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八 魏书十八:二李臧文吕许典二庞阎传
李典 李通 臧霸 文聘 吕虔 许褚 典韦 庞德 庞淯 阎温
李典、李通、臧霸、文聘、吕虔、许褚、典韦、庞德、庞淯、阎温
李典字曼成,山阳钜野人也。
李典,字曼成,是山阳郡钜野县人。
典从父干,有雄气,合宾客数千家在乘氏。
李典的叔父李干,有豪侠之气,在乘氏县聚集了数千家宾客(部曲)。
初平中,以众随太祖,破黄巾于寿张,又从击袁术,征徐州。
初平年间(公元190-193年),李干率领部众追随太祖(曹操),在寿张县击败了黄巾军,又跟随太祖攻打袁术、征伐徐州。
吕布之乱,太祖遣干还乘氏,慰劳诸县。
吕布叛乱时,太祖(曹操)派遣李干返回乘氏县,安抚各县。
布别驾薛兰、治中李封招干,欲俱叛,干不听,遂杀干。
吕布的别驾薛兰、治中李封前来招降李干,想和他一同反叛,李干不听从,于是他们就杀害了李干。
太祖使干子整将干兵,与诸将击兰、封。
太祖(曹操)让李干的儿子李整率领李干的部队,与其他将领一同攻打薛兰和李封。
兰、封破,从平兖州诸县有功,稍迁青州刺史。
薛兰和李封被击败后,李整跟随大军平定兖州各县,立有战功,逐渐升迁为青州刺史。
整卒,典徙颍阴令,为中郎将,将整军,
李整去世后,李典被调任为颍阴县令,后担任中郎将,并接管了李整的部队。
《魏书》曰:典少好学,不乐兵事,乃就师读《春秋左氏传》,博观群书。太祖善之,故试以治民之政。
《魏书》记载:李典年轻时就很好学,不喜欢军事,于是拜师学习《春秋左氏传》,并博览群书。太祖(曹操)很欣赏他这一点,所以让他尝试管理民政。
迁离狐太守。
(李典)被调任为离狐太守。
时太祖与袁绍相拒官渡,典率宗族及部曲输谷帛供军。
当时,太祖(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对峙,李典率领宗族和部曲输送谷物布帛来供给军需。
绍破,以典为裨将军,屯安民。
袁绍被击败后,(曹操)任命李典为裨将军,驻扎在安民。
太祖击谭、尚于黎阳,使典与程昱等以船运军粮。
太祖(曹操)在黎阳攻打袁谭、袁尚时,派遣李典与程昱等人用船只运送军粮。
会尚遣魏郡太守高蕃将兵屯河上,绝水道,太祖敕典、昱:“若船不得过,下从陆道。”
恰逢袁尚派遣魏郡太守高蕃率领军队驻扎在黄河岸边,切断了水路。太祖(曹操)下令给李典和程昱说:“如果船队无法通过,就从陆路运输。”
典与诸将议曰:“蕃军少甲而恃水,有懈怠之心,击之必克。军不内御;苟利国家,专之可也,宜亟击之。”
李典与各位将领商议说:“高蕃的军队缺少盔甲,只是依仗着河水为屏障,因此有松懈怠慢之心,我们出击一定能战胜他们。军队在外作战,(有些情况)不能完全受朝廷内部的节制;只要对国家有利,我们可以专断行事,应该立刻攻击他们。”
昱亦以为然。
程昱也认为他说得对。
遂北渡河,攻蕃,破之,水道得通。
于是,他们向北渡过黄河,进攻高蕃的军队并击败了他们,从而打通了水路运输线。
刘表使刘备北侵,至叶,太祖遣典从夏侯惇拒之。
刘表派遣刘备向北侵扰,到达叶县,太祖(曹操)派遣李典跟随夏侯惇前去抵抗。
备一旦烧屯去,惇率诸军追击之,典曰:“贼无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狭窄,草木深,不可追也。”
有一天,刘备突然烧毁营寨撤退,夏侯惇率领各路军队追击他,李典劝告说:“敌人无缘无故撤退,我怀疑必定设有埋伏。南边的道路狭窄,草木丛生,不应该追击。”
惇不听,与于禁追之,典留守。
夏侯惇不听从(李典的劝告),和于禁一起率军追击,李典则留下来守卫。
惇等果入贼伏里,战不利,典往救,备望见救至,乃散退。
夏侯惇等人果然中了敌人的埋伏,战况十分不利。李典前去救援,刘备看见救兵赶到,于是率军散去撤退了。
从围邺,邺定,与乐进围高干于壶关,击管承于长广,皆破之。
(李典)跟随大军围攻邺城,邺城平定后,又与乐进在壶关围攻高干,在长广攻击管承,都取得了胜利。
迁捕虏将军,封都亭侯。
(李典)升任为捕虏将军,被封为都亭侯。
典宗族部曲三千馀家,居乘氏,自请原徙诣魏郡。
李典的宗族和部下共三千多家,原本居住在乘氏县,他主动请求将他们全部迁往魏郡。
太祖笑曰:“卿欲慕耿纯邪?”
太祖(曹操)笑着说:“你是想效仿耿纯吗?”
典谢曰:“典驽怯功微,而爵宠过厚,诚宜举宗陈力;加以征伐未息,宜实郊遂之内,以制四方,非慕纯也。”
李典谢罪说:“我才能平庸,胆识不足,功劳微薄,而所受的爵位和恩宠却过于丰厚,实在应该率领整个宗族来为国家效力;再加上战事尚未平息,理应充实京畿地区的人口,以此来掌控四方,并非是想效仿耿纯。”
遂徙部曲宗族万三千馀口居邺。
于是李典就将他麾下的部曲和宗族一万三千多口人迁徙到邺城居住。
太祖嘉之,迁破虏将军。
太祖(曹操)称赞他的做法,提升他为破虏将军。
与张辽、乐进屯合肥,孙权率众围之,辽欲奉教出战。
李典与张辽、乐进一同驻守合肥,孙权率领大军前来围攻,张辽想要遵从之前的命令出城迎战。
进、典、辽皆素不睦,辽恐其不从,典慨然曰:“此国家大事,顾君计何如耳,吾可以私憾而忘公义乎!”
乐进、李典、张辽一向不和睦,张辽担心他们不肯听从,李典便慷慨激昂地说:“这是国家大事,只看将军你的计策如何罢了,我岂能因个人恩怨而忘记公义呢!”
乃率众与辽破走权。
于是,李典率领部众与张辽一同击败并赶走了孙权的军队。
增邑百户,并前三百户。
朝廷为他增加了食邑一百户,连同之前的一共三百户。
典好学问,贵儒雅,不与诸将争功。
李典喜爱学习,崇尚儒雅,从不与其他将领争抢功劳。
敬贤士大夫,恂恂若不及,军中称其长者。
他尊敬贤士大夫,为人谦逊恭敬,仿佛总觉得自己有所不及,军中的人都称赞他为长者。
年三十六薨,子祯嗣。
李典三十六岁时去世,他的儿子李祯继承了他的爵位。
文帝践阼,追念合肥之功,增祯邑百户,赐典一子爵关内侯,邑百户;谥典曰愍侯。
魏文帝曹丕即位后,追念李典在合肥之战的功劳,增加李祯的封邑一百户,另外赐予李典的一个儿子关内侯的爵位,食邑一百户;并追谥李典为愍侯。
李通字文达,江夏平春人也。
李通,字文达,是江夏郡平春县人。
《魏略》曰:通小字万亿。
《魏略》记载说:李通的小名叫万亿。
以侠闻于江、汝之间。
他凭借侠义之风闻名于长江和汝水一带。
与其郡人陈恭共起兵于朗陵,众多归之。
李通和他同郡的陈恭在朗陵共同起兵,很多人前来归附他们。
时有周直者,众二千馀家,与恭、通外和内违。
当时有个叫周直的人,拥有两千多户部众,他与陈恭、李通表面上和睦,但内心却不顺从。
通欲图杀直而恭难之。
李通想要谋划杀死周直,但陈恭对此感到为难。
通知恭无断,乃独定策,与直克会,酒酣杀直。
李通知道陈恭缺乏决断力,于是独自定下计策,和周直约好会面,在酒喝得正高兴时杀死了周直。
众人大扰,通率恭诛其党帅,尽并其营。
周直的部众大为骚动,李通率领陈恭诛杀了周直的同党首领,完全吞并了他们的部队。
后恭妻弟陈郃,杀恭而据其众。
后来,陈恭妻子的弟弟陈郃杀害了陈恭,并占据了他的部众。
通攻破郃军,斩郃首以祭恭墓。
李通攻破了陈郃的军队,斩下陈郃的首级来祭奠陈恭的坟墓。
又生禽黄巾大帅吴霸而降其属。
此外,李通还活捉了黄巾军大帅吴霸,并使其部众投降。
遭岁大饥,通倾家振施,与士分糟糠,皆争为用,由是盗贼不敢犯。
遭遇严重饥荒的年景,李通倾尽家产赈济众人,与士兵们同食糟糠,因此大家都争相为他效力,盗贼也不敢来侵犯。
建安初,通举众诣太祖于许。
建安初年(公元196年),李通率领部众到许都拜见太祖(曹操)。
拜通振威中郎将,屯汝南西界。
朝廷任命李通为振威中郎将,让他驻扎在汝南郡的西面边境。
太祖讨张绣,刘表遣兵以助绣,太祖军不利。
太祖(曹操)征讨张绣时,刘表派遣军队援助张绣,导致太祖(曹操)的军队战况不利。
通将兵夜诣太祖,太祖得以复战,通为先登,大破绣军。
李通率领部队连夜赶到太祖(曹操)处,太祖(曹操)因此得以重整旗鼓再次作战,李通担任先锋,大败张绣的军队。
拜裨将军,封建功侯。
李通被任命为裨将军,并受封为建功侯。
分汝南二县,以通为阳安都尉。
朝廷从汝南郡分出两个县,任命李通为阳安都尉。
通妻伯父犯法,朗陵长赵俨收治,致之大辟。
李通妻子的伯父犯了法,朗陵县令赵俨将其逮捕并依法处置,判处了他死刑。
是时杀生之柄,决于牧守,通妻子号泣以请其命。
当时,判处死刑的权力,由州牧或郡守决定,李通的妻子和儿女们都痛哭流涕地为他求情。
通曰:“方与曹公戮力,义不以私废公。”
李通说:“我正与曹公(曹操)同心协力,道义上不能因为私事而废弃公法。”
嘉俨执宪不阿,与为亲交。
(李通)赞赏赵俨执法不阿,于是与他结为好友。
太祖与袁绍相拒于官渡。
太祖(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对峙相持。
绍遣使拜通征南将军,刘表亦阴招之,通皆拒焉。
袁绍派遣使者任命李通为征南将军,刘表也暗中招揽他,但李通都拒绝了。
通亲戚部曲流涕曰:“今孤危独守,以失大援,亡可立而待也,不如亟从绍。”
李通的亲戚和部下们流着泪说:“如今我们孤立无援,处境危险,失去了强大的后援,灭亡指日可待,不如赶快归顺袁绍。”
通按剑以叱之曰:“曹公明哲,必定天下。绍虽强盛,而任使无方,终为之虏耳。吾以死不贰。”
李通手按宝剑呵斥他们说:“曹公(曹操)英明睿智,必定能平定天下。袁绍虽然强大,但用人无方,最终只会被曹公擒获。我誓死也不会有二心。”
即斩绍使,送印绶诣太祖。
于是,他立即斩杀了袁绍的使者,并将征南将军的印绶送到了太祖(曹操)那里。
又击郡贼瞿恭、江宫、沈成等,皆破残其众,送其首。
他还出兵攻打了郡内的盗贼瞿恭、江宫、沈成等人,将他们的部众全部击溃消灭,并把他们的首级送了上去。
遂定淮、汝之地。
于是平定了淮河、汝水一带地区。
改封都亭侯,拜汝南太守。
(李通)被改封为都亭侯,并被任命为汝南太守。
时贼张赤等五千馀家聚桃山,通攻破之。
当时,名叫张赤的盗贼等五千多户人家聚集在桃山,李通率军攻破了他们。
刘备与周瑜围曹仁于江陵,别遣关羽绝北道。
刘备与周瑜在江陵围困曹仁,另外派遣关羽去切断北边的通道。
通率众击之,下马拔鹿角入围,且战且前,以迎仁军,勇冠诸将。
李通率领军队前去攻击关羽,他亲自下马拔除鹿角,冲入敌人的包围圈,一边战斗一边前进,最终得以接应曹仁的军队,其勇武在众将中首屈一指。
通道得病薨,时年四十二。
李通得病去世,时年四十二岁。
追增邑二百户,并前四百户。
朝廷追封给他二百户食邑,加上之前的,总共达到四百户。
文帝践阼,谥曰刚侯。
魏文帝(曹丕)即位后,追谥李通为刚侯。
诏曰:“昔袁绍之难,自许、蔡以南,人怀异心。通秉义不顾,使携贰率服,朕甚嘉之。不幸早薨,子基虽已袭爵,未足酬其庸勋。基兄绪,前屯樊城,又有功。世笃其劳,其以基为奉义中郎将,绪平虏中郎将,以宠异焉。”
诏书说:“过去袁绍作乱时,从许昌、汝南以南的地区,人心都怀有二心。李通秉持大义,奋不顾身,使得那些怀有异心的人都归顺臣服,朕对此非常赞赏。不幸的是他过早去世,他的儿子李基虽然已经继承了爵位,但这并不足以酬答他的功勋。李基的兄长李绪,之前屯兵樊城,也立有功劳。他们家世代忠诚辛劳,现任命李基为奉义中郎将,李绪为平虏中郎将,以此来显示对他们的特殊恩宠。”
王隐《晋书》曰:绪子秉,字玄胄,有俊才,为时所贵,官至秦州刺史。秉尝答司马文王问,因以为家诫曰:
王隐的《晋书》记载:李绪的儿子名叫李秉,字玄胄,才华出众,被当时的人所器重,官职做到秦州刺史。李秉曾经回答过司马文王(司马昭)的提问,后来便将这次对话的内容作为家训,说道:
昔侍坐于先帝,时有三长吏俱见。临辞出,上曰:‘为官长当清,当慎,当勤,修此三者,何患不治乎?’并受诏。既出,上顾谓吾等曰:‘相诫敕正当尔不?’侍坐众贤,莫不赞善。上又问曰:‘必不得已,于斯三者何先?’或对曰:‘清固为本。’次复问吾,对曰:‘清慎之道,相须而成,必不得已,慎乃为大。夫清者不必慎,慎者必自清,亦由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是以易称括囊无咎,藉用白茅,皆慎之至也。’上曰:‘卿言得之耳。可举近世能慎者谁乎?’诸人各未知所对,吾乃举故太尉荀景倩、尚书董仲连、仆射王公仲并可谓为慎。上曰:‘此诸人者,温恭朝夕,执事有恪,亦各其慎也。然天下之至慎,其惟阮嗣宗乎!每与之言,言及玄远,而未曾评论时事,臧否人物,真可谓至慎矣。’吾每思此言,亦足以为明诫。凡人行事,年少立身,不可不慎,勿轻论人,勿轻说事,如此则悔吝何由而生,患祸无从而至矣。
昔日我陪侍在先帝(曹髦或曹奂)身边,当时有三位地方长官一同进见。当他们正要告辞离开时,皇上说:‘身为官长,应当清廉、谨慎、勤勉,修养好这三点,还用担心治理不好吗?’他们都接受了教诲。等他们出去后,皇上回头对我们说:‘这样告诫他们,对吗?’在座的贤臣们,没有一个不称赞的。皇上又问道:‘如果迫不得已,这三者之中哪一个最重要?’有人回答说:‘清廉当然是根本。’接着皇上又问我,我回答说:‘清廉与谨慎的原则,是相辅相成的,但如果非要分个先后,那么谨慎更为重要。因为清廉的人不一定谨慎,而谨慎的人必然会保持清廉。这就好比仁德的人一定勇敢,但勇敢的人不一定有仁德之心。所以《易经》中所说的“扎紧口袋就没有灾祸”,以及祭祀时“用白茅做垫子”,都是极其谨慎的表现。’皇上说:‘你说到点子上了。能举出近代以来有谁是特别谨慎的吗?’其他人都不知道如何回答,于是我列举了已故的太尉荀景倩(荀勖)、尚书董仲连(董昭)、仆射王公仲(王祥),说他们都可以称得上是谨慎。皇上说:‘这几个人,从早到晚温和恭敬,处理公务也恪尽职守,也算是各有各的谨慎。然而,天下最谨慎的人,恐怕只有阮嗣宗(阮籍)了吧!每次和他交谈,他都只谈论玄妙高深的道理,从来不评论时事,也不褒贬人物,这真可以说是最极致的谨慎了。’我常常思考这番话,也足以作为清醒的警戒。凡是为人处世,尤其是年轻人立身于世,不能不谨慎。不要轻易议论别人,不要轻易谈论事情,这样一来,悔恨和过失怎么会产生,祸患又从何而来呢?
秉子重,字茂曾。少知名,历位吏部郎、平阳太守。《晋诸公赞》曰:重以清尚称。相国赵王伦以重望取为右司马。重以伦将为乱,辞疾不就。伦逼之不已,重遂不复自活,至于困笃,扶曳受拜,数日卒,赠散骑常侍。重二弟,尚字茂仲,矩字茂约,永嘉中并典郡;矩至江州刺史。重子式,字景则,官至侍中。
李秉的儿子叫李重,字茂曾。他从小就很有名气,历任吏部郎、平阳太守。《晋诸公赞》记载说:李重因品德清高、为人崇尚正义而受到称赞。相国赵王司马伦因为李重声望很高,便征召他担任右司马。李重预料到司马伦将会作乱,便以生病为由推辞不去。司马伦不停地逼迫他,李重于是绝食,不愿苟活,以至于病到非常严重的地步,最后被人搀扶着接受了任命,几天后便去世了,被追赠为散骑常侍。李重有两个弟弟,一个叫李尚,字茂仲;一个叫李矩,字茂约,在永嘉年间(公元307-313年)都担任过郡守;李矩的官位最高做到了江州刺史。李重的儿子叫李式,字景则,官至侍中。
臧霸字宣高,泰山华人也。
臧霸,字宣高,是泰山郡华县人。
父戒,为县狱掾,据法不听太守欲所私杀。
他的父亲名叫臧戒,担任县里的狱掾(主管监狱的官吏),他恪守法令,不肯听从太守想要私下杀人的命令。
太守大怒,令收戒诣府,时送者百馀人。
太守勃然大怒,下令将臧戒逮捕并押送到府中,当时押送他的人有一百多个。
霸年十八,将客数十人径于费西山中要夺之,送者莫敢动,因与父俱亡命东海,由是以勇壮闻。
臧霸十八岁时,率领几十名门客径直在费县西山中拦截并劫走了他的父亲,押送的人员都不敢轻举妄动。于是,他与父亲一同逃亡到东海郡,从此因勇武壮烈而闻名。
黄巾起,霸从陶谦击破之,拜骑都尉。
黄巾军起事后,臧霸跟随陶谦击败了他们,被任命为骑都尉。
遂收兵于徐州,与孙观、吴敦、尹礼等并聚众,霸为帅,屯于开阳。
于是,臧霸在徐州招募士兵,与孙观、吴敦、尹礼等人一起聚集部众,并以臧霸为统帅,驻扎在开阳。
太祖之讨吕布也,霸等将兵助布。
太祖(曹操)征讨吕布时,臧霸等人率兵帮助吕布。
既禽布,霸自匿。
等到吕布被擒获后,臧霸便自己躲藏了起来。
太祖募索得霸,见而悦之,使霸招吴敦、尹礼、孙观、观兄康等,皆诣太祖。
太祖(曹操)悬赏搜寻,找到了臧霸,见到他后非常欣赏,便派臧霸去招降吴敦、尹礼、孙观以及孙观的兄长孙康等人,他们最终都前来拜见太祖(曹操)。
太祖以霸为琅邪相,敦利城、礼东莞、观北海、康城阳太守,割青、徐二州,委之于霸。
太祖(曹操)任命臧霸为琅邪相,任命吴敦为利城太守、尹礼为东莞太守、孙观为北海太守、孙康为城阳太守,并将青州、徐州的部分地区划分出来,全部交由臧霸管辖。
太祖之在兖州,以徐翕、毛晖为将。
当初太祖(曹操)在兖州时,曾任命徐翕和毛晖为将领。
兖州乱,翕、晖皆叛。
后来兖州发生叛乱,徐翕和毛晖都背叛了太祖(曹操)。
后兖州定,翕、晖亡命投霸。
之后兖州被平定,徐翕和毛晖走投无路,便逃亡去投奔臧霸。
太祖语刘备,令语霸送二人首。
曹操告诉刘备,让他转告臧霸,把徐翕、毛晖二人的首级送来。
霸谓备曰:“霸所以能自立者,以不为此也。霸受公生全之恩,不敢违命。然王霸之君可以义告,原将军为之辞。”
臧霸对刘备说:“我之所以能够安身立命,就是因为从不做这种背信弃义的事。我蒙受了曹公保全性命的大恩,不敢违抗他的命令。然而,成就王霸之业的君主,是可以用道义来劝说的,希望将军您能替我向他分说解释。”
备以霸言白太祖,太祖叹息,谓霸曰:“此古人之事而君能行之,孤之原也。”乃皆以翕、晖为郡守。
刘备将臧霸的话禀告了曹操,曹操听后赞赏地感叹,并对臧霸说:“这是古人才能做到的仁义之举,而你却能身体力行,这正是我所希望的啊。”于是,便任命徐翕和毛晖都做了郡守。
时太祖方与袁绍相拒,而霸数以精兵入青州,故太祖得专事绍,不以东方为念。
当时曹操正与袁绍对峙,而臧霸多次率领精锐部队进入青州作战,因此曹操能够专心对付袁绍,而不用担忧东方战线。
太祖破袁谭于南皮,霸等会贺。
曹操在南皮击败袁谭后,臧霸等人前往会合祝贺。
霸因求遣子弟及诸将父兄家属诣邺,太祖曰:“诸君忠孝,岂复在是!昔萧何遣子弟入侍,而高祖不拒,耿纯焚室舆榇以从,而光武不逆,吾将何以易之哉!”
臧霸于是请求派遣自己的子弟以及部下将领的父兄家属前往邺城。太祖(曹操)说:“各位的忠孝之心,难道还取决于这件事吗!过去萧何派遣子弟入朝侍奉,高祖(刘邦)没有拒绝;耿纯烧毁房舍、备好棺木以表追随的决心,光武帝(刘秀)也没有违逆他的意愿。我怎么能和他们做得不一样呢!”
东州扰攘,霸等执义征暴,清定海岱,功莫大焉,皆封列侯。
东部州郡动荡不安,臧霸等人坚守道义、征讨暴乱,平定了海岱地区,功劳极大,因此都被封为列侯。
霸为都亭侯,加威虏将军。
臧霸被封为都亭侯,并加授威虏将军的官职。
又与于禁讨昌豨,与夏侯渊讨黄巾馀贼徐和等,有功,迁徐州刺史。
他又协同于禁征讨昌豨,与夏侯渊一起征讨黄巾军余部徐和等人,屡立战功,升任为徐州刺史。
沛国(公)武周为下邳令,霸敬异周,身诣令舍。
沛国人武周(公)担任下邳县令,臧霸对他格外敬重,亲自到县令官舍拜访。
部从事总𫍣不法,周得其罪,便收考竟,霸益以善周。
臧霸部下的从事收敛财物,行为不法,武周查知其罪行后,便将其逮捕并彻查到底。臧霸因此更加器重武周。
从讨孙权,先登,再入巢湖,攻居巢,破之。
(臧霸)随军征讨孙权,作战时一马当先,再次率军进入巢湖,攻下居巢并击败了守军。
张辽之讨陈兰,霸别遣至皖,讨吴将韩当,使权不得救兰。
张辽征讨陈兰时,臧霸被另外派遣到皖城,负责攻打吴国将领韩当,以阻止孙权救援陈兰。
当遣兵逆霸,霸与战于逢龙,当复遣兵邀霸于夹石,与战破之,还屯舒。
韩当派遣军队迎击臧霸,臧霸在逢龙与他们交战。韩当又派兵在夹石拦截臧霸,臧霸再次交战并击败了他们,然后返回舒县驻扎。
权遣数万人乘船屯舒口,分兵救兰,闻霸军在舒,遁还。
孙权派遣数万军队乘船驻扎在舒口,准备分兵救援陈兰,但听说臧霸的军队就在舒县,于是便逃了回去。
霸夜追之,比明,行百馀里,邀贼前后击之。
臧霸连夜追击,到天亮时,已经行军一百多里,成功拦截敌军并从前后夹击。
贼窘急,不得上船,赴水者甚众。
敌军陷入窘迫危急的境地,无法登上船只,跳入水中逃命的人非常多。
由是贼不得救兰,辽遂破之。
因此,孙权的援军未能解救陈兰,张辽于是成功击败了他。
霸从讨孙权于濡须口,与张辽为前锋,行遇霖雨,大军先及,水遂长,贼船稍进,将士皆不安。
臧霸跟随大军在濡须口讨伐孙权,与张辽同为前锋。行军途中遭遇连绵大雨,等他们赶到时,主力部队已经先到,河水也随之上涨,敌方的船只稍稍靠近,将士们都感到不安。
辽欲去,霸止之曰:“公明于利钝,宁肯捐吾等邪?”
张辽想要撤离,臧霸阻止他说:“主公(曹操)深明利害关系,难道会抛弃我们吗?”
明日果有令。
第二天,果然有命令传来。
辽至,以语太祖。
张辽回来后,把这件事告诉了太祖(曹操)。
太祖善之,拜扬威将军,假节。
太祖(曹操)称赞他,任命他为扬威将军,并授予他符节。
后权乞降,太祖还,留霸与夏侯惇等屯居巢。
后来孙权请求投降,太祖(曹操)班师返回,留下臧霸与夏侯惇等人驻守在居巢。
文帝即王位,迁镇东将军,进爵武安乡侯,都督青州诸军事。
文帝(曹丕)即位为魏王后,将臧霸升任为镇东将军,爵位晋升为武安乡侯,负责都督青州的所有军事事务。
及践阼,进封开阳侯,徙封良成侯。
等到文帝(曹丕)登基称帝,臧霸被进封为开阳侯,后改封为良成侯。
与曹休讨吴贼,破吕范于洞浦,征为执金吾,位特进。
他与曹休一同征讨东吴,在洞浦击败了吕范,之后被征召入朝担任执金吾,地位为特进。
每有军事,帝常咨访焉。
每当有军事要务,文帝(曹丕)常常向他咨询。
《魏略》曰:霸一名奴寇。孙观名婴子。吴敦名黯奴。尹礼名卢儿。建安二十四年,霸遣别军在洛。会太祖崩,霸所部及青州兵,以为天下将乱,皆鸣鼓擅去。文帝即位,以曹休都督青、徐,霸谓休曰:“国家未肯听霸耳!若假霸步骑万人,必能横行江表。”休言之于帝,帝疑霸军前擅去,今意壮乃尔!遂东巡,因霸来朝而夺其兵。
《魏略》记载:臧霸还有一个名字叫奴寇。孙观名叫婴子。吴敦名叫黯奴。尹礼名叫卢儿。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臧霸派遣一支别动部队驻扎在洛阳。恰逢太祖(曹操)驾崩,臧霸的部下以及青州兵认为天下将要大乱,都鸣鼓擅自离去。文帝(曹丕)即位后,任命曹休都督青州、徐州的军事。臧霸对曹休说:“国家不肯听信我的话罢了!如果借给我一万步骑兵,我一定能横行江东。”曹休将此话转告给文帝,文帝怀疑臧霸的军队先前曾擅自逃离,如今的意气却如此壮盛!于是,文帝向东巡视,趁臧霸前来朝见之机解除了他的兵权。
明帝即位,增邑五百,并前三千五百户。
明帝(曹叡)即位后,给臧霸增加了五百户食邑,连同之前的一共是三千五百户。
薨,谥曰威侯。
臧霸去世后,谥号为威侯。
子艾嗣。
他的儿子臧艾继承了爵位。
《魏书曰:艾少以才理称,为黄门郎,历位郡守。》艾官至青州刺史、少府。艾薨,谥曰恭侯。子权嗣。
《魏书》记载:臧艾年轻时就因才华和见识而闻名,曾担任黄门郎,并历任多个郡的太守。臧艾的官职最终做到青州刺史、少府。他去世后,谥号为恭侯。他的儿子臧权继承了爵位。
霸前后有功,封子三人列侯,赐一人爵关内侯。
臧霸前后屡立功勋,他的三个儿子被封为列侯,还有一个儿子被赐予关内侯的爵位。
霸一子舜,字太伯,晋散骑常侍,见武帝百官名。此百官名,不知谁所撰也,皆有题目,称舜“才颖条畅,识赞时宜”也。
臧霸有一个儿子叫臧舜,字太伯,在晋朝担任散骑常侍,其名见于《武帝百官名》一书。这部《百官名》不知是何人所著,书中对每个人物都有评语,称赞臧舜“才华出众,思路清晰,其见识能顺应时势”。
而孙观亦至青州刺史,假节,从太祖讨孙权,战被创,薨。
孙观也做到了青州刺史,被授予符节,跟随太祖(曹操)征讨孙权,在战斗中受伤,最终去世。
子毓嗣,亦至青州刺史。
他的儿子孙毓继承爵位,也做到了青州刺史。
《魏书》曰:孙观字仲台,泰山人。与臧霸俱起,讨黄巾,拜骑都尉。太祖破吕布,使霸招观兄弟,皆厚遇之。与霸俱战伐,观常为先登,征定青、徐群贼,功次于霸,封吕都亭侯。康亦以功封列侯。与太祖会南皮,遣子弟入居邺,拜观偏将军,迁青州刺史。从征孙权于濡须口,假节。攻权,为流矢所中,伤左足,力战不顾,太祖劳之曰:“将军被创深重,而猛气益奋,不当为国爱身乎?”转振威将军,创甚,遂卒。
《魏书》记载:孙观,字仲台,泰山郡人。他与臧霸一同起兵,征讨黄巾军,被任命为骑都尉。太祖(曹操)击败吕布后,派臧霸招降孙观兄弟,并对他们都给予了优厚的待遇。孙观与臧霸一同南征北战,常常身先士卒。在平定青州、徐州一带群贼的战斗中,他的功劳仅次于臧霸,被封为吕都亭侯。孙康也因功被封为列侯。孙观在南皮与太祖(曹操)会面,并派遣自己的子弟到邺城居住。他被任命为偏将军,后升任青州刺史。在跟随大军于濡须口征讨孙权时,被授予符节。进攻孙权时,他被流箭射中,左脚受伤,但仍奋力作战奋不顾身。太祖(曹操)慰劳他说:“将军伤势如此严重,斗志却愈发高昂,难道不应该为了国家而爱惜自己的身体吗?”之后他被转任为振威将军,终因伤势过重而去世。
文聘字仲业,南阳宛人也,为刘表大将,使御北方。
文聘,字仲业,南阳郡宛县人,曾是刘表麾下的大将,负责防御北方。
表死,其子琮立。太祖征荆州,琮举州降,呼聘欲与俱,聘曰:“聘不能全州,当待罪而已。”
刘表死后,他的儿子刘琮继位。太祖(曹操)征伐荆州时,刘琮举全州投降,并召见文聘,想与他一同前往。文聘说:“我没能保全荆州,理应留下来等待治罪。”
太祖济汉,聘乃诣太祖,太祖问曰:“来何迟邪?”聘曰:“先日不能辅弼刘荆州以奉国家,荆州虽没,常原据守汉川,保全土境,生不负于孤弱,死无愧于地下,而计不得已,以至于此。实怀悲惭,无颜早见耳。”遂欷歔流涕。太祖为之怆然曰:“仲业,卿真忠臣也。”厚礼待之。
曹操渡过汉水后,文聘才前去拜见。曹操问他:“为什么来得这么晚?”文聘回答说:“先前我没能辅佐刘荆州(刘表)来侍奉朝廷,荆州虽然失陷了,但我原本总想着坚守汉川,保全这片疆土,这样活着对得起他留下的孤儿寡母,死了也无愧于九泉之下的刘荆州。但计策无法实行,才到了今天这个地步。我实在是心中悲伤惭愧,没有脸面早点来见您啊。”说完便抽泣流泪。曹操为此深受感动地说:“仲业(文聘),你真是个忠臣啊。”于是对他礼遇有加。
授聘兵,使与曹纯追讨刘备于长阪。
曹操授予文聘兵马,派他与曹纯一同在长坂坡追击刘备。
太祖先定荆州,江夏与吴接,民心不安,乃以聘为江夏太守,使典北兵,委以边事,赐爵关内侯。
曹操初步平定荆州后,由于江夏郡与东吴接壤,当地民心不稳,于是任命文聘为江夏太守,让他统领北方的军队,将边防事务托付给他,并赐予他关内侯的爵位。
孙盛曰:资父事君,忠孝道一。臧霸少有孝烈之称,文聘著垂泣之诚,是以魏武一面,委之以二方之任,岂直壮武见知于仓卒之间哉!
孙盛评论说:侍奉父亲和侍奉君主的道理是一致的,忠与孝本是同一种品德。臧霸年轻时就有孝义刚烈的名声,文聘则表现出了垂泪的真诚,因此魏武帝(曹操)一见到他们,就将两个重要方向的防务重任托付给他们,这难道仅仅是因为他们在仓促之间展现了勇武而被赏识吗!
与乐进讨关羽于寻口,有功,进封延寿亭侯,加讨逆将军。
文聘与乐进一同在寻口讨伐关羽,立下战功,爵位晋升为延寿亭侯,并被加封为讨逆将军。
又攻羽辎重于汉津,烧其船于荆城。
文聘又在汉津攻打关羽的辎重部队,在荆城烧毁了他的船只。
文帝践阼,进爵长安乡侯,假节。
魏文帝(曹丕)登基后,文聘的爵位晋升为长安乡侯,并被授予符节。
与夏侯尚围江陵,使聘别屯沔口,止石梵,自当一队,御贼有功,迁后将军,封新野侯。
文聘与夏侯尚一同围攻江陵,朝廷命他另外率军驻扎在沔口,扼守石梵。他亲自率领一支部队抵御敌军,立下战功,因此升任为后将军,并被封为新野侯。
孙权以五万众自围聘于石阳,甚急,聘坚守不动,权住二十馀日乃解去。聘追击破之。
孙权亲率五万大军在石阳包围文聘,战况十分危急。文聘坚守不动,孙权围攻了二十多天后才撤离。文聘趁机追击,大败孙权的军队。
《魏略》曰:孙权尝自将数万众卒至。时大雨,城栅崩坏,人民散在田野,未及补治。聘闻权到,不知所施,乃思惟莫若潜默可以疑之。乃敕城中人使不得见,又自卧舍中不起。权果疑之,语其部党曰:“北方以此人忠臣也,故委之以此郡,今我至而不动,此不有密图,必当有外救。”遂不敢攻而去。魏略此语,与本传反。
《魏略》记载:孙权曾经亲率数万大军突然兵临城下。当时正逢大雨,城墙栅栏多有崩坏,百姓们散落在田野之中,还没来得及修缮。文聘听说孙权到了,不知如何是好,于是心想不如保持沉寂来让对方生疑。他便下令城中众人不得露面,自己也躺在住所里不起来。孙权果然起了疑心,对部下说:“北方(朝廷)认为此人是忠臣,才把这个郡托付给他。如今我大军兵临城下,他却按兵不动,这如果不是有什么秘密计谋,就一定是有外来援军。”于是便不敢进攻而撤走了。《魏略》的这段记载,与本传的说法是相反的。
增邑五百户,并前千九百户。
朝廷为文聘增加食邑五百户,连同之前所封的,共计一千九百户。
聘在江夏数十年,有威恩,名震敌国,贼不敢侵。
文聘镇守江夏数十年,既有威严又施恩惠,声名威震敌国,敌人不敢前来侵犯。
分聘户邑封聘子岱为列侯,又赐聘从子厚爵关内侯。
朝廷分出文聘的食邑,封其子文岱为列侯,又赐予文聘的侄子文厚关内侯的爵位。
聘薨,谥曰壮侯。岱又先亡,聘养子休嗣。卒,子武嗣。
文聘去世后,谥号为壮侯。由于其子文岱已经先于他去世,便由文聘的养子文休继承爵位。文休去世后,由他的儿子文武继承。
嘉平中,谯郡桓禺为江夏太守,清俭有威惠,名亚于聘。
嘉平年间(公元249年-254年),谯郡人桓禺担任江夏太守,他为官清廉节俭,既有威信也施与恩惠,声望仅次于文聘。
吕虔字子恪,任城人也。
吕虔,字子恪,是任城人。
太祖在兖州,闻虔有胆策,以为从事,将家兵守湖陆。
太祖(曹操)在兖州时,听说吕虔有胆识和计谋,便任命他为从事,让他率领家兵驻守湖陆。
〔襄贲〕校尉杜松部民炅母等作乱,与昌豨通。太祖以虔代松。
〔襄贲〕校尉杜松管辖的部民炅母等人发动叛乱,并与昌豨勾结。太祖(曹操)于是任命吕虔接替杜松的职位。
虔到,招诱炅母渠率及同恶数十人,赐酒食。
吕虔到任后,引诱炅母的首领们以及几十名同伙,赐予他们酒食。
简壮士伏其侧,虔察炅母等皆醉,使伏兵尽格杀之。
他挑选精壮的士兵埋伏在旁边,在察觉到炅母等人都喝醉后,便命令伏兵将他们全部斩杀。
抚其馀众,群贼乃平。
安抚了其余的部众,这群叛贼于是被平定了。
太祖以虔领泰山太守。
太祖(曹操)于是任命吕虔担任泰山太守。
郡接山海,世乱,闻民人多藏窜。
泰山郡邻近山区和大海,当时世道混乱,听说很多百姓都躲藏了起来。
袁绍所置中郎将郭祖、公孙犊等数十辈,保山为寇,百姓苦之。
袁绍任命的中郎将郭祖、公孙犊等几十伙人,盘踞在山中为寇作乱,百姓深受其苦。
虔将家兵到郡,开恩信,祖等党属皆降服,诸山中亡匿者尽出安土业。
吕虔率领家兵到达泰山郡后,广施恩惠,以信义待人,郭祖等匪徒及其党羽都归降了,那些躲藏在山中的百姓也全都出来,安居乐业。
简其强者补战士,泰山由是遂有精兵,冠名州郡。
他从中挑选出强壮的人补充为士兵,泰山郡因此拥有了精锐的部队,在各个州郡中声名卓著。
济南黄巾徐和等,所在劫长吏,攻城邑。
济南郡的黄巾军余部徐和等人,到处劫掠地方长官,攻打城邑。
虔引兵与夏侯渊会击之,前后数十战,斩首获生数千人。
李虔率领军队与夏侯渊会合攻击他们,前后大小数十次战斗,斩杀和俘虏了数千人。
太祖使督青州诸郡兵以讨东莱群贼李条等,有功。
太祖(曹操)派李虔监督青州各郡的军队,去讨伐东莱郡的贼寇李条等人,立下了功劳。
太祖令曰:“夫有其志,必成其事,盖烈士之所徇也。卿在郡以来,禽奸讨暴,百姓获安,躬蹈矢石,所征辄克。昔寇恂立名于汝、颍,耿弇建策于青、兖,古今一也。”
太祖(曹操)下令说:“大丈夫有志向,就一定能成就事业,这大概就是壮烈之士所追求的目标。你到泰山郡以来,擒拿奸贼,讨伐暴徒,使百姓获得安宁,你亲身冒着箭矢和飞石的危险,每次征伐都能取胜。过去寇恂在汝、颍地区建立了功名,耿弇在青、兖二州制定了平定方略,你的功绩和他们相比,古今都是一样的。”
举茂才,加骑都尉,典郡如故。
他被举荐为茂才,加封为骑都尉,但仍旧治理泰山郡。
虔在泰山十数年,甚有威惠。
李虔在泰山郡十多年,既有威严又施以恩惠。
文帝即王位,加裨将军,封益寿亭侯,迁徐州刺史,加威虏将军。
魏文帝(曹丕)即位为魏王后,加封他为裨将军,封为益寿亭侯,后调任徐州刺史,并加封为威虏将军。
请琅邪王祥为别驾,民事一以委之,世多其能任贤。
他邀请琅邪人王祥担任别驾,将民政事务全部委托给他,当时的人们大多称赞他善于任用贤才。
孙盛《杂语》曰:祥字休征。性至孝,后母苛虐,每欲危害祥,祥色养无怠。盛寒之月,后母曰:“吾思食生鱼。”祥脱衣,将剖冰求之,(有)少,坚冰解,下有鱼跃出,因奉以供,时人以为孝感之所致也。供养三十馀年,母终乃仕,以淳诚贞粹见重于时。王隐《晋书》曰:祥始出仕,年过五十矣,稍迁至司隶校尉。高贵乡公入学,以祥为三老,迁司空太尉。司马文王初为晋王,司空荀𫖮要祥尽敬,祥不从。语在《三少帝纪》。晋武践阼,拜祥为太保,封雎陵公。泰始四年,年八十九薨。祥弟览,字玄通,光禄大夫。《晋诸公赞》称览率素有至行。览子孙繁衍,颇有贤才相系,奕世之盛,古今少比焉。
孙盛的《杂语》中记载:王祥,字休征。他天性极为孝顺,继母对他苛刻虐待,常常想加害于他,但王祥侍奉她时总能和颜悦色,从不懈怠。在一个严冬之月,继母说:“我想吃活鱼。”王祥便脱下衣服,准备凿开冰面去捕鱼,(过)了一会儿,坚冰忽然裂开,下面有鱼跳了出来,他于是拿鱼回去供给继母。当时的人们认为这是他的孝心感动了上天所致。王祥供养了继母三十多年,直到母亲去世后才出来做官,凭借他真诚纯洁的品德被当时的人们所敬重。王隐的《晋书》中记载:王祥开始做官时,已经五十多岁了,后来逐渐升任为司隶校尉。高贵乡公(曹髦)入学时,朝廷任命王祥为三老,后升迁为司空、太尉。文王司马昭刚被封为晋王时,司空荀𫖮要求王祥对他毕恭毕敬,王祥没有听从。这件事记载于《三少帝纪》。晋武帝(司马炎)登基后,任命王祥为太保,封为雎陵公。泰始四年(公元268年),王祥去世,享年八十九岁。王祥的弟弟王览,字玄通,官至光禄大夫。《晋诸公赞》称赞王览一向品行高尚。王览的子孙繁盛,出了不少贤能之才,家族世代兴旺的景象,从古至今都很少有能与之相比的。
讨利城叛贼,斩获有功。
吕虔征讨利城的叛贼,因斩杀和俘获敌人而立有功劳。
明帝即位,徙封万年亭侯,增邑二百,并前六百户。
魏明帝(曹叡)即位后,改封吕虔为万年亭侯,增加食邑二百户,连同之前的一共六百户。
虔薨,子翻嗣。
吕虔去世后,他的儿子吕翻继承了爵位。
翻薨,子桂嗣。
吕翻去世后,他的儿子吕桂继承了爵位。
许褚字仲康,谯国谯人也。
许褚,字仲康,是谯国谯县人。
长八尺馀,腰大十围,容貌雄毅,勇力绝人。
许褚身高八尺有余,腰围有十围那么大,容貌雄伟刚毅,勇武和力量无人能及。
汉末,聚少年及宗族数千家,共坚壁以御寇。
汉朝末年,许褚聚集了数千家少年和宗族成员,共同修筑壁垒来抵御贼寇。
时汝南葛陂贼万馀人攻褚壁,褚众少不敌,力战疲极。
当时,汝南郡葛陂县的贼寇一万多人前来攻打许褚的壁垒,许褚的部众人数少,抵挡不住,经过奋力战斗后都已精疲力竭。
兵矢尽,乃令壁中男女,聚治石如杅斗者置四隅。
武器和箭矢都用完了,许褚便命令壁垒中的男女老少,将像碗和斗一样大的石头收集起来,堆放在四个角落。
褚飞石掷之,所值皆摧碎。
许褚用飞石投掷敌人,凡是被石头击中的目标都被砸得粉碎。
贼不敢进。
盗贼们不敢再前进。
粮乏,伪与贼和,以牛与贼易食,贼来取牛,牛辄奔还。
当粮食吃光后,许褚假装与盗贼求和,提出用牛来交换他们的食物。盗贼前来取牛时,牛却总是受惊跑回。
褚乃出陈前,一手逆曳牛尾,行百馀步。
于是许褚走到阵前,用一只手抓住牛的尾巴,硬是拖着牛走了一百多步。
贼众惊,遂不敢取牛而走。
盗贼们看到这一幕大为震惊,于是再也不敢来取牛,仓皇逃走了。
由是淮、汝、陈、梁间,闻皆畏惮之。
从此以后,在淮水、汝水、陈国、梁国一带的人们,听到许褚的名字都对他感到畏惧。
太祖徇淮、汝,褚以众归太祖。
太祖(曹操)巡行淮水、汝水一带时,许褚率领部众归顺了太祖(曹操)。
太祖见而壮之曰:“此吾樊哙也。”
太祖(曹操)见到许褚后,对他雄壮的体魄和气概大加赞赏,说道:“这真是我的樊哙啊。”
即日拜都尉,引入宿卫。
当天,许褚就被任命为都尉,并被编入宿卫部队。
诸从褚侠客,皆以为虎士。
所有跟随许褚的侠客,也都被任命为虎士。
从征张绣,先登,斩首万计,迁校尉。
在跟从大军征讨张绣时,许褚一马当先登上城墙,立下了斩首数以万计的战功,因此被升为校尉。
从讨袁绍于官渡。
(许褚)跟随太祖(曹操)在官渡讨伐袁绍。
时常从士徐他等谋为逆,以褚常侍左右,惮之不敢发。
当时,经常跟随(曹操)的侍卫徐他等人图谋作乱,但因为许褚总是在(曹操)身边侍奉,他们畏惧许褚,所以不敢动手。
伺褚休下日,他等怀刀入。褚至下舍心动,即还侍。
徐他等人等到许褚轮休的日子,便怀揣着刀进入(曹操的营帐)。许褚刚回到自己的住处,忽然心神不宁,于是立刻返回(曹操身边)侍卫。
他等不知,入帐见褚,大惊愕。
徐他等人并不知道(许褚已经回来),他们进入营帐后看见了许褚,都大为惊愕。
褚色变,褚觉之,即击杀他等。
许褚脸色一变,察觉到他们的意图,立刻将徐他等人全部击杀。
太祖益亲信之,出入同行,不离左右。
太祖(曹操)因此更加亲近信任许褚,无论出入都让他陪同,时刻不离左右。
从围邺,力战有功,赐爵关内侯。
许褚跟随曹操围攻邺城,因奋力作战立下功劳,被赐予关内侯的爵位。
从讨韩遂、马超于潼关。
之后,许褚又跟随曹操在潼关讨伐韩遂和马超。
太祖将北渡,临济河,先渡兵,独与褚及虎士百馀人留南岸断后。
太祖(曹操)准备向北渡过黄河,当他抵达河边时,先让大部队过河,自己只和许褚以及一百多名虎士留在南岸负责断后。
超将步骑万馀人,来奔太祖军,矢下如雨。
马超率领一万多名步兵和骑兵,向太祖(曹操)的军队猛冲过来,一时间箭如雨下。
褚白太祖,贼来多,今兵渡已尽,宜去,乃扶太祖上船。
许褚对曹操说:“敌军来得很多,我们的士兵已经全部渡过河了,应该离开了。”于是便扶着曹操上了船。
贼战急,军争济,船重欲没。
敌军攻势紧急,士兵们争先恐后地渡河,船只因超载而即将沉没。
褚斩攀船者,左手举马鞍蔽太祖。
许褚斩杀了攀附在船上的人,左手举着马鞍为曹操作掩护。
船工为流矢所中死,褚右手并溯船,仅乃得渡。
船夫被飞箭射死,许褚用右手划船,这才终于渡过了河。
是日,微褚几危。
在那天,如果没有许褚,(曹操)几乎就陷入了危难。
其后太祖与遂、超等单马会语,左右皆不得从,唯将褚。
后来,太祖(曹操)与韩遂、马超等人单人独马地会面交谈,双方的随从都不能跟从,唯独太祖(曹操)带了许褚。
超负其力,阴欲前突太祖,素闻褚勇,疑从骑是褚。乃问太祖曰:“公有虎侯者安在?”太祖顾指褚,褚瞋目盼之。超不敢动,乃各罢。
马超自恃勇武,暗中想上前袭击太祖(曹操),但他一向听说许褚的勇猛,怀疑跟来的护卫就是许褚。于是他问太祖(曹操)说:“您军中的虎侯在哪里?”太祖(曹操)回头指了指许褚,许褚便怒目瞪视着马超。马超不敢轻举妄动,于是双方各自作罢。
后数日会战,大破超等,褚身斩首级,迁武卫中郎将。
几天后双方会战,曹军大败马超等人,许褚亲手斩获了敌人的首级,因此被升任为武卫中郎将。
武卫之号,自此始也。
武卫这个官号,就是从这时候开始设立的。
军中以褚力如虎而痴,故号曰虎痴;是以超问虎侯,至今天下称焉,皆谓其姓名也。
军中因为许褚力大如虎,又为人憨直,所以给他取号叫“虎痴”;这就是马超之所以会问起“虎侯”的原因。直到今天,天下人还这样称呼他,(这个绰号)就如同他的姓名一样广为人知。
褚性谨慎奉法,质重少言。
许褚为人谨慎,遵守法度,性格庄重,言语不多。
曹仁自荆州来朝谒,太祖未出,入与褚相见于殿外。仁呼褚入便坐语,褚曰:“王将出。”便还入殿,仁意恨之。
曹仁从荆州前来朝见,当时太祖(曹操)还没有出来,(曹仁)便进入殿外与许褚相见。曹仁招呼许褚到一旁坐下说话,许褚说:“大王马上就要出来了。”说完便转身回到殿内,曹仁因此心生怨恨。
或以责褚曰:“征南宗室重臣,降意呼君,君何故辞?”褚曰:“彼虽亲重,外籓也。褚备内臣,众谈足矣,入室何私乎?”
有人因此责备许褚说:“征南将军(曹仁)是宗室重臣,他屈尊来邀请你,你为什么要拒绝呢?”许褚回答说:“他虽然是受器重的宗亲,但终究是镇守在外的藩臣。我许褚是负责宫内警卫的内臣,我们在大庭广众之下交谈就足够了,为什么要进入内室私下交谈呢?”
太祖闻,愈爱待之,迁中坚将军。
太祖(曹操)听说了这件事,对他更加喜爱和信任,将他升任为中坚将军。
太祖崩,褚号泣欧血。
太祖(曹操)驾崩时,许褚痛哭不止,甚至吐出血来。
文帝践阼,进封万岁亭侯,迁武卫将军,都督中军宿卫禁兵,甚亲近焉。
曹丕(文帝)即位后,许褚的爵位被晋升为万岁亭侯,官职升为武卫将军,负责统领中军的宿卫禁兵,受到曹丕格外的亲近和信赖。
初,褚所将为虎士者从征伐,太祖以为皆壮士也,同日拜为将,其后以功为将军封侯者数十人,都尉、校尉百馀人,皆剑客也。
当初,许褚率领的虎士们跟随曹操南征北战,曹操(太祖)认为他们都是勇猛的壮士,于是在同一天将他们全部任命为将领。后来,这些人中凭借战功成为将军或被封为列侯的多达数十人,担任都尉、校尉的也有一百多人,他们都是剑术高手。
明帝即位,进牟乡侯,邑七百户,赐子爵一人关内侯。
魏明帝(曹叡)即位后,许褚的爵位又被晋升为牟乡侯,食邑增加到七百户,并且他的一个儿子也被赐予关内侯的爵位。
褚薨,谥曰壮侯。
许褚去世后,被追谥为“壮侯”。
子仪嗣。
他的儿子许仪继承了他的爵位。
褚兄定,亦以军功(封)为振威将军,都督徼道虎贲。
许褚的哥哥许定,也凭借军功被封为振威将军,负责统领边境巡逻的虎贲军。
太和中,帝思褚忠孝,下诏褒赞,复赐褚子孙二人爵关内侯。
太和年间(公元227-233年),皇帝(魏明帝曹叡)感念许褚的忠诚孝义,下诏书加以褒奖赞扬,并再次赏赐许褚的两个子孙关内侯的爵位。
仪为锺会所杀。
许仪被锺会所杀。
泰始初,子综嗣。
泰始初年(公元265年),许仪的儿子许综继承了爵位。
典韦,陈留己吾人也。
典韦是陈留郡己吾县人。
形貌魁梧,旅力过人,有志节任侠。
典韦身材魁梧,臂力过人,胸怀大志,为人行事颇有侠义风范。
襄邑刘氏与睢阳李永为仇,韦为报之。
襄邑的刘氏家族与睢阳人李永结下了仇怨,典韦便为刘家报仇。
永故富春长,备卫甚谨。
李永曾担任富春县长,家中的防卫戒备非常森严。
韦乘车载鸡酒,伪为候者,门开,怀匕首入杀永,并杀其妻,徐出,取车上刀戟,步出。
典韦坐着马车,载着鸡和酒,假装是前来拜访的客人。大门打开后,他怀揣匕首闯入,杀死了李永,并连同他的妻子也一并杀死。随后,他从容地走出来,拿起车上的刀戟,步行离开。
永居近巿,一巿尽骇。
李永的住处离集市很近,整个集市的人都为之震惊骇然。
追者数百,莫敢近。
追赶他的人有数百之多,但没有人敢靠近。
行四五里,遇其伴,转战得脱。
走了四五里路后,典韦与他的同伴会合,一同边战边退,最终成功逃脱。
由是为豪杰所识。
从此以后,典韦便被各路豪杰所赏识。
初平中,张邈举义兵,韦为士,属司马赵宠。
初平年间(公元190-193年),张邈兴办义军,典韦成为一名士兵,隶属于司马赵宠麾下。
牙门旗长大,人莫能胜,韦一手建之,宠异其才力。
军营大门前的旗帜又大又长,没人能够举得动,典韦却能用一只手就将它立起来,赵宠对他的才能和力气感到非常惊异。
后属夏侯惇,数斩首有功,拜司马。
后来,他归属于夏侯惇麾下,多次因斩杀敌军立下战功,被任命为司马。
太祖讨吕布于濮阳。布有别屯在濮阳西四五十里,太祖夜袭,比明破之。
太祖(曹操)在濮阳讨伐吕布。吕布有一支分遣部队驻扎在濮阳以西四五十里的地方,太祖(曹操)趁夜发动袭击,到天亮时就攻破了他们。
未及还,会布救兵至,三面掉战。
还没来得及撤回,恰好吕布的救兵赶到,(曹操的军队)三面受敌,陷入激战。
时布身自搏战,自旦至日昳数十合,相持急。
当时吕布亲自上阵搏杀,从清晨一直激战到午后,交锋数十回合,战况非常危急。
太祖募陷陈,韦先占,将应募者数十人,皆重衣两铠,弃楯,但持长矛撩戟。
太祖(曹操)招募能够冲锋陷阵的勇士,典韦第一个报名,并率领应募的几十人,他们都穿着双层铠甲,丢弃了盾牌,只手持长矛和短戟。
时西面又急,韦进当之,贼弓弩乱发,矢至如雨,韦不视,谓等人曰:“虏来十步,乃白之。”等人曰:“十步矣。”又曰:“五步乃白。”等人惧,疾言“虏至矣”!
当时西面的战况也十分紧急,典韦前去抵挡。敌军弓弩齐发,箭矢如雨点般射来,典韦毫不在意,对他手下的人说:“等敌人离我十步远时,再告诉我。”手下的人说:“已经十步了。”典韦又说:“等他们离我五步远时再告诉我。”手下的人都吓坏了,急忙大喊:“敌人已经到了!”
韦手持十馀戟,大呼起,所抵无不应手倒者。
典韦手持十几支短戟,大喝一声奋起迎战,被他击中的敌人无不应手倒地。
布众退。
吕布的军队于是撤退了。
会日暮,太祖乃得引去。
恰逢黄昏时分,太祖(曹操)才得以率军撤离。
拜韦都尉,引置左右,将亲兵数百人,常绕大帐。
曹操任命典韦为都尉,将他安置在自己身边,让他统领数百名亲兵,时常在大帐周围巡逻护卫。
韦既壮武,其所将皆选卒,每战斗,常先登陷陈。
典韦勇猛善战,他率领的都是精锐士卒,每次战斗,他总是身先士卒,冲锋陷阵。
迁为校尉。
他被升任为校尉。
性忠至谨重,常昼立侍终日,夜宿帐左右,稀归私寝。
他为人极其忠诚谨慎,常常白天整日侍立在旁,夜晚就睡在主帅大帐的左右,很少回到自己的营帐休息。
好酒食,饮啖兼人,每赐食于前,大饮长歠,左右相属,数人益乃供,太祖壮之。
他喜爱喝酒吃肉,食量和酒量都相当于好几个人的总和。每次太祖(曹操)在他面前赐予食物,他都大口喝酒、大口吃肉,身边的侍从接连为他添酒加菜,需要好几个人才能供应得上,太祖(曹操)对此感到非常赞赏。
韦好持大双戟与长刀等,军中为之语曰:“帐下壮士有典君,提一双戟八十斤。”
典韦喜欢使用大双戟和长刀等兵器,军中为他流传着一句话说:“主帅帐下有位壮士名叫典君,他使用的一双铁戟重达八十斤。”
太祖征荆州,至宛,张绣迎降。
太祖(曹操)征讨荆州,到达宛城时,张绣率众投降。
太祖甚悦,延绣及其将帅,置酒高会。
太祖(曹操)非常高兴,邀请张绣和他的将领们,设下盛大的宴会。
太祖行酒,韦持大斧立后,刃径尺,太祖所至之前,韦辄举斧目之。
太祖(曹操)亲自为人倒酒时,典韦手持一柄大斧跟在后面,斧刃直径有一尺长。每当太祖(曹操)走到某人面前,典韦就举起斧头盯着那个人。
竟酒,绣及其将帅莫敢仰视。
整个宴会结束,张绣和他的将领们没有一个敢抬头看。
后十馀日,绣反,袭太祖营,太祖出战不利,轻骑引去。
十几天后,张绣反叛,偷袭了太祖(曹操)的军营,太祖(曹操)出战失利,只带了少数轻骑兵撤离。
韦战于门中,贼不得入。
典韦在营门中奋战,敌兵无法攻入。
兵遂散从他门并入。
于是敌兵便分散开来,从别的营门一起攻了进来。
时韦校尚有十馀人,皆殊死战,无不一当十。
当时典韦手下的士兵还有十多人,全都拼死力战,个个以一当十。
贼前后至稍多,韦以长戟左右击之,一叉入,辄十馀矛摧。
前后攻来的敌兵越来越多,典韦用长戟向左右两边猛击,他每突刺一次,敌人的十多支长矛就会应声折断。
左右死伤者略尽。
典韦身边的士兵伤亡殆尽。
韦被数十创,短兵接战,贼前搏之。
典韦身受几十处创伤,与敌军短兵相接,敌兵上前与他肉搏。
韦双挟两贼击杀之,馀贼不敢前。
典韦用双臂各夹住一个敌人将他们杀死,其余的敌兵都不敢再上前。
韦复前突贼,杀数人,创重发,瞋目大骂而死。
典韦再次向前突击,又杀死了数名敌人,终因伤势严重迸发,他圆睁双眼大骂着敌人而死。
贼乃敢前,取其头,传观之,覆军就视其躯。
直到这时,敌兵才敢上前,割下他的头颅,相互传递着观看,全军都围过来看他的尸身。
太祖退住舞阴,闻韦死,为流涕,募间取其丧,亲自临哭之,遣归葬襄邑,拜子满为郎中。
太祖(曹操)撤退到舞阴后,听闻典韦的死讯,不禁为他流下眼泪。他派人秘密寻回典韦的遗体,亲自前去吊唁痛哭,并将其送回襄邑安葬,同时任命典韦的儿子典满为郎中。
车驾每过,常祠以中牢。
太祖(曹操)的车驾每次经过典韦墓时,都常常用中牢的礼节来祭祀他。
太祖思韦,拜满为司马,引自近。
太祖(曹操)因为思念典韦,便任命典满为司马,并将他带在自己身边。
文帝即王位,以满为都尉,赐爵关内侯。
文帝(曹丕)即位为魏王后,任命典满为都尉,并赐予他关内侯的爵位。
庞德字令明,南安狟道人也。
庞德,字令明,是南安郡狟道县人。
狟音桓。
“狟”这个字读音为“桓”。
少为郡吏州从事。
庞德年轻时曾担任郡吏和州从事。
初平中,从马腾击反羌叛氐。数有功,稍迁至校尉。
初平年间(公元190-193年),他跟随马腾攻打反叛的羌人和氐人。因屡立战功,逐渐升迁为校尉。
建安中,太祖讨袁谭、尚于黎阳,谭遣郭援、高干等略取河东,太祖使锺繇率关中诸将讨之。
建安年间(公元196-220年),太祖(曹操)在黎阳讨伐袁谭和袁尚,袁谭派遣郭援、高干等人夺取河东地区,太祖(曹操)便派锺繇率领关中地区的各位将领去征讨他们。
德随腾子超拒援、干于平阳,德为军锋,进攻援、干,大破之,亲斩援首。
庞德跟随马腾的儿子马超在平阳抵抗郭援、高干的军队。庞德担任先锋,率先进攻郭援和高干,大败敌军,并亲手斩下了郭援的首级。
《魏略》曰:德手斩一级,不知是援。战罢之后,众人皆言援死而不得其首。援,锺繇之甥。德晚后于鞬中出一头,繇见之而哭。德谢繇,繇曰:“援虽我甥,乃国贼也。卿何谢之?”
《魏略》记载说:庞德亲手斩下了一个首级,但不知道那就是郭援。战斗结束后,众人都说郭援死了,却找不到他的首级。郭援是锺繇的外甥。后来,庞德从马鞍袋中取出一个首级,锺繇见到后便哭了。庞德向锺繇道歉,锺繇说:“郭援虽然是我的外甥,但他也是国家的叛贼。你为什么要向我道歉呢?”
拜中郎将,封都亭侯。
(庞德)被任命为中郎将,封为都亭侯。
后张白骑叛于弘农,德复随腾征之,破白骑于两殽间。
后来,张白骑在弘农发动叛乱,庞德又跟随马腾前去征讨,在两殽山之间击败了张白骑。
每战,常陷陈却敌,勇冠腾军。
每次作战,他常常冲锋陷阵、击退敌人,其勇武冠绝马腾全军。
后腾征为卫尉,德留属超。
后来,马腾被征召入朝担任卫尉,庞德则留下来归属马超统领。
太祖破超于渭南,德随超亡入汉阳,保冀城。
太祖(曹操)在渭南击败马超后,庞德跟随马超逃入汉阳,驻守在冀城。
后复随超奔汉中,从张鲁。
后来庞德又跟随马超逃往汉中,归附了张鲁。
太祖定汉中,德随众降。
太祖(曹操)平定汉中后,庞德随同众人一起投降。
太祖素闻其骁勇,拜立义将军,封关门亭侯,邑三百户。
太祖(曹操)一向听说庞德骁勇善战,便任命他为立义将军,封为关门亭侯,食邑三百户。
侯音、卫开等以宛叛,德将所领与曹仁共攻拔宛,斩音、开,遂南屯樊。
侯音、卫开等人在宛城发动叛乱,庞德率领自己的部队与曹仁一同攻克了宛城,斩杀了侯音和卫开,随后向南进驻樊城。
讨关羽,樊下诸将以德兄在汉中,颇疑之。
征讨关羽时,驻守在樊城的各位将领因为庞德的兄长在汉中(蜀汉境内),都对他颇有疑心。
《魏略》曰:德从兄名柔,时在蜀。
《魏略》记载说:庞德的堂兄名叫庞柔,当时在蜀汉。
德常曰:“我受国恩,义在效死。我欲身自击羽。今年我不杀羽,羽当杀我。”
庞德常常说:“我蒙受了国家的恩典,道义上应当拼死效力。我想要亲自去攻击关羽。今年如果我不杀死关羽,关羽就必定会杀死我。”
后亲与羽交战,射羽中额。
后来庞德亲自与关羽交战,一箭射中了关羽的额头。
时德常乘白马,羽军谓之白马将军,皆惮之。
当时庞德常常骑着一匹白马,关羽的军队称他为“白马将军”,都非常畏惧他。
仁使德屯樊北十里,会天霖雨十馀日,汉水暴溢,樊下平地五六丈,德与诸将避水上堤。
曹仁派庞德驻扎在樊城以北十里处,恰逢连日大雨下了十多天,汉水猛烈泛滥,樊城下的平地水深达到五六丈,庞德与各位将领一起到堤坝上躲避洪水。
羽乘船攻之,以大船四面射堤上。
关羽乘坐战船前来进攻,指挥大船从四面围住堤坝,向堤上的魏军射箭。
德被甲持弓,箭不虚发。
庞德身披铠甲,手持弓箭,箭无虚发。
将军董衡、部曲将董超等欲降,德皆收斩之。
将军董衡、部曲将董超等人都想要投降,庞德将他们全部抓获并斩首。
自平旦力战至日过中,羽攻益急,矢尽,短兵接战。
从清晨一直奋力战斗到中午过后,关羽的攻势越来越猛烈,庞德的箭已经用完,于是展开了短兵相接的肉搏战。
德谓督将成何曰:“吾闻良将不怯死以苟免,烈士不毁节以求生,今日,我死日也。”
庞德对督将成何说:“我听说,优秀的将领不会为了苟且偷生而畏惧死亡,忠烈之士不会为了保全性命而毁坏名节。今天,就是我的死期。”
战益怒,气愈壮,而水浸盛,吏士皆降。
庞德越战越勇,士气也更加壮盛,但洪水却越涨越高,他手下的官兵们都投降了。
德与麾下将一人,五伯二人,弯弓傅矢,乘小船欲还仁营。
庞德与麾下一名将领、两名伍伯,拉开弓搭上箭,乘坐小船想要返回曹仁的营地。
水盛船覆,失弓矢,独抱船覆水中,为羽所得,立而不跪。
由于水势太大,小船被掀翻,庞德丢失了弓箭,独自抱着翻覆的船在水中,最终被关羽擒获。他站着不肯下跪。
羽谓曰:“卿兄在汉中,我欲以卿为将,不早降何为?”
关羽对他说:“你的兄长就在汉中,我本想任命你为将,你为什么不早点投降呢?”
德骂羽曰:“竖子,何谓降也!魏王带甲百万,威振天下。汝刘备庸才耳,岂能敌邪!我宁为国家鬼,不为贼将也。”
庞德大骂关羽说:“竖子,说什么投降!魏王拥有百万大军,威震天下。你的主公刘备不过是个庸才罢了,怎能与魏王为敌!我宁可为国家的忠魂,也绝不做叛贼的将领。”
遂为羽所杀。
于是庞德就被关羽杀害了。
太祖闻而悲之,为之流涕,封其二子为列侯。
太祖(曹操)听闻此事后非常悲伤,为他流下了眼泪,并封他的两个儿子为列侯。
文帝即王位,乃遣使就德墓赐谥,策曰:“昔先轸丧元,王蠋绝脰,陨身徇节,前代美之。惟侯式昭果毅,蹈难成名,声溢当时,义高在昔,寡人愍焉,谥曰壮侯。”
文帝(曹丕)即位为魏王后,派遣使者到庞德的墓前赐予谥号,策文说道:‘过去,先轸身首异处,王蠋自刎而死,他们为气节而牺牲,被前代人所称颂。唯有您,彰显了果敢坚毅的品格,履险蹈难而成就英名,声望显赫于当时,义气节操超越古人。我对此深感哀悼,特追谥您为壮侯。’
又赐子会等四人爵关内侯,邑各百户。
又赐予他的儿子庞会等四人关内侯的爵位,食邑各一百户。
会勇烈有父风,官至中尉将军,封列侯。
庞会勇猛刚烈,有他父亲的风范,官至中尉将军,被封为列侯。
王隐《蜀记》曰:锺会平蜀,前后鼓吹,迎德尸丧还葬邺,冢中身首如生。臣松之案德死于樊城,文帝即位,又遣使至德墓所,则其尸丧不应在蜀。此王隐之虚说也。
王隐在《蜀记》中说:锺会平定蜀地后,动用仪仗和乐队,迎接庞德的遗体返回邺城安葬,(打开墓穴后发现)墓中庞德的身体和头颅都像活着时一样。我裴松之考证,庞德死于樊城,文帝(曹丕)即位后,又派遣使者到庞德的墓地去,那么他的遗体就不应该在蜀地。因此,王隐的这个说法是虚构不实的。
庞淯字子异,酒泉表氏人也。
庞淯,字子异,是酒泉郡表氏县人。
初以凉州从事守破羌长,会武威太守张猛反,杀刺史邯郸商,猛令曰:“敢有临商丧,死不赦。”淯闻之,弃官,昼夜奔走,号哭丧所讫,诣猛门,衷匕首,欲因见以杀猛。猛知其义士,敕遣不杀,由是以忠烈闻。
起初,庞淯以凉州从事的身份兼任破羌县县长。恰逢武威太守张猛反叛,杀害了刺史邯郸商。张猛下令说:“谁敢去为邯郸商吊丧,杀无赦。”庞淯听说后,毅然放弃官职,日夜兼程赶去,在邯郸商的灵堂痛哭吊唁完毕,然后来到张猛的府门前,怀揣匕首,想找机会面见并刺杀张猛。张猛知道他是一位义士,便下令手下放他走,不要杀他。从此,庞淯因忠勇刚烈而闻名。
《魏略》曰:猛兵欲来缚淯,猛闻之,叹曰:“猛以杀刺史为罪。此人以至忠为名,如又杀之,何以劝一州履义之士邪!”遂使行服。
《魏略》记载:张猛的士兵想要来捆绑庞淯,张猛听到后,感叹道:“我张猛因为杀了刺史而身负罪名。这个人却因为极度的忠诚而获得美名,如果我再杀了他,还怎么劝勉一州的仁人义士去践行道义呢!”于是就让他为邯郸商守丧。
《典略》曰:张猛字叔威,本敦煌人也。猛父奂,桓帝时仕历郡守、中郎将、太常,遂居华阴,终因葬焉。建安初,猛仕郡为功曹,是时河西四郡以去凉州治远,隔以河寇,上书求别置州。诏以陈留人邯郸商为雍州刺史,别典四郡。时武威太守缺,诏又以猛父昔在河西有威名,乃以猛补之。商、猛俱西。初,猛与商同岁,每相戏侮,及共之官,行道更相责望。暨到,商欲诛猛。猛觉之,遂勒兵攻商。商治舍与猛侧近,商闻兵至,恐怖登屋,呼猛字曰:“叔威,汝欲杀我耶?然我死者有知,汝亦族矣。请和解,尚可乎?”猛因呼曰:“来。”商逾屋就猛,猛因责数之,语毕,以商属督邮。督邮录商,闭置传舍。后商欲逃,事觉,遂杀之。是岁建安十四年也。至十五年,将军韩遂自上讨猛,猛发兵遣军东拒。其吏民畏遂,乃反共攻猛。初奂为武威太守时,猛方在孕。母梦带奂印绶,登楼而歌,旦以告奂。奂讯占梦者,曰:“夫人方生男,后当复临此郡,其必死官乎!”及猛被攻,自知必死,曰:“使死者无知则已矣,若有知,岂使吾头东过华阴历先君之墓乎?”乃登楼自烧而死。
《典略》记载:张猛,字叔威,本来是敦煌人。张猛的父亲张奂,在汉桓帝时期历任郡守、中郎将、太常等职,于是定居在华阴,最终也葬在那里。建安初年(公元196年左右),张猛在郡中担任功曹。当时河西四郡因为距离凉州州治太远,中间又被黄河沿岸的贼寇阻隔,于是上书朝廷请求另外设立一个州。朝廷下诏任命陈留人邯郸商为雍州刺史,专门管辖这四个郡。当时武威太守职位空缺,朝廷又因为张猛的父亲过去在河西地区很有威望,便任命张猛补任此职。邯郸商和张猛便一同西行上任。起初,张猛与邯郸商同龄,常常互相开玩笑、戏弄,等到一同去做官,在路上更是互相指责。到任后,邯郸商想杀掉张猛。张猛察觉后,就率领兵马攻打邯郸商。邯郸商的官邸与张猛的住处相邻,他听到士兵前来,惊恐地爬上屋顶,呼喊张猛的字说:“叔威,你是想杀我吗?如果我死后有知,你的家族也会被灭族。我们讲和,还可以吗?”张猛于是喊道:“下来。”邯郸商翻过屋顶来到张猛面前,张猛就列举罪状斥责他,说完后,把邯郸商交给督邮。督邮收押了邯郸商,将他关在驿馆里。后来邯郸商企图逃跑,事情败露,于是被杀。这一年是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到了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将军韩遂从上游地区前来讨伐张猛,张猛派兵向东抵抗。他的部下官吏和百姓因为惧怕韩遂,反而联合起来攻打张猛。当初张奂担任武威太守时,张猛还在母亲腹中。他的母亲梦见自己佩戴着张奂的印绶,登上高楼唱歌,天亮后告诉了张奂。张奂询问解梦的人,解梦者说:“夫人将要生个男孩,将来会再次来到这个郡任职,恐怕他会死在任上吧!”等到张猛被围攻时,他自知必死无疑,说:“如果死后没有知觉也就算了,如果死后有知,我怎能让我的头颅向东运过华阴,经过我父亲的坟墓呢!”于是登上高楼自焚而死。
太守徐揖请为主簿。后郡人黄昂反,围城。淯弃妻子,夜逾城出围,告急于张掖、敦煌二郡。
太守徐揖任命庞淯为主簿。后来郡中有人名叫黄昂发动叛乱,包围了郡城。庞淯抛下妻儿,在夜里翻越城墙突出重围,向张掖郡和敦煌郡告急求援。
初疑未肯发兵,淯欲伏剑,二郡感其义,遂为兴兵。
起初,这两郡心存疑虑,不肯发兵。庞淯准备拔剑自刎以明心志,两郡被他的义举所感动,于是为他出兵。
军未至而郡城邑已陷,揖死。淯乃收敛揖丧,送还本郡,行服三年乃还。
然而援军还没赶到,郡城就已陷落,徐揖遇害。于是庞淯收殓了徐揖的遗体,将其送回本郡安葬,并为他守丧三年才返回。
太祖闻之,辟为掾属。
太祖(曹操)听说了这件事,征召他为掾属。
文帝践阼,拜驸马都尉,迁西海太守,赐爵关内侯。
文帝(曹丕)即位后,任命庞淯为驸马都尉,后升任为西海太守,并赐予他关内侯的爵位。
后征拜中散大夫,薨。
后来,庞淯被征召并任命为中散大夫,不久后去世。
子曾嗣。
他的儿子庞曾继承了他的爵位。
初,淯外祖父赵安为同县李寿所杀,淯舅兄弟三人同时病死,寿家喜。淯母娥自伤父仇不报,乃帏车袖剑,白日刺寿于都亭前,讫,徐诣县,颜色不变,曰:“父仇己报,请受戮。”禄福长尹嘉解印绶纵娥,娥不肯去,遂强载还家。会赦得免,州郡叹贵,刊石表闾。
起初,庞淯的外祖父赵安被同县人李寿所杀,庞淯的三个舅舅也同时病死,李寿家对此十分高兴。庞淯的母亲庞娥为父仇未报而感到悲伤,于是她乘坐帷车,袖藏利剑,在光天化日之下于都亭前刺杀了李寿。事成之后,她从容前往县衙,面不改色地说:“父仇已报,我前来领罪受死。”禄福县长尹嘉摘下官印,打算放走庞娥,但庞娥不肯离去,于是被强行送回家中。后来恰逢大赦,庞娥得以免罪,州郡官府都赞赏她的义举,并为她刻石立碑,表彰其门第。
皇甫谧《列女传》曰:酒泉烈女庞娥亲者,表氏庞子夏之妻,禄福赵君安之女也。君安为同县李寿所杀,娥亲有男弟三人,皆欲报仇,寿深以为备。会遭灾疫,三人皆死。寿闻大喜,请会宗族,共相庆贺,云:“赵氏强壮已尽,唯有女弱,何足复忧!”防备懈弛。娥亲子淯出行,闻寿此言,还以启娥亲。娥亲既素有报仇之心,及闻寿言,感激愈深,怆然陨涕曰:“李寿,汝莫喜也,终不活汝!戴履天地,为吾门户,吾三子之羞也。焉知娥亲不手刃杀汝,而自侥幸邪?”阴巿名刀,挟长持短,昼夜哀酸,志在杀寿。寿为人凶豪,闻娥亲之言,更乘马带刀,乡人皆畏惮之。比邻有徐氏妇,忧娥亲不能制,恐逆见中害,每谏止之,曰:“李寿,男子也,凶恶有素,加今备卫在身。赵虽有猛烈之志,而强弱不敌。邂逅不制,则为重受祸于寿,绝灭门户,痛辱不轻也。原详举动,为门户之计。”娥亲曰:“父母之仇,不同天地共日月者也。李寿不死,娥亲视息世间,活复何求!今虽三弟早死,门户泯绝,而娥亲犹在,岂可假手于人哉!若以卿心况我,则李寿不可得杀;论我之心,寿必为我所杀明矣。”夜数磨砺所持刀讫,扼腕切齿,悲涕长叹,家人及邻里咸共笑之。娥亲谓左右曰:“卿等笑我,直以我女弱不能杀寿故也。要当以寿颈血污此刀刃,令汝辈见之。”遂弃家事,乘鹿车伺寿。至光和二年二月上旬,以白日清时,于都亭之前,与寿相遇,便下车扣寿马,叱之。寿惊愕,回马欲走。娥亲奋刀斫之,并伤其马。马惊,寿挤道边沟中。娥亲寻复就地斫之,探中树兰,折所持刀。寿被创未死,娥亲因前欲取寿所佩刀杀寿,寿护刀瞋目大呼,跳梁而起。娥亲乃挺身奋手,左抵其额,右桩其喉,反复盘旋,应手而倒。遂拔其刀以截寿头,持诣都亭,归罪有司,徐步诣狱,辞颜不变。时禄福长汉阳尹嘉不忍论娥亲,即解印绶去官,弛法纵之。娥亲曰:“仇塞身死,妾之明分也。治狱制刑,君之常典也。何敢贪生以枉官法?”乡人闻之,倾城奔往,观者如堵焉,莫不为之悲喜慷慨嗟叹也。守尉不敢公纵,阴语使去,以便宜自匿。娥亲抗声大言曰:“枉法逃死,非妾本心。今仇人已雪,死则妾分,乞得归法以全国体。虽复万死,于娥亲毕足,不敢贪生为明廷负也。”辞气愈厉,面无惧色。尉知其难夺,强载还家。凉州刺史周洪、酒泉太守刘班等并共表上,称其烈义,刊石立碑,显其门闾。太常弘农张奂贵尚所履,以束帛二十端礼之。海内闻之者,莫不改容赞善,高大其义。故黄门侍郎安定梁宽追述娥亲,为其作传。玄晏先生以为父母之仇,不与共天地,盖男子之所为也。而娥亲以女弱之微,念父辱之酷痛,感仇党之凶言,奋剑仇颈,人马俱摧,塞亡父之怨魂,雪三弟之永恨,近古已来,未之有也。诗云“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娥亲之谓也。
皇甫谧的《列女传》记载:酒泉的烈女庞娥亲,是表氏家族庞子夏的妻子,禄福县赵君安的女儿。赵君安被同县人李寿所杀,庞娥亲有三个弟弟,都想为父报仇,李寿因此严加防备。不巧,三兄弟遭遇瘟疫,都去世了。李寿听说后大喜,邀请宗族亲友,一同庆贺说:“赵家的壮丁都死光了,只剩下些柔弱女子,还有什么好担心的!”于是放松了戒备。庞娥亲的儿子庞淯外出时听到李寿这番话,回来告诉了母亲。庞娥亲本就有报仇之心,听到这话后,更是悲愤交加,流着泪说:“李寿,你不要高兴得太早,我绝不会让你活下去!你顶天立地,却是我家的仇人,是我三个儿子的耻辱。你怎么知道我庞娥亲不会亲手杀了你,竟敢如此侥幸!”于是她暗中购买了名刀,长短各备一把,日夜悲愤,立志要杀死李寿。李寿为人凶狠强横,听说了庞娥亲的话后,更是骑马带刀,乡里人都很畏惧他。邻家有位徐氏妇人,担心庞娥亲无法制服李寿,反而会遭到伤害,常常劝阻她说:“李寿是个男子,向来凶恶,况且现在身上还有防卫。你虽然有刚烈之志,但终究强弱悬殊。万一失手,就会再次遭受李寿的祸害,导致家门灭绝,那将是极大的羞辱。希望你三思而后行,为家族考虑。”庞娥亲说:“父母之仇,不共戴天。李寿不死,我活在世上还有什么意思!如今虽然三个弟弟早逝,家门断绝,但我庞娥亲还在,怎能把报仇之事假手于人!如果用你的心思来揣度我,那李寿确实杀不了;但以我的决心而论,李寿必定会被我杀死,这是明摆着的事。”她夜里多次磨刀,磨完后便扼腕切齿,悲泣长叹。家人和邻里都嘲笑她。庞娥亲对身边的人说:“你们笑我,不过是认为我一个弱女子杀不了李寿罢了。我定要用李寿的颈血染红这把刀刃,让你们亲眼看到。”于是她抛下家务,乘坐一辆小车去寻找李寿。到了光和二年(公元179年)二月上旬,在一个天朗气清的白日,她在都亭前与李寿相遇,便下车拦住李寿的马,大声呵斥他。李寿大惊,想掉转马头逃跑。庞娥亲奋力挥刀砍去,连人带马都砍伤了。马受惊,将李寿甩到路边的沟里。庞娥亲跟着跳下沟中继续砍他,刀砍中了旁边的槐树,刀刃都折断了。李寿虽然受伤但还没死,庞娥亲便上前想夺下他佩戴的刀来杀他,李寿护着刀,怒目大喝,挣扎着跳了起来。庞娥亲于是挺身上前,用左手抵住他的额头,右手猛击他的喉咙,两人反复纠缠,李寿应手倒地。庞娥亲随即拔出他的刀,砍下他的头颅,提着头到都亭向官府自首,然后从容地走向监狱,神色丝毫未变。当时禄福县长、汉阳人尹嘉不忍心判庞娥亲的罪,当即解下印绶辞官,想放她走。庞娥亲说:“为父报仇而死,是我分内之事。依法判案,是您的职责。我怎敢贪生怕死而让您枉法?”乡亲们听闻此事,全城的人都跑来看,围观者人山人海,无不为她感到悲喜交加、慷慨赞叹。狱吏不敢公然放她走,就私下劝她离开,让她自己找个地方躲起来。庞娥亲大声说道:“枉法逃生,不是我的本意。如今大仇已报,死是我分内之事,恳请依法处置,以保全国家法度。即使是死一万次,对我庞娥亲来说也心满意足了,绝不敢贪生而辜负朝廷的法纪。”她言辞越发激烈,脸上毫无惧色。狱吏知道她的决心难以动摇,便强行用车将她送回家。凉州刺史周洪、酒泉太守刘班等人都联合上表,称赞她的忠烈义举,为她刻石立碑,表彰她的家门。太常、弘农人张奂非常敬重她的品行,赠送了二十匹细绢作为礼物。天下人听说了这件事,无不肃然起敬,赞美她的善行,推崇她的高尚节义。因此,黄门侍郎、安定人梁宽追述了庞娥亲的事迹,为她写了传记。玄晏先生(皇甫谧)认为,父母之仇不共戴天,这本是男子的责任。而庞娥亲以一柔弱女子,心念父亲所受的奇耻大辱,又被仇人嚣张的言语所激,奋力挥剑砍向仇人的脖颈,连人带马一同摧毁,告慰了亡父的冤魂,洗雪了三位弟弟的遗恨,这在近古以来是从未有过的事情。《诗经》中说‘修整好我的戈矛,与你共讨一个仇敌’,说的正是庞娥亲这样的人啊。
阎温字伯俭,天水西城人也。
阎温,字伯俭,是天水郡西城县人。
以凉州别驾守上邽令。
(阎温)以凉州别驾的身份兼任上邽县令。
马超走奔上邽,郡人任养等举众迎之。
马超败走奔赴上邽,郡里的人任养等人率领众人迎接他。
温止之,不能禁,乃驰还州。
阎温试图阻止他们,但未能成功,于是便策马赶回州府。
超复围州所治冀城甚急,州乃遣温密出,告急于夏侯渊。
马超转而紧急围攻州府所在的冀城,于是州府便派阎温秘密出城,向夏侯渊求援。
贼围数重,温夜从水中潜出。
敌军的包围有好几层,阎温在夜里从水中潜行出城。
明日,贼见其迹,遣人追遮之,于显亲界得温,执还诣超。
第二天,马超的军队发现了阎温留下的痕迹,便派人追赶拦截,在显亲县境内抓住了阎温,将他押回去见马超。
超解其缚,谓曰:“今成败可见,足下为孤城请救而执于人手,义何所施?若从吾言,反谓城中,东方无救,此转祸为福之计也。不然,今为戮矣。”
马超解开他的绳索,对他说:“现在的成败已经很明显了,您为一座孤城请求救兵,却被我抓住了,您的忠义还有什么用呢?如果您听我的话,回去告诉城里的人,说东方的救兵不会来,这才是为您自己转祸为福的计策。否则,今天就把您杀了。”
温伪许之,超乃载温诣城下。
阎温假装答应了他,马超于是用车载着阎温来到城下。
温向城大呼曰:“大军不过三日至,勉之!”城中皆泣,称万岁。
阎温对着城墙大声呼喊:“大军不出三天就会赶到,大家一定要坚持住!”城中的人们都感动得流下眼泪,高呼万岁。
超怒数之曰:“足下不为命计邪?”温不应。
马超愤怒地责骂他道:“难道你就不为自己的性命着想吗?”阎温没有回答。
时超攻城久不下,故徐诱温,冀其改意。
当时马超攻打冀城很久都没能攻下,所以他耐着性子劝诱阎温,希望他能改变主意。
复谓温曰:“城中故人,有欲与吾同者不?”温又不应。
马超又对阎温说:“城里的旧相识中,有愿意归顺我的人吗?”阎温还是不回答。
遂切责之,温曰:“夫事君有死无贰,而卿乃欲令长者出不义之言,吾岂苟生者乎?”
马超于是严厉地斥责他,阎温说:“侍奉君主,只有至死不渝,绝无二心。你竟然想让我这样有节操的人说出不义之言,我难道是那种苟且偷生之辈吗?”
超遂杀之。
马超于是就杀了他。
先是,河右扰乱,隔绝不通,敦煌太守马艾卒官,府又无丞。
在此之前,河西地区动荡混乱,交通完全断绝,敦煌郡太守马艾在任上病逝,而郡府中又没有郡丞。
功曹张恭素有学行,郡人推行长史事,恩信甚著,乃遣子就东诣太祖,请太守。
功曹张恭一向有学问和品行,郡中的人们推举他代理长史的职务,他的恩德和信誉非常卓著。于是他派遣儿子张就向东前去拜见太祖(曹操),请求任命新的太守。
时酒泉黄华、张掖张进各据其郡,欲与恭(艾)并势。
当时酒泉的黄华、张掖的张进各自占据着自己的郡,想要和张恭(艾)联合势力。
就至酒泉,为华所拘执,劫以白刃。就终不回,私与恭疏曰:“大人率厉敦煌,忠义显然,岂以就在困危之中而替之哉?昔乐羊食子,李通覆家,经国之臣,宁怀妻孥邪?今大军垂至,但当促兵以掎之耳;原不以下流之爱,使就有恨于黄壤也。”
张就抵达酒泉后,被黄华抓了起来,并用拔出的刀剑威胁他。张就始终不肯屈服,他私下写信给父亲张恭说:“父亲大人您率领并激励敦煌军民,忠义之举显而易见,怎能因为我张就身处危难就改变志向呢?过去乐羊食子,李通全家被灭,但他们作为治理国家的大臣,又怎会顾念妻儿的安危呢?如今朝廷大军即将抵达,您只管催促兵马,与大军形成夹击之势就行了;希望您不要因为对儿子的私爱,让我死后在九泉之下抱有遗憾。”
恭即遣从弟华攻酒泉沙头、乾齐二县。恭又连兵寻继华后,以为首尾之援。别遣铁骑二百,迎吏官属,东缘酒泉北塞,径出张掖北河,逢迎太守尹奉。
张恭随即派遣堂弟张华去攻打酒泉郡的沙头、乾齐两个县。张恭自己又率领部队跟在张华后面,形成首尾呼应的援军。他还另外派遣二百名精锐骑兵,去迎接朝廷派来的官吏和随员,他们沿着酒泉北边的要塞向东,直接穿过张掖北部的河流地区,去迎接新任太守尹奉。
于是张进须黄华之助;华欲救进,西顾恭兵,恐急击其后,遂诣金城太守苏则降。
于是,张进急需黄华的援助;而黄华想要救援张进,但又向西顾忌张恭的部队,担心后方遭到突袭,于是便前往金城郡向太守苏则投降了。
就竟平安。奉得之官。
最终,张就平安无事。尹奉也得以顺利上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