受了孙权的投降,并任命孙权为吴王。刘晔又进言说:〉

226

不可。先帝征伐,天下兼其八,威震海内,陛下受禅即真,德合天地,声暨四远,此实然之势,非卑臣颂言也。权虽有雄才,故汉骠骑将军南昌侯耳,官轻势卑。士民有畏中国心,不可强迫与成所谋也。不得已受其降,可进其将军号,封十万户侯,不可即以为王也。夫王位,去天子一阶耳,其礼秩服御相乱也。彼直为侯,江南士民未有君臣之义也。我信其伪降,就封殖之,崇其位号,定其君臣,是为虎傅翼也。权既受王位,却蜀兵之后,外尽礼事中国,使其国内皆闻之,内为无礼以怒陛下。陛下赫然发怒,兴兵讨之,乃徐告其民曰:‘我委身事中国,不爱珍货重宝,随时贡献,不敢失臣礼也,无故伐我,必欲残我国家,俘我民人子女以为僮隶仆妾。’吴民无缘不信其言也。信其言而感怒,上下同心,战加十倍矣。

不行。先帝(曹操)征战四方,占据了天下的十分之八,威震海内。陛下(曹丕)接受禅让登基,功德与天地相合,声威远播四方,这是客观的形势,并非我这个卑微之臣的吹捧之言。孙权虽然有雄才大略,但他不过是过去汉朝的骠骑将军、南昌侯罢了,官位和势力都比较低微。当地的官吏和百姓对中原朝廷怀有敬畏之心,孙权不能强迫他们跟自己一起图谋不轨。如果不得已要接受他的投降,可以提升他的将军名号,封他为食邑十万户的侯爵,但不可以立刻封他为王。要知道,王位距离天子只有一级之差,其礼仪、等级、服饰、车驾都会与天子相混淆。如果他只是一个侯爵,江南的官吏和百姓对他还没有确定的君臣名分。我们如果相信他虚假的投降,进而扶植他,抬高他的名位,确立他与属下的君臣关系,这就等于是给老虎装上了翅膀。孙权一旦接受了王位,在击退蜀国军队之后,对外会竭尽礼节侍奉中原朝廷,让他的国内都知道这件事;对内则会做出无礼的举动来激怒陛下。陛下您到时勃然大怒,兴兵讨伐他,他就会不慌不忙地告诉他的百姓说:‘我委身侍奉中原朝廷,不吝惜珍宝财物,按时进贡,不敢失了做臣子的礼节。他们却无缘无故地来攻打我,一定是想摧残我们的国家,俘虏我们的人民子女去做奴仆婢妾。’吴国的百姓没有理由不相信他的话。一旦相信了,就会感同身受,义愤填膺,那么吴国上下就会同心同德,战斗力将增强十倍。

227

〈又不从。遂即拜权为吴王。权将陆议大败刘备,杀其兵八万馀人,备仅以身免。权外礼愈卑,而内行不顺,果如晔言。〉

(文帝(曹丕)又不听从刘晔的建议,于是就任命孙权为吴王。后来,孙权的将领陆议(陆逊)大败刘备,斩杀其士卒八万多人,刘备仅自己一人逃脱。孙权对外礼节愈发恭敬,但内部行为却很不顺从,果然如刘晔所说。)

228

五年,幸广陵泗口,命荆、扬州诸军并进。会群臣,问:“权当自来不?”咸曰:“陛下亲征,权恐怖,必举国而应。又不敢以大众委之臣下,必自将而来。”晔曰:“彼谓陛下欲以万乘之重牵己,而超越江湖者在于别将,必勒兵待事,未有进退也。”大驾停住积日,权果不至,帝乃旋师。云:“卿策之是也。当念为吾灭二贼,不可但知其情而已。”

黄初五年(公元224年),文帝(曹丕)驾临广陵的泗口,命令荆州、扬州的各路军队一同进发。他召集众臣,问道:“孙权会亲自前来抵抗吗?”众人都说:“陛下御驾亲征,孙权必定十分恐惧,一定会倾尽全国兵力来应战。而且他不敢将大军交给臣下指挥,一定会亲自率军前来。”刘晔说:“他(孙权)会认为陛下的意图是以天子之尊的重兵来牵制他自己,而真正渡过长江进攻的会是其他将领,所以他一定会约束军队固守待命,不会轻易前进或后退。”皇帝的大军停留了许多天,孙权果然没有前来,文帝于是班师回朝,对刘晔说:“你的预测是正确的。你应该多考虑如何为我消灭吴、蜀这两个敌人,不能只停留在了解他们的动向上。”

229

明帝即位,进爵东亭侯,邑三百户。

魏明帝(曹叡)即位后,晋升刘晔的爵位为东亭侯,食邑三百户。

230

诏曰:

皇帝下诏说:

231

尊严祖考,所以崇孝表行也;追本敬始,所以笃教流化也。是以成汤、文、武,实造商、周,诗、书之义,追尊稷、契,歌颂有娀、姜嫄之事,明盛德之源流,受命所由兴也。自我魏室之承天序,既发迹于高皇、太皇帝,而功隆于武皇、文皇帝。至于高皇之父处士君,潜修德让,行动神明,斯乃乾坤所福飨,光灵所从来也。而精神幽远,号称罔记,非所谓崇孝重本也。其令公卿已下,会议号谥。

尊崇祖先,是为了弘扬孝道、表彰德行;追溯根本、敬重初始,是为了巩固教化、流传德泽。因此,商汤、周文王和周武王,实际开创了商、周两朝,依据《诗经》、《尚书》的义理,追尊后稷和契,歌颂有娀氏和姜嫄的事迹,以此阐明伟大德行的源流,以及承受天命而兴起的缘由。自我们魏室顺应天命以来,基业发端于高皇帝(曹嵩)和太皇帝(曹腾),而功业在武皇帝(曹操)和文皇帝(曹丕)时期达到鼎盛。至于高皇帝的父亲处士君(曹节),他默默地修养德行、谦逊礼让,其行为如同神明,这正是天地赐福的对象,也是我们辉煌基业的根源所在。然而他的精神已远,名号却未能记载,这不符合崇尚孝道、尊重根本的原则。现下令公卿及以下官员,共同商议他的尊号和谥号。

232

晔议曰:

刘晔进言说:

233

圣帝孝孙之欲褒崇先祖,诚无量已。然亲疏之数,远近之降,盖有礼纪,所以割断私情,克成公法,为万世式也。周王所以上祖后稷者,以其佐唐有功,名在祀典故也。至于汉氏之初,追谥之义,不过其父。上比周室,则大魏发迹自高皇始;下论汉氏,则追谥之礼不及其祖。此诚往代之成法,当今之明义也。陛下孝思中发,诚无已已,然君举必书,所以慎于礼制也。以为追尊之义,宜齐高皇而已。

圣明的皇帝、孝顺的子孙想要褒扬尊崇先祖,这份心意确实是无可限量的。然而,亲疏的次序、远近的辈分,都有礼法纲纪来规范,正是用它来割舍个人私情,成就国家公法,并作为万世的准则。周朝的君王之所以追尊后稷为始祖,是因为他辅佐唐尧有功,名列国家的祭祀大典。至于汉朝初年,追赠谥号的礼制,不超过自己的父亲。向上与周朝相比,我们大魏的基业是从高皇帝(曹嵩)开始发迹的;向下与汉朝参照,追赠谥号的礼制也不应延伸到祖父辈。这实在是前代既定的法规,也是当今明确的道理。陛下的孝思发自内心,诚然无穷无尽,但君主的一举一动都会被史官记录下来,所以对于礼法制度必须谨慎。我认为追尊先祖的礼仪,到高皇帝(曹嵩)这一代就应该停止了。

234

尚书卫臻与晔议同,事遂施行。

尚书卫臻与刘晔的意见相同,于是这件事就照此执行了。

235

辽东太守公孙渊夺叔父位,擅自立,遣使表状。晔以为公孙氏汉时所用,遂世官相承,水则由海,陆则阻山,故胡夷绝远难制,而世权日久。今若不诛,后必生患。若怀贰阻兵,然后致诛,于事为难。不如因其新立,有党有仇,先其不意,以兵临之,开设赏募,可不劳师而定也。后渊竟反。

辽东太守公孙渊夺取了他叔父的职位,自立为首领,并派遣使者上表陈述情况。刘晔认为,公孙家族自汉朝时就被任用,其官职世代相传。辽东地区水路有大海阻隔,陆路有群山环绕,远离中原,难以控制,而且他们家族掌权已久。如今若不趁机铲除他,将来必定会成为祸患。如果等到他心怀二意、起兵反抗时再去讨伐,事情就难办了。不如趁他刚刚自立,内部有党派之争、有仇敌之时,出其不意地率兵进逼,同时设置悬赏招募,这样就可以不必大动干戈而平定该地。后来公孙渊果然反叛了。

236

晔在朝,略不交接时人。或问其故,晔答曰:“魏室即阼尚新,智者知命,俗或未咸。仆在汉为支叶,于魏备腹心,寡偶少徒,于宜未失也。”

刘晔在朝廷中,很少与当时的人交往。有人问他原因,刘晔回答说:“魏室刚刚登基,根基尚新。明智的人了解天命,但世俗之人或许还未完全归心。我本是汉室的旁支宗亲,在魏国则身居心腹之位,因此少结交朋党,对于我的处境来说,这样做并没有什么不妥。”

237

太和六年,以疾拜太中大夫。

太和六年(公元232年),刘晔因病被任命为太中大夫。

238

有间,为大鸿胪,在位二年逊位,复为太中大夫,薨。

过了一段时间,他被任命为大鸿胪,在任两年后辞去官职,又重新担任太中大夫,最终去世。

239

谥曰景侯。

他的谥号是景侯。

240

子寓嗣。

他的儿子刘寓继承了爵位。

241

〈《傅子》曰:晔事明皇帝,又大见亲重。帝将伐蜀,朝臣内外皆曰“不可”。晔入与帝议,因曰“可伐”;出与朝臣言,因曰“不可伐”。晔有胆智,言之皆有形。中领军杨暨,帝之亲臣,又重晔,持不可伐蜀之议最坚,每从内出,辄过晔,晔讲不可之意。后暨从驾行天渊池,帝论伐蜀事,暨切谏。帝曰:“卿书生,焉知兵事!”暨谦谢曰:“臣出自儒生之末,陛下过听,拔臣群萃之中,立之六军之上,臣有微心,不敢不尽言。臣言诚不足采,侍中刘晔先帝谋臣,常曰蜀不可伐。”帝曰:“晔与吾言蜀可伐。”暨曰:“晔可召质也。”诏召晔至,帝问晔,终不言。后独见,晔责帝曰:“伐国,大谋也,臣得与闻大谋,常恐眯梦漏泄以益臣罪,焉敢向人言之?夫兵,诡道也,军事未发,不厌其密也。陛下显然露之,臣恐敌国已闻之矣。”于是帝谢之。晔见出,责暨曰:“夫钓者中大鱼,则纵而随之,须可制而后牵,则无不得也。人主之威,岂徒大鱼而已!子诚直臣,然计不足采,不可不精思也。”暨亦谢之。晔能应变持两端如此。或恶晔于帝曰:“晔不尽忠,善伺上意所趋而合之。陛下试与晔言,皆反意而问之,若皆与所问反者,是晔常与圣意合也。复每问皆同者,晔之情必无所逃矣。”帝如言以验之,果得其情,从此疏焉。晔遂发狂,出为大鸿胪,以忧死。 谚曰“巧诈不如拙诚”,信矣。以晔之明智权计,若居之以德义,行之以忠信,古之上贤,何以加诸?独任才智,不与世士相经纬,内不推心事上,外困于俗,卒不能自安于天下,岂不惜哉!〉

(《傅子》记载:刘晔侍奉魏明帝,又深受皇帝的亲近与器重。明帝打算讨伐蜀国,朝廷内外的臣子都说‘不可以’。刘晔入宫与明帝商议时,就说‘可以讨伐’;出来和朝臣们交谈时,又说‘不可以讨伐’。刘晔有胆识和智谋,说话总能言之成理。中领军杨暨是明帝的亲信之臣,也很器重刘晔,他坚持认为不可伐蜀的意见最为坚定,每次从宫中出来,总会去拜访刘晔,刘晔就向他陈述不可伐蜀的理由。后来杨暨陪同明帝巡游天渊池,明帝谈论起伐蜀之事,杨暨恳切地劝谏。明帝说:‘你是个书生,怎么会懂得军事!’杨暨谦逊地回答说:‘我只是一个末流儒生,承蒙陛下错爱,将我从众人中提拔出来,置于统领六军的高位,我有一点微薄的忠心,不敢不把话说尽。我的话固然不值得采纳,但侍中刘晔是先帝的谋臣,他常说蜀国不可讨伐。’明帝说:‘刘晔对我说的却是可以讨伐。’杨暨说:‘可以把刘晔召来当面对质。’皇帝下诏召见刘晔,明帝问他,刘晔始终不说话。事后刘晔单独面见皇帝,责备明帝说:‘讨伐一个国家,是重大的谋略,我能参与其中,常常担心说梦话时泄露出去而增加我的罪过,又怎敢对别人说呢?用兵之道,在于千变万化、出其不意,军事行动尚未发动,保密工作怎么严密都不过分。陛下却这样公开地把它说出来,我担心敌国已经听说了。’于是明帝向他道歉。刘晔出来后,又责备杨暨说:‘钓鱼的人钓到大鱼,就要先放线跟着它游,等到可以控制它时再收线,这样就没有钓不到的了。君主的威严,难道仅仅像一条大鱼吗!您确实是位直臣,但计谋却不值得采纳,不能不仔细思考啊。’杨暨也向他道了歉。刘晔就是这样随机应变,两头逢源。有人向明帝诋毁刘晔说:‘刘晔不尽忠,善于窥探陛下的心意去迎合。陛下可以试着跟刘晔谈话时,都故意反着自己的意思问他,如果他的回答都与您故意说出的反话相反,那就说明刘晔平常总是与您的真实心意相合。如果他每次的回答都和您反着问的话一致,那刘晔的心思就必然无所遁形了。’明帝按照这个方法去试探他,果然摸清了他的底细,从此便疏远了他。刘晔于是精神失常,被调出朝廷担任大鸿胪,最后因忧虑而死。俗话说‘巧妙的欺诈不如笨拙的真诚’,确实如此啊!以刘晔的聪明才智和权谋计策,如果能用道德仁义来立身,用忠诚信实来行事,古代的那些贤臣,又怎么能超过他呢?他只凭恃自己的才智,不与当时的士人交往,在内不能推心置腹地侍奉君主,在外又被世俗所困,最终不能在天下安身立命,难道不可惜吗!)

242

少子陶,亦高才而薄行,官至平原太守。

他的小儿子刘陶,也是个才华很高但品行轻薄的人,官职做到平原太守。

243

〈《王弼传》曰:淮南人刘陶,善论纵横,为当时所推。《傅子》曰:陶字季冶,善名称,有大辩。曹爽时为选部郎,邓飏之徒称之以为伊吕。当此之时,其人意陵青云,谓玄曰:“仲尼不圣。何以知其然?智者图国;天下群愚,如弄一丸于掌中,而不能得天下。”玄以其言大惑,不复详难也。谓之曰:“天下之质,变无常也。今见卿穷!”爽之败,退居里舍,乃谢其言之过。干宝《晋纪》曰:毌丘俭之起也,大将军以问陶,陶答依违。大将军怒曰:“卿平生与吾论天下事,至于今日而更不尽乎?”乃出为平原太守,又追杀之。〉

(《王弼传》记载:淮南人刘陶,擅长纵横家的辩论之术,被当时的人所推崇。《傅子》记载:刘陶字季冶,享有美名,能言善辩。曹爽掌权时,他担任选部郎,邓飏等人都称赞他堪比伊尹和吕尚。那时候,他本人志得意满,对傅玄说:‘孔仲尼并非圣人。怎么知道是这样呢?有智慧的人谋划国家,天下的庸众就像在手掌中把玩一颗弹丸一样容易控制,而孔子却没能得到天下。’傅玄认为他的话大错特错,就不再和他详细辩驳,只是对他说:‘天下的形势,变化无常。我看你将来会陷入困境!’曹爽失败后,刘陶退居家乡,才为自己说过的话道歉。干宝的《晋纪》记载:毌丘俭起兵时,大将军(司马师)就此事询问刘陶,刘陶的回答模棱两可。大将军愤怒地说:‘你平生和我谈论天下大事,到了今天反而不肯说实话吗?’于是外放他为平原太守,随后又派人追上去将他杀了。)

244

蒋济字子通,楚国平阿人也。

蒋济,字子通,是楚国平阿县人。

245

仕郡计吏、州别驾。

他曾在郡中担任计吏,在州中担任别驾。

246

建安十三年,孙权率众围合肥。时大军征荆州,遇疾疫,唯遣将军张喜单将千骑,过领汝南兵以解围,颇复疾疫。济乃密白刺史伪得喜书,云步骑四万已到雩娄,遣主簿迎喜。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孙权率领军队围攻合肥。当时,曹操的主力部队正在征讨荆州,途中遭遇了瘟疫,只能派遣将军张喜单独率领一千骑兵,沿途接管汝南的部队前往解围,但张喜的军队也颇受瘟疫影响。于是,蒋济秘密地向刺史建议,伪造一封张喜的书信,声称四万步骑兵已经抵达雩娄,并派主簿前去迎接。

247

三部使赍书语城中守将,一部得入城,二部为贼所得。权信之,遽烧围走,城用得全。

他们派出三路使者带着书信去告知城中的守将,其中一路成功入城,另外两路则被敌军截获。孙权相信了信中的情报,急忙烧毁营寨撤退,合肥城因此得以保全。

248

明年使于谯,太祖问济曰:“昔孤与袁本初对官渡,徙燕、白马民,民不得走,贼亦不敢钞。今欲徙淮南民,何如?”济对曰:“是时兵弱贼强,不徙必失之。自破袁绍,北拔柳城,南向江、汉,荆州交臂,威震天下,民无他志。然百姓怀土,实不乐徙,惧必不安。”太祖不从,而江、淮间十馀万众,皆惊走吴。后济使诣邺,太祖迎见大笑曰:“本但欲使避贼,乃更驱尽之。”拜济丹阳太守。

第二年,蒋济出使到谯县,太祖(曹操)问他:“当年我与袁绍在官渡对峙时,迁徙了燕县、白马县的百姓,民众无法逃离,敌军也不敢前来掳掠。如今我想迁徙淮南的百姓,你觉得怎么样?”蒋济回答说:“那时候我军兵力弱小,敌军强大,不迁徙百姓,他们必定会落入敌手。但自从击败袁绍,向北攻克柳城,向南进军长江、汉水流域,将荆州纳入掌控,威势震动天下以来,民众已没有了叛离之心。然而,百姓都眷恋故土,实在不愿意迁徙,强行迁徙恐怕会引起恐慌和不安。”太祖(曹操)没有听从他的建议,结果江淮之间的十多万民众都惊慌地逃往了东吴。后来蒋济出使到邺城,太祖(曹操)出门迎接并大笑着说:“我本意只是想让他们躲避敌寇,没想到反而把他们全都赶跑了。”于是任命蒋济为丹阳太守。

249

大军南征还,以温恢为扬州刺史,济为别驾。

大军从南征返回后,任命温恢为扬州刺史,蒋济担任他的别驾。

250

令曰:“季子为臣,吴宜有君。今君还州,吾无忧矣。”民有诬告济为谋叛主率者,太祖闻之,指前令与左将军于禁、沛相封仁等曰:“蒋济宁有此事!有此事,吾为不知人也。此必愚民乐乱,妄引之耳。”促理出之。

当时的诏令说:“(春秋时)季子出任臣子,吴国就理应有贤明的君主。如今您(温恢)回到扬州,我就没什么可担忧的了。”后来有民众诬告蒋济是谋反的首领,太祖(曹操)听闻后,指着之前的诏令对左将军于禁、沛相封仁等人说:“蒋济怎么可能做这种事!如果他真的做了,就说明我不会看人。这一定是愚昧的百姓喜欢制造混乱,胡乱牵连他罢了。”并督促他们尽快查清事实,释放蒋济。

251

辟为丞相主簿西曹属。

蒋济被征辟为丞相主簿,隶属西曹。

252

令曰:“舜举皋陶,不仁者远;臧否得中,望于贤属矣。”

魏王曹操下令说:“舜帝任用皋陶,不仁德的人就都远离了;如今评定善恶得失的重任,就寄望于你这位贤良的属下了。”

253

关羽围樊、襄阳。太祖以汉帝在许,近贼,欲徙都。司马宣王及济说太祖曰:“于禁等为水所没,非战攻之失,于国家大计未足有损。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必不原也。可遣人劝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太祖如其言。权闻之,即引兵西袭公安、江陵。羽遂见禽。

关羽包围了樊城和襄阳。太祖(曹操)因为汉献帝在许都,离敌军太近,想要迁都。司马宣王(司马懿)和蒋济劝说太祖(曹操)说:“于禁等人是被大水淹没,并非攻战失利,对国家大计并没有造成什么损害。刘备和孙权,表面上是亲家,实际上关系疏远,如果关羽得志,孙权必定不情愿。我们可以派人劝说孙权从背后偷袭关羽,并许诺将江南地区分割出来封赏给他,这样樊城的包围自然就解除了。”太祖(曹操)采纳了他们的建议。孙权得知后,随即率兵向西袭击了公安和江陵。关羽最终因此被擒获。

254

文帝即王位,转为相国长史。及践阼,出为东中郎将。

文帝曹丕继承王位后,蒋济转任相国长史。等到曹丕登基称帝,蒋济被派往外地担任东中郎将。

255

济请留,诏曰:“高祖歌曰‘安得猛士守四方’!天下未宁,要须良臣以镇边境。如其无事,乃还鸣玉,未为后也。”济上万机论,帝善之。入为散骑常侍。

蒋济请求留任京城,文帝下诏说:“高祖刘邦曾歌咏道‘怎样才能得到猛士来为我镇守四方啊’!现在天下尚未平定,正需要贤良的臣子去镇守边疆。如果边境无事,你再回到朝廷任职,也为时不晚。”蒋济上奏了《万机论》,文帝对此大加赞赏。后来,他回到朝中担任散骑常侍。

256

时有诏,诏征南将军夏侯尚曰:“卿腹心重将,特当任使。恩施足死,惠爱可怀。作威作福,杀人活人。”尚以示济。济既至,帝问曰;“卿所闻见天下风教何如?”济对曰:“未有他善,但见亡国之语耳。”帝忿然作色而问其故,济具以答,因曰:“夫‘作威作福’,书之明诫。‘天子无戏言’,古人所慎。惟陛下察之!”于是帝意解,遣追取前诏。

当时有一道诏书给征南将军夏侯尚,上面写道:“你是我的心腹重臣,特别委以重任。你施予的恩情足以让人为你效死,你的仁爱值得众人感怀。你可以施展威严、赐予福禄,决定他人的生死。”夏侯尚把这道诏书给蒋济看。蒋济到达京城后,文帝(曹丕)问他:“你所见所闻,天下的风气教化如何?”蒋济回答说:“没看到什么特别好的,只听到了亡国之言。”文帝勃然变色,追问其中的缘故。蒋济便将此事原原本本地作了回答,并接着说:“‘作威作福’是《尚书》中明确告诫臣子的。‘天子无戏言’是古人所慎重对待的。希望陛下明察!”于是文帝怒气消除,派人追回了之前那道诏书。

257

黄初三年,与大司马曹仁征吴,济别袭羡谿。仁欲攻濡须洲中,济曰:“贼据西岸,列船上流,而兵入洲中,是为自内地狱,危亡之道也。”仁不从,果败。仁薨,复以济为东中郎将,代领其兵。

黄初三年(公元222年),蒋济与大司马曹仁一同征讨东吴,蒋济另外率军袭击了羡谿。曹仁想要进攻濡须的江心洲,蒋济说:“敌军占据西岸,又将战船部署在上游。我军如果进入江洲之中,这等于是自己走进绝地,是招致危亡的做法。”曹仁不听从,果然战败了。曹仁去世后,蒋济再次被任命为东中郎将,接替他统领军队。

258

诏曰:“卿兼资文武,志节慷慨,常有超越江湖吞吴会之志,故复授将率之任。”顷之,征为尚书。车驾幸广陵,济表水道难通,又上《三州论》以讽帝。帝不从,于是战船数千皆滞不得行。议者欲就留兵屯田,济以为东近湖,北临淮,若水盛时,贼易为寇,不可安屯。帝从之,车驾即发。还到精湖,水稍尽,尽留船付济。船本历适数百里中,济更凿地作四五道,蹴船令聚;豫作土豚遏断湖水,皆引后船,一时开遏入淮中。帝还洛阳,谓济曰:“事不可不晓。吾前决谓分半烧船于山阳池中,卿于后致之,略与吾俱至谯。又每得所陈,实入吾意。自今讨贼计画,善思论之。”

诏书上说:“你文武双全,志向气节慷慨激昂,常怀有跨越江湖、吞并吴会的雄心壮志,因此再次授予你统帅军队的重任。”不久,蒋济被征召入朝担任尚书。皇帝御驾亲临广陵,蒋济上表称水道难以通行,又呈上《三州论》来劝谏皇帝。皇帝没有听从,于是数千艘战船都滞留无法前进。有人提议就地留下军队屯田,蒋济认为此地东面靠近湖泊,北面临近淮河,如果水位上涨,敌人很容易前来侵扰,不能安心屯兵。皇帝听从了他的意见,御驾随即出发。回到精湖时,湖水渐渐干涸,皇帝将所有船只都交给蒋济处理。船队本来散布在数百里的水域中,蒋济便另外开凿了四五条水道,推动船只使其聚集;又预先修筑土坝截断湖水,将后面的船只都引过来,然后同时打开土坝,让所有船只进入淮河。皇帝回到洛阳后,对蒋济说:“处理事情不能不了解情况。我之前断定只能分出一半的船在山阳池烧掉,你却在后面把它们都运了回来,差不多和我同时到达谯县。并且每次得到你的陈述,都深得我心。从今以后,有关讨伐敌人的计划,你要好好思考论证。”

259

明帝即位,赐爵关内侯。大司马曹休帅军向皖,济表以为“深入虏地,与权精兵对,而朱然等在上流,乘休后,臣未见其利也。”军至皖,吴出兵安陆,济又上疏曰:“今贼示形于西,必欲并兵图东,宜急诏诸军往救之。”会休军已败,尽弃器仗辎重退还。吴欲塞夹石,遇救兵至,是以官军得不没。迁为中护军。

魏明帝(曹叡)即位后,赐予蒋济关内侯的爵位。大司马曹休率军进攻皖城,蒋济上表认为:“孤军深入敌境,与孙权的精锐部队对峙,而朱然等人在上游,可以趁机袭击曹休的后方,臣看不出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大军到达皖城后,东吴出兵进攻安陆,蒋济又上疏说:“现在敌军在西边故作姿态,其真实意图必然是想合兵图谋东线,应该立即下诏命令各路军队前往救援。”等到上疏送达时,曹休的军队已经战败,丢弃了全部的武器装备和物资辎重撤退。吴军想要堵住夹石,恰好援军赶到,因此魏国官军才得以免于全军覆没。蒋济升任为中护军。

260

时中书监、令号为专任,济上疏曰:

当时,中书监和中书令号称独揽大权,蒋济上疏说:

261

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蔽,古之至戒也。往者大臣秉事,外内扇动。陛下卓然自览万机,莫不祗肃。夫大臣非不忠也,然威权在下,则众心慢上,势之常也。陛下既已察之于大臣,原无忘于左右。左右忠正远虑,未必贤于大臣,至于便辟取合,或能工之。今外所言,辄云中书,虽使恭慎不敢外交,但有此名,犹惑世俗。况实握事要,日在目前,傥因疲倦之间有所割制,众臣见其能推移于事,即亦因时而向之。一有此端,因当内设自完,以此众语,私招所交,为之内援。若此,臧否毁誉,必有所兴,功负赏罚,必有所易;直道而上者或壅,曲附左右者反达。因微而入,缘形而出,意所狎信,不复猜觉。此宜圣智所当早闻,外以经意,则形际自见。或恐朝臣畏言不合而受左右之怨,莫适以闻。臣窃亮陛下潜神默思,公听并观,若事有未尽于理而物有未周于用,将改曲易调,远与黄、唐角功,近昭武、文之迹,岂近习而已哉!然人君犹不可悉天下事以适己明,当有所付。三官任一臣,非周公旦之忠,又非管夷吾之公,则有弄机败官之弊。当今柱石之士虽少,至于行称一州,智效一官,忠信竭命,各奉其职,可并驱策,不使圣明之朝有专吏之名也。

大臣权力过重,国家就会危险;身边近臣过于亲密,君主就会受到蒙蔽,这是自古以来最重要的警戒。过去曾有大臣执掌大权,导致朝廷内外都被煽动。陛下卓尔不凡,亲自处理各种政务,使得无人不恭敬肃穆。大臣未必不忠诚,但如果威势和权力落到下面,那么众人之心就会对君上产生轻慢,这是势态发展的常理。陛下既然已经察觉到大臣权力过重的问题,希望也不要忘记身边的近臣。身边的近臣在忠诚、正直和深谋远虑方面,未必比大臣更贤能,但在阿谀奉承、迎合君心方面,或许更擅长。如今外面的人谈论政事,动辄就说是中书省的决定。即使中书省的官员恭谨谨慎,不敢与外臣私下交往,但只要有这个名声,就足以迷惑世人。更何况他们确实掌握着核心事务,天天在您眼前。万一您在疲倦之时让他们做了某些决定,其他臣子看到他们能够影响事务的走向,也就会顺应时势去依附他们。一旦开了这个头,他们就会在内部设法巩固自己的地位,利用舆论,私下招揽同党,作为自己的内部援助。如果这样,人物的评判和声誉的好坏,必然会因他们而起;功过的赏罚,也必然会因此改变。坚持正道的人可能会被阻塞,而谄媚依附近臣的人反而能够通达。弊病会从细微之处侵入,并逐渐显现出来,而当君主亲近信任他们时,就不会再有所怀疑和察觉了。这些情况,圣明的君主理应及早听闻,只要在外面稍加留意,那么这种内外勾结的迹象自己就会显露出来。或许是朝中大臣们害怕自己的言论不合君心而遭到近臣的怨恨,所以没有人向您报告。我私下认为陛下能够静心思考,公正听取各方意见,如果发现事情有不合理之处、人才任用有不周全之处,就会加以修正,力求功业上远比黄帝、唐尧,近追武帝、文帝的功绩,又岂会仅仅满足于被近臣包围呢!然而,君主仍然不可能了解天下所有的事情来彰显自己的英明,总需要把事务托付给他人。把数个重要官职的权力交给一个臣子,如果这个人没有周公旦那样的忠诚,又没有管夷吾那样的大公无私,就会产生玩弄权术、败坏官职的弊端。当今能作为国家栋梁的杰出人才虽然不多,但品行能被一州称赞、才智能胜任一个官职、忠诚信实、能竭尽性命、各司其职的人还是有的。可以同时任用他们,不要让圣明的朝廷留下由某个官吏独揽大权的恶名。

262

诏曰:“夫骨鲠之臣,人主之所仗也。济才兼文武,服勤尽节,每军国大事,辄有奏议,忠诚奋发,吾甚壮之。”就迁为护军将军,加散骑常侍。

皇帝下诏说:“正直敢言的臣子,是君主所倚仗的。蒋济文武双全,勤勉尽忠,每逢军国大事,总能上奏自己的见解,忠心耿耿,令人振奋,我非常赞赏他。”于是升任他为护军将军,加授散骑常侍的官职。

263

〈司马彪《战略》曰:太和六年,明帝遣平州刺史田豫乘海渡,幽州刺史王雄陆道,并攻辽东。蒋济谏曰:“凡非相吞之国,不侵叛之臣,不宜轻伐。伐之而不制,是驱使为贼。故曰‘虎狼当路,不治狐狸。先除大害,小害自已’。今海表之地,累世委质,岁选计考,不乏职贡。议者先之,正使一举便克,得其民不足益国,得其财不足为富;傥不如意,是为结怨失信也。”帝不听,豫行竟无成而还。〉

(司马彪的《战略》记载:太和六年(公元232年),魏明帝派遣平州刺史田豫从海路进军,幽州刺史王雄从陆路进军,一同进攻辽东。蒋济进谏说:“凡是不是意图吞并我国的国家,不是发动侵略叛乱的臣属,就不应该轻易攻打。攻打他却不能制服他,这就等于把他推向敌对的立场,使其成为贼寇。所以说‘猛虎恶狼挡在路上,就不必去管狐狸。先除掉大的祸患,小的祸患自然会平息’。如今辽东地区,世代向我们称臣,每年都派遣计吏来朝贡,从未缺少过应尽的职责和贡品。主张攻打的人,就算能够一举攻克,得到他的人民也不足以增强国力,得到他的财富也不足以使国家富裕;倘若事情不如预想的那样顺利,反而是自结仇怨、丧失信义。”皇帝没有听从,田豫出兵最终无功而返。)

264

景初中,外勤征役,内务宫室,怨旷者多,而年谷饥俭。济上疏曰:

景初年间(公元237-239年),朝廷对外频繁发动征战,对内大兴土木修建宫殿,导致许多百姓因徭役而产生怨恨,而且当年谷物歉收,粮食短缺。蒋济上疏说:

265

陛下方当恢崇前绪,光济遗业,诚未得高枕而治也。今虽有十二州,至于民数,不过汉时一大郡。二贼未诛,宿兵边陲,且耕且战,怨旷积年。宗庙宫室,百事草创,农桑者少,衣食者多,今其所急,唯当息耗百姓,不至甚弊。弊攰之民,倘有水旱,百万之众,不为国用。凡使民必须农隙,不夺其时。夫欲大兴功之君,先料其民力而燠休之。句践养胎以待用,昭王恤病以雪仇,故能以弱燕服强齐,羸越灭劲吴。今二敌不攻不灭,不事即侵,当身不除,百世之责也。以陛下圣明神武之略,舍其缓者,专心讨贼,臣以为无难矣。又欢娱之耽,害于精爽;神太用则竭,形太劳则弊。原大简贤妙,足以充‘百斯男’者。其冗散未齿,且悉分出,务在清静。

陛下正应当恢弘先帝的基业,光大未竟的事业,实在还不到可以高枕无忧、安享太平的时候。如今虽然拥有十二个州,但人口数量不过相当于汉朝时一个大的郡。蜀、吴二贼尚未消灭,军队长期驻扎在边疆,一边屯田一边作战,士兵和百姓的怨气已积累多年。宗庙宫室等各种事务都处于初创阶段,从事农桑生产的人少,而耗费衣食的人多。眼下最紧迫的,只有让百姓休养生息,不要让他们过度疲敝。疲惫不堪的民众,倘若再遭遇水灾旱灾,即使有百万之众,也无法为国家所用。凡是役使百姓,必须在农闲之时,不能耽误他们的农时。想要大兴功业的君主,必须先估量百姓的承受能力,并让他们得到温暖和休息。越王勾践通过优待孕妇来积蓄人口以备将来任用,燕昭王体恤病患以报齐国之仇,所以才能凭借弱小的燕国降服强大的齐国,凭借贫弱的越国灭掉强悍的吴国。如今蜀、吴二敌,不去攻打他们就不会被消灭,不去征讨他们就会来侵犯。如果在您这一代不能铲除他们,将会是留给后世百代的责任。凭借陛下的圣明神武和雄才大略,如果能先放下那些不太紧急的事务,专心讨伐敌人,我认为并没有什么困难。另外,沉迷于享乐会损害精神;精神过度耗费就会枯竭,身体过度劳累就会衰败。希望陛下能大规模挑选贤良美貌的女子,只要足够充实后宫(以应《诗经》“百斯男”之意,祈求多子多福)即可。那些多余的、尚未被临幸的宫女,应该都遣散出宫,务必使后宫清静安宁。

266

诏曰:“微护军,吾弗闻斯言也。”

皇帝下诏说:“如果没有护军将军您,我就听不到这些忠言了。”

267

〈《汉晋春秋》曰:公孙渊闻魏将来讨,复称臣于孙权,乞兵自救。帝问济:“孙权其救辽东乎?”济曰:“彼知官备以固,利不可得,深入则非力所能,浅入则劳而无获;权虽子弟在危,犹将不动,况异域之人,兼以往者之辱乎!今所以外扬此声者,谲其行人疑于我,我之不克,冀折后事已耳。然沓渚之间,去渊尚远,若大军相持,事不速决,则权之浅规,或能轻兵掩袭,未可测也。”〉

(《汉晋春秋》中记载:公孙渊听说魏国将要派兵讨伐,便再次向孙权称臣,请求援兵自救。皇帝(魏明帝)问蒋济:“孙权会救援辽东吗?”蒋济回答说:“孙权知道我们防备坚固,没什么便宜可占,如果他大军深入,并非其力所能及;如果只是小股部队骚扰,也是劳而无功。即使是自己的子弟陷入危难,孙权尚且不会出兵,更何况是公孙渊这个异域之人,况且过去还曾受过他的羞辱呢!他现在之所以对外宣扬要出兵,是为了欺骗他的使者,让我们产生疑虑,希望我们此战不能获胜,以便他日后能从中图利罢了。不过,沓渚一带距离公孙渊的所在地还很远,如果我方大军陷入相持,战事不能速决,那么以孙权的浅薄计谋,或许会派轻装部队进行偷袭,这一点还难以预料。”)

268

齐王即位,徙为领军将军,进爵昌陵亭侯,

齐王曹芳即位后,蒋济调任为领军将军,爵位晋升为昌陵亭侯。

269

〈《列异传》曰:济为领军,其妇梦见亡儿涕泣曰:“死生异路,我生时为卿相子孙,今在地下为泰山伍伯,憔悴困辱,不可复言。今太庙西讴士孙阿,今见召为泰山令,原母为白侯,属阿令转我得乐处。”言讫,母忽然惊寤,明日以白济。济曰:“梦为尔耳,不足怪也。”明日暮,复梦曰:“我来迎新君,止在庙下。未发之顷,暂得来归。新君明日日中当发,临发多事,不复得归,永辞于此。侯气强,难感悟,故自诉于母,原重启侯,何惜不一试验之?”遂道阿之形状,言甚备悉。天明,母重启侯:“虽云梦不足怪,此何太适?适亦何惜不一验之?”济乃遣人诣太庙下,推问孙阿,果得之,形状证验悉如儿言。济涕泣曰:“几负吾儿!”于是乃见孙阿,具语其事。阿不惧当死,而喜得为泰山令,惟恐济言不信也。曰:“若如节下言,阿之原也。不知贤子欲得何职?”济曰:“随地下乐者与之。”阿曰:“辄当奉教。”乃厚赏之,言讫遣还。济欲速知其验,从领军门至庙下,十步安一人,以传阿消息。辰时传阿心痛,巳时传阿剧,日中传阿亡。济泣曰:“虽哀吾儿之不幸,且喜亡者有知。”后月馀,儿复来语母曰:“已得转为录事矣。”〉

(《列异传》中记载:蒋济担任领军将军时,他的妻子梦见死去的儿子哭着说:“生死异途,我活着的时候是卿相的子孙,如今在阴间却当了泰山的小小伍伯,憔悴困苦,一言难尽。现在太庙西边的歌手孙阿,要被征召去做泰山令,希望母亲告诉父亲(侯爷),托付孙阿,让他把我调到一个安乐的职位。”说完,他母亲忽然惊醒,第二天把这件事告诉了蒋济。蒋济说:“这只是个梦罢了,不必大惊小怪。”第二天傍晚,她又梦见儿子说:“我来迎接新任的长官,就停留在太庙之下。趁着还没出发的片刻,我暂时得以回家看看。新长官明天中午就要出发,临行前事务繁多,我不能再回来了,就此永别。父亲性情刚强,难以被说动,所以我才向母亲倾诉。希望您再次去跟父亲说,何必吝惜一次验证的机会呢?”儿子于是详细描述了孙阿的相貌特征。天亮后,蒋济的妻子再次对他说:“虽然说梦不足为奇,但这个梦怎么会如此巧合呢?况且验证一下又有什么损失呢?”蒋济便派人到太庙下,查访一个叫孙阿的人,果然找到了,其相貌特征和验证的情况都与儿子所说完全一致。蒋济流着泪说:“我差点就辜负了我的儿子!”于是他召见孙阿,把事情原委都告诉了他。孙阿并不害怕自己将要死去,反而为能当上泰山令而高兴,只担心蒋济的话不应验。他说:“如果真如大人您所说,那正是我的愿望。不知您的爱子想要什么职位呢?”蒋济说:“在阴间给他一个安乐的职位就行。”孙阿说:“我一定遵从您的吩咐。”蒋济便厚赏了他,说完就让他回去了。蒋济想尽快知道结果,便从领军将军府门前到太庙,每隔十步安排一人,以便传递孙阿的消息。辰时(上午7-9点),传来消息说孙阿心口痛;巳时(上午9-11点),传来消息说病情加重;到了中午,就传来孙阿去世的消息。蒋济哭着说:“我虽然为儿子的不幸而哀伤,但也为死后仍有知觉而感到欣慰。”一个多月后,他的儿子又托梦给母亲说:“我已经转任为录事了。”)

270

迁太尉。

后来升任为太尉。

271

初,侍中高堂隆论郊祀事,以魏为舜后,推舜配天。济以为舜本姓妫,其苗曰田,非曹之先,著文以追诘隆。

起初,侍中高堂隆在讨论郊祀典礼时,认为曹魏是虞舜的后代,因此提议将虞舜作为配祭上天的对象。蒋济认为,虞舜本姓为妫,他的后代姓田,并非曹氏的祖先,于是撰文反驳诘问高堂隆。

272

〈臣松之案蒋济立郊议称《曹腾碑》文云“曹氏族出自邾”,《魏书》述曹氏胤绪亦如之。魏武作家传,自云曹叔振铎之后。故陈思王作武帝诔曰:“于穆武皇,胄稷胤周。”此其不同者也。及至景初,明帝从高堂隆议,谓魏为舜后,后魏为禅晋文,称“昔我皇祖有虞”,则其异弥甚。寻济难隆,及与尚书缪袭往反,并有理据,文多不载。济亦未能定氏族所出,但谓“魏非舜后而横祀非族,降黜太祖,不配正天,皆为缪妄”。然于时竟莫能正。 济又难:郑玄注《祭法》云“有虞以上尚德,禘郊祖宗,配用有德,自夏已下,稍用其姓氏。”济曰:“夫虬龙神于獭,獭自祭其先,不祭虬龙也。骐𬴊白虎仁于豺,豺自祭其先,不祭骐虎也。如玄之说,有虞已上,豺獭之不若邪?臣以为祭法所云,见疑学者久矣,郑玄不考正其违而就通其义。”济豺獭之譬,虽似俳谐,然其义旨,有可求焉。〉

(臣松之案:蒋济在关于郊祀的议论中,引用《曹腾碑》的碑文说“曹氏一族出自邾国”,《魏书》中叙述曹氏的世系也是这样说的。魏武帝(曹操)撰写家传时,自称是曹叔振铎的后代。因此陈思王(曹植)为武帝(曹操)作的诔文说:“啊,伟大的武帝,您是后稷的后代,周朝的子孙。”这些都是不同的说法。到了景初年间,魏明帝听从了高堂隆的建议,认为曹魏是虞舜的后代。后来曹魏禅让给晋朝的文书中,也称“过去我的皇祖是有虞氏”,这样一来,差异就更加显著了。考察蒋济诘难高堂隆,以及与尚书缪袭往来的辩论,都很有道理依据,但因文章太长,这里就不全收录了。蒋济也未能最终确定曹氏的源流,只是说“曹魏不是虞舜的后代,却祭祀并非同族的祖先,这是贬低了太祖(曹操),使他不能与上天配祭,这些都是荒谬错误的”。然而在当时,终究没人能纠正这件事。 蒋济又诘难道:郑玄注解《礼记·祭法》说“有虞氏以上崇尚德行,在禘祭、郊祭和宗庙祭祀中,配享的都是有德行的人;从夏朝以后,才渐渐开始用本姓的祖先配享。”蒋济说:“虬龙比水獭更有神性,但水獭只祭祀自己的祖先,而不去祭祀虬龙。麒麟和白虎比豺狼更仁义,但豺狼也只祭祀自己的祖先,而不去祭祀麒麟白虎。如果按照郑玄的说法,难道有虞氏以前的人,还不如豺狼和水獭吗?我认为《祭法》的说法,早就被学者们所怀疑了,郑玄不去考证纠正其中的矛盾,反而强行解释来使其说得通。”蒋济用豺狼水獭作比喻,虽然看似诙谐,但其中的道理和意旨,还是很有深意的。)

273

是时,曹爽专政,丁谧、邓飏等轻改法度。会有日蚀变,诏群臣问其得失,济上疏曰:

当时,曹爽独揽大权,丁谧、邓飏等人轻率地更改国家法度。恰逢发生日食的天象变化,皇帝下诏询问群臣政事的得失,蒋济上疏说:

274

昔大舜佐治,戒在比周;周公辅政,慎于其朋;齐侯问灾,晏婴对以布惠;鲁君问异,臧孙答以缓役。应天塞变,乃实人事。今二贼未灭,将士暴露已数十年,男女怨旷,百姓贫苦。夫为国法度,惟命世大才,乃能张其纲维以垂于后,岂中下之吏所宜改易哉?终无益于治,适足伤民,望宜使文武之臣各守其职,率以清平,则和气祥瑞可感而致也。

“过去,大舜辅佐治理天下,告诫要警惕结党营私;周公辅佐朝政,对自己的党羽也十分谨慎;齐国君主询问灾祸,晏婴回答说应广施恩惠;鲁国君主询问异象,臧孙回答说应减缓劳役。回应天意、消除灾变,实际上都取决于人事的作为。如今蜀、吴二贼尚未消灭,将士们在外征战已经几十年,许多男女因分离而心生怨恨,百姓生活贫困。国家的法度,只有应运而生的杰出人才,才能确立其纲纪并流传后世,又岂是中下级官吏可以随意更改的呢?这些变动终究无益于国家治理,只会伤害百姓。希望陛下能让文武百官各司其职,以清静平和为准则,那么祥和之气与吉兆便可感应而至了。”

275

以随太傅司马宣王屯洛水浮桥,诛曹爽等,进封都乡侯,邑七百户。

因为跟随太傅司马宣王(司马懿)屯兵于洛水浮桥,参与诛杀曹爽等人,蒋济被进封为都乡侯,食邑七百户。

276

济上疏曰:“臣忝宠上司,而爽敢苞藏祸心,此臣之无任也。太傅奋独断之策,陛下明其忠节,罪人伏诛,社稷之福也。夫封宠庆赏,必加有功。今论谋则臣不先知,语战则非臣所率,而上失其制,下受其弊。臣备宰司,民所具瞻,诚恐冒赏之渐自此而兴,推让之风由此而废。”固辞,不许。

蒋济上疏说:“我愧受恩宠担任太尉之职,而曹爽竟敢包藏祸心,这是我的失职。太傅(司马懿)奋起推行果断的决策,陛下明察了他的忠诚节义,使得罪人被诛杀,这是国家的福分。封赏恩宠,必须 bestow upon those who have merit. 现在,论及计谋,我事先并不知情;说到军事行动,也不是由我率领。如果朝廷失去了封赏的准则,下面就会受到弊病的影响。我身居三公之位,是百姓所瞻仰的,实在担心冒领赏赐的风气会从我这里开始,而谦虚推让的品德会因此废止。”他坚决推辞,但没有被允许。

277

〈孙盛曰:蒋济之辞邑,可谓不负心矣。语曰“不为利回,不为义疚”,蒋济其有焉。〉

(孙盛评论说:蒋济推辞封邑的行为,可以说是无愧于心了。古语说“不因私利而改变立场,不因坚守道义而感到内疚”,蒋济可以说是做到了这一点。)

278

是岁薨,谥曰景侯。

同一年,蒋济去世,谥号为景侯。

279

〈《世语》曰:初,济随司马宣王屯洛水浮桥,济书与曹爽,言宣王旨“惟免官而已”,爽遂诛灭。济病其言之失信,发病卒。〉

(《世语》记载:当初,蒋济跟随宣王司马懿屯兵于洛水浮桥,他写信给曹爽,传达宣王(司马懿)的意思说“只是免去你的官职罢了”,曹爽因此投降,结果却被诛灭。蒋济因为自己说的话失信于人而忧虑成疾,最终病发去世。)

280

子秀嗣。秀薨,子凯嗣。咸熙中,开建五等,以济著勋前朝,改封凯为下蔡子。

他的儿子蒋秀继承了爵位。蒋秀去世后,他的儿子蒋凯继承了爵位。咸熙年间(公元264-265年),朝廷建立五等爵位制度,因蒋济在前朝功勋卓著,改封蒋凯为下蔡子。

281

刘放字子弃,涿郡人,汉广阳顺王子西乡侯宏后也。

刘放,字子弃,是涿郡人,汉代广阳顺王刘焉的儿子、西乡侯刘宏的后代。

282

历郡纲纪,举孝廉。遭世大乱,时渔阳王松据其土,放往依之。太祖克冀州,放说松曰:

他历任郡中的纲纪官,后被举荐为孝廉。时逢天下大乱,当时渔阳人王松占据着当地,刘放便前去投靠他。太祖曹操攻克冀州后,刘放劝说王松道:

283

往者董卓作逆,英雄并起,阻兵擅命,人自封殖,惟曹公能拔拯危乱,翼戴天子,奉辞伐罪,所向必克。以二袁之强,守则淮南冰消,战则官渡大败;乘胜席卷,将清河朔,威刑既合,大势以见。速至者渐福,后服者先亡,此乃不俟终日驰骛之时也。昔黥布弃南面之尊,仗剑归汉,诚识废兴之理,审去就之分也。将军宜投身委命,厚自结纳。

过去董卓作乱,各路英雄纷纷起兵,他们拥兵自重,擅自行使权力,各自划分势力范围。只有曹公能够拯救危局,辅佐天子,奉皇命讨伐罪人,所向披靡。以袁绍、袁术兄弟的强大实力,袁术固守淮南最终势力冰消瓦解,袁绍挑战则在官渡之战中惨败;曹公乘胜席卷,即将肃清黄河以北地区,他的威信与法度已经确立,大势已然明朗。尽早归附的将蒙受福祉,迟疑不决的会首先灭亡,这正是应当机立断、刻不容缓的时刻。从前黥布放弃称王的尊位,仗剑归顺汉朝,正是因为他深刻认识到兴衰更替的道理,审慎地判断了何去何从。将军您应当投靠曹公,竭诚效命,与他建立深厚的关系。

284

松然之。会太祖讨袁谭于南皮,以书招松,松举雍奴、泉州、安次以附之。放为松答太祖书,其文甚丽。太祖既善之,又闻其说,由是遂辟放。建安十年,与松俱至。太祖大悦,谓放曰:“昔班彪依窦融而有河西之功,今一何相似也!”乃以放参司空军事,历主簿记室,出为郃阳、祋祤、」

王松听从了他的建议。正逢太祖(曹操)在南皮讨伐袁谭,便写信招降王松,王松于是献出雍奴、泉州、安次三地归附。刘放替王松给太祖(曹操)回信,文辞非常华美。太祖(曹操)既欣赏他的文采,又听说了他劝说王松的言论,因此就征召了刘放。建安十年(公元205年),刘放与王松一同前来归附。太祖(曹操)非常高兴,对刘放说:“过去班彪依附窦融而立下平定河西的功劳,今天的情形与当时何其相似啊!”于是任命刘放为司空军事属官,后历任主簿、记室,又外放担任郃阳、祋祤等地的长官。」

284 句 • 陈寿 著于西晋
阅读提示:使用键盘左右箭头键可快速切换章节 • 点击句子右侧图标可复制文本 • 上方可切换阅读模式 • 左侧侧边栏可快速导航到其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