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四 蜀书十四:蒋琬费祎姜维传

三国志蜀书主要人物: 蒋琬、费祎、姜维
001

蒋琬字公琰,零陵湘乡人也。

蒋琬,字公琰,是零陵郡湘乡县人。

002

弱冠与外弟泉陵刘敏俱知名。

二十岁时,蒋琬和他的表弟、泉陵人刘敏都很有名气。

003

琬以州书佐随先主入蜀,除广都长。

蒋琬以州书佐的身份跟随先主(刘备)进入蜀地,被任命为广都县县长。

004

先主尝因游观奄至广都,见琬众事不理,时又沉醉,先主大怒,将加罪戮。

先主(刘备)有一次因巡游视察突然来到广都,发现蒋琬对许多公务都不处理,而且当时还喝得酩酊大醉,先主(刘备)非常愤怒,准备将他处死。

005

军师将军诸葛亮请曰:“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愿主公重加察之。”

军师将军诸葛亮为他求情说:“蒋琬是能够治理国家的栋梁之才,并非只能治理百里小县的人才。他为政以安抚百姓为根本,不把表面的修饰工作放在首位,希望主公能再仔细地考察他。”

006

先主雅敬亮,乃不加罪,仓卒但免官而已。

先主(刘备)一向很敬重诸葛亮,于是没有给蒋琬定罪,只是仓促地将他免职了事。

007

琬见推之后,夜梦有一牛头在门前,流血滂沱,意甚恶之,呼问占梦赵直。

蒋琬被免官之后,夜里梦见一个牛头挂在门前,鲜血淋漓,他心里非常厌恶这个梦,于是叫来占梦师赵直询问吉凶。

008

直曰:“夫见血者,事分明也。牛角及鼻,‘公’字之象,君位必当至公,大吉之征也。”

赵直说:“梦见流血,象征事情将会水落石出、非常分明。牛角和牛鼻子合起来,正是一个‘公’字的形象,这意味着您的官位必定会达到三公的级别,这是大吉大利的征兆。”

009

顷之,为什邡令。

不久之后,蒋琬被任命为什邡县令。

010

先主为汉中王,琬人为尚书郎。

先主(刘备)自立为汉中王后,蒋琬出任尚书郎。

011

建兴元年,丞相亮开府,辟琬为东曹掾。

建兴元年(公元223年),丞相诸葛亮开设府署,征召蒋琬担任东曹掾。

012

举茂才,琬固让刘邕、阴化、庞延、廖淳,亮教答曰:“思惟背亲舍德,以殄百姓,众人既不隐于心,实又使远近不解其义,是以君宜显其功举,以明此选之清重也。”

他被举荐为茂才,但坚决推辞,想让给刘邕、阴化、庞延、廖淳等人。诸葛亮开导他说:“我们若舍弃有德才的人而偏爱亲近者,就会祸害百姓,这个道理大家心里都明白,但你的推辞也确实会让远近的人不理解我们选拔的原则。因此,你应当接受这项彰显功绩的举荐,以此来表明此次选拔的公正和重要。”

013

迁为参军。

他升迁为参军。

014

五年,亮住汉中,琬与长史张裔统留府事。

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诸葛亮驻军汉中,蒋琬与长史张裔一同处理丞相府的留守事务。

015

八年,代裔为长史,加抚军将军。

建兴八年(公元230年),蒋琬接替张裔担任长史,并加任抚军将军。

016

亮数外出,琬常足食足兵以相供给。

诸葛亮多次率军外出征战,蒋琬常常保证粮食和兵员的充足,以此来供给前线。

017

亮每言:“公琰托志忠雅,当与吾共赞王业者也。”

诸葛亮常常说:“公琰(蒋琬)心志忠诚高雅,是应当与我共同辅佐王室大业的人。”

018

密表后主曰:“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

他(诸葛亮)秘密上表给后主(刘禅)说:“如果我遭遇不幸,我身后的事务应该托付给蒋琬。”

019

亮卒,以琬为尚书令,俄而加行都护、假节、领益州刺史、迁大将军、录尚书事、封安阳亭侯。

诸葛亮去世后,蒋琬被任命为尚书令,不久后又加任行都护、授予符节、兼任益州刺史,接着升任大将军、录尚书事,并被封为安阳亭侯。

020

时新丧元帅,远近危悚。

当时国家刚刚失去了主帅(诸葛亮),朝廷内外都感到惊恐不安。

021

琬出类拔萃,处群僚之右,既无戚容,又无喜色,神守举止,有如平日,由是众望渐服。

蒋琬才干出众,在百官中地位最高,他既没有悲伤的表情,也没有喜悦的神色,精神状态和言行举止都和平日里一样,因此,众人逐渐对他心悦诚服。

022

延熙元年,诏琬曰:“寇难未弭,曹睿骄凶,辽东三郡劳其暴虐,遂相纠结,与之离隔。睿大兴众役,还相攻伐。囊秦之亡,胜、广首难,今有此变,斯乃天时。君其治严,总帅诸军屯任汉中,须吴举动,东西掎角,以乘其畔。”

延熙元年(公元238年),后主下诏对蒋琬说:“敌寇的祸患尚未平息,曹叡骄横凶残,辽东三郡的官民因不堪其暴虐统治,于是联合起来反叛,与他分道扬镳。曹叡为此大举兴兵,回头攻打他们。想当初秦朝的灭亡,就是由陈胜、吴广率先发难引起的,如今出现了这样的变故,这正是上天赐予我们的时机。您应当整顿军队,统帅各路兵马进驻汉中,等待东吴的行动,以便东西两方形成掎角之势,趁着魏国内乱从中取事。”

023

又命琬开府,明年就加为大司马。

后主又下令允许蒋琬开设府署,第二年就升任他为大司马。

024

东曹掾杨戏索性简略,琬与言论,时不应答。

东曹掾杨戏性情简略,蒋琬和他谈话时,他时常不作回应。

025

或欲构戏于琬,曰:“公与戏语而不见应,戏之慢上,不亦甚乎!”

有人想在蒋琬面前诋毁杨戏,说:“您和杨戏说话,他却不回应,他对上司的怠慢,不是太过分了吗!”

026

琬曰:“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面从后言,古人之所诫也。戏欲赞吾是耶,则非其本心,欲反吾言,则显吾之非,是以默然,是戏之快也。”

蒋琬说:“人心各不相同,就像各自的面貌一样;当面顺从,背后议论,这是古人所告诫的。杨戏要是想赞同我的话,那就不是他的真心;要是想反对我的话,又会显得我做得不对。所以他选择沉默不语,这正是杨戏为人耿直的地方。”

027

又督农杨敏曾毁琬,曰:“作事愦愦;诚非及前人。”

另外,督农杨敏曾经诽谤蒋琬,说:“他处理事情糊里糊涂,实在比不上前人(诸葛亮)。”

028

或以白琬,主者请推治敏。

有人将此事告诉了蒋琬,主管官员请求依法查办杨敏。

029

琬曰:“吾实不如前人,无可推也。”

蒋琬说:“我确实不如前人,没有什么可查办的。”

030

主者重据听不推,则乞问其愦愦之状。

那位主管官员坚持自己的意见,见蒋琬不予追究,便转而请求让他去问明杨敏所说的“糊里糊涂”具体指什么情况。

031

琬曰:“苟其不如,则事不当理,事不当理,则愦愦矣。复何问邪?”

蒋琬说:“如果我真的比不上前人,那么处理事情就会不合情理;处理事情不合情理,那自然就是糊涂昏聩了。还有什么好问的呢?”

032

后敏坐事系狱,众人犹惧其必死。

后来杨敏因为某件事被逮捕入狱,大家都担心他必死无疑。

033

琬心无适莫,得免重罪。

蒋琬心中没有偏爱和憎恶,(杨敏)因此得以免除重罪。

034

其好恶存道,皆此类也。

他的好恶都以道义为准,诸如此类的事情都是如此。

035

琬以为昔诸葛亮数窥秦川,道险运艰,竞不能克,不若乘水东下。

蒋琬认为,过去诸葛亮多次出兵图谋秦川地区,但道路险阻,粮草运输困难,最终没能攻克,不如乘船顺流东下。

036

乃多作舟船,欲由汉、沔袭魏兴、上庸。

于是(蒋琬)大量建造船只,打算沿着汉水、沔水顺流而下,袭击魏兴和上庸。

037

会旧疾连动,未时得行。

恰逢此时他的旧病接连发作,未能及时出兵。

038

而众论咸谓如不克捷,还路甚难,非长策也。

而朝中众人议论,都认为如果不能迅速获胜,撤军的道路会非常艰难,这并非长远之计。

039

于是遣尚书令费祎、中监军姜维等喻指。

于是(朝廷)派遣尚书令费祎、中监军姜维等人前去(向蒋琬)说明众人的意见。

040

琬承命上疏曰:芟秽弭难,臣职是掌。自臣奉辞汉中,已经六年,臣既暗弱,加婴疾疢,规方无成,夙夜忧惨。今魏跨带九州,根蒂滋蔓,平除未易。若东西并力,首尾掎角。虽未能速得如志,且当分裂蚕食,先摧其支党。然吴期二三,连不克果,俯仰惟艰,实忘寝食。辄与费祎等议,以凉州胡塞之要,进退有资,贼之所惜;且羌、胡乃心思汉如渴。又昔偏军人羌,郭淮破走,算其长短,以为事首,宜以姜维为凉州刺史。若维征行,衔持河右,臣当帅军为维镇继。今涪水陆四通,惟急是应。若东北有虞,赴之不难。

蒋琬接到命令后上书说:‘铲除奸佞、平息祸乱,是我的职责所在。自我奉命驻守汉中以来,已经六年了。我才智平庸、身体衰弱,又加上疾病缠身,计谋规划一无所成,日夜为此忧心忡忡。如今曹魏占据九州,势力根深蒂固,难以一举铲除。如果能与东吴合力,东西夹击,形成掎角之势,即使不能迅速实现最终目标,也应当分割削弱、逐步蚕食,先摧毁它的分支力量。然而,东吴几次三番出兵,都未能取得成果,思量此事之艰难,我实在寝食难安。我曾与费祎等人商议,认为凉州地处边塞要冲,进退都有依托,是敌人非常看重的地方;并且羌、胡等少数民族思念汉室,如同口渴之人盼望饮水。再者,过去曾有偏师进入羌人地区,被郭淮击败,我权衡利弊,认为应以此为首要任务,适宜任命姜维为凉州刺史。如果姜维出征,控制河右地区,我应当率领大军作为他的后援。如今涪县水陆交通四通八达,可以应对各种紧急情况。假如东北方向出现战事,赶去增援也并不困难。’

041

由是琬遂还住涪。

因此蒋琬就返回涪县驻扎。

042

疾转增剧,至九年卒,谥曰恭。

他的病情转而加重,到延熙九年(公元246年)去世,谥号为恭。

043

子斌嗣,为绥武将军、汉城护军。

他的儿子蒋斌继承爵位,担任绥武将军、汉城护军。

044

魏大将军钟会至汉城,与斌书曰:“巴蜀贤智文武之士多矣,至于足下、诸葛思远,譬诸草木,吾气类也。桑梓之敬,古今所敦。西到,欲奉瞻尊大君公侯墓,当洒扫坟茔,奉祠致敬。愿告其所在!”

魏国大将军钟会到达汉城,写信给蒋斌说:“巴蜀地区有才智的文武之士很多,至于您和诸葛思远(诸葛瞻),就如同草木中的兰芝一样,是我的同类。敬重乡梓先贤,是自古至今都推崇的道理。我到西部后,希望能瞻仰您父亲的墓,届时一定会洒扫坟茔,祭祀致敬。希望您能告诉我坟墓的所在地!”

045

斌答书曰:“知惟臭味意眷之隆,雅托通流,未拒来谓也。亡考昔遭疾疢,亡于涪县,卜云其吉,遂安厝之。知君西迈,乃欲屈驾修敬坟墓。视予犹父,颜子之仁也,闻命感怆,以增情思。”

蒋斌回信说:“我深知您与我志趣相投、情意深厚,承蒙您将我引为同类,对于您的美意我不敢推辞。我已故的父亲当年因病在涪县去世,占卜说那里是吉地,于是就安葬在了那里。得知您要西行,还愿意屈尊前来祭扫家父的坟墓。您对待我的父亲如同自己的父亲一般,这是颜子一样的仁德啊!听闻您的吩咐,我内心悲伤感怀,更增添了思念之情。”

046

会得斌书报,嘉叹意义,及至涪如其书云。

钟会收到蒋斌的回信后,非常赞赏信中的情义,等他到达涪县时,就如同信中所说的那样去祭拜了蒋琬的坟墓。

047

后主既降邓艾,斌诣会于涪,待以交友之礼。

后主(刘禅)向邓艾投降后,蒋斌到涪县拜见钟会,钟会以朋友之礼接待他。

048

随会至成都,为乱兵所杀。

(蒋斌)跟随钟会到了成都,被叛乱的士兵杀害。

049

斌弟显,为太子仆。

蒋斌的弟弟蒋显,官至太子仆。

050

会亦爱其才学,与斌同时死。

钟会也很欣赏蒋显的才华和学识,(蒋显)与蒋斌一同被杀。

051

刘敏,左护军、扬威将军,与镇北大将军王平惧镇汉巾。

刘敏,时任左护军、扬威将军,与镇北大将军王平一同镇守汉中。

052

魏遣大将军曹爽袭蜀时,时议者或谓但可守城,不出拒敌,必自引退。

当魏国派遣大将军曹爽前来袭击蜀汉时,当时的谋士们有人建议只应该坚守城池,不必出兵迎敌,认为敌人必定会自行撤退。

053

敏以为男女布野,农谷栖亩,若听敌人,则大事去矣。

刘敏认为,百姓男女都散布在田野乡间,地里的庄稼也尚未收割,如果放任敌人深入,那么国家大事就完了。

054

遂帅所领与平据兴势,多张旗帜,弥亘百馀里。

于是他率领部下与王平一起占据兴势,大量设置旗帜,连绵一百多里,虚张声势。

055

会大将军费祎从成都至,魏军即退。

恰逢大将军费祎从成都率援军赶到,魏军随即撤退。

056

敏以功封云亭侯。

刘敏凭借此功被封为云亭侯。

057

费祎字文伟,江夏𫑡人也。

费祎,字文伟,是江夏郡𫑡县人。

058

〈𫑡音盲。〉

(“𫑡”字的发音同“盲”。)

059

少孤,依族父伯仁。

他年少时就成了孤儿,便去投靠同族的叔父费伯仁。

060

伯仁姑,益州牧刘璋之母也。

费伯仁的姑姑,正是益州牧刘璋的母亲。

061

璋遣使迎仁,仁将祎游学入蜀。

刘璋派遣使者迎接费伯仁,费伯仁便带着费祎一同前往蜀地游学。

062

会先主定蜀,祎遂留益土,与汝南许叔龙、南郡董允齐名。

恰逢先主(刘备)平定蜀地,费祎于是留在了益州,与汝南的许叔龙、南郡的董允齐名。

063

时许靖丧子,允与祎欲共会其葬所。

当时许靖的儿子去世,董允与费祎想要一同前往参加葬礼。

064

允白父和请车,和遣开后鹿车给之。

董允告诉父亲董和请求一辆车,董和便派了一辆简陋的开后鹿车给他们。

065

允有难载之色.祎便从前先上。

董允面露为难的神色,费祎便坦然地先上了车。

066

及于丧所,诸葛亮及诸贵人悉集,车乘甚鲜,允犹神色未泰,而祎晏然自若。

到了治丧之处,诸葛亮和各位达官显贵都已聚集在那里,车马非常华丽。董允仍然神色不安,而费祎却神态安然,一如平常。

067

持车人还,和问之,知其如此,乃谓允曰:“吾常疑汝于文伟优劣未别也。而今而后,吾意了矣。”

驾车人回来后,董和向他询问情况,得知了事情的经过,便对董允说:“我过去常常不确定你和文伟(费祎)谁更优秀。从今以后,我心里有数了。”

068

先主立太子,祎与允为舍人,迁庶子。

先主(刘备)册立太子时,费祎与董允一同担任太子舍人,后来又升任为庶子。

069

后主践位,为黄门侍郎。

后主(刘禅)即位后,费祎被任命为黄门侍郎。

070

丞相亮南征还,群僚于数十里逢迎,年位多在祎右,而亮特命祎同载,由是众人莫不易观。

丞相诸葛亮南征归来,众位官员到几十里外去迎接。当时许多人的年龄和职位都在费祎之上,但诸葛亮却特别命令费祎与自己同乘一车,从此以后,众人无不对费祎刮目相看。

071

亮以初从南归,以祎为昭信校尉使吴。

诸葛亮刚刚从南征归来,就任命费祎为昭信校尉,派他出使东吴。

072

孙权性既滑稽,嘲啁无方,诸葛恪、羊衜等才博果辩,论难锋至,祎辞顺义笃,据理以答,终不能屈。

孙权的性情诙谐,喜欢毫无顾忌地开玩笑和嘲讽人。他手下的诸葛恪、羊衜等人才能出众、能言善辩,在辩论中诘难十分尖锐。但费祎总是言辞得体,义理诚恳,依据道理进行回答,最终都无法使他屈服。

073

〈祎别传曰:孙权每别酌好酒以饮祎,视其已醉,然后问以国事,并论当世之务,辞难累至。祎辄辞以醉,退而撰次所问,事事条答,无所遗失。〉

(《费祎别传》记载:孙权每次都另外为费祎斟上好酒,观察到他似乎已经醉了,然后才询问国事,并讨论天下大势,言辞中屡次设置难题。费祎总是以喝醉为由推辞,回到住处后就将孙权的问题整理记录下来,分条作答,毫无遗漏。)

074

权甚器之,谓祎曰:“君天下淑德,必当股肱蜀朝,恐不能数来也。”

孙权非常器重他,对费祎说:“您是天下的贤德之士,将来必定会成为蜀汉朝廷的股肱重臣,恐怕以后就不能经常来了。”

075

〈祎别传曰:权乃以手中常所执宝刀赠之,祎答曰:“臣以不才,何以堪明命?然刀所以讨不庭、禁暴乱者也,但原大王勉建功业,同奖汉室,臣虽暗弱,终不负东顾。”〉

(《费祎别传》记载:孙权于是把自己常佩带的宝刀赠送给费祎。费祎回答说:“我才疏学浅,怎能承受您的美意?不过,刀是用来征讨不臣、平定暴乱的。希望大王您努力建功立业,与我们共同辅佐汉室。我虽然愚钝懦弱,也绝不会辜负您这份来自东吴的厚爱。”)

076

还,迁为侍中。

(费祎)返回蜀国后,升任为侍中。

077

亮住北住汉中,请祎为参军。

诸葛亮驻扎在北方的汉中时,请费祎担任他的参军。

078

以奉使称旨,频烦至吴。

因为他出使东吴很符合诸葛亮的心意,所以多次频繁地前往吴国。

079

建兴八年,转为中护军,后又为司马。

建兴八年(公元230年),(费祎)转任为中护军,之后又担任司马。

080

值军师魏延与长史杨仪相憎恶。

当时,军师魏延与长史杨仪相互憎恨厌恶。

081

每至并坐争论,延或举刀拟仪,仪泣涕横集。

每当两人(魏延和杨仪)同坐议事发生争执时,魏延有时会举刀比划着杨仪,杨仪则哭得涕泪纵横。

082

祎常入其坐间,谏喻分别,终亮之世。

费祎常常介入他们两人之间,分别进行劝解开导,在诸葛亮还在世时一直如此。

083

各尽延、仪之用者,祎匡救之力也。

魏延和杨仪两人都能各尽其才、发挥作用,正是得益于费祎从中调解匡正的力量。

084

亮卒,祎为后军师。

诸葛亮去世后,费祎担任后军师。

085

顷之,代蒋琬为尚书令。

不久之后,他又接替蒋琬担任尚书令。

086

〈祎别传曰:于时军国多事,公务烦猥,祎识悟过人,每省读书记,举目暂视,已究其意旨,其速数倍于人,终亦不忘。常以朝晡听事,其间接纳宾客,饮食嬉戏,加之博弈,每尽人之欢,事亦不废。董允代祎为尚书令,欲𢽾祎之所行,旬日之中,事多愆滞。允乃叹曰:“人才力相县若此甚远,此非吾之所及也。听事终日,犹有不暇尔。”〉

(《费祎别传》记载:当时国家军政事务繁多,公务繁忙琐碎,费祎的见识和领悟力过人。他每次阅读公文奏章,只需抬头看一眼,便能领会其主旨,速度是常人的好几倍,并且过目不忘。他常常在早晨到下午申时处理公务,在此期间还接待宾客,饮酒娱乐,下棋玩乐,总能让宾主尽欢,而公务也丝毫不耽误。董允接替费祎担任尚书令后,想要效仿费祎的行事方式,结果十天之内,许多事务都积压延误了。董允于是感叹道:“人的才能和精力相差竟然如此悬殊,这实在不是我能比得上的。我整天处理公务,尚且觉得时间不够用啊。”)

087

琬自汉中还涪,祎迁大将军,录尚书事。

蒋琬从汉中返回涪县后,费祎升任大将军,并掌管尚书台事务。

088

延熙七年,魏军次于兴势,假祎节,率众往御之。

延熙七年(公元244年),魏国军队进驻兴势,后主(刘禅)授予费祎符节,让他率领军队前去抵御。

089

光禄大夫来敏至祎许别,求共围棋。

光禄大夫来敏到费祎那里为他送行,并请求和他下一盘围棋。

090

于时羽檄交驰,人马擐甲,严驾已讫。

当时,紧急军情文书来往不断,士兵和战马都已披上铠甲,部队整装待发。

091

祎与敏留意对戏,色无厌倦。

费祎和来敏专心致志地下棋,脸上没有丝毫厌倦的神色。

092

敏曰:“向聊观试君耳!君信可人,必能办贼者也。”

来敏说:“刚才我只是想观察试探一下您罢了!您确实是位值得信赖的人,一定能够击退敌人的。”

093

祎至,敌遂退,封成乡侯。

费祎抵达前线后,敌军随即撤退,他因此被封为成乡侯。

094

〈殷基通语曰:司马懿诛曹爽,祎设甲乙论平其是非。甲以为曹爽兄弟凡品庸人,苟以宗子枝属,得蒙顾命之任,而骄奢僭逸,交非其人,私树朋党,谋以乱国。懿奋诛讨,一朝殄尽,此所以称其任,副士民之望也。乙以为懿感曹仲付己不一,岂爽与相干?事势不专,以此阴成疵瑕。初无忠告侃尔之训,一朝屠戮,搀其不意,岂大人经国笃本之事乎!若爽信有谋主之心,大逆已构,而发兵之日,更以芳委爽兄弟。懿父子从后闭门举兵,蹙而向芳,必无悉宁,忠臣为君深虑之谓乎?以此推之,爽无大恶明矣。若懿以爽奢僭,废之刑之可也,灭其尺口,被以不义,绝子丹血食,及何晏子魏之亲甥,亦与同戮,为僭滥不当矣。〉

(殷基的《通语》记载:司马懿诛杀曹爽后,费祎设立了“甲”和“乙”两个虚拟人物来评论此事的是非。甲认为:曹爽兄弟是平庸无能之辈,仅仅因为是皇室宗亲,才得以接受辅佐幼主的托孤重任,但他们却骄横奢侈,越轨放纵,结交不该结交的人,私下扶植党羽,图谋祸乱国家。司马懿奋起将他们讨伐诛灭,在一天之内就将他们全部消灭,这正是他称职的表现,也顺应了官民的期望。乙则认为:司马懿是感觉魏明帝(曹叡)托付给自己的权力不专一,但这又与曹爽有什么关系呢?因为大权旁落,他就借此暗中构陷罪名。起初他从没有过直言劝谏,却在一天之内突然发动屠杀,趁对方毫无防备,这难道是大臣治理国家、巩固根本的做事方式吗?如果曹爽真有篡夺君位的野心,大逆之谋已经形成,那么在司马懿发兵的那天,郭太后还处在曹爽兄弟的控制之下。司马懿父子在后方关闭城门发动兵变,逼近郭太后,难道能保证万无一失吗?这能称作是忠臣为君主深谋远虑吗?由此推断,曹爽没有犯下滔天大罪是很明显的。如果司马懿认为曹爽奢侈越轨,将他废黜或处以刑罚就可以了,但却要灭绝他全家老小,给他安上不义的罪名,断绝了曹真(曹爽之父)的后嗣香火,就连身为曹魏皇室外甥的何晏也一同被杀,这样做就属于越权滥杀,非常不恰当了。)

095

琬固让州职,祎复领益州刺史。

蒋琬坚决辞去益州刺史的职务,费祎于是兼任了益州刺史。

096

祎当国功名,略与琬比。

费祎执掌国政期间的功劳和名望,大致上与蒋琬相当。

097

〈祎别传曰:祎雅性谦素,家不积财。儿子皆令布衣素食,出入不从车骑,无异凡人。〉

(《费祎别传》记载:费祎生性雅致谦逊朴素,家中不积蓄财富。他让儿子们都穿布衣、吃素食,出入不带车马随从,和普通人没什么两样。)

098

十一年,出住汉中,自琬及祎,虽自身在外,庆赏刑威,皆遥先咨断然,后乃行。

延熙十一年(公元248年),费祎出京驻扎在汉中。从蒋琬到费祎,他们虽然身在京城之外,但所有朝廷的庆典、奖赏、刑罚、威权等事宜,都必须先远程向后主(刘禅)请示并获得裁决,然后才付诸实行。

099

其推任如此。

他们受到的信任和重用就是这样。

100

后十四年夏,还成都,成都望气者云都邑无宰相位,故冬复比屯汉寿。

延熙十四年(公元251年)夏天,费祎返回成都。成都的占卜者说都城中没有宰相的星位,所以到了冬天,费祎又再次前往汉寿屯驻。

101

延熙十五年,命祎开府。

延熙十五年(公元252年),朝廷命令费祎开设府署。

102

十六年岁首大会,魏降人郭循在坐。

延熙十六年(公元253年)年初举行朝贺大会时,从魏国投降过来的人郭循也在座。

103

祎欢饮沉醉,为循手刃所害,谥曰敬侯。

费祎在宴会上畅饮,喝得大醉,被郭循亲手刺杀,死后谥号为敬侯。

104

子承嗣,为黄门侍郎,承弟恭,尚公主。

他的儿子费承继承了爵位,担任黄门侍郎;费承的弟弟费恭,迎娶了公主。

105

〈祎别传曰:恭为尚书郎,显名当世,早卒。〉

(《费祎别传》中记载:费恭官至尚书郎,在当时很有名望,但很早就去世了。)

106

祎长女配太子璿为妃。

费祎的长女嫁给了太子刘璿为妃。

107

姜维,字伯约,天水冀人也。

姜维,字伯约,是天水郡冀县人。

108

少孤,与母居,好郑氏学。

他年幼丧父,与母亲一同居住,喜好郑玄的经学。

109

〈《傅子》曰:维为人好立功名,阴养死士,不修布衣之业。〉

(《傅子》中记载:姜维为人渴望建功立业,暗中豢养敢死之士,不从事平民百姓的产业。)

110

仕郡上计掾,州辟为从事。

他在郡中担任上计掾,后被州里征召为从事。

111

以父冏昔为郡功曹,值羌、戎叛乱,身卫郡将,没于战场,赐维官中郎,参本郡军事。

因为父亲姜冏过去担任郡里的功曹,在羌、戎等少数民族叛乱时,为保卫郡将而战死沙场,朝廷因此授予姜维中郎的官职,让他参与本郡的军事事务。

112

建兴六年,丞相诸葛亮军向祁山,时天水太守适出案行。

建兴六年(公元228年),丞相诸葛亮率军出征祁山,当时天水太守正好外出巡视。

113

维及功曹梁绪、主簿尹赏、主记梁虔等从行。

姜维和功曹梁绪、主簿尹赏、主记梁虔等人陪同太守一起出行。

114

太守闻蜀军垂至而诸县响应,疑维等皆有异心,于是夜亡保上邽。

天水太守听说蜀汉大军即将抵达,并且各县纷纷响应,便怀疑姜维等人都有二心,于是连夜逃往上邽固守。

115

维等觉太守去,追迟,至城门,城门已闭,不纳。

姜维等人发觉太守已经离开,急忙追赶,但为时已晚;等他们到达上邽城门时,城门已经关闭,不再接纳他们。

116

维等相率还冀,冀亦不入维。

姜维等人只好一起返回冀县,但冀县的城门也已关闭,不接纳他们。

117

维等乃俱诣诸葛亮。

于是姜维等人只好一同去拜见(投奔)诸葛亮。

118

会马谡败于街亭。

正好这时马谡在街亭兵败。

119

亮拔将西县千馀家及维等还,故维遂与母相失。

诸葛亮只好将西县的一千多户人家以及姜维等人带回蜀地,因此姜维从此便与母亲失散。

120

〈《魏略》曰:天水太守马遵将维及诸官属随雍州刺史郭淮偶自西至洛门案行,会闻亮已到祁山,淮顾遵曰:“是欲不善!”遂驱东还上邽。遵念所治冀县界在西偏,又恐吏民乐乱,遂亦随淮去。时维谓遵曰:“明府当还冀。”遵谓维等曰:“卿诸人(回)复信,皆贼也。”各自行。维亦无如遵何,而家在冀,遂与郡吏上官子修等还冀。冀中吏民见维等大喜,便推令见亮。二人不获已,乃共诣亮。亮见,大悦。未及遣迎冀中人,会亮前锋为张郃、费繇等所破,遂将维等却缩。维不得还,遂入蜀。诸军攻冀,皆得维母妻子,亦以维本无去意,故不没其家,但系保官以延之。此语与本传不同。〉

(《魏略》记载:天水太守马遵带着姜维及其他属官,跟随雍州刺史郭淮偶然从西边到洛门一带巡查。正好听说诸葛亮已经到达祁山,郭淮回头对马遵说:“这情况不妙!”于是立即率军向东退回上邽。马遵考虑到自己管辖的冀县地处西部边界,又担心官吏和百姓会乘机作乱,于是也跟随郭淮撤离。当时姜维对马遵说:“您应当返回冀县。”马遵对姜维等人说:“你们这些人(如果)还值得信任,(那你们)就都是叛贼了。”然后各自离去。姜维也对马遵无可奈何,但因为家在冀县,于是便与郡吏上官子修等人一同返回冀县。冀县的官吏百姓见到姜维等人后非常高兴,便推举他们去拜见诸葛亮。姜维和上官子修不得已,只好一同去拜见诸葛亮。诸葛亮见到他们后,非常高兴。还没来得及派人去迎接冀县的人,恰逢诸葛亮的前锋部队被张郃、费繇等人击败,于是他只好带着姜维等人退兵。姜维无法返回家乡,便从此归属了蜀汉。魏国军队攻下冀县后,俘获了姜维的母亲和妻儿,但也因为知道姜维本无投降之意,所以没有没收他的家产,只是将他的家人交由官府看管。这个说法与本传的记载有所不同。)

121

亮辟维为仓曹掾,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时年二十七。

诸葛亮任命姜维为仓曹掾,加封他为奉义将军,爵位是当阳亭侯,当时姜维二十七岁。

122

亮与留府长史张裔、参军蒋琬书曰:“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

诸葛亮写信给留府长史张裔、参军蒋琬说:“姜维(字伯约)忠于职守,勤劳于国事,思考问题缜密周全,考察他的才能,像李邵(字永南)、马良(字季常)这些人都比不上他。他真是凉州最优秀的人才啊。”

123

又曰:“须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约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于人,毕教军事,当遣诣宫,觐见主上。”

诸葛亮又说:“应该先让他统领五六千虎步军。姜维(字伯约)对军事非常敏锐,既有胆识和义气,又深谙兵法。这个人胸怀汉室,才能又超越常人,等他完全熟悉了军事之后,应当派遣他前往宫中,觐见主上(刘禅)。”

124

〈孙盛杂记曰:初,姜维诣亮,与母相失,复得母书,令求当归。维曰:“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也。”〉

(《孙盛杂记》记载:当初,姜维投奔诸葛亮时,与母亲失散。后来收到母亲的来信,信中让他设法寻觅当归(暗示应当归家)。姜维回信说:“良田百顷,并非只在于那一亩地;只要胸怀远大的志向,又何必一定要想着当归呢?”)

125

后迁中监军、征西将军。

后来,姜维升任为中监军、征西将军。

126

十二年,亮卒,维还成都,为右监军、辅汉将军,统诸军,进封平襄侯。

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去世,姜维返回成都,被任命为右监军、辅汉将军,统领各路军队,并晋封为平襄侯。

127

延熙元年,随大将军蒋琬住汉中。

延熙元年(公元238年),他跟随大将军蒋琬驻扎在汉中。

128

琬既迁大司马。

在蒋琬升任大司马之后,

129

以维为司马,数率偏军西入。

任命姜维为(大司马的)司马,(姜维)多次率领分队向西进攻。

130

六年,迁镇西大将军,领凉州刺史。

延熙六年(公元243年),他升任镇西大将军,兼任凉州刺史。

131

十年,迁卫将军,与大将军费祎共录尚书事。

延熙十年(公元247年),姜维升任卫将军,与大将军费祎共同掌管尚书台事务。

132

是岁,汉山平康夷反,维率众讨定之。

同年,汉中地区的平康夷人发动叛乱,姜维率领军队将其讨伐平定。

133

又出陇西、南安、金城界,与魏大将军郭淮、夏侯霸等战于洮西。

姜维又出兵陇西、南安、金城一带,在洮西与魏国大将军郭淮、夏侯霸等人交战。

134

胡王治无戴等举部落降,维将还安处之。

胡人部落首领治无戴等人率领部众投降,姜维便带领他们返回蜀地,并予以安置。

135

十二年,假维节复出西平,不克而还。

延熙十二年(公元249年),姜维被授予符节,再次出兵西平,但未能取胜而返回。

136

维自以练西方风俗,兼负其才武,欲诱诸羌、胡以为羽翼,谓自陇以西可断而有也。

姜维自认为熟悉西方的风俗民情,又兼备才干与武勇,想要招抚各羌、胡部落作为自己的左膀右臂,并认为陇西以西的地区可以被分割并占据。

137

每欲兴军大举,费祎常裁制不从,与其兵不过万人。

每当姜维想要大规模出兵时,费祎常常加以制约,不同意他的计划,给他的兵力不超过一万人。

138

〈《汉晋春秋》曰:费祎谓维曰:“吾等不如丞相亦已远矣;丞相犹不能定中夏,况吾等乎!且不如保国治民,敬守社稷,如其功业,以俟能者,无以为希冀徼幸而决成败于一举。若不如志,悔之无及。”〉

(《汉晋春秋》记载:费祎对姜维说:“我们这些人比丞相(诸葛亮)差得太远了;连丞相都未能平定中原,更何况我们呢!不如我们还是保卫国家,安抚百姓,恭谨地守护社稷,至于统一天下的大业,还是留待更有能力的人吧。不要总想着侥幸取胜,将国家的成败赌在一次军事行动上。如果不能如愿,到时后悔也来不及了。”)

139

十六年春,祎卒。

延熙十六年(公元253年)春天,费祎去世。

140

夏,维率数万人出石营,经董亭,围南安。

同年夏天,姜维率领数万兵马出征石营,途经董亭,包围了南安郡。

141

魏雍州刺史陈泰解围至洛门,维粮尽退还。

魏国雍州刺史陈泰前来解围,抵达洛门,姜维因为军粮耗尽而撤兵返回。

142

明年,加督中外军事。

第二年,姜维被加封为都督中外军事。

143

复出陇西,守狄道长李简举城降。

姜维再次出兵陇西,狄道县长李简献城投降。

144

进围襄武,与魏将徐质交锋,斩首破敌,魏军败退。

姜维随即进军围攻襄武,与魏国将领徐质交战,斩杀敌兵,击破敌军,魏军战败撤退。

145

维乘胜多所降下,拔河间狄道、临洮三县民还。

姜维乘胜前进,沿途攻占了许多地方,将河间、狄道、临洮这三个县的百姓迁回了蜀地。

146

后十八年,复与车骑将军夏侯霸等俱出狄道,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经于洮西,经众死者数万人。

延熙十八年(公元255年),姜维再次与车骑将军夏侯霸等人一同出兵狄道,在洮西大败魏国雍州刺史王经,王经的部队阵亡数万人。

147

经退保狄道城,维围之。

王经退守狄道城,姜维便包围了城池。

148

魏徵西将军陈泰进兵解围,维却住钟题。

魏国征西将军陈泰率军前来解围,姜维于是退兵驻扎在钟题。

149

十九年春,就迁维为大将军。

延熙十九年(公元256年)春天,朝廷便升任姜维为大将军。

150

更整勒戎马,与镇西大将军胡济期会上邽。

他再次整顿军队,与镇西大将军胡济约定在上邽会师。

151

济失誓不至,故维为魏大将邓艾所破于段谷,星散流离,死者甚众。

胡济没有遵守约定前来会合,因此姜维在段谷被魏国大将邓艾击败,军队溃散,伤亡惨重。

152

众庶由是怨讟,而陇以西亦骚动不宁。

百姓因此怨恨诽谤姜维,而陇西以西地区也骚动不安。

153

维谢过引负,求自贬削。

姜维上表谢罪,承担责任,请求自我贬官。

154

为后将军,行大将军事。

(朝廷)任命他为后将军,代理大将军的职务。

155

二十年,魏徵东大将军诸葛诞反于淮南,分关中兵东下。

延熙二十年(公元257年),魏国征东大将军诸葛诞在淮南起兵反叛,魏国因此分调关中地区的兵力向东增援。

156

维欲乘虚向秦川,复率数万人出骆谷,迳至沈岭。

姜维想趁魏国关中兵力空虚的机会进军秦川,于是再次率领数万人出骆谷,直接抵达沈岭。

157

时长城积谷甚多而守兵乃少,闻维方到众皆惶惧。

当时长城积聚了极多的粮草,但守兵却很少,听说姜维刚刚到达,众人无不惊慌恐惧。

158

魏大将军司马望拒之,邓艾亦自陇右,皆军于长城。

魏国大将军司马望率军抵御姜维,邓艾也从陇右前来,两人都把军队驻扎在长城。

159

维前住芒水,皆倚山为营。

姜维进军至芒水,全部军队都依山扎营。

160

望、艾傍渭坚围,维数下挑战,望、艾不应。

司马望和邓艾沿着渭水构筑坚固的营垒防守,姜维多次下战书挑战,但他们都不应战。

161

景耀元年,维闻诞破败,乃还成都。

景耀元年(公元258年),姜维听说诸葛诞已经兵败,于是便返回了成都。

162

复拜大将军。

他再次被任命为大将军。

163

初,先主留魏延镇汉中,皆实兵诸围以御外敌。

当初,先主(刘备)留下魏延镇守汉中时,采取的策略是把兵力分散部署在各个军事据点,用以防御外敌。

164

敌若来攻,使不得入。

如果敌人来进攻,就阻止他们,使其无法深入境内。

165

及兴势之役,王平捍拒曹爽,皆承此制。

到了兴势之战时,王平抵抗曹爽的进攻,也都沿用了这一防御部署。

166

维建议,以为错守诸围,虽合《周易》“重门”之义,然适可御敌,不获大利。

姜维建议,他认为分兵防守各个外围据点的策略,虽然符合《周易》中“重门”所象征的严密防守之意,但仅仅只能抵御敌人,无法获得大的战果。

167

不若使闻敌至,诸围皆敛兵聚谷,退就汉、乐二城。

不如这样:一旦听闻敌人来犯,各个外围据点都收拢兵力、集中粮草,撤退到汉城和乐城这两座主要城池。

168

使敌不得入平,臣重关镇守以捍之。

诱使敌人进入平原地带,我方则凭借险要的关隘坚守以抵抗他们。

169

有事之日,令游军并进以伺其虚。

等到战机出现时,就命令机动的游击部队一同出击,寻找敌人的薄弱环节。

170

敌攻关不克,野无散谷,千里县粮,自然疲乏。

敌人攻打关隘无法得手,在野外又找不到散落的粮食,补给线远在千里之外,自然会变得疲惫困乏。

171

引退之日,然后诸城并出,与游军并力搏之,此殄敌之术也。

等到敌人撤退的那一天,各城守军再一并出击,与游击部队合力攻击他们,这就是歼灭敌人的方法。

172

于是令督汉中胡济却住汉寿,监军王含守乐城,护军蒋斌守汉城,又于西安、建威、武卫、石门、武城、建昌、临远皆立围守。

于是,姜维命令汉中都督胡济退守汉寿,监军王含守护乐城,护军蒋斌守护汉城,又在西安、建威、武卫、石门、武城、建昌、临远等地都设立了营垒进行防守。

173

五年,维率众出汉、侯和,为邓艾所破,还住沓中。

景耀五年(公元262年),姜维率领部队出征汉地、侯和,被邓艾击败,退回并驻扎在沓中。

174

维本羁旅托国,累年攻战,功绩不立。

姜维本是寄身异国之人,虽然连年发动战争,但并未建立显著的功绩。

175

而宦官黄皓等弄权于内,右大将军阎宇与皓协比,而皓阴欲废维树宇。

而宦官黄皓等人在朝廷内部玩弄权术,右大将军阎宇与黄皓勾结,黄皓便暗中想要废黜姜维,扶植阎宇。

176

维亦疑之,故自危惧,不复还成都。

姜维也怀疑这件事,因此感到自身危险恐惧,不敢再返回成都。

177

〈《华阳国志》曰;维恶黄皓恣擅,启后主欲杀之。后主曰:“皓趋走小臣耳,往董允切齿,吾常恨之,君何足介意!”维见皓枝附叶连,惧于失言,逊辞而出。后主敕皓诣维陈谢。维说皓求沓中种麦,以避内逼耳。〉

(《华阳国志》记载:姜维厌恶黄皓独断专行,启奏后主(刘禅),请求杀掉黄皓。后主(刘禅)说:“黄皓不过是个奔走效劳的小臣罢了,以前董允对他恨得咬牙切齿,我常常为此感到遗憾,您又何必介意他呢!”姜维见黄皓党羽众多、势力盘根错节,担心自己说错了话,便谦恭地告退了。后主(刘禅)命令黄皓去向姜维当面谢罪。姜维于是借口请求到沓中屯田种麦,以此来避开朝中的逼迫。)

178

六年,维表后主:“闻钟会治兵关中,欲规进取,宜并遣张翼、廖化诣督堵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

景耀六年(公元263年),姜维上表后主(刘禅)说:“听说钟会在关中集结军队,打算图谋进犯,应当派遣张翼、廖化分别率军前去防守阳安关口和阴平桥头,以防患于未然。”

179

皓征信鬼巫,谓敌终不自致。

黄皓采信了鬼神巫师的说法,认为敌人最终绝不会前来进攻。

180

启后主寝其事,而群臣不知。

(黄皓)启奏后主(刘禅)将此事搁置不理,而朝中大臣们都不知道这件事。

181

及钟会将向骆谷,邓艾将入沓中。

等到钟会准备向骆谷进军,邓艾准备进入沓中的时候。

182

然后乃遣右车骑廖化诣沓中为维援,左车骑张翼、辅国大将军董厥等诣阳安关口以为诸围外助。

在这之后,(蜀汉朝廷)才派遣右车骑将军廖化前往沓中作为姜维的援军,派遣左车骑将军张翼、辅国大将军董厥等人前往阳安关口,作为各处据点的外援。

183

比至阴平,闻魏将诸葛绪向建威,故住待之。

等到(援军)抵达阴平时,听说魏国将领诸葛绪正向建威进军,于是便停驻下来等待迎击他。

184

月馀,维为邓艾所摧,还住阴平。

一个多月后,姜维被邓艾击败,退回到阴平驻扎。

185

钟会攻围汉、乐二城,遣别将进攻关口,蒋舒开城出降,傅佥格斗而死。

钟会进攻并包围了汉城和乐城,另外派遣别的将领进攻关口,守将蒋舒打开城门出城投降,而傅佥则奋力格斗,最终战死。

186

〈汉晋春秋曰:蒋舒将出降,乃诡谓傅佥曰:“今贼至不击而闭城自守,非良图也。”佥曰:“受命保城,惟全为功,今违命出战,若丧师负国,死无益矣。”舒曰:“子以保城获全为功,我以出战克敌为功,请各行其志。”遂率众出。佥谓其战也,至阴平,以降胡烈。烈乘虚袭城,佥格斗而死,魏人义之。蜀记曰:蒋舒为武兴督,在事无称。蜀命人代之,因留舒助汉中守。舒恨,故开城出降。〉

(《汉晋春秋》记载:蒋舒准备出城投降,于是欺骗傅佥说:“现在敌人来了,我们不主动出击反而闭城自守,这不是好计策。”傅佥说:“我奉命保守城池,只有保全城池才算功劳。如今违背命令出战,如果军队覆没、辜负国家,就算战死也毫无益处。”蒋舒说:“您把保全城池当作功劳,我把出战克敌当作功劳,请让我们各行其是吧。”于是就率领部下出城。傅佥以为他是去迎战,(没想到)蒋舒到了阴平,就向胡烈投降了。胡烈趁城中空虚偷袭,傅佥奋力抵抗,战死。魏国人都称赞他的节义。《蜀记》则说:蒋舒担任武兴督时,没有什么政绩。蜀汉朝廷派人取代他,让他留下来协助防守汉中。蒋舒心怀怨恨,所以才开城投降。)

187

会攻乐城,不能克。

钟会进攻乐城,但没能攻克。

188

闻关口已下,长驱而前,翼、厥甫至汉寿,维、化亦舍阴平而退。

钟会听说阳安关口已经被攻下,便长驱直入。张翼、董厥才刚到达汉寿,姜维、廖化也放弃了阴平向后撤退。

189

适与翼、厥合,皆退保剑阁以拒会。

他们正好与张翼、董厥的部队会合,便一起退守剑阁,用以抵抗钟会。

190

会与维书曰:“公侯以文武之德,怀迈世之略,功济巴、汉、声畅华夏,远近莫不归名。每惟畴昔,尝同大化,吴札、郑乔,能喻斯好。”

钟会写信给姜维说:“您德兼文武,胸怀超凡的谋略,功绩遍及巴、汉地区,声威流传于华夏大地,远近之人都仰慕您的名望。每当回想往事,我们都曾共同承受天命教化,吴国的季札和郑国的子产之间的情谊,足可以比喻我们之间的友好关系。”

191

维不答书,列营守险。

姜维没有回信,而是部署军营,占据险要地势进行防守。

192

会不能克,粮运县远,将议还归。

钟会无法攻克,加上粮草运输路途遥远,准备商议退兵。

193

而邓艾自阴平由景谷道傍入,遂破诸葛瞻于绵竹。

然而邓艾却从阴平经景谷小道悄然潜入,最终在绵竹击败了诸葛瞻。

194

后主请降于艾,艾前据成都。

后主(刘禅)向邓艾请求投降,邓艾于是进军占据了成都。

195

维等初闻瞻破,或闻后主欲固守成都,或闻欲东入吴,或闻欲南人建宁。

姜维等人起初听说诸葛瞻兵败,有的消息说后主(刘禅)打算坚守成都,有的说他想东投孙吴,还有的说他准备南下进入建宁。

196

于是引军由广汉、郪道以审虚实。

于是,姜维率领军队从广汉、郪县的道路前进,以探查消息的真伪。

197

寻被后主敕令乃投戈放甲,诣会于涪军前,将士咸怒,拔刀斫石。

不久,他们接到了后主(刘禅)的敕令,于是才放下武器,前往涪县向钟会投降。将士们都愤怒不已,纷纷拔出刀来砍砸石头。

198

〈干宝《晋纪》云:会谓维曰;“来何迟也?”维正色流涕曰:“今日见此为速矣!”会甚奇之。〉

(干宝的《晋纪》记载:钟会对姜维说:‘为什么来得这么晚呢?’姜维神色严肃,流着泪回答说:‘今天能在这里见到你,已经算是来得太快了!’钟会对此感到非常惊奇。)

199

会厚待维等,皆权还其印号节盖。

钟会厚待姜维等人,将他们的印信、官号和符节仪仗都暂时归还。

200

会与维出则同舆,坐则同席,谓长史杜预曰:“以伯约比中土名士,公休、太初不能胜也。”

钟会与姜维外出时同乘一辆车,就坐时同在一个席位,他对长史杜预说:‘拿姜维(伯约)和中原的名士相比,就连诸葛诞(公休)、夏侯玄(太初)也比不上他。’

201

《世语》曰:时蜀官属皆天下英俊,无出维右。

《世语》记载:当时蜀汉的官员都是天下的英杰,但没有人能超过姜维。

202

}}会既构邓艾,艾槛车征,因将维等诣成都,自称益州牧以叛。

钟会成功构陷邓艾后,邓艾被囚车押送回朝。钟会于是率领姜维等人前往成都,自称益州牧,起兵叛乱。

203

〈○《汉晋春秋》曰:会阴怀异图,维见而知其心,谓可构成扰乱以图克复也,乃诡说会曰:“闻君自淮南已来,算无遗策,晋道克昌,皆君之力。今复定蜀,威德振世,民高其功,主畏其谋,欲以此安归乎!夫韩信不背汉于扰攘,以见疑于既平,大夫种不从范蠡于五湖,卒伏剑而妄死,彼岂暗主愚臣哉?利害使之然也。今君大功既立,大德已著,何不法陶朱公泛舟绝迹,全功保身,登峨嵋之岭,而从赤松游乎?”会曰:“君言远矣,我不能行,且为今之道,或未尽于此也。”维曰:“其他则君智力之所能,无烦于老夫矣。”由是情好欢甚。○《华阳国志》曰:维教会诛北来诸将,既死,徐欲杀会,尽坑魏兵,还复蜀祚,密书与后主曰:“原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孙盛《晋阳秋》曰:盛以永和初从安西将军平蜀,见诸故老,及姜维既降之后密与刘禅表疏,说欲伪服事锺会,因杀之以复蜀土,会事不捷,遂至泯灭,蜀人于今伤之。盛以为古人云,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据而据焉身必危,既辱且危,死其将至,其姜维之谓乎!邓艾之入江由,士众鲜少,维进不能奋节绵竹之下,退不能总帅五将,拥卫蜀主,思后图之计,而乃反复于逆顺之间,希违情于难冀之会,以衰弱之国,而屡观兵于三秦,已灭之邦,冀理外之奇举,不亦暗哉!○臣松之以为盛之讥维,又为不当。于时锺会大众既造剑阁,维与诸将列营守险,会不得进,已议还计,全蜀之功,几乎立矣。但邓艾诡道傍入,出于其后,诸葛瞻既败,成都自溃。维若回军救内,则会乘其背。当时之势,焉得两济?而责维不能奋节绵竹,拥卫蜀主,非其理也。会欲尽坑魏将以举大事,授维重兵,使为前驱。若令魏将皆死,兵事在维手,杀会复蜀,不为难矣。夫功成理外,然后为奇,不可以事有差牙,而抑谓不然。设使田单之计,邂逅不会,复可谓之愚暗哉!〉

(○《汉晋春秋》记载:钟会暗中怀有叛乱的图谋,姜维看出来并了解他的心思,认为可以借此制造混乱来图谋复兴蜀汉。于是他用计劝说钟会说:“听说您自从淮南以来,计谋从无失误,晋朝的国运昌盛,都是您的功劳。如今又平定了蜀地,威望和德行震动天下,百姓称颂您的功绩,君主畏惧您的谋略,您想凭着这些安然返回朝廷吗?韩信在天下动荡时没有背叛汉朝,却在天下平定后遭到猜忌;大夫文种不跟随范蠡泛舟五湖,最终被迫自尽而死。他们难道是昏君愚臣吗?是利害关系导致了这样的结果。如今您大功已经建立,大德已经彰显,为何不效法陶朱公(范蠡)乘船远去,保全功业和自身,登上峨眉山,追随赤松子(仙人)去遨游呢?”钟会说:“您的话太高远了,我做不到。况且当今的办法,或许不止这一条路。”姜维说:“至于其他的办法,都在您的智慧和能力范围之内,就不必劳烦我这个老头子了。”从此,两人的交情变得非常好。○《华阳国志》记载:姜维教唆钟会诛杀从北方来的各位魏将,等他们死后,再慢慢图谋杀死钟会,将魏军全部坑杀,恢复蜀汉的统治。他秘密上书给后主(刘禅)说:“希望陛下忍耐几天的屈辱,臣下我正要让国家转危为安,让日月重放光明。”○孙盛在《晋阳秋》中说:我(孙盛)在永和初年(公元345-356年)跟随安西将军平定蜀地,见到许多蜀地旧臣,得知姜维投降之后,曾秘密上表给刘禅,说想要假意为钟会效力,然后趁机杀掉他来恢复蜀国。结果事情没有成功,最终导致自己身死国灭,蜀地的人至今都为他感到悲伤。我认为古人说,不该受困的地方却陷入困境,名声必定受辱;不该占据的位置却要去占据,自身必定危险。既受辱又危险,离死亡也就不远了,这说的就是姜维吧!邓艾进入江油时,兵力很少,姜维进不能在绵竹奋力抵抗,退不能统帅手下将领,保卫蜀主,思考后续的对策,却在投降和反叛之间摇摆不定,希望在难以预料的时机中侥幸成功。凭着一个衰弱的国家,却屡次向三秦地区用兵;国家已经灭亡,还期望着不合常理的奇迹发生,这难道不是很糊涂吗!○臣裴松之认为孙盛对姜维的这番指责,是不恰当的。当时钟会的大军已经到达剑阁,姜维与各位将领列阵坚守险要,钟会无法前进,已经在商议退兵的计划,保全整个蜀国的功劳几乎就要建立了。只是邓艾出其不意地从旁门左道抄小路进来,出现在他们后方,诸葛瞻战败后,成都就自行崩溃了。如果姜维回军救援都城,钟会就会趁机从背后攻击他。当时的情势,怎么可能两全其美呢?所以指责姜维不能在绵竹奋勇抵抗、保卫蜀主,是没有道理的。钟会想要坑杀所有魏将来图谋大事,授予姜维重兵,让他担任先锋。如果魏将全被杀死,兵权就掌握在姜维手中,那时再杀掉钟会、恢复蜀国,并不是什么难事。功业在常理之外取得成功,才称得上是奇谋。不能因为事情最终出了差错,就否定这种可能性。假使当年田单的计策,偶然间没有成功,难道也能说他是愚蠢糊涂的吗?)

204

欲授维兵五万人,使为前驱。

(钟会)想要授予姜维五万兵马,让他担任先锋。

205

魏将士愤发,杀会及维,维妻子皆伏诛。

魏国的将士们愤怒地发动兵变,杀死了钟会和姜维,姜维的妻子儿女也全都被处死。

206

〈《世语》曰:维死时见剖,胆如(斗)大。〉

〈《世语》记载:姜维死后尸体被剖开,发现他的胆有斗那么大。〉

207

郤正著论论维曰:“姜伯约据上将之重,处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资财无馀,侧室无妾媵之亵,后庭无声乐之娱。衣服取供,舆马取备,饮食节制,不奢不约,官给费用,随手消尽;察其所以然者,非以激贪厉浊,抑情自割也。直谓如是为足,不在多求。凡人之谈,常誉成毁败,扶高抑下,咸以姜维投厝无所,身死宗灭,以是贬削,不复料擿,异乎《春秋》褒贬之义矣。如姜维之乐学不倦,清素节约,自一时之仪表也。”

郤正撰写文章评论姜维说:“姜伯约(姜维)身居上将的重位,地位在群臣之上。然而他的住宅简陋,家中没有多余的财物,偏房没有姬妾,后院也没有歌舞娱乐。他的衣服、车马仅仅够用,饮食有节制,既不奢侈也不过分节俭,朝廷供给的费用,随手就用完了。探究他这样做的原因,并非为了沽名钓誉、激励清廉、批判贪腐而刻意压抑自己的情感,他只是认为这样就足够了,并不多加追求。世俗的评论,常常是成功了就赞美,失败了就诋毁,扶持身居高位之人,打压失势之人,都因为姜维最终无处安身、身死族灭,就以此来贬低他,不再去考察他的其他方面,这与《春秋》褒贬人物的原则大相径庭了。像姜维这样勤奋好学、清廉节俭,可以说是当时一代人的楷模。”

208

〈孙盛曰:异哉郤氏之论也!夫士虽百行,操业万殊,至于忠孝义节,百行之冠冕也。姜维策名魏室,而外奔蜀朝,违君徇利,不可谓忠;捐亲苟免,不可谓孝;害加旧邦,不可谓义;败不死难,不可谓节;且德政未敷而疲民以逞,居御侮之任而致敌丧守,于夫智勇,莫可云也:凡斯六者,维无一焉。实有魏之逋臣,亡国之乱相,而云人之仪表,斯亦惑矣。纵维好书而微自藻洁,岂异夫盗者分财之义,而程、郑降阶之善也?臣松之以为郤正此论,取其可称,不谓维始终行事皆可准则也。所云“一时仪表”,止在好学与俭素耳。本传及魏略皆云维本无叛心,以急逼归蜀。盛相讥贬,惟可责其背母。馀既过苦,又非所以难郤正也。〉

〈孙盛说:郤正的这番言论真是奇怪啊!读书人虽然品行百样,事业万千,但忠、孝、义、节才是所有品行中最重要的。姜维曾在魏国为官,却投奔了蜀汉,背弃君主以谋求私利,这不能称为忠;抛弃母亲以求苟全性命,这不能称为孝;加害于自己的故国,这不能称为义;兵败而不能为国难殉死,这不能称为节;况且他的德政尚未施行,就已让百姓疲惫不堪以满足其野心,身负抵御外侮的重任,却导致国土被敌人侵占,在智谋和勇武方面,也无可称道。这六个方面,姜维一个都不具备。他实际上是魏国的逃臣,蜀汉的亡国乱相,却说他是一代人的楷模,这真是令人困惑。即便姜维喜爱读书,生活上稍微廉洁自律,这与盗贼分赃时的“道义”以及程、郑(程武、郑崇)投降时的“识时务”又有什么区别呢?我(裴松之)认为,郤正的这番评论,只是选取了姜维值得称赞的方面,并不是说他一生的所作所为都堪为楷模。所谓的“一时之仪表”,仅仅是指他勤奋好学和清廉节俭罢了。本传和《魏略》都记载姜维本没有反叛之心,是因为情势危急才归顺蜀汉。孙盛的讥讽贬低,只有指责他背弃母亲这一点是可以成立的。其余的批评既过于苛刻,也不是用来驳倒郤正的理由。〉

209

维昔所俱至蜀,梁绪官至大鸿胪,尹赏执金吾,梁虔大长秋,皆先蜀亡没。

当初和姜维一起投奔蜀汉的人中,梁绪的官职做到了大鸿胪,尹赏做到了执金吾,梁虔做到了大长秋,他们都在蜀汉灭亡前就去世了。

210

评曰:蒋琬方整有威重,费祎宽济而博爱,咸承诸葛之成规,因循而不革,是以边境无虞,邦家和一,然犹未尽治小之宜,居静之理也。

评语说:蒋琬方正严肃,很有威望;费祎宽厚仁爱,乐于助人。他们都继承了诸葛亮制定的规章制度,遵循而没有改革,因此边境安宁,国家和睦。然而,他们仍未能完全掌握治理小国的适宜方法和以静制动的道理。

211

〈臣松之以为蒋、费为相,克遵画一,未尝徇功妄动,有所亏丧,外却骆谷之师,内保宁缉之实,治小之宜,居静之理,何以过于此哉!今讥其未尽而不著其事,故使览者不知所谓也。〉

(臣裴松之认为:蒋琬、费祎担任宰相,能够遵循诸葛亮既定的方针策略,从未为了贪求功劳而轻举妄动,导致任何损失。他们对外击退了曹魏在骆谷的军队,对内保持了国家的安宁与稳定。说到治理小国的适宜方法、保持安宁的道理,还有什么能比这做得更好呢?现在陈寿批评他们做得不够彻底,却又不指出具体是哪些事,这让读者不知道他到底在说什么。)

212

姜维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众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

姜维粗略具备文韬武略,立志要建立功名,但他穷兵黩武、劳民伤财,考虑和决断不够周全,最终导致了自身的败亡。

213

老子有云:“治大国者犹烹小鲜。”况于区区蕞尔,而可屡扰乎哉?

老子曾说:“治理大国就像烹饪小鱼一样(不能过多翻动)。”更何况是蜀汉这样一个小小的国家,又怎么能经得起连年征战的骚扰呢?

214

〈干宝曰:姜维为蜀相,国亡主辱弗之死,而死于锺会之乱,惜哉!非死之难,处死之难也。是以古之烈士,见危授命,投节如归,非不爱死也,固知命之不长而惧不得其所也。〉

(干宝说:姜维作为蜀汉的宰相,在国家灭亡、君主受辱之时没有殉国,却死在了钟会的叛乱之中,真是可惜啊!并不是死亡本身有多困难,而是选择何时何地赴死才是困难的。因此,古代的忠烈之士,在危难关头便会献出生命,坚守节操从容赴死,如同回家一般。这并非是他们不爱惜生命,而是因为他们深知生命有限,唯恐死得没有价值。)

214 句 • 陈寿 著于西晋
阅读提示:使用键盘左右箭头键可快速切换章节 • 点击句子右侧图标可复制文本 • 上方可切换阅读模式 • 左侧侧边栏可快速导航到其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