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九 吴书四:刘繇太史慈士燮传

三国志吴书主要人物: 刘繇、太史慈、士燮
001

刘繇附:笮融 子:基太史慈 士燮

刘繇传(附:笮融传、刘繇之子刘基传)、太史慈传、士燮传。

002

刘繇,字正礼,东莱牟平人也。

刘繇,字正礼,是东莱郡牟平县人。

003

齐孝王少子封牟平侯,子孙家焉。

(刘繇的祖先是)西汉齐孝王的小儿子,被封为牟平侯,其子孙后代便在当地安家。

004

繇伯父宠,为汉太尉。

刘繇的伯父名叫刘宠,在汉朝官至太尉。

005

〈续汉书曰:繇祖父本,师受经传,博学群书,号为通儒。举贤良方正,为般长,卒官。宠字祖荣,受父业,以经明行修,举孝廉,光禄(大夫)察四行,除东平陵令。视事数年,以母病弃官,百姓士民攀舆拒轮,充塞道路,车不得前,乃止亭,轻服潜遁,归修供养。后辟大将军府,稍迁会稽太守,正身率下,郡中大治。征入为将作大匠。山阴县民去治数十里有若邪中在山谷间,五六老翁年皆七八十,闻宠迁,相率共送宠,人赍百钱。宠见,劳来曰:“父老何乃自苦远来!”皆对曰:“山谷鄙老,生未尝至郡县。他时吏发求不去,民间或夜不绝狗吠,竟夕民不得安。自明府下车以来,狗不夜吠,吏稀至民间,年老遭值圣化,今闻当见弃去,故戮力来送。”宠谢之,为选受一大钱,故会稽号宠为取一钱太守。其清如是。宠前后历二郡,八居九列,四登三事。家不藏贿,无重宝器,恒菲饮食,薄衣服,弊车羸马,号为窭陋。三去相位,辄归本土。往来京师,常下道脱骖过,人莫知焉。宠尝欲止亭,亭吏止之曰:“整顿传舍,以待刘公,不可得止。”宠因过去。其廉俭皆此类也。以老病卒于家。〉

(《续汉书》中记载:刘繇的祖父名叫刘本,师从名家学习经书传记,博览群书,被称为“通儒”。他被举荐为贤良方正,出任般县县长,最终在任上逝世。刘宠,字祖荣,继承了父亲的学业,因精通经书、品行端正而被举荐为孝廉,又经光禄大夫考察四项德行,被任命为东平陵县令。在任几年后,他因母亲生病而弃官。当地的百姓和士人纷纷拉住他的车驾,用车轮堵塞道路,使车子无法前进。于是他只好在驿亭停下,换上便服偷偷溜走,回家侍奉母亲。后来,他被大将军府征召,逐渐升迁为会稽太守。他以身作则,率领下属,使郡中得到大治。之后又被朝廷征召入京,担任将作大匠。山阴县有些百姓住在离县城几十里的若邪山谷中,有五六位七八十岁的老翁,听说刘宠要调任,便相约一同前来为他送行,每人带了一百文钱。刘宠见到他们,慰劳说:“父老们何必辛苦远道而来!”老翁们都回答说:“我们是山谷里的乡野老人,一辈子都没来过郡县。从前官吏来催缴索取,总是不肯离去,乡里有时整夜狗叫不停,百姓通宵不得安宁。自从您到任以来,狗在夜里不再乱叫,官吏也少有下乡,我们这些老人家有幸遇到您的清明教化。如今听说您要离我们而去,所以特地尽力前来送行。”刘宠向他们道谢,并从中各挑选一枚钱收下,因此会稽郡的人们称他为“取一钱太守”。他的清廉就是如此。刘宠前后担任过两个郡的太守,八次位列九卿,四次位登三公。他家中不私藏财物,没有贵重的宝器,常常吃着简单的饭菜,穿着朴素的衣服,乘坐破旧的马车,以贫寒简陋闻名。他三次离任宰相之位,每次都返回故乡。往来京城时,常常走小路,卸下驾车的副马,因此没人能认出他。有一次刘宠想在驿亭投宿,驿亭的官吏拦住他说:“我们正在整理馆舍,以等待刘公(刘宠)的到来,您不能在这里住宿。”刘宠于是就离开了。他的清廉节俭大都如此。他因年老多病,最终在家中去世。)

006

繇兄岱,字公山,历位侍中,兖州刺史。

刘繇的哥哥叫刘岱,字公山,历任侍中、兖州刺史等职位。

007

〈续汉书曰:繇父舆,一名方,山阳太守。岱、繇皆有隽才。《英雄记》称岱孝悌仁恕,以虚己受人。〉

(《续汉书》记载:刘繇的父亲叫刘舆,又名刘方,曾任山阳太守。刘岱、刘繇兄弟二人都很有才华。《英雄记》中称赞刘岱孝顺父母、尊敬兄长、仁爱宽厚,能够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

008

繇年十九,从父韪为贼所劫质。

刘繇十九岁时,他的叔父刘韪被盗贼劫持为人质。

009

繇篡取以归,由是显名。

刘繇设法将叔父救回,从此声名显赫。

010

举孝廉,为郎中,除下邑长。

他被举荐为孝廉,担任郎中,后又被任命为下邑县令。

011

时郡守以贵戚托之,遂弃官去。

当时,郡守因为一个有权势的亲戚向他请托私事,刘繇于是就辞官离去了。

012

州辟部济南,济南相中常侍子,贪秽不循,繇奏免之。

州里征召他督察济南郡。当时的济南国相是中常侍的儿子,贪赃枉法,刘繇便上奏将他罢免了。

013

平原陶丘洪荐繇,欲令举茂才。

平原人陶丘洪推荐刘繇,希望朝廷能举荐他为茂才。

014

刺吏曰:“前年举公山。奈何复举正礼乎?”

刺史说:“前年已经举荐了刘岱。怎么能再举荐刘繇呢?”

015

洪曰:“若明使君用公山于前,擢正礼于后,所谓御二龙于长涂,骋骐骥于千里,不亦可乎!”

陶丘洪说:“如果您先任用刘岱,再提拔刘繇,这就好比在漫长的道路上驾驭两条神龙,或是在千里征途上驱驰一对骏马,不也是一件好事吗!”

016

会辟司空掾,除侍御史,不就。

恰逢朝廷征召他担任司空属官,又任命他为侍御史,但他都没有赴任。

017

避乱淮浦,诏书以为扬州刺史。

为了躲避战乱,他来到淮河边上,朝廷下达诏书任命他为扬州刺史。

018

时袁术在淮南,繇畏惮,不敢之州。

当时袁术盘踞在淮南,刘繇对他有所畏惧,不敢前往扬州赴任。

019

欲南渡江,吴景,孙贲迎置曲阿。

刘繇打算向南渡过长江,吴景和孙贲迎接他,并将他安置在曲阿。

020

术图为僭逆,攻没诸郡县。

袁术图谋不轨,意图称帝,攻占了许多郡县。

021

繇遣樊能、张英屯江边以拒之。

刘繇派遣樊能、张英驻扎在江边来抵抗袁术。

022

以景、贲术所授用,乃迫逐使去。

因为吴景和孙贲都是袁术所任命的,刘繇便将他们驱逐了出去。

023

于是术乃自置扬州刺史,与景、贲并力攻英、能等,岁余不下。

于是,袁术就自行任命了扬州刺史,并与吴景、孙贲联合攻打张英、樊能等人,持续了一年多也没能攻下。

024

汉命加繇为牧,振武将军,众数万人。

汉朝朝廷下令加封刘繇为扬州牧、振武将军,他的部众有数万人。

025

孙策东渡,破英、能等。

孙策向东渡过长江,击败了张英、樊能等人。

026

繇奔丹徒,

刘繇逃往丹徒。

027

〈袁宏《汉纪》曰:刘繇将奔会稽,许子将曰:“会稽富实,策之所贪,且穷在海隅,不可往也。不如豫章,北连豫壤,西接荆州。若收合吏民,遣使贡献,与曹兖州相闻,虽有袁公路隔在其间,其人豺狼,不能久也。足下受王命,孟德、景升必相救济。”繇从之。〉

(袁宏的《后汉纪》中记载:刘繇准备逃往会稽,许劭(字子将)对他说:“会稽郡富庶丰足,正是孙策想要贪图的地方,况且它地处海角,是条绝路,不能去。不如去豫章郡,那里北面连接豫州,西面挨着荆州。如果您能收拢官吏百姓,派遣使者向朝廷进贡,并与兖州刺史曹操互通消息,即使中间隔着袁术(字公路),但那个人如同豺狼,不会长久。您奉的是朝廷的命令,曹操(字孟德)和刘表(字景升)一定会来援救您的。”刘繇听从了他的建议。)

028

遂溯江南保豫章,驻彭泽。

于是,刘繇沿着长江向上游南撤以保全豫章郡,并驻扎在彭泽。

029

笮融先至。

笮融比他先到了那里。

030

〈笮音壮力反。〉

(“笮”字的读音是“壮”和“力”的反切,读作zé。)

031

杀太守朱皓,

(笮融)杀害了太守朱皓,

032

〈《献帝春秋》曰:是岁,繇屯彭泽,又使融助皓讨刘表所用太守诸葛玄。许子将谓繇曰:“笮融出军,不顾(命)名义者也。朱文明善推诚以信人,宜使密防之。”融到,果诈杀皓,代领郡事。〉

(《献帝春秋》记载:这一年,刘繇驻扎在彭泽,又派笮融协助朱皓攻打刘表任命的太守诸葛玄。许子将(许劭)对刘繇说:“笮融这个人率军出征,是不顾道义名分的。朱皓(朱文明)为人坦诚,容易相信别人,您应该让他暗中提防笮融。”笮融到达后,果然用欺诈的手段杀害了朱皓,接管了郡中事务。)

033

入居郡中。

(笮融)进入并占据了郡城。

034

繇进讨融,为融所破,更复招合属县,攻破融,融败走入山,为民所杀。

刘繇进军讨伐笮融,反被笮融击败。之后,刘繇重新召集整合了下属各县的兵力,最终攻破了笮融。笮融战败逃入山中,被当地百姓所杀。

035

繇寻病卒,时年四十二。

不久后,刘繇病逝,时年四十二岁。

036

笮融者,丹杨人。

笮融是丹杨人。

037

初聚众数百,往依徐州牧陶谦。

起初他聚集了数百人,前去依附徐州牧陶谦。

038

谦使督广陵、彭城运漕,遂放纵擅杀,坐断三郡委输以自入。

陶谦派他监督广陵、彭城两地的粮食运输,他于是放纵自己,任意杀戮,并截断了三个郡上缴的财物,据为己有。

039

乃大起浮图祠,以铜为人,黄金涂身,衣以锦采,垂铜槃九重,下为重楼阁道,可容三千馀人。

他于是大兴土木建造佛寺,用铜铸造佛像,佛像身上涂满黄金,并披上锦绣彩衣。佛寺的塔顶悬挂着九层铜盘,塔下是重楼阁道,可以容纳三千多人。

040

悉课读佛经,令界内及旁郡人有好佛者听受道,复其他役以招致之,由此远近前后至者五千馀人户。

他让所有人诵读佛经,并告知管辖境内以及周边郡县信奉佛教的人前来听经受道,还免除他们的其他徭役来招揽信徒。因此,远近前来投奔的人家前后累计达到了五千多户。

041

每浴佛,多设酒饭,布席于路,经数十里,民人来观及就食且万人,费以巨亿计。

每次举行浴佛仪式,都大量准备酒食,沿路铺设筵席,长达数十里。前来观看和吃饭的民众有上万人,花费以亿万计算。

042

曹公攻陶谦,徐土骚动,融将男女数万口,马三千匹,走广陵,广陵太守赵昱待以宾礼。

曹操攻打陶谦,徐州境内动荡不安,笮融便率领数万男女和三千匹马,逃往广陵。广陵太守赵昱以宾客之礼接待了他。

043

先是,彭城相薛礼为陶谦所逼,屯秣陵。

在此之前,彭国相薛礼受到陶谦的逼迫,驻扎在秣陵。

044

融利广陵之众,因酒酣杀昱,放兵大略,因载而去。

笮融贪图广陵郡的财富和人力,于是在一次酒宴上趁赵昱酒兴正浓时杀害了他,并纵容士兵大肆抢掠,然后满载财物离去。

045

过杀礼,然后杀皓。

(笮融)路过时杀了薛礼,然后又杀了朱皓。

046

后策西伐江夏,还过豫章,收载繇丧,善遇其家。

后来孙策西征江夏,返回时途经豫章,收殓并运回了刘繇的灵柩,并善待他的家人。

047

王朗遗策书曰:“刘正礼昔初临州,未能自达,实赖尊门为之先后。用能济江成治,有所处定。践境之礼,感分结意,情在终始。后以袁氏之嫌,稍更乖刺。更以同盟,还为仇敌,原其本心,实非所乐。康宁之后,常愿渝平更成,复践宿好。一尔分离,款意不昭,奄然殂陨,可为伤恨。知敦以厉薄,德以报怨,收骨育孤,哀亡愍存,捐既往之猜。保六尺之托,诚深恩重分,美名厚实也。昔鲁人虽有齐怨,不废丧纪,《春秋》善之,谓之得礼,诚良史之所宜借,乡校之所叹闻。正礼元子,致有志操,想必有以殊异。威盛刑行,施之以恩,不亦优哉!”

王朗写信给孙策说:“刘正礼(刘繇)当初刚到扬州时,未能施展抱负,实在是依赖您家族的前后帮助。因此他才能够渡过长江成就一番事业,有了安身立命之地。他初到您境内时所受的礼遇,让他感念情分、结下情谊,这份情意自始至终都在。后来因为袁术的缘故产生了嫌隙,双方关系逐渐变得不和。从同盟关系转而成为仇敌,探究他的本心,实在不是他所愿意的。局势平定之后,他常常希望能改变状况,重归于好,恢复旧日的友谊。然而我们从此分离,这份诚意未能表达,他却突然去世,实在令人伤心遗憾。我知道您敦厚待人,鄙视刻薄,以德报怨,收殓他的遗骨,抚育他的孤儿,哀悼逝者,怜悯生者,抛弃了过去的嫌隙。您承担起照顾他遗孤的重托,这实在是情深恩重,您的美名也因此更加彰显。从前鲁国人虽然与齐国有仇,却不废除吊丧的礼节,《春秋》赞扬此事,称其合乎礼仪,这实在应该是优秀史官应当记载、乡里学校应该传颂赞叹的事情。刘正礼(刘繇)的长子非常有志向和操守,想必一定会有不同凡响的成就。在威严强盛、刑罚施行的时候,还能施以恩惠,这难道不是非常美好的事情吗!”

048

繇长子基,字敬舆。

刘繇的长子名叫刘基,字敬舆。

049

年十四,居繇丧尽礼,故吏馈饷,皆无所受。

他十四岁时,为刘繇守丧完全遵照礼节,刘繇过去的部下赠送的钱粮,他一概不接受。

050

〈吴书曰:基遭多难,婴丁困苦,潜处味道,不以为戚。与群弟居,常夜卧早起,妻妾希见其面。诸弟敬惮,事之犹父。不妄交游,门无杂宾。〉

(《吴书》记载:刘基遭遇了许多灾难,身陷困苦之中,但他安于恬淡的生活,品味大道,并不因此感到忧愁。他和弟弟们住在一起,常常晚睡早起,连妻妾都很少能见到他的面。弟弟们都敬畏他,像侍奉父亲一样侍奉他。他不随意结交朋友,家中没有身份混杂的宾客。)

051

姿容美好,孙权爱敬之。

刘基容貌俊美,孙权非常喜爱和敬重他。

052

权为骠骑将军,辟东曹掾,拜辅义校尉、建忠中郎将。

孙权担任骠骑将军时,征召刘基为东曹掾,任命他为辅义校尉、建忠中郎将。

053

权为吴王,迁基大农。

孙权成为吴王后,刘基升任为大农。

054

权尝宴饮,骑都尉虞翻醉酒犯忤,权欲杀之,威怒甚盛,由基谏争,翻以得免。

有一次孙权举行宴会,骑都尉虞翻酒后冒犯了孙权,孙权大怒想要杀他,当时威势和怒气都非常盛。由于刘基的劝谏力争,虞翻才得以免于一死。

055

权大暑时,尝于船中宴饮,于船楼上值雷雨,权以盖自覆,又命覆基,馀人不得也。

孙权在酷暑时节,曾经在船上设宴,在船楼上正好遇到雷雨,孙权用伞盖遮蔽自己,又下令让人为刘基遮雨,其他人都得不到这种待遇。

056

其见待如此。

他受到的特殊礼遇就是这样。

057

徙郎中令。

他被调任为郎中令。

058

权称尊号,改为光禄勋,分平尚书事。

孙权称帝后,刘基的官职被改为光禄勋,并分管尚书台的事务。

059

年四十九卒。

他在四十九岁时去世。

060

后权为子霸纳基女,赐第一区。

后来,孙权为儿子孙霸迎娶了刘基的女儿,并赏赐给他们一处上等的府邸。

061

四时宠赐,与全、张比。

(刘基家)一年四季得到的宠信和赏赐,能与全家和张家相提并论。

062

基二弟,铄、尚,皆骑都尉。

刘基的两个弟弟,刘铄和刘尚,都担任骑都尉。

063

太史慈字子义,东莱黄人也。

太史慈,字子义,是东莱郡黄县人。

064

少好学,仕郡奏曹史。

他年轻时就很好学,在郡府里担任奏曹史的官职。

065

会郡与州有隙,曲直未分,以先闻者为善。

恰逢郡府与州府之间产生矛盾,是非对错尚未分明,当时约定谁先上报朝廷谁就占理。

066

时州章已去,郡守恐后之,求可使者。

当时,州府的奏章已经送出,郡守担心自己的奏章晚到,于是寻找可以担当使者的人选。

067

慈年二十一,以选行,晨夜取道,到洛阳,诣公车门,见州吏始欲求通。

太史慈当时二十一岁,被选中出行。他日夜兼程,赶到洛阳,前往公车门,看到州府的官吏正准备进去递送奏章。

068

慈问曰:“君欲通章邪?”吏曰:“然。”问:“章安在?”曰:“车上。”慈曰:“章题署得无误邪?取来视之。”吏殊不知其东莱人也,因为取章。慈已先怀刀,便截败之。吏踊跃大呼,言“人坏我章”!慈将至车闲,与语曰:“向使君不以章相与,吾亦无因得败之,是为吉凶祸福等耳,吾不独受此罪。岂若默然俱出去,可以存易亡,无事俱就刑辟。”吏言:“君为郡败吾章,已得如意,欲复亡为?”慈答曰:“初受郡遣,但来视章通与未耳。吾用意太过,乃相败章。今还,亦恐以此见谴怒,故俱欲去尔。”吏然慈言,即日俱去。慈既与出城,因遁还通郡章。

太史慈上前问道:“您是想递送奏章吗?”官吏说:“是的。”太史慈又问:“奏章在哪里?”官吏回答:“在车上。”太史慈说:“奏章的标题和署名没有错误吧?拿来我看看。”那个官吏完全不知道他是东莱郡的人,于是就为他取来了奏章。太史慈早已怀中藏刀,便立即拔刀将奏章割碎。官吏惊得跳起来大喊:“有人毁坏我的奏章!”太史慈把他带到车子旁边,对他说:“刚才如果您不把奏章给我,我也没机会毁掉它。这样一来,我们的吉凶祸福就联系在一起了,罪责不该由我一人承担。我们何不都默不作声地离开,这样就能保全性命,免得一起被处死。”官吏说:“你为郡里毁了我的奏章,已经如愿以偿,为什么还要逃跑呢?”太史慈回答说:“起初我接受郡里派遣,只是来探听你们的奏章是否送达。但我一时冲动,做得太过火,才毁了您的奏章。现在回去,我也怕因此受到谴责和惩罚,所以才想和您一起离开。”官吏认为太史慈的话有道理,当天便一起逃离了。太史慈和他一起出城后,就偷偷溜回城里,呈报了郡里的奏章。

069

州家闻之,更遣吏通章,有司以格章之故不复见理,州受其短。

州府方面听说此事后,另外派官吏去呈报奏章,但主管的官署因为前一份奏章被毁的缘故,不再受理,最终州府在这场争执中理亏。

070

由是知名,而为州家所疾,恐受其祸,乃避之辽东。

太史慈因此事而名声大振,但也被州府所记恨。他担心遭到报复,于是躲避到了辽东。

071

北海相孔融闻而奇之,数遣人讯问其母,并致饷遗。

北海相孔融听说了这件事,认为他是个奇才,于是多次派人去问候他的母亲,并赠送礼物。

072

时融以黄巾寇暴,出屯都昌,为贼管亥所围。

当时,因为黄巾军作乱,孔融出兵驻扎在都昌,结果被黄巾军将领管亥所包围。

073

慈从辽东还,母谓慈曰:“汝与孔北海未尝相见,至汝行后,赡恤殷勤,过于故旧,今为贼所围,汝宜赴之。”

太史慈从辽东回来,他的母亲对他说:“你和北海相孔融素未谋面,但在你离家之后,他对我照顾得无微不至,比老朋友还要周到。如今他被贼寇围困,你应该去救他。”

074

慈留三日,单步径至都昌。

太史慈在家停留了三天,然后便独自一人直接赶往都昌。

075

时围尚未密,夜伺闲隙,得入见融,因求兵出斫贼。

当时包围圈尚未完全合拢,太史慈趁着夜色寻找到防守的空隙,成功进入城中见到了孔融,并随即请求孔融派兵出城攻击贼寇。

076

融不听,欲待外救。

孔融没有听从,想要等待外面的救兵。

077

未有至者,而围日偪。

然而外面的救兵迟迟未到,包围圈却一天比一天收紧。

078

融欲告急平原相刘备,城中人无由得出,慈自请求行。

孔融想向平原相刘备求救,但城中的人没有办法出去,太史慈便主动请求前去。

079

融曰:“今贼围甚密,众人皆言不可,卿意虽壮,无乃实难乎?”慈对曰:“昔府君倾意于老母,老母感遇,遣慈赴府君之急,固以慈有可取,而来必有益也。今众人言不可,慈亦言不可,岂府君爱顾之义,老母遣慈之意邪?事已急矣,愿府君无疑。”融乃然之。

孔融说:“现在敌寇包围得非常严密,所有人都说突围不可能,你虽然勇气可嘉,但恐怕实在是太困难了吧?”太史慈回答说:“从前您对我母亲倾心关照,我母亲感念您的恩情,才派我前来解救您的危难,这本来就是因为她认为我有可取之处,来了一定能有所帮助。如今大家都说不可能,如果我也说不可能,这哪里还符合您对我们的厚爱、我母亲派我来的心意呢?事情已经万分紧急,希望您不要再犹豫了。”孔融于是同意了他的请求。

080

于是严行蓐食,须明,便带鞬摄弓上马,将两骑自随,各作一的持之,开门直出。

于是,太史慈准备好行装,草草吃过早饭,等到天亮,便带上箭囊、拿起弓箭上了马,率领两名骑兵跟随自己,让他们各自拿着一个箭靶,打开城门径直冲了出去。

081

外围下左右人并惊骇,兵马互出。

外围包围圈左右的敌人都十分惊骇,兵马都出动起来。

082

慈引马至城下堑内,植所持的各一,出射之,射之毕,径入门。

太史慈牵着马来到城墙下的壕沟内,将带来的靶子一一立好,然后开始射箭。射完之后,他便直接回城门了。

083

明晨复如此,围下人或起或卧,慈复植的,射之毕,复入门。

第二天早晨,他又像昨天一样出来。包围的敌军有的站起来,有的还躺着。太史慈又立好靶子,射完箭后,再次返回城门。

084

明晨复出如此,无复起者,于是下鞭马直突围中驰去。

第三天早晨,他又像这样出来,敌军中再也没有人站起来了。于是,太史慈策马扬鞭,径直冲出重围,飞驰而去。

085

比贼觉知,慈行已过,又射杀数人,皆应弦而倒,故无敢追者。

等到敌军发觉时,太史慈早已冲了过去。他又射杀了数人,这些人都是应声倒地,所以没有人敢于追赶。

086

遂到平原,说备曰:“慈,东莱之鄙人也,与孔北海亲非骨肉,比非乡党,特以名志相好,有分灾共患之义。今管亥暴乱,北海被围,孤穷无援,危在旦夕。以君有仁义之名,能救人之急,故北海区区,延颈恃仰,使慈冒白刃,突重围,从万死之中自托于君,惟君所以存之。”

于是太史慈来到平原,对刘备说:‘我,太史慈,是东莱的一个鄙陋之人,与孔北海(孔融)并非骨肉至亲,也不是同乡。我们只是因为彼此赏识志向才结交,有分担忧患、共度危难的道义。如今管亥作乱,北海郡被围,孔融孤立无援,危在旦夕。因为您素有仁义之名,能救人于危难,所以孔北海才诚恳地伸长脖子盼望您的救援,派我冒着刀光剑影,突破重重包围,从九死一生中前来投靠您,希望您能出手相救。’

087

备敛容答曰:“孔北海知世间有刘备邪!”即遣精兵三千人随慈。

刘备神色庄重地回答说:‘孔北海(孔融)竟然知道世上还有一个刘备吗!’随即派遣了三千精兵跟随太史慈前去救援。

088

贼闻兵至,解围散走。

叛贼听说援兵已到,便解除了包围,四散奔逃。

089

融既得济,益奇贵慈,曰:“卿吾之少友也。”事毕,还启其母,母曰:“我喜汝有以报孔北海也。”

孔融解围之后,更加器重太史慈,对他说:‘你是我年纪虽小但情谊深厚的朋友。’事情办完后,太史慈回家禀告母亲,他母亲说:‘我很高兴你能报答孔北海(孔融)的恩情。’

090

扬州刺史刘繇与慈同郡,慈自辽东还,未与相见,暂渡江到曲阿见繇,未去,会孙策至。

扬州刺史刘繇和太史慈是同乡(东莱郡人)。太史慈从辽东回来时,还没来得及和刘繇见面,便暂时渡过长江到曲阿去拜见他。还没等离开,恰好孙策率军打来了。

091

或劝繇可以慈为大将军,繇曰:“我若用子义,许子将不当笑我邪?”但使慈侦视轻重。

有人劝刘繇可以任命太史慈为大将军,刘繇说:“如果我重用太史慈(子义),许劭(子将)岂不会嘲笑我吗?”因此只是派太史慈去侦察孙策军队的虚实。

092

时独与一骑卒遇策。

当时,太史慈只带着一名骑兵,恰好与孙策遭遇。

093

策从骑十三,皆韩当、宋谦、黄盖辈也。

孙策身边则有十三名骑兵跟随,都是韩当、宋谦、黄盖之类的人物。

094

慈便前斗,正与策对。

太史慈便上前与孙策格斗,两人正面对决。

095

策刺慈马,而揽得慈项上手戟,慈亦得策兜鍪。

孙策刺中了太史慈的战马,并夺走了太史慈挂在项上的手戟;太史慈也夺得了孙策的头盔。

096

会两家兵骑并各来赴,于是解散。

正巧双方的骑兵部队都赶到了,于是各自散去。

097

慈当与繇俱奔豫章,而遁于芜湖,亡入山中,称丹杨太守。

太史慈本应和刘繇一同逃往豫章,但他却逃到了芜湖,躲进山中,自称丹杨太守。

098

是时,策已平定宣城以东,惟泾以西六县未服。

这时,孙策已经平定了宣城以东的地区,只有泾县以西的六个县尚未归服。

099

慈因进住泾县,立屯府,大为山越所附。

于是太史慈进驻泾县,设立了屯兵的府署,深得山越部族的归附。

100

策躬自攻讨,遂见囚执。

孙策亲自率军征讨,太史慈最终被擒获。

101

策即解缚,捉其手曰:“宁识神亭时邪?若卿尔时得我云何?”慈曰:“未可量也。”策大笑曰:“今日之事,当与卿共之。”

孙策立刻亲自为他松绑,拉着他的手说:“还记得在神亭的时候吗?如果当时是你抓住了我,会怎么样?”太史慈说:“那可就不好说了。”孙策大笑着说:“从今往后的大事,我将与你共同完成。”

102

〈《吴历》云:慈于神亭战败,为策所执。策素闻其名,即解缚请见,咨问进取之术。慈答曰:“破军之将,不足与论事。”策曰:“昔韩信定计于广武,今策决疑于仁者,君何辞焉?”慈曰:“州军新破,士卒离心,若傥分散,难复合聚;欲出宣恩安集,恐不合尊意。”策长跪答曰:“诚本心所望也。明日中,望君来还。”诸将皆疑,策曰:“太史子义,青州名士,以信义为先,终不欺策。”明日,大请诸将,豫设酒食,立竿视影。日中而慈至,策大悦,常与参论诸军事。臣松之案;吴历云慈于神亭战败,为策所得,与本传大异,疑为谬误。《江表传》曰:策问慈曰:“闻卿昔为太守劫州章,赴文举,请诣玄德,皆有烈义,天下智士也,但所讬未得其人。射钩斩袪,古人不嫌。孤是卿知己,勿忧不如意也。”出教曰:“龙欲腾翥,先阶尺木者也。”〉

(《吴历》记载:太史慈在神亭战败,被孙策俘虏。孙策早就听说过他的名声,立刻为他松绑并请他相见,向他请教进取的策略。太史慈回答说:“我一个败军之将,不配与您谈论大事。”孙策说:“从前韩信在广武向人问计,今天我孙策向仁德之人请教解惑,您为何要推辞呢?”太史慈说:“州里的军队刚刚被击溃,士兵们人心涣散,如果就此散去,就很难再聚集起来了;我想出去宣扬您的恩德,安抚和召集他们,但恐怕不合您的心意。”孙策长跪着回答说:“这正是我由衷的期望啊。希望您明天中午能够回来。”诸位将领都表示怀疑,孙策说:“太史子义是青州的知名人士,把信义放在首位,绝不会欺骗我。”第二天,孙策大宴诸将,预先备好酒食,并立起一根竿子来观测日影计时。到了中午,太史慈果然回来了,孙策非常高兴,常常与他一起商议各种军事要务。臣裴松之考证:《吴历》说太史慈在神亭战败被孙策俘获,与本传的记载出入很大,我怀疑这是错误的。《江表传》记载:孙策问太史慈说:“听说你过去为了太守强夺州里的奏章,投奔孔融(文举),又请求拜见刘玄德(刘备),这些都是充满节义的行为,是天下的智士,只是所托非人。射中衣带钩、斩断衣袖这样的事,古人并不介意。我就是你的知己,不要担心会不如意。”孙策还下达教令说:“龙想要腾飞,也需要先借助一尺高的木头作为台阶。”)

103

即署门下督,还吴授兵,拜折冲中郎将。

孙策当即任命他为门下督,回到吴郡后授予他兵权,并拜他为折冲中郎将。

104

后刘繇亡于豫章,士众万馀人未有所附,策命慈往抚安焉。

后来刘繇在豫章去世,他留下的一万多名部众无人归附,孙策便命令太史慈前去安抚他们。

105

〈江表传曰:策谓慈曰:“刘牧往责吾为袁氏攻庐江,其意颇猥,理恕不足。何者?先君手下兵数千馀人,尽在公路许。孤志在立事,不得不屈意于公路,求索故兵,再往才得千馀人耳。仍令孤攻庐江,尔时事势,不得不为行。但其后不遵臣节,自弃作邪僭事,谏之不从。丈夫义交,苟有大故,不得不离,孤交求公路及绝之本末如此。今刘繇丧亡,恨不及其生时与共论辩。今儿子在豫章,不知华子鱼待遇何如,其故复曲复依随之否?卿则州人,昔又从事,宁能往视其儿子,并宣孤意于其部曲?部曲乐来者便与俱来,不乐来者且安慰之。并观察子鱼所以牧御方规何似,视庐陵、鄱阳人民亲附之否?卿手下兵,宜将多少,自由意。”慈对曰:“慈有不赦之罪,将军量同桓、文,待遇过望。古人报生以死,期于尽节,没而后已。今并息兵,兵不宜多,将数十人,自足以往还也。”〉

(《江表传》记载:孙策对太史慈说:“当初刘繇(刘牧)指责我替袁术攻打庐江,他的用心相当卑劣,道理上也不值得原谅。为什么这么说呢?我父亲手下的几千名士兵,全都在袁术(公路)那里。我立志成就大业,不得不屈从于袁术,向他讨要父亲的旧部,去了两次才得到一千多人。他还命令我攻打庐江,在当时的情势下,我不得不去。但他后来不遵守人臣的节操,自甘堕落,做出了称帝这种大逆不道的事,我劝谏他也不听。大丈夫以道义相交,如果遇到重大的原则问题,就不得不分道扬镳。我与袁术交往和决裂的始末就是这样。如今刘繇已经去世,我只恨没能在他生前与他当面辩论清楚。现在他的儿子在豫章,不知道华歆(华子鱼)待他如何,他父亲的旧部是否还依附追随着他?你是扬州人,过去又曾在他手下任职,能否替我去探望他的儿子,并向他的部属传达我的意图?愿意来投靠的,就带他们一起来;不愿意来的,就暂时安抚他们。同时观察一下华歆的治理方略如何,看看庐陵、鄱阳一带的百姓是否归附他。至于你需要带多少兵马,可以自己决定。”太史慈回答说:“我本有不可赦免的罪过,将军您却有齐桓公、晋文公那样的气度,给我的待遇超出了我的期望。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我定当竭尽忠诚,死而后已。现在战事已经平息,不宜多带兵马,带领几十个人,就足以往返了。”)

106

左右皆曰:“慈必北去不还。”策曰:“子义舍我,当复与谁?”饯送昌门,把腕别曰:“何时能还?”答曰:“不过六十日。”果如期而反。

孙策身边的人都说:“太史慈必定会向北离去,不会回来了。”孙策说:“子义(太史慈)舍弃我,又能去投靠谁呢?”他到昌门为太史慈饯行,握着他的手腕告别说:“什么时候能回来?”太史慈回答说:“不会超过六十天。”后来他果然如期返回。

107

〈江表传曰:策初遣慈,议者纷纭,谓慈未可信,或云与华子鱼州里,恐留彼为筹策,或疑慈西讬黄祖,假路还北,多言遣之非计。策曰:“诸君语皆非也,孤断之详矣。太史子义虽气勇有胆烈,然非纵横之人。其心有士谟,志经道义,贵重然诺,一以意许知己,死亡不相负,诸君勿复忧也。”慈从豫章还,议者乃始服。慈见策曰:“华子鱼良德也,然非筹略才,无他方规,自守而已。又丹杨僮芝自擅庐陵,诈言被诏书为太守。鄱阳民帅别立宗部,阻兵守界,不受子鱼所遣长吏,言‘我以别立郡,须汉遣真太守来,当迎之耳’。子鱼不但不能谐庐陵、鄱阳,近自海昏有上缭壁,有五六千家相结聚作宗伍,惟输租布于郡耳,发召一人遂不可得,子鱼亦睹视之而已。”策拊掌大笑,(仍)有兼并之志矣。顷之,遂定豫章。〉

〈《江表传》记载:孙策最初派遣太史慈时,议论纷纷,都说太史慈不可信任,有人说他和华歆是同乡,恐怕会留在那里为华歆出谋划策,也有人怀疑太史慈会向西投靠黄祖,借道返回北方,很多人都说派遣他不是好计策。孙策说:“各位的说法都错了,我的判断是很周详的。太史子义虽然英勇有胆识,但并非反复无常的纵横之士。他心怀士人的谋略,立志于道义,看重承诺,一旦答应了知己,到死也不会背负。各位不必再担忧了。”太史慈从豫章郡返回后,那些议论的人才开始信服。太史慈拜见孙策说:“华歆是个品德良善的人,但没有谋略才能,也没有其他规划,只能自保罢了。另外,丹杨人僮芝擅自占据庐陵,谎称接到诏书被任命为太守。鄱阳的民帅们另外建立宗族部落,凭险固守边界,不接受华歆派遣的官吏,声称‘我们已经另外建郡,等朝廷派真正的太守来,我们才会去迎接’。华歆不仅不能协调庐陵和鄱阳,附近的海昏还有上缭壁垒,有五六千家聚集结成宗族队伍,只向郡里缴纳租布,但征召一个人都办不到,华歆也只能眼看着而已。”孙策听后拍手大笑,于是就有了兼并这些地方的志向。不久之后,就平定了豫章郡。〉

108

刘表从子磐,骁勇,数为寇于艾、西安诸县。

刘表的侄子刘磐骁勇善战,多次在艾县、西安县等地进行侵扰。

109

策于是分海昏、建昌左右六县,以慈为建昌都尉,治海昏,并督诸将拒磐。

于是孙策分出海昏、建昌周边的六个县,任命太史慈为建昌都尉,驻守在海昏,并监督各位将领抵抗刘磐。

110

磐绝迹不复为寇。

从此刘磐销声匿迹,不再前来侵扰。

111

慈长七尺七寸,美须髯,猿臂善射,弦不虚发。

太史慈身高七尺七寸,胡须漂亮,双臂修长,擅长射箭,箭无虚发。

112

尝从策讨麻保贼,贼于屯里缘楼上行詈,以手持楼棼,慈引弓射之,矢贯手著棼,围外万人莫不称善。

他曾跟随孙策征讨麻保的盗贼,一个盗贼在营寨里爬上楼橹叫骂,并用手扶着楼橹的柱子。太史慈拉弓射去,一箭射穿了那盗贼的手,将手牢牢钉在了柱子上,包围营寨的士兵们无不喝彩称好。

113

其妙如此。

他的箭术就是如此精妙。

114

曹公闻其名,遗慈书,以箧封之,发省无所道,而但贮当归。

曹操听说了太史慈的名声,派人送给他一封信,信装在一个匣子里密封着。太史慈打开察看,里面什么话也没写,只放了一些中药“当归”。

115

孙权统事,以慈能制磐,遂委南方之事。

孙权统领政事后,因为太史慈能够有效遏制刘磐,于是便将南方地区的军政事务都委托给了他。

116

年四十一,建安十一年卒。

太史慈四十一岁时,于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去世。

117

〈吴书曰:慈临亡,叹息曰:“丈夫生世,当带七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今所志未从,奈何而死乎!”权甚悼惜之。〉

(《吴书》记载:太史慈临终时,叹息道:“大丈夫生于世间,应当带着七尺长剑,以登上天子朝堂的台阶。如今我的志向还没能实现,怎么就要死了呢!”孙权对他(的去世)感到非常悲伤和惋惜。)

118

子享,官至越骑校尉。

他的儿子太史享,官职做到了越骑校尉。

119

〈吴书曰:享字元复,历尚书、吴郡太守。〉

(《吴书》记载:太史享字元复,历任尚书、吴郡太守。)

120

士燮字威彦,苍梧广信人也。

士燮,字威彦,是苍梧郡广信县人。

121

其先本鲁国汶阳人,至王莽之乱,避地交州。

他的祖先本来是鲁国汶阳县人,到了王莽之乱时,为了躲避战乱而迁居到交州。

122

六世至燮父赐,桓帝时为日南太守。

传了六代到了士燮的父亲士赐,他在汉桓帝时期担任日南郡太守。

123

燮少游学京师,事颍川刘子奇,治左氏春秋。

士燮年轻时到京城洛阳游学,师从颍川郡的刘子奇,专心研究《左氏春秋》。

124

察孝廉,补尚书郎,公事免官。

后来他被举荐为孝廉,补任为尚书郎,后因公事被免去官职。

125

父赐丧阕后,举茂才,除巫令,迁交阯太守。

在为父亲士赐守丧期满后,他被举荐为茂才,被任命为巫县县令,之后升任为交阯郡太守。

126

弟壹,初为郡督邮。

士燮的弟弟士壹,最初担任郡里的督邮。

127

刺史丁宫征还京都,壹侍送勤恪,宫感之,临别谓曰:“刺史若待罪三事,当相辟也。”

刺史丁宫被朝廷征召返回京都,士壹侍奉护送他,态度非常恭谨周到,丁宫对此很感动,临别时对士壹说:“我如果能位列三公,一定会征召你。”

128

后宫为司徒,辟壹。

后来丁宫果然担任了司徒,便征召了士壹。

129

比至,宫已免,黄琬代为司徒,甚礼遇壹。

等到士壹抵达京城时,丁宫已经被免职,由黄琬接任司徒之位,黄琬对士壹非常礼遇。

130

董卓作乱,壹亡归乡里。

董卓作乱时,士壹逃回了家乡。

131

〈吴书曰:琬与卓相害,而壹尽心于琬,甚有声称。卓恶之,乃署教曰:“司徒掾士壹,不得除用。”故历年不迁。会卓入关,壹乃亡归。〉

(《吴书》记载:黄琬与董卓相互敌对,而士壹尽心辅佐黄琬,因此声名很好。董卓厌恶他,于是下令说:“司徒的属官士壹,一律不准任用。”所以士壹多年都未能升迁。等到董卓迁都入关时,士壹才逃回家乡。)

132

交州刺史朱符为夷贼所杀,州郡扰乱。

交州刺史朱符被当地的叛贼所杀,整个州郡陷入混乱。

133

燮乃表壹领合浦太守,次弟徐闻令䵋领九真太守,

于是士燮上表举荐士壹担任合浦太守,又让他的二弟、时任徐闻县令的士䵋担任九真太守,

134

〈䵋音于鄙反,见《字林》。〉

(䵋字的读音是“于”和“鄙”的反切,出自《字林》。)

135

䵋弟武,领南海太守。

士䵋的弟弟士武,则担任南海太守。

136

燮体器宽厚,谦虚下士,中国士人往依避难者以百数。

士燮的度量和品性宽容仁厚,对有才学的人谦虚有礼,中原地区的士人前往他那里依附避难的,有数百人之多。

137

耽玩春秋,为之注解。

他沉浸于研究《春秋》,并为其作了注解。

138

陈国袁徽与尚书令荀彧书曰:“交阯士府君既学问优博,又达于从政,处大乱之中,保全一郡,二十馀年疆埸无事,民不失业,羇旅之徒,皆蒙其庆,虽窦融保河西,曷以加之?官事小阕,辄玩习书传,春秋左氏传尤简练精微,吾数以咨问传中诸疑,皆有师说,意思甚密。又尚书兼通古今,大义详备。闻京师古今之学,是非忿争,今欲条左氏、尚书长义上之。”其见称如此。

陈国的袁徽在给尚书令荀彧的信中说:“交趾的士府君(士燮)不仅学识渊博,而且通晓政务。他身处大乱之中,却保全了一郡之地,二十多年来边境平安无事,百姓安居乐业,前来投奔的旅人,都蒙受了他的恩惠。即使是当年窦融保全河西的功绩,又怎能超过他呢?公务稍有空闲,他便专心研习经传,尤其对《春秋左氏传》的研究精炼而透彻。我多次向他请教书中的疑难问题,他都能给出宗师级的解说,见解十分缜密。另外,他对《尚书》的理解也贯通古今,对大义的阐述详尽周全。听说京城中研究古文和今文的学者争论不休,现在我想将士燮关于《左传》和《尚书》的精深见解整理上奏。”他就是这样被人称赞。

139

燮兄弟并为列郡,雄长一州,偏在万里,威尊无上。

士燮兄弟都担任着各郡的太守,在整个交州称雄,虽然地处万里之外的偏远地区,但其威望和尊崇无人能及。

140

出入鸣锺磬,备具威仪,笳箫鼓吹,车骑满道,胡人夹毂焚烧香者常有数十。

他们出入时鸣钟击磬,仪仗威严齐备,笳、箫、鼓、吹等乐器齐奏,车马骑兵布满道路,常有几十个胡人夹在车轮两旁为其焚香。

141

妻妾乘辎軿,子弟从兵骑,当时贵重,震服百蛮,尉他不足逾也。

他的妻妾乘坐着有帷幕的马车,子弟们则有士兵和骑兵护卫随行。当时他的地位尊贵显赫,威震并使南方的各少数民族(百蛮)都归附顺从,就连南越王赵佗也无法超越他。

142

〈葛洪《神仙传》曰:燮尝病死,已三日,仙人董奉以一丸药与服,以水含之,捧其头摇(捎)之,食顷,即开目动手,颜色渐复,半日能起坐,四日复能语,遂复常。奉字君异,侯官人也。〉

(葛洪的《神仙传》记载:士燮曾经病死三天,仙人董奉给他服下一颗药丸,用水含着喂进去,并捧着他的头摇动。过了一顿饭的时间,士燮就睁开眼睛、动了动手,脸色也逐渐恢复。半天后就能坐起来,四天后又能说话,于是就完全康复了。董奉字君异,是侯官县人。)

143

武先病没。

士武先因病去世。

144

朱符死后,汉遣张津为交州刺史,津后又为其将区景所杀,而荆州牧刘表遣零陵赖恭代津。

朱符死后,汉朝派遣张津担任交州刺史。后来张津又被他的将领区景所杀,而荆州牧刘表则派遣零陵人赖恭前来接替张津的职位。

145

是时苍梧太守史璜死,表又遣吴巨代之,与恭俱至。

这时,苍梧太守史璜去世,刘表又派遣吴巨接替他的职位,吴巨便和赖恭一同到任。

146

汉闻张津死,赐燮玺书曰:“交州绝域,南带江海,上恩不宣,下义壅隔,知逆贼刘表又遣赖恭窥看南土,今以燮为绥南中郎将,董督七郡,领交阯太守如故。”

汉朝朝廷听闻张津已死,便赐给士燮一道盖有玉玺的书信说:“交州地处偏远,南面濒临江海,朝廷的恩德无法传达,臣下的忠义也被阻隔。朕知道逆贼刘表又派遣赖恭前来窥伺南方疆土,现任命士燮为绥南中郎将,总管七郡军政事务,并照旧兼任交阯太守。”

147

后燮遣吏张旻奉贡诣京都,是时天下丧乱,道路断绝,而燮不废贡职,特复下诏拜安远将军,封龙度亭侯。

之后,士燮派遣属吏张旻带着贡品前往京都。当时天下大乱,交通断绝,但士燮并未废弃进贡的职责。为此,朝廷特地再次下诏,任命他为安远将军,并封他为龙度亭侯。

148

后巨与恭相失,举兵逐恭,恭走还零陵。

后来,吴巨与赖恭失和,吴巨起兵驱逐赖恭,赖恭逃回了零陵郡。

149

建安十五年,孙权遣步骘为交州刺史。

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孙权派遣步骘出任交州刺史。

150

骘到,燮率兄弟奉承节度。

步骘抵达后,士燮率领兄弟们恭敬地服从其节制调度。

151

而吴巨怀异心,骘斩之。

而吴巨心怀不轨,步骘便将他斩杀了。

152

权加燮为左将军。

孙权加封士燮为左将军。

153

建安末年,燮遣子𫷷入质,权以为武昌太守,燮、壹诸子在南者,皆拜中郎将。

建安末年(约公元220年),士燮派遣儿子士𫷷到孙权处作为人质,孙权任命他为武昌太守。士燮、士壹等留在南方的儿子们,也都被任命为中郎将。

154

燮又诱导益州豪姓雍闿等,率郡人民使遥东附,权益嘉之,迁卫将军,封龙编侯,弟壹偏将军,都乡侯。

士燮又劝诱益州的豪强大族雍闿等人,让他们率领所属郡县的人民归附东吴。孙权对此大加赞赏,将士燮升任为卫将军,封为龙编侯;他的弟弟士壹则被任命为偏将军,封为都乡侯。

155

燮每遣使诣权,致杂香细葛,辄以千数,明珠、大贝、流离、翡翠、玳瑁、犀、象之珍,奇物异果,蕉、邪、龙眼之属,无岁不至。

士燮每次派遣使者去拜见孙权,进献的各种香料和精细葛布,动辄数以千计。此外,像明珠、大贝、琉璃、翡翠、玳瑁、犀角、象牙等珍品,以及奇特的物品和异地的水果,如香蕉、椰子、龙眼之类的贡品,每年都络绎不绝地送到。

156

壹时贡马凡数百匹。权辄为书,厚加宠赐,以答慰之。

士壹时常进贡马匹,总数达数百匹。孙权便会写信,给予丰厚的赏赐,以此来回应和安抚他。

157

燮在郡四十馀岁,黄武五年,年九十卒。

士燮在交趾郡任职四十多年,于黄武五年(公元226年),以九十岁高龄去世。

158

权以交阯县远,乃分合浦以北为广州,吕岱为刺史;交阯以南为交州,戴良为刺史。

孙权认为交趾郡地处偏远,于是将合浦郡以北的地区划分为广州,任命吕岱为刺史;将交趾郡以南的地区仍称为交州,任命戴良为刺史。

159

又遣陈时代燮为交阯太守。

孙权又派遣陈时代替士燮,担任交趾太守。

160

岱留南海,良与时俱前行到合浦,而燮子徽自署交阯太守,发宗兵拒良。

吕岱留在南海郡,戴良则与陈时一同前往,抵达了合浦郡。然而士燮的儿子士徽已经自行上任为交趾太守,并调动家族的军队来抵抗戴良。

161

良留合浦。

戴良于是便留在了合浦。

162

交阯桓邻,燮举吏也,叩头谏徽使迎良,徽怒,笞杀邻。

交趾郡的桓邻,是士燮举荐的官吏,他叩头劝谏士徽,让他迎接戴良。士徽大怒,下令将桓邻鞭打致死。

163

邻兄治子发又合宗兵击徽,徽闭门城守,治等攻之数月不能下,乃约和亲,各罢兵还。

桓邻的哥哥桓治和他的儿子桓发又联合宗族兵力攻打士徽,士徽紧闭城门坚守。桓治等人攻打了几个月也无法攻克,于是双方约定和解,各自撤兵返回。

164

而吕岱被诏诛徽,自广州将兵昼夜驰入,过合浦,与良俱前。

而此时,吕岱接到诏书要讨伐士徽,于是亲率军队从广州出发,日夜兼程地赶路,经过合浦时,与戴良会合后一同前进。

165

壹子中郎将匡与岱有旧,岱署匡师友从事,先移书交阯,告喻祸福,又遣匡见徽,说令服罪,虽失郡守,保无他忧。

士壹的儿子、中郎将士匡与吕岱有旧交,吕岱便任命士匡为师友从事,先派他送信到交趾,陈述利害祸福。接着又派士匡去见士徽,劝说他认罪投降,并保证他虽然会失去太守的职位,但绝不会有其他忧患。

166

岱寻匡后至,徽兄祗,弟干、颂等六人肉袒奉迎。

吕岱跟在士匡后面到达,士徽的哥哥士祗、弟弟士干和士颂等六人脱去上衣,前来迎接。

167

岱谢令复服,前至郡下。明旦早施帐幔,请徽兄弟以次入,宾客满坐。岱起,拥节读诏书,数征罪过,左右因反缚以出,即皆伏诛,传首诣武昌。

吕岱表示感谢并让他们穿回衣服,然后率军前进到了郡府城下。第二天一早,吕岱设置好帐幕,邀请士徽兄弟按次序进入,当时宾客满座。吕岱站起来,手持符节宣读诏书,列举了他们的罪状,随即让左右侍卫将他们反绑起来带出去,当即全部处死,并将他们的首级传送到了武昌。

168

〈孙盛曰:夫柔远能迩,莫善于信;保大定功,莫善于义。故齐桓创基,德彰于柯会;晋文始伯,义显于伐原。故能九合一匡,世主夏盟,令问长世,贻范百王。吕岱师友士匡,使通信誓,徽兄弟肉袒,推心委命,岱因灭之,以要功利,君子是以知孙权之不能远略,而吕氏之祚不延者也。〉

(孙盛评论说:要安抚远方、使近处归附,没有比信用更好的方法了;要保全大业、奠定功勋,没有比道义更重要的方式了。因此,齐桓公创立霸业,其德行在柯地会盟时彰显;晋文公开始称霸,其道义在讨伐原国时显现。所以他们才能够多次召集诸侯、匡正天下,世代主持诸夏的盟会,美好的声誉流传后世,为百代君王留下典范。吕岱将士匡视为师友,派他去传递信誓,士徽兄弟脱衣投降,真心实意地交出自己的性命,吕岱却趁机将他们消灭,以此来邀取功名利禄。君子由此可知孙权的谋略不够深远,而吕氏家族的福运也不会长久。)

169

壹、䵋、匡后出,权原其罪,及燮质子𫷷,皆免为庶人。

士壹、士䵋、士匡后来出来自首,孙权赦免了他们的罪过,连同士燮做人质的儿子士𫷷一起,都免官为平民。

170

数岁,壹、䵋坐法诛。

几年后,士壹和士䵋因触犯法律而被处死。

171

𫷷病卒,无子,妻寡居,诏在所月给俸米,赐钱四十万。

士𫷷病逝,没有儿子,他的妻子守寡。朝廷下诏,命所在郡县每月发给其妻俸米,并赏赐她四十万钱。

172

评曰:刘繇藻厉名行,好尚臧否。

评语说:刘繇品行高洁,声名显赫,喜欢品评人物、褒贬善恶。

173

至于扰攘之时,据万里之士,非其长也。

然而到了天下纷乱之际,要他统领一方疆土的民众,并非他的长处。

174

太史慈信义笃烈,有古人之分。

太史慈信义深厚,刚烈勇毅,有古代仁人志士的风范。

175

士燮作守南越,优游终世,至子不慎,自贻凶咎。

士燮镇守南越,安逸地度过了一生,但到了他儿子士徽这一代却行事不慎,给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

176

盖庸才玩富贵而恃阻险,使之然也。

这大概是因为他们才能平庸,却沉溺于富贵,并且依仗着地势险要偏远,才导致了这样的下场。

176 句 • 陈寿 著于西晋
阅读提示:使用键盘左右箭头键可快速切换章节 • 点击句子右侧图标可复制文本 • 上方可切换阅读模式 • 左侧侧边栏可快速导航到其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