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九 蜀书九:董刘马陈董吕传

三国志蜀书主要人物: 董和、刘巴、马良、陈震、董允、吕乂
001

董和字幼宰,南郡枝江人也,其先本巴郡江州人。

董和,字幼宰,是南郡枝江人,他的祖先本来是巴郡江州人。

002

汉末,和率宗族西迁,益州牧刘璋以为牛鞞、

汉朝末年,董和率领宗族向西迁移,益州牧刘璋任命他担任牛鞞县长、

003

〈音髀。〉

(“鞞”字读音为bì。)

004

江原长、成都令。

江原县长、成都县令。

005

蜀土富实,时俗奢侈,货殖之家,侯服玉食,婚姻葬送,倾家竭产。

蜀地富饶丰足,当时的社会风气奢侈靡费,从事商业的富裕人家,穿着诸侯般的服饰,享用着珍馐美食,在婚丧嫁娶之事上,甚至不惜倾家荡产。

006

和躬率以俭,恶衣蔬食,防遏逾僭,为之轨制,所在皆移风变善,畏而不犯。

董和亲自带头厉行节俭,穿着粗劣的衣服,吃着简单的蔬菜,遏制超越身份的奢侈行为,并为此制定了规章制度。凡是他任职的地方,风气都为之改变,百姓敬畏他而不敢触犯法令。

007

然县界豪强惮和严法,说璋转和为巴东属国都尉。

然而,县里的豪强地主畏惧董和的严明法令,于是劝说刘璋将董和调任为巴东属国都尉。

008

吏民老弱相携乞留和者数千人,璋听留二年,还迁益州太守,其清约如前。

官吏和百姓中,老弱者成千上万,他们相互搀扶着请求刘璋让董和留下来。刘璋听从了他们的请求,让董和留任了两年,之后调任他为益州太守,他清廉节俭的作风一如往昔。

009

与蛮夷从事,务推诚心,南土爱而信之。

在与南方的少数民族打交道时,董和务求推心置腹,以诚相待,因此赢得了南方部族的爱戴与信任。

010

先主定蜀,征和为掌军中郎将,与军师将军诸葛亮并署左将军大司马府事,献可替否,共为欢交。

先主(刘备)平定蜀地后,征召董和担任掌军中郎将,让他与军师将军诸葛亮共同处理左将军大司马府的事务。他们一起商议,提出可行的建议,否决不当的决策,彼此关系非常融洽,结为好友。

011

自和居官食禄,外牧殊域,内干机衡,二十馀年,死之日家无儋石之财。

董和为官领薪二十多年,在外治理边远地区,在内参与中央机要,到他去世那天,家里连一石粮食的财产都没有。

012

亮后为丞相,教与群下曰:“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若远小嫌,难相违覆,旷阙损矣。违覆而得中,犹弃弊𫏋而获珠玉。然人心苦不能尽,惟徐元直处兹不惑,又董幼宰参署七年,事有不至,至于十反,来相启告。苟能慕元直之十一,幼宰之殷勤,有忠于国,则亮可少过矣。”

后来诸葛亮担任丞相时,曾教导下属说:“在一起共事的人,就是要汇集众人的智慧,以增广忠诚和益处。如果为了避开小小的嫌隙,就难以相互指正反驳,这就会造成工作荒废和损失。能够提出反对意见并最终得到正确的结果,就如同丢弃破旧的鞋子而换来珍珠美玉。然而,人们总是顾虑重重,难以畅所欲言,只有徐元直(徐庶)在这方面毫不犹豫。还有董幼宰(董和),与我共事七年,每当有不妥之处,他会反复多达十次地来向我说明。如果各位能学习徐元直的十分之一,效法董幼宰的勤恳,并忠于国家,那么我诸葛亮也就可以少犯些过错了。”

013

又曰:“昔初交州平,屡闻得失,后交元直,勤见启诲,前参事于幼宰,每言则尽,后从事于伟度,数有谏止;虽姿性鄙暗,不能悉纳,然与此四子终始好合,亦足以明其不疑于直言也。”

诸葛亮又说:“过去我刚结交崔州平的时候,常常能听到他评论我的得失;后来结交了徐元直(徐庶),他勤于启发教诲我;之前董幼宰(董和)与我共事,每次说话都毫无保留;后来胡伟度(胡济)与我共事,也多次劝谏阻止我。虽然我天性鄙陋昏昧,不能完全采纳他们的意见,然而我与这四位君子始终关系融洽,这也足以说明我并不猜忌坦率直言的人。”

014

其追思和如此。

诸葛亮对董和的追念之情,就像这样。

015

〈伟度者,姓胡,名济,义阳人。为亮主簿,有忠荩之效,故见褒述。亮卒,为中典军,统诸军,封成阳亭侯,迁中监军前将军,督汉中,假节领兖州刺史,至右骠骑将军。济弟博,历长水校尉尚书。〉

(名叫伟度的人,姓胡名济,是义阳人。他曾担任诸葛亮的主簿,有忠诚尽职的表现,所以在这里被称赞提及。诸葛亮去世后,他担任中典军,统领各路军队,被封为成阳亭侯,后升任中监军、前将军,负责都督汉中,并被授予节符,兼任兖州刺史,最终官至右骠骑将军。胡济的弟弟胡博,曾历任长水校尉、尚书等职。)

016

刘巴字子初,零陵烝阳人也。

刘巴,字子初,是零陵郡烝阳县人。

017

少知名,

年少时就很有名气,

018

〈零陵先贤传曰:巴祖父曜,苍梧太守。父祥,江夏太守、荡寇将军。时孙坚举兵讨董卓,以南阳太守张谘不给军粮,杀之。祥与同心,南阳士民由此怨祥,举兵攻之,与战,败亡。刘表亦素不善祥,拘巴,欲杀之,数遣祥故所亲信人密诈谓巴曰:“刘牧欲相危害,可相随逃之。”如此再三,巴辄不应。具以报表,表乃不杀巴。年十八,郡署户曹史主记主簿。刘先(主)欲遣周不疑就巴学,巴答曰:“昔游荆北,时涉师门,记问之学,不足纪名,内无杨朱守静之术,外无墨翟务时之风,犹天之南箕,虚而不用。赐书乃欲令贤甥摧鸾凤之艳,游燕雀之宇,将何以启明之哉?愧于‘有若无,实若虚’,何以堪之!”〉

(《零陵先贤传》记载:刘巴的祖父刘曜,曾任苍梧太守。他的父亲刘祥,曾任江夏太守、荡寇将军。当时孙坚起兵讨伐董卓,因南阳太守张谘不供给军粮而杀了他。刘祥与孙坚同心,南阳的官吏和百姓因此怨恨刘祥,起兵攻打他,刘祥战败身亡。刘表也一向与刘祥不和,便拘禁了刘巴,想杀掉他,多次派刘祥过去的亲信秘密地欺骗刘巴说:“刘牧(刘表)想要加害于你,可以跟我一起逃走。”如此再三,刘巴都没有答应。来人将情况都报告给刘表,刘表才没有杀刘巴。十八岁时,刘巴被郡里任命为户曹史主记主簿。先主(刘备)想派周不疑拜刘巴为师学习,刘巴回复说:“我过去在荆州北部游学,也曾拜师学习,但都只是些记诵问答的学问,不值一提。我内没有杨朱那般守静的道行,外没有墨翟那般经世致用的才能,就像天上的南箕星,有名无实。您来信竟是想让您的贤外甥折损鸾凤般的才华,来与我这燕雀之辈共处,我又能拿什么来开导他呢?我对‘有若无,实若虚’的境界感到惭愧,怎么能担当这个重任呢!”)

019

荆州牧刘表连辟,及举茂才,皆不就。

荆州牧刘表多次征召他,又举荐他为茂才,他都没有接受。

020

表卒,曹公征荆州。

刘表去世后,曹操征伐荆州。

021

先主奔江南,荆、楚群士从之如云,而巴北诣曹公。

先主(刘备)向江南败退,荆州和楚地的众多士人像云一样追随他,而刘巴却向北前去投奔曹操。

022

曹公辟为掾,使招纳长沙、零陵、桂阳。

曹操征召刘巴为属官(掾),派他去招抚长沙、零陵、桂阳三郡。

023

〈零陵先贤传曰:曹公败于乌林,还北时,欲遣桓阶,阶辞不如巴。巴谓曹公曰:“刘备据荆州,不可也。”公曰:“备如相图,孤以六军继之也。”〉

(《零陵先贤传》记载:曹操在乌林战败,返回北方时,想要派遣桓阶,桓阶推辞说自己不如刘巴。刘巴对曹操说:“刘备占据荆州,这是不可以的。”曹操说:“如果刘备敢图谋你,我将率领大军作为你的后援。”)

024

会先主略有三郡,巴不得反使,遂远适交阯,

恰逢先主(刘备)攻占了这三郡,刘巴无法回去复命,于是远赴交阯。

025

〈零陵先贤传云:巴往零陵,事不成,欲游交州,道还京师。时诸葛亮在临烝,巴与亮书曰:“乘危历险,到值思义之民,自与之众,承天之心,顺物之性,非馀身谋所能劝动。若道穷数尽,将托命于沧海,不复顾荆州矣。”亮追谓曰:“刘公雄才盖世,据有荆土,莫不归德,天人去就,已可知矣。足下欲何之? ”巴曰:“受命而来,不成当还,此其宜也。足下何言邪!”〉

(《零陵先贤传》记载:刘巴前往零陵,事情没有成功,他想去交州,然后取道返回京城。当时诸葛亮在临烝县,刘巴写信给诸葛亮说:“我冒着危险来到这里,正好遇到思慕道义的民众,他们自己就归附了你们的队伍。这是顺应天意和事物本性,不是我个人的计谋所能劝说动摇的。如果我走投无路,将把性命托付给大海,再也不会回头看荆州了。”诸葛亮回信说:“刘公(刘备)雄才盖世,占据荆州之地,无人不归顺他的德行,天意与人心的向背,已经很清楚了。您打算到哪里去呢?”刘巴回答说:“我奉命而来,任务没有完成就应当回去,这是理所当然的。您说这些话是什么意思呢!”)

026

先主深以为恨。

先主(刘备)对此事深感遗憾。

027

巴复从交阯至蜀。

刘巴又从交阯到了蜀地。

028

〈零陵先贤传曰:巴入交阯,更姓为张。与交阯太守士燮计议不合,乃由牂牁道去。为益州郡所拘留,太守欲杀之。主簿曰:“此非常人,不可杀也。”主簿请自送至州,见益州牧刘璋,璋父焉昔为巴父祥所举孝廉,见巴惊喜,每大事辄以谘访。臣松之案:刘焉在汉灵帝时已经宗正太常,出为益州牧,祥始以孙坚作长沙时为江夏太守,不得举焉为孝廉,明也。〉

(《零陵先贤传》记载:刘巴进入交阯后,改姓为张。他与交阯太守士燮意见不合,于是取道牂牁离开。他被益州郡扣留,太守想要杀掉他。主簿说:“此人非同寻常,不能杀。”主簿请求亲自将他护送到州府,去见益州牧刘璋。刘璋的父亲刘焉过去曾被刘巴的父亲祥举荐为孝廉,所以刘璋见到刘巴后非常惊喜,每逢大事都会向他咨询。臣裴松之考证:刘焉在汉灵帝时期已经担任宗正、太常等高官,后出任益州牧,而刘巴的父亲祥是在孙坚担任长沙太守时才开始担任江夏太守,不可能举荐刘焉为孝廉,这一点很明确。)

029

俄而先主定益州,巴辞谢罪负,先主不责。

不久之后,先主(刘备)平定了益州,刘巴主动请罪,先主(刘备)并没有责备他。

030

〈零陵先贤传曰:璋遣法正迎刘备,巴谏曰:“备,雄人也,入必为害,不可内也。”既入,巴复谏曰:“若使备讨张鲁,是放虎于山林也。”璋不听。巴闭门称疾。备攻成都,令军中曰:“其有害巴者,诛及三族。”及得巴,甚喜。〉

(《零陵先贤传》记载:刘璋派遣法正去迎接刘备时,刘巴劝谏说:“刘备是个英雄人物,让他进来必定会造成祸害,不能放他进来。”刘备进来之后,刘巴又劝谏说:“如果派刘备去讨伐张鲁,那就如同放虎归山。”刘璋不听。刘巴于是闭门不出,声称有病。刘备攻打成都时,向军中下令说:“有谁敢伤害刘巴,诛灭三族。”等到得到刘巴后,刘备非常高兴。)

031

而诸葛孔明数称荐之,先主辟为左将军西曹掾。

而诸葛亮多次称赞推荐他,于是先主(刘备)任命他为左将军西曹掾。

032

〈零陵先贤传曰:张飞尝就巴宿,巴不与语,飞遂忿恚。诸葛亮谓巴曰:“张飞虽实武人,敬慕足下。主公今方收合文武,以定大事;足下虽天素高亮,宜少降意也。”巴曰:“大丈夫处世,当交四海英雄,如何与兵子共语乎?”备闻之,怒曰:“孤欲定天下,而子初专乱之。其欲还北,假道于此,岂欲成孤事邪?”备又曰:“子初才智绝人,如孤,可任用之,非孤者难独任也。”亮亦曰:“运筹策于帷幄之中,吾不如子初远矣!若提枹鼓,会军门,使百姓喜勇,当与人议之耳。”初攻刘璋,备与士众约:“若事定,府库百物,孤无预焉。”及拔成都,士众皆舍干戈,赴诸藏竞取宝物。军用不足,备甚忧之。巴曰:“易耳,但当铸直百钱,平诸物贾,令吏为官巿。”备从之,数月之间,府库充实。〉

(《零陵先贤传》记载:张飞曾经到刘巴的住处借宿,刘巴却不和他说话,张飞因此非常愤怒。诸葛亮对刘巴说:“张飞虽然确实是一介武人,但他很敬仰您。主公(刘备)现在正广纳文武人才,以平定天下大事;您虽然天性高洁,也应该稍微放低姿态。”刘巴说:“大丈夫立身处世,应当结交天下的英雄豪杰,怎么能和区区兵卒说话呢?”刘备听到这话,愤怒地说:“我想要平定天下,而刘巴(子初)却专门来捣乱。他想返回北方,只是借道于此,难道是想成就我的事业吗?”刘备又说:“刘巴(子初)的才智无人能及,像我这样的人,才能任用他,不是我这样的人很难单独任用他。”诸葛亮也说:“在军帐之中出谋划策,我远不如刘巴(子初)!但如果要我擂鼓督战,召集军士,使百姓振奋勇武,那我就得和别人商量了。”当初攻打刘璋时,刘备曾与将士们约定:“如果大事成功,府库里所有的财物,我一概不取。”等到攻下成都后,士兵们都丢下兵器,冲向各个仓库争抢宝物。导致军用物资不足,刘备对此非常忧虑。刘巴说:“这很容易,只需要铸造面值一百的钱币,稳定各种物价,并命令官吏开设官方市场。”刘备采纳了他的建议,几个月之内,府库就变得充实了。)

033

建安二十四年,先主为汉中王,巴为尚书,后代法正为尚书令。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先主(刘备)成为汉中王,刘巴担任尚书,后来接替法正担任尚书令。

034

躬履清俭,不治产业,又自以归附非素,惧见猜嫌,恭默守静,退无私交,非公事不言。

他身体力行清廉节俭,不置办产业,又因为自己是后来才归附的,害怕被人猜忌嫌弃,所以总是恭敬沉默,保持低调,私下里从不与人交往,不是公事绝不开口。

035

〈零陵先贤传曰:是时中夏人情未一,闻备在蜀,四方延颈。而备锐意欲即真,巴以为如此示天下不广,且欲缓之。与主簿雍茂谏备,备以他事杀茂,由是远人不复至矣。〉

(《零陵先贤传》记载:当时中原地区的人心尚未统一,听说刘备在蜀地,四方之士都引颈期盼。然而刘备却急于称帝,刘巴认为这样做会向天下人显示自己不够大度,希望暂缓此事。他与主簿雍茂一起劝谏刘备,刘备却借故杀了雍茂,从此远方的人才就不再前来投奔了。)

036

先主称尊号,昭告于皇天上帝后土神祇,凡诸文诰策命,皆巴所作也。

先主(刘备)登基称帝时,昭告天地神灵的文书,以及所有相关的诰命策封文书,都出自刘巴之手。

037

章武二年卒。

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刘巴去世。

038

卒后,魏尚书仆射陈群与丞相诸葛亮书,问巴消息,称曰刘君子初,甚敬重焉。

刘巴去世后,魏国尚书仆射陈群写信给蜀汉丞相诸葛亮,询问刘巴的消息,信中称呼刘巴为“刘君子初”,对他非常敬重。

039

〈零陵先贤传曰:辅吴将军张昭尝对孙权论巴褊厄,不当拒张飞太甚。权曰:“若令子初随世沈浮,容悦玄德,交非其人,何足称为高士乎?”〉

(《零陵先贤传》记载:辅吴将军张昭曾对孙权谈论刘巴心胸狭隘,认为他不应该那样过分地拒绝张飞。孙权说:“如果让子初(刘巴)随波逐流,去迎合讨好刘玄德(刘备),结交那些他本不认同的人,那又怎么能称得上是高尚之士呢?”)

040

马良字季常,襄阳宜城人也。

马良,字季常,是襄阳宜城人。

041

兄弟五人,并有才名,乡里为之谚曰:“马氏五常,白眉最良。”

马良兄弟五人,都很有才气和名声,乡里的人为此有句谚语说:‘马氏五常,白眉最良。’

042

良眉中有白毛,故以称之。

马良的眉毛中有白色的毛,所以人们都这样称呼他。

043

先主领荆州,辟为从事。

先主(刘备)统领荆州时,征召马良为从事。

044

及先主入蜀,诸葛亮亦从后往,良留荆州,与亮书曰:“闻雒城已拔,此天祚也。尊兄应期赞世,配业光国,魄兆见矣。

等到先主(刘备)进入蜀地,诸葛亮也随后前往,马良则留在荆州。他写信给诸葛亮说:“听说雒城已经被攻下,这真是上天赐予的福分。尊敬的兄长您顺应时机辅佐当世,功业与国运相配,光耀国家,宏伟事业的开端已经显现了。”

045

〈臣松之以为良盖与亮结为兄弟,或相与有亲;亮年长,良故呼亮为尊兄耳。〉

(臣裴松之认为,马良大概是与诸葛亮结拜为兄弟,或者彼此有亲戚关系;因为诸葛亮年纪较大,所以马良称呼他为尊兄而已。)

046

夫变用雅虑,审贵垂明,于以简才,宜适其时。若乃和光悦远,迈德天壤,使时闲于听,世服于道,齐高妙之音,正郑、卫之声,并利于事,无相夺伦,此乃管弦之至,牙、旷之调也。虽非锺期,敢不击节!”

在变通运用高明谋略,审慎权衡利弊以彰显明智,并以此来选拔人才方面,正应当顺应时势。至于说要收敛锋芒以亲近远方之人,使德行播于天地之间,让世人习惯于听取正确的意见,天下都归服于大道;同时又能协调高雅的音乐,匡正通俗的郑、卫之声,让它们都对国家大事有利,而又不会相互干扰错乱,这才是管弦乐的最高境界,是伯牙、师旷才能达到的和谐乐章啊。我虽然不是钟子期那样的知音,但又怎能不为您击节赞赏呢!”

047

先主辟良为左将军掾。

先主(刘备)征召马良担任左将军的属官。

048

后遣使吴,良谓亮曰:“今衔国命,协穆二家,幸为良介于孙将军。”

后来马良被派遣出使东吴,他对诸葛亮说:“如今我奉国家之命,前去协调我们蜀、吴两家的关系,希望您能向孙将军(孙权)写封介绍信推荐我。”

049

亮曰:“君试自为文。”

诸葛亮说:“您不妨自己起草一篇介绍信吧。”

050

良即为草曰:“寡君遣掾马良通聘继好,以绍昆吾、豕韦之勋。其人吉士,荆楚之令,鲜于造次之华,而有克终之美,原降心存纳,以慰将命。”

马良立刻起草了一份文书,写道:“我们君主派遣属官马良前来访问,以延续两国友好关系,继承像古代昆吾、豕韦那样的功业。马良此人是位贤德之士,是荆楚地区的俊杰,他虽然缺少仓促间表现出来的华丽辞藻,却有善始善终的美德,希望您能屈尊接纳他,以安抚前来执行使命的他。”

051

权敬待之。

孙权恭敬地接待了他。

052

先主称尊号,以良为侍中。

先主(刘备)登基称帝后,任命马良为侍中。

053

及东征吴,遣良入武陵招纳五溪蛮夷,蛮夷渠帅皆受印号,咸如意指。

到东征孙吴时,先主(刘备)派遣马良进入武陵郡招抚五溪的少数民族部落,这些部落的首领们都接受了蜀汉授予的官印和封号,一切都如马良的计划顺利进行。

054

会先主败绩于夷陵,良亦遇害。

恰逢先主(刘备)在夷陵之战中大败,马良也在此期间遇害身亡。

055

先主拜良子秉为骑都尉。

先主(刘备)任命马良的儿子马秉为骑都尉。

056

良弟谡,字幼常,以荆州从事随先主入蜀,除绵竹成都令、越隽太守。

马良的弟弟叫马谡,字幼常,以荆州从事的身份跟随先主(刘备)进入蜀地,先后担任绵竹令和成都令、越巂太守。

057

才器过人,好论军计,丞相诸葛亮深加器异。

马谡才华器度超过常人,喜欢谈论军事计策,丞相诸葛亮对他十分欣赏,认为他是非凡的人才。

058

先主临薨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先主(刘备)临终时对诸葛亮说:“马谡的言论常常夸大其词,超过他的实际能力,不可以委以重任,你一定要仔细考察他!”

059

亮犹谓不然,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

诸葛亮却不这么认为,任命马谡为参军,时常召见他一起谈论,从白天一直谈到深夜。

060

〈《襄阳记》曰:建兴三年,亮征南中,谡送之数十里。亮曰:“虽共谋之历年,今可更惠良规。”谡对曰:“南中恃其险远,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反耳。今公方倾国北伐以事强贼。彼知官势内虚,其叛亦速。若殄尽遗类以除后患,既非仁者之情,且又不可仓卒也。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原公服其心而已。”亮纳其策,赦孟获以服南方。故终亮之世,南方不敢复反。〉

(《襄阳记》记载: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诸葛亮南征,马谡为他送行数十里。诸葛亮说:“虽然我们共事谋划了许多年,但今天还是希望你能再给我一些好的建议。”马谡回答说:“南中地区的人依仗地势险要偏远,不服从统治已经很久了,即使今天打败了他们,明天他们还是会反叛。如今您正准备倾全国之力北伐,讨伐强敌(曹魏)。他们一旦知道朝廷内部兵力空虚,就会很快反叛。如果想要把他们斩草除根以消除后患,这既不符合仁德之君的作为,也不是短时间内能仓促完成的。用兵的原则是,攻心为上策,攻城为下策;心理战为上策,军事战为下策。希望您能致力于收服他们的民心。”诸葛亮采纳了他的计策,通过赦免孟获来使南方各部归顺。因此,在诸葛亮一生中,南方地区再也不敢反叛。)

061

建兴六年,亮出军向祁山,时有宿将魏延、吴壹等,论者皆言以为宜令为先锋,而亮违众拔谡,统大众在前,与魏将张郃战于街亭,为郃所破,士卒离散。

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出兵进攻祁山。当时军中有像魏延、吴壹这样的宿将,舆论都认为应该任命他们为先锋,但诸葛亮不顾众人意见,提拔马谡统领主力部队在前方,与魏国将领张郃在街亭交战,结果被张郃击败,士兵溃散。

062

亮进无所据,退军还汉中。

诸葛亮因此失去了前进的据点,只得率军退回汉中。

063

谡下狱物故,亮为之流涕。

马谡被关进监狱后死去,诸葛亮为此流下了眼泪。

064

良死时年三十六,谡年三十九。

马良去世时年仅三十六岁,马谡去世时三十九岁。

065

〈襄阳记曰:谡临终与亮书曰:“明公视谡犹子,谡视明公犹父,原深惟殛鲧兴禹之义,使平生之交不亏于此,谡虽死无恨于黄壤也。”于时十万之众为之垂涕。亮自临祭,待其遗孤若平生。蒋琬后诣汉中,谓亮曰:“昔楚杀得臣,然后文公喜可知也。天下未定而戮智计之士,岂不惜乎!”亮流涕曰:“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是以杨干乱法,魏绛戮其仆。四海分裂,兵交方始,若复废法,何用讨贼邪!”习凿齿曰:诸葛亮之不能兼上国也,岂不宜哉!夫晋人规林父之后济,故废法而收功;楚成暗得臣之益己,故杀之以重败。今蜀僻陋一方,才少上国,而杀其俊杰,退收驽下之用,明法胜才,不师三败之道,将以成业,不亦难乎!且先主诫谡之不可大用,岂不谓其非才也?亮受诫而不获奉承,明谡之难废也。为天下宰匠,欲大收物之力,而不量才节任,随器付业;知之大过,则违明主之诫,裁之失中,即杀有益之人,难乎其可与言智者也。〉

(《襄阳记》记载:马谡临终前写信给诸葛亮说:“明公(诸葛亮)您待我如同亲子,我待您也如同生父。希望您能深思当年舜处死鲧却重用其子禹的深意,让我们平生的交情不因此而受损,我纵然身死,在九泉之下也毫无怨恨。”当时,十万将士都为他流泪。诸葛亮亲自为他祭奠,对待他的遗孤一如往常。后来蒋琬到汉中,对诸葛亮说:“从前楚国杀了大将得臣,晋文公为此而高兴。如今天下尚未平定,却斩杀了智谋之士,难道不可惜吗!”诸葛亮流着泪说:“孙武之所以能制胜天下,是因为他用法严明。因此,当年杨干触犯军法,魏绛便杀了他的仆人。如今天下四分五裂,战事才刚刚开始,如果再废弃法度,还用什么来讨伐贼寇呢!”习凿齿评论说:诸葛亮之所以不能吞并中原大国,难道不正是理所当然的吗!晋国君主考虑到先轸(林父)日后还能立功,所以不执行死刑,最终获得了功绩;楚成王不明白得臣对自己有利,杀了他结果招致更大的失败。如今蜀汉偏居一隅,人才比不上中原大国,却斩杀自己的俊杰,转而任用平庸之辈,把严明法度置于爱惜人才之上,不吸取前人因杀将而失败的教训,想以此成就大业,岂不是太难了吗!况且先主(刘备)告诫过马谡不可大用,难道不是说他并非担当大任的奇才吗?诸葛亮接受了告诫却没能遵从,这说明马谡也有难以舍弃的优点。作为治理天下的巨匠,想要广泛收用人才的力量,却不能衡量其才能来授予适当的职位,根据其器量来交付任务;在识人上犯了大错,就违背了英明君主的告诫;在处置上失去分寸,就杀掉了有益的人才,这样的人,很难称得上是智者啊。)

066

陈震字孝起,南阳人也。

陈震,字孝起,是南阳人。

067

先主领荆州牧,辟为从事,部诸郡,随先主入蜀。

先主(刘备)担任荆州牧时,征召陈震为从事,让他总管各个郡县,后来陈震跟随先主(刘备)一同进入蜀地。

068

蜀既定,为蜀郡北部都尉,因易郡名,为汶山太守,转在犍为。

蜀地平定之后,陈震担任蜀郡北部都尉。后来因为该地区改设为汶山郡,他就改任为汶山太守,之后又调任为犍为太守。

069

建兴三年,入拜尚书,迁尚书令,奉命使吴。

建兴三年(公元225年),陈震入朝被任命为尚书,后升任为尚书令,并奉命出使东吴。

070

七年,孙权称尊号,以震为卫尉,贺权践阼,诸葛亮与兄瑾书曰:“孝起忠纯之性,老而益笃,及其赞述东西,欢乐和合,有可贵者。”

建兴七年(公元229年),孙权称帝,(蜀汉)任命陈震为卫尉,前去祝贺孙权登基。诸葛亮在给兄长诸葛瑾的信中说:“陈孝起(陈震)忠诚纯良的品性,年纪越大越是深厚。他称赞我们东西两家(蜀汉与东吴)和睦友好,言语间充满喜悦,这实在是非常可贵的。”

071

震入吴界,移关候曰:“东之与西,驿使往来,冠盖相望,申盟初好,日新其事。东尊应保圣祚,告燎受符,剖判土宇,天下响应,各有所归。于此时也,以同心讨贼,则何寇不灭哉!西朝君臣,引领欣赖。震以不才,得充下使,奉聘叙好,践界踊跃,入则如归。献子适鲁,犯其山讳,春秋讥之。望必启告,使行人睦焉。即日张旍诰众,各自约誓。顺流漂疾,国典异制,惧或有违,幸必斟诲,示其所宜。”

陈震进入东吴国境后,向边境的官员致函说:“东吴与西蜀,使者往来不绝,官员车马络绎不绝,重申了最初的盟约友好,使双方关系日益更新。东吴主上顺应天意继承帝位,告祭天地接受符命,划分天下疆土,天下之人纷纷响应,各知归属。在此时刻,我们若能同心协力讨伐国贼(曹魏),还有什么贼寇不能消灭呢!我西蜀的君臣,都引颈期盼,欣然仰赖。我陈震虽然无才,得以充任下臣出使,奉命前来聘问以重叙旧好,一踏上贵国边界便欢欣雀跃,进入国境后就如同回到自己家一样。从前赵献子出使鲁国,触犯了对方关于山名的忌讳,《春秋》因此对他加以讥讽。希望你们务必将相关规定告知我们,使我这个行路之人能与你们和睦相处。即日起,我已悬挂旗帜告谕众人,各自都已立下誓言。我们将顺流而下,行程很快,而两国的典章制度有所不同,我担心或许会有违背之处,希望您能酌情给予教诲,指示我们应当如何行事。”

072

震到武昌,孙权与震升坛歃盟,交分天下:以徐、豫、幽、青属吴,并、凉、冀、兖属蜀,其司州之土,以函谷关为界。

陈震抵达武昌后,孙权与他一同登上祭坛,歃血为盟,共同约定瓜分天下:将徐州、豫州、幽州、青州划归东吴,并州、凉州、冀州、兖州划归蜀汉,至于司州的土地,则以函谷关为界。

073

震还,封城阳亭侯。

陈震返回蜀汉后,被封为城阳亭侯。

074

九年,都护李平坐诬罔废;

建兴九年(公元231年),都护李平(李严)因造谣欺罔之罪被废黜;

075

诸葛亮与长史蒋琬、侍中董允书曰:“孝起前临至吴,为吾说正方腹中有鳞甲,乡党以为不可近。吾以为鳞甲者但不当犯之耳,不图复有苏、张之事出于不意。可使孝起知之。”

诸葛亮在写给长史蒋琬、侍中董允的信中说:“先前孝起(陈震)将要前往东吴时,曾对我说李正方(李严)胸有城府,心怀叵测(原文为‘腹中有鳞甲’),同乡的人都认为不可亲近。我当时认为,对于心怀叵测的人,只要不去触犯他就行了,没想到竟会出乎意料地发生这种反复无常、颠倒黑白(苏秦、张仪)的事情。可以把这件事告诉孝起(陈震)。”

076

十三年,震卒。

建兴十三年(公元235年),陈震去世。

077

子济嗣。

他的儿子陈济继承了爵位。

078

董允字休昭,掌军中郎将和之子也。

董允,字休昭,是掌军中郎将董和的儿子。

079

先主立太子,允以选为舍人,徙洗马。

先主(刘备)册立太子时,董允被选为太子的随从(舍人),后调任为太子洗马。

080

后主袭位,迁黄门侍郎。

后主(刘禅)继位后,董允升任为黄门侍郎。

081

丞相亮将北征,住汉中,虑后主富于春秋,朱紫难别,以允秉心公亮,欲任以宫省之事。

丞相诸葛亮准备北伐,驻扎在汉中时,担心后主(刘禅)年纪尚轻,难以分辨是非善恶,又因为董允为人公正无私,光明磊落,想把宫廷内务交给他负责。

082

上疏曰:“侍中郭攸之、费祎、侍郎董允等,先帝简拔以遗陛下,至于斟酌规益,进尽忠言,则其任也。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谘之,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若无兴德之言,则戮允等以彰其慢。”

他上奏说:“侍中郭攸之、费祎、侍郎董允等人,都是先帝(刘备)选拔出来留给陛下的。至于衡量得失、匡正补益,进献忠诚的言论,那就是他们的责任。我认为宫中的事务,无论大小,都应该全部去咨询他们,这样必定能够弥补缺陷和疏漏,带来广泛的益处。如果他们不进献发扬德行的言论,那就请惩罚董允等人,以显示他们怠慢职守之罪。”

083

亮寻请祎为参军,允迁为侍中,领虎贲中郎将,统宿卫亲兵。

诸葛亮不久后就调任费祎为参军,董允则升任为侍中,并兼任虎贲中郎将,统领宫中的禁卫亲兵。

084

攸之性素和顺,备员而已。

郭攸之性格向来温和顺从,只是凑数充任官职罢了。

085

〈楚国先贤传曰:攸之,南阳人,以器业知名于时。〉

(《楚国先贤传》记载说:郭攸之是南阳人,因为才干和功业在当时很有名望。)

086

献纳之任,允皆专之矣。

于是,进献忠言、规劝君主的职责,就都由董允一人承担了。

087

允处事为防制,甚尽匡救之理。

董允处理事务时注重防微杜渐,竭力做到了匡正和补救的职责。

088

后主常欲采择以充后宫,允以为古者天子后妃之数不过十二,今嫔嫱已具,不宜增益,终执不听。

后主(刘禅)时常想挑选美女来充实后宫,董允认为,自古以来天子的后妃数量不超过十二人,如今宫中嫔妃侍妾已经足够,不应该再增加,他最终坚决不同意后主(刘禅)的要求。

089

后主益严惮之。

后主(刘禅)因此对他越发敬畏和忌惮。

090

尚书令蒋琬领益州刺史,上疏以让费祎及允,又表“允内侍历年,翼赞王室,宜赐爵土以褒勋劳。”

尚书令蒋琬兼任益州刺史,他上疏希望将职位让给费祎和董允,又上表说:“董允在宫中侍奉多年,辅佐王室,理应赐予他爵位和封地,以表彰其功劳。”

091

允固辞不受。

董允坚决推辞,没有接受。

092

后主渐长大,爱宦人黄皓。

后主(刘禅)渐渐长大,宠爱宦官黄皓。

093

皓便辟佞慧,欲自容入。

黄皓为人谄媚机灵,想要钻营得宠。

094

允常上则正色匡主,下则数责于皓。

董允常常对上则严肃地规劝后主,对下则多次斥责黄皓。

095

皓畏允,不敢为非。

黄皓畏惧董允,不敢胡作非为。

096

终允之世,皓位不过黄门丞。

在董允在世的整个时期,黄皓的官位始终没有超过黄门丞。

097

允尝与尚书令费祎、中典军胡济等共期游宴,严驾已办,而郎中襄阳董恢诣允修敬。

董允曾经与尚书令费祎、中典军胡济等人相约一同出游宴饮,车驾都已经准备好了,这时郎中襄阳人董恢前来拜见董允。

098

恢年少官微,见允停出,逡巡求去,允不许,曰:“本所以出者,欲与同好游谈也,今君已自屈,方展阔积,舍此之谈,就彼之宴,非所谓也。”

董恢因为年轻且官职低微,看到董允为他停下了出行的准备,便迟疑着想要告辞。董允不允许,说道:“我本来要出门,就是想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们游乐观谈。如今您已经屈尊前来,我们正要畅谈许久未见的别情,如果我舍弃与您的交谈,而去参加那个宴会,那就不是我出行的本意了。”

099

乃命解骖,祎等罢驾不行。

于是董允下令解下车马,费祎等人也便取消了这次出行。

100

其守正下士,凡此类也。

他坚守原则、礼贤下士的品行,大体上都是如此。

101

〈《襄阳记》曰:董恢字休绪,襄阳人。入蜀,以宣信中郎副费祎使吴。孙权尝大醉问祎曰:“杨仪、魏延,牧竖小人也。虽尝有鸣吠之益于时务,然既已任之,势不得轻,若一朝无诸葛亮,必为祸乱矣。诸君愦愦,曾不知防虑于此,岂所谓贻厥孙谋乎?”祎愕然四顾视,不能即答。恢目祎曰:“可速言仪、延之不协起于私忿耳,而无黥、韩难御之心也。今方扫除强贼,混一区夏,功以才成,业由才广,若舍此不任,防其后患,是犹备有风波而逆废舟楫,非长计也。”权大笑乐。诸葛亮闻之,以为知言。还未满三日,辟为丞相府属,迁巴郡太守。臣松之案:《汉晋春秋》亦载此语,不云董恢所教,辞亦小异,此二书俱出习氏而不同若此。本传云“恢年少官微”,若已为丞相府属,出作巴郡,则官不微矣。以此疑习氏之言为不审的也。〉

(《襄阳记》记载:董恢,字休绪,是襄阳人。他进入蜀地后,以宣信中郎的身份作为费祎的副手出使东吴。孙权曾经在一次大醉时问费祎说:“杨仪、魏延都是见识短浅的卑微小人。虽然他们也曾为国事出过一些力,但既然已经任用了他们,其权势就不能小看。如果有一天没有了诸葛亮,他们必定会作乱。你们这些人糊里糊涂,竟然不知道对此加以防范,这哪里是为子孙后代做长远打算呢?”费祎听后惊愕地环顾四周,无法立刻回答。董恢用眼神示意费祎说:“您可以马上回答,杨仪和魏延的不和睦源于个人恩怨,并没有像黥布、韩信那样难以驾驭的野心。如今我们正致力于扫除强敌,统一华夏,功业的建立需要依靠人才,事业的广大也源于人才。如果因为防备后患就弃用他们,这就好比为了防备风浪而预先把船只和船桨都废弃一样,这并非长远之计。”孙权听后开怀大笑。诸葛亮听说了这件事,认为董恢的见解很高明。董恢回来后不到三天,就被征召为丞相府的属官,后升任为巴郡太守。臣裴松之考证:《汉晋春秋》也记载了这段对话,但没有说是董恢指点的,言辞也稍有不同。这两本书都出自习凿齿之手,却有这样的差异。董允的本传中说“董恢年少官微”,如果他已经担任丞相府属官,又出任巴郡太守,那官职就算不上卑微了。因此,我怀疑习凿齿的这个说法并不准确。)

102

延熙六年,加辅国将军。

延熙六年(公元243年),董允被加封为辅国将军。

103

七年,以侍中守尚书令,为大将军费祎副贰。

延熙七年(公元244年),他以侍中的身份代理尚书令,并担任大将军费祎的副手。

104

九年,卒。

延熙九年(公元246年),董允去世。

105

〈《华阳国志》曰:时蜀人以诸葛亮、蒋琬、费祎及允为四相,一号四英也。〉

(《华阳国志》记载:当时蜀地的人们将诸葛亮、蒋琬、费祎和董允并称为“四相”,也号称“四英”。)

106

陈祗代允为侍中,与黄皓互相表里,皓始预政事。

陈祗接替董允担任侍中,他与宦官黄皓内外勾结,黄皓从此开始干预政事。

107

祗死后,皓从黄门令为中常侍、奉车都尉,操弄威柄,终至覆国。

陈祗去世后,黄皓从黄门令升任为中常侍、奉车都尉,玩弄权柄,最终导致了国家的覆灭。

108

蜀人无不追思允。

蜀地的人们无不追思怀念董允。

109

及邓艾至蜀,闻皓奸险,收闭,将杀之,而皓厚赂艾左右,得免。

等到邓艾抵达蜀地,听说了黄皓的奸诈阴险,便将他逮捕囚禁,准备处死,然而黄皓重金贿赂了邓艾身边的人,得以免于一死。

110

祗字奉宗,汝南人,许靖兄之外孙也。

陈祗字奉宗,是汝南人,许靖兄长的外孙。

111

少孤,长于靖家。

陈祗年少时就成了孤儿,在许靖家中长大。

112

弱冠知名,稍迁至选曹郎,矜厉有威容。

二十岁时就很有名气,后逐渐升迁为选曹郎,他为人庄重威严,容貌很有威仪。

113

多技艺,挟数术,费祎甚异之,故超继允内侍。

他多才多艺,还懂得占卜之术,费祎认为他非常出众,因此破格提拔他接替董允担任宫中侍臣。

114

吕乂卒,祗又以侍中守尚书令,加镇军将军,大将军姜维虽班在祗上,常率众在外,希亲朝政。

吕乂去世后,陈祗又以侍中的身份兼任尚书令,并加封为镇军将军。大将军姜维虽然官阶在陈祗之上,但因常年率军在外,很少亲自处理朝政。

115

祗上承主指,下接阉竖,深见信爱,权重于维。

陈祗对上顺从后主的意旨,对下结交宦官,深得后主信任和宠爱,权力声望甚至超过了姜维。

116

景耀元年卒,后主痛惜,发言流涕,乃下诏曰:“祗统职一纪,柔嘉惟则,干肃有章,和义利物,庶绩允明。命不融远,朕用悼焉。夫存有令问,则亡加美谥,谥曰忠侯。”

景耀元年(公元258年),陈祗去世,后主(刘禅)非常悲痛,说话时痛哭流涕,于是下诏说:“陈祗担任官职十二年,品性温和美好,堪为表率;行事干练严肃,有条不紊;和谐正义,造福万物,各项功绩确实卓著。可惜他的寿命不长,我为此深感哀悼。凡是生前有好名声的人,去世后就应该追加美好的谥号,特追谥他为‘忠侯’。”

117

赐子粲爵关内侯,拔次子裕为黄门侍郎。

他的儿子陈粲被赐予关内侯的爵位,次子陈裕则被提拔为黄门侍郎。

118

自祗之有宠,后主追怨允日深,谓为自轻,由祗媚兹一人,皓构间浸润故耳。

自从陈祗受到宠信后,后主(刘禅)对董允的怨恨日益加深,认为董允轻视了自己,这不过是因为陈祗迎合讨好后主一人,以及黄皓在其中挑拨离间、潜移默化地影响他罢了。

119

允孙宏,晋巴西太守。

董允的孙子董宏,在晋朝担任巴西太守。

120

〈臣松之以为陈群子泰,陆逊子抗,传皆以子系父,不别载姓,及王肃、杜恕、张承、顾劭之流,莫不皆然,惟董允独否,未详其意,当以允名位优重,事迹逾父故邪?夏侯玄、陈表并有骍角之美,而亦如泰者,《魏书》总名此卷云《诸夏侯曹传》,故不复稍加品藻。陈武与表俱至偏将军,以位不相过故也。〉

(臣裴松之认为:陈群的儿子陈泰、陆逊的儿子陆抗,他们的传记都是附于其父传之后,不单独列传。像王肃、杜恕、张承、顾劭等人,也都是这样。只有董允是唯一的例外,我不清楚其中的用意。难道是因为董允的名声地位特别显赫,事迹也超过了他父亲的缘故吗?夏侯玄和陈表也同样有超越父亲的杰出品质,但他们的传记处理方式却和陈泰一样。(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魏书》将该卷总命名为《诸夏侯曹传》,所以就不再对夏侯玄另作评述;而陈武与他儿子陈表都做到了偏将军,官位没有太大差别,所以陈表的传记也附于其父之后。)

121

吕乂字季阳,南阳人也。

吕乂,字季阳,是南阳人。

122

父常,送故将(军)刘焉入蜀,值王路隔塞,遂不得还。

他的父亲吕常,护送前任将军刘焉进入蜀地,恰逢朝廷的道路被隔绝阻塞,于是无法返回家乡。

123

乂少孤,好读书鼓琴。

吕乂年少时就成了孤儿,喜爱读书和弹琴。

124

初,先主定益州,置盐府校尉,较盐铁之利,后校尉王连请乂及南阳杜祺、南乡刘干等并为典曹都尉。

起初,先主(刘备)平定益州后,设立了盐府校尉一职,用以管理盐铁的收益。后来,校尉王连举荐吕乂以及同为南阳人的杜祺、南乡人刘干等人,都担任了典曹都尉。

125

乂迁新都、绵竹令,乃心隐恤,百姓称之,为一州诸城之首。

吕乂调任新都和绵竹的县令,他真心体恤百姓,百姓们都称赞他,(他的政绩)在全州的各个城邑中名列第一。

126

迁巴西太守。

(吕乂)升任为巴西太守。

127

丞相诸葛亮连年出军,调发诸郡,多不相救,乂募取兵五千人诣亮,慰喻检制,无逃窜者。

丞相诸葛亮连年率军出征,从各郡征调兵员,但很多郡都难以应付,吕乂于是招募了五千人送到诸葛亮那里,并对他们加以安抚和约束,没有出现一个逃亡的人。

128

徙为汉中太守,兼领督农,供继军粮。

(他)被调任为汉中太守,兼任督农,负责为军队供给粮草。

129

亮卒,累迁广汉、蜀郡太守。

诸葛亮去世后,(他)又接连升任广汉太守、蜀郡太守。

130

蜀郡一都之会,户口众多,又亮卒之后,士伍亡命,更相重冒,奸巧非一。

蜀郡是都城所在地,人口非常多,又加上诸葛亮去世之后,有许多士兵逃亡,这些人互相重复冒名顶替,奸诈虚伪的手段层出不穷。

131

乂到官,为之防禁,开喻劝导,数年之中,漏脱自出者万馀口。

吕乂到任后,为此设立了禁令,加以防范,并公开晓以利害,加以劝导,几年之内,那些逃避登记的人口中,自愿出来登记的就超过了一万多人。

132

后入为尚书,代董允为尚书令,众事无留,门无停宾。

后来,吕乂入朝担任尚书,接替董允成为尚书令。他处理各种事务都没有积压,门前也没有停留等候的宾客。

133

乂历职内外,治身俭约,谦靖少言,为政简而不烦,号为清能;

吕乂在朝廷内外任职期间,自身奉行节俭,为人谦虚安静,很少言语,施政风格简约而不繁琐,被誉为“清廉能干”;

134

然持法刻深,好用文俗吏,故居大官,名声损于郡县。

然而他执法严苛,喜欢任用那些只精通文书事务的庸俗官吏,所以在他担任朝中高官后,声望反而不如他在郡县任职的时候。

135

延熙十四年卒。

延熙十四年(公元251年),吕乂去世。

136

子辰,景耀中为成都令。

吕乂的儿子吕辰,在景耀年间(公元258年-263年)担任成都县令。

137

辰弟雅,谒者。

吕辰的弟弟吕雅,担任谒者一职。

138

雅清厉有文才,著格论十五篇。

吕雅为人清正严谨,富有文采,撰写了《格论》十五篇。

139

杜祺历郡守监军大将军司马,刘干官至巴西太守,皆与乂亲善,亦有当时之称,而俭素守法,不及于乂。

杜祺历任郡守、监军、大将军司马等职,刘干官至巴西太守,他们都与吕乂关系很好,在当时也享有声誉,但在节俭朴素、遵守法度方面,都不及吕乂。

140

评曰:董和蹈羔羊之素,刘巴履清尚之节,马良贞实,称为令士,陈震忠恪,老而益笃,董允匡主,义形于色,皆蜀臣之良矣。

评语说:董和践行了《羔羊》诗篇所赞美的朴素品德,刘巴遵守了清廉高尚的节操,马良品德正直、为人诚实,被称为良士,陈震忠诚恭谨,年老而愈发笃厚,董允匡正君主,忠义之情溢于言表,他们都是蜀汉的优秀臣子。

141

吕乂临郡则垂称,处朝则被损,亦黄、薛之流亚矣。

吕乂在担任地方郡守时声名远扬,但在朝廷任职时声誉却有所受损,他可以说是与黄霸、薛宣属于同一类的人物了。

141 句 • 陈寿 著于西晋
阅读提示:使用键盘左右箭头键可快速切换章节 • 点击句子右侧图标可复制文本 • 上方可切换阅读模式 • 左侧侧边栏可快速导航到其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