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二 蜀书十二:杜周许孟来尹李谯郤传

三国志蜀书主要人物: 杜微、周群、许慈、孟光、来敏、尹默、李譔、谯周、郤正
001

杜微字国辅,梓潼涪人也。

杜微,字国辅,是梓潼郡涪县人。

002

少受学于广汉任安。

年轻时师从广汉郡的任安学习。

003

刘障辟为从事,以疾去官。

刘璋征召他担任从事,他因为生病而辞去官职。

004

及先主定蜀,微常称聋,闭门不出。

等到先主(刘备)平定蜀地后,杜微常常声称自己耳聋,闭门不出。

005

建兴二年,丞相亮领益州牧。

建兴二年(公元224年),丞相诸葛亮兼任益州牧。

006

选迎皆妙简旧德,以秦宓为别驾,五梁为功曹,微为主簿。

诸葛亮选拔征召的都是德高望重的旧臣,任命秦宓为别驾,五梁为功曹,杜微为主簿。

007

微固辞,举而致之。

杜微坚决推辞,但还是派人将他征召而来。

008

既致,亮引见微,微自陈谢。

杜微到达后,诸葛亮接见了他,杜微亲自陈述情况并表示歉意。

009

亮以微不闻人语,于坐上与书曰:

诸葛亮因为杜微听不见别人说话,便在座位上写信给他说:

010

服闻德行,饥渴历时,清浊异流,无缘谘觏。

“我久闻并钦佩您的德行,像饥渴之人一样仰慕了很长时间。然而清廉与混浊之人各有其道,(过去)一直没有机会向您请教和拜见。”

011

王元泰、李伯仁、王文仪、杨季休、丁君干、李永南兄弟、文仲宝等,每叹高志,未见如旧。

王元泰、李伯仁、王文仪、杨季休、丁君干、李永南兄弟、文仲宝等人,常常赞叹您的远大志向,并且感叹很久没有像过去一样见到您了。

012

猥以空虚,统领贵州,德薄任重,惨惨忧虑、朝廷主公今年始十八,天姿仁敏,爱德下士。

我才疏学浅,却掌管着您所在的益州,实在是德行浅薄而责任重大,为此内心非常忧虑。朝廷的主公(后主刘禅)今年刚刚十八岁,天生仁德聪敏,尊重品德高尚的人,并且礼贤下士。

013

天下之人思慕汉室,欲与君因天顺民,辅此明主,以隆季兴之功,著勋于竹帛也。

天下的百姓都思念和仰慕汉室,我希望能与您一起,顺应天意、遵从民心,共同辅佐这位贤明的君主(后主刘禅),以成就汉室中兴的大业,让功勋名垂青史。

014

以谓贤愚下相为谋,故自割绝,守劳而已,不图自屈也。

我(诸葛亮)认为,贤能之士与才智平庸的人都应该互相谘询谋划,所以我才断绝私心,只专注于辛苦的公务。真没想到您竟然愿意屈尊前来。

015

微自乞老病求归,亮又与书答曰:

周微以自己年老多病为由,请求告老还乡。诸葛亮又写信回答他说:

016

曹丕篡弑,自立为帝,是犹土龙刍狗之有名也。

曹丕篡位弑君,自立为帝,这就像泥塑的龙和草扎的狗一样,空有虚名罢了。

017

欲与群贤因其邪伪,以正道灭之。

我希望能与各位贤才一起,利用他(曹丕)的邪恶与虚伪,用正义之道来消灭他。

018

怪君未有相诲,便欲求还于山野。

我感到奇怪的是,您还没有对我有什么教诲,就想着要归隐山林了。

019

丕又大兴劳役,以向吴、楚。

曹丕又大规模地征发兵卒和劳役,准备进攻东吴和荆楚地区。

020

今因丕多务,且以闭境勤农,育养民物,并治甲兵,以待其挫,然后伐之,可使兵不战民不劳而天下定也。

现在趁着曹丕事务繁多,我们暂且应该封闭边境,鼓励农耕,让百姓和物资得以休养生息,同时整治军队武备,等待他遭受挫败。然后我们再出兵讨伐他,这样就可以使我方军队避免大战,民众不致过分劳累,从而平定天下。

021

君但当以德辅时耳,不责君军事,何为汲汲欲求去乎!

您只要用德行来辅佐时局就可以了,我并不会在军事上对您有所要求,为什么这么急切地想要离开呢!

022

其敬微如此,拜为谏议大夫,以从其志。

诸葛亮对杜微的敬重就是这样,任命他为谏议大夫,以顺从他的志向。

023

五梁者,字德山,犍为南安人也,以儒学节操称。

五梁,字德山,是犍为郡南安县人,因为儒学和节操而闻名。

024

从议郎迁谏义大夫、五官中朗将。

他从议郎升迁为谏议大夫、五官中郎将。

025

周群字仲直,巴西阆中人也。

周群,字仲直,是巴西郡阆中县人。

026

父舒,字叔布,少学术于广汉杨厚,名亚董扶、任安。

他的父亲名叫周舒,字叔布,年轻时师从广汉的杨厚学习术数,名声仅次于董扶和任安。

027

数被征,终不诣。

他多次被朝廷征召,但始终没有前去赴任。

028

时人有问:“《春秋谶》曰‘代汉者当涂高’,此何谓也?”

当时有人问他:“《春秋谶》上说‘取代汉朝的,是当涂高’,这是什么意思呢?”

029

舒曰:“当涂高者,魏也。”

周舒回答说:“‘当涂高’,指的就是‘魏’。”

030

乡党学者私传其语,群少受学于舒,专心候业。

家乡的学者们私下里传颂着他的这番话。周群从小跟随父亲周舒学习,专心研究天象占候之学。

031

于庭中做小楼,家富多奴,常令奴更直于楼上视天灾,才见一气,即白群,群自上楼观之,不避晨夜,故凡有气候,无不见之者,是以所言多中。

他在庭院中建造了一座小楼,因为家中富裕、仆人众多,便常常命令仆人们轮流在楼上值守,观察天象。只要一发现有异常的天象之气,仆人就立刻禀告周群,周群便亲自登上小楼观察,不论清晨深夜。因此,凡是天象气候的变化,他没有观察不到的,所以他的预言大多能够应验。

032

州牧刘璋辟以为师友从事。

益州牧刘璋征召他担任师友从事。

033

〈《续汉书》曰:建安七年,越巂有男子化为女人,时群言哀帝时亦有此,将易代之祥也。至二十五年,献帝果封于山阳。十二年十月,有星孛于鹑尾,荆州分野,群以为荆州牧将死而失土。明年秋,刘表卒,曹公平荆州。十七年十二月,星孛于五诸侯,群以为西方专据土地者皆将失土。是时,刘璋据益州,张鲁据汉中,韩遂据凉州,宋建据枹罕。明年冬,曹公遣偏将击凉州。十九年,获宋建,韩遂逃于羌中,被杀。其年秋,璋失益州。二十年秋,曹公攻汉中,张鲁降。〉

(《续汉书》记载:建安七年(公元202年),越巂郡有个男子变成了女人,当时周群说哀帝时也发生过这种事,是将要改朝换代的征兆。到了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汉献帝果然被封为山阳公。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有彗星出现在鹑尾星区,对应的是荆州的分野,周群认为这是荆州牧将要死亡并失去土地的预兆。第二年秋天,刘表去世,曹操平定了荆州。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十二月,有彗星出现在五诸侯星区,周群认为这意味着在西方割据土地的人都将失去他们的领地。当时,刘璋占据益州,张鲁占据汉中,韩遂占据凉州,宋建占据枹罕。第二年冬天,曹操派遣偏将攻打凉州。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宋建被擒获,韩遂逃入羌人部落中被杀。这年秋天,刘璋失去了益州。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秋天,曹操进攻汉中,张鲁投降。)

034

先主定蜀,署儒林校尉。

先主(刘备)平定蜀地后,任命周群为儒林校尉。

035

先主欲曹公争汉中,问群,群对曰:“当得其地,不得其民也,若出偏军,必不利,当戒慎之!”

先主(刘备)想要与曹操争夺汉中,便询问周群的意见。周群回答说:“能够得到汉中的土地,但得不到那里的民心。如果派遣偏师出战,必定会失利,应当对此戒备谨慎!”

036

时州后部司马蜀郡张裕亦晓占候,而天才过群,谏先主曰:“不可争汉中,军必不利。”先主竟不用裕言,果得地而不得民也。

当时,益州后部司马、蜀郡人张裕也通晓占星候气之术,而且他的天赋才能超过了周群。他劝谏先主(刘备)说:“不应该去争夺汉中,军队出征必然会失利。”先主(刘备)最终没有采纳张裕的意见,结果果然是得到了土地,却没能得到民心。

037

〈裕字南和。〉

(张裕,字南和。)

038

遣将军吴兰、雷铜等入武都,皆没不还,悉如群言。

先主(刘备)派遣将军吴兰、雷铜等人进入武都郡,结果他们全都战死,未能返回,完全应验了周群的预言。

039

于是举群茂才。

因此,先主(刘备)举荐周群为茂才。

040

裕又私语人曰:“岁在庚子,天下当易代,刘氏祚尽矣。主公得益州,九年之后,寅卯之间当失之。”入密白其言。

张裕又私下对别人说:“到了庚子年(公元220年),天下将会改朝换代,刘氏的国运就到头了。主公得到益州后,过了九年,在寅年和卯年之间(公元222-223年)就会失去它。”有人秘密地将他的这番话报告给了先主(刘备)。

041

初,先主与刘璋会涪,时裕为璋从事,侍坐,其人饶须,先主嘲之曰:“昔吾居涿县,特多毛姓,东西南北皆诸毛也,涿令称曰‘诸毛绕涿居乎’!”

当初,先主(刘备)与刘璋在涪城会面,当时张裕是刘璋的从事,在一旁陪坐。张裕胡须很多,先主(刘备)便嘲笑他说:“以前我住在涿县,姓毛的人特别多,东西南北到处都是姓毛的,涿县县令就感叹说:这可真是‘诸毛绕涿’(谐音:猪毛绕足)啊!”

042

裕即答曰:“昔有作上党潞长,迁为涿令者,去官还家,时人与书,欲署潞则失涿,欲署涿则失潞,乃署曰:‘潞涿君’。先主无须,故裕以此及之。”

张裕马上回答说:“从前有个人,曾任上党郡潞县县长,后调任为涿县县令。他辞官还乡时,别人给他写信,如果署名为潞长,就漏了涿令;如果署名为涿令,又漏了潞长,于是就称他为‘潞涿君’(谐音:露啄君,意指露出下巴的君主)。’先主(刘备)没有胡须,所以张裕用这个典故来回敬他。

043

先主常衔莫不逊,加忿其漏言,乃显裕谏争汉中不验,下狱,将诛之。

先主(刘备)因此常常记恨张裕的无礼,加上又对他泄露预言感到愤怒,于是就公开宣称张裕劝谏不要争夺汉中的判断没有应验,将他关进监狱,准备处死。

044

诸葛亮表请其罪,先主答曰:“劳兰生门,不得不锄。”裕遂弃市。

诸葛亮上表为张裕求情,先主(刘备)回答说:“美丽的兰花长在了门前,妨碍了出入,不得不将它锄掉。”于是,张裕最终被公开处决。

045

后魏氏之立,先主之薨,皆如裕所刻。

后来曹魏政权的建立和先主(刘备)的去世,所有这些事情的发生时间,都与张裕预言的一样。

046

又晓相术,每举镜视面,自知刑死,未常不扑之于地也。

周群还精通相术,每次他举起镜子看自己的脸,就知道自己将会被处死,因此总是把镜子摔在地上。

047

群卒,子臣颇传其术。

周群去世后,他的儿子周臣也颇为精通他的方术。

048

杜琼字伯瑜,蜀郡成都人也。

杜琼,字伯瑜,是蜀郡成都人。

049

少受学于任安,精究安术。

他年轻时师从任安,精通任安的学说。

050

刘璋时辟为从事,先主定益州,领牧,以琼为议曹从事。

刘璋执掌益州时,征召杜琼为从事。先主(刘备)平定益州并兼任州牧后,任命杜琼为议曹从事。

051

后主践阼,拜谏议大夫,迁左中郎将、大鸿胪、太常。

后主(刘禅)即位后,杜琼被任命为谏议大夫,之后又升任为左中郎将、大鸿胪、太常。

052

为人静默少言,阖门自守,不与世事。

他为人安静沉默,很少说话,总是闭门独处,不参与世事。

053

蒋琬、费祎等皆器重之。

蒋琬、费祎等人都很器重他。

054

虽学业入深,初不视天文有所论说。

杜琼虽然学问精深,但起初从不观察天象并对此发表任何言论。

055

后近通儒谯周常问其意,琼答曰:“欲明此术甚难,须当身视,识其形色,不可信人也。晨夜苦剧,然后知之,复忧漏泄,不如不知,是以不复视也。”

后来,与他同时代的通儒谯周经常询问他这么做的原因,杜琼回答说:“想要精通这门学问非常困难,必须亲自观测,识别天象的形态和颜色,不能相信别人的转述。日夜辛劳之后才能有所了解,但又担心会泄露天机,还不如不知道,所以我才不再观测天象了。”

056

周因问曰:“昔周征君以为当涂高者魏也,其义何也?”琼答曰:“魏,阙名也,当涂而高,圣人取类而言耳。”

谯周因此问道:“以前周征君认为‘当涂高’指的是魏,这是什么道理呢?”杜琼回答说:“‘魏’,就是宫门两旁高楼的名字,它正对着道路而且高大,圣人只是取其相近的意象来类比说明罢了。”

057

又问周曰:“宁复有所怪邪?”周曰:“未达也。”

杜琼又问谯周说:“你还有什么觉得奇怪的征兆吗?”谯周说:“我还不明白。”

058

琼又曰:“古者名官职不言曹,始自汉已来,名官尽言曹。吏言属曹,卒言侍曹,此殆天意也。”

杜琼又说:“古代命名官职时不用‘曹’字,从汉代以来,命名官职就都带上了‘曹’字。官吏们说自己隶属于某‘曹’,士兵们说自己在某‘曹’当差,这大概就是天意吧。”

059

琼年八十馀,延熙十三年卒。

杜琼活了八十多岁,在延熙十三年(公元250年)去世。

060

著《韩诗章句》十馀万言,不教诸子,内学无传业者。

他著有《韩诗章句》十多万字,但不传授给自己的儿子们,因此家中没有继承他学业的人。

061

周缘琼言,乃触类而长之曰:

谯周根据杜琼的这番话,触类旁通,将其引申开来说道:

062

《春秋传》著秦穆候名太子曰仇,弟曰成师。师服曰:‘异哉君之名子也!嘉耦曰妃,怨耦曰仇,今君名太子曰仇,弟曰成师,始兆乱矣,兄其替乎?’其后果如服言。

《春秋传》记载,秦穆侯给太子取名叫‘仇’,给小儿子取名叫‘成师’。师服对此评论说:‘君主给儿子取这样的名字真是奇怪啊!佳偶称为“妃”,怨偶称为“仇”。如今君主给太子取名为“仇”,给弟弟取名为“成师”,这正是祸乱的开端,太子恐怕要被取代了吧?’后来的结果果然如师服所言。

063

及汉灵帝名二子曰史候、董候,既立为帝,后皆免为诸侯,与师服言相似也。

到了汉灵帝时,他给两个儿子取名为史侯和董侯,这两个儿子后来虽然都当了皇帝,但最终都被废黜为诸侯,这与师服的预言十分相似。

064

先主讳备,其训具也,后主讳禅,其训授也,如言刘已具矣,当授与人也;意者甚于穆候、灵帝之名子。

先主(刘备)的名讳是‘备’,有‘具备、完备’的意思;后主(刘禅)的名讳是‘禅’,有‘授与’的意思。这就像是在说,刘家的基业已经完备了,应当转授给他人。这个征兆的意味,比秦穆侯和汉灵帝给儿子取名还要凶险。

065

后宦人黄皓弄权于内,景耀五年,宫中大树无故自折,周深忧之,无所与言,乃书柱曰:“众而大,期之会,具而授,若何复?”言曹者众也,魏者大也,众而大,天下其当会也,具而授,如何复有立者乎?

后来,宦官黄皓在朝中专权。景耀五年(公元262年),宫中一棵大树无故折断,谯周对此深感忧虑,却无处诉说,便在柱子上写道:‘众而大,期之会,具而授,若何复?’ 这句话的意思是:‘曹’字有‘众’的含义,‘魏’字有‘大’的含义,‘众而大’就意味着天下将会统一于曹魏。‘具而授’是指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的名字,基业既然已经完备并授与他人,又怎能再度兴盛呢?

066

蜀既亡,咸以周言为验。

蜀汉灭亡后,人们都认为周群的话应验了。

067

周曰:“此虽己所推寻,然有所因,由杜君之辞而广之耳,殊无神思独至之异也。”

周群说:“这虽然是我自己推演寻思得出的结论,但也是有根据的,是依据杜君(杜琼)的言论加以推衍扩充罢了,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神奇想法或独到的见解。”

068

许慈字仁笃,南阳人也。

许慈,字仁笃,是南阳人。

069

师事刘熙,善郑氏学,治《易》、《尚书》、《三礼》、《毛诗》、《论语》。

他师从刘熙,精通郑氏经学,专攻《易经》、《尚书》、《三礼》、《毛诗》和《论语》。

070

建安中,与许靖等俱自交州入蜀。

建安年间(公元196年-220年),他与许靖等人一起从交州进入蜀地。

071

时又有魏郡胡潜,字公兴,不知其所以在益土。

当时还有一位魏郡人胡潜,字公兴,不知道他是如何来到益州的。

072

潜虽学不沾洽,然卓荦强识,祖宗制度之仪,丧纪五服之数,皆指掌画地,举手可采。

胡潜虽然学问不算广博精深,但是才识卓越,记忆力很强。对于祖宗的典章制度、礼仪规范,以及丧葬礼仪中五服的规定,他都了如指掌,随时都能信手拈来,讲得清清楚楚。

073

先主定蜀,承丧乱历纪,学业衰废,乃鸠合典籍,沙汰众学。

先主(刘备)平定蜀地后,因为经历了多年的战乱,学术文化衰败废弛,于是他下令搜集整理典籍,并对各种学说进行甄别筛选。

074

慈、潜并为学士,与孟光、来敏等典掌旧文。

许慈和胡潜都被任命为学士,与孟光、来敏等人共同掌管古籍文献。

075

值庶事草创,动多疑议,慈、潜更相克伐,谤讟忿急,形于声色;书籍有无,不相通借,时寻楚挞,以相震攇。

当时百废待兴,各项事务都处于初创阶段,常常有许多疑难问题需要讨论。许慈和胡潜却因此互相攻击,他们言语诽谤,急躁易怒,全都表现在声音和脸色上;就连书籍的有无,也互不通借,甚至时常互相鞭打,以此来威吓攻击对方。

076

〈攇,虚晚反。〉

(注:‘攇’字,读音为xuǎn,是反切注音。)

077

其矜己妒彼,乃至于此。

他们这种自高自大、互相嫉妒的情形,竟然到了这种地步。

078

先主愍其若斯,群僚大会,使倡家假为二子之容,效其讼阋之状,酒酣乐作,以为嬉戏。

先主(刘备)对他们这个样子感到忧虑,于是在一次群臣宴会时,命令艺人装扮成他们二人的模样,模仿他们争吵打斗的样子,在酒兴正浓、音乐响起之时,以此作为戏耍取乐。

079

初以辞义相难,终以刀杖相屈,用感切之。

表演开始时,(演员扮演的)他们还只是在言辞和义理上互相诘难,到最后却发展到用刀杖来使对方屈服,先主(刘备)想用这种方式来深刻地触动和告诫他们。

080

潜先没,慈后主世稍迁至大长秋,卒。

胡潜先去世,杜慈在后主(刘禅)时期,官位逐渐升迁到大长秋,最后也去世了。

081

〈孙盛曰:蜀少人士,故慈、潜等并见载述。〉

(孙盛评论说:蜀汉的人才较少,所以像许慈、胡潜这样的人都被记载并传述下来。)

082

子勋传其业,复为博士。

许慈的儿子许勋继承了他的学业,后来也担任了博士的官职。

083

孟光字孝裕,河南洛阳人,汉太尉孟郁之族。

孟光,字孝裕,是河南洛阳人,属于东汉太尉孟郁的同族。

084

〈《续汉书》曰:郁,中常侍孟贲之弟。〉

(《续汉书》记载说:孟郁是中常侍孟贲的弟弟。)

085

灵帝末为讲部吏。

汉灵帝统治末年,孟光担任讲部吏。

086

献帝迁都长安,遂逃人蜀,刘焉父子待以客礼。

汉献帝迁都长安时,孟光于是逃入蜀地,刘焉父子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

087

博物识古,无书不览,尤锐意三史,长于汉家旧典。

孟光博学多识,通晓古代事物,没有书籍不曾阅览,尤其专心研究“三史”,并擅长汉朝的典章制度。

088

好《公羊春秋》而讥呵《左氏》,每与来敏争此二义,光常𫍢𫍢讙咋。

他喜好《公羊春秋》而讥讽批评《左氏春秋》,每次和来敏争论这两部经典的义理时,孟光常常激动地大声争吵。

089

〈𫍢音奴交反。讙音休袁反。咋音徂格反。〉

(𫍢,读音为“奴”和“交”的反切音。讙,读音为“休”和“袁”的反切音。咋,读音为“徂”和“格”的反切音。)

090

先主定益州,拜为仪郎,与许慈等并掌制度。

先主(刘备)平定益州后,任命孟光为仪郎,让他与许慈等人共同掌管典章制度。

091

后主践阼,为符节令、屯骑校尉、长乐少府,迁大司农。

后主(刘禅)即位后,谯周先后担任符节令、屯骑校尉、长乐少府,后升任为大司农。

092

延熙九年秋,大赦,光于众中责大将军费祎曰:“夫赦者,偏枯之物,非明世所宜有也。衰弊穷极,必不得已,然后乃可权而行之耳。今主上仁贤,百僚称职,有何旦夕之危,倒悬之急,而数施非常之恩,以惠奸宄之恶乎?又鹰隼始击,而更原宥有罪,上犯天时,下违人理。老夫耄朽,不达治体,穷谓其法难以经久,岂具瞻之高美,所望于明德哉。”

延熙九年(公元246年)秋天,朝廷实行大赦。谯周在众人面前指责大将军费祎说:“大赦这种措施,是治国之道有所偏颇的产物,并非清明盛世所应有的。只有在国家衰败到了极点,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可以作为权宜之计来施行。如今皇上仁德贤明,百官各司其职,国家有什么朝不保夕的危险,或是像人被倒挂那样的急难,以至于要屡次施展这种非常的恩典,去宽惠作恶的奸邪之人呢?况且秋季正是鹰隼捕猎之时(喻指应当执行刑罚),却反而赦免罪犯,这既违背了天时,也悖逆了人理。我年老体衰,不懂得治理国家的纲要,但我深信这种做法难以长久,这难道是众望所归的崇高美德,是我们对您这样有德行的人所期望的吗?”

093

祎但顾谢踧踖而已。

费祎只是恭敬地回身道歉,显得局促不安而已。

094

光之指摘痛痒,多如是类。

谯周指出关键问题的言论,大多是像这样切中要害。

095

故执政重臣,心不能悦,爵位不登,每直言无所回避,为代所嫌。

因此,执政的重臣们心里都不喜欢他,导致他的爵位没能得到提升。他每次都直言不讳,因此被当时的人所嫌恶。

096

太常广汉镡承、光禄勋河东裴儁等,年资皆在光后,而登据上列,处光之右,盖以此也。

太常镡承(广汉人)、光禄勋裴儁(河东人)等人,资历都在谯光之后,却都位列朝班高位,排在谯光之上,大概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097

〈傅畅《裴氏家记》曰:儁字奉先,魏尚书令潜弟也。儁姊夫为蜀中长史,儁送之,时年十馀岁,遂遭汉末大乱,不复得还。既长知名,为蜀所推重也。子越,字令绪,为蜀督军。蜀破,迁还洛阳,拜议郎。〉

(傅畅的《裴氏家记》中记载:裴儁,字奉先,是魏国尚书令裴潜的弟弟。裴儁的姐夫在蜀地担任长史,裴儁送他前来,当时只有十多岁,于是遭遇了汉末大乱,再也无法回去。成年后他很有名望,被蜀汉所推崇器重。他的儿子叫裴越,字令绪,在蜀汉担任督军。蜀汉灭亡后,裴越迁回洛阳,被任命为议郎。)

098

后进文士秘书郎郤正数从光谘访,光问正太子所习读性并其性情好尚,正答曰:“奉亲虔恭。夙夜匪懈,有古世子之风;接待群僚,举动出于仁恕。”

后辈文士、秘书郎郤正多次向谯光请教。谯光问郤正太子平时都学习些什么,以及他的性情和喜好。郤正回答说:“太子侍奉君亲十分虔诚恭敬,从早到晚勤勉不懈,有古代世子的风范;他接待群臣僚属,言行举止都出于仁爱宽厚。”

099

光曰:“如君所道,皆家户所有耳;吾今所问,欲知其权略智调何如也。”

谯光说:“你所说的这些,不过是寻常人家子弟都应具备的品德罢了。我今天想问的,是想知道他在权谋方略和才智气度方面怎么样。”

100

正曰:“世子之道,在于承志竭欢,既不得妄有所施为,且智调藏于胸怀,权略应时而发,此之有无,焉可豫设也?”

郤正说:“作为太子,他的本分在于继承父辈的志向、竭力让君亲欢心,因此不能够随心所欲地做事。况且,才智气度是内藏于心的,权谋方略是顺应时机才施展的,他是否具备这些才能,又怎么能预先断定呢?”

101

光解正慎宜,不为放谈,乃曰:“吾好直言,无所回避,每弹射利病,为世人所讥嫌。疑省君意亦不甚好吾言,然语有次。今天下未定,智意为先,智意虽有自然,然不可力强致也。此储君读书,宁当效吾等竭力博识以待访问,如博士探策讲试以求爵位邪!当务其急者。”

周光理解郤正的谨慎得体,不作空谈,于是说:“我喜欢直言不讳,从不回避问题,每次评议时政得失,都因此被世人所非议嫌弃。我猜想您心里也不太喜欢我的话,不过话要按次序说。当今天下尚未平定,智慧谋略是最重要的。智慧谋略虽然有天生的成分,但也不能强求。这位太子读书,难道应当效仿我们这些人,仅仅致力于博学多闻以备顾问,就像那些博士通过抽签讲经考试来求取官位一样吗!他应当致力于处理那些最紧要的事务。”

102

正深谓光言为然。

郤正深以为周光的话说得很对。

103

后光坐事免官,年九十馀,卒。

后来,周光因为某件事被免去官职,在九十多岁时去世。

104

来敏字敬达,义阳新野人,来歙之后也。

来敏,字敬达,是义阳郡新野县人,他是(东汉名臣)来歙的后代。

105

父艳,为汉司空。

他的父亲名叫来艳,在汉朝担任司空一职。

106

〈华峤《后汉书》曰:艳好学下士,开馆养徒众。少历显位,灵帝时位至司空。〉

(华峤的《后汉书》中记载:来艳喜爱学习,礼贤下士,开办学馆,供养了众多门生。他年轻时就历任显要官职,在汉灵帝时期,官位做到了司空。)

107

汉末大乱,敏随姊夫奔荆州,姊夫黄琬是刘璋祖母之侄,故璋遣迎琬妻,敏遂俱与姊入蜀,常为璋宾客。

汉朝末年天下大乱,来敏跟随姐夫黄琬逃往荆州。他的姐夫黄琬是刘璋祖母的侄子,所以刘璋派人迎接黄琬的妻子(也就是来敏的姐姐),来敏于是和姐姐一同进入蜀地,常常作为刘璋的宾客。

108

涉猎书籍,善《左氏春秋》,尤精于《仓》、《雅》训诂,好是正文字。

他博览群书,擅长《左氏春秋》,尤其精通《仓颉篇》和《尔雅》的训诂学,喜欢考订文字的正误。

109

先主定益州,署敏典学校尉。

先主(刘备)平定益州后,任命来敏为典学校尉。

110

及立太子,以为家令。

到册立太子时,他又被任命为家令。

111

后主践阼,为虎贲中郎将。

后主(刘禅)即位后,来敏被任命为虎贲中郎将。

112

丞相亮住汉中,请为军祭酒、辅军将军,坐事去职。

丞相诸葛亮驻扎在汉中时,征召来敏担任军祭酒、辅军将军,后来他因为犯事而被免职。

113

〈亮集有教曰:“将军来敏对上官显言‘新人有何功德而夺我荣资与之邪?诸人共憎我,何故如是’?敏年老狂悖,生此怨言。昔成都初定,议者以为来敏乱群,先帝以新定之际,故遂含容,无所礼用。后刘子初选以为太子家令,先帝不悦而不忍拒也。后主既位,吾暗于知人,遂复擢为将军祭酒,违议者之审见,背先帝所疏外,自谓能以敦厉薄俗,帅之以义。今既不能,表退职,使闭门思愆。”〉

(诸葛亮的文集中有一篇教令说:“将军来敏对上级公然说道‘那个新人有什么功劳,要夺走我的职位给他呢?大家都憎恨我,为什么会这样?’来敏年老而且行事狂妄悖谬,所以才说出这种怨言。当初刚平定成都时,议事者就认为来敏会扰乱群体,先主(刘备)因为正值初定时期,所以容忍了他,但没有给予礼遇和任用。后来刘巴举荐他担任太子家令,先主(刘备)很不高兴,但不忍心拒绝。后主(刘禅)即位后,我识人不明,又提拔他为将军祭酒,这违背了议事者们的慎重意见,也背离了先主(刘备)疏远他的本意,我自以为能借此敦促和勉励浅薄的风气,用道义来引导他。如今他既然做不到,我已上表免去他的职务,让他闭门思过。”)

114

亮卒后,还成都为大长秋,又免,后累迁为光禄大夫,复坐过黜。

诸葛亮去世后,来敏回到成都担任大长秋,但又被免职。之后,他多次升迁至光禄大夫,又因为犯错而被罢黜。

115

前后数贬削,皆以语言不节,举动违常也。

他前后几次被降职或免官,都是因为言语没有节制,举止不合常规。

116

时孟光亦以枢机不慎,议论干时,然犹愈于敏,俱以耆宿学士见礼于世。

当时孟光也因为在机要事务上不够谨慎,发表的议论触犯了时局,但他的情况仍然比来敏好一些,两人都凭借年高德劭的学士身份受到世人的礼遇。

117

而敏荆楚名族,东宫旧臣,特加优待,是故废而复起。

然而来敏出身于荆楚地区的名门望族,又是太子(刘禅)的旧臣,因此受到特别优待,所以多次被免官后又能重新起用。

118

后以敏为执慎将军,欲令以官重自警戒也,年九十七,景耀中卒。

后来朝廷任命来敏为执慎将军,是想让他通过这个官职的重要性来警惕约束自己。他在九十七岁时去世,时间是在景耀年间(公元258年-263年)。

119

子忠,亦博览经学,有敏风,与尚书向充等并能协赞大将军姜维。

来敏的儿子来忠,也博览经书,有其父亲的风范,与尚书向充等人都能很好地协助、辅佐大将军姜维。

120

维善之,以为参军。

姜维很赏识他,任命他为参军。

121

尹默字思潜,梓潼涪人也。

尹默,字思潜,是梓潼郡涪县人。

122

益部多贵今文而不祟章句,默知其不博。

益州地区的学者大多推崇今文经学,而不重视章句训诂,尹默认为这种学问不够广博。

123

乃远游荆州,从司马德操、宋仲子等受古学。

于是他远赴荆州,师从司马德操(司马徽)、宋仲子(宋忠)等人学习古文经学。

124

皆通诸经史,又专精于《左氏春秋》,自刘歆条例,郑众、贾逵父子、陈元、方服虔注说,咸略诵述,不复按本。

他精通了各种经书和史书,尤其专精于《左氏春秋》。从刘歆整理的条例,到郑众、贾逵父子、陈元、服虔等人的注解学说,他都能大致背诵讲解,不再需要查阅原书。

125

先主定益州,领牧,以为劝学从事。

先主(刘备)平定益州,兼任益州牧后,任命他为劝学从事。

126

及立太子,以默为仆,射以《左氏传》授后主。

等到太子被册立时,朝廷任命尹默为太子仆,让他用《左氏春秋传》来教导太子(即后主刘禅)。

127

后主践阼,拜谏议大夫。

后主(刘禅)登基后,任命尹默为谏议大夫。

128

丞相亮住汉中,请为军祭酒。

丞相诸葛亮驻扎在汉中时,请尹默担任军祭酒。

129

亮卒,还成都,拜大中大夫,卒。

诸葛亮去世后,尹默回到成都,被任命为大中大夫,之后便去世了。

130

子宗传其业,为博士。

他的儿子尹宗继承了他的学业,后来担任了博士官。

131

〈宋仲子后在魏。《魏略》曰:其子与魏讽谋反,伏诛。魏太子答王朗书曰:“昔石厚与州吁游,父碏知其与乱;韩子昵田苏,穆子知其好仁:故君子游必有方,居必就士,诚有以也。嗟乎!宋忠无石子先识之明,老罹此祸。今虽欲原行灭亲之诛,立纯臣之节,尚可得邪!”〉

(宋忠(宋仲子)后来在魏国。《魏略》记载:他的儿子与魏讽一同谋反,被处死。魏太子在回复王朗的信中说:“从前石厚与州吁交游,他的父亲石碏就知道他会参与叛乱;韩起(韩子)亲近田苏,他的父亲韩厥(穆子)就知道他喜爱仁德。所以君子交友必须有选择,居住必须亲近贤士,这确实是有道理的。唉!宋忠没有石碏那样的先见之明,到年老时遭遇了这场祸事。现在即使他想追溯过往,大义灭亲,来树立自己作为纯臣的节操,还能够做到吗!”)

132

李譔字钦仲,梓潼涪人也。

李譔,字钦仲,是梓潼郡涪县人。

133

父仁,字德贤,与同县尹默惧游荆州,从司马徽、宋忠等学。

他的父亲李仁,字德贤,与同县的尹默一起到荆州游学,师从于司马徽、宋忠等人。

134

撰具传其业,又默讲论义理,五经、诸子,无不该览,加博好技艺,算术、卜数,医药、弓弩、机械之巧,皆致思焉。

李譔全面继承了父辈的学业,又和尹默一起讲论义理,对五经、诸子百家的典籍无不广泛涉猎。此外,他还广泛涉猎并喜爱各种技艺,对于算术、占卜、医药、弓弩、机械等巧妙的学问,都曾潜心研究。

135

始为州书佐、尚书令史。

他起初担任州的书记官(书佐),后来又担任尚书台的令史。

136

延熙元年,后主立太子,以撰为庶子,迁为仆射,转中散大夫、右中郎将,犹侍太子。

延熙元年(公元238年),后主(刘禅)册立太子,任命李譔为太子的属官庶子,后升任为仆射,又转任为中散大夫、右中郎将,仍然在太子身边侍奉。

137

太子爱其多知,甚悦之。

太子因为他学识渊博,非常喜爱和器重他。

138

然体轻脱,好戏啁,故世不能重也。

然而,他为人轻浮散漫,喜欢开玩笑和嘲讽人,所以不被当时的人所敬重。

139

著古文《易》、《尚书》、《毛诗》、《三礼》、《左氏传》、《太玄指归》,皆依准贾、马,异于郑玄。

他用古文经学注释了《易经》、《尚书》、《毛诗》、《三礼》、《左氏传》,并撰写了《太玄指归》,这些著作都依据贾逵和马融的学说,与郑玄的见解有所不同。

140

与王氏殊隔,初不见其所述,而意归多同。

他与王肃远隔两地,起初并没有看过王肃的著作,但两人的学术观点和结论却大都相同。

141

景耀中卒。

在景耀年间(公元258-263年)去世。

142

时又有汉中陈术,字申伯,亦博学多闻,著《释部》七篇、《益部耆旧传》及《志》,位历三郡太守。

当时还有一位汉中人陈术,字申伯,也博学多闻,撰写了《释部》七篇、《益部耆旧传》和《志》,官职历任三个郡的太守。

143

谯周字允南,巴西西充国人也。

谯周,字允南,是巴西郡西充国人。

144

父𡸫,字荣始,治《尚书》,兼通诸经及图纬。

他的父亲名叫谯𡸫,字荣始,研究《尚书》,同时精通各种经书以及图纬之学。

145

州郡辟请,皆不应,州就假师友从事。

州和郡都曾征召聘请他做官,他都没有接受,于是州里便任命他为师友从事。

146

周幼孤,与母兄同居。

谯周年幼时就成了孤儿,和母亲、兄长住在一起。

147

既长,耽古笃学,家贫未曾问产业,诵读典籍,欣然独笑,以忘寝食。

长大以后,他沉醉于古代典籍,专心向学。虽然家境贫寒,却从未把心思放在家产上。他诵读经典时,常常会高兴地独自发笑,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148

研精《六经》,尤善书札,颇晓天文,而不以留意;诸子文章非心所存,不悉遍视也。

他精深地研究《六经》,尤其擅长撰写书信文章,也懂得一些天文学识,但并不特别留意;至于诸子百家的文章,因为不是他志趣所在,所以没有全部遍览。

149

身长八尺,体貌素朴,性推诚不饰。

他身高八尺,容貌朴实,性格真诚而不加修饰。

150

无造次辩论之才,然潜识内敏。

他不擅长临场辩论,但见识深远,内心敏捷。

151

建兴中,丞相亮领益州牧,命周为劝学从事。

建兴年间(公元223年-237年),丞相诸葛亮兼任益州牧,任命谯周为劝学从事。

152

〈《蜀记》曰:周初见亮,左右皆笑。既出,有司请推笑者,亮曰:“孤尚不能忍,况左右乎!”〉

(《蜀记》记载:谯周初次拜见诸葛亮时,周围的侍从都笑了。谯周出去后,有官员请求追查那些发笑的人,诸葛亮说:“连我都忍不住想笑,更何况是身边的人呢!”)

153

亮卒于敌庭,周在家闻问,即便奔赴,寻有诏书禁断,惟周以速行得达。

诸葛亮在前线军中去世,谯周在家中听闻消息,立刻启程奔丧。不久朝廷下达诏书,禁止官员擅自前往,只有谯周因为行动迅速才得以抵达。

154

大将军蒋琬领刺史,徙为典学从事,总州之学者。

大将军蒋琬兼任刺史后,将谯周调任为典学从事,负责管理全州的学者。

155

后主立太子,以周为仆,转家令。

后主(刘禅)册立太子后,任命谯周为太子仆,后又转任为太子家令。

156

时后主颇出游观,增广声乐。

当时,后主(刘禅)颇为频繁地外出游玩观赏,并扩充了宫中的歌舞音乐。

157

周上疏谏曰:

谯周上疏劝谏道:

158

昔王莽之败,豪杰并起,跨州据郡,欲弄神器,于是贤才智士思望所归,未必以其势之广狭,惟其德之薄厚也。

“过去王莽败亡之时,各路豪杰纷纷起兵,他们占据州郡,都想争夺帝位。在那个时候,贤良有才智的人士都在观察和思考应当归附于谁,他们选择的标准未必是看势力范围的大小,而只在于其德行的深浅。”

159

是故于时更始、公孙述及诸有大众者多己广大,然莫不快情恣欲,怠于为善,游猎饮食,不恤民物。

“因此,当时像更始帝(刘玄)、公孙述以及其他拥有众多部众的割据势力,地盘都已经非常广阔,但他们无不放纵私欲,懒于施行仁政,沉溺于游猎宴饮,不体恤百姓和物资。”

160

世祖初入河北,冯异等劝之曰:‘当行人所不能为。’遂务理冤狱,节俭饮食,动尊法度,故北州歌叹,声布四远。

“世祖(汉光武帝刘秀)刚进入河北地区时,冯异等人劝他说:‘应当做别人做不到的事情。’于是他便致力于审理冤案,节约饮食开销,一举一动都尊重法度。因此,北方各州都对他歌功颂德,声名远播四方。”

161

于是邓禹自南阳追之,吴汉、寇恂未识世祖,遥闻德行,遂以权计举渔阳、上谷突骑迎于广阿。

因此,邓禹从南阳出发追随他,吴汉、寇恂虽然不曾与世祖(光武帝刘秀)相识,但远方听闻他的德行,于是运用计谋率领渔阳、上谷的精锐骑兵在广阿迎接他。

162

其望风慕德者邳肜、耿纯、刘植之徒,至于舆病继棺,繈负而至者,不可胜数,故能以弱为强,屠王郎,吞铜马,折赤眉而成帝业也。

那些听闻其声名而仰慕其德行的人,如邳肜、耿纯、刘植之辈,乃至有的人病了坐着车来,有的人刚安葬完亲人就赶来,还有的人用襁褓背着婴儿前来,人数多到数不清。所以他能够由弱变强,消灭了王郎,吞并了铜马军,击败了赤眉军,最终成就了帝王大业。

163

及在洛阳,尝欲小出,车驾已御,铫期谏曰:‘天下未宁,臣诚不愿陛下细行数出。’即时还车。

等到定都洛阳后,有一次他想短暂出宫,车驾都已经备好,铫期进谏说:‘天下尚未平定,臣实在不希望陛下为小事而频繁外出。’世祖(光武帝刘秀)听后立刻下令返回宫中。

164

及征隗嚣,颖川盗起,世祖还洛阳,但遣寇恂往,恂曰:‘颖川以陛下远征,故奸猾起叛,未知陛下还,恐不时降;陛下自临,颖川贼必即降。’遂至颖川,竟如恂言。

到征讨隗嚣时,颍川郡盗贼兴起,世祖(光武帝刘秀)返回洛阳,只想派遣寇恂前往平定。寇恂说:‘颍川的贼人因为陛下远征在外,所以奸猾之徒才敢叛乱。他们不知道陛下已经回来了,恐怕不会及时投降;如果陛亲自驾临,颍川的贼人必定立刻归降。’于是世祖(光武帝刘秀)亲自前往颍川,结果果然如寇恂所说。

165

故非急务,欲小出不敢,至于急务,欲自安不为,故帝者之欲善也如此!

所以,不是紧急要务,即便是想短暂外出他也不敢;而遇到紧急要务,他从不为自己安逸着想而不去处理。由此可见,想要治理好国家的帝王,就是如此勤勉!

166

故《传》曰‘百姓不徒附’,诚以德先之也。

所以《传》中说‘百姓的归附不是无缘无故的’,实在是因为君主用德行来引导他们啊。

167

今汉遭厄运,天下三分,雄哲之士思望之时也。

如今汉室遭遇厄运,天下分裂为三,这正是英雄豪杰们盼望有为之君的时代啊。

168

陛下天姿至孝,丧逾三年,言及陨涕,虽曾、闵不过也。

陛下天性极为孝顺,为先帝守丧超过三年,每当谈起先帝便会流泪,即便是古代的孝子曾参、闵子骞也无法超过您。

169

敬贤任才,使之尽力,有逾成、康。

您尊敬贤者、任用才人,让他们能够竭尽全力,在这方面甚至超过了周朝的成王和康王。

170

故国内和一,大小戮力,臣所不能陈。然臣不胜大愿,愿复广人所不能者。

因此国内和谐统一,上上下下同心协力,这些都不是我能够完全陈述的。然而,我有一个难以抑制的巨大愿望,希望陛下能进一步拓展那些常人难以做到的德行。

171

夫挽大重者,其用力苦不众,拔大艰者,其善术苦不广,且承事宗庙者,非徒求福祐,所以率民尊上也。

拉动重物的人,总是担心用力的人不够多;克服巨大困难的人,总是担心好的方法不够广。况且,主持宗庙祭祀,不仅仅是为了祈求福佑,更是为了率领民众尊敬君主啊。

172

至于四时之祀,或有不临,池苑之观;或有仍出,臣之愚滞,私不自安。

然而对于一年四季的祭祀大典,您有时却不亲临参加;而对于池塘园林的游览观赏,您有时却照常出行。我虽然愚钝迟滞,但私下里对此感到不安。

173

夫忧责在身者,不暇尽乐,先帝之志,堂构未成,诚非尽乐之时。

身负忧患和重任的人,是没有闲暇尽情享乐的。先帝(刘备)的宏图大业尚未完成,现在实在不是贪图享乐的时候。

174

愿省减乐官、后宫所增造,但奉备先帝所施,下为子孙节俭之教。

希望陛下能够削减乐官和后宫中新增的建制,只需沿用先帝(刘备)所设置的规模,并以此为后代子孙树立节俭的榜样。

175

徙为中散大夫,犹侍太子。

(谯周)后来被调任为中散大夫,依然侍奉太子。

176

于时军旅数出,百姓凋瘁,周与尚书令陈祗论其利害,退而书之,谓之《仇国论》,其辞曰:

当时,蜀汉军队频繁出征,百姓疲惫困苦。谯周与尚书令陈祗讨论此事的利弊,回去后写成文章,名为《仇国论》。其文辞说:

177

因馀之国小,而肇建之国大,并争于世而为仇敌。

“因馀国”弱小,而“肇建国”强大,两国并存于世,互相争斗,成为仇敌。

178

因馀之国有高贤卿者,问于伏愚子曰:“今国事未定,上下劳心,往古之事,能以弱胜强者,其术何如?”

因馀国有一位名叫高贤卿的人,向伏愚子请教道:‘如今国家大事尚未安定,从上到下都为此劳心费神。回顾古代的历史,那些能以弱胜强的例子,他们用的是什么方法呢?’

179

伏愚子曰:“吾闻之,处大无患者恒多慢,处小有忧者恒思善;多慢则生乱,恩善则生治,理之常也。故周文养民,以少取多;勾践恤众,以弱毙强,此其术也。”

伏愚子回答说:‘我听说,身处大国而没有外患的,常常会变得傲慢懈怠;身处小国而怀有忧患的,则会时常考虑如何行善治国。傲慢懈怠就会产生动乱,思考善政就会带来大治,这是通常的道理。所以,周文王休养生息,才得以用少数兵力战胜多数;越王勾践体恤民众,才得以用弱小的国家击败强大的吴国。这就是他们的方法。’

180

贤卿曰:“囊者项强汉弱,相与战争,无日宁息,然项羽与汉约分鸿沟为界,各欲归息民;张良以为民志既定,则难动也,寻帅追羽,终毙项氏,岂必由文王之事乎?肇建之国方有疾疢,我因其隙,陷其边陲,觊增其疾而毙之也。”

高贤卿说:‘过去项羽强大而汉朝弱小,双方交战,没有一天安宁。然而,项羽与汉王约定以鸿沟为界,各自都想收兵让百姓休养。张良却认为,一旦人心安定下来,就难以再动员了,于是劝说汉王立即率军追击项羽,最终消灭了项氏。这难道一定要遵循周文王的做法吗?如今“肇建国”正有内患,我们应该趁此机会,攻陷它的边境地区,期望加重它的病患,从而灭亡它。’

181

伏愚子曰:“当殷、周之际,王候世尊,君臣久固,民习所专;深根者难拔,据固者难迁。当此之时,虽汉祖安能杖剑鞭马而取天下乎?当秦罢候置守之后,民疲秦役,天下土崩;或岁改主,或月易公,鸟惊兽骇,莫知所从,于是豪强并争,虎裂狼分,疾搏者获多,迟后者见吞。今我与肇建皆传国易世矣,既非秦末鼎沸之时,实有六国并据之势,故可为文王,难为汉祖。夫民疲劳,则骚扰之兆生,上慢下暴则瓦解之形起。谚曰:‘射幸数跌,不如审发。’是故智者不为小利移目,不为意似改步,时可而后动,数合而后举,故汤、武之师不再战而克,诚重民劳而度时审也。如遂极武黜征,土崩势生,不幸遇难,虽有智者将不能谋之矣;若乃奇变纵横,出入无间,冲波截辙,超谷越山,不由舟楫而济盟津者,我愚子也,实所不及。”

伏愚子说:“在殷商、西周时期,诸侯世代受到尊重,君臣关系长久稳固,百姓也习惯了专一的统治;根基深厚的难以拔除,地位巩固的难以动摇。在那个时候,即便是汉高祖又怎能凭着一柄剑、一匹马就夺取天下呢?到了秦朝废除分封制、设置郡县制之后,百姓因秦朝的徭役而疲惫不堪,天下分崩离析;有的地方一年换一个主人,有的地方一月换一个统治者,人们像受惊的鸟兽,不知道该听从谁。于是各路豪强并起争夺,像虎狼一样分割天下,行动迅速的收获多,行动迟缓的就被吞并。如今,我们蜀汉和肇建之国(曹魏)都已是传承数代的国家了,既不像秦末那样天下大乱,实际上是形成了像战国六国并存的局势,所以可以效法周文王(积蓄力量),难以效法汉高祖(速战速决)。当百姓疲惫劳苦时,动乱的征兆就会产生;当上层傲慢、下属残暴时,分崩离析的形势就会出现。谚语说:‘凭侥幸胡乱射箭,常常失手,不如仔细瞄准了再放箭。’因此,有智慧的人不会为了一点小利而转移目标,不会因为看似可行就轻易改变步骤,等到时机成熟才行动,筹算有把握了才出兵。所以商汤、周武王的军队不必再次交战就能取胜,正是因为他们真正看重百姓的劳苦,并对时机判断得非常审慎。如果一味地穷兵黩武、不断征伐,就会造成土崩瓦解的态势,一旦不幸遭遇灾难,即使有智者也无法再出谋划策了。至于那些运用奇谋诡计、变化莫测,出入敌阵如入无人之境,能冲破水浪、拦截车驾,翻越山谷,不靠船只就能渡过盟津渡口的人,我这个愚笨之人,实在是办不到的。”

182

后迁光禄大夫,位亚九列。

后来,谯周升任光禄大夫,地位仅次于九卿。

183

周虽不与政事,以儒行见礼。

谯周虽然不参与具体政务,但因其儒学品行而备受礼遇。

184

时访大议,辄据经以对,而后生好事者亦谘问所疑焉。

朝廷每当商议重大事务时,他总能依据儒家经典来回答;而好学的年轻后辈也常常向他请教疑问。

185

景耀六年冬,魏大将军邓艾克江由,长驱而前。

景耀六年(公元263年)冬天,魏国大将军邓艾攻克江由,随后长驱直入。

186

而蜀本谓敌不便至,不作城守调度。

然而蜀国原本认为敌人难以抵达,因此没有进行城池防守的部署。

187

及闻艾已人阴平,百姓扰扰,皆进山野,不可禁制。

等到听说邓艾已经攻入阴平,百姓惊慌骚乱,全都逃进山林荒野,无法禁止和管制。

188

后主使臣群会议,计无所出。

后主(刘禅)命令群臣商议对策,但大家都想不出任何办法。

189

或以为蜀之与吴,本为和国,宜可奔吴;或以为南中七郡,阻险斗绝,易以自守,宜可奔南。

有人认为,蜀国与吴国本来就是盟国,应该投奔吴国;也有人认为,南中七个郡地势险要,与外界隔绝,容易防守,应该逃往南中。

190

惟周以为:

只有谯周认为:

191

自古以来,无寄他国为天子者也,今若入吴,固当臣服。

自古以来,就没有寄居在别国还能当天子的君主。如今如果逃往东吴,就必定要向他们称臣。

192

且政理不殊,则大能吞小,此数之自然也。

况且,在政权道理上没有什么不同,大国吞并小国,这是势在必然的自然法则。

193

由此言之,则魏能并吴,吴不能并魏明矣。

由此来看,魏国能够吞并吴国,而吴国不能吞并魏国,这是显而易见的。

194

等为小称臣,孰与为大?再辱之耻,何与一辱?

同样是称臣,向小国称臣怎能比得上向大国称臣呢?遭受两次屈辱的耻辱,又怎能和只受一次屈辱相比呢?

195

且若欲奔南,则当早为之计,然后可果;今大敌以近,祸败将及,群小之心,无一可保,恐发足之日,其变不测,何至南之有乎!

再说,如果想逃往南方,就应该早早为此做打算,然后才可能成功。如今强敌已经逼近,祸患败亡即将降临,下属们人心惶惶,没有谁的忠心靠得住,恐怕我们动身的那一天,就会发生难以预测的变故,又怎么可能到达南方呢!

196

群臣或难周曰:“今艾以不远,恐不受降,如之何?”

有的大臣质问谯周说:“现在邓艾离我们不远,恐怕他不会接受我们投降,那该怎么办?”

197

周曰:“方今东吴未宾,事势不得不受之,受之后,不得不礼。若陛下降魏,魏不裂土以封陛下者,周请身诣京都,以古义争之。”

谯周回答说:“当今东吴尚未臣服于魏国,时局迫使他们不得不接受我们的投降;接受之后,又不得不以礼相待。如果陛下降魏之后,魏国不分割土地来封赏陛下,我谯周请求亲自前往京都,依据自古以来的道义为陛下力争。”

198

众人无以易周之理。

众人无法反驳谯周的道理。

199

后主犹疑于入南,周上疏曰:

后主(刘禅)仍然对进入南方地区犹豫不决,谯周便上疏说:

200

或说陛下以北兵深入,有欲适南之计,臣愚以为不安。何者?南方远夷之地,平常无所供为,犹数反叛,自丞相亮南征,兵势逼之,穷乃幸从,是后供出官赋,取以给兵,以为愁怨,此患国之人也。

“有人因魏国军队深入我国腹地,劝说陛下计划前往南方,臣愚见认为这并不稳妥。为什么呢?南方是偏远蛮夷之地,平时不提供任何物资,还屡次反叛。自从丞相诸葛亮南征以来,是靠着强大的兵势压迫,他们才在走投无路之下侥幸归顺。此后,他们供给朝廷赋税,朝廷又拿来供养军队,他们因此心怀愁苦和怨恨,这些人是国家的心腹之患。”

201

今以穷迫,欲往依恃,恐必复反叛,一也;北兵之来,非但取蜀而已,若奔南方,必因人势衰,及时赴追,二也;若至南方,外当拒敌,内供服御,费用张广,他无所取,耗损诸夷必甚,甚必速叛,三也;昔王郎以邯郸僭号,时世祖在信都,畏逼于郎,欲弃还关中。邳肜谏曰:‘明公西还,则邯郸城民不肯捐父母,背城主,而千里送公,其亡叛可必也。’世祖从之,遂破邯郸。今北兵至,陛下南行,诚恐邳肜之言覆信于今,四也。

如今我们因为走投无路才想去依靠他们,恐怕他们必定会再次反叛,这是第一点;北方军队前来,不只是为了攻取蜀地,如果我们逃往南方,他们必定会趁我方势衰,及时追击,这是第二点;如果到了南方,对外要抵抗敌军,对内要供应皇室的用度,开销巨大却没有别的补给来源,对各少数民族的耗损必然很严重,一旦严重他们就必定会迅速反叛,这是第三点;过去王郎在邯郸僭越称帝,当时世祖(刘秀)在信都,害怕王郎的逼迫,想要放弃并返回关中。邳肜劝谏说:‘明公如果西返,邯郸的百姓是不肯抛弃父母、背叛城主,来千里迢迢护送您的,他们一定会逃亡叛变。’世祖听从了他的建议,最终攻破了邯郸。如今北方军队已到,陛下若要南行,我实在担心邳肜的话会在今天应验,这是第四点。

202

愿陛下早为之图,可获爵土;若遂适南,势穷乃服,其祸必深。

希望陛下早做决断,如此还能获得爵位和封地;如果执意前往南方,等到走投无路时才投降,那祸患必然会更深重。

203

《易》曰:‘亢之为言,知而不知丧,知存而不知亡;知得失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惟圣人乎!’言圣人知命而不苟必也,故尧,舜以子不善,知天有授,而求授人;子虽不肖,祸尚未萌,而迎绶于人,况祸以至乎!故微子以殷王之昆,面缚衔璧而归武王,岂所乐哉,不得已也。

《易经》上说:‘“亢”这个卦象的含义是,只知道进取而不知道会丧败,只知道生存而不知道会灭亡;能够洞悉得失存亡的道理而又不失正道的人,恐怕只有圣人了吧!’这是说圣人知晓天命而不会强求。所以尧、舜因为儿子不成器,知道天命另有所授,便寻求贤能之人传位;他们的儿子虽然不贤,但祸患尚未显现时,他们就主动将帝位让给他人,何况现在大祸已经临头了呢!因此,微子作为殷王的兄长,反绑双手,口衔玉璧,向周武王投降,难道是他乐意这样做吗?实在是不得已啊。

204

于是遂从周策。

于是后主(刘禅)便采纳了谯周的计策。

205

刘氏无虞,一邦蒙赖,周之谋也。

刘氏皇族得以保全,整个国家都蒙受了福祉,这都是谯周的谋划之功。

206

〈孙绰评曰:谯周说后主降魏,可乎?曰:自为天子而乞降请命,何耻之深乎!夫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先君正魏之篡,不与同天矣。推过于其父,俛首而事仇,可谓苟存,岂大居正之道哉!夫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先君正魏之篡,不与同天矣。推过于其父,俛首而事仇,可谓苟存,岂大居正之道哉!〕孫盛曰:春秋之義,國君死社稷,卿大夫死位,況稱天子而可辱於人乎!周謂萬乘之君偷生苟免,亡禮希利,要冀微榮,惑矣。且以事勢言之,理有未盡。何者?禪雖庸主,實無桀、紂之酷,戰雖屢北,未有土崩之亂,縱不能君臣固守,背城借一,自可退次東鄙以思後圖。是時羅憲以重兵據白帝,霍弋以強卒鎮夜郎。蜀土險狹,山水峻隔,絕𪩘激湍,非步卒所涉。若悉取舟楫,保據江州,征兵南中,乞師東國,如此則姜、廖五將自然云從,吳之三師承命電赴,何投寄之無所而慮於必亡邪?魏師之來,褰國大舉,欲追則舟楫靡資,欲留則師老多虞。且屈伸有會,情勢代起,徐因思奮之民,以攻驕惰之卒,此越王所以敗闔閭,田單所以摧騎劫也,何為匆匆遽自囚虜,下堅壁於敵人,致斫石之至恨哉?葛生有云:“事之不濟則已耳,安能復為之下!”壯哉斯言,可以立懦夫之志矣。觀古燕、齊、荊、越之敗,或國覆主滅,或魚縣鳥竄,終能建功立事,康復社稷,豈曰天助,抑亦人謀也。向使懷苟存之計,納譙周之言,何邦基之能構,令名之可獲哉?禪既暗主,周實駑臣,方之申包、田單、范蠡、大夫種,不亦遠乎!〉

(孙绰评论说:谯周劝说后主(刘禅)投降曹魏,这可以吗?回答是:身为天子却乞求投降、请求保命,这是多么深的耻辱啊!为国家社稷该牺牲就牺牲,该随之灭亡就随之灭亡。先君(刘备)讨伐曹魏的篡汉行为,与他们势不两立。(后主)把过错推给他的父亲,自己却向仇敌低头称臣,这只能算是苟且偷生,哪里是遵从正道的大义之举呢!为国家社稷该牺牲就牺牲,该随之灭亡就随之灭亡。先君(刘备)讨伐曹魏的篡汉行为,与他们势不两立。(后主)把过错推给他的父亲,自己却向仇敌低头称臣,这只能算是苟且偷生,哪里是遵从正道的大义之举呢!〕孙盛说:《春秋》的大义是,国君应为社稷而死,卿大夫应为职守而死,更何况是号称天子的人,怎么可以受辱于敌人呢!谯周认为拥有万辆战车的国君可以偷生苟免,这是丧失礼义、贪求私利,指望得到一点微薄的荣宠,真是糊涂啊。再从当时的情势来分析,他的道理也站不住脚。为什么呢?刘禅虽然是个平庸的君主,但实际上没有夏桀、商纣那样的残暴;蜀汉虽然屡次战败,但并未出现土崩瓦解的混乱局面。即使君臣不能坚守城池、背水一战,也完全可以撤退到东部边境地区,再谋划将来的打算。当时,罗宪率领重兵占据白帝城,霍弋率领精锐部队镇守夜郎。蜀地地势险要狭窄,被高山大河阻隔,悬崖峭壁、湍急水流,不是步兵能够轻易渡过的。如果能收拢所有船只,坚守江州,从南中地区征调兵力,并向东吴请求援军,这样一来,姜维、廖化等五位将领自然会前来会合,东吴的三路大军也会奉命火速赶到。怎么会没有安身之处,而担心必定灭亡呢?魏国军队这次是倾全国之力大举进攻,如果他们想追击,则没有足够的船只;如果想留下来,则会因师老兵疲而忧患重重。况且屈与伸总有其时机,形势会交替变化。可以慢慢依靠渴望奋起的民众,去攻击骄傲懈怠的敌军,这正是越王勾践打败吴王阖闾、田单击溃骑劫的方法。为什么这么匆忙地就自我囚禁,向敌人献出坚固的城池,留下这如同凿石般无法磨灭的深仇大恨呢?葛生(诸葛诞)曾说:“事情不成功也就算了,怎么能再去做投降那样的卑下之事!”这话真是豪壮啊,足以激励起懦弱之人的志气!纵观古代燕、齐、荆、越等国战败的例子,有的国家倾覆、君主灭亡,有的君主像鱼被悬挂、鸟儿逃窜一样狼狈,但最终都能建立功业,复兴国家。这难道仅仅是天意相助吗?其实也是人为谋划的结果。假使他们当初也怀着苟且偷生的念头,采纳了像谯周这样的言论,国家的基业又怎能重新建立,美好的名声又怎能获得呢?刘禅既是昏庸的君主,谯周也实在是无能的臣子,把他们与申包胥、田单、范蠡、大夫种等人相比,差距不也太远了吗!)

206 句 • 陈寿 著于西晋
阅读提示:使用键盘左右箭头键可快速切换章节 • 点击句子右侧图标可复制文本 • 上方可切换阅读模式 • 左侧侧边栏可快速导航到其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