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一 蜀书十一:霍王向张杨费传

三国志蜀书主要人物: 霍峻、王连、向朗、张裔、杨洪、费诗
001

霍峻字仲邈,南郡枝江人也。

霍峻,字仲邈,是南郡枝江县人。

002

兄笃于乡里合部曲数百人,笃卒,荆州牧刘表令峻摄其众。

他的兄长霍笃在家乡聚集了数百人的部曲,霍笃去世后,荆州牧刘表命令霍峻统领他兄长的部队。

003

表卒,峻率众归先主,先主以峻为中郎将。

刘表去世后,霍峻率领部众归顺了先主(刘备),先主(刘备)任命霍峻为中郎将。

004

先主自葭萌南还袭刘璋,留峻守葭萌城。

先主(刘备)从葭萌南下攻打刘璋时,留下霍峻镇守葭萌城。

005

张鲁遣将杨帛诱峻,求共守城,峻曰:“小人头可得,城不可得。”帛乃退去。

张鲁派遣部将杨帛来劝诱霍峻,请求与他共同守城。霍峻回答说:“我的头可以得到,但城池是得不到的。”杨帛于是撤退了。

006

后璋将扶禁、向存等帅万馀人由阆水上,攻围攻峻,且一年,不能下。

后来刘璋的将领扶禁、向存等人率领一万多人,沿阆水而上,围攻霍峻,持续了将近一年,都没能攻下城池。

007

峻城中兵才数百人,伺其怠隙,选精锐出击,大破之,即斩存首。

霍峻城中只有几百名士兵,他看准敌军松懈的时机,挑选精锐部队出城反击,大败敌军,并当即斩下了向存的首级。

008

先主定蜀,嘉峻之功,乃分广汉为梓潼郡,以峻为梓潼太守、裨将军。

先主(刘备)平定蜀地后,为了嘉奖霍峻的功劳,特意从广汉郡中分设出梓潼郡,任命霍峻为梓潼太守,并兼任裨将军。

009

在官三年,年四十卒,还葬成都。

霍峻在任三年后去世,年仅四十岁,灵柩被运回成都安葬。

010

先主甚悼惜,乃诏诸葛亮曰:“峻既佳士,加有功于国,欲行爵。”遂亲率群僚临会吊祭,因留宿墓上,当时荣之。

先主(刘备)对此十分悲痛惋惜,于是下诏给诸葛亮说:‘霍峻既是杰出的人才,又为国家立下大功,我想追封他爵位。’于是,先主(刘备)亲自率领百官参加霍峻的葬礼,并留宿在他的墓旁,当时的人们都以此为极大的荣耀。

011

子弋,字绍先,先主末年为太子舍人。

霍峻的儿子霍弋,字绍先,在先主(刘备)统治的晚期,担任太子舍人。

012

后主践阼,除谒者。

后主(刘禅)即位后,霍弋被任命为谒者。

013

丞相诸葛亮北驻汉中,请为记室,使与子乔共周旋游处。

丞相诸葛亮向北驻扎在汉中时,征召霍弋担任记室,并让他与自己的儿子诸葛乔一起往来相处。

014

亮卒,为黄门侍郎。

诸葛亮去世后,霍弋升任为黄门侍郎。

015

后主立太子璿,以弋为中庶子,璿好骑射,出入无度,弋援引古义,尽言规谏,甚得切磋之体。

后主(刘禅)立刘璿为太子后,任命霍弋担任中庶子。太子刘璿喜好骑马射箭,行为举止没有节制,霍弋便援引古代的道理,毫无保留地进行规劝,非常符合朋友间相互切磋、共同进步的原则。

016

后为参军庲降屯副贰都督,又转护军,统事如前。

后来,霍弋担任参军庲降屯副贰都督,又转任护军,统管的事务和之前一样。

017

时永昌郡夷獠恃险不宾,数为寇害,乃以弋领永昌太守,率偏军讨之,遂斩其豪帅,破坏邑落,郡界宁静。

当时永昌郡的夷人和獠人依仗地势险要而不归顺,屡次作乱造成危害。朝廷于是任命霍弋兼任永昌太守,率领一支偏师前去征讨。最终,他斩杀了敌方首领,摧毁了他们的村寨部落,使得郡内恢复了安宁。

018

迁监军、翊军将军,领建宁太守,还统南郡事。

霍弋升任监军、翊军将军,兼任建宁太守,回到南中地区统管军政事务。

019

景耀六年,进号安南将军。

景耀六年(公元263年),霍弋的军衔晋升为安南将军。

020

是岁,蜀并于魏,弋与巴东领军襄阳罗宪各保全一方,举以内附,咸因仍前任,宠待有加。

这一年,蜀汉被魏国吞并。霍弋与巴东领军、襄阳人罗宪各自保全了一方领土,并率众归附魏国。他们两人都被保留了原有的官职,并受到了更加优厚的礼遇和恩宠。

021

〈《汉晋春秋》曰:霍弋闻魏军来,弋欲赴成都,后主以备敌既定,不听。及成都不守,弋素服号哭,大临三日。诸将咸劝宜速降,弋曰:“今道路隔塞,未详主之安危,大故去就,不可苟也。若主上与魏和,见遇以礼,则保境而降,不晚也。若万一危辱,吾将以死拒之,何论迟速邪!”得后主东迁之问,始率六郡将守上表曰:“臣闻人生于三,事之如一,惟难所在,则致其命。今臣国败主附,守死无所,是以委质,不敢有贰。”晋文王善之,又拜南中都督,委以本任。后遣将兵救援吕兴,平交阯、日南、九真三郡,功封列侯,进号崇赏焉。弋孙彪,晋越巂太守。〉

〈《汉晋春秋》记载:霍弋听说魏国军队来犯,想要赶赴成都支援,但后主(刘禅)认为防敌部署已经确定,没有批准。等到成都失守,霍弋身穿丧服,号啕大哭,举行了三天的隆重哀悼仪式。众将都劝他应该尽快投降,霍弋说:“如今道路阻隔,还不清楚主公是安是危,在这种重大变故面前,决定去留不能草率。如果主上与魏国议和,并受到礼遇,那么我们保全境内军民再投降,也为时不晚。倘若万一主上遭到危难或屈辱,我将以死抗争,还谈什么投降的快与慢呢!”得到后主(刘禅)东迁洛阳的消息后,霍弋才率领南中六郡的将领和太守上表说:“臣听说人立身于世有三大准则(事君、事父、事师),侍奉他们如同侍奉一人,只要遇到危难,就应当为此献出生命。如今臣的国家败亡,君主归附他国,我为守节而死也失去了意义,因此前来归顺,绝不敢有二心。”晋文王司马昭对此十分赞赏,又任命他为南中都督,委以原任。后来,霍弋被派遣率兵救援吕兴,平定了交阯、日南、九真三郡,因功被封为列侯,并加封了表示尊崇奖赏的称号。霍弋的孙子霍彪,在晋朝担任越巂太守。〉

022

〈《襄阳记》曰:罗宪字令则。父蒙,避乱于蜀,官至广汉太守。宪少以才学知名,年十三能属文。后主立太子,为太子舍人,迁庶子、尚书吏部郎,以宣信校尉再使于吴,吴人称美焉。时黄皓预政,众多附之,宪独不与同,皓恚,左迁巴东太守。时右大将军阎宇都督巴东,为领军,后主拜宪为宇副贰。魏之伐蜀,召宇西还,留宇二千人,令宪守永安城。寻闻成都败,城中扰动,江边长吏皆弃城走,宪斩称成都乱者一人,百姓乃定。得后主委质问至,乃帅所统临于都亭三日。吴闻蜀败,起兵西上,外讬救援,内欲袭宪。宪曰:“本朝倾覆,吴为唇齿,不恤我难而徼其利,背盟违约。且汉已亡,吴何得久,宁能为吴降虏乎!”保城缮甲,告誓将士,厉以节义,莫不用命。吴闻锺、邓败,百城无主,有兼蜀之志,而巴东固守,兵不得过,使步协率众而西。宪临江拒射,不能御,遣参军杨宗突围北出,告急安东将军陈骞,又送文武印绶、任子诣晋王。协攻城,宪出与战,大破其军。孙休怒,复遣陆抗等帅众三万人增宪之围。被攻凡六月日而救援不到,城中疾病大半。或说宪奔走之计,宪曰:“夫为人主,百姓所仰,危不能安,急而弃之,君子不为也,毕命于此矣。”陈骞言于晋王,遣荆州刺史胡烈救宪,抗等引退。晋王即委前任,拜宪凌江将军,封万年亭侯。会武陵四县举众叛吴,以宪为武陵太守巴东监军。泰始元年改封西鄂县侯。宪遣妻子居洛阳,武帝以子袭为给事中。三年冬,入朝,进位冠军将军、假节。四年三月,从帝宴于华林园,诏问蜀大臣子弟,后问先辈宜时叙用者,宪荐蜀郡常忌、杜轸、寿良、巴西陈寿、南郡高轨、南阳吕雅、许国、江夏费恭、琅邪诸葛京、汝南陈裕,即皆叙用,咸显于世。宪还,袭取吴之巫城,因上伐吴之策。宪方亮严正,待士不倦,轻财好施,不治产业。六年薨,赠安南将军,谥曰烈侯。子袭,以凌江将军领部曲,早卒,追赠广汉太守。袭子徽,顺阳内史,永嘉五年为王如所杀。此作“献”,名与本传不同,未详孰是也。〉

〈《襄阳记》记载:罗宪,字令则。他的父亲罗蒙,为躲避战乱来到蜀地,官至广汉太守。罗宪年少时就因才华和学识而闻名,十三岁时便能写作文章。后主(刘禅)立太子时,他担任太子舍人,后升任庶子、尚书吏部郎,以宣信校尉的身份两次出使吴国,吴国人对他称赞有加。当时黄皓干预朝政,许多人都去依附他,唯独罗宪不与他同流合污,黄皓因此怀恨在心,将他降职为巴东太守。当时,右大将军阎宇都督巴东军务,担任领军,后主(刘禅)任命罗宪为阎宇的副将。魏国讨伐蜀国时,朝廷召阎宇西还,阎宇留下两千人,命令罗宪镇守永安城。不久后,罗宪听说成都失守,城中人心惶惶,沿江的县长都弃城逃跑。罗宪斩杀了一个声称成都大乱的人,百姓才安定下来。接到后主(刘禅)投降的文书后,他便率领部下在都亭举行了三天的哀悼仪式。吴国得知蜀国灭亡,便起兵西进,表面上声称救援,实际上想偷袭罗宪。罗宪说:“我们的国家已经倾覆,吴国作为唇齿相依的盟友,不但不体恤我们的危难,反而想趁机牟利,这是背弃盟约。况且汉(蜀汉)已经灭亡,吴国又能长久吗?我难道能做吴国的降虏吗!”于是他坚守城池,修缮盔甲,向将士们宣誓,用节义来激励他们,没有一个不听从命令的。吴国听说钟会、邓艾败亡,蜀地百城无主,便有了吞并蜀地的野心,但因巴东固守,吴军无法通过,于是派步协率军西进。罗宪在江边用弓箭抵抗,未能抵挡住,便派遣参军杨宗突围向北,向安东将军陈骞告急,同时将文武官员的印信和自己的儿子作为人质送到晋王司马昭那里。步协攻城,罗宪出城迎战,大败其军。孙休大怒,又派陆抗等人率领三万军队增援,加强对罗宪的包围。罗宪被围困了六个月,援军仍未到达,城中大半的人都生了病。有人劝罗宪弃城逃跑,罗宪说:“作为一方主帅,是百姓所仰仗的人,在危难时不能使他们安定,在紧急时又抛弃他们,这不是君子所为,我将在此决一死战。”陈骞向晋王司马昭报告了情况,晋王派遣荆州刺史胡烈救援罗宪,陆抗等人只得撤退。晋王随即委任罗宪为原职,并任命他为凌江将军,封为万年亭侯。恰逢武陵四个县民众反叛吴国,朝廷便任命罗宪为武陵太守,兼任巴东监军。泰始元年(公元265年),改封为西鄂县侯。罗宪派遣妻儿到洛阳居住,武帝司马炎任命他的儿子罗袭为给事中。泰始三年(公元267年)冬天,罗宪入朝觐见,被提升为冠军将军,并授予假节之权。泰始四年(公元268年)三月,他随同皇帝在华林园赴宴,皇帝下诏询问蜀汉大臣子弟的情况,之后又问有哪些前辈贤才应及时任用,罗宪推荐了蜀郡的常忌、杜轸、寿良,巴西的陈寿,南郡的高轨,南阳的吕雅、许国,江夏的费恭,琅邪的诸葛京和汝南的陈裕,这些人随即都被任用,并且都在世上功成名就。罗宪返回驻地后,乘机攻取了吴国的巫城,并向朝廷上奏了伐吴的策略。罗宪为人方正、明察、严格、公正,对待士人不知疲倦,轻视钱财,乐善好施,不经营私人产业。泰始六年(公元270年)去世,被追赠为安南将军,谥号为“烈侯”。他的儿子罗袭,以凌江将军的身份统领父亲的部曲,但很早就去世了,被追赠为广汉太守。罗袭的儿子罗徽,担任顺阳内史,在永嘉五年(公元311年)被王如所杀。在此处,罗宪的名字写作“献”,与本传中的名字不同,不知哪个是正确的。〉

023

王连字文仪,南阳人也。

王连,字文仪,是南阳人。

024

刘璋时入蜀为梓潼令。

刘璋统治时期,他进入蜀地,担任梓潼县令。

025

先主起事葭萌,进军来南,连闭城不降,先主义之,不强逼也。

先主(刘备)在葭萌起兵,向南进军时,王连关闭城门坚守不降。先主(刘备)认为他很有节义,因此没有强行攻城。

026

及成都既平,以连为什邡令,转在广都,所居有绩。

等到成都平定之后,任命王连为什邡县令,后调任广都,在任职的地方都有政绩。

027

迁司盐校尉,较盐铁之利,利入甚多,有裨国用,于是简取良才以为官属,若吕乂、杜祺、刘干,终皆至大官,自连所拔也。

他升任司盐校尉,负责管理盐铁专卖的收益,收入非常多,对国家财政大有补益。于是他选拔优秀的人才作为下属,如吕乂、杜祺、刘干等人,最终都做到了高官,都是由王连一手提拔的。

028

迁蜀郡太守、兴业将军,领盐府如故。

他升任为蜀郡太守、兴业将军,并像之前一样继续主管盐府事务。

029

建兴元年,拜屯骑校尉,领丞相长史,封平阳亭侯。

建兴元年(公元223年),王连被任命为屯骑校尉,兼任丞相长史,并被封为平阳亭侯。

030

时南方诸郡不宾,诸葛亮将自征之,连谏以为“此不毛之地,疫疠之乡,不宜以一国之望,冒险而行”。

当时,南方的几个郡反叛不服,诸葛亮准备亲自率军征讨。王连劝谏说:“那是不毛之地、瘟疫流行的地区,您身为全国的希望所在,不应该亲身冒险前往。”

031

亮虑诸将才不及己,意欲必往而连言辄恳至,故停留者久之。

诸葛亮考虑到众将的才能都比不上自己,因此决意要亲自前往,但王连的劝谏言辞总是恳切真挚,所以诸葛亮为此停留了很长时间。

032

会连卒。

恰逢此时王连去世。

033

子山嗣,官至江阳太守。

他的儿子王山继承了爵位,官职做到了江阳太守。

034

向朗字巨达,襄阳宜城人也。

向朗,字巨达,是襄阳郡宜城县人。

035

〈《襄阳记》曰:朗少师事司马德操,与徐元直、韩德高、庞士元皆亲善。〉

(《襄阳记》记载:向朗年轻时师从司马德操(司马徽),与徐元直(徐庶)、韩德高、庞士元(庞统)等人的关系都非常亲密友好。)

036

荆州牧刘表以为临沮长。

荆州牧刘表任命向朗为临沮县长。

037

表卒,归先主。

刘表去世后,向朗归顺了先主(刘备)。

038

先主定江南,使朗督秭归、夷道、巫(山)、夷陵四县军民事。

先主(刘备)平定江南各郡后,派向朗总管秭归、夷道、巫山、夷陵四个县的军务和民政。

039

蜀既平,以朗为巴西太守,顷之转任,又徙房陵。

平定蜀地之后,向朗被任命为巴西太守,不久后调任,又迁往房陵任职。

040

后主践阼,为步兵校尉,代王连领丞相长史。

后主(刘禅)即位后,向朗被任命为步兵校尉,接替王连担任丞相长史。

041

丞相亮南征,朗留统后事。

丞相诸葛亮南征时,向朗留守后方总管事务。

042

五年,随亮汉中。

建兴五年(公元227年),向朗跟随诸葛亮驻军汉中。

043

朗素与马谡善,谡逃亡,朗知情不举,亮恨之,免官还成都。

向朗一向与马谡交好,马谡战败逃亡时,向朗知情不报,诸葛亮对此十分失望,于是罢免了他的官职,让他返回成都。

044

数年,为光禄勋,亮卒后徒左将军,追论旧功,封显明亭侯,位特进。

几年后,向朗被任命为光禄勋。诸葛亮去世后,他又调任左将军,朝廷追论他过去的功劳,封他为显明亭侯,地位升为特进。

045

初,朗少时虽涉猎文学,然不治素检,以吏能称。

起初,向朗年轻时虽然也涉猎过经史文学,但并不注重修饰自己的品行,而是以他作为官吏的才能而著称。

046

自去长史,优游无事垂三十年。

自从被免去长史的职务后,他过了将近三十年悠闲无事的生活。

047

〈臣松之案:朗坐马谡免长史,则建兴六年中也。朗至延熙十年卒,整二十年耳,此云“三十”,字之误也。〉

(臣裴松之考证:向朗因为马谡案被免去长史之职,是在建兴六年(公元228年)的事情。向朗到延熙十年(公元247年)去世,总共是二十年罢了,这里记载的“三十年”,是文字的错误。)

048

乃更潜心典籍,孜孜不倦。

于是,他转而潜心研究古代典籍,勤奋不懈。

049

年逾八十,犹手自校书,刊定谬误,积聚篇卷,于时最多。

年纪超过八十岁时,他仍然亲手校对书籍,刊正其中的错误。他所收藏的书籍篇卷,在当时是数量最多的。

050

开门接宾,诱纳后进,但讲论古义,不干时事,以是见称。

他敞开家门接待宾客,引导和接纳后辈,但只与他们讲论古籍义理,从不干预时政,因此而备受称赞。

051

上自执政,下及童冠,皆敬重焉。

从执掌政权的大臣到普通年轻人,所有人都很敬重他。

052

延熙十年卒。

延熙十年(公元247年)去世。

053

〈《襄阳记》曰:朗遗言戒子曰:“传称师克在和不在众,此言天地和则万物生,君臣和则国家平,九族和则动得所求,静得所安,是以圣人守和,以存以亡也。吾,楚国之小子耳,而早丧所天,为二兄所诱养,使其性行不随禄利以堕。今但贫耳;贫非人患,惟和为贵,汝其勉之!”〉

(《襄阳记》中记载:向朗留下遗言告诫儿子说:“古书上说军队取胜在于和睦而不是人多,这就是说天地和顺万物才能生长,君臣和睦国家才能太平,家族和睦,行动时就能得到所求,安静时就能得到安宁。因此,圣人坚守‘和’的原则,国家的存亡也系于此。我只是一个楚地的小子,很早就失去了父亲,由两位兄长引导抚养,才使我的品行没有因为追逐官禄私利而堕落。如今我只是贫穷罢了;贫穷不是人的祸患,只有和睦才是最宝贵的,你一定要为此努力啊!”)

054

子条嗣,景耀中为御史中丞。

他的儿子向条继承了爵位,在景耀年间(公元258年-263年)担任御史中丞。

055

〈《襄阳记》曰:条字文豹,亦博学多识,入晋为江阳太守、南中军司马。〉

(《襄阳记》中记载:向条字文豹,也博学多识,进入西晋后,担任江阳太守、南中军司马。)

056

朗兄子宠,先主时为牙门将。

向朗兄长的儿子向宠,在先主(刘备)时期担任牙门将。

057

秭归之败,宠营特完。

在秭归兵败之时,唯独向宠的营寨得以保全。

058

建兴元年封都亭侯,后为中部督,典宿卫兵。

建兴元年(公元223年),向宠被封为都亭侯,后来担任中部督,掌管宫中禁卫军。

059

诸葛亮当北行,表与后主曰:“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论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陈和睦,优劣得所也。”

诸葛亮准备北伐时,上表给后主(刘禅)说:“将军向宠,品性善良、行事公正,精通军事,过去试用他时,先帝(刘备)称赞他有才能,因此众人商议推举向宠担任都督。我认为军营中的事务,都应该向他咨询,这样必定能使军队内部和睦,让有才能和能力稍差的人都能各得其所。”

060

迁中领军。

(向宠)升任为中领军。

061

延熙三年,征汉嘉蛮夷,遇害。

延熙三年(公元240年),向宠奉命征讨汉嘉地区的少数民族,在此过程中不幸遇害。

062

宠弟充,历射声校尉、尚书。

向宠的弟弟向充,曾历任射声校尉、尚书等职。

063

〈《襄阳记》曰:魏咸熙元年六月,镇西将军卫瓘至于成都,得璧玉印各一枚,文似“成信”字,魏人宣示百官,藏于相国府。充闻之曰:“吾闻谯周之言,先帝讳备,其训具也,后主讳禅,其训授也,如言刘已具矣,当授与人也。今中抚军名炎,而汉年极于炎兴,瑞出成都,而藏之于相国府,此殆天意也。”是岁,拜充为梓潼太守,明年十二月而晋武帝即尊位,炎兴于是乎征焉。孙盛曰:昔公孙自以起成都,号曰成氏,二玉之文,殆述所作乎!”〉

(《襄阳记》记载说:魏国咸熙元年(公元264年)六月,镇西将军卫瓘抵达成都,得到了一枚玉璧和一枚玉印,上面的文字像是‘成信’二字。魏国人将它们展示给百官看,然后收藏在相国府中。向充听说这件事后说:“我听谯周说过,先主(刘备)的名讳‘备’,有‘具备’的意思;后主(刘禅)的名讳‘禅’,有‘禅让、授予’的意思。这就好像说刘氏已经具备了天命,应当授予他人了。如今中抚军(司马炎)名叫‘炎’,而蜀汉的最后一个年号正好是‘炎兴’,祥瑞之物又出自成都,却收藏在(魏国的)相国府中,这大概就是天意吧。”这一年,向充被任命为梓潼太守,第二年十二月,晋武帝(司马炎)就登基称帝了,‘炎兴’这个年号的预兆在这里得到了应验。孙盛评论说:“从前公孙述在成都起事,自号为‘成家’,那两枚玉器上的文字,大概是他那时候制作的吧!”)

064

张裔字君嗣,蜀郡成都人也。

张裔,字君嗣,是蜀郡成都人。

065

治《公羊春秋》,博涉《史》、《汉》。

他专研《公羊春秋》,并广泛涉猎了《史记》和《汉书》。

066

汝南许文休入蜀,谓裔干里敏捷,是中夏锺元常之伦也。

汝南的许靖(字文休)进入蜀地后,评价张裔说:“他才思敏捷,反应迅速,就像是中原地区的钟繇(字元常)一类的人物。”

067

刘璋时,举孝廉,为鱼复长,还州署从事,领帐下司马。

在刘璋主政时期,张裔被举荐为孝廉,担任过鱼复县县长,后返回州府担任从事,并兼任帐下司马。

068

张飞自荆州由垫江入,璋授裔兵,拒张飞于德阳陌下,军败,还成都。

张飞从荆州经由垫江进攻益州,刘璋授予张裔兵权,命他在德阳的陌下抵抗张飞。结果张裔战败,撤回了成都。

069

为璋奉使诣先主,先主许以礼其君而安其人也,裔还,城门乃开。

张裔奉刘璋之命出使拜见先主(刘备),先主(刘备)承诺会以礼对待刘璋,并安抚他治下的百姓。张裔返回成都后,城门随之打开。

070

先主以裔巴郡太守,还为司金中郎将,典作农战之器。

先主(刘备)任命张裔为巴郡太守,之后又召他回朝担任司金中郎将,负责管理和制造农具及兵器。

071

先是,益州郡杀太守正昂,耆率雍闿恩信著于南土,使命周旋,远通孙权。

在此之前,益州郡的人杀害了太守正昂。当地的豪帅雍闿在南中地区很有威望和信誉,他派遣使者往来,暗中与孙权联络。

072

乃以裔为益州太守,迳往至郡。

于是,朝廷任命张裔为益州太守,让他直接前往郡里上任。

073

闿遂趑趄不宾,假鬼教曰:“张府君如瓠壶,外虽泽而内实粗,不足杀,令缚与吴。”于是遂送裔于权。

雍闿于是迟疑不决,不肯归顺,并借鬼神之口传言说:“张府君就像一个匏瓜,外面虽然光滑,里面却很粗糙,不值得一杀,把他绑起来送给东吴就行了。”于是,雍闿便将张裔押送给了孙权。

074

会先主薨,诸葛亮遣邓芝使吴,亮令芝言次可从权请裔。

恰逢先主(刘备)驾崩,诸葛亮派遣邓芝出使东吴,并嘱咐邓芝在谈话间隙,可以向孙权请求放还张裔。

075

裔自至吴数年,流徒伏匿,权未之知也,故许芝遣裔。

张裔自从被送到东吴,几年间过着流放隐藏的生活,孙权并不知道他的情况,所以就答应了邓芝的请求,同意放他回去。

076

裔临发,权乃引见。

在张裔即将出发时,孙权才召见了他。

077

问裔曰:“蜀卓氏寡女,亡奔司马相如,贵土风俗何以乃尔乎?”裔对曰:“愚以为卓氏之寡女,犹贤于买臣之妻。”

孙权问张裔说:“蜀地卓家的寡女,私奔司马相如,你们那里的风俗怎么会是这样呢?”张裔回答说:“我认为卓家的寡女,尚且比(嫌贫爱富的)朱买臣的妻子贤德。”

078

权又谓裔曰:“君还,必用事西朝,终不作田父子闾里也,将何以报我?”裔对曰:“裔负罪而归,将委命有司。若蒙侥幸得全首领,五十八已前父母之年也,自此已后大王之赐也。”

孙权又对张裔说:“您回去之后,必定会在西边的朝廷(蜀汉)受到重用,终究不会在乡里当一个普通的老百姓,您将用什么来报答我呢?”张裔回答说:“我(张裔)是作为有罪之人回去,命运将交给主管部门处置。如果侥幸能够保全性命,那么我五十八岁以前的生命是父母给的,从这之后的岁月,便是大王您所赐予的了。”

079

权言笑欢悦,有器裔之色。

孙权言谈欢笑,脸上露出很器重张裔的神色。

080

裔出阁,深悔不能阳愚,即便就船,倍道兼行。

张裔走出宫殿后,深深后悔自己没能假装愚钝,于是立刻登船,以加倍的速度日夜兼程地赶路。

081

权果追之,裔已入永安界数十里,追者不能及。

孙权果然派人追赶他,但张裔已经进入蜀汉永安境内几十里,追兵没能赶上。

082

既至蜀,丞相亮以为参军,署府事,又领益州治中从事。

到达蜀地后,丞相诸葛亮任命他为参军,掌管丞相府的事务,同时兼任益州治中从事。

083

亮出驻汉中,裔以射声校尉领留府长史,常称曰:“公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此贤愚之所以佥忘其身者也。”

诸葛亮出征并驻扎在汉中时,张裔以射声校尉的身份兼任留府长史,他常常称赞道:“诸葛公赏赐不遗漏关系疏远的人,惩罚不偏袒身边亲近的人;爵位不能没有功劳就获得,刑罚不会因为权势显赫而免除,这正是贤能与平庸之人都愿意为他奋不顾身的原因啊。”

084

其明年,北诣亮谘事,送者数百,车乘盈路,裔还书与所亲曰:“近者涉道,昼夜接客,不得宁息,人自敬丞相长史,男子张君嗣附之,疲倦欲死。”

第二年,张裔前往北方汉中向诸葛亮商议事务,前来送行的人有数百之多,车马塞满了道路。张裔回去后写信给亲近的人说:“近来这一路上,我日夜不停地接待宾客,没有片刻安宁。人们敬重的其实是丞相长史这个官职,而我张君嗣(张裔的字)只是附带沾光罢了,真是疲惫得快要死了。”

085

其谈啁流速,皆此类也。

他说话风趣机敏,大都像这样。

086

〈臣松之以为谈啁贵于机捷,书疏可容留意。今因书疏之巧,以著谈啁之速,非其理也。〉

(臣裴松之认为,谈笑调侃贵在机敏快捷,而书信则可以从容措辞。现在拿书信写得巧妙来证明他谈吐敏捷,这不合道理。)

087

少与犍为杨恭友善,恭早死,遗孤未数岁,裔迎留,与分屋而居,事恭母如母。

张裔年轻时与犍为郡的杨恭关系很好,杨恭很早就去世了,留下几岁大的孤儿,张裔就把他们母子接来,分出自己的房屋给他们居住,侍奉杨恭的母亲如同自己的母亲一样。

088

恭之子息长大,为之娶妇,买田宅产业,使立门户。

等到杨恭的儿子长大后,张裔又为他娶了妻子,购置了田地房产,帮助他成家立业。

089

抚恤故旧,振赡衰宗,行义甚至。

他抚恤老朋友,周济衰败的同族亲属,行事仁义到了极点。

090

加辅汉将军,领长史如故。

他被加封为辅汉将军,仍旧兼任长史的职务。

091

建兴八年卒。

建兴八年(公元230年),张裔去世。

092

子毣嗣。

他的儿子张毣继承了爵位。

093

〈毣音忙角反,见《字林》,曰“毣,思貌也”。〉

(“毣”字的发音,是用“忙”字的声母和“角”字的韵母拼合而成的反切音,此注音见于《字林》,书中说:“毣,是思考时的神态。”)

094

毣历三郡守、监军。

张毣历任三个郡的太守和监军。

095

毣郁,太子中庶子。

张毣的儿子张郁,担任太子中庶子。

096

杨洪字季休,犍为武阳人也。

杨洪,字季休,是犍为郡武阳县人。

097

刘璋时历部诸郡。

在刘璋担任益州牧期间,他历任各郡的属官。

098

先主定蜀,太守李严命为功曹。

先主(刘备)平定蜀地后,犍为太守李严任命他为功曹。

099

严欲徒郡治舍,洪固谏不听,遂辞功曹,请退。

李严想要迁建郡府的官署,杨洪坚决劝谏,但李严不听,于是杨洪便辞去功曹的职务,请求引退。

100

严欲荐洪于州,为蜀部从事。

李严想向州府举荐杨洪,让他担任蜀部从事。

101

先主争汉中,急书发兵,军师将军诸葛亮以问洪,洪曰:“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也。方今之事,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发兵何疑?”

先主(刘备)争夺汉中时,紧急发文书征调部队。军师将军诸葛亮就此事询问杨洪,杨洪回答说:“汉中是益州的咽喉要地,是决定我们存亡的关键。如果没有汉中,也就没有蜀地了,这是家门口的祸事啊。当前的情况,应该是男子奔赴战场,女子负责运输,调动军队有什么好犹豫的呢?”

102

时蜀郡太守法正从先主北行,亮于是表洪领蜀郡太守,众事皆办,遂使即真。

当时,蜀郡太守法正正跟随先主(刘备)北上出征,于是诸葛亮上表推荐杨洪代理蜀郡太守之职。杨洪将所有事务都处理得井井有条,因此被正式任命为太守。

103

顷之,转为益州治中从事。

不久之后,他被调任为益州治中从事。

104

先主既称尊号,征吴不克,还住永安。

先主(刘备)称帝后,在征伐东吴的战役中失利,于是退回并驻扎在永安。

105

汉嘉太守黄元素为诸葛亮所不善,闻先主疾病,惧有后患,举郡反,烧临邛城。

汉嘉太守黄元一向与诸葛亮关系不和。当他听说先主(刘备)病重时,害怕自己将来会遭祸,于是率领整个郡叛乱,并烧毁了临邛城。

106

时亮东行省疾,成都单虚,是以元益无所惮。

当时,诸葛亮东行去探望先主(刘备)的病情,导致成都兵力空虚,因此黄元更加肆无忌惮。

107

洪即启太子,遣其亲兵,使将军陈曶、郑绰讨元。

杨洪立即上奏太子(刘禅),并派遣自己的亲兵,命将军陈曶、郑绰前去讨伐黄元。

108

众议以为元若不能围成都,当由越囗据南中。

众人商议后认为,黄元如果不能包围成都,就一定会经过越囗地区去占据南中。

109

洪曰:“元素信凶暴,无他恩信,何能办此?不过乘水东下,冀主上平安,面缚归死;如其有异,奔吴求活耳。敕曶、绰但于南安峡口遮即便得矣。”

杨洪说:“黄元确实凶残暴虐,但他对手下并无恩德信义,怎么能做成这种大事呢?他只不过是打算顺江东下,期盼着主上(刘备)平安无事,然后自己反绑双手前来投降赴死;如果情况有变,他就会逃往东吴求活罢了。命令陈曶和郑绰只要在南安峡口拦截他,就一定能抓到。”

110

曶、绰承洪言,果生获元。

陈曶和郑绰听从了杨洪的计策,果然活捉了黄元。

111

洪建兴元年赐爵关内侯,复为蜀郡太守、忠节将军,后为越骑校尉,领郡如故。

在建兴元年(公元223年),王洪被赐予关内侯的爵位,再次担任蜀郡太守、忠节将军,后来又担任越骑校尉,同时继续兼管蜀郡的事务。

112

五年,丞相亮北住汉中,欲用张裔为留府长史,问洪何如?

建兴五年(公元227年),丞相诸葛亮率军北驻汉中,打算任用张裔为留府长史,于是询问王洪的意见。

113

洪对曰:“裔天姿明察,长于治剧,才诚堪之,然性不公平,恐不可专任,不如留向朗。朗情伪差少,裔随从目下,效其器能,于事两善。”

王洪回答说:“张裔天资聪颖明察,擅长治理繁难的事务,才干确实足以胜任。然而他性情不够公正,恐怕不能单独委以重任,不如留下向朗。向朗为人比较真诚,很少作伪。让张裔在您身边随行,发挥他的才干,这样对两方面都有好处。”

114

初,裔少与洪亲善。

当初,张裔年轻时与王洪关系亲近友好。

115

裔流放在吴,洪临裔郡,裔子郁给郡吏,微过受罚,不特原假。

张裔被流放到东吴期间,王洪正好到张裔的家乡郡任职。张裔的儿子张郁当时是郡中的小吏,因为犯了微小的过错而受到处罚,王洪没有特别宽恕他。

116

裔后还闻之,深以为恨,与洪情好有损。

张裔后来回到蜀国听说这件事后,对此深感怨恨,与王洪的交情也因此受到了损害。

117

及洪见亮出,至裔许,具说所言。

等到王洪拜见诸葛亮出来后,他便到张裔那里,把(对诸葛亮)所说的话全部告诉了张裔。

118

裔答洪曰:“公留我了矣,明府不能止。”

张裔回答王洪说:“是你把我留下了,明府(诸葛亮)也没能改变这个决定。”

119

时人或疑洪意自欲作长史,或疑洪知裔自嫌,不愿裔处要职,典后事也。

当时有人怀疑王洪是自己想担任留府长史,也有人怀疑王洪知道张裔怨恨自己,不希望张裔担任要职、在后方主持事务。

120

后裔与司盐校尉岑述不和,至于忿恨。

后来,张裔与司盐校尉岑述不和,甚至到了相互怨恨的地步。

121

亮与裔书曰:“君昔在陌下,营坏,吾之用心,食不知味;后流洪迸南海,相为悲叹,寝不安席;及其来还,委付大任,同奖王室,自以为与君古之石交也。石交之道,举仇以相益,割骨肉以相明,犹不相谢也,况吾但委意于元俭,而君不能忍邪?”

诸葛亮写信给向朗说:‘您过去在巴西兵败时,我为您忧心得食不知味;后来您被流放到南海,我为您悲伤叹息,睡不安席;等到您回来,我委以重任,与您一同辅佐王室,自认为与您是古代那种坚如磐石的挚友。所谓石交,是即使举荐仇人来帮助对方,割下自己的骨肉来表明心迹,也都不必言谢,何况我只是信任岑述(元俭),您难道就不能容忍吗?’

122

论者由是明洪无私。

议论此事的人因此才明白王连是出于公心,并无私意。

123

洪少不好学问,而忠清款亮,忧公如家,事继母至孝。

王连年轻时不喜好做学问,但他为人忠诚清廉、坦荡豁达,为公事操心如同家事,侍奉继母也极为孝顺。

124

六年卒官。

建兴六年(公元228年),王连在任上去世。

125

始洪为李严功曹,严未至犍为而洪已为蜀郡。

当初,王连是李严的功曹,李严还没有到犍为郡上任,王连就已经被任命为蜀郡太守。

126

洪迎门下书佐何祗,有才策功干,举郡吏,数年为广汉太守,时洪亦尚在蜀郡。

杨洪征召门下书佐何祗,何祗有才干谋略和办事能力,杨洪举荐他为郡吏,几年后何祗就担任了广汉太守,而当时杨洪还在蜀郡任职。

127

是以西土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用也。

因此,蜀地的人们都佩服诸葛亮能够人尽其才。

128

〈益部耆旧传杂记曰:每朝会,祗次洪坐。嘲祗曰:“君马何驶?”祗曰:“故吏马不敢驶,但明府未著鞭耳。”众传之以为笑。祗字君肃,少寒贫,为人宽厚通济,体甚壮大,又能饮食,好声色,不持节俭,故时人少贵之者。尝梦井中生桑,以问占梦赵直,直曰:“桑非井中之物,会当移植;然桑字四十下八,君寿恐不过此。”祗笑言“得此足矣”。初仕郡,后为督军从事。时诸葛亮用法峻密,阴闻祗游戏放纵,不勤所职,尝奄往录狱。众人咸为祗惧。祗密闻之,夜张灯火见囚,读诸解状。诸葛晨往,祗悉已暗诵,答对解释,无所凝滞,亮甚异之。出补成都令,时郫县令缺,以祗兼二县。二县户口猥多,切近都治,饶诸奸秽,每比人,常眠睡,值其觉寤,辄得奸诈,众咸畏祗之发摘,或以为有术,无敢欺者。使人投算,祗听其读而心计之,不差升合,其精如此。汶山夷不安,以祗为汶山太守,民夷服信。迁广汉。后夷反叛,辞“令得前何府君,乃能安我耳”!时难屈祗,拔祗族人为,汶山复得安。转祗为犍为。年四十八卒,如直所言。后有广汉王离,字伯元,亦以才干显。为督军从事,推法平当,稍迁,代祗为犍为太守,治有美绩,虽聪明不及祗,而文采过之也。〉

(《益部耆旧传杂记》中记载:每次朝会,何祗的座位都在杨洪之后。杨洪曾嘲笑何祗说:“您的马怎么跑得这么快?”何祗回答说:“作为您以前的下属,我的马不敢跑快,只是因为明府您还没有抽鞭子罢了。”众人将这件事当作笑谈。何祗,字君肃,年少时家境贫寒,为人宽厚通达,体格非常健壮,能吃能喝,喜好声色,不崇尚节俭,因此当时的人很少有看重他的。他曾梦见井里长出桑树,便去问解梦人赵直。赵直说:“桑树不是井中之物,将来必定会被移植;然而‘桑’字是‘四十’下面加个‘八’,您的寿命恐怕不会超过这个岁数。”何祗笑着说:“能活到这个岁数就足够了。”他起初在郡中做官,后来担任督军从事。当时诸葛亮执法严明,私下听说何祗放纵玩乐,不勤于职守,曾经突然前往巡查监狱。众人都为何祗感到担忧。何祗秘密得知此事后,连夜点灯审问囚犯,阅读各种案卷。第二天一早诸葛亮前来,何祗已经将所有案卷烂熟于心,对答解释,没有丝毫迟疑,诸葛亮对他大为惊奇。后来他出任成都令,当时郫县县令空缺,便让何祗兼任两县县令。这两个县户口众多,靠近都城,各种奸邪之事也多。何祗每次审理案件时,常常在打瞌睡,等到他醒来,总能查出奸诈之徒。众人都畏惧他明察秋毫的能力,有的还以为他有神术,没人敢欺骗他。有人向他汇报账目,何祗听着汇报就在心中计算,结果丝毫不差,他的精明就是如此。汶山的少数民族不安定,便任命何祗为汶山太守,当地的汉族和少数民族百姓都信服他。后调任广汉太守。后来汶山少数民族又反叛,声称:“如果能让之前的何府君回来,才能使我们安宁!”当时难以让何祗屈就回去,于是提拔了他的一个族人去任职,汶山才再次安定下来。何祗又调任犍为太守。四十八岁时去世,正如赵直所预言的那样。后来广汉有个人叫王离,字伯元,也因才干而闻名。他担任督军从事,执法公平适当,逐渐升迁,接替何祗担任犍为太守,政绩斐然,虽然聪明才智不及何祗,但文采却超过了他。)

129

费诗字公举,犍为南安人也。

费诗,字公举,是犍为郡南安县人。

130

刘璋时为绵竹令,先主攻绵竹时,诗先举城降。

在刘璋治理益州时期,费诗担任绵竹县令。当先主(刘备)进攻绵竹时,费诗率先献城投降。

131

成都既定,先主领益州牧,以诗为督军从事,出为牂牁太守,还为州前部司马。

成都平定之后,先主(刘备)兼任益州牧,任命费诗为督军从事,后外派他担任牂牁太守,回到州府后又担任前部司马。

132

先主为汉中王,遣诗拜关羽为前将军。

先主(刘备)自立为汉中王后,派遣费诗前往授予关羽前将军的官职。

133

(羽)

(关羽)

134

羽闻黄忠为后将军,怒曰:“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不肯受拜。

关羽听说黄忠被任命为后将军,愤怒地说:“大丈夫终究不能与一介老兵同列!”因此不肯接受任命。

135

诗谓羽曰:“夫立王业者,所用非一。昔萧、曹与高祖少小亲旧,而陈、韩亡命后主,论其班列,韩最居上,未闻萧、曹以此为怨。今汉中王以一时之功隆崇于汉升,然意之轻重,宁当与君侯齐乎!且王与君侯臂犹一体,同休等戚,祸福共之,愚为君侯不宜计官号之高下、爵禄之多少为意也。仆一介之使,衔命之人,君侯不受拜,如是便还,但相为惜此举动,恐有后悔耳!”

费诗对关羽说:“凡是开创王业的人,所任用的人才不止一种。从前萧何、曹参与高祖(刘邦)是少年时的旧友,而陈平、韩信是后来投奔的亡命之人,但论及他们的官职排位,韩信却位居最前,也没听说过萧何、曹参因此心生怨恨。如今汉中王因为汉升(黄忠)的一时之功而给予他尊崇的地位,但在主公心目中的分量,难道能和您君侯相等吗!况且,汉中王与您君侯亲如一体,休戚与共,祸福相依,我认为您不应该在意官号的高低和爵禄的多少。我只是一名奉命而来的使者,您君侯若不接受任命,我就这样回去。只是我为您此举感到惋惜,恐怕将来会后悔啊!”

136

羽大感悟,遂即受拜。

关羽大为感悟,于是立刻接受了任命。

137

后群臣议欲推汉中王称尊号,诗上疏曰:“殿下以曹操父子逼主篡位,故乃羁旅万里,纠合士众,将以讨贼。今天敌未克,而先主自立,恐人心疑惑。昔高祖与楚约,先破秦者王。及屠咸阳,获子婴,犹怀推让,况今殿下未出门庭,便欲自立邪!愚臣诚不为殿下取也。”由是忤指,左迁部永昌从事。

后来,群臣商议要推举汉中王(刘备)登基称帝,费诗上疏说:“殿下因为曹操父子逼迫君主、篡夺帝位,才远走他乡,集结兵力,准备讨伐逆贼。如今强敌尚未被消灭,先主(刘备)却要先自立为帝,恐怕会使人心生疑虑。从前高祖(刘邦)与楚国约定,谁先攻破秦国谁就称王。等到他攻陷咸阳、俘获子婴后,仍然心怀谦让,何况如今殿下还未踏出家门(指势力范围尚未扩展到中原),就要自立为帝呢!愚臣实在不赞同殿下的这种做法。”因此触怒了刘备的意图,被降职调往永昌郡担任从事。

138

〈习凿齿曰:夫创本之君,须大定而后正己,纂统之主,俟速建以系众心,是故惠公朝虏而子圉夕立,更始尚存而光武举号,夫岂忘主徼利,社稷之故也。今先主纠合义兵,将以讨贼。贼强祸大,主没国丧,二祖之庙,绝而不祀,苟非亲贤,孰能绍此?嗣祖配天,非咸阳之譬,杖正讨逆,何推让之有?于此时也,不知速尊有德以奉大统,使民欣反正,世睹旧物,杖顺者齐心,附逆者同惧,可谓暗惑矣。其黜降也宜哉!臣松之以为凿齿论议,惟此论最善。〉

(习凿齿评论说:开创基业的君主,必须等到天下大定之后才能确立自己的名号;而继承大统的君主,则需要尽快建号登基来维系人心。因此,晋惠公早上被俘,他的儿子子圉当晚就即位;更始帝还在世时,光武帝就已称帝。这难道是他们忘记君主而谋求私利吗?这是为了国家社稷的缘故啊。如今先主(刘备)集结义军,正是要讨伐逆贼。敌人强大,祸乱深重,君主遇害,国家沦丧,高祖和光武二帝的宗庙都已断绝祭祀,如果不是刘氏宗亲中的贤能之人,谁能继承这个大统呢?继承祖宗基业以顺应天命,这不能用攻下咸阳的例子来类比;凭借正义讨伐叛逆,又有什么可推让的呢?在这种时候,还不懂得迅速尊奉有德之人来承续皇位,以使百姓为回归正统而欣喜,让世人看到旧日典章制度的恢复,让顺从正义的人同心协力,让依附叛逆的人心怀恐惧,(费诗的这种看法)可以说是昏聩糊涂了。他被罢官降职是理所当然的!臣裴松之认为,习凿齿的诸多评论中,只有这一条最为精当。)

139

建兴三年,随诸葛亮南行,归至汉阳县,降人李鸿来诣亮,亮见鸿,时蒋琬与诗在坐。

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费诗跟随诸葛亮南征,返回途中到达汉阳县时,投降的人李鸿前来拜见诸葛亮。诸葛亮接见李鸿时,蒋琬和费诗也在座。

140

鸿曰:“闻过孟达许,适见王冲从南来,言往者达之去就,明公切齿,欲诛达妻子,赖先主不听言。达曰:‘诸葛亮见顾有本末,终不尔也。’尽不信冲言,委仰明公,无复已已。”

李鸿说:“我听说路过孟达那里时,正好遇到王冲从南边来。王冲说,过去孟达叛离蜀汉时,您(诸葛亮)对他恨得咬牙切齿,想要诛杀他的妻子儿女,幸亏先主(刘备)没有听从。孟达听后说:‘诸葛亮对我一直很关照,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绝不会那样做。’他完全不相信王冲的话,一心一意地信赖和仰仗您,没有任何改变。”

141

亮谓琬、诗曰:“还都当有书与子度相闻。”

诸葛亮对蒋琬、费诗说:“回到都城后,应当写封信去和孟达(子度)通个消息。”

142

诗进曰:“孟达小子,昔事振威不忠,后又背叛先主,反复之人,何足与书邪!”亮默然不答。

费诗进言道:“孟达这个小子,过去侍奉振威将军(刘璋)时就不忠诚,后来又背叛了先主(刘备),是个反复无常的人,哪里值得为他写信呢!”诸葛亮沉默没有回答。

143

亮欲诱达以为外援,竟与达书曰:“往年南征,岁未及还,适与李鸿会于汉阳,承知消息,慨然永叹,以存足下平素之志,岂徒空托名荣,贵为乘离乎!呜呼孟子,斯实刘封侵陵足下,以伤先主待士之义。又鸿道王冲造作虚语,云足下量度吾心,不受冲说。寻表明之言,追平生之好,依依东望,故遣有书。”

诸葛亮想要引诱孟达作为外援,终究还是写信给孟达说:“往年南征,年底了还没能返回,正好在汉阳与李鸿相遇,得知了你的消息,不禁感慨长叹。念及您平素的志向,难道只是为了空图名誉荣华,看重脱离魏国的机会吗!唉,孟达(子度),这实在是当初刘封侵凌您,从而损害了先主(刘备)以道义对待士人的原则。另外,李鸿转述说王冲制造了些谣言,说您揣度了我的心意,没有采信王冲的说法。回想您表明心迹的言辞,追忆我们平生的交情,我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向东遥望,因此特意写了这封信。”

144

达得亮书,数相交通,辞欲叛魏。

孟达得到诸葛亮的信后,两人多次互通音信,孟达表示想要背叛魏国。

145

魏遣司马宣王征之,即斩灭达。

魏国派遣司马宣王(司马懿)率军征讨他,随即斩杀了孟达。

146

亮亦以达无款诚之心,故不救助也。

诸葛亮也因为认为孟达没有诚心,所以没有出兵援救他。

147

蒋琬秉政,以诗为谏议大夫,卒于家。

蒋琬执政后,任命费诗为谏议大夫,费诗最终在家中去世。

148

王冲者,广汉人也。

王冲是广汉人。

149

为牙门将,统属江州李严。

他担任牙门将,隶属于驻扎在江州的李严。

150

为严所疾,惧罪降魏。

他被李严所憎恶,因为害怕获罪便投降了魏国。

151

魏以冲为乐陵太守。

曹魏任命王冲为乐陵太守。

152

〈孙盛蜀世谱曰:诗子立,晋散骑常侍。自后益州诸费有名位者,多是诗之后也。〉

(孙盛的《蜀世谱》记载:费诗的儿子名叫费立,在晋朝担任散骑常侍。此后益州费姓家族中身居高位的人,大多是费诗的后代。)

153

评曰:霍峻孤城不倾,王连固节不移,向朗好学不倦,张裔肤敏应极,杨洪乃心忠公,费诗率意而言,皆有可纪焉。

评论说:霍峻坚守孤城不失,王连坚守节操不改,向朗勤奋好学不知疲倦,张裔见事敏锐、应对机智,杨洪忠心为公,费诗敢于直言,他们都有值得记载的事迹。

154

以先主之广济,诸葛之准绳,诗吐直言,犹用凌迟,况庸后乎哉!

像先主(刘备)那样宽厚济世,诸葛亮那样法度严明,费诗因为直言不讳,尚且遭到贬黜而久不升迁,更何况是在平庸的君主手下呢!

154 句 • 陈寿 著于西晋
阅读提示:使用键盘左右箭头键可快速切换章节 • 点击句子右侧图标可复制文本 • 上方可切换阅读模式 • 左侧侧边栏可快速导航到其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