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二 蜀书二:先主传

三国志蜀书主要人物: 刘备
001

先主姓刘,讳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人,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也。

先主(刘备)姓刘,名备,字玄德,是涿郡涿县人,汉景帝的儿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

002

胜子贞,元狩六年封涿县陆城亭侯,坐酎金失侯,因家焉。

刘胜的儿子刘贞,在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被封为涿县陆城亭侯,后来因为酎金事件而失去了侯爵爵位,于是就在涿县定居下来。

003

〈《典略》曰:备本临邑侯枝属也。〉

(《典略》记载说:刘备本是临邑侯的旁支后裔。)

004

先主祖雄,父弘,世仕州郡。

先主(刘备)的祖父名叫刘雄,父亲名叫刘弘,他们世代都在州郡担任官吏。

005

雄举孝廉,官至东郡范令。

刘雄曾被举荐为孝廉,官职最高做到了东郡范县的县令。

006

先主少孤,与母贩履织席为业。

先主(刘备)年少时就失去了父亲,和母亲一起靠贩卖鞋子、编织席子为生。

007

舍东南角篱上有桑树生高五丈馀,遥望见童童如小车盖,往来者皆怪此树非凡,或谓当出贵人。

在他们家东南角的篱笆上,长着一棵桑树,高达五丈有余。从远处望去,树冠茂盛,如同车上的顶盖。过路的人都觉得这棵树非同寻常,有人说这家必定会出贵人。

008

〈《汉晋春秋》曰:涿人李定云:“此家必出贵人。”〉

〈《汉晋春秋》记载:涿郡人李定说:“这家必定会出贵人。”〉

009

先主少时,与宗中诸小儿于树下戏,言:“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

先主(刘备)年少时,和同宗族的孩子们在桑树下玩耍,他说:“我将来一定要乘坐这样装饰着羽毛顶盖的马车。”

010

叔父子敬谓曰:“汝勿妄语,灭吾门也!”

他的叔父刘子敬告诫他说:“你不要胡说八道,这会给我们家族招来灭门之祸的!”

011

年十五,母使行学,与同宗刘德然、辽西公孙瓒俱事故九江太守同郡卢植。

十五岁时,先主(刘备)的母亲让他外出求学,他便与同宗族的刘德然、辽西人公孙瓒一起,拜在同乡、前任九江太守卢植的门下学习。

012

德然父元起常资给先主,与德然等。

刘德然的父亲刘元起常常资助先主(刘备),待他和刘德然一样。

013

元起妻曰:“各自一家,何能常尔邪!”

刘元起的妻子说:“我们各是一家,怎么能常常这样资助他呢!”

014

起曰:“吾宗中有此儿,非常人也。”

刘元起说:“我们宗族里有这个孩子,他绝不是个平凡人。”

015

而瓒深与先主相友。

而公孙瓒与先主(刘备)的交情非常深厚。

016

瓒年长,先主以兄事之。

公孙瓒年纪比他大,先主(刘备)便将他当作兄长来对待。

017

先主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

先主(刘备)不怎么喜欢读书,但喜爱狗马、音乐和漂亮的衣服。

018

身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

他身高七尺五寸,双手下垂时能够垂过膝盖,回头时能亲眼看到自己的耳朵。

019

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

他话语不多,善于谦恭待人,喜怒哀乐从不表现在脸上。

020

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

他喜欢结交英雄豪杰,因此许多年轻人争相依附于他。

021

中山大商张世平、苏双等赀累千金,贩马周旋于涿郡,见而异之,乃多与之金财。

中山的大商人张世平、苏双等人拥有千金资产,往来于涿郡贩卖马匹。他们见到刘备后,认为他不是等闲之辈,于是给了他很多钱财。

022

先主由是得用合徒众。

先主(刘备)因此得以用这些钱财来聚集人马。

023

灵帝末,黄巾起,州郡各举义兵,先主率其属从校尉邹靖讨黄巾贼有功,除安喜尉。

汉灵帝末年,黄巾军起义,各州郡纷纷招募义兵。先主(刘备)率领部下跟随校尉邹靖讨伐黄巾军,立有功劳,被任命为安喜县尉。

024

〈《典略》曰:平原刘子平知备有武勇,时张纯反叛,青州被诏,遣从事将兵讨纯,过平原,子平荐备于从事,遂与相随,遇贼于野,备中创阳死,贼去后,故人以车载之,得免。后以军功,为中山安喜尉。〉

〈《典略》记载:平原人刘子平知道刘备有武勇。当时张纯反叛,青州接到诏令,派遣一名从事率兵讨伐张纯。军队路过平原时,刘子平向从事推荐了刘备,于是刘备便跟随他一同前往。在野外与贼兵遭遇,刘备受伤后假装死亡,等贼兵离开后,一个旧识用车载着他,才得以幸免。之后因为军功,被任命为中山国安喜县的县尉。〉

025

督邮以公事到县,先主求谒,不通,直入缚督邮,杖二百,解绶系其颈着马枊,

一位督邮因公事来到安喜县,先主(刘备)前去求见,却被拒绝。先主(刘备)便径直闯入,将督邮捆绑起来,杖打二百下,然后解下自己的官印绶带,绑住督邮的脖子,将他拴在拴马的木桩上。

026

〈五葬反。〉

(这是“枊”字的反切注音,读音由“五”的声母和“葬”的韵母及声调拼成。)

027

弃官亡命。

(刘备)于是辞去官职,开始逃亡。

028

〈《典略》曰:其后州郡被诏书,其有军功为长吏者,当沙汰之,备疑在遣中。督邮至县,当遣备,备素知之。闻督邮在传舍,备欲求见督邮,督邮称疾不肯见备,备恨之,因还治,将吏卒更诣传舍,突入门,言“我被府君密教收督邮” 。遂就床缚之,将出到界,自解其绶以系督邮颈,缚之著树,鞭杖百馀下,欲杀之。督邮求哀,乃释去之。〉

(《典略》记载说:后来,各州郡接到诏书,规定凡是因军功而担任长官的人,都应当被裁汰,刘备怀疑自己也在被裁撤的名单中。督邮来到县里,正是要遣散刘备,刘备对此早已知情。听说督邮住在驿站,刘备想去拜见他,督邮却谎称生病不肯接见,刘备因此心怀怨恨。于是他回到官署,带领官吏兵卒再次前往驿站,闯进门说:“我奉太守的密令前来捉拿督邮。”随即冲到床边将督邮捆绑起来,押解出城来到边界,解下自己的印绶系住督邮的脖子,将他绑在树上,用鞭子抽打了百余下,想要杀掉他。督邮苦苦哀求,刘备这才放了他。)

029

顷之,大将军何进遣都尉毌丘毅诣丹杨募兵,先主与俱行,至下邳遇贼,力战有功,除为下密丞。

不久之后,大将军何进派遣都尉毌丘毅到丹阳郡招募士兵,先主(刘备)与他一同前往。到达下邳时遭遇贼寇,先主(刘备)奋力作战立下功劳,被任命为下密县的县丞。

030

复去官。

后来他又辞去了官职。

031

后为高唐尉,迁为令。

后来,刘备担任高唐县尉,不久升任高唐县令。

032

〈《英雄记》云:灵帝末年,备尝在京师,后与曹公俱还沛国,募召合众。会灵帝崩,天下大乱,备亦起军从讨董卓。〉

〈《英雄记》记载:汉灵帝末年,刘备曾经在京城洛阳,后来与曹操一同返回沛国,招募人马。恰逢汉灵帝驾崩,天下大乱,刘备也起兵参与讨伐董卓。〉

033

为贼所破,往奔中郎将公孙瓒,瓒表为别部司马,使与青州刺史田楷以拒冀州牧袁绍。

刘备被黄巾军余部击败,前去投奔中郎将公孙瓒。公孙瓒上表推荐刘备担任别部司马,派他与青州刺史田楷一同抵抗冀州牧袁绍。

034

数有战功,试守平原令,后领平原相。

刘备屡立战功,被任命为代理平原县令,后来又兼任平原国相。

035

郡民刘平素轻先主,耻为之下,使客刺之。

郡里有个叫刘平的人,一向轻视先主(刘备),认为在他手下做事是种耻辱,于是派刺客去行刺。

036

客不忍刺,语之而去。

刺客不忍心下手行刺,把实情告诉了刘备之后便离开了。

037

其得人心如此。

他就是这样深得人心。

038

〈《魏书》曰:刘平结客刺备,备不知而待客甚厚,客以状语之而去。是时人民饥馑,屯聚钞暴。备外御寇难,内丰财施,士之下者,必与同席而坐,同簋而食,无所简择。众多归焉。〉

(《魏书》记载:刘平结交刺客去行刺刘备,刘备毫不知情,还对刺客十分厚待,刺客便将实情告诉了他然后离去。当时百姓饥荒,盗贼蜂起。刘备对外抵御寇贼,对内广施钱财,对于身份低微的士人,也必定与他们同席而坐,同器而食,没有任何分别。因此,很多人都来归附他。)

039

袁绍攻公孙瓒,先主与田楷东屯齐。

袁绍攻打公孙瓒时,先主(刘备)和田楷一起向东进军,驻扎在齐地。

040

曹公征徐州,徐州牧陶谦遣使告急于田楷,楷与先主俱救之。

曹操征伐徐州,徐州牧陶谦派遣使者向田楷告急,田楷便与先主(刘备)一同前去救援。

041

时先主自有兵千馀人及幽州乌丸杂胡骑,又略得饥民数千人。

当时,先主(刘备)自己拥有一千多名士兵和一些来自幽州的乌桓等少数民族的骑兵,另外还收拢了数千名饥民。

042

既到,谦以丹杨兵四千益先主,先主遂去楷归谦。

抵达徐州后,陶谦增拨了四千名丹阳兵给先主(刘备),于是先主(刘备)便离开田楷,转而归属陶谦。

043

谦表先主为豫州刺史,屯小沛。

陶谦上表推荐先主(刘备)担任豫州刺史,并让他在小沛驻扎。

044

谦病笃,谓别驾麋竺曰:“非刘备不能安此州也。”

陶谦病重时,对别驾麋竺说:“除了刘备,没有人能安定这个州了。”

045

谦死,竺率州人迎先主,先主未敢当。

陶谦去世后,麋竺率领徐州官民迎接先主(刘备)继任,但先主(刘备)不敢接受。

046

下邳陈登谓先主曰:“今汉室陵迟,海内倾覆,立功立事,在于今日。彼州殷富,户口百万,欲屈使君抚临州事。”

下邳的陈登对先主(刘备)说:“如今汉室衰微,天下动荡,正是建功立业的时候。徐州富庶,人口百万,我们希望能委屈您来治理此州。”

047

先主曰:“袁公路近在寿春,此君四世五公,海内所归,君可以州与之。”

先主(刘备)说:“袁术就在附近的寿春,他的家族四代中都有人担任三公,是天下人心所向,你们可以将徐州让给他。”

048

登曰:“公路骄豪,非治乱之主。今欲为使君合步骑十万,上可以匡主济民,成五霸之业,下可以割地守境,书功于竹帛。若使君不见听许,登亦未敢听使君也。”

陈登说:“袁术骄横奢侈,不是平定乱世的君主。如今我们愿意为您集合十万步兵和骑兵,对上可以匡扶天子、拯救百姓,成就春秋五霸那样的伟业;对下可以占据一方、保境安民,将功绩载入史册。如果您不听从我的请求,那么我也不敢听从您的命令(把徐州让给袁术)。”

049

北海相孔融谓先主曰:“袁公路岂忧国忘家者邪?冢中枯骨,何足介意。今日之事,百姓与能,天与不取,悔不可追。”

北海相孔融对先主(刘备)说:“袁术难道是那种忧国忘家的人吗?他不过是坟墓中的枯骨,何必把他放在心上。今天这件事,是百姓把州托付给有才能的人,如果上天赐予的你都不要,将来后悔就来不及了。”

050

先主遂领徐州。

于是,先主(刘备)就接管了徐州。

051

〈《献帝春秋》曰:陈登等遣使诣袁绍曰:“天降灾沴,祸臻鄙州,州将殂殒,生民无主,恐惧奸雄一旦承隙,以贻盟主日昃之忧,辄共奉故平原相刘备府君以为宗主,永使百姓知有依归。方今寇难纵横,不遑释甲,谨遣下吏奔告于执事。”绍答曰:“刘玄德弘雅有信义,今徐州乐戴之,诚副所望也。”〉

(《献帝春秋》记载:陈登等人派遣使者去拜见袁绍说:“上天降下灾祸,殃及我们州,州牧陶谦不幸去世,百姓没有了主公。我们担心奸雄会趁虚而入,给盟主您增添忧虑。因此,我们共同推举前平原相刘备府君为我们的领袖,让百姓知道有所依靠。如今战乱四起,我们无暇卸下盔甲,特派遣下级官吏前来向您禀报。”袁绍回答说:“刘玄德(刘备)品德高尚,讲求信义,现在徐州百姓乐于拥戴他,这确实符合我的期望。”)

052

袁术来攻先主,先主拒之于盱眙、淮阴。

袁术前来攻打先主(刘备),先主(刘备)在盱眙和淮阴一带抵抗他。

053

曹公表先主为镇东将军,封宜城亭侯,是岁建安元年也。

曹公(曹操)上表奏请任命先主(刘备)为镇东将军,并封他为宜城亭侯,这一年是建安元年(公元196年)。

054

先主与术相持经月,吕布乘虚袭下邳。

先主(刘备)与袁术相持一个多月,吕布乘机偷袭了下邳。

055

下邳守将曹豹反,闲迎布。

下邳的守将曹豹反叛,暗中接应吕布入城。

056

布虏先主妻子,先主转军海西。

吕布俘虏了先主(刘备)的妻儿,先主(刘备)将部队转移到海西。

057

〈《英雄记》曰:备留张飞守下邳,引兵与袁术战于淮阴石亭,更有胜负。陶谦故将曹豹在下邳,张飞欲杀之。豹众坚营自守,使人招吕布。布取下邳,张飞败走。备闻之,引兵还,比至下邳,兵溃。收散卒东取广陵,与袁术战,又败。〉

(《英雄记》记载:刘备留下张飞镇守下邳,自己率兵在淮阴石亭与袁术交战,双方互有胜负。陶谦的旧将曹豹当时在下邳,张飞想杀掉他。曹豹的部下坚守营垒自保,并派人去招引吕布。吕布趁机攻占下邳,张飞战败逃走。刘备得知消息后,率兵返回,但等他到达下邳时,军队已经溃散。他收拢残兵向东攻取广陵,与袁术交战,结果再次失败。)

058

杨奉、韩暹寇徐、扬闲,先主邀击,尽斩之。

杨奉和韩暹侵扰徐州和扬州一带,先主(刘备)截击他们,将他们全部斩杀。

059

先主求和于吕布,布还其妻子。

先主(刘备)向吕布求和,吕布便归还了他的妻儿。

060

先主遣关羽守下邳。

先主(刘备)派关羽驻守下邳。

061

先主还小沛,

先主(刘备)回到小沛,

062

〈《英雄记》曰:备军在广陵,饥饿困踧,吏士大小自相啖食,穷饿侵逼,欲还小沛,遂使吏请降布。布令备还州,并势击术。具刺史车马僮仆,发遣备妻子部曲家属于泗水上,祖道相乐。魏书曰:诸将谓布曰:“备数反复难养,宜早图之。”布不听,以状语备。备心不安而求自托,使人说布,求屯小沛,布乃遣之。〉

(《英雄记》记载:刘备的军队驻扎在广陵,饥饿困顿,官兵上下甚至相互残食。在极度饥饿的逼迫下,刘备想要返回小沛,于是派官员向吕布请求投降。吕布命令刘备返回徐州,并联合兵力攻打袁术。吕布为刘备准备了刺史规格的车马仆从,在泗水岸边送还他的妻子儿女以及部曲的家眷,并设宴饯行,气氛融洽。《魏书》记载:吕布的部将们对他说:“刘备这个人反复无常,难以驾驭,应该及早除掉他。”吕布不听,反而把这些话告诉了刘备。刘备内心不安,想找个安身之处,便派人游说吕布,请求屯兵小沛,吕布于是派遣他前往。)

063

复合兵得万馀人。

(刘备)又重新聚集起一万多名士兵。

064

吕布恶之,自出兵攻先主,先主败走归曹公。

吕布对此感到厌恶和忌惮,于是亲自率兵攻打先主(刘备),先主(刘备)战败后逃亡,投靠了曹操。

065

曹公厚遇之,以为豫州牧。

曹操对他礼遇有加,任命他为豫州牧。

066

将至沛收散卒,给其军粮,益与兵使东击布。

刘备率兵前往沛县收拢溃散的士兵,曹操为他补充军粮,并增派兵力,派他向东进攻吕布。

067

布遣高顺攻之,曹公遣夏侯惇往,不能救,为顺所败,复虏先主妻子送布。

吕布派遣高顺攻打刘备,曹操派遣夏侯惇前去援救,但未能成功,反被高顺击败。高顺再次俘虏了先主(刘备)的妻儿,并将他们送交吕布。

068

曹公自出东征,

曹操亲自率领大军东征,

069

〈英雄记曰:建安三年春,布使人赍金欲诣河内买马,为备兵所钞。布由是遣中郎将高顺、北地太守张辽等攻备。九月,遂破沛城,备单身走,获其妻息。十月,曹公自征布,备于梁国界中与曹公相遇,遂随公俱东征。〉

〈《英雄记》中记载: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春天,吕布派人携带黄金想到河内郡去买马,结果被刘备的士兵抢劫。因此,吕布派遣中郎将高顺、北地太守张辽等人攻打刘备。九月,沛城最终被攻破,刘备独自逃走,妻儿都被俘获。十月,曹操亲自出征讨伐吕布,刘备在梁国境内与曹操相遇,于是就跟随曹操一同东征。〉

070

助先主围布于下邳,生禽布。

(曹操)帮助先主(刘备)在下邳围困吕布,并活捉了他。

071

先主复得妻子,从曹公还许。

先主(刘备)重新寻回了妻儿,跟随曹操返回许都。

072

表先主为左将军,礼之愈重,出则同舆,坐则同席。

曹操上表奏请任命先主(刘备)为左将军,对他的礼遇也愈发隆重,出门时同乘一辆车,坐下时同坐一张席子。

073

袁术欲经徐州北就袁绍,曹公遣先主督朱灵、路招要击术。

袁术想要经由徐州北上去投奔袁绍,曹操派遣先主(刘备)率领朱灵、路招前去拦截攻击袁术。

074

未至,术病死。

袁术还没到达,就病死了。

075

先主未出时,献帝舅车骑将军董承

在先主(刘备)还未出发时,汉献帝的国舅、车骑将军董承

076

〈臣松之案:董承,汉灵帝母董太后之侄,于献帝为丈人。盖古无丈人之名,故谓之舅也。〉

(臣裴松之考证:董承是汉灵帝母亲董太后的侄子,对于汉献帝来说是岳父。大概是因为古代没有“丈人”(岳父)这个称谓,所以称他为“舅”。)

077

辞受帝衣带中密诏,当诛曹公。

(董承)告辞并接受了汉献帝藏在衣带里的秘密诏书,内容是要诛杀曹操。

078

先主未发。

先主(刘备)当时尚未出发。

079

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

当时,曹操从容地对先主(刘备)说:“当今天下的英雄,只有您和我曹操罢了。像袁绍那样的人,根本算不上数。”

080

先主方食,失匕箸。

先主(刘备)当时正在吃饭,(听到这话)惊得连汤匙和筷子都掉到了地上。

081

〈《华阳国志》云:于时正当雷震,备因谓操曰:“圣人云‘迅雷风烈必变’,良有以也。一震之威,乃可至于此也!”〉

(《华阳国志》记载:当时正好天打响雷,刘备就趁机对曹操说:“圣人说过‘遇到迅雷大风,神色一定会改变’,这确实是有道理的。一声雷的威力,竟然能达到这种地步!”)

082

遂与承及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王子服等同谋。

于是,刘备就与董承以及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王子服等人一同参与了密谋。

083

会见使,未发。

恰逢刘备被派遣出使,(他们的)计谋还未发动。

084

事觉,承等皆伏诛。

事情败露后,董承等人都被处死。

085

〈《献帝起居注》曰:承等与备谋未发,而备出。承谓服曰:“郭多有数百兵,坏李傕数万人,但足下与我同不耳!昔吕不韦之门,须子楚而后高,今吾与子由是也。”服曰:“惶惧不敢当,且兵又少。”承曰:“举事讫,得曹公成兵,顾不足邪?”服曰:“今京师岂有所任乎?”承曰:“长水校尉种辑、议郎吴硕是我腹心办事者。”遂定计。〉

(《献帝起居注》记载:董承等人与刘备的密谋尚未发动,刘备就奉命外出了。董承对王子服说:“郭多凭几百士兵,就击败了李傕的数万大军,关键只在于您是否与我同心协力罢了!从前吕不韦的门庭,是等到子楚(秦庄襄王)发迹后才显赫起来,现在我和您的关系也是如此。”王子服说:“我实在惶恐,不敢担当此任,况且我们的兵力又太少。”董承说:“事情成功之后,得到曹操现成的军队,难道还怕不够吗?”王子服说:“如今在京城里,难道还有可以依靠的人吗?”董承说:“长水校尉种辑、议郎吴硕都是我的心腹,能替我办事。”于是他们定下了计策。)

086

先主据下邳。

先主(刘备)占据了下邳。

087

灵等还,先主乃杀徐州刺史车胄,留关羽守下邳,而身还小沛。

朱灵等人返回后,先主(刘备)便杀掉了徐州刺史车胄,留下关羽镇守下邳,自己则返回小沛。

088

〈胡冲《吴历》曰:曹公数遣亲近密觇诸将有宾客酒食者,辄因事害之。备时闭门,将人种芜菁,曹公使人窥门。既去,备谓张飞、关羽曰:“吾岂种菜者乎?曹公必有疑意,不可复留。”其夜开后栅,与飞等轻骑俱去,所得赐遗衣服,悉封留之,乃往小沛收合兵众。臣松之案:魏武帝遣先主统诸将要击袁术,郭嘉等并谏,魏武不从,其事显然,非因种菜遁逃而去。如胡冲所云,何乖僻之甚乎!〉

(胡冲的《吴历》记载:曹操多次派遣亲信暗中观察那些宴请宾客的将领,并找借口杀害他们。当时刘备闭门不出,带领手下人种植芜菁。曹操派人从门缝窥探。探子离开后,刘备对张飞、关羽说:“我难道真是个种菜的人吗?曹操必定已经对我起了疑心,不能再留下了。”当晚,他们打开后门,与张飞等人率领轻骑一同离去,将所得的赏赐和衣物全部封存留下,前往小沛集结部队。臣裴松之考证:魏武帝(曹操)派遣先主(刘备)率领众将去截击袁术,郭嘉等人都曾劝谏,但魏武帝不听。这件事的始末很清楚,先主(刘备)并非因为种菜心虚而逃走。像胡冲所说的这样,是多么的荒谬啊!)

089

东海昌霸反,郡县多叛曹公为先主,众数万人,遣孙乾与袁绍连和,曹公遣刘岱、王忠击之,不克。

东海郡的昌霸反叛,许多郡县也背叛曹操而归附先主(刘备),集结的部众有数万人。先主(刘备)派遣孙乾去和袁绍联络结盟,曹操派遣刘岱、王忠前去攻打,但没能获胜。

090

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先主败绩。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向东征讨先主(刘备),先主(刘备)被打败。

091

〈《魏书》曰:是时,公方有急于官渡,乃分留诸将屯官渡,自勒精兵征备。备初谓公与大敌连,不得东,而候骑卒至,言曹公自来。备大惊,然犹未信。自将数十骑出望公军,见麾旌,便弃众而走。〉

(《魏书》记载:当时,曹公正忙于官渡的紧急战事,于是分派并留下众将屯守官渡,自己则亲率精锐部队来征讨刘备。刘备起初认为曹公正与强敌(袁绍)对峙,无法东来,但侦察骑兵突然赶到,报告说曹公亲自来了。刘备大为震惊,但仍然不敢相信。他亲自率领几十名骑兵出城侦察曹军,看到曹军的旗帜后,便立刻抛下部队逃跑了。)

092

曹公尽收其众,虏先主妻子,并禽关羽以归。

曹操收编了刘备的全部部众,俘虏了先主(刘备)的妻儿,并且活捉了关羽,然后返回许都。

093

先主走青州。

先主(刘备)逃往青州。

094

青州刺史袁谭,先主故茂才也,将步骑迎先主。

青州刺史袁谭,是先主(刘备)过去举荐的茂才,他率领步兵和骑兵迎接先主(刘备)。

095

先主随谭到平原,谭驰使白绍。

先主(刘备)跟随袁谭到了平原郡,袁谭派人飞马报告给袁绍。

096

绍遣将道路奉迎,身去邺二百里,与先主相见。

袁绍派遣将领沿途迎接,自己更是亲自离开邺城二百里远,与先主(刘备)会面。

097

〈魏书曰:备归绍,绍父子倾心敬重。〉

(《魏书》记载:刘备投奔袁绍后,袁绍父子都对他倾心敬重。)

098

驻月馀日,所失亡士卒稍稍来集。

刘备在此停留了一个多月,之前失散的士卒也渐渐地回来集结。

099

曹公与袁绍相拒于官渡,汝南黄巾刘辟等叛曹公应绍。

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对峙,汝南的黄巾军首领刘辟等人反叛曹操,响应袁绍。

100

绍遣先主将兵与辟等略许下。

袁绍派遣先主(刘备)率领军队与刘辟等人一起,向许都附近地区发动进攻。

101

关羽亡归先主。

关羽逃离曹操,回到了先主(刘备)身边。

102

曹公遣曹仁将兵击先主,先主还绍军,阴欲离绍,乃说绍南连荆州牧刘表。

曹操派遣曹仁率领军队攻打先主(刘备),先主(刘备)退回到袁绍的军队中,暗中想要离开袁绍,于是便劝说袁绍向南联合荆州牧刘表。

103

绍遣先主将本兵复至汝南,与贼龚都等合,众数千人。

袁绍派遣先主(刘备)率领原有的部队再次前往汝南,与龚都等人会合,兵力达到了数千人。

104

曹公遣蔡阳击之,为先主所杀。

曹操派遣蔡阳前来攻打,结果被先主(刘备)所杀。

105

曹公既破绍,自南击先主。

曹操击败袁绍之后,亲自率军南下攻打先主(刘备)。

106

先主遣麋竺、孙乾与刘表相闻,表自郊迎,以上宾礼待之,益其兵,使屯新野。

先主(刘备)派遣麋竺、孙乾去和刘表联络,刘表亲自到郊外迎接,用对待上等宾客的礼节来招待他,并给他增加了兵力,让他驻扎在新野。

107

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阴御之。

荆州的英雄豪杰前来归附先主(刘备)的人一天比一天多,刘表因此对他产生了猜忌之心,暗中防备他。

108

〈《九州春秋》曰:备住荆州数年,尝于表坐起至厕,见髀里肉生,慨然流涕。还坐,表怪问备,备曰:“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世语》曰:备屯樊城,刘表礼焉,惮其为人,不甚信用。曾请备宴会,蒯越、蔡瑁欲因会取备,备觉之,伪如厕,潜遁出。所乘马名的卢,骑的卢走,堕襄阳城西檀溪水中,溺不得出。备急曰:“的卢:今日厄矣,可努力!”的卢乃一踊三丈,遂得过,乘桴渡河,中流而追者至,以表意谢之,曰:“何去之速乎!”孙盛曰:此不然之言。备时羁旅,客主势殊,若有此变,岂敢晏然终表之世而无衅故乎!此皆世俗妄说,非事实也。〉

(《九州春秋》记载说:刘备在荆州住了几年,有一次在刘表的宴席上起身去上厕所,发现自己大腿内侧长出了赘肉,不禁感慨地流下眼泪。回到座位上后,刘表觉得奇怪便询问刘备,刘备说:“我过去常常身不离马鞍,大腿上的肉都消瘦了。如今不再骑马,大腿内侧竟长出了赘肉。时光飞逝,我快要老了,但功业还未建立,因此感到悲伤啊。”《世语》记载说:刘备驻扎在樊城,刘表虽然对他以礼相待,但忌惮他的为人,不怎么信任他。曾经邀请刘备参加宴会,蒯越、蔡瑁想要趁机谋害刘备,刘备察觉到了,便假装去上厕所,偷偷地逃了出去。他所骑的马名叫的卢,他骑着这匹马逃跑,结果掉进了襄阳城西边的檀溪水中,陷在水里出不来。刘备情急之下说:“的卢啊,今天我们有难了,你可要努力啊!”的卢于是纵身一跃,跳了三丈远,得以越过檀溪。刘备乘马渡河,到了河中央时追兵赶到,用刘表的口气向他表示歉意说:“为何走得这么快呢?”孙盛评论说:这些都不是真实的话。刘备当时是寄人篱下,主客地位悬殊,如果真发生了这样的事,他怎么敢安然地待到刘表去世而没有发生任何事端呢!这些都是世俗的胡乱传说,并非事实。)

109

使拒夏侯惇、于禁等于博望。

刘表派他去博望抵御夏侯惇、于禁等人。

110

久之,先主设伏兵,一旦自烧屯伪遁,惇等追之,为伏兵所破。

过了一段时间,先主(刘备)设下伏兵,一天,他自己烧毁营寨假装逃跑,夏侯惇等人率兵追击,结果被伏兵击败了。

111

十二年,曹公北征乌丸,先主说表袭许,表不能用。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向北征讨乌丸,先主(刘备)劝说刘表趁机袭击许都,但刘表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112

〈《汉晋春秋》曰:曹公自柳城还,表谓备曰:“不用君言,故为失此大会。”备曰:“今天下分裂,日寻干戈,事会之来,岂有终极乎?若能应之于后者,则此未足为恨也。”〉

(《汉晋春秋》记载:曹操从柳城返回后,刘表对刘备说:“没有采纳您的建议,因此错失了这个大好时机。”刘备回答说:“如今天下分裂,战事频繁,机会的到来,哪里会有尽头呢?如果能把握住下一次机会,那么这次的错失也就算不上什么遗憾了。”)

113

曹公南征表,会表卒,

曹操向南征讨刘表,恰逢刘表病逝,

114

〈《英雄记》曰:表病,上备领荆州刺史。魏书曰:表病笃,托国于备,顾谓曰:“我儿不才,而诸将并零落,我死之后,卿便摄荆州。”备曰:“诸子自贤,君其忧病。”或劝备宜从表言,备曰:“此人待我厚,今从其言,人必以我为薄,所不忍也。”臣松之以为表夫妻素爱琮,舍适立庶,情计久定,无缘临终举荆州以授备,此亦不然之言。〉

(《英雄记》记载:刘表病重时,上表推荐刘备兼任荆州刺史。《魏书》记载:刘表病危,将荆州托付给刘备,回头对他说:“我的儿子们才能不足,手下将领们也都凋零了,我死之后,你就代管荆州吧。”刘备说:“您的几位公子都很贤能,您还是专心养病吧。”有人劝刘备应该听从刘表的话,刘备说:“刘表待我恩厚,如果现在听从他的话,世人一定会认为我为人刻薄,这是我于心不忍的。”臣裴松之认为:刘表夫妇一向疼爱刘琮,废长立幼的打算早已定下,没有理由在临终时将荆州交给刘备,因此这也不是真实的说法。)

115

子琮代立,遣使请降。

他的儿子刘琮继承了职位,并派使者向曹操请求投降。

116

先主屯樊,不知曹公卒至,至宛乃闻之,遂将其众去。

先主(刘备)驻军樊城时,并不知道曹操大军已经突然南下,直到抵达宛城才得知消息,于是便率领部众撤离。

117

过襄阳,诸葛亮说先主攻琮,荆州可有。

经过襄阳时,诸葛亮劝说先主(刘备)攻打刘琮,这样就可以占据荆州。

118

先主曰:“吾不忍也。”

先主(刘备)说:“我不忍心这样做。”

119

〈孔衍《汉魏春秋》曰:刘琮乞降,不敢告备。备亦不知,久之乃觉,遣所亲问琮。琮令宋忠诣备宣旨。是时曹公在宛,备乃大惊骇,谓忠曰:“卿诸人作事如此,不早相语,今祸至方告我,不亦太剧乎!”引刀向忠曰:“今断卿头,不足以解忿,亦耻大丈夫临别复杀卿辈!”遣忠去,乃呼部曲议。或劝备劫将琮及荆州吏士径南到江陵,备答曰:“刘荆州临亡托我以孤遗,背信自济,吾所不为,死何面目以见刘荆州乎!”〉

(孔衍的《汉魏春秋》记载道:刘琮请求投降,但不敢告知刘备。刘备也不知道此事,过了很久才察觉,便派遣亲信去询问刘琮。刘琮命令宋忠到刘备那里传达他的决定。当时曹操正在宛城,刘备得知消息后非常震惊,对宋忠说:“你们这些人做事怎么这样,不早点告诉我,现在大祸临头了才来通报,这岂不是太过分了吗!”他拔刀指着宋忠说:“现在就算砍了你的头,也不足以平息我的愤怒,但大丈夫在临别之际还杀人,我也感到羞耻!”于是让宋忠离开,然后召集部下将领商议对策。有人劝刘备挟持刘琮以及荆州的官吏士兵,直接向南前往江陵。刘备回答说:“刘荆州(刘表)临终前将他的孤儿托付给我,背信弃义只求自保的事情,我绝不会做。如果我死了,还有什么脸面去见刘荆州呢!”)

120

乃驻马呼琮,琮惧不能起。

于是,先主(刘备)停下马呼喊刘琮,刘琮因为害怕而不敢起身相见。

121

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

刘琮的左右亲信和荆州地区的许多百姓都来归附先主(刘备)。

122

〈《典略》曰:备过辞表墓,遂涕泣而去。〉

〈《典略》中记载:刘备路过并拜别刘表的墓,流着泪离开了。〉

123

比到当阳,众十馀万,辎重数千两,日行十馀里,别遣关羽乘船数百艘,使会江陵。

等到抵达当阳时,跟随的民众已有十多万人,携带的行李物资有数千辆车,一天只能走十多里路。刘备另外派遣关羽率领数百艘船,命他前往江陵会合。

124

或谓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

有人对先主(刘备)说:“应该尽快赶路保住江陵。现在虽然有大批民众跟随,但披甲上阵的士兵很少,如果曹操的军队追上来,我们用什么来抵抗呢?”

125

先主曰:“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

先主(刘备)说:“凡是成就大事的人,必须以人为根本。现在人们都来归附我,我怎么忍心抛弃他们呢!”

126

〈习凿齿曰:先主虽颠沛险难而信义愈明,势偪事危而言不失道。追景升之顾,则情感三军;恋赴义之士,则甘与同败。观其所以结物情者,岂徒投醪抚寒含蓼问疾而已哉!其终济大业,不亦宜乎!〉

〈习凿齿评论说:先主(刘备)虽然遭遇颠沛流离的艰难险境,但他的信义却愈发彰显;形势紧迫,事态危急,但他的言行却不违背道义。追念刘景升(刘表)的临终嘱托,他便能感动全军将士;爱惜前来投奔的有义之士,他宁愿与他们一同失败。观察他用来团结人心的方法,哪里仅仅是分享美酒、安抚饥寒、与士卒共尝辛苦、慰问病患这些事情呢!他最终能够成就大业,难道不是理所当然的吗!〉

127

曹公以江陵有军实,恐先主据之,乃释辎重,轻军到襄阳。

曹操因为江陵有军用物资,担心先主(刘备)占据那里,于是便丢下辎重,率领轻装部队赶到襄阳。

128

闻先主已过,曹公将精骑五千急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及于当阳之长坂。

听说先主(刘备)已经通过,曹操便率领五千精锐骑兵紧急追击,一天一夜行军三百多里,在当阳的长坂坡追上了他们。

129

先主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曹公大获其人众辎重。

先主(刘备)抛弃了妻儿,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人骑马逃走,曹操则缴获了刘备的大批部众和辎重物资。

130

先主斜趋汉津,适与羽船会,得济沔,遇表长子江夏太守琦众万馀人,与俱到夏口。

先主(刘备)斜向汉津方向撤退,正好与关羽的船队会合,得以渡过沔水,在那里遇到了刘表的长子、江夏太守刘琦所率领的一万多名部众,于是与他们一同到达了夏口。

131

先主遣诸葛亮自结于孙权,

先主(刘备)派遣诸葛亮亲自前往与孙权结盟,

132

〈《江表传》曰:孙权遣鲁肃吊刘表二子,并令与备相结。肃未至而曹公已济汉津。肃故进前,与备相遇于当阳。因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豫州今欲何至?”备曰:“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肃曰:“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江表英豪,咸归附之,已据有六郡,兵精粮多,足以立事。今为君计,莫若遣腹心使自结于东,崇连和之好,共济世业,而云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备大喜,进住鄂县,即遣诸葛亮随肃诣孙权,结同盟誓。〉

〈《江表传》中记载:孙权派遣鲁肃去吊唁刘表的两个儿子,并命令他与刘备结盟。鲁肃还没到达,曹操就已经渡过了汉水。于是鲁肃继续前进,在当阳与刘备相遇。鲁肃趁机传达了孙权的意图,分析了天下大势,表达了深厚的诚意。并问刘备说:“豫州(刘备)现在打算去哪里?”刘备回答说:“我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交,想去投奔他。”鲁肃说:“孙讨虏(孙权)聪明仁惠,尊敬贤才,礼待士人,江东的英雄豪杰都已归附于他,他已占据六个郡,兵精粮足,足以成就大业。现在为您考虑,最好的办法是派遣心腹使者去与江东结盟,巩固友好关系,共同完成拯救天下的大业。而您却说要去投奔〔吴巨〕,〔吴巨〕只是个平庸的人,地处偏远的郡,很快就会被别人吞并,难道值得托付吗?”刘备听后大喜,于是进驻鄂县,立即派遣诸葛亮跟随鲁肃去拜见孙权,缔结盟约。〉

133

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

孙权派遣周瑜、程普等人率领数万水军,与先主(刘备)合力抗曹,

134

〈江表传曰:备从鲁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诸葛亮诣吴未还,备闻曹公军下,恐惧,日遣逻吏于水次候望权军。吏望见瑜船,驰往白备,备曰:“何以知(之)非青徐军邪?”吏对曰:“以船知之。”备遣人慰劳之。瑜曰:“有军任,不可得委署,傥能屈威,诚副其所望。”备谓关羽、张飞曰:“彼欲致我,我今自结托于东而不往,非同盟之意也。”乃乘单舸往见瑜,问曰:“今拒曹公,深为得计。战卒有几?”瑜曰:“三万人。”备曰:“恨少。 ”瑜曰:“此自足用,豫州但观瑜破之。”备欲呼鲁肃等共会语,瑜曰:“受命不得妄委署,若欲见子敬,可别过之。又孔明已俱来,不过三两日到也。”备虽深愧异瑜,而心未许之能必破北军也,故差池在后,将二千人与羽、飞俱,未肯系瑜,盖为进退之计也。孙盛曰:刘备雄才,处必亡之地,告急于吴,而获奔助,无缘复顾望江渚而怀后计。江表传之言,当是吴人欲专美之辞。〉

〈《江表传》中记载:刘备听从鲁肃的计策,进驻鄂县的樊口。诸葛亮去东吴尚未返回,刘备听说曹操大军南下,心中恐惧,每天都派遣侦察人员到江边瞭望孙权的军队。侦察人员望见周瑜的船队,便飞马回去报告刘备。刘备说:“怎么知道那(之)不是青州、徐州的军队呢?”侦察人员回答说:“从船的样式可以知道。”刘备派人前去慰劳。周瑜说:“我身负军务,不能擅离岗位,如果您能屈尊前来,实在是我所期望的。”刘备对关羽、张飞说:“他想要我过去,我现在既然已经和东吴结盟,如果不去,就不符合盟友的道义了。”于是乘坐一艘小船去见周瑜,问道:“现在抵抗曹操,确实是很好的计策。请问有多少士兵?”周瑜说:“三万人。”刘备说:“可惜太少了。”周瑜说:“这已经足够用了,豫州(刘备)您就等着看我击破他们吧。”刘备想叫鲁肃等人一起过来商谈,周瑜说:“我奉有命令,不能随便离开岗位。如果您想见子敬(鲁肃),可以另外去拜访他。另外,孔明(诸葛亮)也已经一起过来了,不过两三天就会到达。”刘备虽然对周瑜的态度深感惭愧和惊异,但心里并不相信他一定能击败曹操的军队,所以迟疑地留在后方,率领两千人与关羽、张飞在一起,不愿受周瑜的节制,这大概是为了给自己留好进退的后路。孙盛评论说:刘备是雄才大略的人物,当时身处必败的境地,向东吴告急并获得了援助,没有理由还徘徊在江边观望并为自己谋划退路。《江表传》的这些说法,应当是东吴的人为了夸耀自己而编造的言辞。〉

135

与曹公战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

(联军)在赤壁与曹操的军队交战,大败曹军,并烧毁了他的战船。

136

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

先主(刘备)与孙权的吴军从水路和陆路一同进军,追击到南郡。当时,曹操军中又爆发了瘟疫,导致大量士兵死亡,曹操于是率领军队撤回北方。

137

〈《江表传》曰:周瑜为南郡太守,分南岸地以给备。备别立营于油江口,改名为公安。刘表吏士见从北军,多叛来投备。备以瑜所给地少,不足以安民,(后)〔复〕从权借荆州数郡。〉

〈《江表传》记载:周瑜担任南郡太守,将长江南岸的土地分给刘备。刘备在油江口另外建立军营,并将其改名为公安。原先跟随刘表、后来投降曹操军队的官兵,很多都叛离曹军前来归附刘备。刘备认为周瑜分给的土地太少,不足以安顿部下军民,(后来)〔又〕向孙权借了荆州的几个郡。〉

138

先主表琦为荆州刺史,又南征四郡。

先主(刘备)上表奏请朝廷任命刘琦为荆州刺史,随后又向南征伐荆南四郡。

139

武陵太守金旋、长沙太守韩玄、桂阳太守赵范、零陵太守刘度皆降。

武陵太守金旋、长沙太守韩玄、桂阳太守赵范、零陵太守刘度都投降了。

140

〈《三辅决录注》曰:金旋字元机,京兆人,历位黄门郎,汉阳太守,征拜议郎,迁中郎将,领武陵太守,为备所攻劫死。子祎,事见《魏武本纪》。〉

〈《三辅决录注》记载:金旋,字元机,是京兆人。他历任黄门郎、汉阳太守,后被朝廷征召为议郎,升任中郎将,并兼任武陵太守。他被刘备进攻时遭劫杀而死。他的儿子金祎的事迹,记载于《魏武本纪》。〉

141

庐江雷绪率部曲数万口稽颡。

庐江的雷绪率领他的数万部属前来归降。

142

琦病死,群下推先主为荆州牧,治公安。

刘琦病逝后,他的部下们共同推举先主(刘备)担任荆州牧,在公安县设置治所。

143

权稍畏之,进妹固好。

孙权对他(刘备)渐渐有所忌惮,于是将自己的妹妹嫁给他,以巩固双方的友好关系。

144

先主至京见权,绸缪恩纪。

先主(刘备)前往京口会见孙权,两人情谊深厚,关系非常融洽。

145

〈《山阳公载记》曰:备还,谓左右曰:“孙车骑长上短下,其难为下,吾不可以再见之。”乃昼夜兼行。臣松之案:魏书载刘备与孙权语,与蜀志述诸葛亮与权语正同。刘备未破魏军之前,尚未与孙权相见,不得有此说。故知蜀志为是。〉

(《山阳公载记》记载说:刘备返回时,对身边的人说:“孙车骑(孙权)上身长下身短,这样的人很难屈居人下,我不能再见他了。”于是便日夜兼程地赶路。臣裴松之考证:魏书记载的刘备与孙权说的这番话,与《蜀志》中记载的诸葛亮对孙权说的话完全相同。刘备在赤壁之战击破曹操军队之前,还未曾与孙权相见,不可能有这样的言论。因此可知《蜀志》的记载是正确的。)

146

权遣使云欲共取蜀,或以为宜报听许,吴终不能越荆有蜀,蜀地可为己有。

孙权派遣使者前来,声称希望与刘备共同攻取蜀地。有人认为应该回信答应,因为东吴终究无法越过荆州占有蜀地,这样蜀地最终可以为我们自己所有。

147

荆州主簿殷观进曰:“若为吴先驱,进未能克蜀,退为吴所乘,即事去矣。今但可然赞其伐蜀,而自说新据诸郡,未可兴动,吴必不敢越我而独取蜀。如此进退之计,可以收吴、蜀之利。”

荆州主簿殷观进言道:“如果我们担当东吴的先锋,前进时万一没能攻克蜀地,后退时就会被东吴趁机控制,大事就完了。现在我们只可以口头上赞同他们伐蜀,然后自己推说刚刚占据几个郡,无法出兵。这样,东吴必定不敢越过我们而单独去取蜀地。采用这样可进可退的计策,就可以坐收东吴和蜀地双方的好处。”

148

先主从之,权果辍计。

先主(刘备)采纳了他的计策,孙权果然放弃了原先的计划。

149

迁观为别驾从事。

先主(刘备)提拔殷观为别驾从事。

150

〈《献帝春秋》曰:孙权欲与备共取蜀,遣使报备曰:“米贼张鲁居王巴、汉,为曹操耳目,规图益州。刘璋不武,不能自守。若操得蜀,则荆州危矣。今欲先攻取璋,进讨张鲁,首尾相连,一统吴、楚,虽有十操,无所忧也。”备欲自图蜀,拒答不听,曰:〉

〈《献帝春秋》记载:孙权想和刘备一起攻取蜀地,派使者告知刘备说:“‘米贼’张鲁占据巴、汉之地称王,成为曹操的耳目,图谋益州。刘璋不善用兵,无法自保。如果曹操得到蜀地,那么荆州就危险了。现在我想先攻取刘璋,再进军讨伐张鲁,使我们的领地首尾相连,统一吴、楚地区,这样即使有十个曹操,也不必担忧了。”刘备自己也想图谋蜀地,于是拒绝了孙权的提议,回答说:〉

151

益州民富彊,土地险阻,刘璋虽弱,足以自守。张鲁虚伪,未必尽忠于操。今暴师于蜀、汉,转运于万里,欲使战克攻取,举不失利,此吴起不能定其规,孙武不能善其事也。曹操虽有无君之心,而有奉主之名,议者见操失利于赤壁,谓其力屈,无复远志也。今操三分天下已有其二,将欲饮马于沧海,观兵于吴会,何肯守此坐须老乎?今同盟无故自相攻伐,借枢于操,使敌承其隙,非长计也。

益州的百姓富裕,实力强盛,地势险要,刘璋虽然懦弱,也足以自保。张鲁为人虚伪狡诈,未必会真心效忠曹操。如今在蜀、汉地区兴师动众,从万里之外运输粮草,想要做到每战必胜、每攻必克,没有任何失利,这是连古代名将吴起都无法策划、孙武都难以办到的事情。曹操虽然怀有不臣之心,但表面上仍打着尊奉天子的旗号。有些人看到曹操在赤壁战败,就认为他实力已尽,再没有远大的志向了。可如今曹操在三分天下中已占据了两分,正准备饮马东海、陈兵吴会,怎么可能甘心固守在此,坐待老去呢?现在我们盟友之间无故互相攻伐,这等于是把可乘之机送给曹操,让敌人利用我们的间隙,这绝非长远之计。

152

〈权不听,遣孙瑜率水军住夏口。备不听军过,谓瑜曰:“汝欲取蜀,吾当被发入山,不失信于天下也。”使关羽屯江陵,张飞屯秭归,诸葛亮据南郡,备自住孱陵。权知备意,因召瑜还。〉

(孙权不听劝告,派遣孙瑜率领水军驻扎在夏口。刘备不准许他的军队通过,并对孙瑜说:“你如果执意要攻取蜀地,我自当披散头发、隐居山林,也不能在天下人面前失信。”于是,他派关羽驻守江陵,张飞驻守秭归,诸葛亮占据南郡,刘备自己则驻扎在孱陵。孙权明白了刘备的意图,于是下令召回了孙瑜。)

153

十六年,益州牧刘璋遥闻曹公将遣锺繇等向汉中讨张鲁,内怀恐惧。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益州牧刘璋听说曹操将要派遣钟繇等人前往汉中讨伐张鲁,内心十分恐惧。

154

别驾从事蜀郡张松说璋曰:“曹公兵强无敌于天下,若因张鲁之资以取蜀土,谁能御之者乎?”

蜀郡的别驾从事张松劝说刘璋道:“曹操的兵力强大,天下无敌,如果他凭借张鲁的资源来夺取蜀地,谁能抵挡得住呢?”

155

璋曰:“吾固忧之而未有计。”

刘璋说:“我本来就很担心这件事,但一直没有想出对策。”

156

松曰:“刘豫州,使君之宗室而曹公之深仇也,善用兵,若使之讨鲁,鲁必破。鲁破,则益州强,曹公虽来,无能为也。”

张松说:“刘豫州(刘备)是您的同宗,又是曹操的死敌,他善于用兵,如果让他去讨伐张鲁,张鲁一定会被击败。张鲁败亡,益州就会因此而强大,到那时即使曹操前来,也无法对我们构成威胁了。”

157

璋然之,遣法正将四千人迎先主,前后赂遗以巨亿计。

刘璋同意了这个计策,派遣法正率领四千人前去迎接先主(刘备),前后赠送的钱财礼物多得无法计算。

158

正因陈益州可取之策。

法正便趁此机会向刘备陈述了夺取益州的计策。

159

〈《吴书》曰:备前见张松,后得法正,皆厚以恩意接纳,尽其殷勤之欢。因问蜀中阔狭,兵器府库人马众寡,及诸要害道里远近,松等具言之,又画地图山川处所,由是尽知益州虚实也。〉

(《吴书》记载:刘备先是见到了张松,之后又得到了法正,对他们二人都以厚恩相待,极尽殷勤款待之情。刘备趁机询问蜀地的疆域大小、兵器府库储备、人马数量,以及各处要害关隘的道路远近。张松等人都详细作了汇报,还绘制了地图,标明了山川地理位置,因此刘备完全掌握了益州的虚实情况。)

160

先主留诸葛亮、关羽等据荆州,将步卒数万人入益州。

先主(刘备)留下诸葛亮、关羽等人镇守荆州,自己则率领数万步兵进入益州。

161

至涪,璋自出迎,相见甚欢。

(刘备)抵达涪县后,刘璋亲自出城迎接,两人相见甚欢。

162

张松令法正白先主,及谋臣庞统进说,便可于会所袭璋。

张松让法正向先主(刘备)禀报,同时谋士庞统也进言,建议可以在会见的场所趁机偷袭刘璋。

163

先主曰:“此大事也,不可仓卒。”

先主(刘备)说:“这是一件大事,不能如此仓促行事。”

164

璋推先主行大司马,领司隶校尉;先主亦推璋行镇西大将军,领益州牧。

刘璋举荐先主(刘备)代理大司马之职,兼任司隶校尉;先主(刘备)也反过来举荐刘璋代理镇西大将军,兼任益州牧。

165

璋增先主兵,使击张鲁,又令督白水军。

刘璋给先主(刘备)增派了兵力,让他去攻打张鲁,又命令他都督白水关的军队。

166

先主并军三万馀人,车甲器械资货甚盛。

先主(刘备)合并了部队,总兵力超过三万人,车辆、铠甲、武器装备和物资都非常充足。

167

是岁,璋还成都。

这一年,刘璋返回了成都。

168

先主北到葭萌,未即讨鲁,厚树恩德,以收众心。

先主(刘备)向北抵达葭萌,但没有立即去讨伐张鲁,而是广施恩德,以此来收揽人心。

169

明年,曹公征孙权,权呼先主自救。

第二年,曹操征伐孙权,孙权向先主(刘备)求救。

170

先主遣使告璋曰:“曹公征吴,吴忧危急。孙氏与孤本为唇齿,又乐进在青泥与关羽相拒,今不往救羽,进必大克,转侵州界,其忧有甚于鲁。鲁自守之贼,不足虑也。”

先主(刘备)派遣使者告诉刘璋说:“曹操正在征伐东吴,东吴的局势十分危急。孙氏与我本来就情同唇齿,唇亡齿寒。况且乐进正在青泥与关羽对峙,如果现在我不去救援关羽,乐进必定会大获全胜,然后转而侵犯我们益州的边界,那造成的忧患将比张鲁严重得多。张鲁只不过是个固守自保的蟊贼,不值得忧虑。”

171

乃从璋求万兵及资(宝),欲以东行。

于是,刘备向刘璋请求增派一万士兵和各种物资(财宝),打算率军东行。

172

璋但许兵四千,其馀皆给半。

刘璋只答应给他四千士兵,其余的物资都只给了一半。

173

〈《魏书》曰:备因激怒其众曰:“吾为益州征强敌,师徒勤瘁,不遑居;今积帑藏之财而吝于赏功,望士大夫为出死力战,其可得乎!”〉

(《魏书》记载说:刘备借此机会激怒他的部下说:“我为益州征讨强敌,将士们辛勤劳苦,没有片刻安宁;如今刘璋囤积府库中的财物却吝于赏赐有功之臣,还指望将士们为他拼死作战,这怎么可能办到呢!”)

174

张松书与先主及法正曰:“今大事垂可立,如何释此去乎!”

张松写信给先主(刘备)和法正说:“如今夺取益州的大事即将成功,怎么能放弃这个机会离开呢!”

175

松兄广汉太守肃,惧祸逮己,白璋发其谋。

张松的兄长、广汉太守张肃,害怕事情败露会连累到自己,便向刘璋告发了张松的计谋。

176

于是璋收斩松,嫌隙始构矣。

于是刘璋逮捕并处斩了张松,双方的嫌隙从此产生。

177

〈《益部耆旧杂记》曰:张肃有威仪,容貌甚伟。松为人短小,放荡不治节操,然识达精果,有才干。刘璋遣诣曹公,曹公不甚礼;公主簿杨修深器之,白公辟松,公不纳。修以公所撰兵书示松,松宴饮之间一看便暗诵。修以此益异之。〉

(《益部耆旧杂记》记载:张肃仪表堂堂,容貌非常伟岸。张松为人身材矮小,行为放纵不修边幅,但他见识通达,精明果断,很有才干。刘璋派他去拜见曹操,曹操对他不太礼遇;曹操的主簿杨修却非常器重他,向曹操建议征辟张松,但曹操没有采纳。杨修把曹操撰写的兵法拿给张松看,张松在宴饮之间只看了一遍就能默诵出来。杨修因此对他更加刮目相看。)

178

璋敕关戍诸将文书勿复关通先主。

刘璋下令给所有守关的将领,让他们不要再与先主(刘备)互通文书。

179

先主大怒,召璋白水军督杨怀,责以无礼,斩之。

先主(刘备)勃然大怒,召来刘璋的白水军都督杨怀,以无礼的罪名斥责并斩杀了他。

180

乃使黄忠、卓膺勒兵向璋。

于是,他派遣黄忠、卓膺率领军队向刘璋进发。

181

先主径至关中,质诸将并士卒妻子,引兵与忠、膺等进到涪,据其城。

先主(刘备)直接抵达关口,将驻守关隘的将领和士兵们的妻子儿女扣作人质,然后率领军队与黄忠、卓膺等人一同进军到涪县,并占据了城池。

182

璋遣刘璝、冷苞、张任、邓贤等拒先主于涪,

刘璋派遣刘璝、冷苞、张任、邓贤等人在涪县抵抗先主(刘备),

183

〈《益部耆旧杂记》曰:张任,蜀郡人,家世寒门。少有胆勇,有志节,仕州为从事。〉

(《益部耆旧杂记》记载:张任是蜀郡人,出身于寒门。他从小就有胆识和勇气,很有志气和节操,在州中担任从事的官职。)

184

皆破败,退保绵竹。

他们都被击败,退守到绵竹。

185

璋复遣李严督绵竹诸军,严率众降先主。

刘璋又派遣李严去监督绵竹的各路军队,结果李严率领部众投降了先主(刘备)。

186

先主军益强,分遣诸将平下属县,诸葛亮、张飞、赵云等将兵溯流定白帝、江州、江阳,惟关羽留镇荆州。

先主(刘备)的军队愈发强大,于是分派各位将领去平定下属的各个县。诸葛亮、张飞、赵云等人率领军队沿长江逆流而上,平定了白帝、江州、江阳等地,只有关羽留下来镇守荆州。

187

先主进军围雒;时璋子循守城,被攻且一年。

先主(刘备)率军进围雒城;当时刘璋的儿子刘循镇守该城,被围攻了将近一年。

188

十九年夏,雒城破,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夏天,雒城被攻破,

189

〈《益部耆旧杂记》曰:刘璋遣张任、刘璝率精兵拒捍先主于涪,为先主所破,退与璋子循守雒城。任勒兵出于雁桥,战复败。禽任。先主闻任之忠勇,令军降之,任厉声曰:“老臣终不复事二主矣。”乃杀之。先主叹惜焉。〉

(《益部耆旧杂记》中记载:刘璋派遣张任、刘璝率领精锐部队在涪城抵抗先主(刘备),结果被先主(刘备)击败,只好退守雒城,与刘璋的儿子刘循共同防御。张任率兵在雁桥出战,再次战败,被活捉。先主(刘备)听闻张任的忠勇,劝他投降,张任却严词拒绝道:“我这个老臣,终究不能侍奉第二个主公。”于是先主(刘备)下令将他处死,并为此感到叹息惋惜。)

190

进围成都数十日,璋出降。

随后,先主(刘备)进军围困成都数十天,刘璋出城投降。

191

〈《傅子》曰:初,刘备袭蜀,丞相掾赵戬曰:“刘备其不济乎?拙于用兵,每战则败,奔亡不暇,何以图人?蜀虽小区,险固四塞,独守之国,难卒并也。”征士傅干曰:“刘备宽仁有度,能得人死力。诸葛亮达治知变,正而有谋,而为之相;张飞、关羽勇而有义,皆万人之敌,而为之将:此三人者,皆人杰也。以备之略,三杰佐之,何为不济也?”《典略》曰:赵戬,字叔茂,京兆长陵人也。质而好学,言称诗书,爱恤于人,不论疏密。辟公府,入为尚书选部郎。董卓欲以所私并充台阁,戬拒不听。卓怒,召戬欲杀之,观者皆为戬惧,而戬自若。及见卓,引辞正色,陈说是非,卓虽凶戾,屈而谢之迁平陵令。故将王允被害,莫敢近者,戬弃官收敛之。三辅乱,戬客荆州,刘表以为宾客。曹公平荆州,执戬手曰:“何相见之晚矣!”遂辟为掾。后为五官将司马,相国锺繇长史,年六十馀卒。〉

〈《傅子》中记载说:当初,刘备攻打蜀地时,丞相府的属官赵戬说:“刘备恐怕不会成功吧?他拙于用兵,几乎每战都败,连逃跑都来不及,怎么能图谋别人的地盘呢?蜀地虽然只是个小区域,但地势险要,四面都有要塞,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国家,难以仓促吞并。”被征召的士人傅干说:“刘备宽厚仁德,很有气度,能让人为他拼死效力。诸葛亮通晓治理之道,懂得应变,为人正直而富有谋略,做他的丞相;张飞、关羽勇猛且有义气,都是能匹敌万人的勇士,做他的将领:这三个人都是人中豪杰。凭借刘备的雄才大略,又有这三位人杰辅佐他,怎么会不成功呢?”《典略》记载:赵戬,字叔茂,是京兆长陵人。他为人质朴而好学,言谈常常引用《诗经》和《尚书》,爱护体恤他人,不分亲疏远近。他被征召到三公府任职,后入朝担任尚书省的选部郎。董卓想把自己亲信的人安插到朝廷各部门,赵戬拒绝听从。董卓大怒,召见赵戬想要杀他,旁观的人都为赵戬感到害怕,但赵戬却神色自若。等到见了董卓,他义正词严,陈说利害是非,董卓虽然凶狠残暴,也被他说服而向他道歉,并任命他为平陵县令。旧日的上司王允遇害,没有人敢靠近收尸,赵戬毅然放弃官职为他收殓安葬。三辅地区大乱,赵戬客居荆州,刘表将他待为宾客。曹操平定荆州后,握着赵戬的手说:“我们怎么这么晚才相见啊!”于是征召他为属官。后来他担任五官将的司马、相国钟繇的长史,六十多岁时去世。〉

192

蜀中殷盛丰乐,先主置酒大飨士卒,取蜀城中金银分赐将士,还其谷帛。

蜀地富庶繁荣,物产丰足,先主(刘备)于是摆设酒宴,大规模犒赏士卒,拿出成都城中的金银分发赏赐给将士,并把府库中的谷物和布帛归还给百姓。

193

先主复领益州牧,诸葛亮为股肱,法正为谋主,关羽、张飞、马超为爪牙,许靖、麋竺、简雍为宾友。

先主(刘备)兼任益州牧,任命诸葛亮为股肱之臣,法正为主要谋士,关羽、张飞、马超为勇猛将帅,许靖、麋竺、简雍为宾客朋友。

194

及董和、黄权、李严等本璋之所授用也,吴壹、费观等又璋之婚亲也,彭羕又璋之所排摈也,刘巴者宿昔之所忌恨也,皆处之显任,尽其器能。

至于董和、黄权、李严等人,本是刘璋所任用的官员;吴壹、费观等人,又是刘璋的姻亲;彭羕,是曾被刘璋排挤斥退的人;刘巴,是刘备过去曾忌恨的人;刘备都让他们身居要职,使他们都能充分发挥各自的才能。

195

有志之士,无不竞劝。

因此,所有有才能抱负的人,无不争相勤勉,互相鼓励。

196

二十年,孙权以先主已得益州,使使报欲得荆州。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孙权因为先主(刘备)已经夺取了益州,便派遣使者前来告知,希望能索取荆州。

197

先主言:“须得凉州,当以荆州相与。”

先主(刘备)答复说:“等我夺取了凉州,到时就把荆州交给你们。”

198

权忿之,乃遣吕蒙袭夺长沙、零陵、桂阳三郡。

孙权对此感到十分愤怒,于是派遣吕蒙袭击并夺取了长沙、零陵、桂阳三郡。

199

先主引兵五万下公安,令关羽入益阳。

先主(刘备)亲率五万大军南下至公安,并命令关羽进军益阳。

200

是岁,曹公定汉中,张鲁遁走巴西。

这一年,曹操平定了汉中,张鲁逃往巴西郡。

201

先主闻之,与权连和,分荆州、江夏、长沙、桂阳东属,南郡、零陵、武陵西属,引军还江州。

先主(刘备)得知此事后,便与孙权媾和,双方将荆州一分为二:江夏、长沙、桂阳归属东边,南郡、零陵、武陵归属西边。随后,刘备率军返回江州。

202

遣黄权将兵迎张鲁,张鲁已降曹公。

(刘备)派遣黄权率领军队去接应张鲁,但此时张鲁已经投降了曹操。

203

曹公使夏侯渊、张郃屯汉中,数数犯暴巴界。

曹操派遣夏侯渊和张郃驻守汉中,并屡次侵犯巴郡的边界。

204

先主令张飞进兵宕渠,与郃等战于瓦口,破郃等,收兵还南郑。

先主(刘备)命令张飞率军进驻宕渠,在瓦口与张郃的军队交战并大败对方。于是,张郃收拢残兵退回了南郑。

205

先主亦还成都。

先主(刘备)也返回了成都。

206

二十三年,先主率诸将进兵汉中。

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先主(刘备)率领众将领进军汉中。

207

分遣将军吴兰、雷铜等入武都,皆为曹公军所没。

他分派将军吴兰、雷铜等人进入武都郡,结果他们都被曹操的军队消灭了。

208

先主次于阳平关,与渊、郃等相拒。

先主(刘备)驻扎在阳平关,与夏侯渊、张郃等人对峙。

209

二十四年春,自阳平南渡沔水,缘山稍前,于定军山势作营。

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春天,先主(刘备)从阳平关向南渡过沔水,沿着山势逐渐向前推进,在定军山的山势险要处扎下营寨。

210

渊将兵来争其地。

夏侯渊率领军队前来争夺这片地方。

211

先主命黄忠乘高鼓噪攻之,大破渊军,斩渊及曹公所署益州刺史赵颙等。

先主(刘备)命令黄忠占据高地,擂鼓呐喊发起进攻,大败夏侯渊的军队,斩杀了夏侯渊以及曹操任命的益州刺史赵颙等人。

212

曹公自长安举众南征。

曹操亲自率领大军从长安出发,向南征讨。

213

先主遥策之曰:“曹公虽来,无能为也,我必有汉川矣。”

先主(刘备)远程分析形势后说:“曹操虽然亲自前来,但也无能为力了,我必定能够得到汉川(汉中)这片地方。”

214

及曹公至,先主敛众拒险,终不交锋,积月不拔,亡者日多。

等到曹操大军抵达后,先主(刘备)便集结部队,坚守险要地势,始终不与曹军交战。僵持了数月,曹军仍无法攻克,逃亡和阵亡的士兵越来越多。

215

夏,曹公果引军还,先主遂有汉中。

到了夏天,曹操果然率领军队撤回,先主(刘备)于是占据了汉中。

216

遣刘封、孟达、李平等攻申耽于上庸。

刘备派遣刘封、孟达、李平等人进攻上庸的申耽。

217

秋,群下上先主为汉中王,表于汉帝曰:平西将军都亭侯臣马超、左将军(领)长史镇军将军臣许靖、营司马臣庞羲、议曹从事中郎军议中郎将臣射援、

秋季,众部下共同推举先主(刘备)为汉中王,并向汉献帝上表说:“平西将军都亭侯臣马超、左将军(兼)长史、镇军将军臣许靖、营司马臣庞羲、议曹从事中郎军议中郎将臣射援、

218

〈《三辅决录注》曰:援字文雄,扶风人也。其先本姓谢,与北地诸谢同族。始祖谢服为将军出征,天子以谢服非令名,改为射,子孙氏焉。兄坚,字文固,少有美名,辟公府为黄门侍郎。献帝之初,三辅饥乱,坚去官,与弟援南入蜀依刘璋,璋以坚为长史。刘备代璋,以坚为广汉、蜀郡太守。援亦少有名行,太尉皇甫嵩贤其才而以女妻之,丞相诸葛亮以援为祭酒,迁从事中郎,卒官。〉

(《三辅决录注》记载:射援,字文雄,是扶风人。他的祖先本姓谢,与北地郡的各支谢姓同族。其始祖谢服担任将军出征时,天子认为“谢服”这个名字不吉利,便赐姓为“射”,子孙后代便以此为姓。他的兄长名叫射坚,字文固,年轻时就很有美名,被三公府征辟为黄门侍郎。汉献帝初年,三辅地区饥荒动乱,射坚辞去官职,与弟弟射援一起南下入蜀,投靠刘璋,刘璋任命射坚为长史。刘备取代刘璋后,任命射坚为广汉太守和蜀郡太守。射援年轻时也品行良好,很有名声,太尉皇甫嵩赏识他的才能,把女儿嫁给了他。丞相诸葛亮任命射援为祭酒,后升任从事中郎,最终在任上逝世。)

219

军师将军臣诸葛亮、荡寇将军汉寿亭侯臣关羽、征虏将军新亭侯臣张飞、征西将军臣黄忠、镇远将军臣赖恭、扬武将军臣法正、兴业将军臣李严等一百二十人上言曰:昔唐尧至圣而四凶在朝,周成仁贤而四国作难,高后称制而诸吕窃命,孝昭幼冲而上官逆谋,皆冯世宠,藉履国权,穷凶极乱,社稷几危。非大舜、周公、朱虚、博陆,则不能流放禽讨,安危定倾。伏惟陛下诞姿圣德,统理万邦,而遭厄运不造之艰。董卓首难,荡覆京畿,曹操阶祸,窃执天衡;皇后太子,鸩杀见害,剥乱天下,残毁民物。久令陛下蒙尘忧厄,幽处虚邑。人神无主,遏绝王命,厌昧皇极,欲盗神器。左将军领司隶校尉豫、荆、益三州牧宜城亭侯备,受朝爵秩,念在输力,以殉国难。睹其机兆,赫然愤发,与车骑将军董承同谋诛操,将安国家,克宁旧都。会承机事不密,令操游魂得遂长恶,残泯海内。臣等每惧王室大有阎乐之祸,小有定安之变,

军师将军臣诸葛亮、荡寇将军汉寿亭侯臣关羽、征虏将军新亭侯臣张飞、征西将军臣黄忠、镇远将军臣赖恭、扬武将军臣法正、兴业将军臣李严等一百二十人上奏说:‘过去唐尧虽是圣明之君,朝中却有四凶;周成王仁德贤明,却有四国作乱;吕后执掌朝政,诸吕窃取大权;汉昭帝年幼,上官氏图谋不轨。这些人都倚仗着世代的恩宠,窃据国家权力,为非作歹,制造动乱,使国家社稷几乎陷入危亡。如果不是有大舜、周公、朱虚侯刘章、博陆侯霍光这样的人物,就不能将他们流放、擒杀、讨伐,从而安定危局,挽救倾覆。我们恭敬地认为,陛下天生具备圣德,本应统理天下万邦,却不幸遭遇了时运不济的艰难。董卓首先发难,颠覆了京城地区;曹操趁机制造灾祸,窃取了国家大权;他毒杀皇后和太子,扰乱天下,残害百姓和万物。长久以来,让陛下蒙受屈辱,身处险境,被幽禁在空虚的都城。以致人神都失去了依靠,朝廷的政令被断绝,皇权被蒙蔽,而他正图谋篡夺帝位。左将军、司隶校尉、豫荆益三州牧、宜城亭侯刘备,接受朝廷的爵位和俸禄,心心念念要为国效力,为国难而献身。他洞察到曹操的阴谋,义愤填膺,与车骑将军董承共同谋划讨伐曹操,希望安定国家,收复旧都。不料董承的计谋泄露,致使曹操这个恶魂得以继续作恶,残害天下生灵。我们常常担忧王室会发生像阎乐弑君那样的大祸,或是像定安公被废那样的小变故,

220

〈赵高使阎乐杀二世。王莽废孺子以为定安公。〉

(赵高指使阎乐杀害秦二世。王莽废黜孺子婴,封他为定安公。)

221

夙夜惴惴,战栗累息。昔在虞书,敦序九族,周监二代,封建同姓,诗著其义,历载长久。汉兴之初,割裂疆土,尊王子弟,是以卒折诸吕之难,而成太宗之基。臣等以备肺腑枝叶,宗子籓翰,心存国家,念在弭乱。自操破于汉中,海内英雄望风蚁附,而爵号不显,九锡未加,非所以镇卫社稷,光昭万世也。奉辞在外,礼命断绝。昔河西太守梁统等值汉中兴,限于山河,位同权均,不能相率,咸推窦融以为元帅,卒立效绩,摧破隗嚣。今社稷之难,急于陇、蜀。操外吞天下,内残群寮,朝廷有萧墙之危,而御侮未建,可为寒心。臣等辄依旧典,封备汉中王,拜大司马,董齐六军,纠合同盟,扫灭凶逆。以汉中、巴、蜀、广汉、犍为为国,所署置依汉初诸侯王故典。夫权宜之制,苟利社稷,专之可也。然后功成事立,臣等退伏矫罪,虽死无恨。

我们日夜忧心忡忡,恐惧得浑身颤抖、喘不过气。往昔《尚书·虞书》中记载,要敦睦九族,使亲族有序;周朝借鉴夏、商二代的经验,分封同姓子弟为诸侯,《诗经》也称颂其义,这一制度历时久远。汉朝初建时,分割疆土,尊崇皇室子弟,正是因此最终能挫败诸吕之乱,奠定了汉文帝(太宗)的基业。我们认为刘备是皇室的近亲,是宗室的栋梁和屏障,他心系国家,志在平定祸乱。自从曹操在汉中被击败后,天下的英雄豪杰都闻风而来,如蚂蚁般归附,但刘备的爵位名号不够显赫,九锡的殊荣也未加身,这不足以镇守保卫国家,光耀万世。他奉命在外征战,与朝廷的礼节和命令都已断绝。从前,河西太守梁统等人在汉朝中兴之时,受山河阻隔,彼此地位和权力相当,无法互相统率,于是共同推举窦融为元帅,最终建立了功绩,击败了隗嚣。如今国家面临的危难,比当年陇、蜀地区更为紧急。曹操对外图谋吞并天下,对内残害同僚,朝廷内部已危机四伏,而抵御外侮的支柱尚未建立,实在令人心寒。我们冒昧地依照旧有典制,推举刘备为汉中王,并授予他大司马之职,让他统领各路军队,联合盟友,扫除凶恶的叛逆。将汉中、巴郡、蜀郡、广汉、犍为作为他的封国,其官职设置依照汉初诸侯王的旧例。所谓权宜之计,只要对国家有利,即使是专断而行也是可以的。等到大功告成,我们再退下来承担擅自做主的罪责,纵使因此而死也毫无怨恨。

222

遂于沔阳设坛场,陈兵列众,群臣陪位,读奏讫,御王冠于先主。

于是在沔阳设立祭坛,陈设军队,排列群臣,宣读完奏章后,为先主(刘备)戴上了王冠。

223

先主上言汉帝曰:臣以具臣之才,荷上将之任,董督三军,奉辞于外,不得扫除寇难,靖匡王室,久使陛下圣教陵迟,六合之内,否而未泰,惟忧反侧,疢如疾首。曩者董卓造为乱阶,自是之后,群凶纵横,残剥海内。赖陛下圣德威灵,人神同应,或忠义奋讨,或上天降罚,暴逆并殪,以渐冰消。惟独曹操,久未枭除,侵擅国权,恣心极乱。臣昔与车骑将军董承图谋讨操,机事不密,承见陷害,臣播越失据,忠义不果。遂得使操穷凶极逆,主后戮杀,皇子鸩害。虽纠合同盟,念在奋力,懦弱不武,历年未效。常恐殒没,孤负国恩,寤寐永叹,夕惕若厉。今臣群寮以为在昔虞书敦叙九族,庶明励翼,

先主(刘备)上奏汉献帝说:'臣凭借平庸的才能,承担了上将的重任,统帅三军,奉命在外征战,却未能扫除寇贼之难,安定匡扶王室,以致长久以来陛下的圣明教化衰退,天下动荡不安。我为此忧心忡忡,辗转难眠,如同头痛一般痛苦。过去董卓开启了祸乱的阶梯,从那以后,各路凶徒横行,残害天下。全赖陛下圣德神威,人神感应,有的被忠义之士奋起讨伐,有的遭到上天降下的惩罚,残暴的叛逆之徒相继被歼灭,祸乱如同冰雪般逐渐消融。唯独曹操,长久以来未能铲除,他侵占并独揽国家大权,随心所欲,制造了极大的混乱。臣过去曾与车骑将军董承密谋讨伐曹操,但机密泄露,董承反遭陷害,臣也因此流离失所,忠义之举未能实现。这便使得曹操能够穷凶极恶,最终杀害了皇后,毒死了皇子。臣虽然集结盟友,一心奋力作战,但因懦弱无能,多年来仍未取得成效。我常常担心自己会死去,辜负了国家的恩情,无论醒着还是睡着都长吁短叹,日夜警惕,仿佛身处险境。如今,我的部下们认为,往昔《尚书·虞书》中说要敦睦九族,以使众人都能受到激励,成为辅佐的羽翼,

224

〈郑玄注曰:庶,众也;励,作也;叙,次序也。序九族而亲之,以众明作羽翼之臣也。〉

〈郑玄注释说:庶,是众多的意思;励,是振作的意思;叙,是次序的意思。意思是说,理顺并亲近九族,以此向众人表明,他们应该成为(国家的)辅翼之臣。〉

225

五帝损益,此道不废。周监二代,并建诸姬,实赖晋、郑夹辅之福。高祖龙兴,尊王子弟,大启九国,卒斩诸吕,以安大宗。今操恶直丑正,寔繁有徒,包藏祸心,篡盗已显。既宗室微弱,帝族无位,斟酌古式,依假权宜,上臣大司马汉中王。臣伏自三省,受国厚恩,荷任一方,陈力未效,所获已过,不宜复忝高位以重罪谤。群寮见逼,迫臣以义。臣退惟寇贼不枭,国难未已,宗庙倾危,社稷将坠,成臣忧责碎首之负。若应权通变,以宁靖圣朝,虽赴水火,所不得辞,敢虑常宜,以防后悔。辄顺众议,拜受印玺,以崇国威。仰惟爵号,位高宠厚,俯思报效,忧深责重,惊怖累息,如临于谷。尽力输诚,奖厉六师,率齐群义,应天顺时,扑讨凶逆,以宁社稷,以报万分,谨拜章因驿上还所假左将军、宜城亭侯印绶。

五帝时代虽对礼制有所增减,但任用亲族的原则从未废弃。周朝借鉴夏、商二代的经验,同样分封了许多姬姓子弟,实在是依赖了晋国、郑国等同姓诸侯的辅佐之功。高祖皇帝(刘邦)兴起时,尊崇皇室子弟,分封了九个大国,最终得以铲除诸吕,安定了皇室。如今曹操厌恶忠直,憎恨正义,他的同党众多,包藏祸心,篡夺帝位的野心已经昭然若揭。由于宗室衰微,皇族成员没有权位,我的部下们商酌古代制度,依据权宜之计,推举我为大司马、汉中王。我俯身自我反省,蒙受国家厚恩,肩负镇守一方的重任,但贡献微薄,所获得的荣誉早已过多,实在不应该再忝居高位,从而招致更重的罪责与非议。但群臣们一再劝进,用大义来要求我。我退而思量,贼寇一日不除,国难便一日未已,宗庙处于倾覆的危险中,社稷即将崩塌,这使我忧心如焚,感觉身负着粉身碎骨才能承担的重责。如果顺应时势,灵活变通,能够安定圣朝,那么即便是赴汤蹈火,我也在所不辞,怎敢顾及常规而留下后患呢?因此,我只能顺从众人的意见,拜受了印玺,以尊崇国威。仰望这个爵位,地位崇高,恩宠深厚;俯身思考如何报答,只觉忧虑深重,责任重大,惊恐得喘不过气来,如同身临深渊。我定当竭尽全力,献出忠诚,激励三军,率领所有忠义之士,顺天应时,征讨凶逆,以安定国家,报答皇恩于万一。我谨此上奏,并通过驿站归还我之前被授予的左将军和宜城亭侯的印信。

226

于是还治成都。

于是,刘备返回成都处理政务。

227

拔魏延为都督,镇汉中。

提拔魏延担任都督,负责镇守汉中。

228

〈《典略》曰:备于是起馆舍,筑亭障,从成都至白水关,四百馀区。〉

(《典略》记载:刘备于是在从成都到白水关的沿线上,修建官邸驿站,构筑亭障堡垒,共计四百多处。)

229

时关羽攻曹公将曹仁,禽于禁于樊。

当时,关羽正在攻打曹操的将领曹仁,并在樊城擒获了于禁。

230

俄而孙权袭杀羽,取荆州。

不久之后,孙权偷袭并杀害了关羽,夺取了荆州。

231

二十五年,魏文帝称尊号,改年曰黄初。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魏文帝曹丕称帝,改年号为黄初。

232

或传闻汉帝见害,先主乃发丧制服,追谥曰孝愍皇帝。

有人传闻汉献帝已被杀害,于是先主(刘备)为他发丧并穿上丧服,追谥他为孝愍皇帝。

233

是后在所并言众瑞,日月相属,故议郎阳泉侯刘豹、青衣侯向举、偏将军张裔、黄权、大司马属殷纯、益州别驾从事赵莋、治中从事杨洪、从事祭酒何宗、议曹从事杜琼、劝学从事张爽、尹默、谯周等上言:臣闻河图、洛书,五经谶、纬,孔子所甄,验应自远。谨案洛书甄曜度曰:‘赤三日德昌,九世会备,合为帝际。’洛书宝号命曰:‘天度帝道备称皇,以统握契,百成不败。’洛书录运期曰:‘九侯七杰争命民炊骸,道路籍籍履人头,谁使主者玄且来。’孝经钩命决录曰:‘帝三建九会备。’臣父群未亡时,言西南数有黄气,直立数丈,见来积年,时时有景云祥风,从璿玑下来应之,此为异瑞。又二十二年中,数有气如旗,从西竟东,中天而行,图、书曰‘必有天子出其方’。加是年太白、荧惑、填星,常从岁星相追。近汉初兴,五星从岁星谋;岁星主义,汉位在西,义之上方,故汉法常以岁星候人主。当有圣主起于此州,以致中兴。时许帝尚存,故群下不敢漏言。顷者荧惑复追岁星,见在胃昴毕;昴毕为天纲,经曰‘帝星处之,众邪消亡’。圣讳豫睹,推揆期验,符合数至,若此非一。臣闻圣王先天而天不违,后天而奉天时,故应际而生,与神合契。原大王应天顺民,速即洪业,以宁海内。

此后,各地都说出现了许多祥瑞之兆,接连不断。因此,议郎、阳泉侯刘豹,青衣侯向举,偏将军张裔、黄权,大司马属官殷纯,益州别驾从事赵莋,治中从事杨洪,从事祭酒何宗,议曹从事杜琼,劝学从事张爽、尹默、谯周等人上书说:臣等听说《河图》、《洛书》以及五经中的谶纬之学,都经过孔子的审定,其应验自古就有。我们恭谨地查阅《洛书甄曜度》上说:‘赤德历经三段时期后将再次昌盛,到第九代时会遇上“备”,共同成就帝王大业。’《洛书宝号命》上说:‘上天所定的帝王之道由“备”来称皇,他将统率掌握天命,百战百胜。’《洛书录运期》上说:‘九个诸侯和七个豪杰争夺天下,百姓以人骨为炊,道路上遍布头颅,谁能让那位姓刘(玄)的君主到来呢?’《孝经钩命决》中记载:‘汉代帝业第三次建立,将在第九代时会遇上“备”。’臣向举的父亲向群在世时曾说,西南方常有黄气,直立高达数丈,这种情况已出现多年;时常还有祥云瑞风从天际降下与之呼应,这是非凡的祥瑞。此外,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时,多次出现旗帜状的气象,从西向东,横贯天空,《河图》、《洛书》中说‘必有天子从那个方向出现’。加上今年,太白星、荧惑(火星)、镇星(土星)常常追随岁星(木星)运行。想当初汉朝初兴时,五星也曾会聚追随岁星;岁星代表君主,汉朝的方位在西方,属义,所以汉代常以岁星来占卜君主之事。这预示着将有圣明的君主从益州崛起,实现中兴。当时许都的皇帝尚在,所以群臣不敢泄露此事。近来,荧惑又追随岁星,出现在胃、昴、毕三宿;昴、毕宿是天之纲纪,经书上说‘帝星居于此,各种邪恶都会消亡’。您的名讳早已被预示,推算时机和征兆,符合的有多处,不止于此。臣等听说,圣明的君主行事于天意之先,上天不会违背;行事于天意之后,则能顺奉天时。因此,他们应运而生,与神灵契合。希望大王顺应天意民心,尽快登基成就大业,以安定天下。

234

太傅许靖、安汉将军糜竺、军师将军诸葛亮、太常赖恭、光禄勋〔黄柱〕、少府王谋等上言:曹丕篡弑,湮灭汉室,窃据神器,劫迫忠良,酷烈无道。人鬼忿毒,咸思刘氏。今上无天子,海内惶惶,靡所式仰。群下前后上书者八百馀人,咸称述符瑞,图、谶明征。间黄龙见武阳赤水,九日乃去。孝经援神契曰‘德至渊泉则黄龙见’,龙者,君之像也。易乾九五‘飞龙在天’,大王当龙昇,登帝位也。又前关羽围樊、襄阳,襄阳男子张嘉、王休献玉玺,玺潜汉水,伏于渊泉,晖景烛燿,灵光彻天。夫汉者,高祖本所起定天下之国号也,大王袭先帝轨迹,亦兴于汉中也。今天子玉玺神光先见,玺出襄阳,汉水之末,明大王承其下流,授与大王以天子之位,瑞命符应,非人力所致。昔周有乌鱼之瑞,咸曰休哉。二祖受命,图、书先著,以为征验。今上天告祥,群儒英俊,并进河、洛,孔子谶、记,咸悉具至。伏惟大王出自孝景皇帝中山靖王之胄,本支百世,乾祇降祚,圣姿硕茂,神武在躬,仁覆积德,爱人好士,是以四方归心焉。考省灵图,启发谶、纬,神明之表,名讳昭著。宜即帝位,以纂二祖,绍嗣昭穆,天下幸甚。臣等谨与博士许慈、议郎孟光,建立礼仪,择令辰,上尊号。

太傅许靖、安汉将军糜竺、军师将军诸葛亮、太常赖恭、光禄勋(黄柱)、少府王谋等人上书说:曹丕篡位弑君,毁灭了汉朝皇室,窃取了帝位,胁迫忠良之士,行为残酷无道。人神共愤,都思念刘氏皇族。如今朝中没有天子,天下人心惶惶,不知该尊奉谁。群臣前后上书的有八百多人,都称述祥瑞之兆以及图、谶中明确的征兆。近来有黄龙在武阳的赤水出现,停留了九天才离去。《孝经援神契》上说‘德行达到至深的境界,就会有黄龙出现’,龙,是君主的象征。《易经》乾卦九五爻辞是‘飞龙在天’,这预示着大王您应当龙飞九天,登上皇帝之位。再者,之前关羽围攻樊城、襄阳时,襄阳有两位平民张嘉、王休献上玉玺。这枚玉玺沉潜在汉水深处,但其光辉却能照亮四周,神光直冲云霄。汉,是高祖(刘邦)起兵平定天下的国号,大王您继承先帝的足迹,也是在汉中兴起。如今象征天子的玉玺神光先现,又出自汉水下游的襄阳,这表明大王您将承续汉室大统,上天把天子之位授予大王。这些符瑞天命,并非人力所能促成。过去周朝有赤乌白鱼的祥瑞,当时的人都说是吉兆。汉朝的两位先祖接受天命时,也都有图、书作为征验。现在上天降下祥瑞,众多儒生才俊都呈上了《河图》、《洛书》、孔子谶记等文献,内容都已齐备。我们恭敬地认为,大王您出身于孝景皇帝之子中山靖王之后,是皇室正统,百代不绝。天地神祇降下福佑,您圣姿英伟,神武过人,仁德广布,爱民好士,因此四方归心。考察各种灵图,解读谶纬之书,神明的启示十分清晰,您的名讳也昭然在列。您理应立即登基,以继承高祖和光武二祖的大业,延续皇室的宗庙祭祀,这实在是天下的大幸。臣等已和博士许慈、议郎孟光一起,制定好了礼仪,选定了吉日,为您上尊号。

235

即皇帝位于成都武担之南。

刘备于是在成都的武担山之南即皇帝位。

236

〈《蜀本纪》曰:武都有丈夫化为女子,颜色美好,盖山精也。蜀王娶以为妻,不习水土,疾病欲归国,蜀王留之,无几物故。蜀王发卒之武都担土,于成都郭中葬,盖地数亩,高十丈,号曰武担也。臣松之案:武担,山名,在成都西北,盖以乾位在西北,故就之以即阼。〉

(《蜀本纪》记载说:武都郡曾有一位男子化为女子,容貌非常美丽,大概是山中的精怪。蜀王娶她为妻,但她因水土不服而生病,想要返回故乡。蜀王挽留她,但没过多久她就去世了。蜀王于是派遣士兵前往武都郡挑土,在成都城郭内为她建造坟墓,坟墓占地数亩,高达十丈,被称为“武担”。我(裴松之)考证认为:武担是一座山的名字,位于成都的西北部。大概是因为西北方在八卦中对应象征君王的乾位,所以刘备才选择在此地举行登基大典。)

237

为文曰:惟建安二十六年四月丙午,皇帝备敢用玄牡,昭告皇天上帝后土神祇:汉有天下,历数无疆。曩者王莽篡盗,光武皇帝震怒致诛,社稷复存。今曹操阻兵安忍,戮杀主后,滔天泯夏,罔顾天显。操子丕,载其凶逆,窃居神器。群臣将士以为社稷隳废,备宜修之,嗣武二祖,龚行天罚。备惟否德,惧忝帝位。询于庶民,外及蛮夷君长,佥曰‘天命不可以不答,祖业不可以久替,四海不可以无主’ 。率土式望,在备一人。备畏天明命,又惧汉阼将湮于地,谨择元日,与百寮登坛,受皇帝玺绶。修燔瘗,告类于天神,惟神飨祚于汉家,永绥四海!

发布的文告说:“在建安二十六年(公元221年)四月丙午这一天,皇帝刘备郑重地用黑色公牛作为祭品,昭告皇天上帝和后土神祇:大汉王朝拥有天下,国运长久,没有疆界。过去王莽篡夺皇位,光武皇帝(刘秀)勃然大怒,起兵讨伐,使国家社稷得以恢复。如今曹操拥兵自重,残忍暴虐,杀害皇后,其滔天罪行毁灭了华夏,完全无视上天显示的警示。曹操的儿子曹丕,继承了他父亲的凶残和悖逆,窃取了皇帝的宝座。群臣和将士们认为国家社稷已经倾颓废弛,我刘备理应匡扶它,继承高祖、光武二位先祖的伟业,恭敬地执行上天的惩罚。我刘备自认德行浅薄,担心会玷污了帝位。我询问了天下百姓,以及周边的少数民族首领,他们都异口同声地说:‘上天的旨意不能不回应,先祖的基业不能长期中断,天下四海不能没有君主’。天下所有人都殷切期盼,希望寄托在我刘备一人身上。我刘备敬畏上天明确的旨意,又担心汉室的皇位将就此断绝,因此恭谨地选定吉日,与文武百官一同登上祭坛,接受皇帝的印玺和绶带。我在此举行燔祭和瘗祭,向各类天神报告,恳请神明赐福于汉室,使其永久安抚天下四海!”

238

〈《魏书》曰:备闻曹公薨,遣掾韩冉奉书吊,并致赙赠之礼。文帝恶其因丧求好,敕荆州刺史斩冉,绝使命。《典略》曰:备遣军谋掾韩冉赍书吊,并贡锦布。冉称疾,住上庸。上庸致其书,适会受终,有诏报答以引致之。备得报书,遂称制。〉

(《魏书》记载说:刘备听说曹操去世,派遣属吏韩冉奉上吊唁书信,并赠送了助办丧事的财物。文帝(曹丕)厌恶他借吊丧来示好,下令荆州刺史斩杀韩冉,断绝了这次往来。《典略》记载说:刘备派遣军谋掾韩冉带着吊唁书信,并进贡了锦缎和布匹。韩冉假称生病,停留在上庸。上庸方面将他的书信转呈上去,当时正好赶上曹丕接受汉献帝的禅让,于是曹丕下诏回复以引诱韩冉前来。刘备得到回复的书信后,于是就自立为帝。)

239

章武元年夏四月,大赦,改年。

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夏天四月,刘备实行大赦,改换年号。

240

以诸葛亮为丞相,许靖为司徒。

任命诸葛亮为丞相,许靖为司徒。

241

置百官,立宗庙,祫祭高皇帝以下。

设置了文武百官,建立了宗庙,并举行祫祭,合祭高皇帝(刘邦)及以下的历代先帝。

242

〈臣松之以为先主虽云出自孝景,而世数悠远,昭穆难明,既绍汉祚,不知以何帝为元祖以立亲庙。于时英贤作辅,儒生在宫,宗庙制度,必有宪章,而载记阙略,良可恨哉!〉

(臣裴松之认为,先主(刘备)虽然声称是汉景帝的后裔,但年代久远,世系昭穆已经难以考证清楚。他既然继承了汉朝的国祚,不知道是把哪位皇帝作为始祖来建立亲庙。当时有众多英才贤士辅佐,朝中也有儒学之士,宗庙的规章制度必然是有法度的,但是史书记载却如此简略,实在令人遗憾啊!)

243

五月,立皇后吴氏,子禅为皇太子。

五月,册立吴夫人为皇后,立儿子刘禅为皇太子。

244

六月,以子永为鲁王,理为梁王。

六月,封儿子刘永为鲁王,刘理为梁王。

245

车骑将军张飞为其左右所害。

车骑将军张飞被他的部下所杀害。

246

初,先主忿孙权之袭关羽,将东征,秋七月,遂帅诸军伐吴。

当初,先主(刘备)因孙权偷袭关羽而感到愤怒,准备向东征讨,于是在章武元年(公元221年)秋季七月,亲自率领各路军队讨伐东吴。

247

孙权遣书请和,先主盛怒不许,吴将陆议、李异、刘阿等屯巫、秭归;将军吴班、冯习自巫攻破异等,军次秭归,武陵五谿蛮夷遣使请兵。

孙权派人送来书信请求和解,先主(刘备)勃然大怒,不予准许。东吴将领陆议、李异、刘阿等人在巫县和秭归驻扎;将军吴班、冯习从巫县出击,攻破了李异等人,军队随即进驻秭归。武陵郡的五谿少数民族也派遣使者前来,请求出兵相助。

248

二年春正月,先主军还秭归,将军吴班、陈式水军屯夷陵,夹江东西岸。

章武二年(公元222年)春天正月,先主(刘备)的大军回到秭归,将军吴班、陈式率领水军驻扎在夷陵,分别部署在长江东西两岸。

249

二月,先主自秭归率诸将进军,缘山截岭,于夷道猇亭

二月,先主(刘备)亲自从秭归率领众将领进军,沿着山路、翻越山岭,抵达了夷道县的猇亭。

250

〈猇,许交反。〉

(猇字的读音,是“许”和“交”的反切。)

251

驻营,自佷山

驻扎营寨,从佷山

252

〈佷,音恒。〉

(“佷”字的读音同“恒”。)

253

通武陵,遣侍中马良安慰五谿蛮夷,咸相率响应。

开通了通往武陵郡的道路,并派遣侍中马良去安抚五谿地区的少数民族,他们都纷纷响应归附。

254

镇北将军黄权督江北诸军,与吴军相拒于夷陵道。

镇北将军黄权率领长江北岸的各路军队,在夷陵道一带与吴国军队相互对峙。

255

夏六月,黄气见自秭归十馀里中,广数十丈。

夏季六月,有一股黄色的气从秭归城外十多里处出现,宽度有几十丈。

256

后十馀日,陆议大破先主军于猇亭,将军冯习、张南等皆没。

十多天后,陆议在猇亭大败先主(刘备)的军队,将军冯习、张南等人都战死了。

257

先主自猇亭还秭归,收合离散兵,遂弃船舫,由步道还鱼复,改鱼复县曰永安。

先主(刘备)从猇亭退回秭归,收拢被打散的士兵,于是放弃船只,从陆路退回鱼复县,并将鱼复县改名为永安。

258

吴遣将军李异、刘阿等踵蹑先主军,屯驻南山。

吴国派遣将军李异、刘阿等人紧随先主(刘备)的军队进行追击,并驻扎在南山。

259

秋八月,收兵还巫。

秋季八月,先主(刘备)收拢军队退回到巫县。

260

司徒许靖卒。

司徒许靖去世。

261

冬十月,诏丞相亮营南北郊于成都。

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冬十月,先主(刘备)下诏命令丞相诸葛亮在成都营建用于祭祀天地的南郊和北郊祭坛。

262

孙权闻先主住白帝,甚惧,遣使请和。

孙权听说先主(刘备)驻扎在白帝城,心中非常恐惧,于是派遣使者前来请求议和。

263

先主许之,遣太中大夫宗玮报命。

先主(刘备)同意了议和,并派遣太中大夫宗玮前往回复孙权的请求。

264

冬十二月,汉嘉太守黄元闻先主疾不豫,举兵拒守。

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冬十二月,汉嘉太守黄元听说先主(刘备)病重,便起兵反叛,固守自己的辖区。

265

三年春二月,丞相亮自成都到永安。

章武三年(公元223年)春二月,丞相诸葛亮从成都赶到永安。

266

三月,黄元进兵攻临邛县。

三月,黄元率兵进攻临邛县。

267

遣将军陈曶

派遣将军陈曶

268

〈音笏。〉

(曶,读音为笏。)

269

讨元,元军败,顺流下江,为其亲兵所缚,生致成都,斩之。

前去讨伐黄元。黄元的军队被打败,他便顺着长江往下游逃跑,结果被他的亲随士兵捆绑起来,活捉送到了成都,并被斩首。

270

先主病笃,托孤于丞相亮,尚书令李严为副。

先主(刘备)病危,将后事托付给丞相诸葛亮,并任命尚书令李严为副手。

271

夏四月癸巳,先主殂于永安宫,时年六十三。

(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夏天四月癸巳日,先主(刘备)在永安宫驾崩,享年六十三岁。

272

〈诸葛亮集载先主遗诏敕后主曰:朕初疾但下痢耳,后转杂他病,殆不自济。人五十不称夭,年已六十有馀,何所复恨,不复自伤,但以卿兄弟为念。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为之。惟贤惟德,能服于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读汉书、礼记,间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闻丞相为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未送,道亡,可自更求闻达。临终时,呼鲁王与语:“吾亡之后,汝兄弟父事丞相,令卿与丞相共事而已。”〉

(《诸葛亮集》中记载,先主(刘备)下达给后主(刘禅)的遗诏说:我起初的病不过是痢疾,后来转为其他并发症,恐怕难以痊愈了。人活到五十岁就不算夭折,如今我已年过六十,还有什么可遗憾的呢,也不必再为此伤心,只是挂念你们兄弟几人。射援(射君)到了之后,说丞相(诸葛亮)称赞你的才智器量,认为你进步很大,超出了他的期望。果真如此,我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呢!你要努力啊,努力啊!不要因为坏事小就去做它,也不要因为好事小就不去做它。只有贤能和德行,才能真正使人信服。你父亲我的德行浅薄,不要效仿我。可以阅读《汉书》、《礼记》,空闲时再浏览诸子百家以及《六韬》、《商君书》,这些都能增长人的智慧。我听说丞相已经抄写完了申不害、韩非、管仲的著作以及《六韬》各一部,还没来得及送来就在路上遗失了,你可以自己再向他求取。临终时,(刘备)又把鲁王刘永叫来对他说:“我死之后,你们兄弟要像对待父亲一样侍奉丞相,(我)只是嘱咐你哥哥(后主)和丞相同心协力处理国事罢了。”)

273

亮上言于后主曰:伏惟大行皇帝迈仁树德,覆焘无疆,昊天不吊,寝疾弥留,今月二十四日奄忽升遐,臣妾号咷,若丧考妣。乃顾遗诏,事惟大宗,动容损益;百寮发哀,满三日除服,到葬期复如礼;其郡国太守、相、都尉、县令长,三日便除服。臣亮亲受敕戒,震畏神灵,不敢有违。臣请宣下奉行。

诸葛亮上奏后主(刘禅)说:我恭敬地认为,大行皇帝(刘备)广施仁义、树立德政,恩泽覆盖天下。然而上天不怜悯我们,让他久病在床,最终在本月二十四日溘然长逝。臣子们号啕大哭,如同失去了自己的父母。但考虑到遗诏中以国家大计为重,应节制悲伤的情感。百官进行哀悼,三天后就除去丧服,等到下葬之日再按礼制穿戴;各郡国的太守、国相、都尉、县令、县长等官员,也都在三天后除去丧服。我诸葛亮亲身接受了先帝的遗命,敬畏神灵,不敢有任何违背。恳请陛下颁布诏令,遵照执行。

273 句 • 陈寿 著于西晋
阅读提示:使用键盘左右箭头键可快速切换章节 • 点击句子右侧图标可复制文本 • 上方可切换阅读模式 • 左侧侧边栏可快速导航到其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