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十三 吴书八:张严程阚薛传

三国志吴书主要人物: 张纮、严畯、程秉、阚泽、薛综
001

张纮 严畯 程秉 阚泽 薛综

张纮、严畯、程秉、阚泽、薛综

002

张纮字子纲,广陵人。

张纮,字子纲,是广陵郡人。

003

少游学京都,还本郡,举茂才,公府辟,皆不就,避难江东。

年轻时曾到京城洛阳游学,之后返回家乡。他被举荐为茂才,朝廷公府也征召他,他都没有接受,为了躲避战乱而来到江东。

004

〈吴书曰:纮入太学,事博士韩宗,治京氏易、欧阳尚书,又于外黄从濮阳闿受《韩诗》及《礼记》、《左氏春秋》。〉

(《吴书》记载:张纮进入太学,师从博士韩宗,专研《京氏易》和《欧阳尚书》,又在外黄县跟随濮阳闿学习了《韩诗》、《礼记》和《左氏春秋》。)

005

孙策创业,遂委质焉。

孙策开创基业时,张纮便向他投诚效力。

006

表为正议校尉,〈吴书曰:纮与张昭并与参谋,常令一人居守,一人从征讨,后吕布袭取徐州,因为之牧,不欲令纮与策从事。追举茂才,移书发遣纮。纮心恶布,耻为之屈。策亦重惜纮,欲以自辅。答记不遣,曰:“海产明珠,所在为宝,楚虽有才,晋实用之。英伟君子,所游见珍,何必本州哉?”〉

孙策上表推荐张纮为正议校尉。(《吴书》记载:张纮和张昭一同担任参谋,孙策常常让一人留守,另一人跟随他出征讨伐。后来吕布袭击并夺取了徐州,自任徐州牧,他不想让张纮为孙策效力。于是吕布追补举荐张纮为茂才,并致信要求将张纮派往自己麾下。张纮内心厌恶吕布,以屈身事他为耻。孙策也十分器重和爱惜张纮,想让他辅佐自己。于是孙策回信不派遣张纮,信中说:“大海里产的明珠,在任何地方都是宝物;楚国虽然有人才,但最终是晋国任用了他们。英明伟岸的君子,所到之处都会受到珍视,何必一定要在本州任职呢?”)

007

从讨丹扬,策身临行陈,纮谏曰:“夫主将乃筹谟之所自出,三军之所系命也,不宜轻脱。自敌小寇,愿麾下重天授之姿,副四海之望,无令国内上下危惧。”

张纮跟随孙策征讨丹杨郡时,孙策亲自上阵指挥,张纮劝谏说:“主将是谋略的决策者,三军将士的性命都系于您一身,不应轻率行事,亲自去迎战小股贼寇。希望您能珍重上天赋予的资质,不负天下人的期望,不要让国内上下都为您感到担忧恐惧。”

008

建安四年,策遣纮奉章至许宫,留为侍御史。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孙策派遣张纮奉上奏章到许都,张纮被朝廷留任为侍御史。

009

少府孔融等皆与亲善。

少府孔融等人都与张纮关系亲密友好。

010

〈吴书曰:纮至,与在朝公卿及知旧述策材略绝异,平定三郡,风行草偃,加以忠敬款诚,乃心王室。时曹公为司空,欲加恩厚,以悦远人,至乃优文褒崇,改号加封,辟纮为掾,举高第,补侍御吏,后以纮为九江太守。纮心恋旧恩,思还反命,以疾固辞。〉

(《吴书》记载:张纮到达许都后,向朝中公卿和旧友们称述孙策的才能谋略超凡出众,说他平定了江东三郡,其影响如同风吹草偃,而且为人忠诚恭敬、坦率真诚,心向汉室。当时曹公(曹操)担任司空,想要对孙策加予厚恩以笼络远方之人,于是下达了措辞优美的文书对他大加褒奖尊崇,更改了他的封号,还征召张纮为掾属,举荐他为高第,补任为侍御史,后来又任命张纮为九江太守。但张纮心念旧主之恩,一心想着回去复命,便以生病为由坚决推辞了。)

011

曹公闻策薨,欲因丧伐吴。

曹操听闻孙策去世的消息,想要趁着东吴举办丧事的时候攻打他们。

012

纮谏,以为乘人之丧。既非古义,若其不克,成仇弃好,不如因而厚之。

张纮劝谏曹操,认为趁人之危发动攻击,既不符合自古以来的道义,如果又不能取胜,只会结下仇怨、断绝友好关系,不如趁此机会厚待他们。

013

曹公从其言,即表权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

曹操采纳了他的建议,立即上表任命孙权为讨虏将军,兼任会稽太守。

014

曹公欲令纮辅权内附,出纮为会稽东部都尉。

曹操想让张纮辅佐孙权,并劝说他归附朝廷,于是任命张纮出任会稽东部都尉。

015

〈《吴书》曰:权初承统,春秋方富,太夫人以方外多难,深怀忧劳,数有优令辞谢,付属以辅助之义。纮辄拜笺答谢,思惟补察。每有异事密计及章表书记,与四方交结,常令纮与张昭草创撰作。纮以破虏有破走董卓,扶持汉室之勋;讨逆平定江外,建立大业,宜有纪颂以昭公义。既成,呈权,权省读悲感,曰:“君真识孤家门阀阅也。”乃遣纮之部。或以纮本受北任,嫌其志趣不止于此,权不以介意。初,琅邪赵昱为广陵太守,察纮孝廉,昱后为笮融所杀,纮甚伤愤,而力不能讨。昱门户绝灭,及纮在东部,遣主簿至琅邪设祭,并求亲戚为之后,以书属琅邪相臧宣,宣以赵宗中五岁男奉昱祀,权闻而嘉之。及讨江夏,以东部少事,命纮居守,遥领所职。孔融遗纮书曰:“闻大军西征,足下留镇。不有居者,谁守社稷?深固折冲,亦大勋也。无乃李广之气,仓发益怒,乐一当单于,以尽馀愤乎?南北并定,世将无事,孙叔投戈,绛、灌俎豆,亦在今日,但用离析,无缘会面,为愁叹耳。道直途清,相见岂复难哉?”权以纮有镇守之劳,欲论功加赏。纮厚自挹损,不敢蒙宠,权不夺其志。每从容侍燕,微言密指,常有以规讽。《江表传》曰:初,权于群臣多呼其字,惟呼张昭曰张公,纮曰东部,所以重二人也。》

(《吴书》记载:孙权刚继承基业时,年纪尚轻,吴太夫人因为江东之外强敌环伺,内心深为忧虑,多次颁布优厚的命令,言辞恳切,将辅佐孙权的重任托付给他们。张纮每次都上书拜谢,并深思熟虑如何弥补过失、考察政务。每当有重大事务、秘密计谋,以及上奏的章表书信,或是与各方势力交往的文书,都常常让张纮与张昭起草撰写。张纮认为破虏将军孙坚有击败董卓、扶持汉室的功勋,讨逆将军孙策平定了江东,建立了伟大的基业,应当为他们作传记颂文,以彰显其功绩道义。写成后,他呈献给孙权。孙权读后悲伤感怀,说:“您真是了解我们孙家的家世功业啊。”于是派遣张纮到他所管辖的郡部去。有人因为张纮本是北方朝廷任命的官员,怀疑他的志向不只在江东,但孙权并不介意。当初,琅邪人赵昱担任广陵太守时,举荐张纮为孝廉。后来赵昱被笮融所杀,张纮非常悲伤愤慨,但自己没有能力为他报仇。赵昱家门断绝了后嗣。等到张纮在会稽东部任职时,派遣主簿到琅邪郡为赵昱设立祭祀,并寻找他的亲戚来继承香火。他写信嘱托琅邪相臧宣,臧宣便从赵昱的同族中找了一个五岁的男孩来继承赵昱的祭祀。孙权听闻此事后,称赞了他。到讨伐江夏时,因为东部事务较少,孙权命令张纮留守,远程兼管自己的职务。孔融写信给张纮说:“听说大军西征,您留守后方。如果没有留守的人,谁来保卫国家呢?能固守后方、挫败敌人,也是大功一件啊。您该不会是像李广那样,虽然头发花白却斗志更盛,还乐于亲自去抵挡单于,以宣泄胸中余愤吧?待到南北都平定,天下将再无战事,到那时孙叔敖放下兵戈,绛侯周勃、灌婴那样的功臣也可以享受祭祀了,那样的日子就在眼前。只是我们因为分隔两地,没有机会见面,为此感叹罢了。等到道路平坦畅通,相见又有什么困难呢?”孙权因为张纮有镇守的功劳,想论功行赏。张纮极力谦退,不敢接受恩宠,孙权也没有强求。每当他从容地陪侍宴饮时,常常用委婉的言辞、含蓄的暗示来劝谏孙权。《江表传》记载:起初,孙权对大多数臣子都直呼其字,唯独称呼张昭为“张公”,称呼张纮为“东部”,以此来表示对这两人的敬重。)

016

后权以纮为长史,从征合肥。

后来,孙权任命张纮为长史,跟随他一起征讨合肥。

017

〈吴书曰:合肥城久不拔,纮进计曰:“古之围城,开其一面,以疑众心。今围之甚密,攻之又急,诚惧并命戮力。死战之寇,固难卒拔,及救未至,可小宽之,以观其变。”议者不同。会救骑至,数至围下,驰骋挑战。〉

(《吴书》记载:合肥城久攻不下,张纮进献计策说:“古代围城时,会留出一个缺口,以此来动摇守军的决心。如今我们的包围十分严密,攻击又很猛烈,我实在担心他们会拼死抵抗。决心死战的敌人,本来就难以迅速攻克。趁着援军还没到,可以稍微放松包围,观察他们的变化。”但其他议事者不同意。恰好(曹操的)救援骑兵赶到,多次来到包围圈下,驰骋叫阵。)

018

权率轻骑将往突敌,纮谏曰:“夫兵者凶器,战者危事也。今麾下恃盛壮之气,忽强暴之虏,三军之众,莫不寒心,虽斩将搴旗,威震敌场,此乃偏将之任,非主将之宜也。愿抑贲、育之勇,怀霸王之计。”

孙权率领轻装骑兵准备亲自冲击敌阵,张纮劝谏说:“兵器本是凶器,战斗是危险的事情。如今主公您凭着血气之勇,轻视强悍的敌人,全军将士无不为此心惊胆寒。即便您能斩杀敌将、夺取帅旗,威震战场,那也只是偏将的任务,不是主帅应该做的事情。希望您能抑制孟贲、夏育那样的匹夫之勇,心怀成就霸王大业的计谋。”

019

权纳纮言而止。

孙权听从了张纮的劝告,停止了行动。

020

既还,明年将复出军,纮又谏曰:“自古帝王受命之君,虽有皇灵佐于上,文德播于下,亦赖武功以昭其勋。然而贵于时动,乃后为威耳。今麾下值四百之厄,有扶危之功,宜且隐息师徒,广开播殖,任贤使能,务祟宽惠,顺天命以行诛,可不劳而定也。”

撤军回来后,第二年孙权又准备出兵,张纮再次劝谏说:“自古以来承受天命的帝王,虽然上有神明保佑,下有文德传播,但也需要依靠武功来彰显功绩。然而,关键在于把握时机行动,这样才能建立威望。如今主公您正逢汉室四百年之末的危难,有扶助危局的功劳,当前应该暂且让军队休养生息,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任用贤才,推行宽容恩惠的政策,顺应天命去讨伐,这样就可以不费辛劳而平定天下。”

021

于是遂止不行。

于是孙权便停止了出兵的计划。

022

纮建计宜出都秣陵,权从之。

张纮建议应该将都城迁到秣陵,孙权听从了他的建议。

023

〈《江表传》曰:纮谓权曰:“秣陵,楚武王所置,名为金陵。地势冈阜连石头,访问故老,云昔秦始皇东巡会稽经此县,望气者云金陵地形有王者都邑之气,故掘断连冈,改名秣陵。今处所具存,地有其气,天之所命,宜为都邑。”权善其议,未能从也。后刘备之东,宿于秣陵,周观地形,亦劝权都之。权曰:“智者意同。”遂都焉。献帝春秋云:刘备至京,谓孙权曰:“吴去此数百里,即有警急,赴救为难,将军无意屯京乎?”权曰:“秣陵有小江百馀里,可以安大船,吾方理水军,当移据之。”备曰:“芜湖近濡须,亦佳也。”权曰:“吾欲图徐州,宜近下也。”臣松之以为秣陵之与芜湖,道里所校无几,于北侵利便,亦有何异?而云欲窥徐州,贪秣陵近下,非其理也。诸书皆云刘备劝都秣陵,而此独云权自欲都之,又为虚错。〉

(《江表传》记载:张纮对孙权说:“秣陵,是楚武王设立的,当时名为金陵。这里的地势是山冈连接着石头山。我寻访当地的老人,他们说过去秦始皇东巡会稽郡时经过此县,懂望气之术的人说金陵的地形有王者都城的气象,所以秦始皇下令挖断了连绵的山冈,并将此地改名为秣陵。如今这个地方依然存在,地有王气,这是上天的旨意,适宜作为都城。”孙权认为这个建议很好,但当时未能采纳。后来刘备东来,在秣陵住宿,仔细观察了地形后,也劝说孙权定都于此。孙权说:“真是智者所见略同啊。”于是就迁都到了这里。《献帝春秋》记载:刘备到京口,对孙权说:“吴郡离这里有数百里,一旦有紧急情况,赶来救援会很困难,将军您没有意向在京口屯兵吗?”孙权回答说:“秣陵有一条百余里的小江,可以停泊大船,我正准备整顿水军,打算迁移到那里。”刘备说:“芜湖靠近濡须,也是个好地方。”孙权说:“我想要图谋徐州,应该靠近下游一些。”臣裴松之认为,秣陵和芜湖的里程相差无几,对于向北进攻的便利性而言,又有什么区别呢?说想要图谋徐州,所以贪图秣陵位置靠下游,这个理由是不成立的。许多史书都说是刘备劝说孙权定都秣陵,而这本书却偏偏说是孙权自己想迁都,这也是一个错误。)

024

令还吴迎家,道病卒。

孙权命令张纮返回吴郡迎接家眷,但他在途中病逝。

025

临困,授子靖留笺曰:“自古有国有家者,咸欲修德政以比隆盛世,至于其治,多不馨香。非无忠臣贤佐暗于治体也,由主不胜其情,弗能用耳。夫人情惮难而趋易,好同而恶异,与治道相反。《传》曰:‘从善如登,从恶如崩’,言善之难也。人君承奕世之基,据自然之势,操八柄之威,甘易同之欢,〈《周礼太宰职》曰:以八柄诏王驭群臣。一曰爵,以驭其贵。二曰禄,以驭其富。三曰予,以驭其幸。四曰置,以驭其行。五曰生,以驭其福。六曰夺,以驭其贫。七曰废,以驭其罪。八曰诛,以驭其过。〉无假取于人;而忠臣挟难近之术,吐逆耳之言,其不合也,不亦宜乎!(虽)则有衅,巧辩缘间,眩于小忠,恋于恩爱,贤愚杂错,长幼失叙,其所由来,情乱之也。故明君悟之,求贤如饥渴。受谏而不厌,抑情损欲,以义割恩,上无偏谬之授,下无冀之望。宜加三思,含垢藏疾,以成仁覆之大。”

临终病危时,他交给儿子张靖一封遗书说:“自古以来拥有国家或封地的君主,都想修明德政,以便和盛世相媲美,但他们的治理,大多未能名声美好。这并非因为没有懂得治理之道的忠臣贤相,而是由于君主无法克制自己的情感,因而不能任用他们。人的本性是畏惧困难而追求安逸,喜好苟同而厌恶不同,这与治理国家的原则是相反的。《传》中说:‘顺从善道如同登山一样艰难,顺从恶行如同山崩一样迅速’,说的就是行善的困难。君主继承了世代相传的基业,占据着天然的权势,掌握着八种权柄的威严,沉溺于安逸苟同的欢愉之中,(《周礼·太宰职》中说:君主用八种权柄来告诫和驾驭群臣。第一是爵位,用以驾驭他们的贵贱。第二是俸禄,用以驾驭他们的贫富。第三是赏赐,用以驾驭他们的幸运。第四是任职,用以驾驭他们的行为。第五是生存,用以驾驭他们的福祉。第六是剥夺,用以驾驭他们的贫困。第七是废黜,用以驾驭他们的罪责。第八是诛杀,用以驾驭他们的过错。)无需向他人求取什么;而忠臣们却怀抱着难以实行的策略,说着逆耳的忠言,他们与君主意见不合,不也是很正常的吗!(即使)国家出现了弊病,巧言善辩的小人趁机钻营,君主被眼前的小忠小信所迷惑,沉溺于私人恩爱,导致贤与愚混杂不清,长幼尊卑的秩序也被打乱,之所以会这样,都是因为情感扰乱了正常的治理。所以,贤明的君主能领悟到这一点,他会像饥渴的人寻求饮食一样寻求贤才,接受劝谏而从不厌烦,抑制个人情感和欲望,用道义来割舍私恩,使得上级没有偏颇错误的任命,下级也没有非分的期望。您应当再三思量,容忍他人的污点和过失,才能成就仁德覆盖天下的伟业。”

026

时年六十卒。权省书流涕。

张纮去世,享年六十岁。孙权读了他的遗书,不禁流下眼泪。

027

纮著诗赋铭诔十馀篇。

张纮一生著有诗、赋、铭、诔等十余篇作品。

028

〈《吴书》曰:纮见柟榴枕,爱其文,为作赋。陈琳在北见之,以示人曰:“此吾乡里张子纲所作也。”后纮见陈琳作武库赋、应机论,与琳书深叹美之。琳答曰:“自仆在河北,与天下隔,此间率少于文章,易为雄伯,故使仆受此过差之谭,非其实也。今景兴在此,足下与子布在彼,所谓小巫见大巫,神气尽矣。”纮既好文学,又善楷篆,与孔融书,自书。融遗纮书曰:“前劳手笔,多篆书。每举篇见字,欣然独笑,如复睹其人也。”〉

(《吴书》记载:张纮看到一个楠木石榴木枕,喜爱它的纹理,便为它作了一篇赋。陈琳在北方看到这篇赋,拿给别人看说:“这是我的同乡张子纲(张纮)所作的。”后来,张纮读到陈琳写的《武库赋》和《应机论》,写信给陈琳表示了深深的赞美。陈琳回信说:“自从我在河北,与天下隔绝,这里的文人学士普遍较少,所以容易称雄。因此我才获得了这些过分的赞誉,并非名副其实。如今景兴在这里,而您和子布(张昭)在那里,正所谓小巫见大巫,神气全无了。”张纮不仅喜好文学,还擅长楷书和篆书,他给孔融写信时,都是亲笔书写。孔融回信给张纮说:“之前劳您亲自动笔,信中多用篆书。我每次拿起信看到您的字,都欣然独自发笑,就好像又见到了您本人一样。”)

029

子玄,官至南郡太守、尚书。

张纮的儿子张玄,官至南郡太守、尚书。

030

〈《江表传》曰:玄清介有高行,而才不及纮。〉

(《江表传》记载:张玄为人清廉耿直,品行高尚,但才能比不上他的父亲张纮。)

031

玄子尚,

张玄的儿子是张尚,

032

〈《江表传》(曰)称尚有俊才。〉

(《江表传》中称赞张尚才华出众。)

033

孙皓时为侍郎,以言语辩捷见知,擢为侍中、中书令。

在孙皓时期,张尚担任侍郎,因为能言善辩、反应敏捷而为人所知,后被提拔为侍中、中书令。

034

皓使尚鼓琴,尚对曰:“素不能。”敕使学之。

孙皓让张尚弹琴,张尚回答说:“我一向不会弹。”孙皓便下令让他学习。

035

后宴言次说琴之精妙,尚因道“晋平公使师旷作清角,旷言吾君德薄,不足以听之。”皓意谓尚以斯喻己,不悦。

后来在一次宴会上,大家谈论到琴艺的精妙之处,张尚于是讲到“晋平公让师旷弹奏《清角》这首曲子,师旷说:‘我的君主德行浅薄,不配听这首曲子。’”孙皓认为张尚是在用这个典故来讽喻自己,心中很不高兴。

036

后积他事下狱,皆追此为诘,

后来因为积累了其他过错而被关进监狱,朝廷都追溯将这件(以晋平公类比孙皓)事作为罪状来诘问他,

037

〈环氏《吴纪》曰:皓尝问:“诗云‘汎彼柏舟’,惟柏中舟乎?”尚对曰:“诗言‘桧楫松舟’,则松亦中舟也。”又问:“鸟之大者惟鹤,小者惟雀乎?”尚对曰:“大者有秃鹙,小者有鹪鹩。”皓性忌胜己,而尚谈论每出其表,积以致恨。后问:“孤饮酒以方谁?”尚对曰:“陛下有百觚之量。”皓云:“尚知孔丘之不王,而以孤方之!”因此发怒收尚。尚书岑昏率公卿已下百馀人,诣宫叩头请,尚罪得减死。〉

(环氏的《吴纪》记载:孙皓曾问:“《诗经》说‘漂浮着那柏木船’,难道只有柏木才适合做船吗?”张尚回答说:“《诗经》里也说‘桧木做的桨,松木做的船’,那么松木也适合做船。”孙皓又问:“鸟类中最大的难道只有鹤,最小的只有麻雀吗?”张尚回答说:“大的有秃鹙,小的有鹪鹩。”孙皓生性嫉妒比自己强的人,而张尚的谈论常常超出他的水平,因此逐渐积累了对张尚的怨恨。后来孙皓问:“我喝酒的酒量能和谁相比?”张尚回答说:“陛下有能饮百觚的酒量。”孙皓说:“张尚明知孔丘没能成为君王,却拿我来与他相比!”于是勃然大怒,逮捕了张尚。尚书岑昏率领公卿以下的百余名官员,到宫殿前叩头求情,张尚的罪责才得以免除死刑。)

038

送建安作船。久之,又就加诛。

他被送到建安郡去制造船只。过了很久,孙皓又下令在那里将他处死。

039

初,纮同郡秦松字文表,陈端字子正,并与纮见待于孙策,参与谋谟。各早卒。

当初,张纮的同乡秦松,字文表,和陈端,字子正,都与张纮一起受到孙策的礼遇,参与谋划决策。他们各自都很早就去世了。

040

严畯字曼才,彭城人也。

严畯,字曼才,是彭城国人。

041

少耽学,善《诗》《书》、三《礼》,又好《说文》。

(严畯)年轻时就酷爱学习,精通《诗经》、《尚书》和《三礼》,还很喜欢《说文解字》。

042

避乱江东,与诸葛瑾、步骘齐名友善。

为了躲避战乱来到江东,与诸葛瑾、步骘齐名,并且关系友好。

043

性质直纯厚,其于人物,忠告善道,志存补益。

他生性正直淳厚,对待他人,总是忠心劝告、善意引导,心怀着帮助和弥补他人不足的志向。

044

张昭进之于孙权,权以为骑都尉、从事中郎。

张昭将他推荐给孙权,孙权任命他为骑都尉、从事中郎。

045

及横江将军鲁肃卒,权以畯代肃,督兵万人,镇据陆口。

等到横江将军鲁肃去世后,孙权任命严畯接替鲁肃的职位,统领一万兵马,镇守陆口。

046

众人咸为畯喜。

众人都为严畯感到高兴。

047

畯前后固辞:“朴素书生,不闲军事,非才而据,咎悔必至。”

严畯再三坚决推辞说:“我只是一个朴实的读书人,不熟悉军事事务。如果没有才能却占据这个职位,罪责和悔恨必定会随之而来。”

048

〈志林曰:权又试畯骑,上马堕鞍。〉

(《志林》记载:孙权又测试严畯的骑术,结果他一上马就从马鞍上摔了下来。)

049

发言慷慨,至于流涕,权乃听焉,世嘉其能以实让。

他说话时情绪激动,声情并茂,以至于流下了眼泪,孙权这才听从了他的请求。世人赞扬他能根据实际情况真诚地推让职位。

050

权为吴王,及称尊号,畯尝为卫尉,使至蜀,蜀相诸葛亮深善之。

孙权成为吴王以及后来称帝时,严畯曾担任卫尉一职,出使到蜀国,蜀国丞相诸葛亮非常欣赏他。

051

不畜禄赐,皆散之亲戚知故,家常不充。

他从不积蓄俸禄和赏赐,全都分给了亲戚和旧友,因此家中常常不够用。

052

广陵刘颖与畯有旧,颖精学家巷,权闻征之,以疾不就。

广陵人刘颖是严畯的旧友,刘颖精通儒家学说,在家乡很有名望,孙权听闻后征召他,但他以生病为由没有赴任。

053

其弟略为零陵太守,卒官,颖往赴丧,权知其诈病,急驿收录。

刘颖的弟弟刘略担任零陵太守,在任内去世,刘颖前去奔丧。孙权由此得知他是在装病,便派人快马加鞭地去逮捕他。

054

畯亦驰语颖,使还谢权。权怒废畯,而颖得免罪。

严畯也赶紧派人告知刘颖,让他回来向孙权请罪。孙权因此大怒,罢免了严畯的官职,而刘颖则得以免罪。

055

久之,以畯为尚书令,后卒。

过了很久,严畯被任命为尚书令,后来便去世了。

056

〈吴书曰:晙时年七十八,二子凯、爽。凯官至昇平少府。〉

(《吴书》记载:严畯去世时七十八岁,有两个儿子,名叫凯和爽。凯的官职最高做到了昇平年间的少府。)

057

畯著《孝经传》《潮水论》,又与裴玄、张承论管仲、季路。皆传于世。

严畯撰写了《孝经传》和《潮水论》,又曾与裴玄、张承一起辩论关于管仲和季路(子路)的是非功过。这些著作和论述都流传于世。

058

玄字彦黄,下邳人也,亦有学行,官至太中大夫。

裴玄,字彦黄,是下邳人,也很有学问和品行,官职最高做到了太中大夫。

059

问子钦齐桓、晋文、夷、惠四人优劣,钦答所见,与玄相反复,各有文理。钦与太子登游处,登称其翰采。

裴玄曾问儿子裴钦,关于齐桓公、晋文公、伯夷、柳下惠这四个人的优劣,裴钦回答了自己的见解。父子俩的看法相互对立,反复辩论,但各自的论点都很有条理。裴钦与太子孙登交往,孙登称赞他才华出众。

060

程秉字德枢,汝南南顿人也。

程秉,字德枢,是汝南郡南顿县人。

061

逮事郑玄,后避乱交州,与刘熙考论大义,遂博通五经。

他曾经师从郑玄,后来为躲避战乱到了交州,与刘熙一起考究讨论经书中的大义,于是精通了五经。

062

士燮命为长史。权闻其名儒,以礼征,秉既到,拜太子太傅。

士燮任命他为长史。孙权听说他是一位著名儒士,便以礼节征召他。程秉抵达后,被任命为太子太傅。

063

黄武四年,权为太子登娉周瑜女,秉守太常,迎妃于吴,权亲幸秉船,深见优礼。

黄武四年(公元225年),孙权为太子孙登迎娶周瑜的女儿,程秉代理太常之职,前往吴郡迎娶太子妃。孙权亲自驾临程秉的船上,给予了他非常优厚的礼遇。

064

既还,秉从容进说登曰:“婚姻人伦之始,王教之基,是以圣王重之,所以率先众庶,风化天下,故《诗》美《关睢》,以为称首。愿太子尊礼教于闺房,存《周南》之所咏,则道化隆于上,颂声作于下矣。”

迎亲回来后,程秉从容地劝谏太子孙登说:“婚姻是人伦关系的开端,也是王道教化的基础。因此,圣明的君王都非常重视它,并以此来率先垂范,教化天下。所以《诗经》赞美《关雎》,并将其列为开篇之作。希望太子您能在内室之中也尊崇礼教,心怀《周南》诗篇所歌咏的美德,这样,道德教化就能从上层开始兴盛,赞颂之声也将在民间兴起。”

065

登笑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诚所赖于傅君也。”

孙登笑着说:“发扬我的优点,纠正我的过失,这确实是我所依赖于太傅您的地方啊。”

066

秉为傅时,率更令河南征崇亦笃学立行云。

程秉担任太子太傅时,据说率更令、河南人征崇也是一个专心向学、品行端正的人。

067

〈吴录曰:崇字子和,治《易》《春秋左氏传》,兼善内术。本姓李,遭乱更姓,遂隐于会稽,躬耕以求其志。好尚者从学,所教不过数人辄止,欲令其业必有成也。所交结如丞相步骘等,咸亲焉。严畯荐崇行足以厉俗,学足以为师。初见太子登,以疾赐不拜。东宫官僚皆从谘询。太子数访以异闻。年七十而卒。〉

(《吴录》记载:征崇,字子和,研究《易经》和《春秋左氏传》,并且擅长道家养生之术。他本姓李,因遭遇战乱而改姓,于是隐居在会稽,亲自耕种来保全自己的志向。仰慕他的人都来向他学习,但他每次教授的学生不超过几个人就停止了,希望确保他们学有所成。他所结交的朋友如丞相步骘等人,都与他关系亲密。严畯推荐征崇,说他的品行足以激励世风,学问足以成为他人的老师。第一次拜见太子(孙登)时,因有疾病在身而被特许免于下拜。东宫的官员们都向他咨询请教。太子(孙登)多次向他请教各种奇闻异事。他在七十岁时去世。)

068

秉著《周易摘》《尚书驳》《论语弼》,凡三万馀言。

程秉著有《周易摘》、《尚书驳》、《论语弼》等书,共计三万多字。

069

阚泽字德润,会稽山阴人也。

阚泽,字德润,是会稽郡山阴县人。

070

家世农夫,至泽好学,居贫无资,常为人佣书,以供纸笔,所写既毕,诵读亦遍。

他家世代为农,但阚泽却很好学。由于家境贫寒,他常常替人抄写书籍,用挣来的钱购买纸笔。每当抄完一本书,他也就通读并记住了书中的内容。

071

追师论讲,究览群籍,兼通历数,由是显名。

他拜师求学,与人探讨讲习,深入研读各类典籍,并且精通历法术数,从此声名显赫。

072

察孝廉,除钱唐长,迁郴令。

他被举荐为孝廉,起初被任命为钱唐县长,后调任为郴县县令。

073

孙权为骠骑将军,辟补西曹掾;及称尊号,以泽为尚书。

孙权担任骠骑将军时,征召阚泽补任西曹掾;等到孙权称帝后,又任命阚泽为尚书。

074

嘉禾中,为中书令,加待中。赤乌五年,拜太子太傅,领中书如故。

嘉禾年间(公元232-238年),阚泽担任中书令,并加任待中。赤乌五年(公元242年),他被任命为太子太傅,同时继续兼任中书令之职。

075

泽以经传文多,难得尽用,乃斟酌诸家,刊约《礼》文及诸注说以授二宫,为制行出入及见宾仪,又著《乾象历注》以正时日。

阚泽认为经传典籍文字繁多,难以全部通晓和应用,于是他斟酌各家学说,删减并简化《礼记》的原文及各家注解,用来教授皇帝和太子,还为他们制定了日常起居、出入宫廷以及接见宾客的礼仪规范,并著有《乾象历注》以校正历法时日。

076

每朝廷大议,经典所疑,辄谘访之。以儒学勤劳,封都乡侯。

每当朝廷有重大议题,或对经典有疑问时,都会向他咨询。因其在儒学方面的勤勉劳苦,阚泽被封为都乡侯。

077

性谦恭笃慎,宫府小吏,呼召对问,皆为抗礼。

他生性谦虚恭敬、笃实谨慎,即使是召见宫中或官府的低级官吏问话,也都以平等的礼节对待他们。

078

人有非短,口未尝及,容貌似不足者,然所闻少穷。

对于别人的缺点和过失,他从不宣之于口。他外表看起来似乎平平无奇,但其学识渊博,很少有他不知道的事情。

079

权常问:“书传篇赋,何者为美?”释欲讽喻以明治乱,因对贾谊《过秦论》最善,权览读焉。

孙权曾经问他:“在各种史书、传记、文章和辞赋中,哪些作品最为优美?”阚泽想借此机会委婉地劝谏,阐明治理与动乱的道理,于是回答说贾谊的《过秦论》是最好的。孙权便取来阅读。

080

初,以吕壹奸罪发闻,有司穷治,奏以大辟,或以为宜加焚裂,用彰元恶。权以访泽,泽曰:“盛明之世,不宜复有此刑。”权从之。

当初,在吕壹的奸恶罪行被揭发后,有关部门彻底查办,上奏判处他死刑。有人认为应该对他施以焚烧并分裂肢体的酷刑,以此来彰显他罪大恶极。孙权就此事征求阚泽的意见,阚泽说:“在圣明之世,不应该再有这样的酷刑了。”孙权听从了他的建议。

081

又诸官司有所患疾,欲增重科防,以检御臣下,泽每曰:“宜依礼、律”,其和而有正,皆此类也。

此外,当各个官府部门发现弊病,想要加重法令和规章来约束臣下时,阚泽总是说:“应当依照礼制和法律办事。”他这种温和而又坚守原则的行事风格,大都如此。

082

〈吴录曰:虏翻称泽曰:“阚生矫杰,盖蜀之扬雄。”又曰:“阚子儒术德行,亦今之仲舒也。”初,魏文帝即位,权尝从容问群臣曰:“曹丕以盛年即位,恐孤不能及之,诸卿以为如何?”群臣未对,泽曰:“不及十年,丕其没矣,大王勿忧也。”权曰:“何以知之?”泽曰:“以字言之,不十为丕,此其数也。”文帝果七年而崩。臣松之计孙权年大文帝五岁,其为长幼也微矣。〉

(《吴录》记载:蜀汉的俘虏称赞阚泽说:“阚先生卓尔不凡,大概就像是蜀地的扬雄。”又说:“阚先生的儒学造诣和品德修行,也是当今的董仲舒啊。”当初,魏文帝(曹丕)即位时,孙权曾从容地问群臣:“曹丕在壮年登基,我恐怕活不过他,各位卿家觉得如何?”群臣还没回答,阚泽说:“不出十年,曹丕就会去世,大王不必担忧。”孙权问:“你怎么知道呢?”阚泽回答:“从字形上说,‘丕’字是‘不’下面加个‘十’,这就是他的年数。”魏文帝(曹丕)果然在位七年后就驾崩了。臣裴松之认为,孙权比魏文帝(曹丕)大五岁,他们年龄长幼的差距是很小的。)

083

六年冬卒,权痛惜感悼,食不进者数日。

(赤乌)六年(公元243年)冬天,阚泽去世,孙权极为痛心哀悼,好几天都吃不下饭。

084

泽州里先辈丹杨唐固亦修身积学,称为儒者,著《国语》《公羊》《毂梁传》注,讲授常数十人。

阚泽的同乡前辈、丹杨人唐固,也同样品德高尚、学识渊博,被称为儒学大家。他为《国语》、《公羊传》和《穀梁传》作注,讲学时常有数十名学生听讲。

085

权为吴王,拜固仪郎,自陆逊、张温、骆统等皆拜之。黄武四年尚书仆射,卒。

孙权成为吴王后,任命唐固为议郎,像陆逊、张温、骆统等名臣都曾向他执弟子之礼。黄武四年(公元225年),他担任尚书仆射,最终去世。

086

〈吴录曰:固字子正,卒时年七十馀矣。〉

(《吴录》记载:唐固,字子正,去世时已有七十多岁了。)

087

薛综字敬文,沛郡竹邑人也。

薛综,字敬文,是沛郡竹邑县人。

088

〈吴录曰:其先齐孟尝君封于薛。秦灭六国,而失其祀,子孙分散。汉祖定天下,过齐,求孟尝后,得其孙陵、国二人,欲复其封。陵、国兄弟相推,莫适受,乃去之竹邑,因家焉,故遂氏薛。自国至综,世典州郡,为著姓。综少明经,善属文,有秀才。〉

(《吴录》记载:他的祖先是齐国孟尝君,被封在薛地。秦灭六国后,孟尝君的祭祀断绝,子孙也四散各地。汉高祖平定天下后,路过齐地,寻找孟尝君的后人,找到了他的孙子薛陵和薛国二人,想恢复他们的封地。但薛陵、薛国兄弟二人相互推让,都不肯接受,于是就迁居到竹邑县,并在那里安家,因此便以薛为姓。从薛国到薛综这一脉,世代都担任州郡的官吏,成为当地的望族。薛综年轻时就通晓经学,擅长写作,有秀才之名。)

089

少依族人避地交州,从刘熙学。

年轻时,薛综跟随族人到交州避难,师从刘熙学习。

090

士燮既附孙权,召综为五官中郎(将),除合浦、交阯太守。

士燮归附孙权后,征召薛综为五官中郎(将),后又任命他为合浦太守和交阯太守。

091

时交土始开,刺史吕岱率师讨伐,综与俱行,越海南征,及到九真。

当时交州地区刚刚归附,刺史吕岱率领军队前去征讨,薛综也一同前往,他们渡过海向南征伐,一直抵达九真郡。

092

事毕还都,守遏者仆射。

事情结束后,薛综返回都城,担任代理遏者仆射。

093

西使张奉于权前列尚书阚泽姓名以嘲泽,泽不能答。

蜀汉的使臣张奉在孙权面前,拆解尚书阚泽的名字来嘲笑他,阚泽无法回答。

094

综下行酒,因劝酒曰:“蜀者何也?有犬为独,无犬为蜀,横目苟身,虫入其腹。”

薛综走下座位为大家斟酒,借着劝酒的机会说道:“‘蜀’字是什么意思呢?加上‘犬’就是‘獨’(孤独),没有‘犬’就是‘蜀’。它的字形是眼睛横着,身体蜷缩着,还有一只虫子钻进了肚子里。”

095

〈臣松之见诸书本“苟身”或作“句身”,以为既云“横目”,则宜曰:“句身”。〉

(臣裴松之看到其他的书籍版本中,“苟身”有的写作“句身”,我认为既然前面说了“横目”,那么用“句身”(弯曲的身体)更为恰当。)

096

奉曰:“不当复列君吴邪?”综应声曰:“无口为天,有口为吴,君临万邦,天子之都。”

张奉说:“那不也该让我分析一下你们吴国的‘吴’字吗?”程综应声答道:“‘吴’字去掉‘口’就是‘天’,加上‘口’就是‘吴’。这象征着吴国君临万邦,是天子所在的都城。”

097

于是众坐喜笑,而奉无以对。其枢机敏捷,皆此类也。

于是,在座的众人都高兴地大笑起来,而张奉却无言以对。程综的机敏和反应迅速,大都如此。

098

〈《江表传》曰:费祎聘于吴,陛见,公卿待臣皆在坐。酒酣,祎与诸葛恪相对嘲难,言及吴、蜀。祎问曰:“蜀字云何?”恪曰:“有水者浊,无水者蜀。横目苟身,虫入其腹。”祎复问:“吴字云何?”恪曰:“无口者天,有口者吴,下临沧海,天子帝都。”与本传不同。〉

(《江表传》记载:费祎出使吴国,在朝堂上拜见孙权,公卿大臣们当时都在座。酒喝到酣畅时,费祎与诸葛恪互相以言辞诘难,谈到了吴、蜀两国。费祎问道:‘蜀字该如何解释?’诸葛恪答:‘加上水就是“浊”,没有水就是“蜀”。眼睛横着,身体蜷曲,虫子进了肚子。’费祎又问:‘吴字又如何解释?’诸葛恪答:‘没有口就是“天”,有口就是“吴”。它下临浩瀚的沧海,是天子的帝都。’这与本传的记载不同。)

099

吕岱从交州召出,综惧继岱者非其人,上疏曰:

当吕岱从交州被征召回朝时,程综担心接替他的人不合适,于是上疏说:

100

昔帝舜南巡,卒于苍梧。泰置桂林、南海、象郡,然则四国之内属也,有自来矣。赵佗起番禺,怀服百越之君,珠宫之南是也。汉武帝诛吕嘉,开九郡,设交阯刺史以镇监之。山川长远,习俗不齐,言语同异,重译乃通。民如禽兽,长幼无别,椎结徒跣,贯头左衽,长吏之设,虽有若无。自斯以来,颇徙中国罪人杂居其间,稍使学书,粗知言语,使驿往来,观见礼化。及后锡光为交阯,任延为九真太守,乃教其耕梨,使之冠履;为设媒官,始知聘娶;建立学校,导之经义。由此已降,四百馀年,颇有似类。自臣昔客始至之时,珠崖除州县嫁娶,皆须八月引户,人民集会之时,男女自相可适,乃为夫妻,父母不能止。

“往昔帝舜南巡,在苍梧去世。秦朝设置了桂林、南海、象郡,可见,这些南方疆域归属中原,由来已久。赵佗在番禺崛起,安抚并使百越地区的君主臣服,这片土地就在珠宫以南。汉武帝诛杀了吕嘉,开设了九个郡,并设置交阯刺史来镇守监察。这里山川遥远,风俗各异,语言不通,需要经过多次翻译才能沟通。百姓如同禽兽,不分长幼,他们梳着椎形的髻,光着脚,穿着套头的衣服,衣襟向左开,朝廷设置的长官,虽有若无。从那以后,朝廷陆续迁徙了一些中原的罪人与当地人杂居,逐渐教他们读书识字,使他们粗略懂得语言,通过官方使者的往来,让他们见识礼仪教化。后来,锡光担任交阯太守,任延担任九真太守,才教导当地百姓使用犁耕田,让他们穿戴衣冠鞋帽;设立媒官,使他们开始懂得聘娶的礼节;建立学校,用儒家经义来引导他们。此后的四百多年里,他们才渐渐有了些文明的样子。自我当初客居此地时所见,在珠崖的州县之外,男女婚嫁都要等到八月户籍统计、民众集会的时候,男女青年自行选择合意的对象结为夫妻,父母也无法阻止。”

101

交阯糜泠、九真都庞二县,皆兄死弟妻其嫂,世以此为俗,长吏恣听,不能禁制。日郡男女伙体,不以为羞。由此言之,可谓虫豸,有䩄面目耳。然而土广人众,阻险毒害,易以为乱,难使从治。县官羁縻,示令威服,田户之租赋,裁取供办,贵致远珍名珠、香药、象牙、犀角、玳瑁、珊瑚、琉璃、鹦鹉、翡翠、孔雀、奇物,充备宝玩,不必仰其赋入,以益中国也。然在九甸之外,长吏之选,类不精核。汉时法宽,多自放恣,故数反违法。珠崖之废,起于长吏睹其好发,髡取为髲。及臣所见,南海黄盖为日南太守,下车以供设不丰,挝杀主薄,仍见驱逐。九真太守儋萌为妻父周京作主人,并请大吏,酒酣作乐。功曹番歆起舞属京,京不肯起,歆犹迫强,萌忿杖歆,亡于郡内。歆弟苗帅众攻府,毒矢射萌,萌至物故。交阯太守士燮遣兵致讨,卒不能克。又故刺史会稽朱符,多以乡人虞褒、刘彦之徒分作长吏,侵虐百姓,强赋于民黄鱼一枚收稻一斛,百姓怨叛,山贼并出,攻州突郡。符走入海,流离丧亡。次得南阳张津,与荆州牧刘表为隙,兵弱敌强,岁岁兴军,诸将厌患,去留自在。

交阯郡的糜泠县和九真郡的都庞县,都有兄长死后弟弟娶嫂子为妻的习俗,世代都将此视为常态,地方长官也听之任之,不能禁止。日南郡的男女裸体混杂,不以此为羞耻。由此说来,这些人可称之为虫豸,只是长着一张有羞耻感的面孔罢了。然而这里土地广阔、人口众多,地势险要且多瘴气毒物,容易发生叛乱,难以治理。朝廷对他们采取怀柔羁縻的政策,只是在名义上让他们威服朝廷,田租赋税也只收取刚好够地方官府开销的数目。朝廷看重的是获取远方的珍品,如珍珠、香料、象牙、犀角、玳瑁、珊瑚、琉璃、鹦鹉、翡翠、孔雀等奇珍异物,用来充实宝库作为玩赏之物,并不指望他们的赋税收入来补益中原。然而,在九州之外的边远地区,地方长官的选拔,大多不够精细严格。汉朝时法令宽松,官员多放纵自己,因此屡屡发生违法叛乱之事。珠崖郡的废置,就是因为长官看到当地人头发很好,便将他们剃光来做假发。至于我亲眼所见的,南海太守黄盖,刚一到任就因为接待不够丰盛而鞭杀了主簿,结果自己也被驱逐。九真太守儋萌为岳父周京设宴,并邀请了高级官吏,酒喝到尽兴时奏乐助兴。功曹番歆起身跳舞并邀请周京,周京不肯起来,番歆仍然强迫他,儋萌愤怒之下用杖打了番歆,番歆逃离了郡内。番歆的弟弟番苗率领众人攻打郡府,用毒箭射中儋萌,儋萌因此身亡。交阯太守士燮派兵征讨,最终也没能攻克。还有前任刺史、会稽人朱符,大量任用同乡虞褒、刘彦之流担任各地长官,他们侵扰虐待百姓,强行规定百姓交纳一条黄鱼才能收一斛稻谷的赋税,导致百姓怨恨反叛,山贼蜂拥而起,攻陷州郡。朱符逃入大海,流亡中死去。接任的是南阳人张津,他与荆州牧刘表有嫌隙,自身兵力薄弱而敌人强大,年年发动战争,手下将领都感到厌倦,来去自由。

102

津小检摄,威武不足,为所陵侮,遂至杀没。后得零陵赖恭,先辈仁谨,不晓时事。表又遣长沙吴巨为苍梧太守。巨武夫轻悍,不为恭服。(所取)(辄)相怨恨,逐出恭,求步骘。是时津故将夷廖、钱博之徒尚多,骘以次锄治,纲纪适定,会仍召出。吕岱既至,有士氏之变。越军南征,平讨之日,改置长吏,章明王纲,威加万里,大小承风。由此言之,绥边抚裔,实有其人。牧伯之任,既宜清能,荒流之表,祸福尤甚。今日交州虽名粗定,尚有高凉宿贼;其南海、苍梧、郁林、珠官四郡界未绥,依作寇盗,专为亡叛逋逃之薮。若岱不复南,新刺史宜得精密,检摄八郡,方略智计,能稍稍以渐(能)治高凉者,假其威宠,借之形势,责其成效,庶几可补复。如但中人。近守常法,无奇数异术者,则群恶日滋,久远成害。故国之安危,在于所任,不可不察也。窃惧朝廷忽轻其选,故敢竭愚情,以广圣思。

张津约束部下不严,缺乏威望,被人欺凌侮辱,最终被杀害。后来由零陵人赖恭接任,他为人仁厚谨慎,但不了解时务。刘表又派遣长沙人吴巨担任苍梧太守。吴巨是个轻率强悍的武夫,不服从赖恭。(他们于是)(便)互相怨恨,吴巨赶走了赖恭,并请求朝廷派步骘前来。当时张津的旧部将夷廖、钱博等人还有很多,步骘依次将他们剪除治理,地方纲纪才刚刚安定,恰逢他又被召回。吕岱到任后,又发生了士氏的叛乱。等到吴国大军南征,平定叛乱之后,重新设置了地方长官,彰明了朝廷法纪,威望远播万里,大小势力无不顺从。由此可见,要安抚边疆、抚慰远方部族,关键在于选对人。州牧郡守的职位,既需要清廉能干,对于偏远地区来说,人选的好坏更是直接关系到祸福。如今的交州,虽然名义上大致平定,但高凉郡还有宿贼盘踞;南海、苍梧、郁林、珠官四郡的边界也未安宁,依然是寇盗横行,成为叛亡逃犯的聚集地。如果吕岱不再南返,新任刺史就必须是精明能干、能总管八郡之人,要有方略智谋,能逐步(有能力)平定高凉的乱事。朝廷应授予他威望和荣宠,给他创造有利的形势,并要求他做出成效,这样或许还能补救恢复。如果只是派一个平庸之才,只会墨守成规,没有奇谋妙计,那么各种邪恶势力就会日益滋长,长久下去必成大患。所以国家的安危,取决于所任用的人才,对此不可不审慎考察。我私下担心朝廷会轻视这个职位的选拔,所以才冒昧地竭尽我的愚见,以供圣上参考。

103

〈臣松之见诸书本“苟身”或作“句身”,以为既云“横目”,则宜曰:“句身”。〉

(臣裴松之看到各种书籍抄本中“苟身”或作“句身”,认为既然文中说了“横目”,那么就应该用“句身”才对。)

104

黄龙三年,建昌侯虑为镇军大将军,屯半州,以综为长史,外掌众事,内授书籍。虑卒,入守贼曹尚书,迁尚书仆射。

黄龙三年(公元231年),建昌侯孙虑担任镇军大将军,驻扎在半州,任命程综为长史,对外掌管军政事务,对内教授他书籍。孙虑去世后,程综入朝担任贼曹尚书,后升任尚书仆射。

105

时公孙渊降而复叛,权盛怒,欲自亲征。综上疏谏曰:

当时,公孙渊投降后又再度反叛,孙权勃然大怒,想要亲自率军征讨。程综上疏劝谏说:

106

夫帝王者,万国之元首,天下之所系命也。是以居则重门击柝以戒不虞,行则清道案节以养威严,盖所以存万安之福,镇四海之心。昔孔子疾时,托乘桴浮海之语,季由斯喜,拒以无所取才。汉元帝欲御楼船,薛广德请刎颈以血染车。何则?水火之险至危,非帝王所宜涉也。谚曰:‘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况万乘之尊乎?今辽东戎貊小国,无城池之固,备御之术,器械铢钝,犬羊无政,往必禽克,诚如明诏。然其方土寒埆,谷稼不殖,民习鞍马,转徙无常。卒闻大军之至,自度不敌,鸟惊兽骇,长驱奔窜,一人匹马,不可得见。虽获空地,守之无益,此不可一也;加又洪流滉瀁,有成山之难,海行无常,风波难免,倏忽之间,人船异势。虽有尧、舜之德,智无所施,贲、育之勇,力不得设,此不可二也;加以郁雾冥其上,咸水蒸其下,生流肿,转相洿染,凡行海者,稀无斯患,此不可三也。天生神圣,显以符瑞,当乘平丧乱,康此民物;嘉祥日集,海内垂定,逆虏凶虐,灭亡在近。中国一平,辽东自毙,但当拱手以待耳。今乃违必然之图,寻至危之阻,忽九州之固,,肆一朝之忿,既非社稷之重计,又开辟以来所未尝有,斯诚群僚所以倾身侧息,食不甘味,寝不安席者也。惟陛下抑雷霆之威,忍赫斯之怒,遵乘桥之安,远履冰之险,则臣子赖祉,天下幸甚。

帝王是万国的元首,天下的命运都系于他一身。因此,他居住时要有重重门户和巡夜警戒来防备不测,出行时要清空道路、严密护卫来保养威仪,这都是为了确保万无一失的福祉,安定四海人心。过去孔子忧虑时局,借着想乘木筏出海来抒发感慨,弟子季由(子路)听了很高兴,孔子却说他除了勇敢之外无可取之处,以此回绝了他。汉元帝想要亲自驾驭楼船出游,大臣薛广德请求自刎,用血染红车驾来劝谏。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水火的危险是极致的,不是帝王应该亲身涉足的。俗话说:‘家有千金的富家子弟,都不坐在屋檐下(以防瓦片掉落)。’更何况是拥有万乘兵车的至尊天子呢?如今辽东不过是个戎貊小国,没有坚固的城池,不懂防御之术,兵器粗劣,政令混乱如犬羊。我们前去征讨,必定能够攻克,这确实如陛下的圣明诏书所言。然而,那里的土地寒冷贫瘠,不生长谷物,百姓习惯于骑马作战,迁徙不定。一旦听说大军到来,自知不敌,就会像惊鸟骇兽一样,长途奔逃,连一个人一匹马都见不到。即使我们得到一片空地,防守它也没有任何益处,这是不宜出征的第一个原因。再加上,海上洪流浩荡,有像成山角那样的险要之处,航行没有定数,风浪难以避免,倏忽之间,人和船的处境就会变得极其危险。到那时,即使有尧、舜的智慧也无处施展,有孟贲、夏育的勇力也无法使用,这是不宜出征的第二个原因。此外,海上浓雾笼罩,咸湿水汽蒸腾,容易引发水肿病,并且会辗转传染,凡是出海远行的人,很少能不染上这种病患,这是不宜出征的第三个原因。上天降生圣主,通过祥瑞预示天命,您应当趁此机会平定祸乱,让万民安康。如今祥瑞接连出现,海内即将安定,凶残的逆贼(指曹魏)离灭亡不远了。只要中原一平定,辽东自己就会覆灭,我们只需拱手等待即可。如今您却要违背这必然成功的方略,去探寻极度的危险,忽视国家的根本大计,仅仅为了宣泄一时的愤怒,这既不是为了国家的长远之计,也是自古以来闻所未闻的。这实在是我们群臣之所以忧心忡忡、食不甘味、夜不安寝的原因啊。恳请陛下抑制雷霆之威,克制赫然之怒,遵守安稳的陆路之行,远离如履薄冰的险境,那么臣子们就能蒙受福泽,天下也就万分庆幸了。

107

时群臣多谏,权遂不行。

当时,朝中群臣大多进谏劝阻,孙权于是没有亲自出征。

108

正月乙未,权敕综祝祖不得用常文,综承诏,卒造文义,信辞粲烂。权曰:“复为两头。使满三也。”

正月乙未日,孙权下令让薛综在祭祀祖先时,不要使用常规的祷文。薛综领命,随即创作出新的文辞,言辞确实华美绚烂。孙权说:“再作两篇,凑足三篇吧。”

109

综复再祝,辞令皆新,众咸称善。

薛综于是又作了两篇祝文,篇篇文辞新颖,在场的人都齐声称赞。

110

赤乌三年,徙选曹尚书。五年,为太子少傅,领选职如故。

赤乌三年(公元240年),薛综调任为选曹尚书。到了第五年(公元242年),他又被任命为太子少傅,并像之前一样继续兼管选拔官吏的职务。

111

〈吴书曰:后权赐综紫绶囊,综陈让紫色非所宜服,权曰:“太子年少,涉道日浅,君当博之以文,约之以礼,茅土之封,非君而谁?”是时综以名儒居师傅之位,仍兼选举,甚为优重。〉

(《吴书》记载:后来孙权赏赐给薛综紫色的绶带和佩囊,薛综推辞说紫色的服饰不是他应该穿戴的。孙权说:“太子年轻,学识和阅历还很浅,您应当用文章来开阔他的知识,用礼法来约束他的行为。分封土地爵位的重任,除了您还能托付给谁?”当时薛综凭借著名儒者的身份担任太子的师傅,同时还兼管官员的选拔,地位非常尊崇,待遇也很优厚。)

112

六年春,卒。凡所著诗赋难论数万言,名曰《私载》,又定《五宗图述》《二京解》,皆传于世。

赤乌六年(公元243年)春天,薛综去世。他一生所写的诗、赋、诘难、论说等文章共计几万字,命名为《私载》,另外还审定了《五宗图述》和《二京解》,这些著作都流传于世。

113

子珝,官至威南将军,征交阯还,道病死。

他的儿子薛珝,官职做到威南将军,在征讨交阯返回的途中病逝。

114

〈《汉晋春秋》曰:孙休时,珝为五宫中郎将,遣至蜀求马。及还,休问蜀政得失,对曰:“主暗而不知其过,臣下容身以求免罪,入其朝不闻正言,经其野民皆菜色。臣闻燕雀处堂,子母相乐,自以为安也,突决栋焚,而燕雀怡然不知祸之将及,其是之谓乎!”〉

(《汉晋春秋》记载:孙休在位时,薛珝担任五宫中郎将,被派遣到蜀国求取马匹。等他回来后,孙休向他询问蜀国的政治得失,薛珝回答说:“国君昏庸却不知道自己的过错,臣子们只求保全自身以避免获罪。进入他们的朝廷听不到正直的言论,走在他们的乡野看到百姓都面有饥色。我听说燕子和麻雀在殿堂里筑巢,母鸟与雏鸟和乐融融,自以为很安全,然而当烟囱破裂、屋梁起火时,它们却依然安然自得,不知道灾祸即将降临,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

115

珝弟莹,字道言,初为秘府中书郎,孙休即位,为散骑中常侍。

薛珝的弟弟叫薛莹,字道言,起初担任秘府中书郎。孙休即位后,他担任散骑中常侍。

116

数年,以病去官。孙皓初,为左执法,迁选曹尚书,及立太子,又领少傅。

几年后,薛莹因病辞去官职。孙皓即位初期,他被任命为左执法,后升任选曹尚书。等到太子确立后,他又兼任太子少傅。

117

建衡三年,皓追叹莹父综遗文,且命莹继作。莹献诗曰:

建衡三年(公元271年),孙皓追忆并赞叹薛莹之父薛综留下的文章,并命令薛莹继续创作。薛莹于是献上一首诗说:

118

惟臣之先,昔仕于汉,奕世绵绵,颇涉台观。暨臣父综,遭时之难,卯金失御,邦家毁乱。适兹乐土,庶存孑遗,天启其心,东南是归。厥初流隶,困于蛮垂,大皇开基,恩德远施。特蒙招命,拯擢泥污,释放巾褐,受职剖符。作守合浦,在海之隅,迁入京辇,遂升机枢。枯瘁更荣,绝统复纪,自微而显,非愿之始。亦惟宠遇,心存足止,重值文皇,建号东宫,乃作少傅,光华益隆。明明圣嗣,至德谦祟,礼遇兼加,惟渥惟丰。哀哀先臣,念竭其忠,洪恩未报,委世以终。嗟臣蔑贱,惟昆及弟,幸生幸育,托综遗体。过庭既训,顽蔽难启。堂构弗克,志存耦耕。岂悟圣朝,仁泽流盈。追录先臣,愍其无成,是济是拔,被以殊荣。珝忝千里,受命南征,旌旗备物,金革扬声。及臣斯陋,实暗实微,既显前轨,人物之机。复傅东宫,继世荷辉,才不逮先,是忝是违。乾德博好,文雅是贵,追悼亡臣,冀存遗类。如何愚胤,曾无仿佛!瞻彼旧宠,顾此顽虚,孰能忍愧,臣实与居。夙夜反侧,克心自论,父子兄弟,累世蒙恩,死惟结草,生誓杀身,虽则灰陨,无报万分。

我的祖先,从前在汉朝做官,世代相传,颇有一些曾身居高位。到了我的父亲薛综,遭遇了时局的艰难,刘氏王朝失去统治,国家分崩离乱。他来到江东这片乐土,希望能够保全家族的后代。是上天启发了他的心智,让他归顺了东南之地。最初他作为流亡之人,困顿于南方的边远地区。幸逢大皇帝孙权开创基业,恩德广布。我父特别蒙受征召,被从污浊的泥潭中提拔出来,脱去平民的布衣,接受官职和符节。他曾担任合浦太守,镇守海疆;后被调入京城,最终进入了中枢机构。衰败的家业得以重新兴盛,断绝的世系得以延续,从卑微到显赫,这并非他最初的愿望。也正因这份宠遇,他内心已感满足。后来又侍奉文皇(孙和)建立东宫,他担任了太子少傅,荣耀更加隆盛。英明的圣上后嗣(指太子),品德高尚又谦逊崇敬,所受的礼遇格外优厚丰盛。可叹我那先父,一心想着竭尽忠诚,但未能报答浩荡的皇恩,便与世长辞了。而我如此鄙陋,和我的兄弟们,有幸出生长大,都是托赖先父的遗泽。虽然受过他的庭训,但我等愚钝不开窍,无法继承家业,只想着归隐田园。没想到圣明的朝廷,仁德的恩泽如此浩荡。您追念我的先父,怜悯他功业未竟,于是提拔我们,赐予我们特殊的荣耀。我兄薛珝有幸统领大军,受命南征,旌旗齐备,军威远扬。至于鄙陋的我,实在愚昧无能,却也身居要职,掌管人事选拔。如今又在东宫担任太傅,继承了父辈的荣光,但我的才能远不及先父,这实在是玷污和辜负了这份荣耀。陛下的德行广博,崇尚文雅,您追悼逝去的臣子,希望他的后代能够延续。我这个愚笨的子孙,怎能有先父半分的风采!看着先父当年所受的恩宠,再看看自己这般顽劣无用,谁能忍受这种愧疚,而我却正是如此。我日夜辗转反侧,扪心自问:我们父子兄弟,累世蒙受皇恩,死后只能衔草结环来报答,活着就立誓牺牲性命。即使粉身碎骨,也无法报答皇恩的万分之一。

119

是岁,何定建议凿圣谿以通江淮,皓令莹督万人往,遂以多盘石难施功,罢还,出为武昌左部督,后定被诛,皓追圣谿事,下莹狱,徙广州。

这一年,何定建议开凿圣谿来沟通长江与淮河。孙皓命令薛莹率领一万人前往施工,但因为多是坚硬的磐石,难以动工,于是停止工程返回。薛莹被外放为武昌左部督。后来何定被诛杀,孙皓又追究开凿圣谿一事,将薛莹投入监狱,并流放到广州。

120

右国史华核上疏曰:

右国史华核上疏说:

121

臣闻五帝三王皆立史官,叙录功美,垂之无穷。汉时司马迁、班固,咸命世大才,所撰精妙,与六经俱传。大吴受命,建国南土。大皇帝末年,命太史令丁孚、郎中项峻始撰《吴书》。孚、峻俱非史才,其所撰作,不足纪录。至少帝时,更差韦曜、周昭、薛莹、梁广及臣五人,访求往事,所共撰立,备有本末。昭、广先亡,曜负恩蹈罪,莹出为将,复以过徙,其书遂委滞,迄今末撰奏。臣愚浅才劣,适可为莹等记注而已,若使撰合,必袭孚、峻之迹,惧坠大皇帝之元功,损当世之盛美。莹涉学既博,文章尤妙,同寮之中,莹为冠首。今者见吏,虽多经学,记述之才,如莹者少,是以㥪㥪为国惜之。实欲使卒垂成之功,编于前史之末。奏上之后,退填沟壑,无所复恨。

我听说五帝三王都设立了史官,用以记述功德美行,使其流传无穷。汉朝的司马迁、班固,都是一代杰出的史才,他们撰写的史书精妙绝伦,能与六经一同流传。我们大吴禀承天命,在南方建立国家。大皇帝(孙权)晚年时,曾命令太史令丁孚、郎中项峻开始撰修《吴书》。但丁孚和项峻都不具备史学才能,他们编撰的内容不值一记。到了少帝(孙亮)时期,朝廷另外委派韦曜、周昭、薛莹、梁广和我共五人,寻访搜集过往事迹,共同撰写史书,内容已基本完备。然而,周昭和梁广先后去世,韦曜辜负皇恩而获罪,薛莹出任将领后又因过失被流放,导致这部史书的编撰工作就此停滞,至今未能完成并上奏。我才疏学浅,能力低下,只适合为薛莹等人做些记录和注释的工作。如果要我来统合编撰,必定会重蹈丁孚、项峻的覆辙,我担心这会埋没大皇帝(孙权)的开国功绩,损害当今盛世的美名。薛莹学识广博,文章尤其出色,在同僚之中,他是首屈一指的。当今的官员里,虽然精通经学的人很多,但具备记述才能的却像薛莹这样少之又少,因此我为国家深感痛惜。我真心希望能让他完成这项即将大功告成的史书,将其编入前代史书之列。在这之后,我即便死去也再无遗憾了。

122

皓遂召莹还,为左国史。顷之,选曹尚书同郡缪祎以执意不移,为群小所疾,左迁衡阳太守。既拜,又追以职事见诘责,拜表陈谢。因过诣莹,复为人所白,云祎不惧罪,多将宾客会聚莹许,乃收祎下狱,徙桂阳,莹还广州。未至,召莹还,复职。

于是孙皓便召回薛莹,任命他为左国史。不久,同郡的选曹尚书缪祎因为坚持己见不肯变通,被一群小人嫉恨,被降职为衡阳太守。任命下达后,他又因为职务上的事情受到追查和责备,只好上表陈情谢罪。期间他顺道拜访了薛莹,又被人告发,说缪祎不知悔罪,还带着很多宾客在薛莹家中聚会。于是,缪祎被逮捕下狱,流放到桂阳郡,薛莹也被遣返回广州。薛莹还没到达广州,又被召回,官复原职。

123

是时法政多谬,举措烦苛,莹每上便宜,陈缓刑简役,以济育百姓,事或施行。迁光禄勋。

当时国家的法令和政务多有谬误,各项措施繁琐严苛。薛莹每次都上奏合宜的对策,陈述应该暂缓刑罚、简化徭役,以救济和养育百姓,他的一些建议得到了采纳施行。后来,他升任为光禄勋。

124

天纪四年,督军征皓,皓奉书司马由、王浑、王濬请降,其文,莹所造也。莹既至洛阳,特先见叙,为散骑常侍,答问处当,皆有条理。

天纪四年(公元280年),晋国大军征讨孙皓,孙皓向司马由、王浑、王濬上书请求投降,投降书就是由薛莹起草的。薛莹抵达洛阳后,得到特别优先的接见和任用,被任命为散骑常侍。他在应对问答时,都处理得当,条理分明。

125

〈干宝《晋纪》曰:武帝从容问莹曰:“孙皓之所以亡者何也?”莹对曰:“归命侯臣皓之君吴也,昵近小人,刑罚妄加,大臣大将,无所亲信,人人忧恐,各不自保,危亡之衅,实由于此。”帝遂问吴士存亡者之贤愚,莹各以状对。〉

(干宝的《晋纪》记载:晋武帝(司马炎)从容地问薛莹说:“孙皓之所以灭亡的原因是什么?”薛莹回答说:“归命侯臣孙皓在统治吴国时,亲近小人,滥用刑罚,对大臣和将领都不能亲近信任,导致人人忧虑恐惧,个个都无法自保。国家危亡的祸根,实在是由此而起。”武帝于是又问起吴国士人中尚在人世和已经去世的,他们各自的贤能与否,薛莹都根据具体情况一一作了回答。)

126

太康三年卒。著书八篇,名曰《新议》。

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去世。他撰写了八篇文章,名为《新议》。

127

〈王隐《晋书》曰:莹子兼,字令长,清素有器宇,资望故如上国,不似吴人。历位二宫丞相长史。元帝践阼,累迁丹杨尹、尚书,又为太子少傅。自综至兼,三世傅东宫。〉

(王隐的《晋书》中记载:薛莹的儿子名叫薛兼,字令长,为人清廉朴素,气度不凡,声望风采如同中原人士,不像吴地人。他历任两宫丞相的长史。晋元帝即位后,他屡次升迁为丹杨尹、尚书,又担任了太子少傅。从薛综到薛兼,祖孙三代都在东宫辅佐太子。)

128

评曰:张纮文理意正,为世令器,孙策待之亚于张昭,诚有以也,严、程、阚生,一时儒林也。至畯辞荣济旧,不亦长者乎!薛综学识规纳,为吴良臣。及莹纂蹈,允有先风,然于暴酷之朝,屡登显列,君子殆诸。

评语说:张纮文采条理清晰,意旨正直,是当世的杰出人才。孙策对他的礼遇仅次于张昭,这确实是有原因的。严畯、程秉、阚泽先生,都是当时儒学之林的代表人物。至于严畯辞去荣耀去救助旧友,这难道不是德高望重的长者风范吗!薛综学识渊博,善于劝谏,是东吴的良臣。到了薛莹继承父业,也确实有先辈的风范。然而,在孙皓暴虐残酷的朝廷中,他却屡次身居高位,有德行的君子对此是会感到疑虑的。

128 句 • 陈寿 著于西晋
阅读提示:使用键盘左右箭头键可快速切换章节 • 点击句子右侧图标可复制文本 • 上方可切换阅读模式 • 左侧侧边栏可快速导航到其他书籍