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八 魏书二十八:王毌丘诸葛邓锺传

三国志魏书主要人物: 王淩、毌丘俭、诸葛诞、邓艾、锺会
001

王凌 毌丘俭 诸葛诞 邓艾 锺会

王凌、毌丘俭、诸葛诞、邓艾、锺会

002

王凌字彦云,太原祁人也。

王凌,字彦云,是太原郡祁县人。

003

叔父允,为汉司徒,诛董卓。

他的叔父王允,是汉朝的司徒,诛杀了董卓。

004

卓将李傕、郭汜等为卓报仇,入长安,杀允,尽害其家。

董卓的部将李傕、郭汜等人为董卓报仇,攻入长安,杀害了王允,并屠戮了他全家。

005

凌及兄晨,时年皆少,逾城得脱,亡命归乡里。

王凌和他的兄长王晨,当时年纪都还小,翻越城墙才得以逃脱,逃亡回到了故乡。

006

凌举孝廉,为发干长,

王凌被举荐为孝廉,担任发干县县长,

007

稍迁至中山太守,所在有治,太祖辟为丞相掾属。

后来逐渐升迁为中山郡太守,在他任职的地方都治理得很好,太祖(曹操)征召他担任丞相府的属官。

008

文帝践阼,拜散骑常侍,出为兖州刺史,与张辽等至广陵讨孙权。

文帝(曹丕)即位后,任命王凌为散骑常侍,后外调为兖州刺史,与张辽等人一起到广陵讨伐孙权。

009

临江,夜大风,吴将吕范等船漂至北岸。

到达江边时,夜里刮起大风,东吴将领吕范等人的船只被吹到了北岸。

010

凌与诸将逆击,捕斩首虏,获舟船,有功,封宜城亭侯,加建武将军,转在青州。

王凌与各位将领迎击敌人,俘获并斩杀了许多敌兵,缴获了他们的船只。因立下战功,王凌被封为宜城亭侯,加封为建武将军,并调任到青州。

011

是时海滨乘丧乱之后,法度未整。

当时,沿海地区刚经历过战乱,法令制度还没有完全整顿好。

012

凌布政施教,赏善罚恶,甚有纲纪,百姓称之,不容于口。

王凌推行政令,施行教化,奖赏善良,惩罚邪恶,极有法度纲纪,百姓们对他赞不绝口。

013

后从曹休征吴,与贼遇于夹石,休军失利,凌力战决围,休得免难。

后来,王凌跟随曹休征伐东吴,在夹石与敌军遭遇。曹休的军队战败了,王凌奋力作战才突破重围,使曹休得以幸免于难。

014

仍徙为扬、豫州刺史,咸得军民之欢心。

随后,他被调任为扬州和豫州的刺史,都赢得了军民的拥戴。

015

始至豫州,旌先贤之后,求未显之士,各有条教,意义甚美。

他刚到豫州时,就表彰前代贤人的后裔,寻访还未出仕的人才,对这些都分别制定了条例教令,其主旨和意义都非常好。

016

初,凌与司马朗、贾逵友善,及临兖、豫,继其名迹。

起初,王凌与司马朗、贾逵关系友好,等到他治理兖州、豫州时,继承了他们二人的良好声誉。

017

正始初,为征东将军,假节都督扬州诸军事。

正始初年(公元240年),王凌担任征东将军,被授予符节,负责都督扬州的所有军事事务。

018

二年,吴大将全琮数万众寇芍陂,凌率诸军逆讨,与贼争塘,力战连日,贼退走。

正始二年(公元241年),东吴大将全琮率领数万兵马入侵芍陂,王凌率领各路军队迎击讨伐,与敌军争夺堤坝,经过多日奋战,敌军败退逃走。

019

进封南乡侯,邑千三百五十户,迁车骑将军、仪同三司。

他因此被进封为南乡侯,食邑一千三百五十户,并升任为车骑将军,享有与三公同等的待遇。

020

是时,凌外甥令狐愚以才能为兖州刺史,屯平阿。

当时,王凌的外甥令狐愚凭借才能担任兖州刺史,驻扎在平阿。

021

舅甥并典兵,专淮南之重。

舅舅王凌和外甥令狐愚两人共同掌管军队,独揽了淮南地区的军事大权。

022

凌就迁为司空。

王凌随即被升任为司空。

023

司马宣王既诛曹爽,进凌为太尉,假节钺。

司马宣王(司马懿)诛杀曹爽之后,晋升王凌为太尉,并授予他代表天子权威的节钺。

024

凌、愚密协计,谓齐王不任天位,楚王彪长而才,欲迎立彪都许昌。

王凌和令狐愚秘密合谋,认为齐王(曹芳)不能胜任皇帝之位,而楚王曹彪年长且有才能,计划将他迎立到许昌为帝。

025

嘉平元年九月,愚遣将张式至白马,与彪相问往来。

嘉平元年(公元249年)九月,令狐愚派遣部将张式前往白马,与楚王曹彪往来联络,互通消息。

026

凌又遣舍人劳精诣洛阳,语子广。

王凌又派遣他的舍人劳精前往洛阳,把这件事告诉他的儿子王广。

027

广言:“废立大事,勿为祸先。”

王广说:“废立皇帝是天大的事,千万不要带头招致祸患。”

028

其十一月,愚复遣式诣彪,未还,会愚病死。

嘉平元年(公元249年)十一月,令狐愚再次派张式去见楚王曹彪,张式还没回来,恰逢令狐愚病死了。

029

二年,荧惑守南斗,凌谓:“斗中有星,当有暴贵者。”

嘉平二年(公元250年),出现了火星停留在南斗星座的天象,王凌对此说道:“南斗星座中有星象变化,预示着将有地位显赫的人突然崛起。”

030

三年春,吴贼塞涂水。

嘉平三年(公元251年)春天,东吴的军队堵塞了涂水。

031

凌欲因此发,大严诸军,表求讨贼;诏报不听。

王淩想趁此机会发动兵变,于是大规模整顿军队,上表请求讨伐吴国贼寇;但朝廷下诏回复,不允许他的请求。

032

凌阴谋滋甚,遣将军杨弘以废立事告兖州刺史黄华,华、弘连名以白太傅司马宣王。

王淩的阴谋越发急迫,他派遣将军杨弘将废立皇帝的事情告知兖州刺史黄华,黄华和杨弘便联名向太傅司马宣王(司马懿)告发了此事。

033

宣王将中军乘水道讨凌,先下赦赦凌罪,又将尚书广东,使为书喻凌,大军掩至百尺逼凌。

司马宣王(司马懿)率领中军,沿着水路进发讨伐王淩。他先下达赦免令,赦免王淩的罪过,又带着尚书广东,让他写信劝谕王淩。与此同时,大军出其不意地抵达百尺,逼近王淩。

034

凌自知势穷,乃乘船单出迎宣王,遣掾王彧谢罪,送印绶、节钺。

王淩自知走投无路,于是独自乘船出来迎接司马宣王(司马懿),并派遣属官王彧前去谢罪,同时送上了自己的印绶和节钺。

035

军到丘头,凌面缚水次。

当大军抵达丘头时,王淩将自己反绑起来,在水边等待处置。

036

宣王承诏遣主簿解缚反服,见凌,慰劳之,还印绶、节钺,遣步骑六百人送还京都。

宣王(司马懿)遵奉皇帝的诏书,派遣主簿为王凌解开绳索,让他穿回原来的官服,然后接见并慰问他,归还了他的印信和节钺,并派遣了六百名步兵和骑兵护送他返回京城。

037

凌至项,饮药死。

王凌走到项县时,服毒自尽了。

038

宣王遂至寿春。

宣王(司马懿)于是进驻寿春。

039

张式等皆自首,乃穷治其事。

张式等人都主动自首,于是朝廷彻底追查了这件事。

040

彪赐死,诸相连者悉夷三族。

令狐彪被赐死,所有牵连的人都被诛灭三族。

041

朝议咸以为春秋之义,齐崔杼、郑归生皆加追戮,陈尸斫棺,载在方策。

朝廷商议后一致认为,根据《春秋》大义,齐国的崔杼和郑国的归生都遭到了死后追戮,其棺木被劈开,尸体被陈列示众,这些事都记载在史书之上。

042

凌、愚罪宜如旧典。

王凌和令狐愚的罪行也应该按照这些旧例来处置。

043

乃发凌、愚冢,剖棺,暴尸于所近市三日,烧其印绶、朝服,亲土埋之。

于是,朝廷派人挖掘了王凌和令狐愚的坟墓,劈开他们的棺材,将尸体在附近的市集上示众三天,烧毁了他们的印绶和朝服,然后将尸骨直接埋入土中。

044

进弘、华爵为乡侯。

朝廷提升了王弘、王华的爵位,封他们为乡侯。

045

广有志尚学行,死时年四十馀。

王广有志向,崇尚学问和品行,去世时年仅四十多岁。

046

毌丘俭字仲恭,河东闻喜人也。

毌丘俭,字仲恭,是河东郡闻喜县人。

047

父兴,黄初中为武威太守,伐叛柔服,开通河右,名次金城太守苏则。

他的父亲毌丘兴,在黄初年间(公元220-226年)担任武威太守,他讨伐叛乱,安抚归顺的部族,打通了河右地区,声望仅次于金城太守苏则。

048

讨贼张进及讨叛胡有功,封高阳乡侯。

因讨伐贼寇张进以及平定叛乱的胡人有功,被封为高阳乡侯。

049

入为将作大匠。

后来入朝担任将作大匠。

050

俭袭父爵,为平原侯文学。

毌丘俭继承了父亲的爵位,担任平原侯的文学属官。

051

明帝即位,为尚书郎,迁羽林监。

魏明帝(曹叡)即位后,毌丘俭担任尚书郎,后升任为羽林监。

052

以东宫之旧,甚见亲待。

因为是魏明帝还是太子时的旧臣,毌丘俭深得皇帝的亲近和信任。

053

出为洛阳典农。

他外任为洛阳典农。

054

时取农民以治宫室,俭上疏曰:“臣愚以为天下所急除者二贼,所急务者衣食。诚使二贼不灭,士民饥冻,虽崇美宫室,犹无益也。”

当时朝廷征用农民来修建宫殿,毌丘俭上疏说:“臣愚昧地认为,当前天下最急迫的是铲除吴、蜀二贼,最要紧的事务是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如果二贼不灭,官兵和百姓饥寒交迫,那么即使建造了华美的宫殿,也是毫无益处的。”

055

青龙中,帝图讨辽东,以俭有干策,徙为幽州刺史,加度辽将军,使持节,护乌丸校尉。

青龙年间(公元233-237年),魏明帝计划征讨辽东,因为认为毌丘俭有才能和谋略,便调任他为幽州刺史,并加封为度辽将军,授予使持节的权力,兼任护乌丸校尉。

056

率幽州诸军至襄平,屯辽隧。

(毌丘俭)率领幽州各路军队抵达襄平,驻扎在辽隧。

057

右北平乌丸单于寇娄敦、辽西乌丸都督率众王护留等,昔随袁尚奔辽东者,率众五千馀人降。

过去曾追随袁尚逃亡到辽东的右北平乌丸单于寇娄敦、辽西乌丸都督率众王护留等人,率领部众五千多人前来投降。

058

寇娄敦遣弟阿罗槃等诣阙朝贡,封其渠率二十馀人为侯、王,赐舆马缯采各有差。

寇娄敦派遣他的弟弟阿罗槃等人前往朝廷朝见进贡,朝廷册封了他们二十多位首领为侯或王,并根据等级差异,分别赏赐了车马和彩色丝绸。

059

公孙渊逆与俭战,不利,引还。

公孙渊出兵迎战,(毌丘俭)战事失利,便率军撤回。

060

明年,帝遣太尉司马宣王统中军及俭等众数万讨渊,定辽东。

第二年,皇帝派遣太尉司马宣王(司马懿)统率中央军以及毌丘俭等人的部队共数万人征讨公孙渊,最终平定了辽东。

061

俭以功进封安邑侯,食邑三千九百户。

毌丘俭凭此功劳被进封为安邑侯,食邑为三千九百户。

062

正始中,俭以高句骊数侵叛,督诸军步骑万人出玄菟,从诸道讨之。

正始年间(公元240年-249年),由于高句丽多次入侵叛乱,毌丘俭率领各路军队的步兵和骑兵一万人从玄菟郡出发,分多路前去征讨。

063

宫将步骑二万人,进军沸流水上,大战梁口,宫连破走。

高句丽王位宫率领步兵和骑兵两万人,进军到沸流水岸边,在梁口与魏军展开大战,结果位宫接连战败逃走。

064

俭遂束马县车,以登丸都,屠句骊所都,斩获首虏以千数。

毌丘俭于是率军克服险阻,攻克了高句丽的都城丸都,屠戮城中,斩杀和俘获的敌人以千计数。

065

俭令诸军不坏其墓,不伐其树,得其妻子,皆放遣之。

毌丘俭命令各路军队不得毁坏当地人的坟墓,不准砍伐他们的树木,俘获的敌方家属,也全部予以释放。

066

俭引军还。

毌丘俭率领军队返回。

067

六年,复征之,宫遂奔买沟。

正始六年(公元245年),毌丘俭再次征讨高句丽,高句丽王位宫于是逃往买沟。

068

俭遣玄菟太守王颀追之,过沃沮千有馀里,至肃慎氏南界,刻石纪功,刊丸都之山,铭不耐之城。

毌丘俭派遣玄菟太守王颀追击位宫,经过沃沮一千多里,到达肃慎氏的南部边界,在那里刻石碑记录功绩,又在丸都山上刻字,在不耐城墙上铭刻功勋。

069

诸所诛纳八千馀口,论功受赏,侯者百馀人。

此役共计斩杀和俘获了八千多人,朝廷论功行赏,被封为列侯的有一百多人。

070

穿山溉灌,民赖其利。

毌丘俭还开凿山体,引水灌溉,百姓都因此获利。

071

迁左将军,假节监豫州诸军事,领豫州刺史,转为镇南将军。

毌丘俭升任为左将军,被授予符节,都督豫州的各项军事,兼任豫州刺史,后又转任为镇南将军。

072

诸葛诞战于东关,不利,乃令诞、俭对换。

诸葛诞在东关之战中失利,于是朝廷命令他和毌丘俭对调防区。

073

诞为镇南,都督豫州。

诸葛诞出任镇南将军,都督豫州。

074

俭为镇东,都督杨州。

毌丘俭则出任镇东将军,都督扬州。

075

吴太傅诸葛恪围合肥新城,俭与文钦御之,太尉司马孚督中军东解围,恪退还。

东吴太傅诸葛恪围攻合肥新城,毌丘俭与文钦共同抵御。太尉司马孚率领中军向东前来解围,诸葛恪于是率军撤退。

076

初,俭与夏侯玄、李丰等厚善。

起初,毌丘俭与夏侯玄、李丰等人的关系很好。

077

扬州刺史前将军文钦,曹爽之邑人也,骁果粗猛,数有战功,好增虏获,以徼宠赏,多不见许,怨恨日甚。

扬州刺史、前将军文钦是曹爽的同乡,为人骁勇果敢但粗野凶猛,屡立战功,但他喜欢虚报战功来邀功请赏,大多不被批准,因此怨恨日益加深。

078

俭以计厚待钦,情好欢洽。

毌丘俭于是刻意优厚地对待文钦,两人关系非常亲密融洽。

079

钦亦感戴,投心无贰。

文钦也对此感恩戴德,对他忠心不二。

080

正元二年正月,有彗星数十丈,西北竟天,起于吴、楚之分。

正元二年(公元255年)正月,天空出现一颗光芒长达几十丈的彗星,横贯西北天际,从吴国和楚国交界的地方升起。

081

俭、钦喜,以为己祥。

毌丘俭和文钦非常高兴,认为这是对自己有利的祥瑞之兆。

082

遂矫太后诏,罪状大将军司马景王,移诸郡国,举兵反。

于是他们假借太后的诏令,罗列大将军司马景王(司马师)的罪状,将文告传送到各个郡国,起兵反叛。

083

迫胁淮南将守诸别屯者,及吏民大小,皆入寿春城,为坛于城西,歃血称兵为盟,分老弱守城,俭、钦自将五六万众渡淮,西至项。

他们胁迫淮南地区防守各个军屯的将领,以及所有的大小官吏和百姓,全部进入寿春城。他们在城西设立祭坛,歃血为盟,誓师起兵。他们留下老弱残兵守城,毌丘俭和文钦则亲自率领五六万大军渡过淮河,向西抵达项县。

084

俭坚守,钦在外为游兵。

毌丘俭坚守阵地,文钦则在主力外围担任游动作战的部队。

085

大将军统中外军讨之,别使诸葛诞督豫州诸军从安风津拟寿春,征东将军胡遵督青、徐诸军出于谯、宋之间,绝其归路。

大将军(司马师)统率中央和地方的各路军队前去征讨,另外派遣诸葛诞都督豫州的各路军队从安风津逼近寿春,又派征东将军胡遵都督青州、徐州的各路军队出兵到谯县和宋县之间,以切断叛军的退路。

086

大将军屯汝阳,使监军王基督前锋诸军据南顿以待之。

大将军(司马师)驻军在汝阳,派遣监军王基率领前锋各军占据南顿,以等待毌丘俭和文钦的军队。

087

今诸军皆坚壁勿与战。

(他)命令各路军队都坚守壁垒,不要与敌军交战。

088

俭、钦进不得斗,退恐寿春见袭,不得归,计穷不知所为。

毌丘俭和文钦想进攻却无法交战,想撤退又担心寿春遭到袭击而无法回去,顿时计策穷尽,不知所措。

089

淮南将士,家皆在北,众心沮散,降者相属,惟淮南新附农民为之用。

淮南的将士们家眷都在北方,因此军心涣散,投降的人接连不断,只有淮南新招募的农民还肯为他们效力。

090

大将军遣兖州刺史邓艾督泰山诸军万馀人至乐嘉,示弱以诱之,大将军寻自洙至。

大将军(司马师)派遣兖州刺史邓艾率领泰山地区的一万余名军队到乐嘉,故意示弱来引诱敌军。不久,大将军也亲自从洙水率军赶到。

091

钦不知,果夜来欲袭艾等,会明,见大军兵马盛,乃引还。

文钦不知道魏军主力已经赶到,果然在夜间前来企图偷袭邓艾等人。等到天亮时,他看见魏国大军兵强马壮,于是便率军撤退。

092

大将军纵骁骑追击,大破之,钦遁走。

大将军派出精锐骑兵追击,大败文钦的部队,文钦本人则逃走了。

093

是日,俭闻钦战败,恐惧夜走,众溃。

当天,毌丘俭听说文钦战败的消息,惊恐之下连夜逃跑,他的军队也随之溃散。

094

比至慎县,左右人兵稍弃俭去,俭独与小弟秀及孙重藏水边草中。

等他逃到慎县时,身边的士兵和部下逐渐抛弃他离去,最后只有毌丘俭自己和他的弟弟毌丘秀、孙子毌丘重躲藏在水边的草丛中。

095

安风津都尉部民张属就射杀俭,传首京都。

安风津都尉管辖下的平民张属射杀了毌丘俭,并将他的首级传送到都城。

096

秀、重走入吴。

毌丘秀和毌丘重逃入了东吴。

097

将士诸为俭、钦所迫胁者,悉归降。

那些被毌丘俭和文钦胁迫的将士们,全都投降了。

098

俭子甸为治书侍御史,先时知俭谋将发,私出将家属逃走新安灵山上。

毌丘俭的儿子毌丘甸担任治书侍御史,他事先知道父亲的计谋将要发动,便私自带着家属逃到了新安县的灵山上。

099

别攻下之,夷俭三族。

朝廷另外派兵攻下了灵山,将毌丘俭三族全部诛灭。

100

钦亡入吴,吴以钦为都护、假节、镇北大将军、幽州牧、谯侯。

文钦逃入了东吴,东吴任命文钦为都护、假节、镇北大将军、幽州牧,并封他为谯侯。

101

诸葛诞字公休,琅邪阳都人,诸葛丰后也。

诸葛诞,字公休,是琅邪郡阳都县人,为诸葛丰的后代。

102

初以尚书郎为荥阳令,入为吏部郎。

他起初以尚书郎的身份出任荥阳县令,之后调入京城担任吏部郎。

103

累迁御史中丞尚书,与夏侯玄、邓飏等相善,收名朝廷,京都翕然。

他屡次升迁至御史中丞和尚书,与夏侯玄、邓飏等人交情很好,在朝廷中获得了很高的声望,名声传遍了整个京都。

104

言事者以诞、飏等修浮华,合虚誉,渐不可长。

议论政事的人认为,诸葛诞、邓飏等人崇尚浮华,结交追求虚名,这种风气不应该任其滋长。

105

明帝恶之,免诞官。

明帝(曹叡)厌恶这种风气,于是免去了诸葛诞的官职。

106

会帝崩,正始初,玄等并在职。

正巧魏明帝驾崩,正始(公元240年)初年,夏侯玄等人都已在朝中任职。

107

复以诞为御史中丞尚书,出为扬州刺史,加昭武将军。

(朝廷)再次任命诸葛诞为御史中丞、尚书,后外调出任扬州刺史,并加封为昭武将军。

108

王凌之阴谋也,太傅司马宣王潜军东伐,以诞为镇东将军、假节都督扬州诸军事,封山阳亭侯。

王凌密谋叛乱时,太傅司马宣王(司马懿)秘密率军东征,任命诸葛诞为镇东将军,授予符节,总督扬州所有军事,并封他为山阳亭侯。

109

诸葛恪兴东关,遣诞督诸军讨之,与战,不利。

东吴的诸葛恪在东关兴兵,(朝廷)派遣诸葛诞率领各路军队前往征讨,但交战后战况不利。

110

还,徙为镇南将军。

返回后,他被调任为镇南将军。

111

后毌丘俭、文钦反,遣使诣诞,招呼豫州士民。

后来毌丘俭和文钦发动叛乱,派遣使者到诸葛诞那里,号召豫州的官吏和百姓一同起事。

112

诞斩其使,露布天下,令知俭、钦凶逆。

诸葛诞斩杀了他们的使者,并向天下发布公告,宣告毌丘俭和文钦的罪恶与叛逆行径。

113

大将军司马景王东征,使诞督豫州诸军,渡安风津向寿春。

大将军司马师(景王)向东征讨叛军,命令诸葛诞统率豫州的各路军队,渡过安风津,向寿春进发。

114

俭、钦之破也,诞先至寿春。

等到毌丘俭和文钦被打败的时候,诸葛诞率先抵达了寿春。

115

寿春中十馀万口,闻俭、钦败,恐诛,悉破城门出,流迸山泽,或散走入吴。

寿春城中有十多万人口,听说毌丘俭和文钦兵败,害怕被牵连诛杀,于是全部冲破城门逃出,流散到山林沼泽之中,也有些人逃入了东吴境内。

116

以诞久在淮南,乃复以为镇东大将军、仪同三司、都督扬州。

由于诸葛诞长期驻守在淮南地区,朝廷于是再次任命他为镇东大将军,加官仪同三司,总管扬州军务。

117

吴大将孙峻、吕据、留赞等闻淮南乱,会文钦往,乃帅众将钦径至寿春;时诞诸军已至,城不可攻,乃走。

东吴的大将孙峻、吕据、留赞等人听说淮南发生叛乱,便会同前去投奔的文钦,率领部队直接赶往寿春;当时诸葛诞的各路军队已经抵达,寿春城无法攻取,他们只好撤走。

118

诞遣将军蒋班追击之,斩赞,传首,收其印节。

诸葛诞派遣将军蒋班追击他们,斩杀了留赞,将他的首级传送至京城,并缴获了他的印信和符节。

119

进封高平侯,邑三千五百户,转为征东大将军。

朝廷进封他为高平侯,食邑三千五百户,并转任为征东大将军。

120

诞既与玄、飏等至亲,又王凌、毌丘俭累见夷灭,惧不自安,倾帑藏振施以结众心,厚养亲附及扬州轻侠者数千人为死士。

诸葛诞既是夏侯玄、李飏等人的至亲,又亲眼看到王凌、毌丘俭接连被诛灭,内心恐惧不安,于是倾尽家财来赈济施舍以收买人心,并慷慨供养亲信以及扬州的轻侠之士数千人,把他们作为自己的死士。

121

甘露元年冬,吴贼欲向徐堨,计诞所督兵马足以待之,而复请十万众守寿春,又求临淮筑城以备寇,内欲保有淮南。

甘露元年(公元256年)冬天,东吴军队企图进犯徐堨,朝廷估计诸葛诞所统帅的兵马足以抵御,但他却又请求增派十万大军来防守寿春,并且请求在临淮修筑城池以防备敌寇,其内心的真实意图是想借此保有整个淮南地区。

122

二年五月,征为司空。

甘露二年(公元257年)五月,朝廷下诏征召诸葛诞入朝担任司空。

123

诞被诏书,愈恐,遂反。

诸葛诞接到诏书后,内心更加恐惧,于是就起兵反叛了。

124

召会诸将,自出攻扬州刺史乐𬘭,杀之。

他召集手下的将领们,亲自率军出击,攻打并杀害了扬州刺史乐𬘭。

125

敛淮南及淮北郡县屯田口十馀万官兵,扬州新附胜兵者四五万人,聚谷足一年食,闭城自守。

他聚集了淮南以及淮北各郡县的屯田兵和官兵十多万人,以及扬州地区新归附的精锐士兵四五万人,储备了足够吃上一年的粮食,然后关闭城门,固守城池。

126

遣长史吴纲将小子靓至吴请救。

(诸葛诞)派遣长史吴纲带着他的小儿子诸葛靓前往东吴请求救兵。

127

吴人大喜,遣将全怿、全端、唐咨、王祚等,率三万众,密与文钦俱来应诞。

东吴方面大喜过望,派遣将领全怿、全端、唐咨、王祚等人,率领三万兵马,与文钦一同秘密前来支援诸葛诞。

128

以诞为左都护、假节、大司徒、骠骑将军、青州牧、寿春侯。

(东吴)任命诸葛诞为左都护、授予假节之权、兼任大司徒、骠骑将军、青州牧,并封为寿春侯。

129

是时镇南将军王基始至,督诸军围寿春,未合。

此时,镇南将军王基刚刚率军抵达,正指挥各路军队包围寿春,但包围圈尚未合拢。

130

咨、钦等从城东北,因山乘险,得将其众突入城。

唐咨、文钦等人利用城东北方向的山势险要,得以率领他们的部队突入城中。

131

六月,车驾东征,至项。

六月,皇帝的车驾向东征讨,抵达项县。

132

大将军司马文王督中外诸军二十六万众,临淮讨之。

大将军司马文王(司马昭)统率京城内外各路军队共二十六万人,亲临淮河一带讨伐诸葛诞。

133

大将军屯丘头。

大将军(司马昭)将大本营驻扎在丘头。

134

使基及安东将军陈骞等四面合围,表里再重,堑垒甚峻。

他命令王基和安东将军陈骞等人从四面合围寿春,构建了内外两层包围圈,挖掘的壕沟和修筑的壁垒都非常坚固险峻。

135

又使监军石苞、兖州刺史州泰等,简锐卒为游军,备外寇。

又派遣监军石苞、兖州刺史州泰等人,挑选精锐士兵组成机动的游击部队,以防备外部的救援敌军。

136

钦等数出犯围,逆击走之。

文钦等人多次率众冲击包围圈,但都被魏军迎击打退了。

137

吴将朱异再以大众来迎诞等,渡黎浆水,泰等逆与战,每摧其锋。

吴国将领朱异再次率领大军前来援救诸葛诞等人,在渡过黎浆水时,与州泰等人率领的魏军遭遇并交战,每次进攻的锋芒都被挫败。

138

孙𬘭以异战不进,怒而杀之。

孙𬘭因为朱异作战不力、无法前进,盛怒之下将他处死了。

139

城中食转少,外救不至,众无所恃。

城中的粮食日益减少,城外的援军又迟迟不到,守军失去了依靠,士气低落。

140

将军蒋班、焦彝,皆诞爪牙计事者也,弃诞,逾城自归大将军。

将军蒋班和焦彝都是诸葛诞的亲信谋士,他们背弃了诸葛诞,翻越城墙向大将军(司马昭)投降。

141

三年正月,诞、钦、咨等大为攻具,昼夜五六日攻南围,欲决围而出。

甘露三年(公元258年)正月,诸葛诞、文钦、唐咨等人制造了大量攻城器械,连续五六个昼夜猛攻南边的包围圈,企图冲出重围。

142

围上诸军,临高以发石车火箭逆烧破其攻具,弩矢及石雨下,死伤者蔽地,血流盈堑。

包围圈上的各路军队,从高处用投石车和火箭迎击,烧毁了他们的攻城器械。一时间,弩箭和石块如雨点般落下,死伤者遍布地面,鲜血流满了壕沟。

143

复还入城,城内食转竭,降出者数万口。

他们只好退回城中,城内的粮食也逐渐耗尽,出来投降的人有好几万。

144

钦欲尽出北方人,省食,与吴人坚守,诞不听,由是争恨。

文钦想把城中所有的北方人都赶出去,以节省粮食,然后和东吴的军队一起坚守城池,但诸葛诞不同意,两人因此产生了争执和怨恨。

145

钦素与诞有隙,徒以计合,事急愈相疑。

文钦本来就和诸葛诞有矛盾,当初只是因为共同的计划才暂时合作,如今情势危急,他们之间的猜忌也越来越深。

146

钦见诞计事,诞遂杀钦。

文钦前去和诸葛诞商议事情,诸葛诞于是杀掉了文钦。

147

钦子鸯及虎将兵在小城中,闻钦死,勒兵驰赴之,众不为用。

文钦的儿子文鸯和文虎正率领部队驻守在小城里,听到父亲文钦被杀的消息后,立刻集结部下准备赶去,但士兵们都不肯听从他们的指挥。

148

鸯、虎单走,逾城出,自归大将军。

文鸯和文虎只好独自逃跑,翻越城墙逃出城外,主动向大将军(司马昭)投降。

149

军吏请诛之,大将军令曰:“钦之罪不容诛,其子固应当戮,然鸯、虎以穷归命,且城未拔,杀之是坚其心也。”

军中官吏请求处死他们,大将军(司马昭)下令说:“文钦的罪行死有余辜,他的儿子们本来也应该被处死。然而,文鸯和文虎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前来归降的,而且寿春城还没有被攻下,现在杀了他们,只会更坚定城中叛军的抵抗之心。”

150

乃赦鸯、虎,使将兵数百骑驰巡城,呼语城内云:“文钦之子犹不见杀,其馀何惧?”

于是,大将军(司马昭)赦免了文鸯和文虎,并派他们率领数百名骑兵绕城巡行,向城内的人喊话道:“连文钦的儿子都没有被杀,你们其他人还有什么好害怕的呢?”

151

城内喜且扰,又日饥困,诞、咨等智力穷。

城内的人听闻后,既感到高兴又心生骚动,加上连日来饥饿困乏,诸葛诞、唐咨等人都已智穷力竭。

152

大将军乃自临围,四面进兵,同时鼓噪登城,城内无敢动者。

于是大将军(司马昭)亲自到阵前督战,下令四面八方的军队同时擂鼓呐喊着攻上城墙,城内的守军竟无一人敢于抵抗。

153

诞窘急,单乘马,将其麾下突小城门出。

诸葛诞情急之下,独自骑马,率领他麾下的亲兵从小城门突围而出。

154

大将军司马胡奋部兵逆击,斩诞,传首,夷三族。

大将军(司马昭)的司马胡奋率兵迎击,斩杀了诸葛诞,将他的首级传送出去,并诛灭其三族。

155

诞麾下数百人,坐不降见斩,皆曰:“为诸葛公死,不恨。”

诸葛诞麾下的数百名部下,因拒绝投降而被处斩,他们都说:“为诸葛公(诸葛诞)而死,我们毫无遗憾。”

156

其淮南将吏士民诸为诞所胁略者,惟诛其首逆,馀皆赦之。

那些被诸葛诞胁迫劫掠的淮南将领、官吏、士兵和百姓,只诛杀了其中的首要叛逆分子,其余的人都予以赦免。

157

听鸯、虎收敛钦丧,给其车牛,致葬旧墓。

朝廷允许文鸯、文虎收殓父亲文钦的遗体,并提供给他们车辆和牛,让他们将其送回旧墓安葬。

158

唐咨、王祚及诸裨将皆面缚降,吴兵万众,器仗军实山积。

唐咨、王祚以及各位副将都反绑双手出城投降,投降的吴国士兵有上万人,收缴的兵器、装备和军用物资堆积如山。

159

唐咨本利城人。

唐咨本是利城人。

160

诞、钦屠戮,咨亦生禽,三叛皆获,天下快焉。

诸葛诞和文钦被斩杀,唐咨也被活捉,这三个叛乱头目都被平定,天下人心大快。

161

邓艾字士载,义阳棘阳人也。

邓艾,字士载,是义阳郡棘阳县人。

162

少孤,太祖破荆州,徙汝南,为农民养犊。

他年少时就成了孤儿,太祖(曹操)攻破荆州时,他被迁徙到汝南郡,为当地农民放牛。

163

年十二,随母至颍川,读故太丘长陈寔碑文,言“文为世范,行为士则”,艾遂自名范,字士则。

十二岁时,他跟随母亲到了颍川,读到已故太丘长陈寔的碑文,碑文上写着‘文章是世人的典范,行为是士人的准则’,于是邓艾就为自己取名为范,字士则。

164

后宗族有与同者,故改焉。

后来因为宗族里有和他同名的人,所以又改了名字。

165

为都尉学士,以口吃,不得作干佐。

他担任都尉府的学士,但因为有口吃的毛病,没能成为处理事务的佐官。

166

为稻田守丛草吏。

他被任命为看守稻田、清除杂草的小吏。

167

同郡吏父怜其家贫,资给甚厚,艾初不称谢。

同郡一位官吏的父亲可怜他家境贫寒,给予他非常丰厚的资助,但邓艾起初并不表示感谢。

168

每见高山大泽,辄规度指画军营处所,时人多笑焉。

他每当看到高山大湖,总是会停下来规划、测绘可以安营扎寨的地点,当时的人们大多都嘲笑他。

169

后为典农纲纪,上计吏,因使见太尉司马宣王。

后来,他担任了典农纲纪、上计吏,因为奉命上报年度核算,得以拜见太尉司马宣王(司马懿)。

170

迁尚书郎。

他被升任为尚书郎。

171

时欲广田畜谷,为灭贼资,使艾行陈、项已东至寿春。

当时,朝廷想要大规模地开垦田地、囤积谷物,作为消灭敌寇的物资准备,于是派邓艾前往巡视陈县、项县以东直到寿春一带的地区。

172

艾以为“田良水少,不足以尽地利,宜开河渠,可以引水浇灌,大积军粮,又通运漕之道。”

邓艾认为:“这一带土地肥沃但水源不足,无法充分发挥地力,应该开凿河道沟渠,这样既可以引水灌溉,大规模地囤积军粮,又能开通漕运的航道。”

173

乃著济河论以喻其指。

于是他写下《济河论》来阐明自己的主张。

174

又以为“昔破黄巾,因为屯田,积谷于许都以制四方。今三隅已定,事在淮南,每大军征举,运兵过半,功费巨亿,以为大役。陈、蔡之间,土下田良,可省许昌左右诸稻田,并水东下。令淮北屯二万人,淮南三万人,十二分休,常有四万人,且田且守。水丰常收三倍于西,计除众费,岁完五百万斛以为军资。六七年间,可积三千万斛于淮上,此则十万之众五年食也。以此乘吴,无往而不克矣。”

他又上奏说:“过去朝廷击破黄巾军后,就地实行屯田,在许都积蓄粮食来控制天下。如今三方鼎立的局面已经形成,战略重心在于淮南地区。每次出动大军征伐,负责运输的兵力就超过半数,耗费的人力物力数以亿计,成为一项沉重的负担。陈县、蔡县之间的土地,地势低洼,田质肥沃,可以削减许昌周边的稻田,将屯田重心顺着水流向东转移。命令在淮河北岸屯兵两万人,淮河南岸屯兵三万人,实行轮换休整制度,常年保持四万兵力,让他们一边屯田,一边防守。水源充沛时,收成常常是西部地区的三倍。计算下来,除去各项开支,每年还能获得五百万斛粮食作为军用物资。这样经过六七年,就可以在淮河沿岸积蓄三千万斛粮食,这足够十万大军五年的用度。凭借这些物资去攻打东吴,必定无往不胜。”

175

宣王善之,事皆施行。

宣王(司马懿)认为这个建议非常好,于是全部采纳并付诸实施。

176

正始二年,乃开广漕渠,每东南有事,大军兴众,汎舟而下,达于江、淮,资食有储而无水害,艾所建也。

正始二年(公元241年),于是开凿拓宽了漕运河渠。每当东南方向有战事时,大军便可以乘船顺流而下,直达长江、淮河一带。军粮物资储备充足,又没有水患之忧,这都是邓艾的功劳。

177

出参征西军事,迁南安太守。

(邓艾)出京担任征西将军的军事参谋,后调任为南安太守。

178

嘉平元年,与征西将军郭淮拒蜀偏将军姜维。

嘉平元年(公元249年),邓艾与征西将军郭淮一同抵御蜀汉偏将军姜维的进攻。

179

维退,淮因西击羌。

姜维撤退后,郭淮便趁势向西进击羌人。

180

艾曰:“贼去未远,或能复还,宜分诸军以备不虞。”

邓艾说:“敌人(指姜维军)刚撤走不远,或许还会回来,我们应该分出一部分军队以防备不测。”

181

于是留艾屯白水北。

于是,郭淮就留下邓艾在白水北岸驻扎。

182

三日,维遣廖化自白水南向艾结营。

三天后,姜维派遣廖化从白水南岸向着邓艾的方向扎营。

183

艾谓诸将曰:“维今卒还,吾军人少,法当来渡而不作桥。此维使化持吾,令不得还。维必自东袭取洮城。”

邓艾对将领们说:“姜维现在突然返回,我军兵力少。按理说,他们要渡河进攻却不搭建桥梁。这是姜维让廖化来牵制我们,使我们无法回援。姜维必定会从东面偷袭夺取洮城。”

184

艾即夜潜军径到,维果来渡,而艾先至据城,得以不败。

邓艾于是连夜秘密率军抄近路赶往洮城,姜维果然前来渡河攻城,但邓艾已经先一步抵达并占据了城池,因此才没有被打败。

185

赐爵关内侯,加讨寇将军,后迁城阳太守。

因此,邓艾被赐予关内侯的爵位,加封为讨寇将军,后来又调任为城阳太守。

186

是时并州右贤王刘豹并为一部,艾上言曰:

当时并州的右贤王刘豹部众被合并为一部,邓艾上书说:

187

又陈:“羌胡与民同处者,宜以渐出之,使居民表崇廉耻之教,塞奸宄之路。”

他又陈述说:“对于那些与汉人杂居的羌、胡部落,应该让他们逐渐迁出,这样能让本地居民彰显崇尚廉耻的教化,从而堵塞奸邪犯罪的途径。”

188

大将军司马景王新辅政,多纳用焉。

大将军景王(司马师)当时刚刚执掌朝政,对邓艾的这些建议大多予以采纳施行。

189

迁汝南太守,至则寻求昔所厚己吏父,久已死,遣吏祭之,重遗其母,举其子与计吏。

邓艾升任为汝南太守,一到任就去寻找一位过去曾厚待自己的小吏的父亲。得知这位父亲早已去世,邓艾便派下属前去祭奠,并赠送厚礼给他的母亲,还举荐他的儿子担任计吏。

190

艾所在,荒野开辟,军民并丰。

凡是邓艾所在的地方,荒芜的田野都得到开垦,军队和百姓都丰衣足食。

191

诸葛恪围合肥新城,不克,退归。

诸葛恪围攻合肥新城,没能攻克,于是撤兵回国。

192

艾言景王曰:“孙权已没,大臣未附,吴名宗大族,皆有部曲,阻兵仗势,足以建命。恪新秉国政,而内无其主,不念抚恤上下以立根基,竞于外事,虐用其民,悉国之众,顿于坚城,死者万数,载祸而归,此恪获罪之日也。昔子胥、吴起、商鞅、乐毅皆见任时君,主没而败。况恪才非四贤,而不虑大患,其亡可待也。”

邓艾对景王(司马师)说:“孙权已经去世,大臣们尚未完全归附,吴国的那些名门大族,都有自己的私人武装,他们凭借兵力和权势,足以自立图谋。诸葛恪刚刚执掌国政,对内没有强有力的君主制约,他不考虑安抚上下以巩固根基,反而热衷于对外用兵,劳民伤财,动用全国的兵力,顿兵于坚固的城池之下,伤亡数以万计,最终满载着祸患而归,这就是他将要获罪的时候了。从前,伍子胥、吴起、商鞅、乐毅都在当时的君主手下受到重用,但君主死后他们就败亡了。更何况诸葛恪的才能比不上这四位贤人,却不考虑巨大的隐患,他的灭亡指日可待。”

193

恪归,果见诛。

诸葛恪回国后,果然被杀了。

194

迁兖州刺史,加振威将军。

(邓艾)升任为兖州刺史,并加封为振威将军。

195

上言曰:“国之所急,惟农与战,国富则兵强,兵强则战胜。然农者,胜之本也。孔子曰‘足食足兵’,食在兵前也。上无设爵之劝,则下无财畜之功。今使考绩之赏,在于积粟富民,则交游之路绝,浮华之原塞矣。”

他上奏说:“国家最紧要的事情,只有农业和战争。国家富裕了军队就强大,军队强大了就能打胜仗。然而,农业是胜利的根本。孔子说‘足食足兵’,粮食排在军队前面。如果在上位者没有用爵位来鼓励,那么在下位者就不会有积累财富的功劳。如今如果让考核政绩的奖赏,取决于能否屯集粮食、使百姓富裕,那么通过请托拉关系而升官的路就会被断绝,奢侈浮华的风气源头也就会被堵塞了。”

196

高贵乡公即尊位,进封方城亭侯。

高贵乡公(曹髦)即位后,(邓艾)进封为方城亭侯。

197

毌丘俭作乱,遣健步赍书,欲疑惑大众,艾斩之,兼道进军,先趣乐嘉城,作浮桥。

毌丘俭发动叛乱,派遣擅长快跑的使者带着书信,企图迷惑众人。(邓)艾将使者斩杀,然后率军火速前进,抢先赶到乐嘉城,并搭建了浮桥。

198

司马景王至,遂据之。

司马景王(司马师)赶到后,便占据了这座浮桥及其有利地形。

199

文钦以后大军破败于城下,艾追之至丘头。

文钦的后续大军在城下被击败,(邓)艾追击他一直到丘头。

200

钦奔吴。

文钦逃奔到了东吴。

201

吴大将军孙峻等号十万众,将渡江,镇东将军诸葛诞遣艾据肥阳,艾以与贼势相远,非要害之地,辄移屯附亭,遣泰山太守诸葛绪等于黎浆拒战,遂走之。

东吴大将军孙峻等人号称率领十万大军,准备渡过长江。镇东将军诸葛诞派遣邓艾占据肥阳。邓艾认为肥阳离敌军主力太远,不是要害之地,于是擅自移兵驻扎在附亭,并派遣泰山太守诸葛绪等人在黎浆迎击吴军,最终将他们击退。

202

其年征拜长水校尉。

同年,邓艾被征召入朝,任命为长水校尉。

203

以破钦等功,进封方城乡侯,行安西将军。

因击败文钦等人的功劳,邓艾的爵位晋升为方城乡侯,并代理安西将军之职。

204

解雍州刺史王经围于狄道,姜维退驻锺提,乃以艾为安西将军,假节、领护东羌校尉。

邓艾解救了在狄道被围困的雍州刺史王经,姜维于是退兵驻守在锺提。朝廷因此任命邓艾为安西将军,授予他符节,并让他兼任护东羌校尉。

205

议者多以为维力已竭,未能更出。

许多朝臣都认为姜维的力量已经耗尽,不可能再出兵了。

206

艾曰:

邓艾说:

207

顷之,维果向祁山,闻艾已有备,乃回从董亭趣南安,艾据武城山以相持。

不久,姜维果然率军奔向祁山,但听说邓艾已经有所准备,于是转而从董亭进攻南安,邓艾则占据武城山与他对峙。

208

维与艾争险,不克,其夜,渡渭东行,缘山趣上邽,艾与战于段谷,大破之。

姜维与邓艾争夺险要地势,未能取胜,当天夜里,他率军渡过渭水向东行进,沿着山路奔向上邽,邓艾在段谷与他交战,大败其军。

209

甘露元年诏曰:“逆贼姜维连年狡黠,民夷骚动,西土不宁。艾筹画有方,忠勇奋发,斩将十数,馘首千计;国威震于巴、蜀,武声扬于江、岷。今以艾为镇西将军、都督陇右诸军事,进封邓侯。分五百户封子忠为亭侯。”

甘露元年(公元256年),朝廷下诏说:“叛贼姜维连年狡诈作乱,导致百姓和少数民族骚动不安,西部疆土不得安宁。邓艾谋划得当,忠勇奋发,斩杀敌将十余人,俘获首级数以千计;国威震动了巴蜀地区,武名远扬至长江、岷江流域。现任命邓艾为镇西将军、都督陇右所有军事,晋封为邓侯。并分出五百户食邑,封其子邓忠为亭侯。”

210

二年,拒姜维于长城,维退还。

(甘露)二年(公元257年),邓艾在长城抵御姜维的进攻,姜维被迫撤退。

211

迁征西将军,前后增邑凡六千六百户。

他被升任为征西将军,前后累计增加的食邑共达六千六百户。

212

景元三年,又破维于侯和,维却保沓中。

景元三年(公元262年),邓艾又在侯和击败了姜维,姜维于是退守沓中。

213

四年秋,诏诸军征蜀,大将军司马文王皆指授节度,使艾与维相缀连;雍州刺史诸葛绪要维,令不得归。

景元四年(公元263年)秋天,朝廷下诏各路军队征伐蜀汉,大将军文王司马昭亲自指挥部署,命令邓艾牵制住姜维;同时命令雍州刺史诸葛绪截断姜维的退路,使他无法返回。

214

艾遣天水太守王颀等直攻维营,陇西太守牵弘等邀其前,金城太守杨欣等诣甘松。

邓艾派遣天水太守王颀等人直接进攻姜维的军营,派陇西太守牵弘等人在他前面拦截,又派金城太守杨欣等人前往甘松。

215

维闻锺会诸军已入汉中,引退还。

姜维听说钟会的各路大军已经进入汉中,便率军撤退。

216

欣等追蹑于强川口,大战,维败走。

杨欣等人在强川口追击姜维,双方展开大战,姜维战败逃走。

217

维入北道三十馀里,闻绪军却,寻还,从桥头过,绪趣截维,较一日不及。

姜维进入北道三十多里后,听说诸葛绪的军队已经后撤,便立即返回,从桥头通过。诸葛绪急忙赶来拦截姜维,结果晚了一天,没能截住。

218

维遂东引,还守剑阁。

姜维于是率军东行,退守剑阁。

219

锺会攻维未能克。

钟会进攻姜维,但未能攻克。

220

艾上言:“今贼摧折,宜遂乘之,从阴平由邪径经汉德阳亭趣涪,出剑阁西百里,去成都三百馀里,奇兵冲其腹心。剑阁之守必还赴涪,则会方轨而进;剑阁之军不还,则应涪之兵寡矣。军志有之曰:‘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今掩其空虚,破之必矣。”

邓艾上奏说:“如今敌军已遭受重挫,我们应该趁势追击。从阴平出发,沿着小路经过汉德阳亭,直奔涪县,这样可以出现在剑阁以西一百里处,距离成都也只有三百多里,用奇兵直捣他们的心腹之地。届时,剑阁的守军必然会回师救援涪县,那么钟会的大军就可以并驾齐驱地前进了;如果剑阁的守军不回援,那么涪县可以应战的兵力就很少了。《军志》上说:‘攻打敌军没有防备的地方,在他们意想不到的时候出击。’现在我们乘虚而入,一定能击破他们。”

221

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馀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

冬季十月,邓艾从阴平小道出发,在荒无人烟的地区行军七百多里,一路上开凿山路,修建栈道桥梁。

222

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于危殆。

沿途山高谷深,极为艰难险峻,又加上粮草运输即将断绝,军队多次濒临危境。

223

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

邓艾用毛毡裹住身体,从陡坡上翻滚着滑下来。将士们也都攀着树木,缘着崖壁,像鱼一样列队前进。

224

先登至江由,蜀守将马邈降。

邓艾的先锋部队抵达江油,蜀汉的守将马邈随即投降。

225

蜀卫将军诸葛瞻自涪还绵竹,列陈待艾。

蜀汉卫将军诸葛瞻从涪城退守绵竹,部署阵势以迎战邓艾。

226

艾遣子惠唐亭侯忠等出其右,司马师纂等出其左。

邓艾派遣他的儿子、惠唐亭侯邓忠等人从右翼进攻,又派司马师纂等人从左翼进攻。

227

忠、纂战不利,并退还,曰:“贼未可击。”

邓忠和师纂作战失利,都退了回来说:“敌人还无法攻击。”

228

艾怒曰:“存亡之分,在此一举,何不可之有?”

邓艾大怒说:“生死存亡的关键就在此一战,怎么能说打不过呢?”

229

乃叱忠、纂等,将斩之。忠、纂驰还更战,大破之,斩瞻及尚书张遵等首,进军到雒。

于是邓艾呵斥邓忠、师纂等人,准备将他们斩首。邓忠和师纂急忙返回再战,大败蜀军,斩杀了诸葛瞻以及尚书张遵等人的首级,随后大军进抵雒县。

230

刘禅遣使奉皇帝玺绶,为笺诣艾请降。

刘禅派遣使者捧着皇帝的玉玺和绶带,写信给邓艾请求投降。

231

艾至成都,禅率太子诸王及群臣六十馀人面缚舆榇诣军门,艾执节解缚焚榇,受而宥之。

邓艾到达成都后,刘禅率领太子、诸王以及群臣六十多人,反绑双手,抬着棺材,亲自前往邓艾军营门口投降。邓艾手持代表皇帝的符节,为他们松绑,烧毁了棺材,接受了他们的投降并予以赦免。

232

检御将士,无所虏略,绥纳降附,使复旧业,蜀人称焉。

邓艾严格约束部下将士,城中没有任何抢掠行为;他安抚接纳投降的人,让他们恢复旧业,蜀地百姓都称赞他。

233

辄依邓禹故事,承制拜禅行骠骑将军,太子奉车、诸王驸马都尉。

邓艾随即依照东汉初年邓禹的先例,以皇帝的名义授予刘禅代理骠骑将军的职位,太子被任命为奉车都尉,各位亲王被任命为驸马都尉。

234

以师纂领益州刺史,陇西太守牵弘等领蜀中诸郡。

他任命师纂担任益州刺史,委派陇西太守牵弘等人分管蜀地各郡。

235

使于绵竹筑台以为京观,用彰战功。

他下令在绵竹用阵亡士兵的尸骨堆筑高台作为“京观”,以此来彰显自己的战功。

236

士卒死事者,皆与蜀兵同共埋藏。

所有阵亡的士兵,都与蜀军的尸体一同埋葬。

237

艾深自矜伐,谓蜀士大夫曰:“诸君赖遭某,故得有今日耳。若遇吴汉之徒,已殄灭矣。”

邓艾对此非常自负,他对蜀地的士大夫们说:“各位幸亏是遇上了我,才能有今天啊。如果遇到的是吴汉那样的人,你们早就被消灭光了。”

238

十二月,诏曰:“艾曜威奋武,深入虏庭,斩将搴旗,枭其鲸鲵,使僭号之主,稽首系颈,历世逋诛,一朝而平。兵不逾时,战不终日,云彻席卷,荡定巴蜀。虽白起破强楚,韩信克劲赵,吴汉禽子阳,亚夫灭七国,计功论美,不足比勋也。其以艾为太尉,增邑二万户,封子二人亭侯,各食邑千户。”

十二月,朝廷下达诏书说:“邓艾威震敌胆,奋扬武功,深入敌国腹地,斩将夺旗,诛杀其首领,使得僭越称帝的君主(指刘禅)叩头请降。这个逃脱惩罚多年的割据政权,一朝之间就被平定。整个战事用时极短,战斗速战速决,如风卷残云般扫平荡定了巴蜀地区。即便是当年白起攻破强楚,韩信战胜劲赵,吴汉擒获公孙述,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论功绩和美名,都无法与邓艾此次的功勋相比。因此,任命邓艾为太尉,增加封邑两万户,封他的两个儿子为亭侯,各享有一千户的食邑。”

239

艾言司马文王曰:

邓艾对文王司马昭上书说:

240

兵有先声而后实者,今因平蜀之势以乘吴,吴人震恐,席卷之时也。

用兵之道,有先声夺人,再以实力跟进的策略。现在应该趁着平定蜀国的威势去进攻吴国,吴国人必定会震惊恐惧,这正是将他们一举扫平的大好时机。

241

然大举之后,将士疲劳,不可便用,且徐缓之;留陇右兵二万人,蜀兵二万人,煮盐兴冶,为军农要用,并作舟船,豫顺流之事,然后发使告以利害,吴必归化,可不征而定也。

然而,大战之后,将士们都已疲惫不堪,不能立刻投入新的战斗,应该让他们休整;可以留下陇右的士兵两万人,蜀地的士兵两万人,让他们煮盐炼铁,以满足军队和农业的需要,同时建造船只,为顺流东下做好准备。然后派遣使者去向东吴陈述利害关系,东吴必然会归顺,这样就可以不战而平定它了。

242

今宜厚刘禅以致孙休,安士民以来远人,若便送禅于京都,吴以为流徙,则于向化之心不劝。

现在应该优待刘禅,以此来招徕孙休(东吴国主),安抚蜀地的官吏和百姓,以此来吸引远方的人。如果立刻就把刘禅送到京城,东吴会认为他这是被流放了,就不会有归顺之心了。

243

宜权停留,须来年秋冬,比尔吴亦足平。

应该让他(刘禅)暂时留在这里,等到明年秋冬时节,到那时平定东吴也绰绰有余了。

244

以为可封禅为扶风王,锡其资财,供其左右。郡有董卓坞,为之宫舍。爵其子为公侯,食郡内县,以显归命之宠。

我认为可以封刘禅为扶风王,赏赐他钱财物资,供给他的随从使用。扶风郡有董卓修建的城堡,可以作为他的宫室。再封他的儿子们为公、侯,让他们在郡内的县享有封地,以此来彰显朝廷对归顺之人的恩宠。

245

文王使监军卫瓘喻艾:“事当须报,不宜辄行。”

文王(司马昭)派遣监军卫瓘告知邓艾:“所有事情都必须先上报朝廷,不应该擅自做主。”

246

艾重言曰:“衔命征行,奉指授之策,元恶既服;至于承制拜假,以安初附,谓合权宜。今蜀举众归命,地尽南海,东接吴会,宜早镇定若待国命,往复道途,延引日月。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利国家,专之可也。今吴未宾;势与蜀连,不可拘常以失事机。兵法,进不求名,退不避罪,艾虽无古人之节,终不自嫌以损于国也。”

邓艾再次申辩道:“我奉命出征,遵循(朝廷)传授的方略,首要的罪魁(刘禅)已经降服;至于我依据皇帝授权自行任命官员,是为了安抚刚刚归附的蜀地军民,我认为这是合乎时宜的权宜之计。如今蜀汉全民归顺,其疆域南至南海,东与吴国、会稽相接,应当及早派员镇抚。如果等待朝廷的命令,一来一回路途遥远,会耽误许多时日。《春秋》的道义是,大夫在国境之外,只要是有利于安定社稷、造福国家的事情,可以专断而行。现在东吴尚未臣服,其形势与蜀汉相连,我们不能因拘泥常规而错失良机。兵法上说,进军不为求取名声,退兵不为逃避罪责。我邓艾虽然没有古人的高风亮节,但终究不会为了避嫌而做出有损国家利益的事情。”

247

锺会、胡烈、师纂等皆白艾所作悖逆,变衅以结。

钟会、胡烈、师纂等人都上告说邓艾的行为大逆不道,叛乱的迹象已经形成。

248

诏书槛车征艾。

朝廷下达诏书,用囚车押解邓艾。

249

艾父子既囚,锺会至成都,先送艾,然后作乱。

邓艾父子被囚禁后,钟会抵达成都,先把邓艾押送走,然后才发动叛乱。

250

会已死,艾本营将士追出艾槛车,迎还。

钟会死后,邓艾原来营中的将士们追上邓艾的囚车,将他迎了回来。

251

瓘遣田续等讨艾,遇于绵竹西,斩之。

卫瓘派遣田续等人追讨邓艾,在绵竹西边追上并杀了他。

252

子忠与艾俱死,馀子在洛阳者悉诛,徙艾妻子及孙于西域。

儿子邓忠与邓艾一同被杀,留在洛阳的其他儿子也全被处死,邓艾的妻和孙被流放到西域。

253

泰始元年,晋室践阼,诏曰:“昔太尉王凌谋废齐王,而王竟不足以守位。征西将军邓艾,矜功失节,实应大辟。然被书之日,罢遣人众,束手受罪,比于求生遂为恶者,诚复不同。今大赦得还,若无子孙者听使立后,令祭祀不绝。”

泰始元年(公元265年),晋朝建立,皇帝下诏说:“过去,太尉王凌图谋废黜齐王曹芳,但齐王最终还是没能保住帝位。征西将军邓艾居功自傲、有失臣节,实在应处以极刑。然而,在他接到逮捕诏书的那一天,就遣散了部众,束手就擒,这与那些为了求生而作恶的人相比,确实大不相同。如今因大赦允许他的家人返回,如果没有子孙,可以为他过继后嗣,以确保香火祭祀不绝。”

254

艾在西时,修治障塞,筑起城坞。泰始中,羌虏大叛,频杀刺史,凉州道断。

邓艾驻扎在西部时,曾经修缮边防要塞,建造了许多城堡壁垒。泰始年间(公元265年-274年),羌人大举叛乱,接连杀害刺史,导致通往凉州的道路被阻断。

255

吏民安全者,皆保艾所筑坞焉。

那些幸免于难的官吏和百姓,都依靠邓艾所建造的坞堡才得以保全。

256

邓艾在西的事迹及后人对其评价与赦免。

邓艾在西部的事迹以及后人对他的评价与赦免。

257

锺会字士季,颍川长社人,太傅繇小子也。

钟会,字士季,是颍川郡长社县人,太傅钟繇的小儿子。

258

少敏惠夙成。

他年少时就聪慧敏捷,很早便显露才华。

259

正始中,以为秘书郎,迁尚书中书侍郎。

正始年间(公元240-249年),他被任命为秘书郎,后来升任为尚书中书侍郎。

260

高贵乡公即尊位,赐爵关内侯。

高贵乡公(曹髦)即位后,赐予他关内侯的爵位。

261

毌丘俭作乱,大将军司马景王东征,会从,典知密事,卫将军司马文王为大军后继。

毌丘俭发动叛乱,大将军司马景王(司马师)向东征讨,钟会随行,掌管机要事务,卫将军司马文王(司马昭)则作为大军的后援部队。

262

景王薨于许昌,文王总统六军,会谋谟帷幄。

景王(司马师)在许昌去世,文王(司马昭)统率全部军队,钟会在军帐中为他出谋划策。

263

时中诏敕尚书傅嘏,以东南新定,权留卫将军屯许昌为内外之援,令嘏率诸军还。

当时,朝廷下达诏书给尚书傅嘏,认为东南地区刚刚平定,应暂时让卫将军(司马昭)屯驻在许昌,作为京城内外的支援,并命令傅嘏率领各路军队返回。

264

会与嘏谋,使嘏表上,辄与卫将军俱发,还到雒水南屯住。

钟会与傅嘏商议,让傅嘏上表朝廷,然后就果断地与卫将军(司马昭)一同出发,回到都城后驻扎在雒水南岸。

265

于是朝廷拜文王为大将军、辅政,会迁黄门侍郎,封东武亭侯,邑三百户。

因此,朝廷任命文王(司马昭)为大将军,执掌朝政。钟会被擢升为黄门侍郎,封为东武亭侯,食邑三百户。

266

甘露二年,征诸葛诞为司空,时会丧宁在家,策诞必不从命,驰白文王。

甘露二年(公元257年),朝廷征召诸葛诞担任司空。当时钟会正在家中服丧,他预测诸葛诞必定不会听从命令,便飞驰前去报告文王(司马昭)。

267

文王以事已施行,不复追改。

文王(司马昭)认为命令已经下达,便没有再追回更改。

268

甘露二年,征诞为司空之事与会之相应筹谋。

甘露二年(公元257年)征召诸葛诞为司空这件事,与钟会的相关谋划是相符的。

269

会尝论易无互体、才性同异。及会死后,于会家得书二十篇,名曰《道论》,而实刑名家也,其文似会。

钟会曾经论述过《易经》没有互体以及才性同异的问题。等到钟会死后,人们在他家中发现了二十篇文书,名为《道论》,但内容实际上属于刑名家学说,其文风与钟会相似。

270

初,会弱冠与山阳王弼并知名。

当初,钟会在二十岁左右时,就与山阳人王弼齐名。

271

弼好论儒道,辞才逸辩,注《易》及《老子》,为尚书郎,年二十馀卒。

王弼喜好谈论儒家和道家学说,辞藻才华出众,辩才非凡,曾为《易经》和《老子》作注。他担任尚书郎,二十多岁就去世了。

272

评曰:王凌风节格尚,毌丘俭才识拔干,诸葛诞严毅威重,锺会精练策数,咸以显名,致兹荣任,而皆心大志迂,不虑祸难,变如发机,宗族涂地,岂不谬惑邪!邓艾矫然强壮,立功立事,然暗于防患,咎败旋至,岂远知乎诸葛恪而不能近自见,此盖古人所谓目论者也。

评语说:王凌风度气节高尚,毌丘俭才华见识出众,诸葛诞威严刚毅,锺会精通谋略权术,他们都因此而声名显赫,获得了荣耀的职位。然而,他们都心怀大志却不切实际,不考虑灾祸患难,以致祸事一触即发,整个家族都惨遭屠戮,这难道不是荒谬糊涂吗!邓艾强健勇武,建立功勋,成就事业,却不善于防范祸患,以致罪责败亡接踵而至。难道他能预见远方诸葛恪的败亡,却看不见自身的危机吗?这大概就是古人所说的那种只能看到别人缺点而看不到自己问题的人吧。

272 句 • 陈寿 著于西晋
阅读提示:使用键盘左右箭头键可快速切换章节 • 点击句子右侧图标可复制文本 • 上方可切换阅读模式 • 左侧侧边栏可快速导航到其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